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2022-04-20 03:32:08 作者:爱孩子的妈妈 来源:meiya 阅读:载入中…

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01

   咨询师的职业训练之一:分清是我的需要,还是来访者的需要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职业训练中有一项是“个人体验”,即咨询师自己作为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而且还是长程的咨询,ta与自己的咨询师讨论个人的议题。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

  一、咨询师自己当过来访者这个角色,那ta就能更好的理解来访者的感受,知道作为来访者来接受心理咨询是怎么一回事。

  二、即便是心理咨询师也是个普通人,在心理健康方面多多少少也有一些问题(有的人问题还很严重,所以为了自助才学了心理学),个人体验可以帮助咨询师解决个人的问题,比如与父母关系中的创伤,自己亲密关系中的纠结等。

  通过了咨询,咨询师获得个人的成长和完善,咨询师拥有完整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的帮助来访者,助人自助(帮助来访者更好的帮助自己),而不是伤人伤己(伤害咨询师自己,伤害来访者)。

  在我看来,第二点尤其重要,咨询师只有先解决好自己的人生议题,或者对自己的人生议题(自己的问题)有觉察,才能在咨询的过程中清楚自己做的事,说的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来访者的需要,是不是真的在为来访者的福祉考虑。

  比如,有个来访者因为在关系中有严重的依赖问题而来咨询,他向咨询师提出要求说因为自己经济上比较困难,能否先免费做几次咨询,等他经济上宽裕了再付费。如果他刚好碰到一个在生活中,总是让自己被人依赖,或者习惯被人占便宜的咨询师A,也许这个咨询师就会毫无犹豫的答应来访者的要求,并且没有觉察。

  如果他遇到的是咨询师B,他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他会去和来访者讨论,他所说的经济上的困难具体是指什么?他之前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要求别人帮忙或者资助自己?他在遇到这类困难时是怎么处理的?他在提出这个要求时,有想过咨询师会怎么回应他吗?

  最后,咨询师B可能会拒绝来访者的请求,可能不免费但是会收取少一些的费用,也可能会答应免费几次,但是前提是来访者承诺坚持完成10次的咨询,也可能经过讨论,来访者觉得自己不需要提这样的要求……

  无论咨询师B最后会怎么做,他的做法都是比A的做法对来访者更好的,因为A是没有觉察的,他的做法只是按照自己的惯性,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考虑自己这么做是否真的满足了来访者的需求。

  再比如来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觉得自己目前状态不错,想要结束咨询关系,如果这个咨询师在分离的心理议题上有障碍,受自己个人问题的影响,他就会建议来访者继续做咨询,或者想办法将来访者者继续留在咨询中,可能会告诉来访者他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很严重,需要更多的咨询(其实并不是这样)。

  这个时候,咨询师的做法就不是满足来访者的需要,而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02

   当母亲,让我学会更好地放下控制

  也许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在育儿的过程中,常常会觉察自己,时不时的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做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个问题会帮助我纠正自己育儿上很多的偏差行为,也教会我更好地放下控制。

  女儿小巴掌在九个月左右第一次感冒,症状之一便是流清鼻涕

  刚开始我看到她流着鼻涕,总想给她擦,总觉得她鼻涕都要流到嘴巴里了,她会很难受,而且鼻涕很脏,需要及时清理。但是每次用纸巾擦,小巴掌都很抗拒,我越要擦,她越抗拒。后来就用热水沾湿的毛巾给她擦,她有时肯让我擦,有时也不肯擦。

  如果带她出去,看她流着鼻涕,我就更想去擦,这时她就会用歪头,喊叫表达抗议。

  擦鼻涕这个事情有时候就成为我们母女之间的权利斗争:到底听谁的?

  我问自己:孩子真的需要我擦鼻涕吗?

  只是流鼻涕的感冒,孩子身体并不难受,她照样爬来爬去,玩耍游戏,吃饭睡觉都正常,流一些鼻涕并不妨碍她的行动。

  只是我自己看着她流着鼻涕觉得很脏很难受。带着她出去,如果她流着鼻涕不擦,我会担心别人会不会认为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没有养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孩子。

  而且,小巴掌虽然不会说话,但已经通过身体语言明确表达自己不想擦鼻涕了。

  这样看来,频繁擦鼻涕这个行为本身其实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要,满足我“女儿干净,别人认为我是一个好妈妈”的需要,小巴掌并不需要我擦鼻涕,至少她不需要我这么频繁地帮她擦鼻涕。

  于是,我不再频繁地帮她擦鼻涕,而是任由小巴掌的鼻涕流到她嘴里,然后她可能会吃一点鼻涕,或者自己用手将鼻涕蹭的到处都是。如果有其他人看到了,对我说,你怎么不给她擦擦?我可以坦然的回答:她不肯擦。

  有时,看着女儿鼻涕太多,我会拿着纸巾或者毛巾蹲下来,问她:妈妈帮你擦擦鼻涕好吗?通常,这个时候,她会很配合我,乖乖不动,等我帮她擦干净(唉,妈妈的生活常常是被屎尿屁围绕着的,所以举了一个擦鼻涕的例子,如有不适,请自行缓解)。

  擦鼻涕不再成为母女之间的一场斗争,而是变成一件很轻松这件事。因为我放下了自己的需要,放下了自己的控制。这样的例子在我养小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可以说,当母亲让我学会了更好地放下自己的控制,学习更好地倾听和尊重孩子,让我更深刻地懂得即使她是个小小的婴幼儿,她都有自我的意志需要被父母看见和尊重。

  03

   焦虑的妈妈,很多时候是因为将自己的需求强加给了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了孩子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付出和选择,其实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没有这样一份认识,父母很容易陷入到控制孩子的漩涡。

  我在咨询中接待过一些妈妈,她们在养育孩子上非常焦虑。

  有位妈妈带孩子出门总是时刻盯着孩子不能放松,非常紧张,生怕孩子会受伤,所以他不让孩子做很多的事情。孩子想走一个斜坡,害怕孩子摔倒不让走;孩子想摸摸小猫小狗的头,害怕有细菌,害怕他被小猫小狗咬伤,不让摸;孩子想踩地上的一小滩水,害怕感冒,不让踩……

  我问这位妈妈:“如果孩子受伤了,你会怎样?”

  她答:“我会很自责,很难受,很心疼孩子。”

  “嗯,我理解,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安全,不受伤,你自责是怪自己没有把孩子带好,是吗?”我问。

  她答:“是的,是我带他的时候,没有看好他,所以他才受伤的”。

  我又问:“那你没有把孩子带好,意味着什么呢?”

  她思考了一下答:“意味着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由此我们深入讨论了很多问题:

  好妈妈的标准是不是只有这一条——不让孩子受一点伤?

  如果孩子在妈妈的照看下摔了一跤,是否就真的意味着她不是一个好妈妈?哪怕她很爱这个孩子,每天都用心照料着孩子的饮食起居,哄孩子睡觉,陪孩子玩,只是孩子在妈妈的照看下摔了一跤,她就不是好妈妈吗?

  妈妈能否百分百保证孩子不受一点伤?

  她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如果别人觉得她不是一个好妈妈会怎样?

  通过这些讨论,她看到自己很害怕无法成为一个好妈妈,就像她的母亲一样,也害怕别人对她的评价和看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保护好孩子不受一点伤,做一个好妈妈”是她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因为她的这个需要,她时刻紧张地盯着孩子玩耍,不让孩子做任何有危险的事情,孩子受到妈妈情绪和行为影响,也变得胆小紧张,害怕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害怕站在高一点的台阶上,害怕小猫小狗……

  她以为的对孩子好的保护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这自己的需要太强烈了以至于她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相比“保护好孩子不受一点伤,做一个好妈妈”的需要,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放松的,鼓励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哪怕受一点伤也不会太担心的妈妈”。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果没有觉察:“这是我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很容易将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让亲子关系陷入困境,甚至让孩子因此而丧命。

  在小说《无声告白》中莉迪亚是家中老二,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她是父母最爱的孩子。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移民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却处处受排挤,因为当时处在美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种族歧视还未消解,黄皮肤的华人在人群中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十分醒目。

  她的母亲玛丽琳是个漂亮自然又平凡的白人女孩,但充满梦想和野心,从小就在物理和化学等男性主导的学科上表现优秀,她渴望成为一名女医生。但后来因为大四时怀孕中断了医生梦,成为家庭主妇。

  他们把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爸爸希望她能够融入人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总是关注她在学校里的交友情况,给她买一些交友指南。

  妈妈则希望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于是每天紧盯着女儿的功课,逼着她学这学那,送她一堆科学著作,她都十六岁了,还要检查她的作业。

  第一次她物理考试不合格,妈妈一晚上一直在念叨,“你怎么能考不及格”“等你长大了怎么办”“你觉得找个男人结婚就可以了吗?”

  还把那张不及格的试卷钉在了厨房的门上,早餐时在女儿耳边大声读每一个物理概念。

  最后少女莉迪亚不堪长期承受的重压,溺水自杀而亡,全家人悲痛不已。

  作者虚构了这个家庭故事看起来有些极端,但艺术来源于现实,它真切的反映了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现实:很多父母将自身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看不到孩子自身真实的存在。

  有的妈妈想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对象,自己没做到,就逼着女儿一定要嫁给有钱人;有的爸爸想当军官,没有实现,就强迫孩子当军官;还有很多爸妈有名校情结,自己考不上北大清华,就一定要自己家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

  婉婉的妈妈总是逼着她考公务员,她考了两年都没考上,妈妈还让她继续考,孩子激烈反抗,老母亲却觉得“自己这么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妈妈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女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生活有保障。

  这是因为婉婉的妈妈经历过下岗,然后自己开早餐店,做了几年,生意不好做关门了,后来学了缝纫,现在开了一家小小的缝纫店,靠修拉链,剪裤脚谋生。

  可是,工作稳定是她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孩子的渴望,她逼着孩子考公务员就是将自己的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了。

  还有很多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

  我有一个来访者给7岁的女儿报了很多兴趣班,都是文艺相关的,唱歌、跳舞、画画、弹琴、书法,孩子经常抱怨很累,也表达过不喜欢上课。相比上课,孩子更喜欢在公园里面骑自行车。

  通过几次咨询,这位妈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爸爸是一所大专院校的校工,他们和很多大学老师一起住在教师大院。邻居家的孩子有的学乐器,有的学书法,有的学跳舞,她很羡慕。但是因为爸爸是校工,妈妈当家庭主妇,兼职学校办公室的打扫工作,两个人的收入都不高,也困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知道可以让孩子学什么,所以就没有让孩子学任何一样东西。

  当同龄的小朋友要上课时,她就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了。当他们讨论学习才艺的话题时,她也插不上话。因此,她常常有孤单和自卑的感觉。

  她那时很渴望自己也可以上兴趣班,多才多艺,这样她就和其他孩子一样了。

  这位妈妈终于看清楚了一个事实:现在她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并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是真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快乐考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

  后来,她停掉了女儿的好几门兴趣班,只保留了一个孩子相对喜欢的画画课,在征求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她又给孩子报了一个滑轮兴趣班。更重要的是,这位妈妈自己报了成人的舞蹈班,学习拉丁和爵士舞,开开心心地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

  04

   育儿即育己,为人父母即修行

  父母借着育儿的过程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是件很糟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作为父母亦然,最糟糕的父母是:以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却完全不自知。就像很多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控制孩子,其实在满足自己,却完全不自知。

  这种不自知的后果是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种伤害:孩子承受了过大的压力,父母也觉得自己付出和牺牲很多,“我为了你如何如何,你却不回报和感恩”。

  父母一旦知道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中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处于自私的目的,他不仅会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内心牺牲和委屈的感觉也会减少很多。这对孩子,对父母都是好事。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一类“copy型家长”,这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他们“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历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们看作‘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

  如果这类父母能经常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我这么做,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是什么?”他们就会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在《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有段话:“为人父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过去,不要对以往的没有实现的心愿耿耿于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做回自己。父母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曾经无意识地把孩子看作第二个自己,从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与父母保持亲密的同时更需要独立,唯有这样,孩子才会成其为孩子,父母才会成其为父母。”

  一个父母如果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认清什么是自己的需要,什么是孩子的需要,他便能够认清很多时候自己自私的样子(本质),比如我自己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我很清楚一方面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在满足我自己“内在父母”和“内在孩子”的需要(小时候没有玩具,我想有能给我买玩具的父母,我也想成为一个有很多玩具的小孩)。这样他就将自己与孩子之间拉开了一个距离,将孩子当成一个有别于自己的个体,他会更尊重孩子真实的感受,更看清孩子真实的需要,更好地放下控制,不再将自我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育儿即育己,为人父母即修行。孩子常常能成为父母的老师,教会父母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的生活。

  因为看清楚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要以及那些还未实现的梦想,父母极可能会开始接受现实,哀悼自己那些失落的梦想,变得更平和宽容,对孩子也多了尊重和平等,允许孩子做ta自己;也可能父母重新行动起来,选择再次出发,选择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努力实现那些未完成的梦想。

  这样孩子和父母都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父母与孩子便一同成长,一起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推手》《克莱默夫妇》

  近期热门文章:

  是我,做出了一个选择

  为什么你想爱又不敢,得到又假装不在乎?

  看见,就是爱;回应,就是爱

  亲密关系的秘诀:一表达需求,二接纳不同,三双方共同努力,寻求双赢,四重复以上三个步骤。

  为什么是我改变?他呢?

  你的内部动力被偷走了吗?

  每一个婚姻中的女人都需要一张自我关怀清单

  三观不合,也可以很幸福,关键在于……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至少50%以上的家庭矛盾

  离开一个呆了十年的大城市,搬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是怎样一种体验?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可以点击菜单栏中的文章目录

  新浪微博:meiya慢慢来

  预约咨询&约稿&商务合作请发邮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到我的小店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