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10篇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是一本由[日] 佐藤大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一):创业者思维

  佐藤大又出书了。鉴于他绝对不是一个理论型的建筑师,加上之前那本《由内向看世界》打底,200多页很快的就看完了。虽然很多是熟悉概念,但这一次,对佐藤大,对究竟“什么是设计”确实有了全新的理解

  设计师材料知识是什么?

  设计师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做造型的,因为谈到基本功,免不了降到对物质材料例如水泥金属板等等之类材料的知识,而且懂的越多,在专业人士看来就越“厉害”。而佐藤大则完全不是这个路数的,他轻松的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自己同事,甲方和工匠,而放手去做另外一件事:怎么才能松动或者颠覆产品与我们之间那个既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佐藤大设计一个卖衣服商店怎么倒腾空间材质灯光那是很次要的事情,他关心的是试衣间为什么要藏在商场中最不起眼地方?为什么不能独立在最核心的地方让大家一块品论你的穿着呢?

  最地摊创意法居然就是武功秘籍

  是的各种各样社会的关系就是佐藤大掌握的“材料知识”。他甚至强迫症式的每天都在精进这样一个奇怪技能:胡思乱想。比如看见钢笔就强迫自己想到鼠标,看见咖啡杯就想到澡盆。初看有点傻,但过了段时间你就会发现,缺了这个训练,“熟悉的陌生人”这个美学经典判断还就真的出不来。(顺便佩服下Nendo的草图,那么几根普通线条居然能表达这么丰富的设计思路场景,国内素描那套功夫真是技巧也是害人。)

  不喜欢苹果的佐藤大

  当然佐藤大有他的局限,他能做到“合理的新”,但没办法做到“极致的好”,因此他也公开表示对苹果设计的不满,甚至觉得还不如日本电器厂内部设计师水平作为设计师,你要走哪条路其实都可以,但是千万别走“正”道。设计这个行当四平八稳一定就死定了。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二):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

  我最喜欢的日本设计师之一,佐藤大。他公司的slogan是Give people a small “ ! ” moment. 可以说佐藤大的作品都能直接反映这句话,每次看到他的作品确实头顶都会冒出一个 “ ! ”。小而精,处处细节都透露出创意,这是我对他作品的直接感受

  书中分享个人的创意思维,当中印象深刻的一篇是讲“将固有创意软化”,就像漫画小说具体动漫比漫画具体,但是想象空间少了很多。创意尽量用文字描述,或者抽象图形,避免具象,保持想象空间。

  其中举了一个特别有意思例子是:以“小熊维尼”为创意来源,设计一套儿童家具。小熊维尼的形象是特别固有的,但是佐藤大将其形象“软化”,退一步去思考,抛掉熊的形象,抽象小熊成圆润光滑柔软这样的概念后,再重新融入家具之中,创意自然而然脱颖而出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三):如果只有前三章就好了

  感觉和很多还不错的但没有达到非常好的书有一样毛病,前面就已经说明白东西,仍然硬是凑出了更多的页数。不过仍然是一本不错的书,应该说是佐藤大的确是一位很棒的设计师。

  看看他写的结束

  “再次回头看《用设计解决问题》这个书名,我有些担心会给读者造成一个误导,让他们期待在书中得到”无论遇到什么都能顺利解决的魔法式的方法论。

  事实上并非如此。很遗憾,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这样的万金油式的方法。

  ......不需要寻找“一定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去寻找“一定能被解决的问题”。

  ......比如,要想得到3这个答案,应该去找那个算式呢?这样一想,你自然会想到“1+1+1”“4-1”或者“6/2”等算式。由此可见,很多不同的问题都可以得出一个答案,而设计就是要在这些不同的问题中找到最适合的一个。“

  初看这本书的第一章那种清新感是在令人惊叹,再加上佐藤大那些巧妙的作品,一下就收服了我。而他从工业设计到时尚设计、然后是家具设计甚至建筑设计都一如既往展现出的那种轻巧的恰到好处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很是惊叹,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准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四):设计思维养成

  这是我发布在简书的一篇书评,如果你对排版有一定要求的话,建议移步简书查看本文,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韩德胜的简书:《设计思维养成》

  这本书是设计主题阅读中的第一本,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日本人写的书都偏轻松,偏白话,容易理解也容易读下去。

  这本书不是介绍设计的技巧,而是一种设计的思考方式作者让我们看到他在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积累的过程。他说,

  我理解的“设计”,就是不用错过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件看似平常小事用心观察分析,然后从中发现新的灵感

  不管是哪一类的设计,重要的都是如何通过提出全新的观点来解决眼下存在的问题。

  寻找问题的关键核心

  在设计周上,佐藤大设计了一款既不用弄脏手和桌子,也可以把这种酒跟其他酒区别开的挤橙子器,因为这款酒需要跟橙汁一起喝。

  在此之前,人们一直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视而不见,没有人想过要如何去过改变。佐藤大偶然发现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他最先想的,“是不是哪里有什么问题呢?”“大家是真的很满意吗?”这样的连续提问,让自己想到一些最核心的问题。

  所以,设计师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将隐藏的事物表象背后的真实需求找出来,努力探寻问题的核心。

  勇敢表达和记录

  每个人都要养成在生活中记录反思习惯,设计师也不例外。只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有分析事物,找出生活中一些不合理,可以有去改进的空间。

  就像昨天坐公车,我也做了一点点的思考。每次司机一到站都要停一下再走,即使他知道站点没有人要上,车上没有人要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如果不是每站必停的话,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呢?如果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社会总体效率是否会提高呢?

  我当然知道这是公交公司的规定,这个每站必停的规定如果要被解决,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车上的乘客有没有人要在这个站下车,这个很好解决。只需要在乘客上车或者座位旁边放置一个可以通知到司机在哪一站需要下的控制器,这样司机就很清楚哪个站没有人下车。另外一个是公车站有没有需要上车的乘客,也可以在每个站点的地方设置点击按钮,一旦乘客到公车站的时候,选择自己要等待的那路公车就可以。通过GPS在公车经过此站的时候,在车上提醒司机需不需要在此站接上乘客。

  就这样,设计师也需要养成不管别人关不关注,想到什么都第一时间说出来的习惯,这样才更能轻松的找到设计思路,并得到更多的选择项。

  二次审视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习以为常,一切都变成习惯。这是一个有点危险信号,一旦我们习惯了周围的事物,即是说明了我们对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印象,很难改变。

  所以,佐藤大提醒我们,越是熟悉,越是需要适时停下来回顾一下第一印象。当我们停下来,再次审视某一事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它并不是我们以前所认知的那样。事实上,很多事物我们都存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决定了后来我们对它的态度

  二次审视的重点,就在于发现对某种事物此时此刻过往认知的异同。

  锻炼大脑

  很多人喜欢用“我没有天赋”来做借口,来表示自己不擅长做某事。但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的大脑可塑性很强,你不擅长并不是没有天赋,而是你的刻意练习不够

  在设计这件事情上,最关键的是能否始终保持对事物的热情。不要再羡慕那些所谓的“很厉害的人”,在这背后,他们一定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善自己强大自己,所以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取决于他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比别人思考的多,比别人更有热情。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你会发现我们只要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尝试麻烦

  这段看来可能会有些鸡汤,但背后的道理却是深刻的。同样的两个起点的人,一个不断去尝试解决遇到的各种“麻烦”,而另外一个遇到麻烦就避开,以为这样生活可以更顺些。而渐渐地,前者解决麻烦的能力越来越强,相应的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机会。而后者,因为不愿意面对如此多的麻烦,一直都是平平稳稳,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主动离开的那个人,中途放弃可能损失重大,而全力以赴去解决问题的都会有所获益。所以当你清楚的意识到越是麻烦的事情,越应该努力去尝试,你所期待的机会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

  “模糊扫视”和“周边视觉

  作者提供了一个日常练习积累素材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无论看到什么事物,都要第一时间将它与另外一个事物连在一起观察。

  也就是无论看到什么,第一反应都是“这个东西和另外那个东西好像啊”,把两者的共性联系起来。“周边扫视”的意思是,我们不仅仅是要将焦点放在这件物品上,更要让自己的“看”的范围更加大。关键是看到的东西多麽无聊,都一边将其中的点连成线,一边努力思考,是否日后可以用得到。

  熟悉感

  在书中这个词被翻译成“既视感”,但可能这个词在国内还不是很流行,很多人并不太了解这个词的意思。

  每个人内心都存放了很多事物,每种文化背后都有各种经典,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东西,元素。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设计的时候用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让用于感知到,这件产品虽然是全新的,但是总感觉好像有点安全感在。但其实是设计师的不动声色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令人怀念”的元素,让用户使用过程中有一种“如此熟悉”的体验。

  越用心就越能想出精彩点子,只有深深触动用户的内心,才能成为经典。

  多身份思考

  这点其实跟做产品和市场做法是一样的,就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要仅仅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看,更要思考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事情,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化身用户来看问题,或者企业老板,产品购买者,产品使用者,市场人员呢?这样多角度来思考,看问题的时候也就有了多个角度。

  大脑舒适开关

  设计工作者都被认为是脑力工作者,前段时间和一位设计师聊天,他说有时候想不出创意来也感觉到头痛

  佐藤大的做法就是将工作区和生活区很好区分开来,在不同的区域走动的时候让大脑能够轻松转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能力让自己能够在苦闷工作中尽快进入舒适状态,让大脑充分休息。有时候这样的休息反而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

  有意识地背叛

  在美术史上,有一个“马格里特形象的背叛”理论。比利时画家玛格里特曾经画过一支烟斗,在画的下方用法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

  面对同样一件事物,有的人能得出无数启发,有的人却什么也得不到。“马格里的背叛”指的是什么,就是有意识地去思考,如果不是钢笔,他会是什么呢?

  佐藤大的做法就是,经常把一件事物看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物,比如看到钢笔,他会想这不是一支钢笔,这是一个鼠标,然后接着思考像钢笔一样的鼠标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它能变成一个鼠标?这样一层一层的发散开来,新的灵感自然会慢慢浮现,将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思考才是最有效的。

  质疑常规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太容易对这个世界失去好奇心。所以这个思考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让自己随时相信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该存在的”或“正常的,一定是这样的”。

  想要培养自己脑中的过滤器,最好从质疑自己身边使用了很久或者长时间没有发生变化的事物开始。比如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筷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双呢?应用如今的技术是否能创造出更便宜的更好的筷子呢?就这样质疑一下身边的事物看看。

  回到设计

  整本书看完,佐藤大用很直白口吻,讲着他身边的一些小事和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能够给我们一些设计方面的启示,当然这种设计思维运用到很多领域也是适用的。他说,

  我理解的设计,就是寻找能改善现状改变困局的方法。当一个人利用全新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随之产生新的事物的形式,所以它才会被称为设计。由于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事物形态上才能让创意得以传播,所以也可以说是既是一项结果导向的工作。

  -《用设计解决问题》

  -佐藤大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读后感(五):想学设计,你可以先读读这本书

  1、

  前阵子和一学设计的朋友聊天,谈及设计与美术,我抛出一个很大的问题问他:学设计非要学画画吗?这问题抛出来,我瞬间就后悔了,感觉问得太笼统,有些难为人。

  没想到朋友无所谓,为此还特意写了篇文章解释设计要不要画画的问题。据他所言,但凡和设计沾边的工作,无论你是建筑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家居设计,还是其他门类的设计,最好是学学画画,不是要求画得多好,而是要用眼睛观察物体,用手感知物体。世间万物,无论它怎么变,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

  好的设计,可以不是好画家,但他在生活中,绝对有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

  2、

  我之所以会对设计感兴趣,一是经常与设计打交道,读些关于设计的书,交流不会存在太多障碍。二是想弄明白设计的脑袋瓜子,如何想出那些稀奇古怪的创意。

  做过文案的人,最怕两件事,一是和设计交流,二是改稿。和设计打交道要小心翼翼。我刚入行那阵,领导让我做个海报、弄个DM单、整个网站专题等,整得我胆战心惊,主要原因是不懂设计,心里想把内心表达的东西说出来,说不出来,和设计沟通也说得结结巴巴,以至最后不得不在网上找个类似的板子,不负责任的丢过去,淡淡地说:我要这种感觉。

  如果你跟设计打过交道,会发现「感觉」这个词真是大忌。遇到脾气好点的设计,你说「感觉」,他会心平气和的问你,跟你沟通。遇到暴躁的,直接在椅子上北京瘫,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

  工作还得做,不能拖着,两两相互伤害后,总有一方要妥协。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我妥协,买设计方面的书读。

  3、

  作为愣头青,我买过许多设计类的书,家里现在还有一堆灰扑扑,没拆封的设计书等着我临幸。

  我个人不知所谓,喜欢读些别人推荐的书,原研哉、黑川雅之、深泽直人等,也读过些包豪斯类的书,读得多了,发现这些书,不是讲原理,讲哲学,就是谈人生道理,宏伟之极,无法攀登。有的设计师跟哲学家没什么区别,比如黑川雅之有本《设计与死》,谈生死,读得我一脸懵逼。深泽直人的书会偏向建筑设计,讲历练过多,对建筑师帮助比较大。原研哉会有许多案例分享,理论加实践,强调的是视觉感,平面设计师会偏好些。

  读得多了,你会发现每个设计的脑袋瓜子不一样,或许这就是他们独特的一面,没有谁能模仿。他们之所以牛逼,是因为他们所设计的产品,个性鲜明,给人独特的美感。

  当然,如果你要读,我个人不推荐一开始读他们的书,可以读读日本新晋网红设计师佐藤大的《用设计解决问题》,他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你,所谓的设计,只需要在物品上面改变那么一点点,就得以轻松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4、

  生活中我们吃饭用的筷子,经常用着用着就变少了,到最后只剩一根,尤其是家里有熊孩子的人来说,丢筷子的频率就像吃爆米花般快速。佐藤大喜欢没事就胡思乱想,有次看着窗外小桥、流水、落花,灵感来袭,心想,为什么筷子是一双,而不是一根呢?

  他找来匠人朋友,精心在筷子上刻出螺旋状,让一双筷子合体,变成一双。你看,只需要稍微改变下思路,创意自然而然孕育而生。

  如果说这世上有二合为一的设计,那有没有一变成二的例子,或者一分成多的设计?

  书里恰好介绍了一组家具,佐藤大在设计过程中,把立体的小熊维尼拆分开来,先变成二次元,之后把他们拆分,勾勒出形状,让他们各自附着在不同的物体上,变成一套崭新的小熊维尼家具。但凡喜欢小熊维尼的人,看见此类家具都会惊呼:我想要!

  5、

  尽管佐藤大在书里介绍过诸多案例,通读此书,你会发现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去创造出某样物体,而是想办法把原有粗糙,不合时宜的物品变得更人性化,更能解决当下问题。有些物品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些东西,比如为了吸引人们的余光,给鼠标弄个小尾巴。有些物品需要做些减法,比如剃掉办公场所许多无用的格局,把它设计成一所拥有开关性质的「大盒子」。你甚至也可以小调皮一些,设计些那些看着很漂亮,但不完美的物品给处女座用……

  那作为理论上的吃瓜群众,如果要成为设计师,需要哪些条件,或者说,人人都可以当设计师吗?

  谈及这个话题,佐藤大在书里写道:一个人只要有观察全局的眼光,能把发现事物切实落到设计上的惊人毅力和准确的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沟通力。他就可以当一位好的设计师。

  除此之外,我觉得他还应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