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10篇
《爱我,请理解我》是一本由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80,页数:2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一):尊重先行
2011年,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出版,让人们知道了贫困山区教师杨元松和他的27位学生――农村留守儿童,那本书告诉人们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是如何恶劣,他们又是如何的勇敢面对。
数年后的今天,另一本关于留守儿童的书籍也上市与读者见面――《爱我,请理解我》,这是“蓝信封行动”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之间结对子书信沟通往来和走访的记录,在信件中那些孩子主动的向“大使”们敞开心扉,述说学习的困惑,生活的趣事,以及成长的烦恼。
如果说《留守日记》孩子们所描述的困苦生活令人动容觉之沉重,那么《爱我》所涉及和传达的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面貌和迫需的理解。
时代进步,科技发达的当下互联网已经让我们远离了信息的闭塞,人们在交流上少了古人“年来书信少”的尴尬,但同时也无法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渴望。书信,作为一种人类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工具,它正在渐渐的被时代边缘化,而同样被时代边缘化的还有一群人――留守人员。
当我们真正谈论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去例举其中某个特例以证明其如何叛逆或如何乖巧,因为书中16位少年所呈现给我们的并非单独的个例,而是一个群体,而编者也是将这种群体特性展现给读者,关爱的缺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积累的问题,而对于叛逆与早熟这更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爱我》,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个群体。
书中揭示出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并非困苦的生活,而是在人生道路上缺失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人。曾几何时,在心灵上我亦是一位“留守儿童”,当我在阅读《爱我》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童年的自己,是青春叛逆期的自己,是在成长中感觉孤独无助的自己,是内心渴望与人交流却又无人倾诉的自己。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重,是平等而非仰视与怜悯目光的关注,这也正是书中孩子们信件所表达的一个信息,他们既渴望来自于父母的尊重,也期望同学、朋友的尊重,以至当书出版时他们担忧真实姓名的暴露带来的不便,因为他们也希望在陌生人之间存在着尊重,因为真正的理解就是建立在尊重之上。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家对于团圆的情怀是深厚而浓郁的,但对家人情感的表达却又是含蓄的,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到寄情山水物志、风花雪月的浪漫,也能体会到有情人相思、友人惜别的不舍,更有对家、国的思念,唯独家人儿女的情感却鲜见其倾诉衷肠,在这些文人墨客身上,我们已然读出了中国人对儿女情感表达的欠缺不足。
在中国的书信史却有一种截然相反的期盼――侨批, “批”是福建与潮汕地区方言“信”的意思,侨批就是出洋务工的侨胞寄回家中的书信,而这其中既有家书以解思念,又有远洋游子的务工薪资,所以家人既渴望收到书信报以平安,同期盼能收到银元以解生活困苦。
央视曾播放了一集关于侨批的记录片,其中说到一位侨胞在信中对胞弟倾诉自己在南洋务工的生活,尽是孤独困苦悔不当初,若只此回家便没了生计失了活路,不得矣只能咬牙坚持。
虽然时代在变换,但生活并没有改变!
《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二):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解成长
留守儿童的生活到底怎样,或许我们在新闻在报道中看到一些,知道他们的父母远赴他方为生活打拼,儿童留在老人或亲戚身边,与父母是那么遥远,得不到很多的父母关怀,而且也听闻了很多令人悲伤的惨案,例如贵州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但是他们的世界依然离我们很远。
《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将我们直观的拉入到他们的世界,将他们的世界的样子和看法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打开了一条沟通的路径,通过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这样一个公益项目促进着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怀着这些儿童的生活。内心世界,陪伴呵护他们的成长。
我们可能也看过一些数据,一些调查的白皮书和报告,例如据调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这些数据带给我们所占比例的数量的冲击,但是这本书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的联系关爱确实,我们从实务的角度开始开展的更加质感和直观的感受。人口的流动和留守之间的矛盾无一 不显示在孩子们的心中,孩子们诉说的伤痛和无奈以及反抗和绝望,挣扎,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的残酷的一面。这些记录真实的反应了孩子们的生活成长的背景和心理的状态,通过这样的记录也是保存了一份生动的档案。
但是在看这些资料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当做档案或者猎奇感兴趣他们的状态而是怎样通过这样的活动本身加深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带去正能量,发掘资源,发现问题,进行谋划策略和支持。孩子们往往负面情绪很大,包括在受伤感、不自信,痛苦,缺乏照顾,叛逆,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是善良的而且谅解大人的,也希望获得更多的关爱。都希望好好读书,以后好好孝顺父母等等。但是屡屡受伤,甚至因父母不当的教育、言语以及过高的期望感觉巨大的压力和压抑。
怎样给予更好的呵护和成长,这是我们从看的信件要去思考的,蓝信封项目本身做出了师范,提供了沟通的途径,留守父母也需要做出方式方法的改变,经济上面的调整,以及观念上的转变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书的出版让大家关注思考和愿意去做一些事情为留守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三):他们明天会在哪里
初一的慧娟患有先天耳疾,父母在外打工,她与爷爷、奶奶和弟弟一起生活。暴躁的奶奶经常打她,弟弟生日总有蛋糕,可她一次也没有。爱的缺失加上生理缺陷,使得本该在阳光下绽放的花季少女,孤独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中,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女孩”。
像慧娟这样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孩子,全国有6100万,他们在拥有身份证前,先有了一个特殊身份标签——“留守儿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打工潮,使得农村青壮劳力集体外出寻找生路,留下老人和儿童孤守空村。他们的处境引发了大量社会关注,一些专注于农村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广州市海珠区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蓝信封以“陪伴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使命,通过在大学招募志愿者,与广东湖南两地的留守儿童结对通信,来实现“同一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的项目宗旨。慧娟便是通过这个项目,将自己的心事从笔尖传达给小洋姐姐,才十几岁的她写道,“我生活那么苦,我是一个聋子,嘴巴说不清的人,一切都它(他)们,我恨丑,我是很丑的女孩子,都是他们破坏了我的人生道路”。
蓝信封从2008年开展项目以来,对话过的像慧娟这般的留守儿童有三千多名。他们的命运如此多舛,他们的渴望如此沉重,以至项目组深感势单力薄,公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又如此刻板单一。为了引起社会对个体的关注,项目组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集结成《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书中有大量儿童手写的信件照片,直观地将他们稚嫩的笔迹、直白的话语和纯真的涂鸦重现在读者面前,每一位读者都成了他们的倾听者,仿佛都能透过纸背触摸到那些孱弱幼小的心灵。
这本书确实让我们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了更多面的认知。外出的父母有的疏于管教孩子,也有的因愧对孩子更加主动学习教育方法。孩子们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内向孤僻,有的外向乐观,有的怀疑命运消极悲苦,有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学业压力、交友问题、与父母沟通是他们共同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此外,从外出务工衍生出的离异问题也很突出,处在单亲和留守双重阴影中的孩子,他们的境遇格外让人揪心。失去父亲的小宇患上了胃病,他却说“我根本就不想好!胃病好了就没有人再管我了!”。佛说,众生皆苦,可他们的命运让我们感到,总有些人更苦。
书中除了编者的叙述和儿童信件,并无更多说教和煽情,也没有提出解决之道。关注留守儿童的人很多,蒋能杰拍摄的留守儿童纪录片《路》,在2013年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首次放映,荣获观众票选一等奖,影响不可谓不大。各种大学机构和基金会组织的课题调研层出不穷,更有大量国际的、草根的NGO长期开展留守儿童项目。但是那么多年来,问题似乎并无多大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人身安全问题仍常见诸报端,每年仍有大量儿童成为新的留守儿童。此外,城市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一体两面,他们的问题,同样沉重无解。一封信、一份慰问礼物、一次团体活动、一张团圆机票,这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多大作用很值得反思。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总要付出些代价,比如环境污染,比如城乡二元,比如骨肉分离,那么代价的付出也总该有个限度。环境污染通过及时治理可以补救,城乡二元结构可以慢慢调整,但是数千万儿童缺失的父母陪伴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而从心理学上说,童年时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一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少儿童的命运因“留守”而改变?就算有蓝信封这样的陪伴,显然也只是杯水车薪。且不说志愿者对人生的体验未必如历经艰辛的留守儿童深刻,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频繁也是此类项目的共同问题。更多意义上,他们不过是路过留守儿童的一盏车灯,一闪而过。除了政府,留守儿童的人生路灯,还需要更多人共同点亮。
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呢?似乎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也不够。也许只是给他们在城市中的父母以平等关切的眼光,也许只是温和地对待餐馆的服务员,也许只是耐心的安慰手忙脚乱的收银员,因为他们很可能就是刚刚走出农村的留守儿童。而书中的慧娟、小宇、佳明、悦悦、军军、小志……他们明天又会在哪里呢?
《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四):残缺与疼痛 ——评《爱我,请理解我》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
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泰戈尔
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边缘弱势群体,并以悄无声息的事态迅速扩大……他们像“野草一样成长”,残缺的亲情,残缺了心灵。贫穷,孤独,生活的重负,别人所认为的噩梦是他们所承受的现实。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 严重。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长期被拖养和寄养,父母的关怀与引导的缺失,使得他们成为这个他们时代的“人造孤儿”;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下的一群“制 度性孤儿“ 。
看这些信件时,16 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展现的是成长过程中最粗糙,未经雕琢的苍白感与孤独感。是亲情缺失下的疼痛,是布满裂痕的。孩子与父母在地理上的距离导致的情感距离不容忽视, 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 现象。
过于早熟
与想象之中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 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或是他们叛逆,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孤僻、暴躁诸如此类。当然这样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可是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却是过分成熟得让人心疼。过早的成熟,懂得独立自强 。他们在逼仄的空间之内,逼迫自己成长。所以这群孩子更早的懂得了靠自己来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对于十四五岁的他们,成绩是他们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 。许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世界里充斥的学习,尽管单纯,却也空洞茫然。痛苦,无奈,困惑,都被压制在内心深处。没有对父母的怨恨,埋怨,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忍受。亲情的缺席,使得从他们的眼中难以找到同龄孩子的天真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 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
孤独感
心灵找不到寄托 ,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爱,金钱成为最可信赖的伙伴。就如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中写道:“断桥镇在他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概念了,只是一行字,只是汇款单上遥远的收款地址。汇款单成了鳏父的儿女,汇款单也就成了独子旺旺的父母。”对于那个叫旺旺的孩子或者是更多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模样可能已经外化成了汇款单的样子。父母属于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的,多少年来,为了挣钱,一直在外漂泊,孩子的心灵失去了停泊的港湾,他们也没有停泊的心。一年复一年,寂寞又孤独的。等待成为内化而深入骨髓的本能程序。
交流能力的残缺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沟通交流,留守儿童大多性格柔弱内向 。长期的情感交流缺失使得交流能力残缺,即使是对父母,也封闭了心灵。不成熟的、不充分的亲子沟通也会导致“爱”这个词的沉重无力。被爱成为一种奢侈,如果爱是一种本能,那么这种能力,在他们身上已经迟钝。过于早熟以及强烈的自卑内向,使得与同龄人产生隔阂 ,从而导致交流能力的“生锈”。亲情成为一种渴望,爱情便在这种语境之下被无限放大,成为替补。 青春期中,早恋,网恋问题也就接踵而至。懵懂的爱情,爱情观的树立缺乏正确的引领。
他们痛苦,自卑,隐忍一切。
在无人处痛哭,谁知道他心里有多渴望爱与理解。
这个时候,家庭以外,来自社会的理解和陪伴就更不能缺席。
《爱我,请理解我》读后感(五):它用个体故事反映了群体问题同时让我们审视行动
在中国,每 5 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数量之多,让我们不得不去关注,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所面临的陪伴和沟通问题——他们的父母,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外出务工,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却不得不与之长期分隔两地。
这本书,用一个个故事让我看见了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改变过去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社会主流印象。也让我看见了,就算每个父母、每份爱都是一样的伟大,孩子与父母在地理上的距离导致的情感距离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不成熟的、不充分的亲子沟通也会导致“爱”这个词的沉重无力。这个时候,家庭以外,来自社会的理解和陪伴就更不能缺席。
当我们看见了问题,当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为此作出小小的改善,那就不止于看见、 不止于思考、不止于发声、不止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