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参与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参与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26 04: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参与感》经典读后感10篇

  《参与感》是一本由黎万强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参与感》读后感(一):越简单道理,越不容易做到

  偶得这本书,想到小米火爆就读了起来,不可否认读的过程中心情有些激动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用户体验口碑服务这些词汇,但真正能沉下心来,像抚育一个孩子一样,陪她一起成长,允许她犯错,接受她的不足并帮助她改正的心态去做产品企业真是少之又少。所谓的用户体验,客户至上,在很多现实面前显得那么的虚伪苍白无力。感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坚定信念足够资本可以静下心来从容地去做一件伟大的事。

  书中的观点比较朴实,甚至可以说道理很简单,汇总一句话就是做好的产品,让用户参与进来,然后传播出去。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越不容易做到。小米能够做到,首先他们有钱(PS互联网创业,有钱真的很重要!),其次有一群有梦想,有激情的人,最后他们有头脑,懂坚持。小米的模式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通过读了这本书,重燃了你的梦想,哪怕梦想很小,也非常值得。学习别人成功经验,剥离其中的道,找到适合自己的术,相信你的梦想终会实现

  《参与感》读后感(二):用心知心,小米大战略

  《参与感》

  用心知心,小米大战

  《参与感》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朋友才会真心去为你传播、维护你的口碑,朋友是信任度最强的用户关系。这可以再用书中的一句话再让这句话再深刻一下“小米不做广告,做内容”!所以,如若不是对小米有情怀,也不会去阅读这本书。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人才能顶两名平庸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参与感》中,小米学习了这样一个内容,对于人才,不仅要有细致思维,还要有极致的内容!

  不但是书中所说的,从平常对小米的关注也觉得,对于小米而言,口碑传播的意义远大销售的意义。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阶段,能够做到比别人有预见,比别人更善于去合作,用传播的方式积累口碑和粉丝,只能说,小米比所有把小米当对手公司对当下的形式分析透彻,做出的努力更多。突然想到那句“不走寻常路”的广告语,小米不就是这条路上杀出来的黑马吗?

  合作,在用小米手机时候已经发现了,做到极致的感觉未来世界,不再是一家独大的世界,,人们选择最好的服务或商品。小米手机中,用的是百度音乐、猎豹清理大师、腾讯安全服务……对于营销更有新浪微博、QQ空间微信……各种社交平台。不得不说,这样的合作让小米失去了一些阵地,可收获了整个战场

  和小米的感情,不单单是手上有一部小米手机,或者微博微信的互动。家里电视上的小米盒子、用的小米路由器、戴的小米手环……生活中到处是小米的影子。今年暑假去北京小米之家,感受到的就是书中“标准之上的非标准化服务”,线下的同城会更是增加了参与感的乐趣和结识朋友的机会

  《参与感》,带给米粉的是《参与感》之下的参与感,带给大众的是了解小米的机会,带给小米的是一种认同。2014.09.16

  《参与感》读后感(三):参与感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罗辑思维分享,说是现在围绕企业的一切关系(公司和用户,公司和员工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公司和种子用户的关系不只是买卖,种子用户给予公司的帮助相当于创始股东,所以公司应当和种子用户分享成长。而未来公司组织作用就是赋能,它强调组织本身的设计,人和人的互动,赋能比激励更依赖文化,文化才能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得闲看了黎万强的《参与感》,再对照这篇文章,不知道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呢还是这说的就是小米呢。看完《参与感》,我的感受是很爽,他既是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也算得上是小米的硬广。

  小米引以为傲的参与感,总结为两部分

  一是用户的参与感(公司和用户的关系),

  与用户做朋友利用社会媒体,通过各种生动有趣与时俱进的方式和粉丝的互动,让他们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并快速处理他们的诉求,让粉丝变相成为研发推广客服人员

  小米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虽然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案例这么真实有力,但毫无疑问小米的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几位联合创办人都是为了梦想而成立小米,都想狠狠玩一把,受梦想驱动而非利益,虽然梦想和利益并不冲突雷军讲创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选个大市场,组建最优秀团队和拿到花不完的钱。很多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多钱,有钱的公司,可能没有恰好的产品和市场,有市场的公司,可能没有那种情怀,有情怀的公司,很有可能又没有那么多钱。

  二是员工的参与感(公司和员工的关系)

  员工的参与感的基础,是平等尊重。有一个小故事我看了很感动,一个客服接到一个老人电话要买小米手机但是没有网银,后来这位客服用自己的网银帮老人买了手机而老人也专门把现金送了过来,别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说,第一,要解决用户的问题,第二,他相信这位老人不会骗她,第三,如果老人没有还钱,他相信主管不会让她独自承担这个费用

  这是参与感的结果。小米坦言在这方面他们是学习了海底捞的(即首先做到高度关怀自己的员工),所以”给了优秀员工好的待遇和期权,给了他们各种信任,他们会感觉到即使是客户服务工作,也是值得被尊重的,像我们的研发同事一样”。”建立专门的‘米粒学院’,给基层员工进行培训职业技能认证,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员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让每一个基层客户员工都能够发自真心的热爱这份工作。”虽然客户服务工作并不能直接为公司带来收入,但是我们就当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是我们的市场营销广告费用好了,我相信,我们在客户服务方面的每一分投入,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我喜欢这本书里小米散发的情怀,情怀听来是一种没有用东西,但小米有今天的成绩,是情怀支撑的。它是一种自信,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急功近利,不忘初衷

  当然,小米虽然传奇,从成立到这本书的出版,也不过短短4年。互联网时代变幻莫测,小米以后走得如何,还需要时间去检验

  《参与感》读后感(四):思想不错,但很难复制。

  智能手机这个产品本身有这种大家一起玩的属性,因此雇佣一批人,然后再在满世界寻找爱玩手机的人,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好多手机都有自己的论坛,在小范围的论坛内,大家参与感也并不低,所以所谓参与感营销不是小米特有属性。

  品牌在发轫初期靠的不是参与感,而是用户体验。用户达到规模以后,我认为系统的快速迭代,使得用户参与感起到作用了。可是除了手机,很多其他领域是没有这种可能的。

  一个公司发展这么快,我认为营销仅仅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作用,架构了整个的直销模式这种生态系统,才是小米牛逼地方。这些基础的东西,以及小米手机相对于其他国产手机的优势,才是它发展神速的重要理由。营销只是使锦上添花而已。

  整本书是小米的大广告。从头看到尾,只是感觉小米牛逼。思想都很不错,实用性上就差多了,所以可能适合自己摸索过程中找共鸣,但是作为指导的话,这个不算特别好。

  技术性的东西很少,比较失望

  ▌(10月17日晨补)其实,我觉得性价比才是最核心原因。在这个价位,买智能手机,小米优势我认为最明显。所以这部分是产品的特质决定的。

  但是光买一个高性价比的产品,这还是屌丝气比较足,所以他们早期的“为发烧而生”这句广告语真是牛逼!这都没参与感什么事,这句广告语牛逼就牛逼在不会产生bug,但是又很有逼格。因为大量的用户其实对手机功能的利用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要求。早期的真正的发烧友们,在版本更迭这一块儿相对于普通用户有话语权,所以这部分人玩手机是有参与感的。也就是说普通人买回去的体验是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从而产生真正的口碑效应。所以这也和参与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期望值超出预期和性价比靠的是产品和定价。产品这是他们研发牛逼,而定价我认为功臣正是直销,避开了渠道瓜分利润,这部分好处就给消费者减负了。由于它从一开始就这么干,所以和渠道商没有任何的矛盾,换其他传统手机企业可能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次,观察锤子手机这段时间的表现,像产能啊,物流啊这些东西,对用户体验影响非常大。所以我想,营销是我们可以看的到的部分,但是有很多看不见的部分在支撑整个系统的完整运转,这些东西是支撑整个销售的核心。

  那么整本书讲的参与感营销的真正作用可能非常可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用,毕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整个社会有信息带宽,谁的信息充斥网络,谁就掌握了消费者的耳目,他们有粉丝持续的曝光量是占了一定便宜,可是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倒果为因的东西在里面,退一步讲,可能是互为因果。就是说我买你小米,并不是因为什么参与感,只是因为口碑好。但同时我买到以后进而产生身份认同。所以后者可能并不是因为有参与感而购买手机,而是因为购买手机之后,产生了参与感。

  最终整个生态系统发展的这么大,可能真正营销的作用已经是可有可无了。我认为从无到有,靠的是营销,但是发展壮大,可能还得靠口碑,靠它的直销体系,还有它的研发等等。

  这都是我个人看法

  《参与感》读后感(五):参与感:从小米的互联网七字诀说开去

  最近小米很火,新年送员工每人一个米4手机,随后又破天荒的首次在一季度开新品发布会,再加上自去年11月以来持续吸引眼球的you+国际青年公寓,即将迎来五岁生日的小米正大踏步的向BAT外的第四巨头迈进。

  从2014年公布的手机销量数据来看,小米成功击退苹果三星,成为中国销量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从雷军自己公布的数据来看,快速成长的小米更是让人惊叹。2013年小米手机的销量为1870万台,2014年则高达6112万台,年销量增长227%。仅仅成立四年的公司,市场估值已经达到470亿美元,其发展的神速令其他互联网企业蠢蠢跃动,也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转型跃跃欲试。在全民学小米的热潮下,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以内参形式出版的《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立马成为年度畅销书

  书中提到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让我记忆极为深刻。互联网七字诀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简简单单七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专注,就是要对自己的创业方向有明确的路线,求精求专不贪多。用互联网思维来讲就是做单品,做爆款。周鸿祎在自己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也讲“与其做五十个挣10万的产品,不如做一个可以挣500万的产品。”单位时间内,人的关注度有限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怎样做一个广受市场好评的产品,那就是集合最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到一个产品的打磨中,用毛泽东军事理论来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唯有如此,方能有所成就。大家是否记得小米的标志广告语——为发烧而生。发烧,几乎专属于年轻人定位,于是小米手机就基本定位于年轻人市场。同时,雷军工程师般的屌丝气质和小米的高配低价十分符合年轻人中最大群体——屌丝——的需求。这就叫市场定位准,就是专注。

  极致,是做产品最最重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必备素质说白了,就是追求完美,一加手机宣扬的“不将就”,罗永浩说的“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都是一个理儿。从小米改造安卓的操作界面,研发出MIUI,再看这本书中每一个海报级别插图,就看的出来小米公司的认真劲。

  快,加快产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产品的问世普及率。“试错”是“快”这个环节关键词。只有用户喜欢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设计师无论怎么打磨怎么钻研出来的工艺品如果用户不喜欢,消费者不买单,那就不是好产品。所以,更快的交出产品,接受用户的反馈,第一时间改进,快速推出升级产品,在市场的检验下实现产品的飞速完善,达成成就爆款的目的

  口碑,是七字诀的最后一步。口碑是互联网公司的立身之本,凭借优惠甚至免费的优质服务,吸引海量的用户,随后通过增值服务盈利是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口碑就是吸引粉丝,显得尤为重要。做到好的口碑,专注于产品,完善到极致,更快更新的打入市场中,三环相扣,不可偏废。

  那么问题来了,看似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小米做成了,魅族、华为、联想、甚至是锤子,都没有解决呢?

  很多初创公司也想专注,可是没法做到。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怎会有强大的信心在手机推出之前先行研发系统长达四个月之久;如果没有长久的行业资源积累,怎么能够找到均能独当一面的七个联合创始人(加上小米盒子和电视的负责人王川应该是八位了)。秋叶老师评论《参与感》时写到,“钱不能买来一切,但是钱用好了,可以买来从容”,可谓一针见血。

  想看这本书么,买买买,不论是普及互联网思维还是当做插图样本册,都值得掏钱交学费。不要想着找我借,咦,我的书呢?(哪个天杀的借走还没还我)

  .S. 秋叶老师的评论更为精彩,请戳http://book.douban.com/review/6912142/

  《参与感》读后感(六):参与感,粉饰的营销

  首先,不容置疑的是这本书是一本好的营销宝典,毕竟小米公司从无到有只用短短四年就打造出一个较具影响力的手机品牌,在营销上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而这本口碑营销内部手册,确实给在新媒体浪潮席卷下寻找出路的的传统公司指出一条明路,但确实受小米本身所处行业、公司性质所影响,这些“营销之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绝不可以按部就班,但如果报着拓展互联网影响思维的目的,则是值得一看。

  首先,先说这本书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1黎万强一直强调的一个点,也是本书的精华: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做爆品不难理解,好的营销必然要吸引顾客的眼光,做爆品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曝光率,也能点燃粉丝的热情。

  做粉丝即培养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使用户对产品有依赖感,有黏性,我们经常评论某些影星和歌星有一群“脑残粉”,意味这些粉丝对偶像有无穷无条件的热爱,当然小米的粉丝还是比较理性,所以小米主打的还是“发烧友”,一帮追求高新尖人群。

  做自媒体是相对于做传统媒体的广告而言,在现在,做自媒体已不是新鲜事,但本书提出的自媒体分类职能却值得借鉴,用微博粉丝制造话题、引发互动,发布的内容偏向有趣,并且有开放性,拒绝“高大上”,基于微信属于比较私密的社交应用,不利于分享,用微信充当服务平台,更好的为用户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公司并没有放弃QQ空间,在这个被年轻人占领的平台,小米联合腾讯在空间发布手机,并策划一些竞彩游戏,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的是小米的自己BBS,通过用户自己的讨论,工作人员的回答引导,使一些新玩法传播,使用技巧沉淀,更给用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再看小米的三个战术,首要的便是开放参与节点。本书提出现在已经进入参与性消费时代,不仅让用户体验产品,还要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整个研发改造过程,在小米的MIUI社区里,根据用户提出来的意见,每周都会有更新,满足了发烧友追求快奇的需求,也完善了MIUI系统,使销售不再成为产品的结束点,使用户需求与产品创新接轨,既节省了调研成本,又收获用户满意度。

  设计互动方式是以“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为设计思路,策划出一系列活动,正如书中自己介绍所说,小米公司通过在微博上提出一些开放性话题,引发关注者的转发讨论,比如策划的“我是手机控”、“小米手机随手拍”等活动,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线下,小米公司还在一些城市策划“爆米花”互动交流现场,在活动里,用户就是主角,用户就是大明星,既给了用户与主创团队的机会,也给了他们自由互动的平台。

  最后一个战术即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意境,先培养出一群资深米粉,小范围的发酵参与感,再通过这一批人把口碑传播出去,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在扩散的途中,可以在产品内部就植入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既能满足用户炫耀与刷存在感的需求,也能达到宣传的效果。还有的就是借势推广,静观国内外大事,借大家关注的热点做出相应的推广,如小米的的微博借《来自星星的你》的东风,晒出食堂免费提供炸鸡与啤酒的照片,就取得了很大的关注,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关注度。

  2设计要一剑封喉,才能一炮而红

  这指的是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要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将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在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案例,包括了小米手机、小米活塞耳机、小米移动电源的海报。在小米手机的海报上主打手机的优点-------快,而在耳机上则主打价格优势,用“99元的听歌神器”来突围,而移动电源则直接把10400的电池容量调为最大字号,并且海报暗喻移动电源小巧方便。这几个海报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简单明了,一眼了解产品的特性,这就给了我们许多思考,许多的产品的海报为了追求华丽感,追求视觉冲击,往往设计得纷繁复杂、斑驳迷离,这则有些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一幅海报最后的目是让人能记住这个产品,漂亮的修饰只是锦上添花,所以海报必须要把最大的卖点打出去。黎万强还强调了要推出的是卖点而不是噱头,卖点还分为一级卖点与二级卖点,一级卖点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推广, 不要在此堆积技术。

  看到这里,你是否感觉我就是一个卖安利的?那么你就错了,我正要指出小米营销推广的局限。

  1饥饿营销不可复制,运用需谨慎。众所周知,小米模仿苹果卖手机的策略,采取饥饿营销法,即不是一次性“投放”充足的产品进入市场,让用户去抢购,并专门设立一个F码购买通道,为发烧迷提供捷径。这样的优势就是为购买者稍稍设立一个阻碍,营造一种很抢手的“样子”,顾客往往对来之不易的、貌似稀少的东西异常有兴趣,这样还能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但为什么说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呢?首先,小米的用户已经建立了一群“死忠粉”,不管供货如何“短缺”,他们都要奋力去抢,用户忠诚度高。再次,饥饿营销必须建立在对产品拥有强大自信心的基础上,如果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不高,对用户的吸引力不大,饥饿营销就很难达到效果。最后,饥饿营销要有高超的营销手法。既然是饥饿营销,必须营造一种出“饥饿感”,需要借助新媒体营销,策划出相关活动,在新品推出的时候,还需要媒体造势。

  2当爆点不爆怎么办?不管怎么样,要让顾客乖乖的掏钱还是要回到产品,小米之所以走入大众的视野还是因为那个显眼的1999,可是,当1999之后又出现一个1799时,小米怎么办?抛开实际性能比较,魅族新推的MX4在配置上与小米相比并不逊色,那么,问题来了,本书提出要做有爆点的产品,当产品的没有当初的引爆力,所策划活动也就少了一些影响力。在如今,产品时代取代了过去的营销时代,产品才是最大的竞争点。

  3参与虽好,但是有别。本书强调的是参与,即让用户参与到设计、生产、销售的流程当中,按照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这并不不妥。但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来看,这种高度参与感并不能广泛适用。小米作为一个以网络发售的手机厂商,营造高度参与感变得必不可需,工程师不断改造、不断的策划线下活动、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需要实力支撑的,对于一些小企业来说,这些都是些困难的,小企业想要营造一个高度参与的氛围,将会遇到资金、技术上的限制,没有资金,活动策划无从谈起,没有技术,任何改进也只是纸上谈兵,若这些做不到,那么消费者就对参与毫无兴趣。高度参与在许多行业并不有效,在其他迭代较慢的行业中,在纷繁的意见不断接踵而至时,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反馈。

  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通俗的例子,清晰的讲解全是能够你一些启发,但具体能否正确应用,还得看个人。

  《参与感》读后感(七):【笔记】参与感——小米式营销

  【信息传播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相对以往发生的变化:

  1. 产品与用户间的信息传播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

  2.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扩大

  3. 传播去中心化,社会化媒体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节点,更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传统的商业营销本质上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广告公关等形式将产品信息传递到用户端。

  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产品到用户之间更畅通的传播渠道,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消费者决策心理的变化】

  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到近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 而小米发现和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

  参与感在我的理解中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消费需求发生了一次关键的跃迁,消费需求第一次超出了产品本身,不再囿于产品的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今天买东西不再简单的是能干什么,而是我用它能做什么,能让我参与到什么样新的体验进程中去。

  (功能、品牌、体验、参与,这是小米总结的四个消费者决策心理阶段,小米特别提倡为用户营造参与感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产品都适用小米的这种参与式营销,例如普通的日化快消产品就无法适用。 )

  【固定的版本发布与用户活动】

  系统每周周五”橙色星期五“进行更新,下周二用户提交四格体验报告,汇总上周版本中哪些功能最喜欢,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正广受期待。

  MIUI的升级制度因此形成了不同的灰度和梯队版本,更新最快的是荣誉内测组的内部测试版,每天升级,有最快的新功能尝试和Bug修正测试;其次是开发版,每周升级;随后就是稳定版,通常1~2个月升级。

  MIUI基于用户意见每周更新的“橙色星期五”,小米网开放购买的“红色星期二”,还有,小米线下活动的“爆米花”,每年的公司庆典“米粉节”,这些都是我们给粉丝提供的参与感!

  【不同营销通道的对比】

  小米做社会化营销有四个核心通道:论坛、微博、微信和QQ空间。

  传播属性:微博和QQ空间都有很强的媒体属性,传播是一对多,适合做事件传播;微信基于通讯录的好友关系,传播是一对一,适合做客服平台;论坛更多是用来沉淀老用户,论坛也是一对多,但论坛的即时性没有像微博那样快,同时在信息编辑推荐上有版主的人工介入,容易沉淀信息。

  用户关系:用户关系越弱,信任传递就越弱,参与感的口碑事件扩散效果也就越弱。微信是强关系,其次是QQ空间和论坛,最后是微博。

  【QQ空间的用户运营】

  QQ空间(QZone)的用户群体,大多数年龄在25岁以下。根据数据分析,QQ空间用户很喜欢上传照片,其中用手机拍的照片比例接近70%,而小米手机在整个空间用户上传照片的安卓机型中排名第一。

  QQ空间的运营有两个经验:

  1.QQ空间的产品形态和微博有些类似,有转发传播的属性,很适合用来做事件营销。但是他们用户的属性不太一样。空间的用户比起微博用户来更年轻。微博用户大多觉得自己是意见领袖,喜欢发表观点。而空间的用户更喜欢点“赞”,单纯地表达他们对某一件事情“知道了”或“还 不错”的感觉。

  2.QQ空间用户相比起新浪微博的用户来,内容里外部链接的点击率更高。

  做社交媒体的运营,要尽可能贴合社交媒体自身的属性。比如微博就要用有趣的内容和适当的奖励,去鼓励用户转发;QQ空间就要用好内容吸引用户去点赞;知乎的问答平台,则是需要技术范的干货帖;而微信的使用是和手机密不可分的,比如微信有重要功能:语音。

  【论坛的用户运营】

  我们常说“刷微博”和“泡论坛”,它们不一样,比如在微博上,今天你有吸引眼球的话题,大家就来关注你,讨论你,甚至就是刷个存在感。明天你没有话题了,大家又去围观别人。但是一个论坛的用户习惯来到你这里“泡”,就真的像泡吧一样,他会没事也来这里看看,和别人聊聊天,向你提提意见,论坛能够把用户沉淀下来。

  进一步看看两者差异:

  1.内容形式:微博内容碎片化;论坛内容可以专题结集,比较适合深度内容传播,比如介绍手机刷机方法、拍照技巧等教程。

  2.用户结构:微博基本是平行结构,只有认证与否;论坛用户关系则是金字塔结构,类似组织协会,有很强的数字成就驱动,可以凸显专业性。

  更直白比喻:微博是广场,而论坛是俱乐部。小米做论坛的方向是用户俱乐部,更是老用户的家。

  【卖点与噱头】

  做产品,噱头成不了卖点;做市场,段子也成不了头条。

  在产品的文案策划和画面表达上有两个要求:一要直接,讲大白话,让用户一听就明白;二要切中要害,可感知,能打动用户。

  很多企业在设计上,第一个陷阱就是玩虚的,比如高大上、伟光正。这套设计你觉得用在你的产品上挺好,用在别人身上也挺好,看起来很潮很炫,想展现品牌高大上,简单说就是“要画面”,觉得用在哪儿都挺好,但就是不抓心。第二个陷阱就是经常把噱头当卖点,没有把产品那个最大的点、最本质的点讲清楚。

  产品点分为卖点和噱头,卖点是用户愿意为之掏钱的,噱头是有意思但用户不会为之掏钱的。卖点定义分为两类:一级卖点和二级卖点。一级卖点只有一个,这样用户才记得住,如果你说三到四个就等于没说。二级是辅助描述一级的,一般有两到三个。

  (当竞品间的卖点都相同的时候,噱头才能更吸引用户并影响用户做决定。)

  【其他】

  社交网络的建立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企业建立的用户关系信任度越高,口碑传播越广。

  小米销售渠道只有两个,一个是小米网电商,第二个是运营商。小米网电商销售占比是70%,运营商是30%

  企业做自媒体的内容运营,要先做服务,再做营销。

  今天如何看品牌影响力?我们主要看百度搜索风云榜(index.baidu.com)和淘宝排行榜(top.taobao.com),前者是市场指数,后者是销售指数。

  从商业模式的设定上,小米就是把硬件产品当互联网软件看。而互联网软件就是通过海量、微利的方式盈利。 小米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服务就是核心竞争力。

  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一言蔽之:新奇特、高精尖。

  《参与感》读后感(八):先要行动,然后才有所成。 这才是参与感吧

  我一无所成都来大言不惭了。。。

  《参与感》看书名是一份好鸡汤,随手翻翻以为是萌系漫画,看完目录是小米广告集,读一遍是产品PPT,读2遍是营销说明书,回一下味是……这得看你是厨师还是食客了。

  那么问题来了:不想成为厨师的食客不是一个好经理,我们该以什么样的体位读这本书呢?

  1、大众的存在感和厂商的参与感

  以前有个段子“早晨起来看微博/微信,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做出各种批复,做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各种美景美食,各种美女美酒,各种心灵鸡汤,各种警世名言,万物皆备于我。点赞转发:朕知道了!”

  嗯,我看完了这部书,朕知道了!

  这个段子描述了互联网时代大众迫不及待表达“存在感”,和小米创造的“参与感”非常对位,这种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让我想起勒庞的残忍命名《乌合之众》。小米深刻理解和善于激发群体心理,让“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通过互联网营造粉丝文化,营造参与感,“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转化成小米营销的成功。

  参与感。小米产品的意见收集和反馈机制,通过意见领袖/种子用户的不断传播(“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通过论坛互动、发布会、新媒体、甚至这本书本身的传播,“参与途径”成了小米生产线的一部分,也即“参与感”是小米的一个产品特征,让营销受众/潜在客户怀有好奇心“这是个什么东西,它到底怎么样?”——买个试试吧。小米的第一个产品MIUI开始就注重营造使用者的深度参与感,让潜在用户成为粉丝,并转化为实体产品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买买买。

  综上,值得借鉴的是,小米营销的一个关键点是参与作为一种产品特性和实体产品密不可分,及多种参与渠道的开发。

  这似乎和乔布斯宣称的从不做需求调研截然相反,乔布斯的逻辑是:我是神,你们这些庸众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的产品摆在你的面前会让你觉得“啊,这正是我要的产品”。而雷军的逻辑是你们要什么说来听听,我帮你造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不同的厂商特质、不同产品特质,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心理需求“英雄崇拜”或者“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是依据不同的市场形势而采取的不同商业策略,苹果几乎是在智能机开天辟地时节以“重新发明手机”颠覆功能机,而小米是在苹果和三星等智能机铺天盖地的乱世里寻找出头了。小米简直就是隆中对,判天下大势定策三分天下,产品定位是非“帝室之胄”而是带大家一起玩。

  所以,一个产品的成功必须研判产业形势来定位自己的发展策略,以“观念”定义一个细分用户群,同时,一个好的产品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外,必须具有满足客户的心理/精神需求,并把心理需求做为产品可以言传的、昭然若揭的特质——要有情怀。这是可传播的基础。

  我们可以学的就是分析市场来定位产品,在设计上不仅重产品功能,同时一定要思考并提炼产品的精神特质,以情怀的基础上吸引参与感,进而社会化媒体传播。参与感只是激发客户的购买倾向,并不构成客户的购买决定,客户购买决定的是可预期的功能性和超出预期的低价(这本书没有谈低价),引爆销售的是社会化传播,口碑。

  2、口碑三角:先产品,然后再有其他

  社会化媒体使得市场环境从信息不对称变成信息对称,但是他是双刃剑,好事传得快坏事一样传得快,所以产品还是基石,依然是第一位的“1”。所以我们在谈论参与感,谈论口碑之前,先谈论产品。

  产品和用户不仅是购买动作,而且是拥有实体产品后的不断互动。不仅是用户,而是持续的用户关系。实际上这和传统的定制 IT系统的产业没有不同,他告诫我们:重视产品和用户关系,同时如何补上传播这一环。

  3、企业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雷军讲创业成功的三个要素:大市场、最优秀团队、花不完的钱。 作为小米之前已经打造过10亿美金产品金山的互联网大佬,这话说的云淡风轻。但是这个论断可能并不是普世的金科玉律,对我们来说可以去掉那几个美丽的修饰语去思考问题,即市场、团队、钱。

  市场。作为互联网初创者,问题不是要大市场,而是,市场是个大问题。首先要找到一个真实的需求市场,那已经很难了;其次,它不能的太大,太大的利基市场往往的竞争激烈,要避免BTA窥视的市场领域;再次,大市场可能意味着大投入,而且这个市场不能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你没有那么多钱。 所以, 寻找的市场应该是一个垂直的窄行业,通过早期的社区运营积累客户。

  团队。不要幻想着最优秀的团队,因为最优秀的人年轻轻的早早就在最优秀的团队里了,后来又该组织了自己最优秀的团队,这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百度系企鹅系阿里系所谓的“系”实际上就是这种进化结果。反证,你不在最好的团队里你就不是最优秀的人,即使最优秀是潜在和习得性的,你没在最优秀的团队你没学的对象你学不着你怎么能学会,最优秀的能和你组团?这么一说真是五雷轰顶呢,实事求是的说先“有共同愿景”的、“合适”的 、“团结”的人吧。何为“团结”?,首先是能“合适”的关系,相契的人,然后是合理的责任机制和风险收益机制。

  我要说的答案是,对于团队先求有成再求最优吧。——现实的目标是“成长”。

  钱。小米之初已经有花不完的钱,这是大多数团队面临的截然相反的局面。为什么小米有那么多钱呢?因为小米团队已经在金山证明了团队的能力。我们米有钱,也未曾证明互联网领域的能力。如果风险偏好大,且有的一点点智力和信心和干劲,可以了,以战养战吧。

  4、以战养战,行动先于一切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么市场么团队么钱,我们必须以战养战。“战”可以证明市场摸索的起步,可以养成团队的成长,可以以成长交换投资。

  市场从来不是显而易见的摆在眼前的, 你不可能住在陌生人家也不可能让陌生人住在你家吧?而这个疯狂的市场探索证明airbnb的千亿市场。市场需要探索、发现甚至试错:市场需要行动来证明。

  团队的目标是成长,滴滴创始人程维及团队毫不了解出租车市场,滴滴第一个DEMO是外包的,行动才吸引了强人,以战养成最优秀的团队。

  成功获得投资的创始企业,大部分是连续创业者,投资人青睐在战斗中证明自己的人,钱购买的是行动。

  以上。“懂得很多道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骚动挥之不去,首先要有行动,然后才有所成。

  这才是参与感吧。

  《参与感》读后感(九):打嘴炮人的永远只会打嘴炮, NB的人真正在做产品,在执行, 在思考。

  看了,还是蛮受启发的,由书所我联想到的衍生想法不下10个,能让我思考的书,我都认为是好书。

  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

  1. 产品做到极致,做一至两个性价比爆棚的产品,而不是做一堆”你有我也有的产品“

  2. 用户体验做到极致

  3. 客服需用“真心“去做,客服应做到海底捞的心态

  4. 员工应是产品的第一批粉丝

  5. 把最能打动用户的话用最直接简单的方式说出来

  6. 新一代用户更注重参与感,与产品共同成长

  7. 关注亚文化,现在的亚文化就是未来的主流文化

  8. 产品要含感情,用户体会到了感情,会对产品自动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9. 宁缺毋滥, 队友永远找最好的,聪明,有经验,对创业/产品有热情,三点都需要, 对企业,一个好队友可能顶10个甚至100个差队友

  10. 团队扁平化,KPI只是辅助工具,关键激发每个人的潜质,并且利益分配合理

  我的总结,所有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打嘴炮人的永远只会打嘴炮, NB的人真正在做产品,在执行, 在思考。

  《参与感》读后感(十):返璞归真的小作坊时代来临了~

  周末趁老婆回娘家,把这本书看完了

  很多人对我说这本书有许多干货值得借鉴,我看了一遍后觉得:

  这些小技巧不错,但是我更关心的是技巧背后的现象

  为什么小米的参与感会那么火?

  因为是他们无意中打开了网络时代的小作坊经济

  假设,在几百年以前,有一家酒店

  这间酒店不大,就和武林外传一样,不外乎是老板娘,跑堂的,打杂的,厨师,算账的基本就够了

  酒店开在小镇上,小镇不大,从东到西走走也就半天

  因此小镇上每一个人都很酒店的人很熟,男人们每天晚上来没事喝酒聊天,大家一起侃大山,女人们则带着孩子来吃饭

  没带钱的可以赊账,反正大家都那么熟了。

  酒店不需要广告,因为大家经常来,打酒方便,可以聊天,几代人的感情

  但是随着小镇的扩建,从东到西走不再是半天了,可能走一走要两天

  从镇东往镇西走,万一晚上回不去怎么办?当然是要住店?可是到当地又不熟怎么办?随便找个陌生人问住的的地方你敢相信?

  所以,酒店开始打广告:

  本店24小时热水,入住只要300文一晚,还有wifi

  不对!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wifi

  不管如何?这就是广告的意义

  让远道而来,又或者不熟悉你的人知道你

  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想起你就够了

  所以广告所谓的高大上,什么传播概念,什么精准定位,乃至后来出现的话题营销都是都是基于这个理念

  后来广告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广告公司

  我一只觉得:广告的出现是因为这个世界越来越大了,我们彼此都不了解

  那个时候世界还只是电话,只有广播,只有电视,只是电报,只是火车,只是飞机

  不管如何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时间,了解需要成本

  后来网络出现了

  开始的时候,大家把广告的那一套放到网上玩

  但是却不知道,网络的本质是沟通,而不是单项的传播

  所以有了口碑营销这一类的雏形

  但是却没挖掘出网络的真正潜力

  以前不是有一句笑话么

  网络让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彼此之间的沟通更方便了,比如想买lv,打开代购网就行了,就和以前出门打酱油一样,简单方便

  小米却发掘出网络时代真正的潜力

  他让营销重新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小作坊时代

  不论是米粉,不论是F码,或者是海报

  以产品为主的参与感

  这些都是基于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但是与其说改变,还不如说回到过去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这话说的很奇怪,我从没见过一家好的店服务员是苦着脸在买东西,也见不到一家服务态度不好的店能开的长久的

  说到底,以前的那些大厂商被惯的太久了,出来混的久了,终于到了该还的时候

  其实大家不必看着本书

  只需要知道,

  这本书代表着几百年的小作坊时代来临了~

  你当明白,所谓的爆点就是旧时酒客之间的起哄,所谓的爆品,就是人们借之发挥的主题,所谓的F码,是给客人喝酒之余的花生米所谓的参与感,只不过是客人与老板之间的插科打诨

  而旧作坊的哪些桌子,如今变成了网络……

  在这里没有广告,也不需要广告,大家都彼此了解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作坊

  知道这些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