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短暂飞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短暂飞行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23 03:0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短暂飞行经典读后感10篇

  《短暂飞行》是一本由张向东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短暂飞行》读后感(一):南非故事:无危险的骑行与有纠结的ubuntu(作为补充)

  (非书中内容,作为一个补充)。

  如果站在高空俯视,我在南非骑行的轨迹,就像是在一块巨大的蓝冰的边缘上,刻了一条细细的划痕。

  5年前,心血来潮,拖着辆借来的自行车去法国骑了十来天,回来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形式主义的目标:骑完五大洲最美的路线。后来,亚洲骑了青海湖,大洋洲骑了大洋路,今年是第四洲,我选的是南非。

  大概每一个领域都一样吧,稍一深入,就会渐次发现:一个厉害的人、一个更厉害的人、一个厉害无比的人、一个比厉害无比更厉害的人、一个厉害到成为传奇的人……最后,那个最最厉害的人,和每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一样,在地球某个角落过平常的生活,偶尔经过你的生活,就像你在街边遇见去便利店买瓶可乐的人。

  几个月前,博仁刚刚穿过南非,最新的博客就停在南非的经历上,充斥着感叹号的流水帐式的文章,每张图片都以“在开普敦的一张照片”、“在雕塑前的一张照片”这样的固定格式发出,毫无文采。但这毫不妨碍他现在在我骑行朋友中最最最厉害的排位。

  三年前,这个1970年出生的汉子,喝过一场大酒之后骑车上路,一直骑到现在还没打算停下。他给我的邮件说差不多还有十年,这场旅行才会结束,那时候,他再想以后的日子。现在,他只想下一个国家是哪一个,明天晚上在哪座小镇吃饭。

  博仁热情似火,一有网络就回邮件给我指点一番。他回信给我,告诉我不要担心安全,却又告诉我必须在天黑之前回到酒店。看上去逻辑有点混乱,我后来想,可能是标准不同的缘故。他骑过那么多地方,遇见那么多种状况,南非应该不算危险——在非洲另外一些国家,最近的新闻是劫匪用狙击步枪远程射杀骑行者,然后施施然走过来,在尸体上掠去财物,这些危险如果遇到,没有逃掉的可能——可南非对我可能就算是了。

  超常规行李出口,装着自行车的大箱子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无人认领的孩子。每次骑车,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调整心跳和呼吸,进入骑行的状态。

  飞机降落在南半球,这里正好是不冷不热的时候。

  我在开普敦一家酒店住下,原来的计划是适应一天时差再走,可一早醒来,看见地板上打开的自行车箱,就决定当天启程。

  我的BIANCHI1885组装起来不难,可这次变速器的一个大螺帽被心急的我拧坏了里面的螺丝。我推着它下楼,黑人服务员打了半天电话,也找不到自行车修理店,只好带我去附近一家摩托车店碰运气。女店主看看我,回头朝屋里喊出一个满手油污的小伙子。这个帅哥拎着一把扳手出来,一看是辆自行车,叉腰怨说:“HI,你知道,我的情人是摩托车,自行车……哼,好吧。”

  店后的车间整齐得让人绝望,所有的工具各归其位,大大小小的扳手、螺丝刀从小到大依次挂在最顺手的位置,擦得锃亮,唯一太多了点的就是火辣的摩托车女郎海报,都穿得少得不可能再少,她们从每一面墙上每一个角度挑逗地看着你。小伙子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打开机床为我新做了一个螺帽,然后举了举我的车,赞叹好车,说:“中国人,该出发了。”我给他钱,他哈哈大笑,说:“我只赚摩托车的钱。”

  每次骑车,我都有几个最简单的原则:

  1、带最少的东西,只装一个背包;

  2、早上吃撑,中午少吃。晚上嘛,一定要吃大餐,喝好酒;

  3、少拍照,多看;旅游景点,看一眼就走,错过也绝不惋惜;

  4、下雨不停,晚上不骑。

  不过这次特别的是,包里有两个钱包,这是博仁给我的建议,遇见持枪打劫,丢下一个装了一点现金的钱包就跑,劫匪拿到点钱就不会穷追不舍。装了点现金的钱包就在我骑行服后面的袋子里,一路上,它硌得我腰疼。

  南非的这次骑行,从开普敦骑出,我将经西蒙镇,再去好望角,从好望角折返,前往L’AGULHAS——那是我这次骑行的目的地,是非洲公路的南端,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南非本来就是非洲的南半部分,开普敦省又是南非的南部,从地图上看过去,这条线路就在非洲大陆伸入海洋的边界上。

  博仁用一串感叹号赞美我选择的路线,说非常美,到了那个镇,我可以搭顺风车回开普敦,然后回国,他说我的装备简单,路线又绝美,一定骑得潇洒惬意,回程也很容易搭到车。是的,等我到达终点,假期也近结束,我将在开普敦游荡几天,然后回国。

  全部骑行的时间是5天,按照GOOGLE地图的计算,这段路程大概是500公里,可后来,我以经验推测,应该远在600公里以上——出发前检测过一切部件,唯独忘了换测速器的电池,到南非它就停止工作了——这样也好,我的心态更加轻松,每天早餐看地图的时候我就想:这么短一段,那不是小菜一碟?

  每一个骑行者都会说自己骑过的那些路线有多美,我也同样,特别是自己刻意选择的,都是沿海骑行的线路。尤其在骑过之后,哪怕不美,也会因为它从此属于了你自己,会觉得格外特别,浸透了非常的情感,再难客观比对。

  和住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作家恺蒂通信,她告诉我开普敦骑出城那段,是南非作家库切经常骑了去找写作灵感的一段,我暗想,库切是不是骑行者中唯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恺蒂还好奇地要我在骑完后告诉她,南非的美,会在我骑行线路中排第几。

  库切那段真应该被南非政府命名为“库切之路”,太适合作为南非骑行的初始路段。公路就在半山腰上,右侧就是大西洋,一望无际的蓝色,一直漫到山下,毫无阻隔。在彻底把开普敦甩出视野之前,有一段就如同在岩壁上凿出的细槽,我觉得自己举起手来都可以触到壁顶,又是下坡,车不断加速,感觉自己像是在山中疾速飞行的海鸟,直接滑向大海,那一刻,觉得跃入大海,毫无遗憾——当然,我没有厌世到跑来南非寻死,飞速滑过弯道,转弯过去,开普敦就看不见了。

  南非真是厚待我。

  每一天起床早餐,还会看到厚厚的云层在移动,用过早餐后,天就蓝得让人想蹦,想跳,想飞,迫不及待地拿车出发。我并不怕下雨刮风,遇见不同的天气,是骑行的组成部分,但天气晴朗,视野广阔,心胸就像每天被扩大,一路骑过去,看着那样广阔的海面,觉得什么事都可以放得下,什么事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骑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枯燥的,就是不停地踩啊踩,骑啊骑,但可能,枯燥正是骑行最迷人的地方,它让你陷入冥想,或者什么都不想,一路往前。

  风景也是,最好的风景并不是万般奇幻,美到无言的风景常常是单一的壮美,比如海景,有什么可看,无非几块石头,几面岩壁,一片蓝色,但正因如此,才让人无限遐想。

  每一天都在不同的蓝色边缘骑车。

  从开普敦骑出时看到的蓝,是跳跃的那种蓝色,海面上光波耀眼。

  好望角也许是南非最有名的地方,在距离它还有10公里的大门有一块木板上写着通告:日出开门,日落关闭。下面两行空着写数字的几格,每天会有人填上当天日出的时间,精确到分。在好望角的灯塔下,你可以看到发黑的蓝,脚下的石壁似乎在一点点溶解进大海的蓝色。海风刮得人张不开嘴巴,沿着山路四处走走,能在高处岩石罅隙里,看到在海风中飞累了来歇息的海鸟。

  有几个小镇和海面平行,微微荡漾。开始是十多公里的上坡,骑得要吐的时候到了坡顶。从高处看下来,早晨的阳光清新自在,海的蓝显得有点淡绿,那么温柔。这一整天,都在这样的距离骑着,看着海水从绿变蓝,再变黑。

  有时候,也会遇到安静看海的人。有一家人停了车在路边,大大小小坐在护栏上。那应该是生活稳定、齐全的一家,父母打扮稳重得体,两个孩子穿得整齐干净,他们不喊叫,不嬉闹,冲我点点头,轮流用望远镜看远处。穿红裙的小姑娘告诉我,耐心等等,可能会看到鲸鱼冒出海面。

  有几次,我在路边停下,把车和背包藏到灌木丛中,试图爬下去,到海边坐坐,越往下走越冷,草和灌木也越深,海涛声响也不知不觉从温和变得不安,然后开始暴躁,最后变得骇人,我可真没胆,自言自语给自己找理由,车别被人偷走了——然后手脚并用,飞快地爬回公路。

  每天中午的休息和晚饭,是骑行路上的社交时间。

  南非是彩虹国家,很多种官方语言,可是我遇见的都是说英文,也许我所住的都是白人所开的酒店的原因。酒店都不大,完全和欧洲的小酒店类似,大多数舒适干净,服务生礼貌热情。我糟糕的英文,并不能和当地人深入交流,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个骑车来这里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想。对于他们,我更多的是猜测和想象。

  在Gordon Bay,一队穿短袖T恤的黑人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双臂平抱着装满沙子的袋子,在队长哨子的指挥下,一遍遍倒退着跑上坡,再慢慢走下来。晚上去吃饭,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开普敦海军训练基地,这些未来的海军,正在为他们的海上生涯训练体能。

  在海边,一排排停泊的游艇桅杆林立,一对老夫妇,拿着螺丝刀,在刚刚刷过油漆的一其中一艘上爬上爬下,保养他们的爱物。夕阳照射着白色的游艇,和他们的白发真是搭配。

  在餐馆中的酒吧,一个中年人过来问我,确认我是中国人,然后跑回家去取一个条幅,打开一看,上面四个大字:非洲之王!我笑到肉颤。

  最后一站的家庭旅馆的老板简直就是海明威。一把大胡子,满脸的故事。楼上楼下挂满了野牛、斑马之类大动物的标本,旁边配上一张他手持猎枪、在倒毙在身边的这头动物的照片。他说他去过100个国家打猎,至于中国——“太多人,太吵了,没有去过。”屋子里好几个柜子,放着数不清的刀枪弩箭。书架上、客厅的桌子上,整整齐齐,一排一排,一摞一摞,几乎都是地图书,晚上就见他拿着杯红酒,举着放大镜在认真地看着地图。

  L’AGULHAS。终点终于到达。

  在骑行过几次后,终点已经不再如以往那样,让我激动疯狂。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海潮仍然自顾自一浪浪过来,一波波退去。灯塔下碑刻上的文字说,真正的交汇处,不在好望角,也不在这里,而是在两者之间,每时每刻在变化,只有测量海水温度才知道那条线到底在哪里——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体温永远相差5度。

  就在这条分界线上,我的南非骑行完整地按计划结束了。再没有力气往前骑行一公里,身体和神经完全松弛了下来。

  在非洲最南端的这座小镇,我住了三天。

  每天一遍遍从大西洋走到印度洋,从印度洋走到大西洋,看海涛从早到晚的变化。

  忽然我想,我是在南非吗?我看过南非了,还是只看过了南非的海?

  旅行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欺骗。

  它让你觉得你看到了一个国家,了解了它的部分,事实上,你看到的是它最不重要的一面。

  旅行选择最美的路线,看最漂亮的地方,当地人也会拿出他们最绚烂的成就,最美丽的礼物。然而每一个地方都不是刚刚诞生的,就像每一个人一样,都是经过了那么多年,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非洲,我忽然觉得自己离非洲如此遥远,比我在中国的时候更远。恺蒂的文章说:

  “南非是一个充满着许多激烈矛盾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土地和最宜人的气候,却也有着最危险的城市;这里是出大英雄大豪杰的地方,但也有无数最消极不抗争宿命的民众;它是彩虹民族,有十一种官方语言,有最完美的宪法,但是因肤色而存在的歧视仍根深蒂固;这里空气最干净,蔬果最新鲜,自来水都是甜的,但是每个星期六盛行的不是婚礼而是葬礼,最短缺的是墓地。南非能让你兴奋地手舞足蹈,也能让你的心为之流血。在南非的字典中,是没有中庸,单调,厌倦,无聊这样的字眼的。”

  我没有在南非生活过,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南非朋友,只有了解了南非人们的生活变迁,可能才会和恺蒂的文字汇合。

  回到国内,尝试记录下南非的时候,一些片段忽然就开始连接起来:

  图图大主教是我所知道的南非不多的人物之一。乔布斯去世那天,我在小镇上买了份当地报纸,想看看南非人对乔布斯的关注,发现只有一个小小版面的消息,头版是图图大主教仍然在谈种族问题。

  1995年,南非新政府总统曼德拉任命图图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消解南非黑白之间的仇恨。在1960年到1994年间犯下的罪行,只要诚心忏悔,对受害者补偿,就可以获得大赦。

  自此之后,南非的种族、肤色平等写入了法律。南非希望与过去和解,希望白与黑跨过界限,希望去共同分享未来。恺蒂的文章解读说,非洲的传统哲学Ubuntu是“真相与和解”的基础,Ubuntu是人成为人的基本要素,大意是:慷慨、同情心、分享,所有人都应该捆在一起,“一个人都是通过其他人而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对愤怒、仇恨、报复避而远之。

  这真是一场伟大的运动,也是一个最美好的梦。

  到达南非之前,我想,曼德拉和图图他们所争取的,都已经在上个世纪完成了,南非的城市治安问题、人民生计问题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进阶问题,和美国、欧洲正在解决的问题一样,只是程度的不同。

  更何况,开普敦的附近,那么像欧洲。骑行在路上,有时候我经常对自己下意识地对黑人的警惕觉得可耻。

  有一天连续的上坡太多,到达小镇前就已经力竭,水也早已经喝完。在进镇后的第一个小店,我几乎是把车摔到地上,跌跌撞撞进到里面要喝的,女老板正在和一帮人喝着啤酒聊天,其中一位忽然指着我说,哦,我下午开车回来的路上看到你!我已经无力和他聊天,只是指指可乐。他们连忙递给我,我猛喝几大口,缓口气坐到阳光下去休息,房间里太冷。等我歇过来要结账的时候,老板告诉我,那帮人已经帮我付过了。

  从小镇回开普敦,没有公共交通,顺风车也不如博仁所说的那么好搭,何况我带着一辆自行车。酒店“海明威”打遍了小镇电话,帮我找到一位在开普敦工作,偶尔来小镇度周末的老人,他已经65岁了,一直开车送我到开普敦酒店的门口,一块钱的汽油费都不肯收。

  偶尔,我也试图主动表达一个旅行者对当地人的善意,在路边吃披萨的时候,我看到一个背包的年轻黑人端详了好一阵挂在外面的价目表,然后抿抿嘴唇转身离开,我叫住他,分出几块披萨,说,兄弟,这个是给你的。他说感谢,祝你好运,然后快步离开。

  这些,应该都可归入Ubuntu的能量吧。

  它是非洲人的智慧,它应该是人性共有的好。

  真遗憾,我们人类的坏,也一直存在并从未变少:不平等、贪婪、伤害、占有欲……

  第一次看见那么大的、弥漫着无望的贫民区,真像在一场挣扎着却醒不过来的噩梦。

  就在路上,刚刚还是漂亮的小镇,忽然就看到几间小铁皮屋,然后就是让人心悸的一大片,再然后,站高点,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小铁皮屋!简陋到极点,垃圾堆积随处可见,稍有生气的是挂在户外晾晒的衣服。

  几个光屁股光脚的小孩,胆怯地从窗口偷看着我这个穿得奇怪的骑行者。

  即使在开普敦,也有这样的区域,很多黑人,每天步行来繁华的区域晃荡,或者躺在草坪上睡觉。体力劳动者,几乎看不到白人,在开普敦最后一天,我跳上公共汽车想随便走走,黑人司机和我逗乐,教我帮他卖票,一车的黑人盯着我看,而马路上,开着漂亮轿车的也大多数是白人。

  恺蒂后来回复我的邮件说,南非人最喜欢谈论政治,黑人最恨的,其实不是白人,是那些暴富的少数黑人。我不知道,她这么说,后面有多少故事。

  开车送我回开普敦的老人和我谈了一路的南非。他在一家钻石设计公司负责管理工作。我问他,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近20年后,不同肤色的人们平等了吗?他坚决地摇摇头说,NO。我问他,南非在变好吗?他再一次摇头说,NO。

  他是三代生活在南非的白人,做的是体面的工作,在大城市有住宅,在美丽的小镇有别墅花园,开着奔驰车。他问我,你看我还必须工作,这个国家100万人养着几千万人。可那些黑人也没有办法,他们没有工作机会,国家福利政策虽然完全倾斜向黑人,可是大量的黑人无事可做,每天进城找工作,然后一无所获地回家,住在破陋的小屋子。孩子多国家的补贴就多,于是黑人生养更多的孩子,工作机会更加难得。

  这并不是一个旅行者的多愁善感,不是心底忽然涌起的一点点同情心。

  要知道,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了数千年之后,在人们已经达成了应该平等、应该互相友善等等共识之下,有法律明文规定,有金融系统运转,有教育、交通等等公用系统支撑,用了近20年时间,隔阂依然存在,界限仍然在那里,一些人生活得过分好,一些人生活在无望中。

  根源在哪里?

  南非的问题是贫困、不平等、教育、疾病,在美国、欧洲、中国、印度,又是另外的问题,同样的困惑。

  在这个国家这么多人下那么大的决心之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可笑地困扰一个外来的旅行者。

  回国后,我看到中国雕塑艺术家向京个人作品展,她把这次展览用一个疑问句命名:这个世界会好吗?新作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不损》,一匹似马似鹿的怪兽,故事出自《山海经》,说:“南方之兽如鹿豕头,善依人求五谷,名无损兽。人割取肉不病,肉自复。”

  国家、民族、城市、公司,最后的问题来自于我们自身人性的善恶交战。我们谁不是时刻有私与公的交战?谁不是在爱和恨的界限上来回?正是这些交战和来回,50亿乌合之众成就了这个世界。

  曼德拉们的梦,可以实现吗?

  艺术家、旅行者,或者白领,或者那个在开普敦街头开公共汽车、叫我帮他收了一路车费的司机,无论你是什么人,总是会在一些时候,想想自己处境的由来。我不过是其中之一。就是在这样的时候,骑在车上,想着想着,我就觉得迷惑,不清楚每天在地图上标出的方向,是不是真的是美丽的南方。或者说,在非洲的最南端,到底能看到些什么。

  我有一个朋友,每年都要自己去贴身靠近一种“异文化”,和我这种“匹夫之勇”的旅行不同。不过我想,所谓的“异”无非是另外一种思考、践行,或者说纠结的方式,问题始终一样。

  每次旅行,终点都是在机场。

  当装自行车的大箱再次出现在浦东国际机场超常规行李出口,已近中国时间的凌晨,而十几个小时前,我所在的南非,正是晚饭时间,一个骑行者在1万公里外,在北半球,祝福他们好胃口。

  《短暂飞行》读后感(二):短暂飞行,让灵魂在天上飞一会

  10月某一天,张向东辞职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媒体刷频。张向东是谁?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直到看到某一条,说他要去做自行车后,我对这哥们有了点兴趣。于是,开始认真读这些微信,关注他的微薄。

  首先自我科普一下(哥们,请原谅我的无知),张向东,不认识不要紧,当年很火的3G门户知道吧,张向东就是3G门户创始人。

  “哇靠,这么牛x。当年上课还在3G上看NBA文字直播啊。”

  “那,张向东和张朝阳有什么关系的嘛?”

  “张向东,别名朝西。”

  “这和某部电影名字有点像……”

  好吧,扯远了。我们说回自行车,既然他是一个热爱自行车的人,他会做些什么与自行车相关的什么呢?自行车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外人看可能就是一部自行车,其实自行车分很多种类型,从车型上分就可以分为公路、山地、折叠、攀爬、软架,BMX,死飞等等,从车的玩法又可以分为自行车旅行、山地、公路的竞技、降速、休闲郊游、花式表演等等。另外,其他自行车运动相关的配件如运动摄像头、GPS地图、码表类的运动测量设备,又或者制作一个解决自行车旅行者旅行中各种问题的APP,另外,在国外很流行的有专业教练带队,后勤车保障的自行车高端旅行团,当然他也可以做各种自行车的车架和零配件的设计,自行车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没有统计过各类型人群的比例,但近几年自行车运动的快速发展却不争的事实。

  他究竟会干什么?这对于一个7年骑龄的车友,是个很意思的问题。带着疑问和好奇,我开始浏览他微博,看能不能发现点蛛丝马迹,发现他今年出来一本书《短暂飞行》。

  本来在当当已经找到免费的在线阅读版本(互联网的免费思维),但翻开第一页看到这么一句话许下承诺不是一件聪明的事情,但完成承诺是。我被打动,立即在网上下单,买了本纸质书,这种书看纸质版才有质感。

  这本书我是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完,先吐槽一下,书的图片稍多了一些,如果图片上能加点文字说明,那会更有意思。

  另外,书里面有一段看得别扭,在离开城堡的时候,写道 “这一生,都再也看不见了。”感觉好像要生离死别一样。

  总体来说,还是满意的。特别是一个热爱自行车旅行的人从文字里会找到很多共鸣,对自行车的热爱,骑行旅途当中的坚韧、执着。也让我回忆起曾经一个个的骑行片段,与自行车为伴、机械式枯燥地前行,在渺无人、烟野旷天低的318国道举步维艰,各种崩溃后达到的喜悦,困境中受人帮助那种感恩,爬坡登顶后高处远眺,以及那下坡疾驰的短暂飞行,到达终点的那种平静。不知不觉,自行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灵魂的延伸,这辈子都无法摆脱。

  学生时代,我以骑车中国十大经典路线为目标,读完《短暂飞行》之后,我觉得我的格局可以放宽点,骑行世界的五大洲,时间可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我老退休以后,只有我还活着。

  期待张向东关于自行车的产品,一个有故事、有经历的人的创作,应该会很有趣。

  《短暂飞行》读后感(三):期待那辆不一样的bike

  对于坚持梦想的人心怀敬畏,所以盲订了700bike。

  收到书的时候都忘了还有这回事,带着充满期待的心去看了书,

  但其实并不好看。

  好吧,其实看不出热爱,也看不出梦想!

  感觉只是当初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就有了一个目标,

  希望最终能慢慢的成就一个梦想。

  愿意相信这只是当初的小小随感,并不打算成书。

  也愿意相信,年轻时都会藏不住自己的狂妄,不屑于虚荣。

  更愿意相信,只是理工科男生不太擅长驾驭文字而已。

  书是不好看的,但对车依然充满期待。

  如果它是心中的梦想,一定会是那么的不一样。

  一切不带任何目的在路上的人都一定能体会的那种感觉。

  加油!!!

  《短暂飞行》读后感(四):一次纸上聚会 ——《短暂飞行》的背后故事

  (作者自述的有关《短暂飞行》背后的故事)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8268d0102uwgv.html

  人生最重要的路段,大多要靠一个人走过,但总有一些人和你的相聚时刻,突然闪烁出夺目的光芒,照耀生活。也许那是才华的互相激发,也许是生命勃发的光彩。而《短暂飞行》于我,于这些朋友,就是这样的意义。

  所以,请给我一个机会,记述这一次纸上相聚。

  关于《短暂飞行》,平常读者,大概只会留意作者的图文,然而,这一本书,是星光闪烁的聚会,而我,本来是最暗淡的那一颗,却被众星如明月环绕。

  封面设计

  书稿刚成,给几个朋友看,熊亮、江渊看了,说喜欢。刚好,出版社美编出了一个简单的草图,也就顺便给他们看了,江渊沉吟一下,问:要不还是我们来帮你做吧?

  以熊亮最初水墨勾出一个“无穷大”,又如魔比斯环的主图,人形也写意,再画出如灵魂脱壳的“短暂飞行”四个字,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封底图换过,本来想更大胆抽象,后还是选择了保守。

  封面选择彩色,还是黑白?都喜欢的时候,这就是个难题。选择黑白,是因为梦都是黑白的吧。

  图片编辑

  图片选择,我完全无能。

  12年前,开始学拍照。裤兜里总装着一台GRV,那是一台小型自动相机,定焦,成像很好,特别是晚上的自然光线下。那时候,差不多每两三天,闫实就和我在一起,走路、吃饭、出差,我们讨论的总是摄影,他极偶尔才会说到技术,其他时间总是在说“真正打动眼睛的东西”。闫实在艺术史,特别是视觉艺术上了解深入,他就是我的老师,有时候在国外博物馆看到喜欢又不懂的作品,都不顾时差去咨询他。

  然而,我大概只有那2年尝试认真拍照,也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在拍照方面,自己天赋平平,多看就好了。骑行这些年,主要是用带的LEICA D-LUX3小数码相机,都是随手拍拍,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线索。闫实总能“化腐朽为神奇”,当我们开电话会议讨论照片——与风端、刘刚一起,多么商务啊——决定用5章的篇幅,与文字的9章平行处理照片的时候,他用我的这几千张照片编辑出了图片部分。说真的,换一种使用方式,我自己都觉得我照片还是有可取之初的。

  这大概200张照片,没有加任何说明文字,闫实说:我们要相信读者会慢慢读懂,在哪里拍的、是什么——这些都无关紧要,图片是给眼睛看的。当然,这样的方式要赶跑一些读者了——那不正好?

  版式设计

  我只希望这本书有一些记号一样的细节,就像你喜欢、喜欢的一把椅子,在黑暗中摩挲都可以感受到的一些细节。5月假期,我们一起在郊区度假时,给了罗冰第一稿版式的“假书”,回到北京第一天,她说借着当天车限行没去办公室工作,在家一口气读完,发很长的短信给我说,她有多么喜欢,并且要重新设计这本书的版式,Cedric在那么多工作的压力之下,挤出时间,一次给出了四个方案,我不得不说,那四个方案每一个都是多么好啊,但我现在不可以给大家看,因为本书的出版人刘刚和Momo果断决定,不要浪费灵感,

  最后选择的方案,是不那么自行车的一种。Cedric本来就非常非常喜欢自行车——我后来送他两辆ABICI自行车表示感谢,他为选择什么颜色苦恼,做梦都发狂,醒来还画了图给我,见下——但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谈论自行车的书,自行车是载体,所以,在章节页和页码标注上,有抽象的自行车符号展示,但(!)不是那么简单地使用符号,只有对生活细节敏感的人,才会注意到:左手页的页码,那是车轮胎的痕迹,黑色浓厚的几个点,就代表了章节次;右手页是页码,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车轮是转动的呀。这些设计有多么温暖和感人。

  设计稿出来发风端看,他自己做数字出版,但对纸书极其挑剔。一收到邮件,他就打电话来表示生气:多少好作家的书,被敷衍了事,你就写这么一本,都是什么高手在帮你心血倾注地帮忙?!

  Cedric是瑞士人,我喜欢欧洲设计师的风格:从来不把聪明劲使劲凑到你眼前来要你赞赏,那些灵感都是细节动人,用色都是内敛含蓄。总之我喜欢到去掉我的文图,都要爱这书了。

  Cedric的主要工作不是设计书,只是他和罗冰夫妇太爱书了,遇到喜欢的书,就愿意花心思去做这费力又不赚钱的事,做得又好,经常有出版社为了重点书去找他们,《乔布斯传》就是他们的设计——那只是他们工作中微不足道的成绩之一。

  数字版

  数字版会有惊喜,留意书的封底折页就已经知道了,但现在还不是说的时候,风端操刀的数字版,会让人惊讶。

  可以预告的是,在数字版里,万能青年旅店乐队会弹奏一些音乐,那是他们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感受,他们用吉他、小号、贝司、鼓来表达。

  只是我无法预告的是,它大概什么时候可以发布,总之,大家耐心等待就好了。

  《短暂飞行》有一个瑕疵,让我心痛,心痛到不忍心说出来,很快下一版会改正,但现在,作为一个作者,我已经认为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厚爱。这些才华灼灼的人们,因为这一本书而相聚,我感激生命,因为这样的遇见。而你的阅读,也是因此而发生的延续。

  《短暂飞行》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there is wisdom in turning as often as possible from the familiar to the unfamiliar: it keeps the mind nimble, it kill prejustice, and it fosters humor.经常从熟知中抽身而出,面对未知,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头脑得以保持敏锐,偏见泯灭,幽默滋长。

  有关旅行骑车的书及电影:毛姆,寻欢作乐 少年学车的故事。 夜航西飞,女飞行员帕瑞尔.马卡姆。 偷自行车的人。 崔健 假行僧。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遭遇 博尔赫斯。旅行者与魔发师。

  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潘德明

  民国骑行第一人。

  是谁来自山川胡海,却困于昼夜,厨房和爱。--万年青年旅店

  事无两样人心别

  《短暂飞行》读后感(六):自行车故事

  自行车也是我在家上学时的交通工具,在十三岁之后,和上大学之前。在六年间我一直骑一辆我妈退下来的特小的22自行车,那会刚上初中,院子里一般大的孩子总是结伴一起去上学,放学也是。每个孩子都是刚刚得到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虽然新旧不一,但是骑着自行车都非常兴奋。我们院儿初一男孩总共六个,我们组了一车队,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会儿并没有和女生一块走的情况,尤其是男生一块的时候,总是蹬车子更快了,一阵风似地,还得撂了车把,叫一声某个女生的外号,我记得有姓蔡的就是“菜包子。”

  哦对了,我们组了一车队,其实也没什么别的,就是起了队名,当时叫“疯狂的兔子。”这好像是一个小说吧,故事记不住了,但是主要是取这个名字。我们那都管自行车叫车子,我们六个人当时骑车子确实挺疯狂的,每次故意绕了很远的路去上学,专门找最破的最凹凸不平的路去骑。有一次我们中间有个孩子说:“我发现了一条小路,绝对烂到家了,下午就去走。”我们下午就去了,那是我们县里一个老旧的修理厂,从后门进前门出,我们实际就是要穿过这个厂子,厂子是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早已经破败,里面真的有一条大坡,完全是被那种大卡车碾的全是大坑那种土坡,所有我们五个人眼前一亮,我们那同伴,那个发现者得意地看看我们五个,率先从高坡上哐啷就骑车子冲下去了,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夏日的午后,修理厂里头静默无声,除了蝉鸣和我们六个人的喊声,车篮子颠簸的声音。

  初一的第一学期,从夏天到冬天,我们摔了两次。第一次是栽在那条大坡上,是我们那个发现那大坡的同伴。因为是发现者,我们每次下坡时他都强调似的第一个冲下去。他的车子是爷爷退下来的二八大车子,车龄也大,就在那次势如猛虎的下坡时车轮的轴承断了,我们眼看着他连人带车就像被断了电一样直接摔倒了,“哈哈哈。”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候真的什么也不怕,我们齐齐笑了起来,我的摔倒的同伴,扶着车子站起来,也咧嘴笑了。第二次到了冬天,我和我们队的胖子在马路上并排骑着撂了车把,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的车把绞在了一起。就像开车慌张的人一样,我们谁也没有刹车,都在手忙脚乱地分开,结果双双摔倒在地,胖子坐在了地上,我则脸冲向马路,趴在了地上。我觉着嘴里一麻,摸了摸全是血,我茫然地站起来,扶起车子,发现车子已经骑不动了,我的同伴则飞快地骑回家,在我们家楼下大声地告诉我爸我被车撞了。路旁边几个拉着架子车的汉子撕给我卫生纸胡乱地糊在我脸上。最终我在半路被吓坏了的我爸接住,送去医院,嘴上缝了三针。

  第二天去学校,我的同学们都在盛传我被流氓打了。

  真是三人成虎。

  后来的日子大部分是平淡的,我的车子一直陪了我六年,在高考前的每个夜晚,每天学习紧张得一刻不停,晚自习回来总是很晚,我感觉只有放学路上骑车子的时间是自己的,回家在楼下停了自行车,我总会跟它打打招呼,道声晚安,我管它叫我的马,可能男孩都有骑士情结吧。

  好久都没有骑过自行车了,看到这个书的介绍和张向东的专访,就有感写下,聊以回忆。

  《短暂飞行》读后感(七):停不下来的心——《短暂飞行》的长思考

  来自 马正勇先生

  一次长途飞行,或许能让你明白许多事情。

  关闭手机,隔绝与你熟悉世界的一切联系,从焦虑到放松,随着飞行的继续,远行的意义渐渐显露出来,就像一个远足的古人,没有网络,没有电话,你可以更多地面对自己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高度发达资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主动放弃袭面而来的信息巨浪,更直接的面对自己。

  跨上自行车,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当下生活抽离出来,更好地观察自己,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短暂飞行》揭示的就是这样的东西。正如乔治·桑塔亚娜所说:“经常从熟知的一切中抽身而出,去面对未知事物,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头脑藉此保持敏锐,偏见泯灭,幽默滋长。”但是,生活惯性和对他人眼光的眷恋,使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智慧和勇气,放下眼前的一切,甚至某些东西。事实上,正像家里那些根本用不着的东西一样,抛弃从来并不容易。

  我们如何面对外物,反映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对获得越来越麻木,对失去越来越敏感。即便是对功利生活的短暂离开,也往往焦虑不已。

  在这个意义上,旅行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首先,它是一种离开。其次,世界这么大,地球这么广,旅行让我们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遇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艺术、不同的美。再者,只要足够静,你可以听见世界上的任何声音,比如,你内心深处的低沉细语。

  时间是无形的,但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时间。比如年幼时候,午后阳光静止在窗外,车马不喧,在连风的声音都没有的屋子里,时间的脚步不慌不忙,每秒60下,似乎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或者就像一个人骑行远方,大山空寂,阳光缓慢,山谷里只有单调的骑车声,就像时光的钟摆,一圈一圈……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独立的自己。骑车远行,有助于你看到这个自己。

  骑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对某些非功利的东西有火焰般的热情,他们从来不是只想占有更多的钱,住进更大的房子,或者拥有更多的权力。

  骑行是一种仪式。“就像信徒的朝圣,修道者的冥想。”漫长的公路让骑车的人逐渐安静下来,直到你终于变成了自己,完完全全的自己。

  骑行是一种学习。学习与自己相处,学会回答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直到与内在的自己合而为一。“就像习惯飞翔的鹰适应了自己。你会知道枯燥才是旅途最迷人的部分,那些枯燥只是看上去的单调。”(文中引号部分均摘自《短暂的飞行》。书中充满思考的语句比比皆是。张向东的《短暂飞行》,是互联网业界写自行车与人生最好的书。)

  绝大多数人对于生活是有愿景、有目标的。区别在于,他们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

  “有的人努力过一阵,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意志被消磨,目标也不断被修改,大多数说过的话一点一点忘记了。或者就在某个早晨起床时再也不想留在脑海里。”

  有些人还没努力就说累了;有些人已经很累却还在坚持。有时候你看到了方向,在歧路遍布的空间里从容前行;有时候站在宽阔笔直的大道上,却不知身往何处。

  生活真的有答案吗?在寻找这个答案的路上,会不会“发现生活只是让每个人都从头到尾演示一遍”?每个人都一样焦虑,“知道生命的虚无,却还要找一个地方安放这个身体和灵魂”。

  人生路上,难免会觉得生命无聊,经历雷同。那些看似丰富的生活方式多是消遣时间的伎俩。活出自己,是一件至为重要的事情。比如,在物质追逐拥堵在主干道的时候,选择一辆自行车,在另一条路上飞速骑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人生就显得不那么无聊了。

  人生的旅途,有时候你看得到方向,有时候只是沿着脚下的路前行。有些人习惯走现成的路,有些人则更愿意另辟蹊径。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光是想到这一辈子波澜不惊,循规蹈矩,就足以让他痛苦不已。

  想明白了这些,会不会有一种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哪怕与所有人不同。如果世界上没有一个同行者,你还可以坚定地走下去。最终我们会明白,“我们终将回去山川湖海,那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去向。”

  人生是一次旅行,或远或近。《短暂飞行》呈现给我们的,既有关于这旅行的勇气与智慧,还有一颗停不下来的心。

  《短暂飞行》读后感(八):读后感

  本书的文字干脆利落,简洁准确。我喜欢。

  作者很强调要找到自己的“踏频”,读过全书之后,我才明白:这种适合自己的“踏频”似乎帮助他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能更纯粹和忠于直觉地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想起毛姆在评价俄罗斯文学作品时曾说,俄罗斯人好像还处于半自然状态之中,他们总能看到“物自体”。而那正是俄罗斯文学作品能深入人的灵魂、深深打动人的原因。我猜想,在漫长枯燥的骑行旅途中,在夜以继日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中,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找到自己“踏频”的作者,是不是也与自然发生了“共振”,看到“物自体”了呢?

  要知道,复杂、繁乱、匆忙的现代文明世界多么容易让人迷失。

  书中最让我喜爱的一段话是上个世纪周游过全世界的潘德明说的:“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可真是豪言壮语。这种对旅行的说法真浪漫——李白式的激情喷涌。

  而潘德明也毫不食言,说到做到,以徒步、骑行的方式周游了四十多个国家。这种情怀和行动力,让人不得不钦佩。作者说,“对比起用一场旅行来忘记失恋痛苦,或是逃避工作压力,或是给自己阅历涂抹点色彩的人们,潘德明让我敬仰。”深以为然。

  与现在很多书一样,书中的思考也往往是片段式的,一个章节思考一个部分。我也只能片段式地写下我的所感所想。

  关于枯燥。

  “枯燥正是旅途最迷人的部分”

  “慢慢地,你开始享受那样的时光,你学习与自己相处,学会回答那些没有回答的问题。”

  而我最喜欢这一句:“你在山里骑,山里千姿百态的树就是你的;你在海边骑,海那变幻无穷的蓝就是你的。”——似乎,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富翁,拥有我想拥有的。

  关于死亡。

  能死得其所最好,但是,“死亡从不预约,不论你在哪里,在城市或是山里;也不管你在做什么,上班或是骑车。”

  既然如此,那就享受生命的过程吧。我最喜欢这一段“......大西洋一片望不到头的蓝围绕过来,太阳高照,天远海阔......我吸一口气,放开刹车,一路猛踩,如从山顶疾飞下来的大鸟,贴着山崖,左拐右转,山岩栏杆在身边急速后退。前方深邃的蓝色那样吸引人,真想纵身而入,从此踏浪不顾而去。”——爱死了这种自由自在。

  关于天气。

  “晴天是好天气,雨天就不是吗?”

  “所有的天气,都是旅途中不可预料的一部分,都是应该接受的风景的一部分。”

  关于幻想。

  在澳洲。“醒来的时候,雨不知道停了多久,雨后的山林翠绿欲滴,半道彩虹就在山涧下。童话里那些长翅膀的小仙女,会说话的小松鼠,最应该在这样的场景里现身了。”

  ——那小仙女一定是活泼的、天真可爱的。

  在南美,“时近傍晚,雾气升腾,树林很快融入其中,林海成了雾海,再远一些,山谷的雾和山上的云混沌一体……林中传来几声鸟叫,鸟儿大概是饿了,在试探雨中是不是真的要停,好出来觅食。鸟鸣在树林回响,山中越发显得幽静。这当儿,若是林中走出来一个山怪,或湖里冒出来一个水神,只需唤一下我的名字,微微冲我招一招手,我一定弃车尾随而去,从此遁世不出。”

  ——如此魔幻,有那样的神怪来唤我,我也会跟它走!

  关于善意。

  法国乡村夫妇那篇看得好感动。那真是旅途中最美好的事。

  关于渺小。

  “美国《国家地理》曾估算过,地球上在已知时间内,大概有1500亿人生活过。”而“作为1500亿分之一,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关于旅行。

  “最完美的旅行,不应该仅是人生的点缀,它帮助一个人成熟心智、广阔视野、壮美人生。”

  《短暂飞行》读后感(九):不囿于短暂,不停止飞行

  实话说,第一章莫名其妙的题记让人有一点泄气。读完第一章,却也没有看出那个没有上下文就蹦出来的“聪明”,有什么道理。散漫的行文在完成骑行承诺、承诺缘起和还剩最后一站三个时间点之间来回摆渡,好像有时候赶一件工作到深夜,做完了就势兴奋地回顾起来,迷迷糊糊却又倒肠倒肚地写下的几句平白又老套的感念。顺着作者的思路,如果读一本书也可当作一个承诺与履行的过程,那么坚持读完《短暂飞行》应该算得上“聪明”。正像一次需要耐心的长途骑行一样,书中的惊喜往往出现在未得预料的部分。

  钱锺书先生谈林纾的翻译时,提到译作所能起的“媒”的作用,认为好的译作应是引导读者直接去读原作 。同理,旅行文学可以记录路途中的迷人风景、意外邂逅、自我挑战、人生思考,但最重要的在于引人上路。然而,出发并不是为了参加一场按图索骥的定向游戏,我们从别人的讲述里借来、装进自己行囊的,应该是一些感受世界和感受内心的方式,以及对旅行本身的认识,好在别人彼时去过的彼地经历自己的风景和故事。作者用了很多的铺垫告诉我们自己在骑行途中悟出的“道”:晴时雨时,对于那个时刻的自己都是特别的、值得期待的;死亡于怕或不怕的你都是自然的,不如泰然对待自己的生命;在路上,遇见的也许不都是善意,但相较于自己难以理解的战争、道德缺失、不公等等善的对立面来说,诸如雨天里路过的人家捧上的一杯热咖啡、南非小镇上孩子们的再次告别中氤氲的善意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这些感受也是一段旅程过后你能够最先回想起的,这就够了;在旅途的枯燥中,可以渐渐学会自处、调节好身心的平衡、磨砺自己钝化的感受力…然而字里行间更清晰的是,当一个人面对自然,感官的触角全部张开的时候,用以描绘所见所感的语言最为质朴动人。如环青海湖的最后一天,由雨到晴,“好像车后系了根长绳,扯着天幕,慢慢把满天的乌云扯开了去,蓝天碧涛,是落幕的定格。”再如在海边听“海浪一潮一潮,像一个神秘巨人的一呼一吸,我就走在他的枕边,脚步都变得小心翼翼。”还有平时难得被注意到的海的那么些层次和变化的颜色,平时总是被人们无暇顾及而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终于在朝圣一般漫长的骑行过程中把城市人惯于贴在自己身上的眼光吸引了去,让人暂时摆脱除重力外的其它负担,如作者所说,来亲历更大的世界以及未得关照的内心。对于这个世界操着不同语言的陌生人,狼狈中的骑手在当地人眼里追梦人的形象,大概要远比流浪汉高大,于是沟通障碍并不能算作什么好借口。结尾处,作者借潘德明的例子来说“最完美的旅行,不应该仅是人生的点缀,它帮助一个人成熟心胸、广阔视野、壮美人生”。也许这样的“行万里路”才能与“读万卷书”的收获相提并论吧。

  书中大段关于骑行的回顾穿插着作者从不同的书、电影或是历史中截取来的那些或真实或虚构的呼应,如骑行中的自处与《夜航西飞》,旅途中穿越般的幻梦与博尔赫斯式的小镇,初学自行车的少年与二十年后的骑手,对于爱顺藤摸瓜的读者来说,又顺便发现多道指向目的地的传送门。这样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要打开一个向往的地方,通过一地的人与书写获得的了解,其实远非旅游指南用需实时更新的信息能够捕捉到的。同时,书中形象鲜明的人物又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由作者的本地“向导”海明威先生、余西海、Tino Hama教授联想到林文月《京都一年》中爱好古典文学艺术的餐馆老板娘秋道太太,由户外活动中让人难以接受的意外联想到刘克襄的《十五颗小行星》中用一篇文章怀念的那些的“成为珠峰一部分”的人,由作者从旅途生发出的对一心人的钦佩联想到电影《编舟记》中编字典投入到呆萌的马缔光也。从书或影像中熟悉的这些形象鲜明的人,也仿佛真的曾在自己的生活中邂逅。

  有时候,顺着作者的讲述读下去,竟不再计较他的思路“飞”来“飞”去。比如第七章幻想,从痴人的执着梦到与现实难分彼此的虚构再到与有形寄托相对应的生命的虚无,虽然并未跳脱话题,但内容上并无过渡,好像一段骑行结束,在空白处略作休整,再开始下一段,最后由无数次这样路上和回顾、遐想中的“短暂飞行”按主题汇总,就有了《短暂飞行》。

  《短暂飞行》读后感(十):许下承诺不是一件聪明的事,但完成承诺是。

  今天是第一次花钱去听分享会,张向东的“谁不曾与世界为敌”。《短暂飞行》是购票获赠的书本,篇幅不大,花了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看的过程中有点赶,我也不知道我在赶什么,就急不可耐地想翻完,但不是说非常吸引才急着看,是急躁地想翻完,好像想尽快完成一件事情似的。

  张向东说他不想把这本书归为旅游的书,他把它纳为文学的书。我觉得这有点牵强,想必是与他的不看流行的书,也不看小说,不看我们大众看的书,他想要独树一帜,想要特立独行,想要脱离正常人的想法的心理有关。旅游的书就是大众的书,所以他不想。但这不是他不想就不是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旅游游记,但有点文学的味道,我倒觉得像是旅游随感。

  在前面的演讲中,我觉得有点枯燥,向东先生的表达不是很饱满,谈的内容书本上基本都有。在后半部的提问互动中倒是比较火热,我也有正好的问题要提问,但是小手一直没举成,一百个唉~倒是在场提问的人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个制造环游汽车的人,有一个追寻俞敏洪每年看600本书的厦大大二妹子,还有一些自己创业的各式各样的人,但是向东先生的回答比较模糊,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能力的问题,反正我带着问题进去,出来的时候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张先生说他不想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他认为这世界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别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到这时候我才有点理解张向东了,再到后来,主持人补充了张向东的经历和成就。我才喜欢了张向东,一个可爱内敛的IT男,一个好汉不谈当年勇的3G开创人,一个拥有低调激情的人。

  就像他说的,枯燥才是生活本身。枯燥才是旅途中最迷人的部分。“大多数时候,我觉得生命是无聊,经历雷同,看似丰富的生活方式多是消遣时间的伎俩。所以,我格外尊敬那些不是下意识的无聊重复,真正的手艺人钻研、思索、不断创造,在细微处获得乐趣。伟大的艺术作品,所谓辉煌的商业成就,背后都是一样的枯燥。”我想起了西西弗的故事,看似重复的推石头,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日常琐事,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吃饭。这些最平凡的事情构成我们一天的生活。以前啊,我不懂,总觉得太过平静地湖面没有什么乐趣,便时不时丢下一颗石头引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我是纯属没事找事型的欠揍的人。到最后受到惩罚了,我才意识到平静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谁不曾与世界为敌说的是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梦想改变世界过。张先生的分享会主要在讲他骑自行车环游五大洲,互动环节则是创业的事情。他说2013年对他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年,因为在那一年里他完成了自己的三个梦想:出书,创业成功,环游五大洲。张先生很努力,也很幸运。书里提过,我也感觉得到。

  承诺,疑惑,自行车,天气,选择,死亡,平常,善意,人们,枯燥,孤独,幻想,出发,飞行,感谢。十六个关键字,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许下承诺不是一件聪明的事,但完成承诺是。人到激动的时候,荷尔蒙已飙升,经常容易嘴一溜,脑一热就承诺这,许诺那。承诺其实是一件特别美的事情。我总是说如果我不骂脏话,你怎么能感受到我的愤怒呢?同理,如果你不承诺,怎么表达你的激情和认真呢?承诺就像一件枷锁,是人们用来束缚自己的一个行为,因为一旦许诺,就意味着自己的一部分行为受到了限制。虽然承诺像烟花一样,美丽易逝,但我相信每个许下承诺的人,在那一刻都是勇敢的并且是认真的。

  疑惑,最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答案的。这和张先生的行为处事如出一辙。总之就是,你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你问别人没有用,你应该问自己。当场有人问说是过程重要还是结局重要时,东哥说这你要问你自己。一个皮球抛来抛去。

  自行车。当你真正爱上某样事物,你才开始学会怎样去爱这个世界。有些人很幸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从事什么,从小立志。我倒没那么幸运,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的爱好很多,兴趣广泛,喜欢的东西一多,就只能变成普通,没变法独钻一个特长。在画画的时候想着舞蹈,在跳舞的时候又想着小提琴,没办法专注。要改,要改,要专注,每次一个。

  天气,晴天是好天气,雨天就不是吗?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但不是张先生说的,是这样的:张先生骑车遇到下雨天看到一个法国猎人在狩猎,就问:下雨天您还打猎?谁知老人不屑地抛出一句哲学之言啊。特别激励人心。晴天,雨天都是天气的一部分。喜怒哀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酸甜苦辣也都是味道的一部分。缺少一个都不能算是完整,都要体验,都要接受,都要享受。人生因为无限变化和变幻莫测才令人激动,赤橙黄绿青蓝紫,柴米油盐酱醋茶。因为无法想象所以会有期待,因为有期待才会有动力。

  选择。事无两样人心别。

  死亡,最近社会很不稳定那,一年开始还没到头,就有两架飞机出了错。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变换,生命的无常。但是,你要就此因而不乘坐飞机了吗?好吧,你选择高铁,那就安全了吗?死亡从来不预约,不论你在哪里,在城市或是在山里,也不管你在做什么,上班或是骑车。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余的真心干涉不了太多。命运很玄,说不清,道不明,可它就在那里。希望你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枉此生,在咽气的那一刻能说出我的人生不需要重来这样的话。

  平常,那时候我才明白,自己想要的,无非是一场无关紧要的人生。

  善意和人们,而道路是人们相遇的地方。

  枯燥,正式旅途最迷人的部分。

  孤独,学会与自己相处,毕竟自己才是陪伴自己的那个人。

  幻想,每一片叶子都藏有一个浩瀚宇宙,每个水滴都能反射出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一个人都能过上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我总是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不切实际的人们。它们都有一个单独的世界。”

  出发,“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式,以风霜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生活就是学校,日常琐事就是教科书,处处都可以学习,关键是要用心。

  飞行,那种喜悦像是圆满。

  拥有环游世界梦想的人并不伟大也不猖狂,现在的时代几乎人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梦想。梦想谁都有,不可贵。套用上面一句话,拥有梦想不是一件牛逼的事,完成梦想才是!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