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桥荣记》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花桥荣记》经典影评10篇

2022-04-04 03:3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桥荣记》经典影评10篇

  《花桥荣记》是一部由谢衍执导,郑裕玲 / 林建华 / 顾宝明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 / 韩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桥荣记》影评(一):别人的故事

  一直以来看电影都是看得别人的故事

  有时候想,这样有什么意思,在别人的故事里掉自己的眼泪

  越来越自闭了,不想见人,甚至交友

  电影里郑裕玲的老板娘曾经幸福,沦落到开店铺的时候还是照顾了那么多人,可是那么多人都是不幸的

  生活总是那么多的不如意。

  有时候想想电影,想想shine

  hine自己的事儿都解决不了,却为别人流泪

  这也是一种错位吧。逃避现实。

  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下载下来也是04年10月份的事情了

  直到今天才看,因为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心情

  原来是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改编,谢衍导演

  除了郑裕玲和顾宝明外,居然还发现了周迅---卢先生的青梅竹马

  还有郁芳,一个大波又放荡的洗衣女。

  《花桥荣记》影评(二):花桥荣记

  文字与电影同作为故事的载体,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花桥荣记》的改编电影怎么看来都四平八稳,不过不失,却始终觉得少了韵味。文字背后是有着无穷张力的,即使娓娓道来波澜不惊,意思也见深沉。至于电影,将满幅的画布展现于人眼前,想象的空间却被压缩了,要求反而更高。

  郑裕玲早年主演过港版的《谪仙记》,与谢晋导演《最后的贵族》出自同一本原著。但港剧是这样:无论演出哪里的故事,都是粤曲的腔调。这次的米粉店老板娘仍是这样,似乎也不是演员个人演技的问题,镜头一转回叙她年轻鲜妍时——那种好看,跟桂林的山明水秀,绝对无关。

  周迅当然要好上很多。罗家小姐在原著里是虚写的人物,她代表着无从着落的青春与乡愁。我以为电影的着墨可以更淡些,不需要在失散处痛哭的戏,只一帧旧照便已足够。

  卢先生温文尔雅,举手投足里都写着他的家世与教养,纵然白了少年头,仍能看出当年体面的长相。怎么就成了电影里那个忸怩木讷的后生,讲一口拗不正的台湾国语,最不能忍的是,还gay气十足!

  顾宝明则等于是一种品质的保证——有他加入的戏,总还是可看的。

  因为听说谢衍导演去世的消息,查他的资料才知道原来有过这样一部电影。怎么说呢,先小说而后电影,对电影不免是苛刻的。《最后的贵族》里的潘虹被我挑剔了许久,末了听说本来的人选是林青霞,才感到有些舒心。

  其实我已经用想象给这些人物定下了规格:李彤、朱青、金大班、尹雪艳……与之有偏差的我总是不满意。所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对后生晚辈来说,也只是臆想与幻觉。

  《花桥荣记》影评(三):花桥荣记——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一篇篇悲感的乐曲

  先文字后电影,确实不是了解故事的最佳顺序,可若不是最近才了解谢晋谢衍父子曲折悲苦的一生,也大概早已忘记曾经看过的这个故事。在我看来,花桥荣记不能算是白先勇所有作品中最感人最精彩的故事,并不出乎意料的情节安排,并不扣人心弦的故事进展,也并不因为是白先勇的作品改编拍成的影片而得到更多的褒奖。看到豆瓣一片差强人意的影评,也似乎觉得影片远未拍出文字描述的那般美,过于面面俱到、忠于原著的情节和台词设置,反而使影片显得过于饱满,满的透不过气,像是连珠炮般轰炸着我本想黯然伤神的思绪,搅乱我本想默默哀思的打算,以致大脑不停的断片跑神儿,纵然费尽力气使劲融入主角们的悲惨命运,也不禁想起一句冷冰冰的马后炮,看别人的故事,掉自己的眼泪,没劲!

  但是不得不承认电影手法展现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物似乎比文字的张力更能感动观众。“花桥荣记”店的老板娘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虽戏份不多,笔墨不重,但她的线索作用贯穿始终,她是唯一一个目睹了所有人的遭遇、所有人的希望、所有人的沉沦、所有人的孤零、所有人的乡愁的旁观者,当然也包括目睹自己的莫测命途。虽然她以现实、乐观随和的形象出现,但当她回忆自己早年做营长夫人时的风光貌美时,当她炫耀家乡桂林的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时,当她每每给卢先生端出特别加料的桂林米粉,忍不住自我夸赞时,当她央求卢先生唱一段家乡戏《薛平贵回窑》时,我们也深刻的感受到她内心隐秘的苦楚和忧伤。也许没有相似的命运遭遇,我无法真实感受老板娘的外表坚强和内心孤寂,但电影中昏暗的灯光下,她几次在街巷里为李半城、秦癫子、卢先生这些萍水相逢却从某种意义上讲相互依靠的人们烧冥纸的场景着实让我感动,在灯光下怀念同乡逝去的女人,在月光下目送丈夫离去的女人,在店门口哭男人的女人。。。这一个个细腻平凡的小细节,真实、感人,成为整个悲剧故事中难得的温暖亮点,也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正如白先勇所言:“虽然人生有许多痛苦,有许多不可预测而叫人遗憾的地方,但偶尔一下的喜悦,人性蹦出的一点光辉,常使我对人性肯定,使我对人性有信心,虽然人也有恐怖的一面,但人也有所以为人的尊严。我想我不是悲观,而是对人生怀有一份悲感,这也使我对人性更加珍惜。”

  除了老板娘,故事中最饱尝人世沧桑,屡遭命运摆弄的人物莫属卢先生了。把他放在最后来说,着实是因为个人主观情绪的干扰,极其不喜欢这样一个忽而极度正直执着,忽而极度颓废沉沦,忽而凄苦、沉默、孤寂的让人怜惜,忽而又放任、堕落、懦弱的让人鄙夷的矛盾综合体,极端杂交体。但不得不承认,卢先生也是孤独的,无助的。让我们做一个逆向的假设和猜测,如果卢先生没有遇到“肉弹弹”阿春,也许他会继续兢兢业业的上国文课,老老实实的养鸡,挣钱,攒钱,保留着他仅有的也是全部的为将来能接未婚妻罗小姐来台湾团聚的希望,一直走下去;如果卢先生没有遇到谎称能接罗小姐来团聚的表哥,也许他不会在顷刻间被骗走积攒了十五年的全部积蓄,进而也不会在顷刻间精神崩溃,希望崩塌,梦想破裂;如果卢先生没有因为战乱纷争而迁移到台湾,也许他会和罗小姐谱写一段浪漫、单纯、甜蜜的爱情佳话;如果卢先生没有在培道遇到罗小姐,也许他也只是个青涩的书生,不会对爱情,对生活憧憬那么多的美好和希望,也自然不会承受未来生活的沉重打击和命途多舛带来的人生变数。可无论如何,人生没有如果,无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希望泯灭,精神堡垒彻底溃烂时,再多的今昔之变和灵肉之争都无法逃脱崩溃、沉沦直至最终死亡的困境,终究落得一场空。

  喜欢看悲剧并不是抱着凑热闹看热闹般落井下石的心情,也不是抱着同情心同理心泛滥的大爱精神,更不是想用“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样的哲理来警醒自己、告诫自己,凡事未雨绸缪,不可一步错步步错。可如果真能做到如此防微杜渐、步步为营,那精彩的人生便不需体验就会未卜先知,没有喜悦、奇遇和意料之外的感动,那这样的人生也近乎于行尸走肉般无味、无趣、无意义了吧。因此,悲剧电影不一定悲伤,体会不一样的悲感也许是任何其他类型的电影所无法赋予的。

  《花桥荣记》影评(四):桂林荣记

  电影较原著改编得太满。

  情节倒是符合的很,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那个大时代里,前半生和后半生都拿来对比了一番,除了老板娘,没有人能真正接受。自然也只有老板娘活到最后,怀着眷恋桂林花桥的赤子之心,自然,卢先生和罗小姐与她同在。

  狗血的八点档本就来源于真实的人生,后者甚至更加不可思议。于每个人身边发生的每滴琐碎,都能震撼人心又似乎不值一提。

  荣蓉纵使再悲叹世事的无常,过得也仍是最平常的人生。

  日子就是这样。

  另外,dodo姐演的很好,不过更像是港味女子。

  周迅的戏份很少,她的确是适合这样的学生装扮的。

  不觉得卢先生演的差(除了那口台湾腔)。

  《花桥荣记》影评(五):东奔西走客,南腔北调人

  很多人诟病郑裕玲的普通话,其实我觉得那倒没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好些人说她的口音不像桂林人,但其实片中人物口音不像他们籍贯所在地的多了,李半城和秦癫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对于观众来说是好接受的,不过他们一个柳州人,一个容县人,该讲的是柳州话和白话,或者是带桂柳话和白话口音的普通话。普通话讲得那么好,在一群南腔北调的人当中,其实也蛮奇怪的。当然,口音带得正确的,是片中在桂林场景里跑龙套的一些演员,如演卢先生小时候那个小朋友。片中阿丘演了团长的副官,说着南宁人努力学来的北方话,不过军队里本来就南腔北调,所以阿丘无论什么口音都不会错。

  当然,郑裕玲的岭南味道具体来讲,并不怎么具有桂林特色。但是演戏的事情不能强求,如果非要找桂林人来出演,又要担负一定的票房任务,恐怕是不太可能。减低这种遗憾的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都配上桂林话,但是好像我还没听到影视作品中有人专门讲桂林话。电影里有说广州话的,有说四川话的,有说上海话的,但似乎还没有说桂林话的,当然说起来中国南方的方言太多,一些次方言可能就得不到这种待遇了。但是,如果都配上桂林话,就不会出现电影里的情况:老板娘小时候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长大了就变成不标准国语,而卢先生小时候带桂林口音,长大了带台湾口音。还有老板娘母女俩,母亲说话带桂林口音(我不是桂林人,也没在桂林长住过,所以不是很确定),而女儿说纯正普通话。卢府里的奶奶说标准普通话,而儿子和孙子说话带口音。不过这一点倒是可以解释,卢家的爷爷曾在湖南当道台,娶了个外省夫人是可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