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妈妈》影评精选10篇

2022-03-23 03:3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影评精选10篇

  《妈妈》是一部由张元执导,秦燕 / 黄海波 / 潘沙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影评(一):黄海波远比秦燕有戏

  平凡母亲与智障儿子的故事,就跟很多母亲与自闭症孩子(或者渐冻人、残疾等)的题材一样,事到如今早已经不新鲜,要拍得出彩更难。不过在1990年,这在中国绝对是比较新颖的题材,后来孙周的《漂亮妈妈》几乎复刻了这个故事,因为巩俐的演技远胜秦燕,使得影片影响力更广。后来薛晓璐拍了父子版的《海洋天堂》,而之前张静初也主演过一部《我和我的影子在奔跑》,但质量都不太高,票房也一般,知名度还不如当年的《和你在一起》(那个不算此类题材,只是父子亲情戏)。

  穿插有关母亲的采访虽然打断了叙事,却算一种新手法,让片子更观照现实。

  人物表演总觉得怪怪的,好像慢动作,对白也是不像正常人的语速,而且舞台感或者说表演的痕迹太浓厚,让人出戏。还好男孩不用说话,不然也许是个灾难。哈,男孩原来是黄海波,难怪有点眼熟。两节的公交车,那年刚到广州,就有不少这样的电车,现在好像最后一批都已经淘汰了。难得地中间有一段彩色画面,真不喜欢看黑白片。黄海波露鸟了哈。

  《妈妈》影评(二):慈母泪无边,只叫人一声叹息

  首先惊讶的是东东的扮演者13岁的黄海波,演得不错,本该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可惜现在和导演张元一样成了污点艺人。

  此片意义重大,不仅是张元导演的第一步独立电影,也可以说是中国独立电影开山之作。故事聚焦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以一个单独的家庭个体来体现出整个群体的生存问题。

  故事的讲述上,张元用的是一种剧情加采访的模式。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不时加入一些真实母亲的采访内容。这让观众更近一步体会到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存在。让故事本身更具有说服力。达到感同身受的作用。

  在镜头运用上,导演特别钟爱近景加特写的镜头。舍去不必要的大场景调度,重点放在母亲和孩子的面部。弱智孩子的病态和执着母亲的无奈形成天然的对比与反差。这也许正是张元导演所要达到的矛盾效果。母亲执着和父亲放弃的矛盾,母亲付出和孩子康复无望的矛盾,母亲放弃和投毒后悔的矛盾,继续付出还是一起解脱的矛盾。

  影片的最后导演将这些矛盾一同激化,直待一切在沉默中爆发。

  哎,慈母泪无边,直叫人一声叹息。

  《妈妈》影评(三):中国特色的独立电影

  這是一部中國特色的獨立電影。

  但,且慢,什麼是獨立電影?

  當然,這是一個很難概括的定義,但我們總可以用一些關鍵詞將其定位在一個大致的範圍內。

  在海外,獨立電影通常跟實驗電影、技術先驅、挑戰人體(生理)極限等關鍵詞聯係在一起,是在藝術領域對主流電影的挑戰。但在中國,獨立電影的實驗性削弱了,更多的體現出了反集體主義的傾向,是在政治領域對主旋律宣教片的反叛,這些獨立電影與改革開放前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鏡頭開始對準被時代浪潮裹挾著的每一個個體,開始關注那些被時代撞倒的人。

  除了這部《妈妈》之外,較為大眾所熟知的獨立電影還有的賈樟柯的《小武》、应亮的《背鸭子的男孩》以及杜海滨的《1428》。這四部片子兩部來自90年代,兩部來自千禧年之後。

  改革開放前,負責生產滿足中國近十億人口精神文明需求的是16家國有製片廠,被生產出的影片會由中影公司統一收購,再下放給各個放映單位進行公映。換言之,國家決定電影生產的題材和數量,國家投資拍攝,國家審查發行,電影行業就是國營產業。

  中國的獨立電影始與20世紀90年代,四人幫破產了,國門打開了,電影廠盛況不再了,社會主義的光輝理想模糊了,大鍋飯沒有了,包分配沒有了,人們原本只需麻木接受的集體式大腦開始被迫運獨立轉適思考,一部分轉得快的人拿起了手中的攝影機:去反思,去尋找,去記錄,去暢想。

  這些一馬當先的獨立思考者雖在國內難逃被禁止的命運,但卻幾乎是立刻被海外電影節所接受并褒獎。也許這些獨立電影人都未曾審視過自己的電影中是否有如此大的反體制意義,但在外國評審與觀眾心中,“被禁“的標籤似乎足以保證這些影片與西方意識形態的親近性。

  中國獨立電影的民族國家身份和現實主義題材,充分滿足了西方受眾對古老東方以及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窺視慾望。禁片的評判標準似乎也與一般的劇情片或是紀錄片不同,一旦一個影片被套上了禁片的標籤,影片本身的藝術性就不再重要了,人們會開始特別關注它為什麼被禁?被禁的原因有多大政治層面的考量?

  如此看來,中國的電影很像中國的政治體制,既不像社會主義又不像資本主義。張英進將這種四不像的狀態描述為后社會主義。我以為,也可以叫做中國特色的獨立電影。

  《妈妈》影评(四):见着阿姨叫阿姨,见奶奶叫奶奶

  南山囚论影

  《妈妈》

  每一次提起小宁的时候,我妈妈都会用很遗憾的语气告诉我,“你灵奶在小时候不舍得扔,现在长大了想扔也扔不了了。”

  灵奶是我一个本家奶奶,她丈夫和我爷爷同一个爷爷,在农村,我和小宁没出五服,按照规矩,我还得叫他一声叔叔。

  在我对他为数不多的记忆中,有扭曲的脚趾手指,瘫在地上的躯体,口水鼻涕乱留的脸,十几岁还在一直穿着的开裆裤,你和他说话会很兴奋的表情,站不稳走不稳的身体。他家不止一次带他去大医院看病,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看张元的《妈妈》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我村子里的这位亲戚,想起了灵奶夫妻俩为数不多的收入全都给自己的儿子看了病,他们的世界一定也是黑白的吧。

  《妈妈》这部电影拍摄的很大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拍摄的手法上。

  从梁丹的口中得知,冬冬小时候很聪明,但因为癫痫病影响到智力发育,使冬冬的智商一直保持在六岁的时候。可梁丹依然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希望,相信冬冬一定能康复。但在日常生活中,冬冬求学被拒,梁丹带冬冬上班的希望被否决,希望能从医生那里听到能够治疗的希望也被破灭,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希望。影片故事的讲述以母亲为主,并深入到作为母亲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在表现智障儿童带给家庭不幸的同时,也表达了作为母亲的守望和欲望。毫无疑问,梁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面对儿子,坚强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面对街坊邻居的非议,也并没有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戾气,显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优雅。可和之前对目母亲完美角色的刻画不同,这部片子更加展现了一位鲜活的女性。她也渴望得到一个完美的家庭,得到一位能包容自己和儿子的丈夫。影片中对于女性性欲的隐晦表现,以及轻生的镜头刻画,都表现出了一位正常女性的正常心理。但是梁丹在挣扎之后将药水倒在了自己的身上,粗重的喘息声和慌乱的镜头语言都在表现着母亲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火车中,梁丹两次向冬冬重复“见着阿姨叫阿姨,见着奶奶叫奶奶。“,狠心离开。之后导演讲镜头转向冬冬,用模糊的方式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冬冬眼中的世界,另一方面也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混乱/混沌/和不可解决并蕴含着叙事怪圈的悲伤。冬冬不会说话,他不可能见到阿姨叫阿姨,见到奶奶叫奶奶。语言的封闭也影响着冬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记忆。

  在片中有着极强象征意义的还有冬冬蜷缩的睡姿和缠绕在四肢的棉布。冬冬蜷缩的睡肢让我想起了女性子宫中已初具人形的胚胎,一样的赤裸,一样的无所遮蔽。之后梁丹拿来棉布缠绕在其四肢之上,可能是由于冬冬夜晚睡觉不老实想起的一种无奈之举,但在我的感觉中,凭空多了一种恐怖的压抑感觉,像是医生再给一个残疾人包裹绷带。虽然梁丹不止一次的表现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被对待。在这时,在这样一个举动之中,我似乎能理解作为一个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坚强。她会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她相信自己的孩子像正常人一样理解别人所说的话。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蜷缩的姿势和缠绕的棉布竟然成为了梁丹的噩梦。

  从拍摄的角度来讲,影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应该是黑白和彩色之间的交替使用。并且色彩和心情,和故事情节的高度衔接以及映射。梁丹的生活是不幸的,冬冬在厨房撒尿,从桌子上摔下来,把棉衣里的棉花吹出来玩耍 。但在福利院的孩子,镜头是彩色的,并且孩子脸上挂着相容。影片中,有朋友建议梁丹将冬冬送进福利院,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一直相信冬冬能够恢复过来,她也答应冬冬不会离开。除了福利院之外,影片中的彩色部分还有对智障儿童妈妈多次采访的记录片段,从里面我们得知,母亲真的是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孩子在教育/就业/社会问题上有一个保障。黑白与彩色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同时,也突然将整部影片中“妈妈“的定义升华,上升到对弱智儿童和弱智儿童的母亲这两个群体的关注。

  毫无疑问,这部片子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片尾,梁丹将冬冬放在荒地里惊慌失落的逃窜,真的让我感觉十分的揪心。这是一个弱智儿童的宿命,也是一位弱智儿童母亲的宿命。生活没有退路,当我们丢失我们自己,除了逃窜,还能做什么?

  后来小宁一直由他爷爷带着,没有人再关注他的年纪。我灵奶的肚子听我妈妈说,后来慢慢变大,她高兴的以为自己再次怀孕,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肿瘤,她瘦骨嶙峋地躺在床上,不知道她死后她的小宁怎么办。

  我得知她死后,第一时间感到惊愕以外,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她死了,小宁咋办?“

  我妈一边做饭一边答道:’咋办?他爷现在养活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