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的读后感10篇
《牛棚杂忆》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页数:2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原罪在哪里——读季羡林《牛棚杂忆》
知识分子爱国极深,忧患始于读书。知识分子又洞世极明,敢于直言不讳。知识分子以知识傍身,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继承者、社会的瞭望者、正义的守护者,当然也会是权力的觊觎者。然而这一群体读书太多,颇讲原则,甚至迂腐至深,没有地痞流民的闯劲和毅力,又心高气傲,因此历代以来都只能在乱世当幕僚,盛世定秩序,成为最高统治者麾下若即若离,又须臾不能离的矛盾做事者。犹如季羡林所说: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争斗,互相对付和应用,有大棒,也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矛盾由来已久,然而大规模彻底清算知识分子除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属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了,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又以罗织罪名辱没知识分子最看重的“面子”“节气”,用恶语、棍棒摧毁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变成“行尸走肉”而更胜一筹。统治者或曰“统治阶级”为什么这样做?《牛棚杂忆》一文一位“颇为著名的人物”给出了答案。在统治者眼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帝国主义皮上的毛,为帝国主义张目、呐喊。这在文本上表现为一种鄙夷,而内里却充满恐惧。这是一种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于知识分子为敌方阵营摇旗呐喊的畏惧。近代西方文化势显,知识分子所学与帝国主义文化一脉相承,有着显而易见的“海外关系”,又兼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有着普通工人农民所没有的国际视野和来自骨子里天然的忧国忧民情绪和表达欲望,是一群对于新政权稳定来说危险的人。20世纪的狂热加速了降临在知识分子身上这一幕历史悲剧。
《牛棚杂忆》读后感(二):约等于偷书看--纪念自己看过的第一本季羡林先生的书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多些学分,同时也的确是出于对该门课的兴趣和期待,我选择了一个星期一次课的西方音乐欣赏。
说是西方音乐欣赏,其实,按照今天的话说,很山寨。
老师大概是有些音乐细菌的,所以气质上跟一般老师不太一样,课程也很简单,每次上课大家聚在一起听录音机放的音乐。。。然后老师会讲解。。。老师具体讲过什么。。。我一点没记住。。。但是这门课参与的人非常多。。。
这门课是每个礼拜三的晚上上,似乎经常坐了满满的人,原因很简单,老师会点名。参加的人分为几类:一种为了学分。二种为了兴趣。三种为了泡妞。能选择这门课的很多男生估计都在心里这样打着小九九,音乐课,好混。。。选这份课的妹妹们。。。一定热爱浪漫并且单纯。。
题外话真多。
我为了显示我对于该课程的热爱,一般不缺席。。。主要是点名的时候没有人能帮我喊到。。。
某一天,我到了,坐在中间偏前的一排座位上,然后等待着课程开始。这个时候,我伸手在抽屉了摸了摸。。。摸出来了一本书。。。《牛棚杂忆》。
在大学里,有的时候,抽屉是不好随便乱摸的。。。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摸出来什么或者摸到什么。。。比如几个礼拜以前的酸奶杯。。。几个月的馒头。。不知道擦过什么的卫生纸。。凝成块的鼻涕。。。等等。。幸亏中午吃得不多。。。
书是从图书馆里借的,上面有图书馆的标签,被人翻旧了,不过不是那么的旧,出于打发时间的考虑,我开始看了。
季先生用过来人的豁达和开朗讲述着那一段痛苦的满含折磨的岁月,几次,某些段落都让我笑出了声,我知道这能够让人笑的背后是经历者本身的痛苦。。。而这种痛苦被表达的方式却是这样的独特。
音乐欣赏课一共两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老师采取了上课后和下课前都点名的举措。。。狠得一塌糊涂的!
那天我就这样看着书度过了两个课时,结束的时候,书当然是还没有看完的,于是我四处看了一下,其他人都在喧哗着离开教室,没有人看起来是书的主人,于是我表情坦荡荡动作偷偷摸摸的把书放进了自己的包。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我每天中午去食堂打一大盒饭菜,带回宿舍,把书斜摊在饭盒前,一边看一边吃。
很快,又到了星期三的晚上,我带着书去上课。
上课后,老师让大家安静一下,然后他说:“同学们,有个事情需要大家帮个忙。是这样的,有一位在我们这个教室自习过的同学跟我说,上个礼拜三他来自习的时候把一本图书馆的书《牛棚杂忆》忘记在这个教室的抽屉里了。后来他回来找。发现没有了。他是大四的同学,现在图书馆正在清点,如果这本书他不还,毕业证可能就拿不到了,所以他希望能把书找到。我就跟他说,很有可能这本书是被哪个同学不小心当成自己的书给带走了,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去检查一下,是不是有人拿错了。”
我听完以后,腾得站了起来,说:“老师,书我拿走了,因为上次上课看到了觉得很好看,就拿回去看完了,在这里,我还给您。”
走到老师面前,我把书还给他,又再一次肯定的跟他说:“书很好看。”老师有些惊异的回答:“哦,是吗。。。”
然后我走回到自己的座位。
之后,我找了很多书店,终于买到了自己的这本书。
我给它包了书皮,和我其他有故事的书放在一起,心里很满足。
以此文纪念先生。
虽然我这样的看书人只是超级普通的人群中的一个,但是好在有书,有故事,以至于可以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
《牛棚杂忆》读后感(三):先师永垂不朽!!!
《牛棚杂忆》读后感(四):观感
一身冷汗齐下。
好像刚看完惊悚、恐怖片。缩下脖子就怕听到皮带猎猎作响,胶布裹住的自行车链一痕痕的好像抽在自己脸上。
困惑那些人怎么下得了手,更困惑的是这怎么就能是这么强大的一次社会运动呢。人性赤裸裸地暴露着,重点是怎么就能演化成一种群体行为?从个体到群体,这中间的力量不可小觑啊!
赵爽说信仰和善恶的意义都是被人构造出来的,而摧毁又是那么轻而易举。也许我们难以接受是因为我们信仰的太久了。一下就让我堵得说不出话来。
有句话说,当逻辑上说不通时,一定是有你不知道的事实在。
现在感觉是,当什么都说不通时,一定是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历史在。
这一棒,有些太过猛烈。我困惑得晕头转向。
《牛棚杂忆》读后感(五):一代宗师留给后人的最好的礼物
读《牛棚杂忆》有感
这不是阴谋,这是举国上下无人不知、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阳谋”。
于是,他决定“上山”。
这便是他漫长牛棚生涯的开端,也是他十年噩梦的端倪。
不久,“新北大公社”的人便找上门来,毫不客气的闯进家门,张牙舞爪的大肆破坏,搜刮着所谓“走资证据”,而在诸位壮汉面前手无缚鸡之力的三位老人只能在旁边蜷缩着,眼睁睁地看着“小将们”翻箱倒柜,将多少倾注着记忆与心血的毁于一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何其悲哀!多年的研究资料被焚毁烧尽,多少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多少得之不易的珍藏之物被砸碎,多少年来的住所被人肆意践踏,多少挚友又因自己受到牵连……“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别人看”。而他,“我的心在流血”,书中重复出现的这一段话,正是他对“小将们”、对“老佛爷”、对所有迷失心智的人们无耻行径的控诉与愤懑。
然而,抄家只是这漫长黑夜的序幕,是这暴风雨来临的前奏。
最初接受审讯时,他义正言辞,光明磊落,认为自己没做错事、没辫子可抓,他表现的相当不屑与不耐烦。然而,他没料到的是,“红卫兵”的无恶不作、“老佛爷”的无所不至,仅凭一个竹篮和一张照片,就给他扣上了一顶顶莫须有的帽子。在自尊心的饱受摧残下,他曾考虑过自杀,然而,在他规划好路线,揣着安眠药准备踏出门时。令人可幸又可悲的是,红卫兵出现了,他被押解着拖上了批斗的“舞台”。说到批斗,可谓是一场“喜闻乐见”的表演了。批斗者,手拿所谓“罪证”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被批斗者,蹲坐“喷气式”无可奈何的滑稽可笑。实为台下诸位看官的哈哈作笑。
于是,他一步步走向麻木,一步步走向绝望。
曾经宁为尊严而死的他,现在为了能吃到几块发霉的馒头而说谎逃避;曾经连黄金白银都不屑的他,现在在厕所捡到几个钢镚就大喜过望;曾经看到世态炎凉便义愤填膺,现在看人被折磨致死也司空见惯。在这种非人的境地里处久了之后,便“破罐子破摔”,自己便模糊了界限,降低了底线,没了羞耻心,丢了人本性。“非人非鬼,亦人亦鬼”,多么讽刺,又多么现实。
直至后来半解放,他也没能完全摘掉那几顶莫须有的帽子。那些淋漓的鲜血,那些绽开的伤痕,永远都不会愈合;那些牛棚中的记忆,那些冤屈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安息。那些年少轻狂的红卫兵哟,这十年浩劫恐怕是其成人后不灭的梦魇;那些生还的幸存者哟,这十年浩劫恐怕是其不愿提及的悲凉往事。
痛定思痛
有人为那空前的浩劫买单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哪怕时间也没能给出答案
《牛棚杂忆》读后感(六):读后小感
像书封面所写,真是用血写成的书·· 季羡林,这样一位老前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一段历史。但他说的也许只是一点皮毛····我是一个90年出生的人,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没经历过什么大的政治运动,但是我从文中知道,这是一场血的教训,其中发生的故事,是多么的残忍,多么凶残,多么罪恶,不可想象。。。我又想想,觉得这也是可以想象的,现在社会还有凶残的事情发生,何况是文化大革命呢。。只是觉得人啊,本性难道就是那么坏么。。想到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想到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感到悲哀,为什么会那么自私自利呢。。。也是我是错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但是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想法,做一个正常人,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