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漫说哈耶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漫说哈耶克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4: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漫说哈耶克经典读后感10篇

  《漫说哈耶克》是一本由秋风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一):1摘录+1所得

  这书真棒,只看了20多页就惊喜连连,引发了很多想法。

  先摘录一段:

  巴斯夏回顾大革命以来法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历史上的每一场革命,都因为在过份大方地许下无法兑现的承诺的国家,与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的公众之间,介入了两类人,野心家和吴托邦分子。

  野心家就不用说了,而具有乌托邦情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形形色色学说,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假设基础上。他们把人分为两类,一群人是普通人,除了他们自己以外,所有人都属于这个群体,而知识分子则构成第二个群体,主宰者。

  虽然每次鼓动革命时,这些武装分子都以民主为旗号,其实,他们从来就没有相信过民众,巴斯夏分析说,表面上,他们毫不吝啬的赞美人民,然而一旦他们掌握权利,口气就全变了:人民没有积极性,没有洞察力,没有主动创造性。他们消极被动,容易受他人意志和力量的作用,赋予这些人自由,必然会走上邪路。

  很自然的,必须由他们为民众立法,他们是宇宙的原动力,是造物的力量,其崇高的使命就是使用这些零碎的普通人做原材料,重新构造社会,这些理论家看看民众的方式跟园丁看待自己花园里头的林木没有任何两样,他们跟民众的关系,就相当于陶工和粘土的关系,可以将其搓揉成自己喜欢的任何形状。

  .以我们有限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学习,都能看出这段话的案例吧?

  一个所得:英国在18世纪制定了谷物法,禁止进口谷物,理由很正当,重商主义,国内粮食短缺,价格上涨,就会促使地主多种地多生产粮食,扩大国力,同时防止黄金外流。但是地主会控制产量,获取最大利润。英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是怎么请愿都没用。后来谷物法是怎么取消的呢?利益集团的博弈,谷物价格高涨,造成劳动力生活成本大增,对工业资本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他们不得不开出高工资为农业资本家买单,于是工业资本家组织联盟,在民众间宣传谷物法的恶处,最后形成了席卷英国的风潮,政府不得不取消了谷物法。这就是资本博弈的力量,远远大于普通民众的请愿。

  同理,美国内战,也绝对不是林肯和北方资本家发了善心要解放奴隶,而是他们迫切需要劳动力,而黑奴被禁锢在了南方种植园,没法自由流动。

  再说说北京,北京出租车市场实际是个权贵垄断市场,想变成自由市场仅仅依靠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呼吁是没有可能的,想进步,只有引入一个新的有利的利益集团,让他们博弈,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二):哈耶克如何忽悠中国一代人?

  哈耶克如何忽悠中国一代人?

  哈耶克忽悠中国一代人,一代学者都拿哈耶克进行忽悠,哈耶克到底是个什么人?哈耶克的一生的悖论很多,他终生反对社会主义,但他的经济学思想却是来源于马克思;他一生反动道德与社会正义,而他却曾是芝加哥大学的道德学教授;他三十多年不研究经济学之后,却获得了半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反动福利社会,但却因为芝加哥大学给的退休金太低而辞职;他的成长受到日耳曼文化的滋养,而他却一直为融入英美主流社会而努力。哈耶克有着严重的道德瑕疵,一生为保守派机构充当学术打手,而且反智,反文明,这样一个人竟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偶像。

  哈耶克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了三个专业,分别是心理学、经济学和法律,这三个专业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早期研究经济学,后半生研究法律,但贯穿他始终的是心理学,他的每个著作都散发着心理学的魔力。

  哈耶克的一生也是一个移民在异国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哈耶克出生在奥匈帝国,在面积上这是仅次于俄罗斯的欧洲第二大国,在人口上,也仅次于俄罗斯及德意志,是第三大国。但他在英国待的时间最长。他进入英国时,凯恩斯早已是威望甚高的经济学家,而哈耶克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小子。

  哈耶克进入英国后,一边利用通信的方式与凯恩斯交流学术观点,希望得到凯恩斯的提携,另一方面却写文章攻击凯恩斯。针对哈耶克对自己的攻击,凯恩斯认为:哈耶克并没有带着‘善意’读我的书。假如他确实有善意,那他起码也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或者不清楚我是否正确。显然,有一种激情驱使他挑中了我来发动攻击,但我搞不明白,这种激情到底是什么。”  其实哈耶克挑战凯恩斯,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认识到通过挑战凯恩斯,他可以迅速地在英国经济学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后人认为当时的哈耶克是受到了罗宾斯的怂恿。后人总喜欢将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这段交往称为“论战”,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知名学者对学术青年的答疑解惑而已,虽然哈耶克充满恶意,但凯恩斯却显示出了一个长者的风度,对来自哈耶克的每封来信都进行了耐心的回复。

  其实凯恩斯对哈耶克的经济学著作评价甚低,凯恩斯认为“哈耶克的经济学代表作《价格与生产》是他读过的最为混乱不堪的东西,从第45页往后,几乎没有一句健全的命题。他的书证明了无情的逻辑学家如果从一个错误的命题出发,最后如何会以进疯人院而终结”。凯恩斯在哈耶克1932年写的一篇文章的打印稿上写道:“依然是胡言乱语的混乱的大杂烩”。

  其实对哈耶克评价很低的不仅仅是凯恩斯,就连他非常好的朋友弗里德曼在谈到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表现时也说:“我不赞赏他的经济学。我觉得《价格与生产》是一本漏洞百出的书。我觉得他的资本理论著作简直无法卒读。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对哈耶克的看法也基本上代表了专业经济学界对哈耶克经济思想的评价。

  除了攻击当时的学术权威凯恩斯外,哈耶克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也开始从其他渠道入手,1933年春天的一篇文章中,哈耶克把纳粹等同于社会主义,他这样做其实是想帮助英国政府对抗德国的战争宣传,但被拒绝了。但不久到来的二战给了他千载难逢的机会, 战争帮助哈耶克完全融入了英国。他在自传笔记中写道,“战争岁月中在剑桥的那段生活对他“特别有益”,“完成了彻底融入”英国的生活”,“我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在战争状态下,我完全站在英国一边”。

  1944出版《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一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是个不怎么知名的经济学教授。而在这本书出版后一年,他开始有了一些名气。《通往奴役之路》在英国出版后,继而在美国出版,但是找了三家出版社均遭到拒绝,出版社拒绝出版本书,是因为书里面充满了政治偏见,而且这种偏见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认为这本书‘不适合由一家有声誉的出版社出版’, 尽管他们充分意识到了这本书的销售前景。”其实这本书也不适合正人君子阅读。当然这样一本与当时的主流意见唱反调的书,是不会有任何报刊发表书评的,《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等,都不可能……,这一经历也充分地说明当时的思想氛围。”

  在美国,这本书受到了广泛批评,其中最激烈批评来自赫尔曼•芬纳的《通往反动之路》。芬纳说,哈耶克“的学养不足,他的阅读范围也不全面;他对经济进步的理解是偏颇的,他对历史的叙述是错误的;他的政治学理论几乎不存在,他的用语也让人如坠云雾,他对英国和美国的政治程序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他对平民百姓的态度是蛮横的权威主义的”。他是这样形容哈耶克和他的这本书的:“崇拜反动的人……逻辑错乱而自以为是……肆无忌惮的歪曲……无耻的、恶意的看法……暴露了最可怜的无知……恶意中伤,不科学……有意识的放肆……对民主人士彻头彻尾的希特勒式的轻蔑。”当时也有人认为哈耶克“已经不再是一位科学家了,而退化成了一位宣传家”。

  渐渐地,再没有人还记得哈耶克这个经济学家了。”曾做过哈耶克助手的库尔特•洛伊贝和经济学家阿尔伯特•兹拉宾格尔写道,哈耶克的研究仅仅“在短暂的时间中沾了凯恩斯的新观念的光,因而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东西”。哈耶克被学术界被抛弃后,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哈耶克决定去美国,最初打算在爱因斯坦呆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谋个职位,但这个大学不接受接受由其他机构资助的学者,他便去了芝加哥大学,在1962哈耶克也说,他之所以放弃经济理论,是因为他觉得,《通往奴役之路》发表后,他在经济学界已经声名狼藉了。之后哈耶克更多的是研究社会学问题。

  1950年,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后,哈耶克的头衔变成了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在那儿,他写出了《自由宪章》,哈耶克最后因为财务方面的原因离开了芝加哥大学。因为芝加哥大学要求的退休年龄非常早,而且退休金也很低”,按这个规定,他还有两年,也就是到1964年他就该退休了。

  哈耶克来到德国,接受了弗赖堡大学一个教职。在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探讨和阐述经济社会行为中的“自发”秩序。哈耶克开始重建自由主义社会理论,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个体间进行社会合作的洞见。

  自生秩序的概念是哈耶克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自生秩序的术语并非哈耶克发明,而这一观念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哈耶克认为中国老子道德经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两句话,是对自发秩序理论最经典的描述。 1966年9月,哈耶克在东京作《自由主义社会秩序诸原则》的演讲,谈到自发秩序理论时,激动的反问道:“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哈耶克有着很深的影响,哈耶克对老子思想也熟悉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

  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根本没有料到,诺贝尔奖会颁给哈耶克。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哈耶克几乎被完全遗忘了。他最后发表的一本重要而完整的著作是《自由宪章》,出版时间是在遥远的1960年。此时十几年来,哈耶克生活在英语世界之外。而且大约有三十多年,他都没有写过经济学方面的论述。 从某种程度上诺贝尔奖是闹了一个笑话,但是本质却不是这样。

  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正处于最危险的对比之中,当时苏联正处于最鼎盛的巅峰时期,其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而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却陷入“滞涨”之中。受中国影响,欧洲不仅仅出现了年轻人领导的“文化革命”,而政治革命也在酝酿中,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第三世界正纷纷走上苏联的道路,或者会“芬兰化”也就是非共产党国家却采取苏联政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摇摇欲坠,而且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动摇,他们不再相信资本主义,而是开始倾心社会主义。这时候诺贝尔奖不得不将被雪藏30多年的哈耶克从历史的垃圾篓中再次请出来。哈耶克也许不能挽救资本主义,但其对社会主义的妖魔化,也足以让资本主义再抵挡一阵子,如果再加上诺贝尔奖多年积累的公信力,达到这一点并不难。哈耶克作为一个来自纳粹国家的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都在为资本主义献媚。 而诺贝尔奖也继1970年将其文学奖授予索尔仁尼琴之后,再一次进行了政治投票。

  1974年索尔仁尼琴和哈耶克同时出现在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哈耶克将《通往奴役之路》的俄译本送给了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看过《通往奴役之路》后给哈耶克写了封信,他说“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却能跟他一样清楚地看清社会主义的后果”。

  然而观念要发挥影响,未必需要大量读者阅读过记载这些观念的书,不过,要获得最高层次的影响,则一定需要某些掌握实权的群体来阅读赞成这些观念的书。 撒切尔就是哈耶克的忠实粉丝,1975年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保守党主席,决定用哈耶克的思想改造英国,核心措施就是打击工会,削减福利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国有企业彻底私有化,结果这种政策将使英国失业人口达到两百万,导致众多企业破产,阶级战争将会再次降临,最终英国在撒切尔的带领下彻底沦为了一个三流国家。

  1989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使得哈耶克一夜之间几乎成了东方一些知识分子心中最伟大的圣哲,,似乎就像第九颗行星的发现之于牛顿,或星光经过太阳引力区的偏折现象的发现之于爱因斯坦那样,竟然奇迹般地把哈耶克作为伟大的预言家的地位一下子提到了几乎与牛顿、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高度。

  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哈耶克俱乐部”、“哈耶克协会”。在中国,一些缺乏理论素养的文人更是一哄而起,也更不知所以地齐颂起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观点乃至“原理”的“洞见”和“圣明”来。

  其实,这个哈耶克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作为“内部读物”被介绍到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哈耶克的论文集等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事实上《通往奴役之路》的预言与苏东80年代末的崩溃并没有多大关系,他预言英美将因政府干预而“通往奴役之路”,这既是危言耸听,更是与这两国后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应该说他的预言是失败的,因为这种预言在英美甚至缺乏警示的价值。事实是,美国从30年代严重的经济衰退状态中经过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一步一步走向了繁荣,后来以其强大的国力支持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并又接着在战后帮助欧洲的重建,美国也因此而取代了英国成为本世纪世界头号强国,而自从70年代后,信奉哈耶克主义之后的英美反而开始走下坡路,而没有信奉哈耶克主义的北欧反正成功了。

  哈耶克的书确实有点魔力,他不是用正面辩论的写法,而是背后说坏话的方式,哈耶克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但他从来不讲市场原教旨主义如何将社会引向成功,当然这也不可能,而是在其《自由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等著作中一味的攻击普选权,诋毁民主,仇视工会。哈耶克主义常常给人一种巫术的感觉,其实大部分看过哈耶克作品的人不是信服了哈耶克,而是被哈耶克吓住了。他的书往往不是在讲理论, 而是通过某些奇怪描述达到让人们恐怖。而是哈耶克也许并非一个成功的学者,但哈耶克确实是一个心理学高手。

  哈耶克的书迎合了很多人的阴暗心理,而正人君子或是真正的饱学之士从来不研究这种邪门的歪学问。类似巫术的东西终究只能在科学素养不高的人群中流行,而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正好为哈耶克主义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也就是哈耶克主义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而在中国却成了香饽饽的原因所在。比如哈耶克号称自由主义者,但是他的自由主义却相当特别,概括言之,那就是高福利保障不了自由,从林法则才能保护自由,人权保护不了自由,自生自灭才是自由,这就是哈耶克主义。

  当今中国最需要的就是加强公民权利,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而这都是哈耶克所极力反对的,哈耶克主义是中国走向文明最大的敌人。中国老百姓所痛恨、痛骂的那些经济学家绝大部分属于哈耶克主义者。

  我们承认哈耶克的学说有一定道理,我们也承认人权、福利、民主这些事物并非完美,然而虽然不完美,但仍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瑕疵,就将其弃之如敝屣。世界不是为哈耶克而存在,我们中国更没有必要削去人权、福利和民主而去适哈耶克自由之履。

  无理搅三分,吹毛求疵,表面化、片面化、简单化是哈耶克思想的主要特点。比如一个事物,如果有九分是好的,一分是坏的,那哈耶克就抓住那一分坏的,将其妖魔化,进而使人们产生恐怖,而不敢去追求这具有九分美好的事物。因此,人权、福利、民主在哈耶克眼里都成为了邪恶的东西,而他所高度赞扬的自由和法制其实很不靠谱,自由主张的是消极的自由,他们所主张的法制是精英立法,而不是民主立法。

  在反对社会保障方面,哈耶克认为如果一个人因失业而失去了生活保障,那么仅仅是这个人自己对失业负责,不需要别人来为他的失业承担任何责任,他认为失业保险是对自由的恶意篡改,他认为社会保障牺牲了自由。哈耶克其实是主张自生自灭的社会哲学。哈耶克也反对福利国家,但福利国家的批评并无什么新意,比如认为福利国家低效的、缺乏竞争的挑战,损害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限制了个人自由,福利它抑制了自由市场经济等。

  在反对人权方面,哈耶克主要反对工会权利和公平教育,哈耶克将工会称为异化为谮越法律之外的特权组织, 他认为工会破坏了“自发秩序”。然而在中国,问题不是工会过于强大了,而是根本就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工会;工资的集体谈判之所以必要,原因很简单:单个工人面对企业,不可能具有任何谈判的力量。企业是高度组织化的,面对一个组织,单个人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企业制定工资,通常不是针对单个工人分别制定,而是统一制定的,那么,工人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名义与企业就工资进行讨价还价,也是合理的。另外哈耶克还反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在对民主的反对上,哈耶克拼命夸大民主的危害性,试图忽悠大众安于“经济自由”而不要去过多追求“政治自由”。哈耶克并没有民主概念,哈耶克认为在一个专制统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他认为,民主会破坏市场的机制,而市场机制乃至于市场机制构成的社会是最能保障自由的,他认为自由和民主是矛盾的。民主国家制定实施的经济政策,干扰和破坏了市场经济正常的、有效的运行。民主国家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哈耶克这一思想倾向,使他称为很多独裁者的座上宾,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就是哈耶克的朋友,在皮诺切特统治期间他多次访问过智利,并将皮诺切特包装成“自由战士”,并且还在智利在那里召开了一次著名的朝圣山学社会议。二战以后,哈耶克著将《自由宪章》就赠给了一个人——葡萄牙的统治者萨拉查。萨拉查是1931、1932年他就在葡萄牙建立了法西斯制度,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哈耶克把《自由宪章》送给萨拉查时,附言:你看了我这本书,你就知道怎么对付那些喜欢讲民主的人了。其实萨拉查不用跟他学,他早就跟墨索里尼、希特勒他们学到了这些。

  在中国很多连哈耶克的书都没有好好读过就对哈耶克崇拜起来,仅仅只是听说他是一个彻底地“反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可是殊不知在哈耶克的语言体系里“社会主义”主要指的是“福利国家”而不是指“苏东模式”,“苏东模式”在他那里另外有一个称呼叫“共产国家”或“极权国家”。哈耶克所说的“自由”也不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自由,它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以而非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自由”。哈耶克认为政治自由(也就是民主)是可有可无的,有时候甚至是危险的。某些人别有用心的把哈耶克包装成“民主斗士”“自由战士”纯属忽悠人,哈耶克是一个反民主份子,他反对把民主扩大到社会中下层。在哈耶克看来一个独裁者只要保证了私有制,保障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好的独裁者。其实哈耶克主义的本质是独裁性的资本原教旨主义,也就是法西斯主义。

  除了以上比较具体的方面,哈耶克在哲学思想方面也是不可接受的,比如哈耶克反善,必然受到作恶者的欢迎;哈耶克反理性,必然与狂热者混到一起;而哈耶克反智,必然会成为愚民的工具。而哈耶克的理论基本上就是建立在他的这些哲学观念上。

  哈耶克这种政府权力渐变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社会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物极必反,一种是渐变。集权的出现往往是社会突变的结果,而不是渐变的结果,集权只有在社会烂到极点的时候才会出现。在社会最混乱时刻出来一个独裁者,按阴谋论的说法,是这个人贪权,按实际上,是这个人更多的是抱着“拯救心态”,但不管怎么样,都是最坏的社会导致最大的集权,社会只要不出现最坏的时刻,就不会出现大的集权,甚至是独裁。

  社会出现最坏的时刻,往往不是政府权力最强大的时候,而是政府最软弱无能的时候,只要信奉了哈耶克,社会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最坏的时刻”,信奉哈耶克主义反而避免不了集权,而是必然招致集权。如果社会是慢慢变好的,根本就不会出现集权。

  在当今世界,北欧政府的权力是最大的,但是北欧人却是公认最自由的,就连美国最保守的基金会也将北欧评为最自由的经济体,在北欧,政府官员一二十年都没有一个人贪污,总统出门都不带保镖,这与集权政府的高腐败,秘密警察制度完全相反。如果认为北欧这样的福利社会会出现独裁,那才奇怪了呢!

  相反我们看看美国和索马里,在美国一直以小政府自居,号称是最自由的,但是美国这种小政府反而导致了人民的不自由,人民在经济上遭受的奴役先不说,仅仅是政治上也不自由,比如美国的情报和国家安全部门是最庞大的,假如美国人在网上随便发表一个抱怨性言论,就可能被当成恐怖分子遭受盘问,而美国人在很多场合都要应付各种繁复的安检,这在其他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911后的美国几乎沦为了特务国家。而在索马里就更自由了,没有政府,也没有税收,按哈耶克主义者的说法,这应该是最幸福的国家,但索马里无论按什么国际通用的指标来衡量都是失败的国家。

  哈耶克倾其一身来咒骂北欧福利社会,北欧国家不但没有陷入奴役,反而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幸福,这是对哈耶克最大的讽刺,也宣示了哈耶克主义的破产和失败。可惜的是还有那么多的哈耶克主义者执迷不悟。哈耶克主义号称不看事实,只讲逻辑,而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逻辑。

  其实是那些相信哈耶克的人几乎都是陷入了一个思想误区,这种思想误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是以一种烂社会的道德水平来臆测一个好社会,殊不知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与这个社会好坏程度成正比的,在好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都比较高,在坏社会必然出现道德滑坡。如果以坏社会的道德水平来臆测好社会的公民行为,那必然犯错误。现在人们对福利社会的所有指责其实都是以坏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去臆测的。殊不知,人家北欧的道德水平比你们高多了,北欧人才不会出现这种阴暗心理呢!

  其实哈耶克主义大多了经济学界之外的人群,或是经济水平很低的人群中流行,真正懂经济学的人几乎很少人信哈耶克那些东西,哈耶克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上都是错误的,这也是在主流经济学中被边缘化的原因所在。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三):经济学背后的复杂人生

  其实,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凯恩斯和哈耶克的差异是根深蒂固的。凯恩斯口才和魅力过人,对世界持有一种乐观的期望。哈耶克则是个一丝不苟的逻辑家,自律极严,格外重视道德对于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用现代人的话说,他们的“三观”迥然不同。因而,在面对着相似的一战废墟时,得出完全相反的“药方”,并不奇怪。

  秋风在《漫说哈耶克》中专门谈起这两位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个人经历与精神倾向的不同。年轻时,凯恩斯混迹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文人圈。这个圈子弥漫着反叛的气息,成员之间的性关系比较随便。他与画家邓肯•格兰特、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走得很近。在剑桥,凯恩斯积极参与学生地下组织,信奉英国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关于“革新社会伦理”的主张,提倡推翻当时的旧道德体系。“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应召担当重任,他就将始终不过是个反叛的文人而已,而不会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书中这样写道。

  哈耶克则不同。19岁时的他是一名奥匈帝国的空军侦察员。他在战场上受过几次伤。一次弹片划过头部,甚至削了一点骨头。受伤返回后方的他作为“复转军人”,在维也纳大学法律系旁听法学和经济学课程。入学后他再次接到军方的命令,要求他进入飞行学校深造,但他最终没有去——于是奥匈帝国少了一名高级飞行军官,却多了一位后来名震世界的法经济学家。哈耶克并不是个刻板的人,但是他非常重视道德规范,认定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而社会秩序是人能够获得真正自由的前提。

  《漫说哈耶克》里这样写道:“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遇到麻烦的时候都会说:‘这儿有某种道德标准,它妨碍了我的个人选择,我打破它得了。’哈耶克认为这是荒谬的想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对凯恩斯的批评,绝不仅限于对其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作出批评。”哈耶克还引用凯恩斯1938年《我的早期信仰》里的一段话:“我们根本就不承认我们对遵守一般性规则负有个人义务……我们也完全不承认习惯性道德规范、惯例和传统智慧。这就是说,我们是严格意义上的非道德论者……对于那些需要服从或遵守的道德义务和内在约束力,我们也一概不予承认。面对上帝,我们宣称我们是裁定自己事务的法官。”这样的观点显然让信奉道德秩序的哈耶克无法接受。

  这样描述他俩未免过于简单。其实,凯恩斯和哈耶克各自的性格是多元而丰富的。比如,晚年的凯恩斯走向了另一个有趣的领域:他收购了牛顿的大量收藏品和手稿——其中大部分是炼金术的神秘故事——加以研究后,得出了“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一位魔法师,最后一位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的结论。他的这篇《牛顿其人》由其胞弟在牛顿300年祭活动上宣读。文章的最后,他这样评点牛顿:“他受到了魔鬼的诱惑,当他在这些围墙之内解决如此众多的问题时,相信自己利用纯粹的心智力量就能破解上帝与自然的所有秘密——集哥白尼与浮士德于一身。”如果我们暂时忘却凯恩斯的金融理论与数学模型,用这句话来描述他自己,或许未尝不可。

  至于哈耶克,他在1950年更是令剑桥震惊——这位道德感极端强烈、持身极为严正的奥地利贵族,竟然坚定地与生活了20余年、有一对儿女的妻子离婚,迎娶自己30年前的旧情人海伦娜。《漫说哈耶克》里写道:“哈耶克经常说,生命是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不能用物理学的线性方法去研究。他因爱而痛苦,又因幸福而焦虑。当作为一种本能的对于幸福——包括爱情——的渴望,与作为一种道德义务的对于家庭的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使是一位对理性有最透彻研究的伟大学者,也可能作出连他自己都觉得‘错误’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这对经济学上的双雄与宿敌,或许都远较我们理解的要复杂而多面。也正是因此,他们的学说与传奇,都值得反复品味,到了任何时代,都无法一笔带过。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四):『推卸原罪的那些经济学家』——读《漫说哈耶克》有感

  『推卸原罪的那些经济学家』——读《漫说哈耶克》有感

  0、谁是哈耶克?

  如果把全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都抓起来,放到天朝的红色运动时期加以分类,那么绝大多数都要被划成右派(因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自由的市场经济,也就是个人行动的自由)。而其中有那么极少数几个属于极右的,右到必须立刻正法、杀无赦、斩立决,哈耶克就是一个。

  他是经济学界中不招人待见的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历史上最不招人待见的一个,以至曾经黯然离开经济学界30年,甚至只身离开整个英语世界。而他又在苏东剧变前后一下子被世人捧到天上、奉若神明,还被认为是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影响最大的一位西方经济学家。他一生的主要时光都在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进行论战,本书也以大量篇幅记录了这些论战的交锋。

  这就是传奇的、争议的哈耶克,他的思想和人生就在这里,任由后人评说。

  ---------------

  1、言归正传,首先来评价一下这本书本身。

  阅读体验:极差 ☆☆☆☆☆|☆★☆☆☆ 很棒

  内容深度:通俗 ☆☆☆☆☆|★☆☆☆☆ 专业

  内容价值:无聊 ☆☆☆☆☆|☆☆★☆☆ 提神

  这是一本平装书,封面设计、装帧工艺和内文排版都中规中矩,没有太多值得描述的地方。书的内容有很强的故事性,属于经济学读物和人物传记的交叉结合,读起来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适合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初级读者阅读,他们读起来应该会感觉非常有趣。全书行文总体流畅,个别地方疑似有混淆(比如进口和出口写颠倒),但不影响理解。整体阅读体验还是不错的。

  本书除了是哈耶克本人思想和人生历程的一个小传外,还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一个简史。它从斯密写《国富论》讲起,一直讲到今日的中国。追溯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整个历程,从启蒙、抗争、繁荣到被边缘化,再到被重新信仰。就像《伟大的博弈》里描写的华尔街一样,整个近代世界经济史就是市场自由与政府监管之间彼此博弈而演奏出的一部交响曲。而本书就是从市场自由的角度、以哈耶克为圆心,去追忆这部交响曲中的人和事。

  2、背景知识,经济学领域的左派和右派。

  要想读明白这本书,就要了解经济学界中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争斗历史,首先应该明晰左派和右派的概念。不考虑政治领域少数极左(共产主义)和极右(无政府主义)分子的看法,经济学领域中,【左派被界定为主张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而【右派被界定为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应该靠市场去配置社会资源,他们的争议只在于要不要让政府介入市场。

  左派和右派之间,从政治经济学诞生伊始就展开了无休止的论战。两派都自称代表着正义和民生,都指责对方是一切混乱的根源。自由派认为所有经济危机都源于政府不当的干预,并认为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干预政策,索性就不要来市场上捣乱。而左派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自私和贪婪被过度放纵会最终就导致市场失效,这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政府必须肩负起维护市场边界、保护弱小参与者的责任。

  其实,现代经济学中左右两派的关系,非常像中国古代的孔孟思想与老庄思想之间的关系。【一家主张统治着要“有为”,一家则主张“无为”】。哈耶克本人作为右派的代表,就对老子的学说十分赞赏。而且,正如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内政历史上轮流坐庄、儒家更盛一样,20世纪以来全球化开始后,经济学家主政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左右派之间的互相倾轧也连绵不绝,出于执政集团利益的需要,左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这就造成了,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右派经济学家长期被压抑、被排挤,也就有了本书行文的主基调——以哈耶克为圆心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们抗争、自证的人生。

  3、人性“原罪”不可推卸,而需要检讨和克制

  记得之前读了索罗斯的书,索翁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个投机家,这就决定了他既不属于左派也不属于右派,因而可以更清醒地看到一些本质问题。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对市场总能达到最优均衡的看法(也就是右派),又极力反对政府对市场不负责任的胡乱干预,特别是利益输送的行为(也就是左派)。索翁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的弱点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无论是普通的市场参与者还是政府里的市场监管者,都可能由于人性的弱点,而做出将社会经济引向混乱的错误事情。

  经济学的左派和右派之间的论战,实际上就是一场推卸“原罪”的扯皮。笔者个人非常同意年过八旬的索翁对人生、人性的总结。引发经济混乱和危机的不是简单的市场主导或者政府主导,而是人性的弱点(贪婪短视、只掌握有限信息的、盲目易错的、冲动而不理性)。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只要是由人组成的,就都会犯错。而且,往往都是政府和市场中的人们所犯的错误积少成多、互相推波助澜着最终铸成大错,导致无可挽回的经济危机和人伦灾难。

  比如欧美这场近在眼前的金融危机,现在它的发展脉络已经非常清晰,格林斯潘时代央行超长时间、超低利率、放松监管的宏观政策下,市场参与者信心膨胀,创新而不完善的金融产品不受任何制约地泛滥,最终导致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债危机。这件事而今拿出来分析,左派会说当初就应该加强监管限制市场自由创新,右派会说根本就是政策不当导致的市场倾覆。其实,理智的明眼人都能看明白,这里面政府和市场参与者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是双方的错误累加起来导致了最后的危机。在哪里像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争辩谁先犯的错,就是一种纯粹的扯皮。

  而今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系统,面对人性的“原罪”,不应该再简单粗暴地争论到底是让市场主导还是让政府主导,而是应该具体地去考察具体情况、长短期影响,做出符合更广泛利益的决定。在未知领域,自由竞争的市场无疑更具有活力和创造性。而在已经成熟的领域,甚至是吃过亏、有过教训的领域,就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管。就像在政治上,既要反对经营主义,也要提防民粹主义一样,完全的左和完全的右都是最坏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多地检讨和克制自己人性中弱点的地方,包括党同伐异。

  4、围绕哈耶克的争议

  发表了一大堆个人看法后,笔者还是要把文字拉回本书,稍微介绍一下有关哈耶克的争议。

  哈耶克的个人著述其实涵盖领域非常庞杂,有些评论者甚至认为他的经济学造诣还不如心理学造诣深厚。对于他离开经济学界的30年,本书作者的解释是“更潜心、按安静地去研究经济学了”,而有些观点认为他根本就是在经济学界把自己搞臭了以后,不得不会去研究心理学了。

  哈耶克后来重新火爆,也被部分评论者认为是歪打正着、碰运气的,因为他获得诺奖当时已经离开经济学领域很久了。他早年愤愤不平唱衰欧美国家政府集权体制的著作,后来在苏联快速从鼎盛到衰亡的过程中红遍全球,被奉为对共产主义制度衰亡的伟大预言,这也的确有些戏剧性。

  哈耶克也被指责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有一些反民主倾向,认为民主和社会福利都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干预,都是降低市场效率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应该某种程度上按照丛林规则运行。这是很多对他持批判态度的人最集中攻击的地方,甚至连同为自由市场经济学大家的弗里德曼,也因为这些“野蛮”的观点而对哈耶克提出严厉的批评。

  哈耶克本人其实并不严格反对政府主导经济,他曾提出在某种社会环境下,政府主导是必要的、更有利的。这些观点又被极右翼的反对者所攻击,认为他是骑墙派,自相矛盾。

  诸如此类的争议,始终围绕着这位经济学老人,直到他以九旬的高龄去世都不能休止。笔者在这里介绍这些争议,初衷是为了帮助同读这本书的朋友全面了解哈耶克其人,毕竟此书中溢美之词为主,而笔者作为一个信奉平衡的实用主义者,感觉应该为各位友邻能在阅读时保持客观态度而尽绵薄之力。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五):哈耶克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近正在看学者秋风的作品《漫说哈耶克》,里面谈到了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轶事,非常有意思。从中也能看到经济学界的一次重大思想转折,以及哈耶克的良心。

  诺贝尔奖原来是没有经济学奖的。经济学不要说在诺贝尔活着的时候还没能成为一门显学,即使到现在,它到底算不算一门科学还有争论。所以,经济学奖的设立和诺贝尔没什么关系,它是为了纪念瑞典国家银行建立300周年而于1969年设立的,所以这奖项也叫做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有意思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之初有个规定,就是5年之内不能把这个奖项颁发给瑞典经济学家,这可能是为了阻止瑞典人自娱自乐吧。这个解释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因为瑞典人不会拿诺贝尔奖的声誉开玩笑,但是提出这个解释的又是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

  不管怎么样,到了第六个念头,瑞典人打算把经济学奖颁发给自己人了——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这位老人家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他是瑞典福利国家的理论创始人之一,曾经作为政府官员,亲自参与了福利国家的制度、政策设计。换句话说,现如今欧洲各国被高福利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老人家算“始作俑者”。除此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他主张设立的。从缪尔达尔研究的方向我们就能看出来,这是个主张阶级平等、国家福利、政府干涉市场的左派经济学家,而且从经济学的谱系上看,他要比凯恩斯还左。所以瑞典皇家学院的院士们也清楚,让这样一个左派上台领奖,而且还是瑞典人,实在是好说不好听,而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找个人捆绑得奖,平衡一下。至于这个人选,就是著名的老右派哈耶克了。

  其实哈耶克在那个年代早已经不算著名了,以至于当哈耶克获奖之后,不少人问出了哈耶克是谁这样的问题。从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凯恩斯主义就已经一统江湖了,而凯恩斯的死敌哈耶克,还有哈耶克的老师米塞斯等人,就完全在圈子里靠边站了,最惨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拿不到一份大学老师的工作。而这些年来,哈耶克也不再从事经济学研究,而把重心放在了政治学和哲学领域,那些我们更熟悉的作品《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都属于政治学作品。所以哈耶克能够获得经济学奖,绝对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他只是经济学奖买一赠一的那个赠品。

  这件事让缪尔达尔很不爽,他严厉指责瑞典皇家学院为什么把奖颁给一个都算不上是经济学家的家伙。在颁奖典礼上,他压根都没有跟哈耶克搭话。正应了鲁迅的那句话:“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结果两年之后,又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获奖了,这彻底激怒了缪尔达尔,他甚至撰文要求瑞典皇家学会取消诺贝尔经济学奖。

  如果说哈耶克和缪尔达尔这两位在观点上还能找到什么一致的地方的话,也许就是他们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对者。只不过缪尔达尔作为奖项的推动者,是出于义愤转而反对了。而哈耶克则从一开始就不主张设立这个奖项,哈耶克领奖时表示,倘若当年征询他的意见,肯定不建议设奖。那么哈耶克的理由是什么呢?这段我就不复述了,直接上秋风的原文吧:“诺贝尔奖将赋予那些经济学家不应有的权威。这跟自然科学不一样,一位物理学家即使获得了物理学奖,也只能影响本专业的物理学家们。而经济学家主要会影响外行:政治家、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公众。大家都愿意听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对于治理经济甚至治理国家有什么好主意,而他自己也很容易以为自己真的全知全能,结果,就出现所谓‘知识的僭妄’。按照他的说法,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坏政策,其实都是经济学家狂妄自负的产物。”所以说,哈耶克反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是因为要警惕“致命的自负”。

  当然,尽管主观上哈耶克并不赞同经济学奖,但客观上,哈耶克获奖却为他所信奉的自由市场理论的复兴开辟了先河。在这之后,包括弗里德曼、布坎南、科斯、贝克尔等一大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以及他的理论再次变得家喻户晓。而就在他获奖之后不久,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推动的改革,都采纳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发展。我想对于哈耶克来说,这是远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巨大荣耀。而且,因为他活得足够长寿,所以有幸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六):哈耶克与自由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3/10/15/hayeke-and-freedom/

  好久没有写读后感了,这大致也说明好久没有读过完整的一本书了,反思下,似乎是 忙于工作之故,但终是借口,难以让自己信服。还好,刚刚读完的这本秋风的 《漫说哈耶克》可谓是有了一次重大的心灵洗礼,对于一些问题有了不同的想法, 或者说是开启了看世界看人类的另一个窗口,如是的触动,当得起这读后感的长久 间隔。

  对于哈耶克,在中国算是比较火的,所谓的显学,自然久闻其大名,但终是不得阅读 其原作,只是远远地别人告知我哈耶克是自由的最坚定的捍卫者,是最纯粹的自由 主义者,论及自由,自然戳到了我的痛点,但面对此大师,怕以往艰涩的专业语言 印象会吓坏我,所以不妨借由其它学者的笔触来做个入门,也是不错的选择,秋风的 此书便担此责任,当然也算是不辱使命。

  《漫说哈耶克》

  漫说二字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不至将我拒之门外,自然的语言少的或许是严谨, 但多得是理解,是生动,是真谛。

  当然漫说也不能过于散,以致没有逻辑,没有次序,在读本书时大致有这样的感受, 章节之间的逻辑几乎无关,次序基于什么也没有头绪,甚至BBS的讨论、与网友记者 的讨论也附于其上,严谨性大打折扣。

  文末,秋风说起成书过程,大致解释了逻辑无序的缘由,但这终不能让人信服,毕竟 哪怕通俗的语言也应辅以严谨的逻辑次序,如是,才算是对于自己、对于读者的起码 尊重,也算是对于文字付梓的神圣的认可。

  当然或许有些挑剔了,本书作为哈耶克的导入之作,大致也算是合格的。

  哈耶克与自由

  提及哈耶克,所至而来必是凯恩斯,就像路口的2条分支,向左向右,当权者总是要 掂量一二的,当然垄断政府自是没有这个顾虑的。而对于民选的受限政府,他的政策 当是要考虑后果与民意,然而政策的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总是受限于选民的智识, 凯恩斯主义便成了主流的大政府国家的不二之选,而民众也乐此不疲地欢迎着政府干预 税收福利、宏观调控等等,终是将哈耶克置于布满灰尘的角落,哪怕有那本振聋发聩 的《通往奴役之路》,以及坚决反对唯理主义的《致命的自负》。

  自由,当有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之分,有人论述二者可独立发展,即政治不自由但 经济可自由(中国?),或者政治自由经济不自由(实行计划经济的民主国家), 哈耶克当时反对这种论述的,这两种自由自是血脉相连,互为存亡的,一个不自由, 整体即不自由,也就失去了自由所带来的好处。论及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部分地 采用了市场经济,但经济体制中的你我当然知道当下的市场经济是否充分,政府垄断 资源的国企与民争利的卑劣,垄断性国企财务公开的笑话等等,如此还要别国承认 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岂不可笑?遑论政治自由之于中国!

  政治不自由直接会导致经济不自由,而经济的自由化又会反馈于政治,所谓倒逼政治 自由,所以政府的经济政策创新总是举步维艰,甚至胎死腹中,近期的上海自贸区的 利益博弈过程大致就是一个真切的写照。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深得吾心的,自此后,我也就如同秋风先生一样称为了哈耶克 的学术拥趸,倘若有机会,将其思想播于近旁亲友也是责无旁贷。

  其它

  在阅读哈耶克的书籍时,不断生出一些想法,如对于关切人类的大师的崇敬,对于理性 外的可能性,于是在知乎上推荐此书时有如下说法:

  ::

  最近在思考人类知识的传承,个人感觉科学类(狭义的,例如物理、数学等)的更易于传承,因为其少些主观,少些利益的左右,而非科学的(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则更难于传承,一棵大树不断分支,而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拥趸,何况个中还有更多的利益的因素。

  因其难,而显得更为可贵和重要。

  有了上面的引言,我想推荐的其实是关于哈耶克的,对于我这样的理科生,在拜读大师的原作之前或许读个评述性的著作更合适些,如杨小凯先生的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一文,以及今天要推荐的秋风的《漫说哈耶克》,读罢大致能够了解自由的一些见地,自由名下的不同宗派主张,以及凯恩斯其思想与哈的不同与影响。

  总之,在阅读大师著作时,一直有一个念头在心中萦绕:除却对于自己生活的追逐与反思,立于人间大道,思考于人类文明的路线和福祉,贵乎?可效否?

  参考资料

  如下说法

  我所了解的哈耶克思想

  《漫说哈耶克》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七):小窗口,大世界

  标题“昨日的异端”便大概的推测到了主人公哈耶克这一思想主张所在的年代的境遇了。

  当“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大行其道,悄然成风,成为了“主流”时,哈耶克却至死不渝的坚信自由市场,认为计划经济必然死亡,并花了大半辈子去做出批判。能在洪流中屹立不倒,更甚是逆水而行需要多大的定力、魄力?

  《漫说哈耶克》,仿佛是一个小洞口,让我这经济学门外汉偶然的瞥见了一个很深很广的领域。不曾知道这领域里曾波涌浪逐,惊涛拍岸,也不曾知道期间的故事如此撼动人心。它是刚刚接触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人的一种导读文本。

  全书,作者秋风“以时间为经,历史和轶事为纬”为我们读者娓娓道来了一个世纪中的人事浮沉,历史兴衰,多角度的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各国摸石过桥的面貌。

  在这探索的期间,兴起很多学派,颇有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味道,特别是哈耶克也模仿他导师举办的朝圣山学社, 由信奉同一思想主张的来自四面八方的从事不同领域研究的学者组成。定期举行的会议,“自由阅读、讨论和批评论述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的论文”, 创造了一种多么难得的自由思想交流的氛围。

  哈耶克自己是个多领域的学者,不仅在经济学做出过深远的影响,还涉足政治哲学、法哲学,时间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社会科学家。

  透过他,我们看到的世界多了些缤纷。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想下国内经济存在的些问题,物价飞涨,房地产泡沫,楼市供应不平衡,以及近期政府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限购令等等,我们的走向会怎样呢 ?应该参考什么呢?有限政府、自由市场之手能打捞起彷徨之人吗?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八):哈耶克与中国哲学思想

  在大学时候,或许金融教授会直接把哈耶克或者奥地利经济学派这几个名词直接忽略。因为在《经济学》的这些正统的教材中,Milton Friedman, Hayek这些词只是粗粗的掠过,整篇都是充斥着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或者是用总量来分析宏观经济。

  不过由于我死记硬背,其实我对这些都不太感兴趣,在那时候我在宿舍里自己捣鼓占星学和中国哲学。我喜欢道德经、还有老子无为的思想。我认为,中国人真的很有智慧,中庸的精神现在已经被曲解了,中庸不是附和庸俗的意思。而是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Balance 这个词我一直认为是中国人的精髓,不偏不倚,带着公正严肃的意味。当然平衡更加是意味着两种势力的对抗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的状态。所以无论是读经济学还是会计学,还是编程,供求关系,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又或者0和1的二元数字。都是可以体现为阴和阳的一种平衡和对抗。发现这些东西,我越对中国古代人的思想有一种膜拜的精神。

  西方的哲学有一种机械化的描述和哲学观,他们能对某种问题有一种精确的、严谨的符合逻辑的描述。所以有人问我你是左还是右我可能说我真的不懂自己到底是左还是右,这倒不是我墙头草两边倒,而是我觉得极左和极右都是失去平衡的一种体现,而这个世界,按照中国的哲学观,平衡却是一种向上发展的动力。

  哈耶克的哲学有着其非常独特的魅力,当然哈耶克和凯恩斯,就像书本所描述的,就像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比较。企业家是讲求洞察力,基本所分析的是不单单只有数据,而是习惯从一个制高点去观察市场动态,敏感地捕捉商机,例如他需要懂很多人情世故、道德、法律、哲学、经济学。科学家或者技术人员就有一种知识的深度,例如说如何设计实验,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如何严格控制这些这些剂量的反应。所以从价值观上,这两者其实是对立的,哈耶克的哲学,是融合了很多社会学上很多美妙的元素,例如说法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这些都是不能用一种量化的角度去探讨的,因为这些东西例如道德,是极具主观性和社会性的。但是凯恩斯的理论,或者严格点说计划经济,是默认了这个社会就像化学方程式那样,我方多少就会有多少的效果,我可以严格控制我每一步的进程从而达到我操控的目的。所以哈耶克的理论在很长的日子里都是被忽略的,米塞斯和哈耶克貌似都有点生不逢时,在发表理论的时候偏偏有凯恩斯这个强而有力的对手出现。甚至在美国这样开放的地方,奥地利经济学派只能被人称作为冷门经济学,比同样注重自由时市场但是用计量方法来衡量经济的芝加哥学派还不如。

  这倒不是哈耶克和米塞斯的不是,他们的理论博大精深。之前还没接触理论的时候,我非常赞同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他的理论也有着强烈的奥地利学派的倾向。他的主要理论是反射理论,还有他还很强调金融学不是数学或者精密的科学,而是充满着变数和人文关怀的。这似乎是有点浪漫主义,但是回顾哈耶克的核心思想,其实你会发现,很多东西都很合乎我的口味:自由与竞争。不过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于经济与政体的一段描述,大概意思是:中央集权制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更合适自由经济的发展,只是在某个社会阶段,我们不排除用中央集权制来发展自由经济,如果一个国家不具备民主国家的条件,硬要按上一个民主国家的结构那么对于国家来说是不利的。这个意思我尤为赞同是因为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种姓制度如此严密的国家,还共存在多党议会制度,看着这个真是有点搞笑。而且国家一向腐败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说实在的还不如中国。所以在《一炮走红的国家》里面,作者也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时候和体制也没正相关的关系,就是说中央集权制如果运用的好,也可以取得很耀眼的成就,例如中国。虽然哈耶克心中,当然是民主制度的政体是最优先的,但是这样也并不说明中央集权或者其他机制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合适的。

  所以书里还说了好几种自由主义,例如德国这种适当有政府干预的保守自由主义。在我看来,什么都好最重要是合适自己。如果没有这种土壤,生搬硬套也不是什么好事,关键是自由这个很沉重的话题。自由意味着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但是这种自由在不成熟的机制中,可以看为被奴役的另一个真空地带,真正的自由在我看来不单单是选择,而是内心有一套标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选择。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国家这些话题的确是很沉重的,因为WK事件发展到现在由一开始的轰轰烈烈争取权益,一人一票争取选出自己的村长,这事发展起来一开始倒是好事。但是现在的情况呢?南方周末杂志曾经报道过,村民现在开始埋怨这种制度,因为这样得不到政府的任何补贴和帮助,而且他们因为内部的利益也开始打起来,说村长的不是。这件事情看似很小,但是国际的轰动很大,但是我却觉得,我们没有发展民主自由的那种土壤。那是因为很多人都被依赖和奴役了,试问被奴役的人如果不在思想上觉醒是如何有自由的选择呢?这次虽然争取到权益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珍视手中已经获得的权益,他们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是出于当时的利益。所以自由,是需要牺牲很多事情来获得的。

  另外,哈耶克的价格理论也是很合我心意的,市场通过竞争机制来发现价格,定价。这种是由市场内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交易活动来发现的。政府的干预只会阻碍这种这种价格传导,例如价格管制、限价之类的。

  在我看来,哈耶克的精髓和老子的无为论是很相似的,无为就是一种鼓励市场竞争的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而凯恩斯则相信市场失灵,政府需要推手,去维持现状。为什么这种消极市场观念多年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呢?

  原因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体系处于一个极度失衡的状态,荣格的理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人类经过漫长的父系社会,会把这种固有的思维烙印深化在我们当中。究其原因,凯恩斯主义在我看来是代表一种”阳性”和父系社会的必然产物,因为阳性代表主动的攻击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父系社会中,潜意识也是生殖器和武器的崇拜。所以政府主动干预和阴性的不作为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如此看来,在1930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内,政府干预达到顶峰也说明这个社会失衡在经济上市完全失衡的。按照中国人的哲学,平衡才是维持稳定与进步最根本的理念。

  所以哈耶克这种属于不作为的阴性思想,政府会恐惧自由给社会带来的动乱,第二是他们会害怕他们绝对的控制权。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模式和思维都渗透进生活乃至公司的行为和事务当中。

  政府不是不能干预,哈耶克也承认政府应该保证居民的医疗。但是这种微妙的平衡点在哪里?这是一个艺术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朦胧的,似是而非的平衡艺术。但是我们可以抓住的是,社会的进步是对抗和角力,美国把这种战术用的淋漓尽致,三权分立制度,在成立公司的同时成立监管机构。例如美国公共事业例如水电这种公有企业需要价格,那么相对应的水电监督委员会就会计算为什么加价,他们的专家也很清楚企业的一套所以企业想赚多一分钱似乎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一生二,二生三,三为稳定结构,二就是我引进一个东西必须拿另外一个东西进行对抗。这样才可能形成势均力敌的均衡状态。这样社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阳性思维似乎现在发展到尽头了,这种父系社会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失衡,贫富悬殊、国际巨头、寡头。未来几百年,随着这种思维的瓦解和崩溃,较为阴柔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手段将会被使用,而哈耶克的思想,也会为此适应社会。这也算平衡的一种奥妙吧!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九):读秋风《漫说哈耶克》

  实际上是一本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简史。书写的偏向性很强,有一些文学煽动气息。虽然个人赞同小政府和促进自由市场,但是盲目鼓吹市场的优越性,无异于对当今的财团高踞市场之上的套利行为视而不见。一个缺乏法律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体系保护的市场体系是不可能达到那种优越性的。

  5 重农学派对于劳动和自由市场、小政府低干预的主张,对于斯密的影响。

  9 李嘉图在滑铁卢战役前的投机,成功买进大量政府债券。成功的事件投机交易。其第一篇文章《黄金的价格》值得研究。

  30 对于巴斯夏很重视。

  59 信贷由扩张转向紧缩,便会让不合理的投资项目无以为继,然后是衰退、失业。

  67 (中国的房地产和公共部门在吸收超额投资方面的能力就像高科技对于美国)

  《漫说哈耶克》读后感(十):时间之子

  《漫说哈耶克》之开篇并没有从主角身上展开,而是从亚当·斯密开始,探究他的思想的渊源。此后作者在书中也花费了颇多的笔墨,来讲述哈耶克的对手们的故事,以及世界各国在计划经济与自由市场之间的摇摆与变化。

  众所周知,奥地利学派乃是诸多经济学派中最为激烈维护市场的学派,为此,它总是离不开各种攻击。许多攻击乃是无稽之谈,纯粹出自无知、歪曲、误解和恶意,例如所谓的“奥派迷信市场万能”等。这些攻击作为一种“常识”而存在于所有反感奥地利学派的人都心里。这本书很好地回应了这些攻击。又如“柠檬市场”长期作为凯恩斯主义者攻击市场派的武器,但实则这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并无损于哈耶克。实际上,政府管制只会制造更大规模的“柠檬市场”。

  当计划经济在现实世界中节节败退之时,诸多信奉政府管制、计划与福利主义的经济学家开始述诸于伦理,述诸于人类的同情心。他们以此来攻击“资本主义的极端自私自利”。但是人类普遍存在同情心,事实上反而是对福利主义的致命一击——因为人类存在普遍的同情心,所以即便没有政府的福利计划,人民也有救济穷人与彼此间进行互助的动力。福利主义最大的危害或许不仅仅是增加税收,而是福利主义者习惯诉诸于中央政府而非地方政府。从理论上我赞同政府全面退出社会福利与救济,将其交由民间组织。但在此到来之前,我大体上可以接受符合以下几点的社会福利与救济:1、被救济者是非主观致贫。2、救急不救穷。3、不能饿死人。4、符合民主程序。事实上,哈耶克亦非许多人误解的那样,认为政府“不可以干一切”。哈耶克也曾以“沙漠中的泉水”为例,讲过在极端条件下可以容忍一定的非市场行为。

  虽然并非许多攻击者误解的那样,奥地利学派是个冷血动物组织。但的确比起哪怕是芝加哥学派来说,奥地利学派都更为相信市场。这尤其表现在货币政策之上。虽然极力鼓吹市场,芝加哥学派的货币理论实则也是一种计划经济。而哈耶克则将自由市场原则应用于货币之上,这或许是奥地利学派更难被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哈耶克之贡献不仅仅在经济学上,也在其社会与政治学上。他对“唯理主义”、“工程师心态”之危害有深刻的见解,为此他将其树立为批判对象。人类社会并非机械唯物的,你永远不可能掌握所有人的思想,任何政策都有可能因为人的预期而发生偏差,甚至产生与原来预期完全相反的结果;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作为枢纽,以极端复杂的形式调动各种资源,而缺乏价格的计划经济则永远像个瞎子一样——这决定了计划经济之必然失败。再者,即使我们假设哈耶克是错误的,的确有几个人能够掌握世间之万事万物——并且他们达到了完美的无私的道德水平——他们能够制定无比复杂而精准的经济计划,世上再也不需要竞争、试错、浪费、讨价还价,人类即可达致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享受更高的社会福利,但是基于人的自由意志,经济计划总会对人产生新的预期,从而改变计划的施行效果。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一切经济计划高度保密,将计划的制定原理和计划本身保密,从而防范人类因此而改变预期,造成“不可测”的结果。先不论不可能有那么一群上帝一样万能的人,先不论这群“上帝”会不会是完美道德的化身,也不论对计划实行高度保密的可能性,就算假设天荒夜谈化为现实,可是存在着这么一个万能的至高无上的能知道你这个月需要多少卫生巾下个月想吃多少麻辣烫明年会感冒多少次的计划经济委员会,本身就是对人类自由的最大侵犯。哈耶克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不可行,而计划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上不可行,在政治上亦是错误的。或者说计划经济不仅仅是“通往奴役之路”,它就是奴役本身。而地狱,则依靠人对自己的理性的致命的自负而产生。

  出于对人的致命自负的戒备心态,哈耶克对许多人的“把世界变为完美的”顶层设计冲动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无视真实世界的“理性”妄想只是一种骄傲的自我欺骗。“你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或者暂时欺骗所有人,但你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有的时候,妄想的确可以造成大规模的冲动,产生足够的力量去早就灾难。但是时间会最终选择更为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由教条——哪怕是再理性的教条——铺设而成的,这条道路是由时间、脚步、金钱等等诸多因素投下的“选票”而铺设而成的。这就是自发秩序的力量。市场经济之核心逻辑乃是自发秩序,普通法精神也是来源自自发秩序。由自发秩序所产生的世界并非完美无缺的,但是它能够通过自身的演化而逐渐变得更适合我们,至少它不会在造就苏维埃式的大规模人道主义惨剧。如果我们要在一天里面就抛弃所有我们不喜欢的东西,那我们必然也会在第二天毁掉了一切。

  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讲到了哈耶克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以及他把哈耶克与儒家思想的融合的企图。我个人是不同意这种融合的。我对儒家不感冒,既不想跪拜也无意批判。我不同意的是把传统中的某一具体部分当作是自发秩序本身。自发秩序乃是动态过程,而传统中的某一具体部分乃是静态结果。我认为尊重自发秩序应该体现在“我讨厌儒家但我不寻求政府禁止”或“我热爱儒家但我不呼吁政府推广”上,而不是把某一种文化结果当成是自发秩序本身。而从儒家思想中找寻“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也属于生搬硬套,看似有理但实际上无甚意义的“微言大义”。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特别是值得那些总是在误解的基础上攻击奥地利学派的人读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