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国种族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美国种族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1: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国种族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美国种族简史》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索威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一):论种族优劣论

  我和好友cn关于种族问题的争论前前后后发生了很多次。作为种族优劣论的cn认为种族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黑人更适合跑跳,而亚洲人不然。他愿意引用的文献是《Race, Evolution and Behavior》。因此,他认为黑人的智力更低,更蠢,所以是低等生物。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cn的观点,即种族之间是有差异的,并且在很多领域还有相当明显和显著的差异。比如东亚黄种人和黑人相比在运动,性能力的差异等。但是,作为最本质的一个问题,黑人是否真的比其他人种更笨?我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分歧。《Race》的书里给出了数据显示黑人整体的IQ比白人和黄种人显著的低。不过这个数据其说是证据,不如说是误导。现在人们已经知道IQ测试的得分和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成长环境有非常高的相关性。因此,如果我们要用IQ作为指标判别某两个人群的智力水平,我们必须选取文化,教育,及社会成长环境一致的样本,并且是充分大的样本来测试。显然,《Race》不可能得到这样的数据,因为这样的数据根本就不存在。黑人,美国黑人,和非洲黑人,白人,黄种人的生活环境是如此的不同,从这样的到的数据中能够下的结论是“在目前的社会生活文化条件下,黑人的IQ值低于黄种人”。这个结论距离种族优劣论者企图论证的结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黑人的智力水平低于黄种人”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那么,反过来,为什么我认为黑人的智力水平不会至少太显著的和其他种族有差异?是的,从IQ角度来说,我面临一个和种族优劣论者同样的困境,即我也没有合适的数据来支持我的观点。但是,间接地,我们可以的到一些暗示。比如,我们应该承认,智力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性状,也就是说智力水平不应该是由单个的基因决定(因为到目前为止大规模的GWAS分析并没有发现和智力水平相关联的基因)。而我们知道,人类都是起源于非洲(多起源假说目前不是主流),大约在20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大陆,替代后或者交融到世界各地。因此当前的各个种族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在这20万年时间内造成的。如果人类20岁算作一代,这么20万年就是大约一万代。而且智能真正实质性的影响人类生存也是更加晚近的事情(不到五万年)也就是2500代左右的时间。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尺度要对极度复杂的性状有极大的改变,不是不可能,只是相比较备选假设“没有极大的改变”更容易被人接受。

  说细下去就太多了,在这里我不展开。老罗推荐的《美国种族简史》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国的种族现状是各种族的历史文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数据时关于犹太人的智力分析。赞誉的话大家可以去Google,这里我只说两点不足。

  1. 本书有美国半学术作品的通病,那就是堆砌了大量的事例,读者需要在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不停地提醒自己去抓住作者企图说明的事物。这大约是我们汉语思维读者必须面对和适应的一个问题。

  2.本书写作于1981年,比较古旧。这三十年不仅仅是美国的种族版图,世界的种族版图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所以,如果作者能出第二版,那将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尽管如此,以本人在美国对各种族人群的观察和交流体会,我觉得本书仍然不失为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最后,种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的扣上种族主义,或者种族无差别主义都至少是过于简单化的。一个值得担忧,或者说关注的问题是,种族间的文化和阶级隔阂在某些方面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增大,充分长的时间之后,也许真的会出现种族主义者所描述的世界。不过那已经是很多万年以后的事情了。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二):数据流

  有时候在街上碰到黑人兄弟,我会无法直视,所以找这本书来读。罗永浩说这书当年解决了他关于种族的所有问题,但可惜这书还是没法让我直视黑人兄弟。我对于黑人这个“种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情和尊重,但这很难落实到个体的人身上,汗。

  这本书非常优秀,无论对于种族问题是否感兴趣都值得一读,对任何一个种族的描述都可以部分地参照自己的种族和自己。

  作者有两种分析的角度,清晰而有说服力:“人文资本”和数字分析。他以此来理清各个种族为什么会是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又是什么造成了种族之间的差异。

  关于“人文资本”,作者对爱尔兰裔移民的描述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导致了爱尔兰境内出现了反抗者众,压迫者少的局面。但同时境内人数更少的英国人有更强的武器和军队,这迫使爱尔兰转入地下活动,并且需要团结在一起。又由于爱尔兰和英国的争端涉及宗教,使得爱尔兰人非常团结。 这样的经历锻炼了爱尔兰人演说的能力和组织能力,这是他们后来虽然在经济上表现不佳,但在美国政坛却屡屡有人能出人头地的原因。

  数字分析的手段对于解释种族间财富差距和犯罪率的差别非常有说服力。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黑人总体上比白人失业率更高。但是20岁以下白人的失业率高出年富力强的25~44岁黑人的失业率。而黑人由于生育率高于白人,种族的平均年龄要小于白人。这个因素同样影响黑人和白人在犯罪率上的差别。黑人总体上的犯罪率高于白人。但本来各种族的刑事案的罪犯主要都是25岁以下的青年。

  数字分析还可以有力地说明一种发展的历史观。基于美国征兵时智商测试数据,很多种族都经历了智商从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到接近或超过全美平均水平的过程。作者例举了一些可能的原因,与异族的通婚减少了近亲繁殖,收入水平提高改善了孩子的营养状况等等。

  看完这本书后的两个疑问:

  1. 美国几乎是从“无人”的大陆开始发展起来的,所以早期机会很多。并且当时各个阶层并未形成,各阶层、种族间的博弈还未到达均衡点或者说比较动荡。所以很多种族,比如犹太人,中国人,日本人,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人虽然都经历极大的挫折,最后还是都取得了成功。那么现在呢?美国各阶层间流动是不是减少了呢?无论是“人文资本”还是物质财富,通过代际传递,一些具有先发优势和更好能力的种族,比如犹太人,怎么可能被新来乍到的波多黎各人赶上?换句话说,怎么说服一个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有种族都在向前发展这种可能性?

  2. 作者通过分析犹太人,华人和日本人最早发家致富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是这些种族富有以后的结果,而非富有的原因。然后这些具有重视教育传统的种族将经济优势转化为了教育优势。这种优势,具体来看已经变成了学区,常春藤,这都是有限的资源。一些后来到种族,或者现在比较贫困的种族有可能逆转这种劣势么?固然相同社会-教育背景的各种族的人,在经济上差别不大。但是具有较好社会-教育背景的人数,在各种族间可是相差极大。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三):“百衲衣”与“百家饭”

  我都忘了自己说过多少次,面对我所喜欢的作品的时候,我往往会怕自己的文字玷污了它反而久久打不出一个字来,而冲着老罗推荐而读的《美国种族简史》同样如此,这也是我迟迟无法交出书评的根本原因了。

  美国早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由”的代名词,无论我们暗中或者骂过多少次“美国佬”,但如果有可能,这些骂过的人们中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愿意付出我们所能付出的代价换取一张永久居住美国的“绿卡”,无论那个国度被我们以一种“孔乙己”的心态描述的多么不堪,我们却还是愿意去过上那样的生活,或许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那“自由”二字!

  我们在对美国采取轻视态度的时候,往往会以我们各自的历史来作为佐证我们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殊不知却恰恰又是孔乙己的那句“当年我们祖上……”我们难以启齿却又心怀鬼胎。

  然而,美国自始至终都是在“自由女神”的指引之下的吗?《美国种族简史》试图为我们客观而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作者是美国人托马斯·索威尔,作为一个美国人可以不妄自尊大同时不自我菲薄,通过大量史实、数字,深入浅出地讲述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奋斗史、文化史,其中包括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美国的形成就是一件斑斓的百衲衣,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一种有关世界融合的温情感动。

  作者的叙述条理极度清晰,先是分析说明了美国现阶段各个种族所在的美国阶层及成就,然后分州分国逐个分析,最后又是一种得出结论也就是本书创作意义的综述。作者的叙述态度不卑不亢,同时对各个种族予以最平等的尊重,对于各个种族的人们在美国所遭受的种种不粉饰而予以客观叙述,并将各个种族奋斗成功的原因进行客观而细致的分析,而综其所述,其实各种族之所以可以最终同美国相互融合自成一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将自身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而这正是现阶段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所需要的。再者,通过阅读《美国种族简史》足以使所谓的种族歧视者或地域歧视者认真思考——美国之所以富强和伟大,不止在于它穿的是一件百衲衣,更在于它吃的是“百家饭”!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四):6月26日 如果有一天我生了一个小孩儿——由黑人教育想到的

  他(布克·T·华盛顿)认为,燃眉之急是满足“我们黑人的实际需求并改善我们黑人的状态”,办法就是获得基本的技能和训练——不仅提高职业技能,还要“学会洗澡,怎样爱护自己的牙齿和衣服”。塔斯克基学院看重开到学生关心哪些最基本最实用的东西:工作习惯、卫生、品行等。

  这段话是第八章《黑人》中的一段原话,大概是描述美国19世纪美国黑人对教育态度的一种。

  那么,在义务教育已经很普及(起码北京是这样)的情况下,在学校教育之外,我们应该教小朋友什么呢?

  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绝对不是小时候的“思想品德”课,雷锋赖宁向秀丽神马的,更不是政治洗脑,爱这爱那的就是不提先爱自己。

  我觉得应该先教会小朋友一些基本的常识,

  【关于性别差异和自我保护】比如小女孩要知道穿着衣服的地方,他人是不可以碰触的

  【关于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比如尊老爱幼、要谦让、要有礼貌、要尊重事实并诚实面对自己和他人等

  【关于个人的认知】认为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一件事,甚至可以影响某些事情的发展;做事前要遵从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人云亦云等等

  归结成一句话就是要【先做一个人】当然每个人对于“人”的定义不同,结果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总有一条普世的线,至少要保持到这个标准。

  这一年多来,一直在教小朋友乐器,前不久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

  有个小姑娘想参加暑假的中央音乐学院等级考试,说白了就是考级,我6月2日上课当天给她写了个note让她回家交给她妈妈看,准备报名考试。6月9日再上课的时候她告诉我已经把note交给她妈妈看了,但是由于她妈妈比较忙,只能下周报名。6月11日周一晚上,她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刚知道要报名的事,已经耽误了报名时间。(考级报名6月1日-11日)

  小姑娘6月9日说谎了,不论她是真的忘记了,还是因为不想考级,她都说谎了,事实上她并没有提前告诉她妈妈考级报名的事项。

  于是我和有孩子的朋友进行分享,毕竟我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小姑娘到底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她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似乎除了自己耽误一年考级,对我、对她妈妈、对任何人都没有实质上的影响吧?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出于保护自己么?那么她觉得什么会伤害到自己?她在担心什么?担心受到责备还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小姑娘明显是缺乏一些基本的教育的,她分不清楚事件的重要性,不够诚实,偶尔巧言令色。恐怕这就是我定义里品德教育的缺失吧。

  也许这么说太小题大做,太过严肃吧,但是如果有一天我生了一个小孩儿,我绝对不会允许她这样。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五):所有移民史都是血泪史

  书中描绘了有代表性的一些种族迁移到美国后的发展史:爱尔兰,德国,犹太,意大利,中国,日本,黑人,波多黎各和墨西哥。每一个种族的发展史基调都是类似的:来美白手起家(自愿的或者被迫的,移居或者侨居sojourner),经过艰辛苦难之后慢慢在经济上教育程度上接近native born American的水平。

  TS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很注意selection的问题,在考察收入的时候强调分城乡来看,分教育程度和年龄(经验)来看。这么一来,各种族间的差别就很小了。这一点也不奇怪,很多literature都阐述了wage discrimination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于文化程度(包括英语的掌握水平)和经验技术的歧视,household income difference也常常来源于城乡/地区的差异,以及家中工作人口的不同。

  不过有一个selection他并没有强调,那就是return immigrants的self-selection。这本书成书时间比较早,那时候大部分学者相信移民们经过了几代的努力已经在经济水平上和普通美国人差不多了。但是现在新的证据(比如Abramitzky et al这几年在AER和QJE上的文章)显示,并不是移民赶超上来了,而是没什么本事的移民最后都离开了,于是整体看来移民的收入提高了。

  (早知道PEW有家庭收入指数,上篇paper的时候就不用自己死算半天了……)

  很有启发性的几点:

  1. TS在谈到华人,犹太人和日本人的历史时,认为他们虽然都重视教育,但是一开始都是依靠体力劳动和商业意识发家了之后才把子女送进学校的,所以“教育包治百病”的观念并不一定可靠。

  2. TS 认为human capital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方面。比如华人和犹太人赤手空拳来到美国,凭着工商型经济所需的human capital,很快就由穷变富。这正是我最近在关注的问题:Is entrepreneurship a cultural trait? 是否真的如TS认为的那样,是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有的种族在商业上大放光芒?我并不是很确信TS的答案。

  3. 谈论ethic groups的时候,就算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Mexican immigrants就可能包含的完全不同的好几个群体:legal/illegal,美西战争前来的和之后来的 etc. 爱尔兰移民也分为苏格兰-爱尔兰人,和凯尔特-爱尔兰人,而他们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观念都是很不一样的。

  为了赶时间,读的是中文版。翻译没什么问题,不过如果能在专有名词旁注释以下英文原词就好了。另外全书的数据除了census的之外都没有reference!我相信英文原版的注释肯定不会少于100个。如果时间充裕,真该读英文原版的……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六):暗流涌动的美式“种族优越感”

  关于关于美利坚这个神奇的国度,微博上吵得火热已经好长时间了,公知们疯狂吹嘘“跪舔”,国外生活经验者不厌其烦地辟谣“洗白”。看着大家吵了这么久,自然心中涌起对大洋彼岸那个国家的一些兴趣,便想找些书来读。在豆瓣等其他地方翻了许久,选定了有关“政治体制“和”种族文化“的两本——《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和《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宪政历程》是大概半年以前看完的,印象已经不像刚看完那会儿清晰了,但说到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那就是权力都是自己争取来的。美国的最高法院如此,书中各个案例中的各主人公,和他们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同样如此。所以前段时间在美生活的华人抗议“鸡毛秀”里“杀光中国人”的不当言论,起码作为我来说,是非常能理解的(其实,关我屁事……:))。

  我知道有《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是从罗永浩开始的(原谅我的无知,事实上对于罗永浩除了是个“名人”我也确实没什么了解)。说起美国的种族文化,不能回避的一点可能就是“种族歧视”吧。但几天下来看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种暗流涌动的美式“种族优越感”(中性词):自诩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兼容并济,种族多元,但其实也设置了一整套标准与规范来评判各个种族的高下“优劣”(中性词)。我没有查到作者本人所属的族裔,但他显然是站在正统央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其他的各个少数族裔的。作者在介绍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前世今生时,也显然是以本地人看待外地人的标准来度量的。往细了说是出生率死亡率、智力水平、收入水平、犯罪率、接受教育水平等等,其实归根到底就一点,融入美国社会的程度。这就简单了,是融入——谁融入谁?当然是少数族裔融入本地人。即使纵览整个美国历史,外来移民一直源源不断,但如书中所言,这个标准是没有变过的。

  作者已经刻意注意了行文的“中立性”,只拿一条“普世价值观”来公平评价。评价的结果是,爱尔兰人更像是稍微“低等”一些的英国人,德国人是自立自强在美国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的成功族裔,犹太人、华人、日本人饱经沧桑但依然凭借族裔自己的努力取得尊重,波多黎各人似乎至今如今不能融入美国社会。最无法忽略的一个族裔,黑人,受了一些苦难(比较爱尔兰人、华人、日本人而言),但咎由自取直到现在“成功”程度以各个指标衡量还是处于下游。同时还举了来自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的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来反证从农奴中解放出来的黑人,现在依然处境堪忧,怨不得别人,得怪自己。对于全世界人民熟知的罪恶血腥的“农奴制”、“种族隔离”等对黑人造成的根深蒂固不能忽略的影响,书中轻描淡写,几乎是略过,甚至还在辩白,比如说到黑人身为奴隶时的生活质量要比爱尔兰人当初好太多但爱尔兰人现在显然更成功。

  没有看过英文原版,所以无从得知这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本来如此,或者这本来就是我自己的偏见,更或者作者写的才是事实只不过我受倾向性明显的“常识”影响太严重。天下可能确实都是乌鸦一般黑,就所谓种族优越感,可能还是“话语权”的问题。有话语权者,把“歧视”藏于“普世价值观”之下,于是“歧视”变成了冠冕堂皇的科学,没有话语权者,只能在科学的大旗下躲着暗流艰难涉水,同时还得感激造出这科学的人——那些话筒前的宣言者与演讲家。当然即便如此,硬道理还是有的,靠自己——所以你能听到别人指点,看看人家犹太人华人日本人,黑人这样,怨得着谁,也不都是从前歧视惹得祸吧……

  我只能说,美式的“种族优越感”,已经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超越了“种族优越感”的优越感——或者可以美曰其名为“制度优越感”。是啊,拿制度“歧视”你,就歧视了,怎地!

  终了,附上书摘http://goo.gl/YkQRQw,并愿世界和平,祝全人类安好。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七):偏见是大数据的思维逻辑~

  网络名人罗胖子推荐前,09年末看过一次。这次重看,主要是温习。当然没有罗永浩说得那么好,但也很不错,作者基本上用翔实的数据、清晰的论述讲清楚了文化的力量。一定程度上来讲,本书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美帝是当今第一强国的间接原因。——当初我大唐兴盛,也是各国来朝,长安城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国人口。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是胜利者的姿势;那失败者呢?他们总是在抱怨(losers always complain)!

  大多数人会选择《华人》和《犹太人》这两章吧?其实还可以看看臭名昭著的爱尔兰人和非洲黑人~~壮哉我大华人,的确比黑人基因、文化都要优秀!有圣母娇嗲嗲地反对的话,就给她看黑人区的性犯罪率~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八):美国种族简史_犹太人

  一、犹太人

  1、流浪的开始

  公元70 年,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巴勒斯坦,古代犹太人被驱逐出自己的故土,从此开始流落异国他乡,散居欧洲各地,乃至全球。

  2、宗教分歧

  3、经济压迫

  ★ 反犹太情绪:当时有许多居心不良的人,企图借助消灭犹太民族以捞取物质利益,因为犹太人被视为宗教上和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或债主。无知的平民百姓容易被老奸巨滑的政界、经济界或宗教界的领导人所操纵,这些领导人挑起反犹太情绪。

  ★ 中间人:流浪的犹太人往往以充当中间人为业,例如小商人和放债者,而从事这种行业的人,几乎在普天下到处都是不受欢迎的人。

  ★ 无法融入:犹太人得到的些许保护,实际上是上流人士(贵族、国王和教皇)赋予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因为犹太人身怀有用的技艺,而且时常也很富有。在许多地方,犹太人干脆用金钱在当权人物的领地之内买下居住的特权。在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气候一有变化,或遇上某反复无常的当权者,犹太人花血本买来的安宁随时都可能结束。即使他们在某一地方生活了好几代人的时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犹太人也很少是当地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当地人通婚也非常罕见。

  4、个性和民风

  ★ 逆来顺受的个性:当年犹太民族住在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时,也曾经是个勇武善战的民族,正如现代的以色列人民表现出来的那样。但是公元70年以后,犹太人散居各地,在任何地方,在人数上总是寡不敌众,若想用武力来反抗,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在这些历史惨剧的间歇期里,犹太人委曲求全,设法在不同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夹缝里寻求生存的机会,外侮养成了他们逆来顺受的心理,他们强调诉诸武力和暴行是徒劳的,认为在逆境中应当依靠自己的智慧、策略和韧性。

  ★ 民风:清洁整齐、乐善好施、极低的酗酒率、不露富(不炫耀,不购置难以搬运的家具或衣服,而将钱财换做金银首饰)

  5、犹太人的“集聚区”

  集聚区的生活方式排除了欧洲犹太人从事农业的可能性,他们在到达纽约及美国其他城市之前的好几百年里,就已经都市化了。

  6、文化

  ★ 乡土文化:犹太人在他们最属孤立的欧洲地区,基本上没有受到文艺复兴后现代思想潮流的熏陶,所以他们的文化依然是古老的乡土文化。从东欧大批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就具有这样一种乡土文化背景。

  ★ 文化分歧:犹太人在欧洲各地的孤岛上,相互之间也间或有联络。各家都竭力保持着犹太传统,但基本上互不相干。犹太教和犹太文化在形式上因地而异,从而为后来各个不同的犹太部族来美产生内部宗教歧见和纠纷备好了舞台。

  ★ 重视学问:欧洲犹太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对学问的尊重和景仰。这里指的主要是宗教学问,有关犹太教法典的知识,以及对其意义和内涵的周密而细致的分析。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有学问的人,穷点也没有关系。大多数移居美国的犹太人没受过多少教育,许多人甚至是文盲,但他们却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7、语言:依地语

  各式各样的迫害所造成的难民,使欧洲各地的犹太人建立了国际联系,由此形成了依地语,即一种夹杂着希伯来语和波兰语的德国方言。

  8、政治权利

  ★ 世界跨入近代史后,对犹太人的诸多限制,有些就开始放松或被取消。英国、法国和荷兰在18 世纪先后赋予犹太人以政治权力。19 世纪初,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取消对犹太人的法律歧视。法国拿破仑解放了欧洲各地的犹太民族,但拿破仑最终被击败,不少地方的犹太人又回到原来的处境,屠杀和驱赶再度发生。

  ★ 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在欧洲各国的进展是不平衡的。1858 年,一位犹太人破天荒地当选为英国议会的议员。但是直到1885 年,意大利的最后一个犹太人集聚区才拆除。

  9、小结

  犹太人不是来自哪一个国家或属于哪一种文化,而是来自许多的国家,并属于不同的文化,因寄居的国家不同而产生了文化上的断裂,甚至在宗教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着分歧。但是犹太人供奉古代以色列的同一始祖,分享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的共同内核,作为少数种族,不管旅居何处,都曾在不同程度上长期遭到异族敌视。

  二、赴美的犹太移民——赛发尔德犹太人

  到达北美殖民地的首批犹太人,是所谓的赛发尔德犹太人。他们长期生活在西班牙及葡萄牙。(这两个国家对待犹太人要优厚些,犹太人并未被禁闭在集聚区,有的甚至是大地主、达官显要、银行家和工业家。犹太人主宰着自由职业,虽然多属工匠、小店主、放债者之流。)

  今天,绝大多数的美国犹太人,都是1880‐1920 年间从俄国、波兰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移

  美犹太人的后代。在那40 年当中,东欧犹太人曾有1/3 迁到了美国。

  第一批前来美洲殖民地的犹太人之所以要到美洲来,乃是由哥伦布发现西半球那一年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结果。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九):有这样一个国度,它叫美国

  美国这座大熔炉不断融合着各个刚到这篇新大陆的人们,现在是,以后也会继续,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不断汇聚着各个支流,越来越强大。

  《美国种族简史》这部书让我了解得不只是美国种族那么简单,更是对世界文化的了解。从中,我得到了四个新的认识。

  第一,在美国,种族歧视永远不能解释所有种族在前进中遇到阻力。因为即使是身为爱尔兰人的白人,在初到美国时也受到当地人厌恶。

  第二,在同一个种族中,先到达美国并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了维护自己来自不易的地位,往往会竭力使自己区别于后来的同胞,有时甚至会排斥他们。

  第三,对于初到美国这片新大陆的各个种族,知识、技术、体格都不是最重要的,唯有节俭、勤奋和诚信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教育的作用在初到美国的时候并不明显,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却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同时,我又想到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对于从异国迁入美国并获得美国国籍的人,在面临自己家乡与美国二者选其一的时候,究竟应该支持哪一方或帮助哪一方?这里举个类似的例子,今年NBA季后赛第二轮湖人对阵雷霆,作为曾经为湖人效力12年并助其五次夺得总冠军的核心队员费舍尔,在季后赛前夕被交易到雷霆队,面对自己的老东家,他到底应该如何表现?结果如我所料,老鱼费舍尔用他精湛的防守,帮助雷霆在整个系列赛中4:1轻松取胜。大家觉得老鱼表现怎么样?同样,我认为之前的问题与此类似,但却并不一定如此简单。其中美籍日本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遇到这个问题时的选择。二战期间,面对自己曾经的祖国加入法西斯阵营,他们应该选择效忠自己的祖国还是协助美国反法西斯呢?这之中只有少数人选择了放弃美国国籍,效忠天皇,而大多数人积极配合美国,不仅在欧洲战场上由日裔美国人组成的442团成了二战中获得荣誉最多的劲旅,而且在太平洋战场上日裔美国人也担任翻译官协助破获日本电码。他们用二战中悲惨的经历证明了自己的对美国的忠诚。

  其次,每个种族初到美国时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排斥,并遇到重重障碍,不过他们通常会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慢慢地渗透到美国上层建筑中,并通过经济或修改相关法案,使之对自己种族或对移民更加有利,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这也不禁让我产生另一个疑问,如果这些移民前来中国,他们会取得如今的成就吗?或者说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可以到达足以改变中国的地位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敢轻易回答,但这一定和体制有些许关系。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十):于熔炉中透视美国人

  近来似乎与美国很有缘,所读的几本书都是有关美国或美国人的,但要论其可读性、知识性,个人认为都比不上刚刚看完的这本《美国种族简史》。

  照我自己的经验推断,可能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大概就是分成白色的、黑色的、棕色的(黄种人从情感上还是被我们当成自己人来看)。托马斯·索威尔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白人里面又有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犹太人、荷兰人等等,黑人也分为肤色深的和肤色浅的、以及解放的先后不同……可谓种类繁多,几至不可胜数。虽然都是美国人,相互之间的行为方式却是千差万别。他带我们进入美国社会的内部,用大量的史实、数据,把今天的美利坚民族分为一个个小的种族构成,分门别类、深入浅出的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解析。他特别注重从母国的文化背景、到达美国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奋斗历程等角度来解释各个种族今天的行为原因、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以此来告诉我们,今天的美国为什么是这样的,今天的美国人为什么是这样的。

  美国社会为什么没有民族冲突还充满活力?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虽然我们惯常把美国当成英国人构成的美国,但是实际情况是现在的英国裔美国人只占美国人口的15%不到,美国没有一个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相对于其他地方各民族之间的纷争不断,美国的各种族之间却和平共处,没有爆发激烈冲突,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作者对此解释道:“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多元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代价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换句话说,美国并非没有种族冲突,只不过是已经成为了过去时。同时,“美国各种发财致富的机会,也给人们的精力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使大家感到对现存物质条件的争夺没有为全体人民扩大生产来得重要,并使齐心协力者有所报偿,因此也就顾不上去计较那许多分歧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解释。化解纷争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把纷争双方凝聚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形成良性的族群自由流动机制,让每个人,每个种族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所有人都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奋斗时,还有什么精力去内斗呢?自然,美国社会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向美国人学习的东西之一。

  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作者从文化史的角度解释道,这是因为各种种族要博取成功,就必须把自身的传统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不懈地适应和改进。爱尔兰裔美国人为什么出政治人物比较多?那是因为他们在母国为对抗压迫,就已经发展了高度控制而内部又等级森严的帮派政治;德国裔美国人以特有的守纪、拼命和坚韧对美国工业、科学、文化、军事实力和娱乐活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正是犹太人千百年来养成的适合城市工商业活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知识的尊重和景仰,才让他们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光耀夺目的成就,涌现出了大量的科学家、金融家;华人作为一个种族群体,虽然融入美国文化的时间被延误了,但仍然凭借自身无与伦比的忍耐力,开始在各个领域展露头角。每个种族都要依靠在各自母国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对这个崭新的环境进行适应和调整,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美国社会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其实,这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作者为了分析美国的种族特征,又对他们的母国及其历史文化进行介绍。通过本书,我们知道,美国流行音包括爵士乐等都是黑人的创造(来自于圣歌),而政治体制则是由深受压迫的爱尔兰人所改造的(帮派政治和以当选为目标的实用主义),代表美国文化的汉堡却来自于德国……显然,它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本书,对同一外表下不同族群的行为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在美国街头看到一个醉汉,应该就会在心里猜测他是不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当然,如果你遇到一个彬彬有礼的工程师,大概就会推断他是德裔美国人;而要是看到了金融家,大概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他是犹太人;若是听到有人偷窃,则会立刻怀疑是黑人干的。而作者也告诉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则是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模式造成的。

  美国作为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甚至是每一种习俗都能在美国文化中找到源于自己的基因。每一个种族在融入美国社会的时候,既根据现实对自身进行了调整,也丰富了美国文化,深刻的改变了美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把美国比作是一种质地超强的合金,那么每个种族都是熔铸这种合金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是他们共同缔造了美国,共同推动了了美国的繁荣和强大。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近来所看的三本书,算是各有特点:一本是《上流社会:格蕾丝·凯利传记》,它讲述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美国女人的一生,是美国人的一个样本;另一本是《国家的品格》,它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美国人进行了分析,是对美国人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整体概括,有一种混沌的感觉;而这本《美国种族简史》,则对美国的种族构成和其文化背景、经济生活、社会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透视,带我们走入美国这个人类大熔炉的内部,以历史映衬今天,用文化解释行为,条分缕析,让我们看透每个种族的前世、今生以至未来,让我们得以了解美国人的方方面面,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理解美国人,看懂美国社会的透视仪——绝对是了解美国的必读书籍之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