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小姑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小姑娘》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1: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小姑娘》读后感10篇

  《小小姑娘》是一本由虹影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姑娘》读后感(一):从《小小姑娘》读到了我将来的一份写作《童心看世界》

回复平静的重庆街道,我打算过一个与去年类似的生日。在北京通州的国际图书城买到了《从台大到北大:中华文化47堂课》,奉若至宝;今年我则走进了大都会对面的经典书屋。《小小姑娘》却被夹在文学馆前中间书台的缝隙里,好小的一本书!我没有立即翻开,放在阶梯上,想读一读另一位传奇女性,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情人》。而对于虹影,对于桑塔格的了解我几乎是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2010年以前的乱笔,心里装的最多的,还是打游戏。
此时离周克华在另一个方向的沙坪坝被击毙的消息传来已经半个月,他成了全国著名的悍匪。包括我在内那几天的重庆都人心惶惶,晚上都要注意关好门窗,上QQ都能时刻看到朋友谈论他是否被捕的话题,幸好只持续了4天。重庆就再没有发生太大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长江大桥上挂出了重庆崽李云迪、主持人韩咏秋(其实从很久以前我就质疑他的主持水平)的重庆创模海报,我是在想这个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官方行动是否有意义?薄书记、王立军之后,‘五个重庆’的提法换成了另一种存在。我拉着女友的手在回到北京前的最后两天,走到了融侨半岛的南开中学旁小憩,出门前本还计划将《小小姑娘》也带在身上到了送给tt(她的昵称),回去之后就没时间读了。
晚上读的时候,妈妈都在旁边,和虹影老师几乎是一个年代的人了。说到70年代的灾荒年生,她只是说了当时还住在望龙门的老汉儿在年轻时的故事,“快点给杨四儿(我爸在家排行老四)找点吃的,他饿坏了。”我表情平静,尽管不可能感受那个时候的事,但遗传有家族热爱历史学基因的我,仍然能从《小小姑娘》里读出很多东西。也想和您一起怀念婆婆,06年那会儿,我正在11中准备升高三的……
时隔近一年才买了这本书,我也很遗憾回到重庆后买不到木心先生的那几本书,《哥伦比亚的倒影》与《我纷纷的情欲》,我都只是在首都图书馆看到过。周末会去那里坐坐,读余秋雨,读历史,读哲学,读文学新闻等。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您的另一本作品,翻开目录后至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篇文章《说一说那个在仙台医院一事无成的周树人》。题目应该是这样吧。一千余字的文章,真写得漂亮!单是这个标题就足够吸引人了。文中的一句‘不是后来那个将中国文化推向审判台的鲁迅’让我浮想联翩——几年的时间用‘足球文学’将中国足球推向审判台?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进入了由重庆诗人李元胜老师(都喊二哥)主办的界限诗歌网站,才开始了解您的文学。我想能在北京见到您,是文学心的使然,也是我也将慢慢进入文学世界的信号吧,嘻嘻。只是不知道,我能不能达到您的文学成就了。
《童心看世界》是我在大二的时候就拟定的一个书的标题,那时候还并不了解您。而是余秋雨老师《文化苦旅•自序》给我的灵感。从《小小姑娘》里我找到了我将来要写的这本书的一些启发,自然也写重庆了。不过,是90年代以后了。这段时间忙完了看电视的时候,重庆卫视又在重播《山城棒棒军》,哈哈。不过十年,这里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从那时的小学生来到今天的‘乱笔’,您说重庆人呆在这里干不了大事,那么这样的变化还不大么?哈哈,开个玩笑。
8万字我读了不短的时间,我的下一本书,《足球文学知识学》却打算写30万字。一切都要开始喽!祝您与您的西比尔、家庭生活美满,祝您的写作事业继续在道路上。我要以您为榜样!

  《小小姑娘》读后感(二):追忆往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读虹影的《小小姑娘》

  熟悉虹影作品的人可以在她的《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两部著作中搭建起一个专属她的潜藏着黑暗和忧伤的世界。这个世界阴暗潮湿,带着山城鬼魅的影子,这个世界的中流砥柱是虹影的“母亲”,一个带着很多黑暗和爱的故事与魔力的女人。她爱过三个男人,留下一堆儿女,生活在山城的大杂院里,她经历着生老病死、爱恨离别,但她的故事绝不按部就班,而像凭空倾泻而下的大雨,每一滴都重重地砸在大地上,溅起无边的尘迹。这些尘迹与表面上看起来光明澄澈的世界隔着层层幕布,成为作家写作的一个暧昧不清的源头。在有关母亲的书写中,这样的母亲是新生代作家的胎记,无法还原到古典的抒情的路子上去。也正是这种没有边缘和框架的生活,使得作家看到了无遮无拦的生活,并在写作中洇染出无边无际的野蛮成长生活画面。
  《小小姑娘》依然是虹影野蛮成长的自传书,只不过这次的隐含读者是自己的小女儿,这是一本讲给女儿听的故事书,它是虹影正在创作的一本关于小孩的小说的副产品。虹影说:“每晚哄女儿睡觉时,她都会缠着我讲故事,我就从我小时候听到的童谣讲起,‘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什么的。”虹影说,很快女儿就问自己:“妈妈你小时候有红萝卜吃吗?妈妈你童年是什么样的?”慢慢地,虹影就将能回忆起的童年故事一一讲给女儿听,后来又动笔将这些故事写下来———“也算是作为之前的《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的补充”。故事这种最古老的交流仪式包括时间中的生活和价值中的生活,讲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在讲述时间中的生活,可以满足儿童不停地追问:然后呢?然后呢?除了自己家庭成员的故事,还有九三巷大杂院里的一切人情世故,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重庆隔着长长的时间隧道再次跟我们打招呼,长江南岸的街坊邻居,那些走不出儿童视阈的谜语人生,接续不起来来龙去脉的古早往事,大杂院的私情与诱惑,鸡奸与暧昧,死亡与鬼魅,依然冷冷地站出来,招摇过市,再一次还原出另一个时代的冷色调和一个女孩眼中的光怪世界。这是虹影的独特之处,她不会回避自己的眼光所及之处,没有修饰那个粗粝的世界,不论读者是谁。
  作家是有特权的人,她们可以重新经历一遍曾经的生活。虹影以讲故事的口气重述这段暧昧不明的生活,中间必定有舍有增,或许隔着湍急的时间河流,已经谅解了黑暗和忧伤,定格了往事,所以多了一些从容的调子。除却时间中的生活,讲故事的人一定还携带着价值中的生活,除了时间的流逝、人事的消遁,一定留下了什么在漂浮的原木上,在蒙尘的玻璃上。在此书的序言中,虹影提到母亲给自己讲的故事:一个给地主摘豌豆的孤苦小女孩遇到一个神仙,神仙要她许一个愿,说可帮她实现。小女孩许愿要一个家。等她睁开眼,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有着饭菜香的家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坐在桌边。她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当那个小女孩。母亲说,你就是我的小小姑娘。这是这本书中最令人温暖的底色,仿佛我们终于在阴气浓重的氛围中喘了一口气,看到了那个一直冷冷的母亲深藏不露的爱,获得了蜷缩着的安全感,一如虹影在《一个女孩的避难所》中所写到的那个给自己些许温暖但来去无踪的蔡老大,也仿佛那些带来一丝丝亮光的童谣,照亮了虹影那没有温饱和快乐的童年与少女时期。
  虹影说这本书是“纪念我和母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或许随着母亲在时光中越走越远,她终于醒悟到天真无邪的孩子是这个世界的一块净土,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动力,大人因为生活的沉重和可怕,畏惧忧郁到无法超前迈步,孩子给予我们力量继续朝前走。她对母亲的谅解也就是在此达成的,因为我们这些儿女,她才像个男人一样劳动和坚强,才能朝前走,直到再也走不动,我们这些儿女就是她的那一瓢饮。小小姑娘在野蛮成长中,过滤了忧伤与暗疾,她稳妥地立在大地上,和那个粗粝而温暖的世界并肩而立,重新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孩子。
  布罗茨基在《小于一》这篇自传性文章中很认真地追溯了自己在法西斯年代的童年往事。他说,追忆往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同探求生存的意义的努力极为相似,在这两种情况下,你觉得自己像是伸手去抓篮球的幼童,两只手总不时地滑脱开去。当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时,我们不知道抓住和溜走的是哪些部分,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并且不厌其烦地兜着圈子重复,一个完整和没有祛魅的“小小姑娘”的世界也许是最好的礼物,等待他们自己去重新开启。
  

  《小小姑娘》读后感(三):待续

在读亦舒的《我的前半生》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和安儿很像,而当读到《小小姑娘》时情节很不同,但是感觉更为相似,以至于我更加无法理解明明我的BG如此正统为何也会有这类剑走偏锋的感受呢?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故事的过程,只是结局总是无外乎那么几种。
和父亲分开很久,分开的周期越来越久见面的次数电话的次数好像也在刻意逃避和减少。我不敢不听他的话,但是又不愿意去听,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听,所以和他联系的那个手机每天只开半小时,而且是他起床前半小时,我知道他给我打过电话的次数,累积的未接来电越多,就越不敢打给他,一定是生气的吧,还是失望呢,不想想不想猜。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我对他他对我不亲热,说不出为什么,一切表达仅止步于责任和义务的范畴。
我已经很难像作者那样把童年的事情记得如此清楚了,好像都忘记了,或者本来就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忆的事情。
来自家庭的伤痛从来不会太强烈,却可以绵长的影响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仅此而已。

  《小小姑娘》读后感(四):加油,小小姑娘!

       看了《小时代2》,脑袋里总是萦绕着“小小姑娘,清早起床,走过大街和小巷……”稚嫩的童声,略带哀凉的曲风给这部浮躁的电影带来了一丝清新。
    某天在图书馆里闲逛,细眼兴冲冲地拿着这本书递给我,像发现什么宝贝似的,“虹影,很有名的,才女啊,可以和张爱玲媲美……”“可是,我只知道张爱玲……”书拿在手上,白色的封面,很简单,书中的一些插画很童真,很淳朴。
    出于好奇,我还是看了半本。合上书,因为有些情节,虽然没有那么过分,但是似乎我找到某些坏姐姐对待小小姑娘的影子,比如说大懒差小懒,比如说我要最好的,我对细眼说,我是不是对你很坏,细眼说没有 啊,我发现你对我真是太好了。
   人啊就是有对比才会知足,靠别人的苦难给自己疗伤。书中母亲看小姑娘的表情,很淡漠,我很庆幸,妈妈有时候总是看看我们就笑了,虽然她脾气暴躁,有时候歇斯底里,她有点小市民,时而指责全世界,一度让我很无语,但是这是她的性格,这是生活给她的重压,骨子里她对我们很好很好。她就像我们的一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陪我们度过那段冰冷的时期。她脸上的皱纹是我无法偿还的借据。他们已经老了,而我却还没有成为他们的依靠。加油,小小姑娘!

  《小小姑娘》读后感(五):我们一直在向从前的自己告别,为了做一个更好的人

挑了李宇春新专辑和旧专辑里的几首慢歌,一边听一边翻到小小姑娘最后一部分。我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泪流满面。
我知晓虹影,从《饥饿的女儿》开始。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是个黑洞,不顾一切地寻找能量,不愿放过任何光和热,即使这样仍然不够,饥饿,像行尸走肉。所以从知道了这本书开始,我就牢牢记住了她和她的作者。
后来另外一件事情,让我对虹影的感情怕是一辈子都放不下了。那天我手里拿着《阿难》,那个版本的《阿难》封面是一张虹影的照片,右下角有一朵荷花。一个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女孩,指着上面的照片说,我觉得她像你妈妈给。于是,惊讶地发现,是了,我竟然一直没觉察到。后来才大悟,难怪我一直喜欢她的长相。
我对妈妈的感情很复杂,就像她一样。她的坚强来自她的妈妈,我也是。
看她的文字会觉得和自己很像,但其实不一样。要不然为什么他可以在21岁就在杂志上发表诗歌,而我仍然什么成绩都没有。
也许因为我缺少足够大的勇气用以维系叛逆的能量和应付其带来的代价,也许因为我缺少一个父亲,也许因为我是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孩子,也许因为我从小听到的唯一重要的赞扬是“听话”。
我不知道。她在18岁离家出走,而我直到24岁才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当时以为是人生中第一个心甘情愿做出的重要决定,也以为自此后,人生就会顺着这个决定像长江一样奔向尽头。没想到的是,再一次决定人生方向的选择来得这么快。
2005年前我对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兴趣,直到认识李宇春以后才开始重视自己的选择,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换一种活法,如果厌倦了当时的生活,又舍不得死去。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巧合,也许我早已想改变,李宇春的出现只是点燃了导火索。
回想起来,截止目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我影响最大的那些人,除了丈夫以外,都是女性,都是充满能量和智慧的女性,似乎我有一种偏爱,或者是老天的程序定义好的。
我一直期望,有这样一个男性,不是对象,而是父亲一样的角色,可以引导我穿越人生的迷宫。这种角色,却一直可望不可求。
现在,我又陷进选择的沼泽,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该从哪里获得选择的能量。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最近一直很害怕,子欲孝而亲不在。不喜欢给妈妈打电话,因为总是无话可说,她似乎不需要我,我似乎也不需要她,虽然我知道我们彼此需要,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怎么表达这种需要,以及怎么满足对方这种需要。我们家的人都是不善于表达的生物。
我分明是爱着妈妈的,就像她爱我一样。所以看到《母亲远行》和《无论离别怎样伤心悲痛,我都不会哭》这两节时,哭得稀里哗啦,感觉自己和书里的我是同一个个体,面对的是同一个妈妈。这是第一次看书落泪,以后也不会常有,因为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哭的女人。
所以我明天起床会给她打一个电话。因为我已经长大,正在越来越大,开始明白时间的真谛。
我后来也有喜欢过一个中国女作家,严歌苓,她现在比虹影更火,书的销量比虹影高出一大截,豆瓣上的评论也比虹影的作品好。她们都是极好的女人和作家,只是严歌苓更圆润,而虹影始终有棱角,并且拒绝被打磨。而我因了上面种种因素,似乎对虹影感情更深。(希望其他人不会注意我拿她们俩做的对比,这种事情不好。)
我的妈妈年纪已经大了,年轻和貌美都已不再,再和《阿难》上的图片比起来,就不那么像了。我一时兴起搜虹影现在的图片,发现原来她的岁数也大了。美人终究会迟暮,唯一可以不变的,是一颗心,一颗历经沧桑,愈久弥新的心。
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写这么多有关自己的东西。放到这里,是希望某一天虹影能看见,有这样一个女人,一直看着你,感谢你给她带来的温暖,希望你幸福。

  《小小姑娘》读后感(七):相似的幸福的家庭,不同的不幸福的家庭

《小小姑娘》也让我知道,除了相似的幸福的家庭,不同的不幸福的家庭。而还有很多人,如虹影小时,过着不是幸福,也不是不幸福的“中间”家庭生活。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忙于挣钱糊口,忽视了小孩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再者小孩多也难免会有手心手背之分。只在生病或做了坏事要叫家长的时候,才会暂时得到注意力。
我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是“这是你的事情,我们又不懂,怎么好帮你做决定,万一你以后后悔,会怪到我们头上。。。”,其实,我要的不是他们的决定,要的是在乎、关注。他们好歹看到的听到的比我多,可以说一些相关的事情;或者就像有人向我咨询,而我不懂,我会找可能懂、比我懂得多的人提供帮助,告诉咨询者怎么样可以得到帮助。小孩子的信息来源和人脉资源很有限,很多事情无法判断,就觉得迷茫无依靠。父母总觉得我可以独立承担,向来不管不顾。经常,我会觉得我的不安全感源于这个。
除了觉得我应该独立之外,父母总认为我天生应该会做很多事情,作对了事情没有鼓励,而不是很满意了就取笑。小时候,生炉子,炭放得少,从此,逢年过节,只要人多,妈妈总拿这个事情取笑我,类似的事情很多。其实她并无恶意,只当是闲遣。但他们不懂,小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的。除了觉得委屈,渐渐地就变得自卑,处事时总带着谦抑。
大人往往将小孩作为情绪的发泄口。我总记得,很小的时候,洗衣服,我觉得我没有洗不干净,妈妈那天可能心情不好,她把衣服甩在那,说我衣服没洗干净,我还记得爸爸过来看了看,也说衣服洗干净了。我现在已经忘了那次她有没有打我,我却清楚地记得躺着那的衣服。
那次去同学家,他妈妈仔仔细细地教我做这个做那个,我问他,平时在家妈妈是不是这样耐心,他肯定地回答了我。那时,我好不容易抑制住了哭的冲动。后来,他告诉我,他妈妈说我可能有些事家里没教,但我有一个优点很好,就是爱学,而且学得很快。我怔怔然好久。
虹影说她小时候最想逃离家里,我也是。我高考填志愿,想离家远远的。我也想早点成立自己的家庭,寻找另一种归属感。我好像是个悲观的孩子,对伤害的敏感度很高,恢复力很低。
后来,虹影长大了,渐渐理解了家庭,理解了父母。我也理解,只是想起,还是好难过,现在还是,泪水一直流。
《许我向你看》里桔年没有被父母爱过,所以她也给予不了非明强烈的爱和关切。我也生怕,我给予我的小孩不够多,也害怕会给的太多。
为何家会伤人?
现在,我对曾经的缺失释然了很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