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变》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4:4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的读后感10篇

  《改变》是一本由乔纳森•阿尔珀特 (Jonathan Alpert) / 阿利萨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读后感(一):虽然是本鸡汤 还是可以看下

  尽管作者在书的开头有污蔑同行之嫌,但作为一本励志/自我管理的书,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或者具体的说是位心理咨询师——而在米国取得这个资格不光要有学位支持,还要考到至少2个证,所以作者的建议基本可以认为是靠谱的——至少,即使不能像书中所说的那样“28天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也不会像国内某些既没有专业训练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专家”的建议那样会毁了你的生活

  书一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你认识自己恐惧”的原因和恐惧带来的“危害”;第二部分是讲如何克服恐惧,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中也包括去认识自己真正的梦想是什么等基础问题

  相比“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实现梦想”的鸡汤文,本书的实际意义实践性还是蛮高的。它不是空洞的给你打气(当然本书的打气部分还是不少的,不过就算真的去咨询,咨询师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倾听和打气了……)、给你一些廉价安慰,而是告诉你,如何去做才能克服“改变”带来的恐惧;并且这些方法实的可实践性也蛮高的,买个本子,写下你的计划,多联系靠谱的正能量小伙伴等等,这些在看书的同时都可以马上着手做起来。

  而由于作者的专业知识,这些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帮助会极大),当然,话说回来,其实如果你身边有一直支持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不需要这本书的训练,你也能很快克服对未知的恐惧。

  只是我们大多没有办法到家人的支持,而很多心中的念想不便朋友倾诉,如果你在国家电网拿着超过15W的年薪突然告诉朋友你想辞职去写科幻小说,恐怕没有几个人真心的支持你——即使你是告诉朋友要去读研究生/学习心理咨询这样比“写科幻”靠谱得多的事情,得到的支持怕也不会更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大多比较单一,无论读研还是做心理咨询师,在同一个城市收入都很难同国家电网相比,这种时候劝你不要辞职的反而更像是真朋友了;那些表示“当心理咨询师好啊”的人也不见得是真正理解你的梦想……

  所以读这本书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对那些对“改变现状”非常犹豫、不敢迈出第一步的人来说是很容易帮你坚定目标的——但光克服恐惧是不够的,通常情况下,想要改变糟糕的现状,你还要为梦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要监督自己把这个计划坚持下去。

  不足地方是是,尽管作者说“第二至第五步都是帮助你制定并执行计划”的,但实际上仍然是在按着一个个案例来告诉你如何成功克服恐惧。至于计划是什么,估计到后面作者也忘了吧……

  克服恐惧只是实现自己“理想生活”这个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帮助你下定决心走出第一步。

  但只走出第一步,离目的地还有很远。并且,有些梦,有些理想大概永远,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这第一步也不重要了。

  所以尽管是碗不错的鸡汤,但归根结底还是鸡汤,不能果腹,更不能治病——要治病还得看自身免疫系统

  《改变》读后感(二):有几条信念很有用

  过去的时光里我虽然抑郁,但却足够爱自己。那时出版的几乎所有灵修、自助书籍我都有买下。本书也购于彼时。

  有几点体悟:

  1、文字语言是有力量的,不可滥用。冲口而出前先想想,话是不是我真心要说的,语言文字里有没有侮辱、贬损自己的字眼,有的话,替换他们,用带有积极力量的文字。

  2、永远对自己真实。用李民杰的话讲就是“脱掉裤子”,脱掉伪装,和自己“裸裎相对”(笑,字眼虽糙但道理不糙。)

  3、对目标进行图像化。(题外话插入。)

  4、明确目标能减少恐惧概率。比如你找工作,找了10家,9家拒绝你,1家给了offer。你若时刻记着自己的目标,那么得到offer了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为“被拒绝9次”的无关紧要事实懊恼。

  5、强大起来,坚实信念,才不会被坏人趁虚而入。(8月份曾吃过苦头。)

  6、勇敢、坚定地宣告自己。(《与神对话》里提到过宣告自己,就像耶稣基督宣告他一样。)

  7、拥有理解、支持我的朋友很重要。

  8、就是要有钱

  9、真理往往简单有力量。

  《改变》读后感(三):小评《改变》

  “请想象自己一年以后的情况,如果那时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你会满意么?”

  加粗的黑体字,出现简介的第一行,看书时我正吊儿郎当地半倚靠在寝室的床上,手里转着一只破油笔,头发胡乱一束,散下几根垂在脸旁。

  当这句话映入眼帘,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心里一个声音默默地说:不满意。

  然后我爬下梯子,以一个比较规矩姿势端坐在桌子前,从新审视这本书。

  全书分为12章,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准备篇,主要是进行灌心灵鸡汤之前的洗胃工作,第二部分需要读者按照作者给出的五个步骤循序渐进。首先确定你要成为武林至尊伟大目标(理想的生活状态),然后打通任督二脉(恐惧模式),历经艰辛重塑金身(思维模式),消除与高手对决的恐惧反应,最终称霸武林(实现梦想)终生无畏

  书里会让你准备一个本子作为“无畏训练笔记本”,我就很听话的找了个高数作业本,因为我觉得高数作业世界上最恐怖东西,用它定然事半功倍

  拿起手里的破油笔,虔诚的写下我的理想清单,然后跟着书里的步骤改了又改,用了大概1个多小时时间涂涂画画,一张清单完成

  看着这个有点混乱纸张,我就觉得,如果我真的做到了,我以后估计会是个很牛逼的人。

  在写清单的过程中,有一项强化让我挺有感触,作者让我们对每项理想思考一个问题:它确实是我的理想么?或者它是别人的理想?它是你内心深处愿望?还是外在的愿望——或许是在生活中取悦他人的愿望?

  记得好像是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跟别人活的一样就是替别人活。为了不替别人活,我重新扪心自问每一条理想。自我拷问总是个艰辛的过程,再划掉几项后,清单终于清爽干净

  就像书里说:源于内心深处的动机远比外在动机更加持久有力。所以你自己的理想比别人强加于你的理想要容易实现得多。

  然后我华丽丽地来到了书里的第二步:打破恐惧模式,又经历了1个多小时,我顺利闯关来到第三关。鉴于第三关需要一周时间才见成效,我就先把体验经历写到这。

  在第一章中有个把恐惧转化为兴奋的方法颇有趣味,看完那部分的几天后我刚好迎来了一个校内的小型选举。虽然笔者不是那种公众演讲紧张到腿肚子转筋的人类,但是内心还是忍不住小紧张。在心中默念一万遍“我叫不紧张”无效后,我开始死马当活马医地告诉自己“我这就是赤裸裸的兴奋!”

  然后不知是命运安排还是我内心已经足够强大,虽然没有一道灵光突然出现在我的脑袋里,但是我还是有一种比较安稳感觉,然后就顺利地拿下了演讲。

  买了这本书的读友有机会可以试试

  总的来说,全书语言基调朴实中略带零星幽默,改变方法也简单易懂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朋友可以买一本读读,对于确立以后伟大的人生方向还是有用的。

  爱之深责之切,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改变》读后感(四):《改变:28天让自己内心强大》:改变从一本书开始

  作者:[美] 阿尔珀特,[美] 包曼 著

  乔纳森·阿尔珀特(Jonathan Alpert),美国最成功、最有经验的心理治疗师之一。

  阿利萨·包曼(Alisa Bowman),经验丰富记者,曾与人合著或代笔写过20多本书,其中包括7本《纽约时报畅销书,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心理治疗师+知名记者=一本好书

  推荐星级:4颗半星

  明明不满现状,无时无刻不再抱怨当下(工作、生活、感情...),但却好似有种无形的圈圈束缚着你,让你无法改变,这就是恐惧,你存在类似困扰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但是没关系,就像肌肉一样,内心的强大也可以锻炼出来。《改变》这本书从1到12很详尽严谨论述“如何让自己内心强大”,这里有“准备篇”也有“实践篇”,或许真能给你带来些许改变!

  其中半颗星,遗憾在本书的噱头意味太浓“28天”远远不足以让你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难道不是吗?

  《改变》读后感(五):神奇的改变

  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连我都没有想到,因为像我这样行动力极差的人,在读到这样一本操作手册时,最大的可能就是只读而不做,但也许是机缘,我在阅读的期间有机会去被动地实践书里给我的一个启示,那就是不要怕,要变得无畏。在这个实践的期间,总是有很多时刻让我感到畏惧,但我总是跟自己说,什么也不要怕,于是我就真的做到了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一个无畏的自己。不知道要感谢这本书,还是曾经读过的那许多书,身边的朋友,因为是所有这些因素的集结才造就今天这样一个收获。所以,改变不是不可能,但在改变之前,你就必须有所行动,永远相信改变的可能,永远告诉自己要无所畏惧。这不是一个不变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与自己的恐惧进行斗争的一场持久战役,我要选择做获胜的一方。ps这本书我真的带去很多地方,所以也被我蹂躏的很惨,并非是我在反复阅读,而是心里总有一个声音让自己一定要坚持把它读完。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神奇的改变,因为要说这本书写得有多好,我倒未必认同事实上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但也正是在阅读的期间,我的改变就真的发生了,所以,或许这就是这本书好看的地方吧,总有一种未知的可能在等待你,或许这也是阅读的乐趣,我们永远不知道阅读一本书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总是有一些改变在我们身上慢慢发生。

  《改变》读后感(六):让我们战胜恐惧

  让我们战胜恐惧《改变28天让自己内心强大》

  其实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让我们克服恐惧,恐惧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为什么会恐惧呢?那是因为我们对我们没经历过的事情,对不了解事物天生就会感觉恐惧。

  那么恐惧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为什么会怕蛇?我们为什么会对上台演讲产生恐惧?我们为什么会怕火灾地震?这个为什么我们还真没太想过,在书中作者解释到,我们为什么会怕蛇?而那些训蛇人为什么不怕蛇?那就是“你未来不确定性越多,你就越害怕;你的未来越有章可循,你就会越觉得越安心。”我们恐惧的不是蛇,而是对蛇的未知,我们不知道这条蛇有毒没毒,不知道这条蛇会不会咬你,不知道咬了以后你要怎么处理,也不知道咬伤以后能不能有生命危险。而这些训蛇人都知道,所以他不会害怕,而我们会怕。

  作者通过这本书就是想办法让我们告别恐惧,这个过程作者叫做“无畏训练计划”一共有二十八天,这就是书名由来。首先要准备,如何获得援助,如何对恐惧免疫,如何激发无畏潜力,并且远离散布恐惧者,还要准备一个笔记本。

  告别恐惧首先要找到一个你恐惧的东西,这个目标应该就是你的理想,然后清除掉阻碍走向理想的东西,如何消除恐惧,最后实现梦想,当然这个梦想也许并不是太遥远,也许很简单,在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个通过“无畏训练计划”而成功的例子,比如如何克服地铁恐惧症,比如如何克服婚姻的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等等。

  其实书里面很多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出奇的地方,以前我一向看不上这种实用心理学,不过这次却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作者是面对一项你恐惧的目标,面对一个你不熟悉的目标,你往往因为不熟悉,不确定,不了解而感觉恐惧,你可以想一个办法去克服一个恐惧,但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克服所有恐惧的模式呢?那么就是作者说的“无畏训练计划”,虽然你感觉这里面每一步都没什么特别的,但是只要你明白这么做就可以克服恐惧,那么你对恐惧本身就会不那么害怕了。呵呵,这么看这本书的用处还是蛮大的!

  《改变》读后感(七):个人觉得这是应对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最有效的书!

  个人觉得这是应对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最有效的书!研究理学久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如果真的按照心理咨询里面一板一眼的来,你这辈子都不会摆脱现状。在心理咨询界最受推崇的咨询师是米尔顿艾瑞克森,其他什么七七八八学派祖师爷的咨询效果都没有艾瑞克森好,可惜艾瑞克森的能力很多是不可言、无法形容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所以他不像其他流派的导师那样到喜欢四处演讲、宣传,所以他在心理学界的地位并没有他应得的那么高。

  其实真正有效的心理咨询并不只是严守45分钟,两人成90度状的死板互动,而是应该流畅的、灵动的交流。再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也很难抵得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环境的作用,所以改变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幸好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古板的心理咨询师,他会创造性的运用一些方法,带来访者走进真正的生活,教他们在具体情境下的应对方式,使咨询效果最大化。我觉得这才是心理咨询以后的方向。

  草草写了几段话,词不达意,请大家见谅

  《改变》读后感(八):迎接宛如新生般的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当然,对不同的人而言,这种拖延所表现的外在形式不尽相同。较为表浅的拖延症所呈现的状态,通常只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比如刺耳的闹钟响起后仍贪恋温暖的床,明明家里乱得一塌糊涂了可就是不想收拾,下周一是提交报告的最后期限可周日晚上仍然放不下《非诚忽扰》……对于这种浅层次的拖延症,基本上无需特别治疗,只要自己拿出足够的决心去战胜身体里那个懒惰的小恶魔,就可以轻松地得以解决。

  然而谈到较深层的拖延症,则必须拿出如临大敌的状态去勇敢应对。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存在诸多不满。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一个个美好的梦想,然后让这些色彩斑澜的梦想,如肥皂泡一样飘浮在现实世界中,装点(仅仅是装点)我们苍白乏味的生活。不管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对于自己未来前程的规划,或是对家人、对伴侣的单方面期待,我们都存在一种美好的想象,却从来未曾想要真正地去实践它们。

  这或许是缘于对未知世界的莫名恐惧。我们熟悉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即使它糟糕透顶,但它毕竟是已知而安全的,即使这安全在别人看来可笑之极。我们在一方面期待着更为美好的改变,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轻易走出改变的第一步,于是纵容着自己内心的胆怯和恐惧,一任它们象毒蛇般盘踞在自己脑海中,摧毁自己幸福的可能。

  我也是一样,但在憎恨这个懦弱无能的自己的同时,却又苦于无法找到一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方法。当我抱着一丝怀疑打开《改变 28天让自己内心强大》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书中分析了人们对改变心存恐惧的种种原因及错误的应对方式,阅读的时候不幸地发现,书中提到的13种错误应对方式,自己似乎无一幸免,正是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阻碍着自己的改变行为,让梦想和现实严重脱节。个人比较喜欢书中提到的驱动无畏者前进的7种行为和信念。比如当你决定开始无畏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你将不再感到害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态度、信念和生活方式。掌心出汗或心跳加速都不是阻挡你改变的因素,而是一种催促自己改变的力量,它是良性而美好的,标志着你正在努力克服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克服的障碍。这对于内向羞涩、不擅言谈和表现自己的人们而言,相信是一剂充满勇气的强心针。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不断加强的练习,而不是害怕失败的逃避。

  当然,在改变之前,一定要先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未来进行适当的设想,这样你就能对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进行合理的应对,最终实现那个曾经被你认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无畏就象肌肉,你用得越多,它就会越发达;你用得越少,它就会越无力。如果停在这里,你就会倒退,并最终终结在你开始的地方,而不是在无畏中继续成长。”很喜欢书中提到的这段话,阻碍我们改变的最大因素就是恐惧,只有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勇敢地去迎接面前的所有挑战,才能真正达成自己的愿望。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提到的28天这个期限,通常认为人的习惯培养需要21天的时间。或许,我们可以用21天的时间去适应崭新的无畏生活所带来的挑战,再用7天的时间去迎接一个宛如新生般的自己,不知道这是否是作者设定此期限的本来用意呢?

  《改变》读后感(九):破茧而出,蛹化成蝶

  恐惧是情绪的基本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正是这种情绪体验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如何面对恐惧,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乔纳森.阿尔珀特开展“无畏训练计划”,用5个步骤,为我们绘制一份行动蓝图,第一步:确定你的理想生活;第二步:打破恐惧模式;第三步:重塑思维方式;第四步:消除恐惧反应;第五步:实现梦想,五部曲环环相扣,在现实与梦想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书中讲到卡罗尔女士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又是一名超级妈妈,包办一切家务,她看来表面上很成功,内心却很脆弱,为了讨好别人,她全然抛弃自我需求,出现虚假自我,这让我想起萨提亚应对模式中的讨好模式,在讨好中获得期望,期望无法满足时,就会指责对方,形成焦虑,造成痛苦。

  静心想想,现实生活中,像卡罗尔女士的人很多,她们形成恐惧的原因,我个人感觉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安全感不足。0-3岁关键期,妈妈、奶奶等重要他人对她们的忽视,使她们缺乏安全感;第二是自信心不足。父母指责、批评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害怕出错,对自己要求甚高,“你做错了,你不够好”的声音总在耳边回响,这些负面的评价,让孩子否定自己,成年后,凡事追求完美,同时渴望别人的赞许,将自我的价值、成功、对错,评价权交给别人,用别人的标尺,丈量自己,他人说对,他就开心,他人说错,他就苦恼,完全无视自我的存在,自己的内心需求,当付出得不到回报后,内心的冲突让自己痛苦,造成个人困惑。

  28天让自己内心强大,28天带给你难以想象的结果,书中的宣传语,让人心动,内心的强大不是短短的一个时间节点,就可以完全消除的,我个人感觉,应为28天让自己内心逐步强大,毕竟我们惯有的思维、行为模式,已经伴随我们很久,要想28天改变,很不现实,只有自己觉察,用书中讲解的五部曲,反复的修炼,一遍遍打地基,久而久之,就会破茧而出,蛹化成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