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馆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馆奴》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3: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馆奴》读后感10篇

  《大馆奴》是一本由樊建川 口述 / 李晋西 笔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馆奴》读后感(一):如此妖精,如此事业

  最初知道樊建川是从凤凰卫视,一个讲《四川王·刘湘》的视频,在视频中看到了樊建川的真性情,当时就觉得这哥们儿真爱国,爷们儿,真性情。在忙忙碌碌的追寻中,这种人越来越少了~

  没想到后来去了他的博物馆,看到了那么多的馆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对他的感觉变了,不单单是爱国的爷们儿,而是内心柔软的文化人,我不由得对他产生了佩服。蜀地竟有如此妖精,干了如此大的一番事业~

  在本书的尾声中,我看到了馆主的心声:“我希望大家在匆忙之间,花很少时间来看看我的博物馆;我希望一部分人来看,看了以后有五分钟的思考,在生活的路上停下五分钟,回头看看,把人生的意义搞得清楚一点。人为什么要活着,不是为了好工作而工作,好挣钱而挣钱,他是为了生活,但生活是有意义的。”我想这无关外在,只关内心。

  突然想起吴军博士在《文明之光》中写的一段话:“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在为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中国,很多人觉得要想做改变世界的事情,先要爬到一个高位,然后才能够开始,于是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往上爬。其实,改变世界不需要从大事开始,每个人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就可以了。”

  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出樊建川先生那么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大馆奴》读后感(二):静静地凝睇

  我和建川博物馆的三重渊源

  所以今年三月,当公司说要组织去建川博物馆聚落参观的时候,我真的很兴奋。但组织者和参观者毕竟不一样,那次去只参观了中流砥柱和正面战场两个馆,剩下的时间都用来打点鞍前马后的事情了。索性的是,那次去帮之前那个领导找到了她母亲的手印在手模广场的具体位置,还为她和她母亲的手印拍下了珍贵的合影。那一刻,看到两只手在镜头前重合,我的心中对建川先生充满了感激。

  今年八月,为了筹备CEC"冲上云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我阅读了很多书籍和影视资料。其中有一部纪录片纪录了84岁的飞虎队成员罗伯特格鲁伯的故事,我也由此了解到建川先生和他的飞虎奇兵馆的故事。那一刻,看到老人嚎啕大哭却又无泪的表情,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

  所以,当9月份在朋友的引介下再次来到建川博物馆听樊先生讲述自己如何逐步沦为一枚“大馆奴”的故事,我既受感动、又受鼓舞。尤其是当他讲到自己立遗书那一段,我觉得他活得真精彩,这才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离开的时候,我们一行人上了博物馆的摆渡车,建川先生则骑着他的自行车向我们打招呼然后迅速转弯离开。

  可惜当时人很多,我甚至来不及向他介绍我自己。所幸的是,他送了一本他的自传给我。

  君子不器

  从军、从政、从商到最后自愿沦为一枚馆奴,建川先生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也许很多人会把他的传奇人生归因于他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我想比物质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精神的力量。作为一个“围城”里面的人,静静地凝睇这博物馆里的一草一木,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恩。

  人生苦短,想做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太少。 我们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周遭的一切?马克思很早就教导我们,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会成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机器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围城之中的我们对于为了谋求一个职位,抛弃自己生命里最真实需要的东西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然而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许多人陷入工具主义之中,最后完全迷失了自己呢?为什么他们会把工具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物化为工具,最终否定自己的价值和人生呢?

  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样也可以为了自我实现而更换工具。当然,这并不是说自我实现就一定要有一种现实或过去决裂的姿态。即使在今天,当我们感概上帝已死,世道崩殂时,建川先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向我们证明了自由也不是空中楼阁,我们仍然可以拥有自己这份独一无二的生命。

  把一生当做自己的远大前程

  在建川先生的故事里,是他自己给了自己机会,走出既有生活的成就,一心一意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我相信,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有人从旧有的生活方式和仪式中解放自己,当然要基于守住心灵边界的前提。如人所忧,人生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倘使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它一定意义非凡。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的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能做和想做的事情——把一生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把一生当做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只有这样,当你站在一个又一个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才会有“用舍由时、行藏于我”的权利。

  生活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何其幸运!今日之中国,承千百年来沉郁之坎坷,正在积极转型。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愚昧的年代,也是一个明智的年代;这是一个怀疑的纪元,也是一个信仰的纪元;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也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失望的冬日,也是希望的春天。很庆幸我们的社会承认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欲望,并且在着手重建一种以人为本的传统。作为年轻人,我们因此有了许多机会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国,既拥有关乎自己的全部主权,又能够开放心灵的边界。

  感谢所有如建川先生一般与我共此征程的时代同路人,之于你们,我将始终如一地心怀温存与敬意。

  《大馆奴》读后感(三):真实奋进

  樊建川绝对是个实诚的人。我是从两个方面得出这个结论的。

  一是樊先生用水笔在书扉页上的签名,不仅力透纸背,甚至在下一页上也明显地留下了“樊建川”三个字,这是真实而有力的证明,可以反映出其人脚踏实地的表现。

  二是通读此书,无一不是他自己所生活过的真实事情,看不出虚构、读不出虚假,完全是他的真实故事。这种故事是那样的真实,也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样的震撼。其中,故事里与他相关的人都展现的是好的一面,没有说出他人生中遇到的不对称的人的故事,这或许是他为人的方式,也或者是有他考虑的一面。

  然后他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但细心的你或许已经发现,他的财产在不断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在完成梦想:2005年他在四川安仁镇创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把从小就开始收藏的藏品分别陈列。已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这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

  读罢此书,除了佩服外,我在想,樊建川为啥会事事成功,心想事成呢?

  我又一次打开书本,探寻答案:

  一是胆大。樊先生胆量过人,小时候生活在金沙江边,天热时天天泡在江里,十岁那年,他弟弟被旋涡卷到二十米长的大木船底下了,他急忙钻到船底,不顾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弟弟的反抱,顽强地把他救了出来。

  二是善于动脑。文化大革命时,属于“黑五类”的他们到处偷书看,爬窗翻楼,无处不去。有一次他们到文化馆翻墙进去后发现有防盗铁栏,进不了房间。于是,樊建川取了一根晾衣竿,在前端加上铁尖,砸破窗玻璃,再把书柜的玻璃砸了,再把竹竿伸进去扎书脊,把书慢慢挑出现。这样子偷了不少书。

  三是有个不一亲的爹。他爸出身行伍,竟然鼓励小孩打架,而且不仅不止制,还在窗子里面仔细观察,事后还与孩子一起分析和总结怎么才能打得羸。这样的爸也是少见。但他们一家军人出身的气质也一直影响着樊建川。樊先生自己当过兵,还救过掷手榴弹的女兵,他认为“我本质上是个军人,当兵的人第一不怕牺牲,第二敢于冲锋,第三有担当精神,第四崇尚荣誉,第五没有财产。”他都做到了。

  四是他碰上了一群好老师。理论上,像四川宜宾柏溪镇这样的小地方是不会有非常优秀的老师群体的,但正好遇上那个特殊年代,一批绝代风华、见多识广、既有民同将军、也有华师大高材生等这样的,无形中形成的师资队伍正好给爱好学习的樊建川开了眼界、涨了知势。

  至于还有的其他原因,还是你亲自来读读这本书吧,这确实是本真实、有料、催人思考、促人奋进的书。

  《大馆奴》读后感(四):一个草根想建100个博物馆

  2004年11月到2005年8月是樊建川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他花了9个月时间在四川安仁古镇建了5个博物馆,中国最大的民办博物馆由此诞生。如今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已经拥有24个博物馆,分为抗战、红色、民俗、地震4个系列,馆藏文物超过800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

  近日,樊建川携300余件抗战文物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展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樊建川自传《大馆奴》同时首发。樊建川认为,历史产生过很多碎片,今人收集的碎片越多,后人就越可能把历史完整衔接。“我要做历史的奴隶,把碎片捡拾起来。”他说。

  车奴、房奴?我愿意做馆奴

  樊建川当过知青、参过军,在大学教过书。他坚持要用“大馆奴”为名:“现在社会上有房奴、车奴,我愿意做馆奴,把毕生精力都献给博物馆。”

  “馆奴”的称谓名副其实——樊建川人生的3次选择,在旁人眼里都不可理喻。一是不当大学教师,到宜宾政策研究所当干事,高收入变成低收入;二是辞去宜宾市副市长后到外企打工,金饭碗变泥饭碗;三是把半生奋斗赚的钱,全部投入了只赔不赚的博物馆事业。

  樊建川收藏的800多万件文物中,95%以上是花钱买的。他为此耗尽十几年经商的积蓄。但也有买不到的文物。他不惜“巧取豪夺”。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樊建川到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参观时,看到蒋经国办公桌上的笔筒里插了好几支毛笔。于是他一边说“蒋经国在抗战时也做了不少事”,一边直接拿了一支毛笔插到自己的上衣口袋里。台湾的陪同人员急了:“你的心情我们理解。这样,下次专门给你带去……”旁人看到如此作为,真哭笑不得。

  留存多元的民间记忆

  收藏家马未都曾经两次参观建川博物馆,他对樊建川“用文物表现历史”的做法十分认同。“我们强调用证物说话,因为‘主观的历史都是胜利者的描绘’,只有证物才能呈现真实的历史。”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认为,樊建川最重要的贡献是“收藏了民间记忆”。“在中国,国家记忆往往显得一元化。”秦晖说,“每一种记忆都有独特的角度,要保证民间记忆有多元的呈现、多元的发展。”

  樊建川为抗战时期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人设立了“不屈战俘馆”,秦晖对此特别赞赏。他说:“我们曾对战俘有偏见,觉得他们为什么不牺牲。用‘不屈’作标准似有待商榷,但只要战俘不叛国,就应该得到尊敬。”

  樊建川的父亲也曾是一名战俘,所以他对战俘的命运特别关注。因此,专门提出“抗俘”这个概念。“为赶走日本侵略者,战俘也有贡献,但却遭受了太多误解,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抗战文物一直是樊建川收藏的重点。现在,他拥有全国最大的抗战图片库。其中,除了“不屈战俘馆”外,还有“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侵华日军罪证馆”等共计10个展馆。导演陆川在拍摄《南京!南京!》时,就在樊建川的博物馆里驻扎,200多万件抗战文物为电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细节。樊建川说:“我建博物馆是为了记录历史、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我想让每颗心灵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

  想建“文革”博物馆

  巴金曾在《随想录》中提出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樊建川也想,甚至正在付诸实施。其实,在建川博物馆聚落以“红色年代”命名的3座馆中,“文革”时期的瓷器、生活用品和章、钟、印等文物已经有所展出,但樊建川觉得还不够丰富和深刻。

  曾当过“红小兵”的樊建川对“文革”记忆特别深刻;上个世纪80年代,他开始反思;如今,他回归理智。樊建川在20多年中收集了“数以吨计”的“文革”时期的武斗材料,特别是照片,它们呈现了“血雨腥风、毛骨悚然”。“等条件成熟,最应该建的是‘文革·武斗’博物馆。”樊建川说:“‘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如果再有30年的时间,也许人们会对‘文革’有一个更加全面、理性、贴近事实的判断和认识。建立‘文革’博物馆,不为追究旧责,只为避免新灾。”

  早在2007年,樊建川就立了遗嘱,未来将他的博物馆全部捐给国家。他甚至对女儿说过“今后参观博物馆要自己买门票”的话。现在,他在努力建立新的博物馆——一个真实的目标是建到100个。樊建川说:“生命的价值在于不但去说,而且去做。这100个博物馆不是口号,是梦想。现在不是都说中国梦吗,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在《大馆奴》书的尾声中,樊建川写道:“我本质上是个军人,当兵的人第一不怕牺牲,第二敢于冲锋,第三有担当精神,第四崇尚荣誉,第五没有财产……我觉得13亿中国人,有12亿,甚至12.5亿都应该过平淡而正常的生活。但应该有一部分人挺起脊梁,敲响警钟,去作牺牲,就像谭嗣同、张志新一样。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

  《大馆奴》读后感(五):阿福童悦读之精选书目,冒险与竞争精神

  这是樊建川先生的口述传记。樊先生是建川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我选择这本书如阿福童悦读力荐书目。

  书中第一章中“打架总是被鼓励”、“冒险”两节特别推荐。现在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都被放进温室里,缺乏野外冒险和男子汉的竞争精神。而我认为这才是樊先生长大后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男孩子小时候打架、冒险,对长大后勇气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非常珍贵。

  樊先生小时既爱打架,又喜欢读书,因此我观察后发现一个规律,小时候爱打架的男孩,如果再喜欢读书,可成大气;只打架不读书,多半成混混。最近野夫写诗人、企业家李亚伟的经历,这家伙高中在学校属于打架“四人帮”,“四人帮”有一人被枪毙,两人判刑,他啥事没有。为何?他考上大学啦。

  不知您以为然否?

  阿福童悦读属于百特教育的一个项目,是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意识和领导力的,有兴趣请联系:

  阿信:axin@bebetter.org.c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