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群营销》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群营销》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22 03:0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群营销》读后感精选10篇

  《社群营销》是一本由秋叶 / 秦阳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01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群营销》读后感(一):说说社群那点事儿

  2015年的”社群“就像是营销界的小鲜肉,出现一个社群就一拥而上,但是那些真的都能被称为”社群“吗?小鲜肉里面还掺杂着老腊肉,社群里面掺杂的也是什么鬼都有。很多人对于社群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同样标签的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的一群人“等。但是给自己标签为”吃货“的人千千万万,他们全属于一个社群吗?一起乘坐11路的人在同一时间都有”乘11路车“的行为,他们是一个社群吗?一堆人天天聚在一起就叫社群吗?

  其实在我不了解的时候我也以为这就是社群,志同道合的做一件事就是社群(那只能说明我太天真无邪XD)经过秋叶大叔所讲的关于社群知识的洗礼,我发现社群means more,年轻人啊还是too young too naive。想要了解社群、运营社群,就捧着这本干货好好啃吧!拿走不谢!!(看标题以为我会给大家梳理一下吧,其实并不会呢,乖乖的去看书吧)

  《社群营销》读后感(二):社群的实践,就读这本吧!

  【推荐理由】

  一本实践性很强的书籍,一本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行动的书籍,如果你也想了解社群,那么这本书足够,如果你也想做社群,那么这本书足够,社群,这本书就够了。

  刚刚提了的三遍社群,是因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社群,那么建议你还是不要来浪费您宝贵的时间来读这本书吧!

  想想自己所在的QQ群或者微信群,看看书中描写的社群,我们理解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2015,是属于社群的一年,来观摩一下社群的发展和运营吧!

  【好句摘录】

  社群之谜·社群的构成与价值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我们都在网络上寻找我们自己的部落,那里,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角色,然而这个角色自己并不一定满意。但是在互联网上,他可以重塑自己的角色,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的话,做一直想做的事,他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肆意翱翔。

  我们总结了五个构成社群的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我们简称为“isooc原则”。

  构成社群的第一要素——同好,它决定了社群的成立。

  构成社群的第二要素——结构,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构成社群的第三要素——输出,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构成社群的第四要素——运营,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构成社群的第五要素——复制,它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社群的第一个好处是,社群经济的自运行生态。

  社群的第二个好处是,在群体氛围下,大家更容易形成相互感染的冲动购买效应。

  社群的第三个好处是,群体可以通过直接分享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营销机会。

  续命之方·社群的生命周期

  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定打孔的会 我是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还可以形成自运营的生态。

  社群短命的七尊罪:

  失焦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缺乏一个明确而长久的定位。

  无首是导致群消亡的第二个原因,也就是缺乏有影响力或热心的群主或群管。

  第三个原因是群主个性过于强势。

  第四个原因是骚扰。

  第五个原因是群缺乏固定的活动形式。

  第六个原因是“蒸发”。

  第七个原因是陈旧,也就是成员总是那么几个人,失去了新鲜感。

  社群活跃的结构模型:

  组织者,负责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是去的活跃分子。

  思考者,群里灵魂人物,在圈子里拥有威信或影响力的人。

  清谈者,能够轻松自如接受大家的调戏,让群变得活跃和有气氛的人。

  求教者,在群里提出自己各种困惑希望得到帮助的人。

  围观者,习惯潜水,偶尔插一句话,很快又消失的人。

  挑战者,加入一个群组后往往对群的管理方式或者交流内容公开提出不满意的人。

  群的两种管理模式:

  一种是基于社交群的环形结构,一种是基于学习群的金字塔结构。

  为了将群规模在扩大的过程中,将损失降到最低,有这样几个建议:

  第一, 加入要有节奏,不要一股脑引入太多。

  第二, 加入要有门槛,得来不易才懂得珍惜。

  第三, 加入要守群规,正是无规矩不成社群。

  第四, 老人要带新人,将社群文化进行传承。

  平台之惑·社群依托的平台

  建群之术 ? 从无到有建社群

  建群五步骤:找同好,定结构、产输出、巧运营、能复制。

  你都没有两把刷子!

  你靠什么建社群?

  价值。

  群分享,预告时间,互动时间,讨论时间。

  匿名,禁言,截屏,红包。

  传播之法·借助社群做传播

  头狼战术,核心群策划,小伙伴群接龙。

  蚂蚁战术,核心群策划,成员传播。

  攻城战术,发布任务,大家接龙。

  悬赏战术,重赏之下,必有参于。

  诱饵战术,干货分享,诱导购买。

  定点战术,精准聚焦,定点促销。

  降维战术,降低对方的维度,占领主动权。

  社群之势·社群的未来畅想

  从“强关系”到“弱关系”。

  从“内部活动”到“共同价值”。

  从粉丝到产品代言人。

  从“内部自嗨”到“跨界连接”。

  从“口碑营销”到“用户主权”。

  社群不是 U 盘,而是一群人的路由器。

  社群不是趋势,而是现实。

  【读后感】

  说这是一本方法,技巧的书确实是做到了,因为我们在读完之后能够知道自己要来做什么,而这个做什么很具体,因为书中的案例能够让我们看懂许多的东西和规则,甚至就是简简单单的QQ群的分享,但是做到如此专业确实不容易,所以我对于本书的第一个评价是专业。它让我们看到了把一个工具用好之后的受益和成长,而这套方法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有可以来学习的,但是却有有我们学习不到的,因为QQ群的运营大家已经不算陌生了,但是国内做的好的也好像没有几个,或者说做的好的都没有分享过。

  对于这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分享。

  第三个关键词是方法,技巧。

  这本书真正的体现了对于社群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而且这些技巧是很快就可以懂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对比,而这或许就是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要来掌握这些方法。

  第四个关键词是实用。

  一般方法的东西会让我们更加的适用和使用,而这本书里提到的其实在之前接触到秋大的时候也学习到了一些,确实这些东西是很实用的,它的价值在于它使用价值体现之后的更多的价值。

  第五个关键词是交互行动。

  全书设计的好的一点还有每一个章节之后的思考题,其实这也是我们思考行动的一个步骤,而这样的设计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好作者进行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或许能够让我们互动出来更多的东西,因为许多的灵感就是从交互中体验出来的。

  以上五点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而其实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每页都有一张图,ppt图,而这个不仅加速了我们对于阅读的喜欢,而且还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当然可视化的表达是更受欢迎的,其实这也正突出了秋大和秦阳的特长和专业——ppt。

  关于社群营销的东西还是要学的,所以这本书不错,关于学习后还是要行动的,所以要会思考,要敢行动,用行动来快速迭代,用行动来诠释目标和计划。

  在2015年的社群元年,还是应该了解社群营销和管理的。

  《社群营销》读后感(三):装逼靠吹,但牛逼要靠干!

  近期读了数本关于“社群营销”的书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某知名专家写的,另一类是跨界大咖秋叶写的,读完之后看得出来这两类书有明显的不同:

  前者写的有概念性、理论性较强,逼格闪闪的,而秋叶的书更务实一些,深入浅出,以实操经验说话,也许这正是两者的的本质不同。前者侧重于理论分析,非常严谨,但有时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说的漂亮,落地不易。而秋叶这本书最大的闪光点是由来源于秋叶、秦阳等社群运营方法的实践、思考和总结,而非简单停留在行业观察和“理论探索”方面,即就是秋叶这本书是可以看了后可以着手操作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看后可以立刻变现的书,即参考其书中方法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这是我将阅读进行价值变现的一大秘技)。

  秋叶的书比较实在,里面也没有拿一些国外的案例或牛逼闪闪的理论来“忽悠人”(我最不喜欢的,也是目前很多这类型书的通病,要么写的太low,要么装逼装的太过),更多的是讲述自己实操心得,案例也多为自己运作的案例,通俗务实;另外这本书可没有什么名人推荐哦,这个我喜欢,只有底气不足的人才需要名人背书(开玩笑)。

  整体说来,前一类的书是用来装逼的,后者的书让我们将吹的牛逼落地的,同时用来装逼!

  我是秋叶的粉丝,几乎读了他所有书,也购买了认识他后其出的一系列新书,每本书都收获非常大,例如:

  《微博控控微博》这本书完善了我在微博营销上的知识体系,关键是给了我对微博新的思考维度;

  《微信控控微信》促使我开微信公众平台,并让我养成总结、分享的习惯;(微信公众平台:北方胡子 我这个私人账号,目前已经积累了150余篇原创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太多的运营投入,但也累积和认识大量可爱有趣的订阅者们)

  而此书《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一书,给我带来的是让我对社群营销一些似是而非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可以马上指导我当前的工作实践,不仅是在理论方法,更多的是在实操。当然现在的收获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具体的价值收益,还得看以后的实践运用,相信不会太差。

  我是很难成为别人粉丝的人,但秋叶是我极少数喜欢的一个,因为他不是一个说空话的人,而是有超强行动力并行之有果的人,而且一直是在持续努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他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是个普通人,并非天赋异秉,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他的勤奋,而且是勤奋的让人感觉很惭愧也很让人很受激励的人,他的书、他的人我都喜欢,特别特别推荐他的书!

  后记:对于平常读书只喜欢写读书笔记而不喜欢写书评且对买书特别挑剔的我,秋叶的书我基本都是遇见必买、买了必读、读了必写、写完必用、用了必有所获,另外读完还必评,一评还上千字,对秋叶绝对是真爱!对了还秦阳这个小伙伴,好样的,越来越喜欢你了,点赞!

  《社群营销》读后感(四):营销实操手册

  1.需求分析:在校大学生和初入职场人员,有刚性需求,属于在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人群,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属于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的主力军,各种平台上对他们的身影。

  当然观念上属于最超前的群体,融入各种兴趣圈子和群体特别快,当然相互感染、冲动购买也排在前列,联系越发紧密、关系愈加亲密,营销也就更加容易。他们敢于创新和好奇心是此团队营销的基础。

  他们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形成良好的需求和回报相互转化的良性循环。学习是目的,但是大家也不缺乏社交。

  秋叶是一名大学老师,自己从事教书这个行业已经多年,对“教”这个字眼再熟悉不过,当然也明白,只是“教”不行,更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学”,有效地学,对“学”有兴趣,有粘性地“学”。

  自然而然书中第一章就把自己学习小米社群、大熊社群和罗辑思维社群的例子搬出来,虽然都是基于知识传播为基础的社群,但是各个社群各有所长。

  当然还有十点读书。不过我觉得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有的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设想、验证、分析,并运用到自己身上,有的可能已经通过扩大规模,形成合作关系,想必一定是马太效应。

  作者是希望我们理解这些粒子背后的逻辑,想要互联网思维所以可以用在读者自己身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2.“ISODC”原则: 这是考虑进行社群营销的几个原则,也是建立出社群的步骤

  (1)找 同好(Interest)相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2)定 结构(Structure)成员、平台、管理

  (3)产 输出(Output)持续高质量输出

  (4)巧 运营(Operate)加入的仪式感,参与感,组织分工,归属感存在感

  (5)能 复制(Copy)规模如何扩张

  3.从博客开始,到微博,微信,QQ群,各种产品运营经验是秋叶和他的团队,对社群的生命周期了如指掌。以下是社群营销的七大禁忌:

  缺乏定位

  群龙无首

  管理过于强势

  垃圾广告或者闲扯灌水

  活动单一乏味

  人员流动

  陈旧无新鲜感

  当然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有一个群规,是群内人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2)定期内训,邀请嘉宾到来,最后将内训分享给大家

  (3)红包打赏,这么有趣活动一定会调动很多潜在的用户前来参加,或者加两个软妹子出来互动也可以

  4.清楚了原则和禁忌,来分析一下各种社区的优势。一切的前提是,清楚一个社群可以带来的价值是什么?再进行分类,工作群和情感群,不同的群,运营原则也不同。

  微信在原QQ邮箱产品经理张小龙的努力下,可以说是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用语音几乎听不到关于微信的重大消息了,可是这恰恰是说明自从2012年以来,微信火爆之后,现在已经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融入”这才是产品最可怕的,他就像一个网瘾少年的网瘾一样,几乎无法戒除,现在微信几乎可以在大陆说,“我,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智能手机里。

  不如现在去打开我们的手机设置,查看一下后台耗电量最大的应用,后台运行时间最长的应用,看看,没准就是微信。

  但是封闭式的微信,却反而不利于我们进行营销,传播的时候步骤过于繁琐,就如同在使用电脑时需要频繁点击鼠标,增加了营销的难度。并且QQ群相比于微信群,有以下优点:

  (1)QQ群主动申请的加群;微信是被拖入群

  (2)QQ群可以查看以前的消息;微信群已加入就是小白,以前的消息全然无知

  (3)QQ群可以审核,禁言,群文件,群@,匿名聊天;微信群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发红包

  5.几个传播之法

  (1)领头羊策划,群里小伙伴接招传播

  (2)发布军令,接任务pk

  (3)设置礼品悬赏

  (4)先进行干货分享,再诱导营销,自然而然植入广告

  (5)定点促销,一年大约6次

  (6)降维

  就是最后这一点,不得不说几句。整个互联网思维当中无不是降维的观点。作者是逆袭了网店和出版社,以可以实时更新的图文课程颠覆了原有的视频课程,不仅便于修改、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不受环境限制,关键在网易云课堂平台能够获得好评,真正把口碑打好了。

  这很有意思啊,他那里确实用ppt逆袭了ai、ps,整个团队一直都在创新和革新,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真正将工具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于是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大神,这正是整个团队成功的因素之一吧。

  看看马云的电商之路,是不是似曾相识?都是简化了供货商和渠道,化繁为简,然后专注于自己的平台,有机会就做大做强。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的思路可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6.最后是社群传播影响力,当你的干货引爆整个社区的时,是势能的全维度释放。

  7.互动,是思想和作品的交流,传播于各种社交平台;

  努力,无需强调,高质量的持续产出,少不了核心团队里的任何一位;

  积累,超人的意志力无法想象的时间管理,七八年的内训和培训经验,项目管理轻松自如;

  选择,纷繁的世界诱惑太多,不知道是橄榄枝还是钓鱼钩;

  机遇,有刚性需求的在校大学生和初入职场人员,还是好赶上互联网和手机的极大普及;

  答疑,有免费的答疑也有付费才能得到的答疑;

  创新,坚持原创、拥抱不确定性是核心竞争力。

  【秋叶大叔干货分享】

  《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最强实战脑图分享

  http://naotu.baidu.com/file/8e333172dcd73ef9a855d543afad0c42

  《社群营销》读后感(五):玩转社群,不仅仅靠营销

  《社群营销》是秋叶、秦阳根据自身实践经验进行写作的,他们组建的众多PPT社群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核心群开发了有20000+学员的PPT付费课程、运营了有30万+关注者的微信公众号、出版了累计销量超10万册的PPT操作书;学员群内互帮互助,乐于参与和老师的互动,学习气氛浓厚。

  当然,在社群内并不一定意味着会成为支持者,想要让学员成为口碑用户、社群的代言人,从而诱发和引爆课程在目标群体中的流行,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社群营销》不仅帮你看清真正的社群长什么样,也分享了他们关于社群,方方面面的思路与细节。看完以后,你会觉得自己加了那么多微信群、QQ群,是时候做个清理了。只有优秀的社群,才值得珍惜。

  一群人在一个群里,就是一个社群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作者总结了社群要满足的5个条件:有同好、有结构、可输出、有运营、能复制。细细想来,概括精准。在我看来,有意气相投的朋友、可以提升能力、甚至能带来利益、聊天有节制的群才称得上是社群。

  要说本书一大特色,就是不仅介绍社群的规律特点,还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章都列举了不同社群的案例,有很多我们都听说过,甚至自己本身就是社群成员,比如说米粉、罗辑思维、大熊会、十点读书会等。不同社群的分析、对比,有助于我们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自身所在的社群,看清社群的发展趋势,为社群的成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我沿着书中思路,尝试思考社群如何保持持续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就拿我所在的十点读书社群举例子吧。

  十点读书从发展到壮大用了一年的时间,宣传是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间多点开花,会员群是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与分享学习,近期推出的训练营吸引了很多非十点成员,进一步推广了十点,收入是来自出版社、书店等的合作。我比较看好十点,因为有了更多的会员,就会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的活动形式较少,容易产生兴趣疲劳。可以在20个城市的社群运营都渐入佳境后,推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比如说兴趣小分队(目前有名无实)。举个例子:城市周边游。可以让一两个喜欢游玩的会员当导游,组织大家假期一起包车旅游,可以收取一定费用当做车费、门票、餐饮费等。试运行可行后,可以和旅游公司或者团购公司合作,为会员以及组织争取利益。不仅限于读书、多点开花的读书交流社群,可以让同好者有更多的共同兴趣和话题,会更受欢迎,也容易产生更大的粘性。

  这本书最能引发头脑风暴的是每章之后的思考题,它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在大概介绍某一社群或者社群的某一活动后,有几道恰到好处的问题,既是每章内容的延伸,又是对读者的检验与启发。这和教科书后的课后题有很大不同,读者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有关活动的需查看活动的前期宣传,中期举办以及后期结果与总结;有关社群的需查看社群的多个阵地,比如说微信公众号、微博、微社区等,以及线上线下的活动。手上有了资料后再进行写作,之后还可以将作业发微博和作者互动,有交流、有点评能进步得更快。

  书中的例子除了米粉社群以外,其他都看似“小打小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塑造品牌具备了可能性。而社群就是联接企业和消费者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的变革和品牌的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正在成为下一个潮流。

  好期待社群的引爆点早点来到,不仅丰富大家的生活,更可以创造会员、群主、商家多赢的局面。关于社群思维、社群建设与社群营销,还可以有更多的玩法,更好的未来。

  《社群营销》读后感(六):社群营销,组织社群

  在我的书单中,管理类有分为营销和人力资源子类。秋叶的这本《社群营销》就归类在营销和人力资源的组织两个子类别中。

  营销

  2001年有一种营销理论叫做4R营销理论(参见《4R营销》),因其天时不利,理论在实践中显得是那么的高冷。而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这种理论的运用似乎更是那么的得心应手,社群营销,也让这一营销理论接上了地气。

  社群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更应该强调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什么是社群?秋叶给出了五个组成元素: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什么是4R,即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我们看看二者之间的关系:

  l 同好VS关联:生产者和消费者因共同的爱好走在了一起,组成了社群;

  l 结构VS反应:因社群成员的特点决定了社群这一组织的结构是松散的,这就导致生产者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及时地倾听和测试商业模式,以求转变为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

  l 输出&运营VS关系&报酬:消费众包的生产模式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产销合一的经济利益也不会像是货币那样地单薄,有可能是知识和技能那么地丰富;

  l 复制VS 4R: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推动了市场占有率的扩张。

  理论落了地,具体怎么玩,就去看书吧!相信每个和社群有关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精彩玩法和心得收获。

  组织

  什么是组织?百度一下,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社群就是一种组织,一群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走在一起,相互协作、学习、促进。

  “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p55)。企业其实也是这样的,当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时(输出),也满足了员工自身生存和成长的需求(输入)。当输出输入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时,企业自身的发展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最有生命力的社群最好是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优质产品的结合”(p26)。社群松散的组织形态特点,决定了他的组织文化更像是部落式的组织文化类型(参见《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这种类型更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注重组织内部的管理和整合。对部落式组织的领导、管理、运营、团队协作、制度建设等等,自有部落式组织的办法,如:“社群中的‘头狼’不一定是什么都会的万能手,更不是最有权力的统治者,而是一个能够启发灵感的启发者,一个能够识人相马的伯乐,一个能够内外连接的整合者,他的作用不是怎么让自己最牛,而是怎么将社群的战斗力激发到爆表”(p160)。再如,“‘头狼’要善于发现对路的人才,不断扩充核心团队”(p163)。又如,“在每一次任务中都有‘头狼’,但不一定‘头狼’总是一个人”(p165)。

  我好像剧透太多了,这本书干货太多,烧脑不断(虽然豆瓣中我只给了四颗星,因为第一章的那几个雷达图的评分标准实在是太草草了)。索性最后再剧透一下,书内有彩蛋!这应该是“互联网+纸书”的模式了。作者把书做成这样,也真是醉了!

  《社群营销》读后感(七):看完此书马上实践,获益匪浅

  知道秋叶大叔,是在大学。班上有个特会做 ppt的男生,他经常在微博转发大叔的东西,渐渐地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秋叶= PPT。 后来我学习了大叔的几本书,秋叶 ppt,微博控控微博等,发现大叔实用性的书都很干,当然这次的《社群营销》也不例外。嘿,我这样开头其实是想说明一下口碑的力量。好了,套完近乎,进入正题。

  《社群营销》非常系统地讲述了社群的概念(抽象的概念也用具体例子使之明白易懂)、生命周期、所依托的平台、建群运营之术、如何利用社群做传播、以及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书的结构也很简单,就是按照上述6点的逻辑顺序展开,让人阅读时入脑、连贯、不费劲。至于内容,的确如本书前言所说“这本书没有水分,很干”,因为几乎每个论据都引用了实战案例,有依有据,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爆的罗辑思维社群。

  书的具体内容我就不赘述了,相当接地气,值得大家去看,尤其是新媒体从业者。

  我是新媒体从业者,正打算建立用户微信群。看完次书,我马上实践了。

  社群建立方面,我是0经验,本书教会我如何定位、设定群的生命周期、如何管理(定群规、活跃等)。

  尝试里 有2种群:

  1)活动群(500人)。

  目的是为了培养活动的种子用户。每次有活动就拉群抢枪红包。群规是非红包时间禁言,禁止打广告,禁止私下拉人,大家互相监督。因为这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家都很自觉,有违规现象都会私下向我举报。不需要费力去管理。

  这个尝试让我的小号迅速累积了近5k好友,他们大多是活动积极分子,对每次活动的宣传有起了很大帮助。

  2)交流群。 在活动群里,总有一群人表达欲特别强,一秒不说话就难受。于是我建立一个闲聊群,让喜欢聊天的人自愿加入。因为都是自己网站的用户,基于这种身份认同,闲聊群一直很活跃,人数保持在80多人。

  另外,我们的用户是一群不喜欢分享自己的病患,他们希望找到同病相怜的人交流。于是我按照不同的病种分了若干个100人以下的交流群。用户也是积极响应,并且一直保持活跃。(其实这样的群早在几个月前建了一个作为试点,效果理想,因此现在复制它。)

  其实上的第(2)种群,QQ群已做的非常成熟了。在微信上还是比较少,我还在探索它的新玩法,同时希望能认识一些玩社群的高手,带我装逼带我非。(*^__^*)

  最后,有一点疑问。 貌似书中讲到的用户,都是比较乐意分享的人,那么对于我们这种不乐于分享但想找到可以交流的圈子的用户,应该如何玩社群呢?书中貌似没谈到。

  新媒体运营实践者

  微信:janethall

  《社群营销》读后感(八):想经营好一个群,你不得不看这本书

  自从玩了微信,感受到的微信群聊的魅力后,我就一直想建一个由自己管理,能够产生价值的群聊。虽然一直在尝试着去建,却都没有成功。看了这本《社群营销》后,我之前的尝试中,所遇到的困惑都一一解开了。

  这本《社群营销》有6章,从什么是社群、构成社群的5要素、社区与社群的区别,再到怎样去建一个群、推广群、怎么经营好一个群,里里外外讲了个透。这其中还通过对比,分析了逻辑思维、大熊会、秋叶PPT这三大社群各自的特点和不足。

  书中反复提到的,构建一个社群的个5要素,是非常值得认可的。我的理解是:

  同好

  做事都要有一个目标,建群也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建立一个群的目的,是纯粹的交流讨论分享,还是为了宣传推广产品。针对我们的一个群定位,是挖掘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人,然后才有可能建立一个群。

  结构

  群建立起来了,那么也要相对应的建立一个组织结构来经营和管理群。就像一家公司一样,去制定一个管理结构。建群规的时候,最好是让群员参与其中,这样方便群规的落地实施。如果只是你自己定的,这样会难以服众。

  输出

  这就是怎样去让群产生价值的问题。如果你这个群主足够成功、足够有魅力,那么你完全可以通过分享你的个人价值观、人生经历来让这个群产生价值。如果不能,那你就要另寻他法了。这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群产生不来价值,即使你再怎么努力维护,他也难逃沦为广告群、灌水群的命运。因为你产生不了价值,群友不会珍惜你这个群。

  运营

  我认为前面的工作做好了,到了这一步就很容易了。你的群有了价值,群友能在这里得到好处、学到东西,那么群友很自觉的会去珍惜和保护。在此基础上,你有一个完善的群规、群组织,那么你这个群很容易的就能运做起来了。

  复制

  很多人建群都想做大,这其实就是复制这个问题。当你前面都摸索好了,建立起来一个群了,那么也就证明你前面的模式是可行的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复制这个模式,建立2群、3群,甚至更多的群。

  这本书还对我们现有的各个平台的社群模式,都做了一个分析。比如说建立一个社群,是在QQ上建还是在微信上建好?为什么有的社群做不起来,书中都有一个详细分析。这本书的干货真的是很多很多,只看一遍,我是不能完全消化掉里面的内容的。

  还有一点就是,这本书的实践性特别强,立马看就立马可以去落地操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加入一些群。不要告诉我你一个群都没有,那样你就真的out了。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社群知识,让我对建立经营一个社群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

  推荐所有喜欢读书的朋友都看看这本书,特别是搞营销的朋友,真的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

  书评人:逍遥子 微信公众号:逍遥子(ID:xiaoyaozi12)

  《社群营销》读后感(九):历史总是重复的。

  这本书主要讲什么呢?

  书名是《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我理解是:社群管理,部落的回归。

  书的第一章是概述,介绍了什么是社群和社群的组成元素(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简称“ISOOC”原则),并用这五个要素详细解构了目前比较火又成功的几个社群:罗辑思维、秋叶团队、米粉、大熊会。之后对比了社群与社区的区别,强调了社群的优势与成为趋势的必然。

  第二章主要讲社群运营中的问题,包括生命周期啊,七宗罪啊,社群结构和大小问题,几乎囊括目前互联网上社群运营的通病。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不可不读。

  第三章分析对比了为几大社群提供基础的社交平台,主要是QQ、微信与讨论组的对比,另外添加了YY、微博群与旺旺。建楼要有土地,建社群要有平台。好的工具不懂用,如同废材,熟悉掌握各大平台的优劣势对于企业的市场和运营部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章谈论如何建立一个社群,详细用“ISOOC”原则结合各大案例深入浅出分析了社群该如何建立、如何运营,主要是有很多实战经验支撑,这章价值不低,很值得大家借鉴。

  第五章讲了社群管理中的战术层面,我很喜欢。分为:头狼战术、蚂蚁战术、攻城战术、悬赏战术、诱饵战术、定点战术、降维战术。每个战术都至少介绍一个实际案例,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我脑洞大开。

  第六章就是最后一章,当然是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啦。从论坛到双微,从粉丝经济到社群营销,从强关系到弱关系再到强关系,从U盘人生到路由器人生。未来很理想,也很骨感。

  全书大概如此,讲得就是现代人们如何在互联网盛起之下,运营各种平台、人性与智慧,回归到最原始的的社群模式——部落。

  社群,我喜欢叫它部落。人类最早以前都是散乱的部落,每个人的利益与信息多是从部落内部获得,这个就像现在的一个个社群。每个部落里面都会有一个老大,就像现在社群的意见领袖。每个部落里面都有自己的规矩,有自己的管理者,成员等等。一个部落的老大是大家推送出来,强者居之,前一个老大挂了,自然有人顶上,这个算半去中心化,如今的社群也是如此。一个英雄,社群里我们叫高能人士,必然是受到很多部落欢迎的,于是也能够作为很多社群链接的纽带….细细地对比,你会发现历史总是重复的,社群它不是个新东西,很久很久以前,它就存在过。

  《社群营销》读后感(十):《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社群运营实操指南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社群的重要性,不论是企业、自媒体、网红、或是微商,都在寻找建立社群维系社群的好方法,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年市面上有关社群理论的书籍那么多。市面上的社群运营书籍到目前没有绝对的口碑之作,但至少秋叶大叔的作品算得上各种精品,书中的理论不复杂,实操性又很强,绝对值得先要了解社群的人们读读。

  作为工具书,就一定要定位在实操性上。很多有关社群的书籍,都是专家撰写的,理论严丝合缝,读完也是大为赞同,可遇到具体操作还是难以下手。关注大叔的作品近两年,也曾见面聊过,个人绝对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作品的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很强,说白了,就是真正动脑筋干实事的人。他的书籍也多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社群营销》可以说是他PPT品牌社群运营的经验总结,可读性极强,本书的目的就是指导你解决实际问题的,对于急需进行社群运营及营销的人来说,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一条建群主线:找同好—定结构—产输出—巧运营—能复制。

  你的社群一定要是有共同爱好的一群人,不论是价值观、兴趣、文化追求都需要共同的基础,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就是这个道理。立足于校园文化纪念产品的伴礼文化,建立社群的基础是啥,偏文艺、爱生活、好表达的一批人,他们才有一定的产品需求,聚合在一起才有价值。

  确定结构,就是规范社群的管理,保证社群有序运行。绝对不能一开始为了增加社群的人数盲目拉人,宁可小不能乱。建立好的群规,有助于形成群员的共同价值观,保证群的纯洁性,对于扰乱群的发广告、拉投票的行为,一次警告、二次移除,绝不能手软,只有让群员重视甚至珍视这个群,社群的价值才能逐步提升。

  一群人聚在一起,必须有事可做,纯粹为了交友没必要建立社群,我们建立社群也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所以要有输出。秋叶PPT社群可以运营微信、制作在线教育课程、出书,而我们伴礼文化的校园文化产品同样是输出,如果能够为社群成员带来价值,形成情感合力,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会是传播者。当然,所有的产品都必须是高质量,口碑传播的基础都是优质的产品,脱离产品谈营销,都是空中楼阁,社群也不顶用。

  运营是保持社群活力的不二法门。加群要有仪式感,在社群里有奖有惩;组织有意义的讨论和分享会,建立参与感;群成员协同作战,共同执行一件事,体现组织感;线下的定期见面、互助活动,增强社群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一点就是复制,要想保证社群的高效运作,社群就必须控制规模,核心群员不能超过200人,最关键最重要的成员甚至不能多于50人。那么要想做大社群,就必须依靠复制来实现。

  书中还对诸多实际问题,如建社群对微信群和QQ群的不同选择,如何组织社群进行接力传播,如何借助社群进行跨界的项目合作等,都给出了具体实践方法。开卷有益,当你打开这本书,收获绝不止我写到的这几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