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10篇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是一本由吴小莉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2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一):卓越,悠然地生长

  曾经靠穿短裙踩高跟鞋扮成熟的小姑娘吴小莉,肯定不会想到她能有机会报道香港、澳门回归,与中国两会建立长达十七年的“约会”。每个机会都是转瞬即逝的机遇,没有刻意为之,却都步步合拍。靠的就是多年的坚持,就是多年的沉淀。

  书写《与卓越同行》,看似突兀,其实跟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密不可分,与多年的淬炼和学习密不可分。优秀的企业家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缺席的一股力量,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经济更远的地方。吴小莉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让她有机会又一次和“大事”站在一起。这件大事会在三五年内,从商业领域发酵、演变,影响广大的群体。

  在外人看来,吴小莉是一个十足的女强人。可她对自己的诠释却是:“强而不悍,柔而不媚”。卓越的工作成就之外,她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幸福女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入世又遗世,悠然见南山,恬静地品味着人生。

  1998年全国两会召开,朱镕基总理一句“你们照顾一下凤凰电视台的吴小莉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让全国亿万观众记住了一个名字——吴小莉。但吴小莉表示“那次点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我还是在努力的工作着,它也没有改变我太多的生活,我觉得这才是人生的正轨。”吴小莉的作家朋友刘震云评价说:“如果吴小莉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的话,这种对于世界宠辱不惊的心态,一定会推动她在这个世界上走得更远。”

  “过去已成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只有今天是上天的赐予。”吴小莉坦然地面对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缺失。可关于未来,她仍然有许多的安排。最好的体现就是对女儿的教育。我不给女儿设定未来的路线,但是会跟女儿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和人生感悟。她会跟女儿聊天,会给女儿写信,甚至是等女儿长大一点才会看的长信。工作再忙,她也不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女儿。这是活在当下,也是看向未来。

  在事业与家庭中平衡行走。吴小莉这样定义自己的幸福:首先爱自己,觉得自己很可爱;再找到一个爱自己的人,除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之外的人;如果有机会生出一个也会无条件爱你的孩子;寻找到一生热爱的志业。而如今,吴小莉的事业、婚姻赚了个满堂彩,是个掉进蜜罐里的幸福女人。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二):书中关于马云的部分尤其值得一看

  和柳传志一样,在年轻创业者群体中无人不知的“神话级人物”马云也在强调当今的时代巨变。而他在这场巨变中的着眼最深的是“小而美”。他将小企业文化提升到国家经济基础的地位,说,“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不是企业有多大、大企业有多少,而是小企业有多好、小企业有多美、小企业有多个性。”“在20世纪的工业时代,所有的企业都讲究规模、讲究大、讲究标准,现在的企业都开始讲究小、讲究特色、讲究附加值。”未来五年的我国商界,马云认为,企业优先考虑的不再是成本,而是市场。定制化消费是未来将会逐渐形成气候的主流消费模式,因而企业文化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和命运的关键。他特别强调一点,“未来的小企业拼的不是资产,而是信用。”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小企业时代,企业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做味道”,做出个性鲜明、讲究信用、定制化功能完善而强大的“味道企业”。

  针对阿里巴巴和淘宝,信息化电商平台这个概念不可规避,这个概念又牵出了“数据”一词。数据时代并不是个新词,然而在马云的逻辑里,未来数据时代的核心将由“数据分享”代替“数据分析”。在马云看来,“数据分享”的意义在于将“死”的数据交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分析,从而转变为“活”的价值。用马云自己的话说,“未来5年、10年,由于互联网产生了大量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会所在。”

  提到数据,不得不提到隐私和信用。互联网社会中无法规避的最大缺陷和挑战正是信用体系的亟待完善。“隐私问题是数据时代必须要跨过的一个坎。”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须建立在“五大体系”——商业社会信用体系、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大物流体系、数据体系——的基础上,它们将架构成我国的整个商业基础。因此未来五年,马云的想法是“干脆就做一些基础工作。”

  撇开企业不说,关于马云本人,吴小莉看到的是他的活力与冲劲儿,看到的是他所代表的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明天。“马云对未来的留言充满哲理:相信未来。”而吴小莉更欣赏脚踏实地的态度。正如她说:“但我还是喜欢他(马云)私下对未来的描述。他(马云)说:年轻人如果心存对未来的崇敬、对今天的认真踏实,对昨天的感恩,就会有机会。”

  吴小莉对马云的观察似乎与柳传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是收敛光华、不卑不亢,充满了中国传统道儒的“中庸”思想;前者则如乔布斯一般的锋芒毕露,勿论输赢,求的是一份无悔的闯劲。如同马云对自己也有着的徘徊不定:“卓越者”与普通人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谁都可以是“卓越者”,谁都可以是普通人。吴小莉在书中写道:“一方面,他在人前是如此的自信,每每做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警示;另一方面,他又习惯性把自己缩紧放低,极力把自己形容成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马云)说:‘我是误以为我在7000米的高度,说不定我只有3000米,我可能是误以为,因为人啊,很容易把自己看高,也很容易把自己看低。’他是如此努力地让自己保持警醒。也许他早已意识到,坐在刻满了‘完美’、‘奇才’字样的偶像神坛之上,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三):厉害人物说话就是不一样

  柳传志:作为企业掌门人首要得考虑的是企业如何活下去。答案就是得把碗里的饭吃到嘴巴里,之后再去做好锅里的饭。高科技公司的麻烦在哪儿?就是人人都想领跑,但是只有一家在领跑。当我们想领跑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势能有充分估计,然后再往前看,要把定战略这套东西研究得比较透。

  马云:在20世纪的工业时代,所有的企业都讲究规模、讲究大、讲究标准,现在企业都开始讲究小、讲究特色、讲究附加值。未来一定是小企业越来越好、大企业越来越累的世界。中国小企业的时代要来了,而且必须要来。如果小企业时代不到来,中国的经济将永远在打圈。

  马蔚华:金融业,它每时每刻都受着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影响。如果你不跟上这个变化,那么你的产品和服务就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银行必须适应这个变化,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你只有走在变化的前面。

  宗庆后: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经济。老百姓需要的日用品,是制造业生产出来的,这些需要永远在,所以我认为制造业它永远不会衰退。关键是制造业怎么去创新,怎么去降低成本,怎么去提高使用的附加值。渠道为王,电子商务到后面发展如何,我认为还是有疑问的。我认为传统渠道是不会消失的。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四):“我更关心卓越者的未来” ——吴小莉的新观察

  从台湾到香港,从香港到大陆;从记者到主播,从主播到副台长;从单纯想看更广阔的世界到要探索未来,从单枪匹马到与卓越同行。中国最传奇的女主播吴小莉以一本新书《吴小莉:与卓越同行》告诉大家,她一直在路上。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是吴小莉和新华文轩合作,以《与卓越同行》同名电视节目的访谈内容为蓝本,新近推出的一本高端财经访谈图书。著名的财经图书出版商蓝狮子也为书稿的出版编辑出谋划策。这本书也是吴小莉继《足音》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
 书中的六位受访者都是中国企业界领袖级、教父级人物:联想的柳传志,阿里巴巴的马云,招商银行的马蔚华,娃哈哈的宗庆后,新希望的刘永好,中国联通的常小兵;话题也是现今商业社会的显学:与柳传志谈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马云谈中国企业的未来,与马蔚华谈急需变革的金融业,与宗庆后谈新时代下的制造业,与刘永好谈现代化农业,与常小兵谈不断逼近的移动互联。
 在吴小莉眼里,这些商业领袖也跟普通人一样,有成功,也犯过错误,有过恐惧,尝过失败。但他们的卓越之处在于,比普通人多了一点倔强,一点勇气,一点坚持,一点胆识。访谈中,吴小莉不仅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智慧与洞见,更发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优秀的品质。
 很多人也许会好奇,一向以时政新闻著名的吴小莉对经济人物也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对她来说,商业力量是这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关注商业其实只是理念的延伸:“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做为记录和观察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媒体人,她正是看到了在时代巨变的当下,互联网革命催生的生产力激烈变革,因此她自然而然地将目光瞄准了这群最为敏感与躁动的行业领袖。吴小莉想要和大家分享,变革是什么,我们又可以如何应对变化,面对未来。这是作为传媒人天然的使命和责任,也引领她进入到媒体历程的另一个阶段,开启她对从业理想的又一次深切探寻。

  说到媒体人的从业理想,我们不得不提著名记者普利策的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大家也耳熟能详:“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这是杰出媒体人的两重境界。一个要站得高,一个要走得近。吴小莉要想抓住中国的经济命脉,于是她选择抵近站得高的第一线成功经管人士。中国经济的走向离不开这些人的书写。

  然而这看似讨巧,其实充满挑战。

  所谓挑战,已不再是当初出道时“瘦了五斤”之类的艰辛可以概括。虽然身兼多项工作,但是吴小莉对采访的事情依然亲力亲为。为了提高访谈专业性,与来自各个不同行业的被访者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吴小莉下足了功夫。

  最难的就是开题。和这群人聊什么?这些人有辉煌的现在,有传奇的过去,他们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描摹刻画过。于是吴小莉想和他们聊聊未来。这个未来被设置为三至五年。破题之后,要如何解题?谈未来会不会流于空洞?又该如何和来自各行各业,并且都跨行业发展非常厉害的企业界领袖平等对话?有了议题,是否能约到采访者?采访者是否感兴趣?大牌如吴小莉,同样也有约不到的访谈者。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六个被访者,柳传志来自IT业,马云来自电子商务行业,宗庆后来自快速消费食品业,马蔚华来自金融银行业,刘永好来自农牧业,常小兵来自电信业。这些行业大佬都曾在某一时刻对吴小莉的采访感到“如临大敌”,又同时能够在吴小莉营造的平台上畅所欲言。从节目访谈内容中可以看到,无论面前坐着的是谁,吴小莉都能轻松地游走于各个不同的语境中,与他们对话。她将这些受访者还原成普通人,有热血,有温度,见性情,见初心,以她的新观察,从他们的身上再发现可以触摸、借鉴的优缺点。这种新的观察,于双方都是一种全新的体悟。这些体悟,都被吴小莉记录在“小莉观察”里了。这份游刃有余的背后,是吴小莉高度的专业精神,是她事必躬亲的责任感,是她对这份采访事业的无比热爱。在采访前她几乎读遍了市面上能看到的商业书籍,针对每个具体的被采访者,她至少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功课,并且带队长途奔袭进行前采。这些访谈背后,不仅有被访者的“冷汗”,更有吴小莉的热汗。

  与这些卓越者对谈,让吴小莉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如她在自序里所说:“走到今天,当仰望的角度,渐渐被成长拉平,我对‘卓越’便渐生出不同感悟:‘卓越’不是一个结果,不是一种恒定的质地,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无差别地蕴含于每个微小个体中、最脆弱亦最坚韧的力量。”这既是对六位受访者的概括,也是对她自己成长经验的总结。

  访谈结束后,吴小莉要结集出版,柳传志的助手将草拟的一句推荐语交到柳传志手里,两天后,柳传志添了两个字:“确实”。于是有了封底的那条推荐语:“小莉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做出很出色的节目。《与卓越同行》提出的问题深刻,确实给了我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于吴小莉而言,这是鼓励与肯定。

  采访这些人已经算是站得够高,走得够近,她还希望看得更远。她这次只是选择了从商业出发,发现改变中国人经济生活的力量。通过这些卓越人士的描绘,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图像呼之欲出。不管采访对象是谁,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更关心卓越者的未来。”

  “这六场对话,不是结语,而是开篇,为中国人预想的经济生活开篇,为未来开篇。”在传媒领域里孜孜不倦的吴小莉用她的新观察,带给我们全新的世界。

  这六篇观察,关乎他人,也关乎自己。与他们同行,就是与卓越同行。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五):女主播吴小莉的卓越模式

  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著名记者、新闻主播吴小莉的新书——《吴小莉:与卓越同行》华丽上市,让我们有机会从另外的角度了解吴小莉,走入她的内心世界。

  此时距吴小莉的上一本自传《足音》出版,已经过去近十五年。这期间,曾子墨、窦文涛、闾丘露薇、许戈辉、杨澜、柴静、白岩松等知名主持人也纷纷推出个人传纪、作品集、访谈录,甚至不止一本。吴小莉则一直以高调从业、低调为人的姿态一路前行。从台湾到香港再到大陆,她一步步走上事业顶峰。《足音》中的吴小莉审视自我,走向世界;《吴小莉:与卓越同行》中的吴小莉视野更加开阔,选择与卓越同行,洞见未来。

  历经岁月淬炼,30岁以后的吴小莉不会老,只会越来越智慧。她的魅力正如甜美的果子酝酿成窖藏的美酒,小酌一杯,余香不绝。

  》》》“我是个极为慵懒的人,有选择的话,我会看山看水叹世界。”

  然而,放下精干、勇毅、能力超群的职业模样,生活中的吴小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感性美女。关于她成长的地方和事业的起点台北,她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在熟悉的地方,许多成长的记忆都会涌现,我现在爱极了众人都在上班,我一个人走在台北街头的静谧,台北是我重新充电再上路的地方。”曾经拼命奋斗过的台湾,她的这回头一看却给她的心灵带来一片安静的空间,这是一个聪慧的女人的沉静感。从台湾转战香港,再到大陆,每到一处,她留下的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是她成长的印记,是她将众多特性糅于一身并逐渐酝酿成熟的过程。就像来自她自己的诠释:“这其中没有什么人生大道理,只有一个女孩努力成长的故事。”是的,吴小莉的世界,似乎只关乎“成长”——活在当下,快乐地成长。或许这才是吴小莉的“粉丝”群体跨越了传媒或财经的行业领域、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原因。

  而今十余年已如白驹过隙,吴小莉的节目从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开播的新闻专题栏目《小莉看时事》再开创了今天的《与卓越同行》,那么那份“看山看水叹世界”的小小憧憬是否已不复存在?笔者想说不,在这十多年的时间中吴小莉像一块被放入水中的海绵,先吸水,然后胀大,然后变得饱满、厚重。除了还原《与卓越同行》这一档访谈节目中她向作为嘉宾的六位商界大佬们犀利地提问与探讨外,新书中还将增加吴小莉对嘉宾们的观察与思考,子标题曰“小莉观察”。从栏目内容中不难看出,比起许多年轻人抓紧机会拼命向这些大佬们学习从商经验、为商理念等心态,吴小莉更多的是在观察这些大佬们作为“人”的个性所在,而非他们背后那一个个庞大的企业,并以此为依据洞见未来。从“看”到“观察”,是一个女人从聪慧到睿智的转变。是的,这又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我的父母给了我热爱生命和欢乐的能力,我会宝贝它到老,老到我鸡皮鹤发,齿牙动摇。”

  看多了吴小莉对其童年的描述,不知她是否是一个信“命”的人。不过她那即便是没有表情时也微微上翘的嘴角似乎正是天赐给她的快乐源头。作为时政、财经类的严肃性新闻记者和主播,吴小莉擅长的却是用她笑盈盈的眼睛将观众带入一种轻松的、有闲暇和空间给大脑去作更多活跃性思考的境界。

  事实是,吴小莉的事业成功与否,在她对人生、梦想、感情、家庭等观念的诠释面前,统统退居二线。与那个坐在政商名流对面,充满自信、眼神熠熠的吴小莉相比,她灿烂的笑脸以及爽朗的笑声或许更能代表她自己。

  “我希望我的生活是不断快乐的累积!”这是吴小莉曾经的梦想。或许这份梦想会细化为“做一个伸张正义的律师或者是记者”等等,也或许这份梦想的背后是“我当然没有享受过当‘男生’的感觉,我是一进凤凰就直接被跳升为‘牲口’使用的”,但相信无论它的具体形态究竟是个什么样,“追逐快乐”这个本质因素始终将是其根基所在。

  “儿时以为快乐是天生必然的,长大后才发现,其实,快乐是要智慧来经营的。”于是积累智慧以维持快乐成为吴小莉的“追梦之旅”。 如愿踏入新闻行业后,谈及从事这个职业给她带来的最大感受,吴小莉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回头去看当某个新闻成为历史时,你还会想起当时你在哪个角落做报道,在主播台上做什么,你会觉得跟这个世界一起脉动着。”

  “为什么女性一定要说成功呢?女性的社会角色比较多,比如她要做母亲、要做女儿、要做职业人或者家庭主妇。觉得要成功的话,她就要兼顾所有的才叫成功。女人为什么一定要成功?女人可以做得更自己一点,做得快乐就可以了,做一个快乐的女人比做一个成功的女人更重要。”如果没有最初的“追逐快乐”的梦想,没有支持着她追梦的亲朋,没有看透了功与名的淡泊,吴小莉必不能如今天这般赢得入世又遗世的成功。

  多年过去,吴小莉已从当初那个心里挂念着母亲亲做的“缠腰被”的新闻界“小菜鸟”,蜕变成为新闻界“一姐”,并已为人妻、为人母。然而,即便今日的吴小莉已经是端庄、聪慧、机敏、坚韧等词汇的代表人物,当初她的那一份纯粹得如同太阳一般的快乐感染力,今日仍然挂在她微微上翘的嘴角上。新书中,她为数不多的照片上无一例外是脸上有着未曾改变过的笑。

  谈及今天的成就,吴小莉提得最多的是她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坚持下来是最困难的,转身而去是最容易的。”当被问及从业路上的“挫折”,吴小莉笑言“从未想过什么时候会因为所谓‘挫折’放弃我热爱的事业”。然而她也淡淡地感激着自己的际遇,感激自己能一击命中自己所热爱的并能胜任的行业。她并不认为那些曾经或者正在徘徊着、迷茫着的人们是在“放弃”,人生毕竟有诸多选择的机会,“只要没有虚度每一次学习的过程,为转换跑道而放弃又何尝不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所谓女人,柔而不媚,强而不悍。”

  作为媒体人,吴小莉以对时事深刻的思考、尖锐的采访风格,以及那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笑容作为她开辟前路的“利刃”,一路从儿童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做到了名满华人世界的新闻主播界“当家花旦”,得到全国范围内政商两界高端人士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吴小莉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作为女人的人生哲学了。作为女人,她的爱情、家庭修得完满,羡煞了她的一干“粉丝”,甚至非“粉丝”。

  》》》“母亲的角色无可替代,她是一个家庭中的精神力量。”

  至今对小时候母亲每晚为自己准备的“缠腰被”感到怀念和感激的吴小莉,在自己做了母亲后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曾经不藏锋芒的她如今言谈间更多了一份大家长的气势。她对女人的首要职责定义得很明确:每一个女人,无论她卓越与否,都是天生懂得照顾人的,家庭里的母亲、妻子扛起的是照顾家庭生活细节的职责,发挥着稳定家庭基础的作用。

  女儿在一天一天长大,作为母亲的吴小莉也在不停调整自己的定位和心态,如今的吴小莉十分看重她作为母亲对女儿的引导作用,认真回答女儿的每一个问题,认真思考女儿的每一个苦恼。或许是吴小莉口中的那份“女性的本能”已然正在女儿体内萌芽,这对母女现在不仅仅是母亲对女儿的养育和教导,女儿也反过来想要照顾母亲。“当你在外面看到世界的风风雨雨之后,回到家,你看到她(女儿)会更加窝心、心安,你在看世界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孩子陪着你一起走这段路,而且你更希望牵着她的手带她看这个世界。”

  》》》“我采访过很多政治人物。可是我觉得他们首先是人物,然后才谈得上政治。”

  同样地,在吴小莉的高端访谈节目《与卓越同行》中,她与六位商界大佬们的对话也是建立在“平视”的基础上。节目上的吴小莉冷静、大气,她的提问总让嘉宾们得打起满分的精神来应对。节目后的吴小莉则做足了采访前的功夫,并且用一个睿智的女人细腻而独特视角“观察”他们,为观众发掘出这些“人物”们的平民化一面,如同朋友一般和他们交流。新书中的“小莉观察”栏目,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吴小莉善于“平视”的模样。

  在给予采访对象最大限度的尊重的同时,吴小莉也在诉求着平等的被尊重。而当对方同样给予了她尊重时,她倍加珍视。无论是高端政商人物,或者普通民众,平视和人性化的心态,让吴小莉的节目风格通常如一场话题犀利、尖锐但气氛和谐的下午茶。

  》》》“与智慧交谈,洞察未来。”

  “我从小看到不公平的事就会说出来,不是那种躲在角落默默不发言的人。我不仅说,还要解决它”。从小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给了吴小莉秉持公正的理念,至今凤凰卫视内部还流传着一段话:“凤凰的主播,要像小莉那样有忧国忧民的精神”。一路走来,现已是凤凰卫视资讯台的副台长的吴小莉,仍然作为一名新闻主播冲在工作一线上。 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传媒人”,她肩上所背负的责任也同时是媒体的责任,即为更多的人们描绘社会发展的图景。 “昨日已成历史,明日还未可知。”曾经笃信这句话的吴小莉一路走到今天,已经从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成为了历史的开创者。今年3月,由吴小莉主持的财经类高端人物访谈节目《与卓越同行》在浙江卫视播出时被称为“中国经济好声音”推出,节目主题是采访“顶尖商业领袖,洞见未来经济人生”。 吴小莉的这一次出击,在外界看来是一次从时政跳转到财经,而在吴小莉自己看来,她的初心不变。从初到香港这个亚洲金融中心,她做的就是财经资讯节目,因而采访了辜振甫和王永庆,因为她只是在引领关注着有影响力的领域、行业和人物,继续履行她作为“传媒人”的责任。有人评论“看完一季之后你就会明白,未来五年,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趋势是什么,你会一目了然。”这档节目在此时面世,似乎正印证了吴小莉现阶段的目标:从记录过去、剖析现在走向洞察未来。

  节目舞台上的吴小莉是谈话引导者和倾听者,节目幕后的吴小莉是时代的亲历者和未来的思考者。她认为,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之一,个体的变化推动着整体的变化,而她思考的是,五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后,他们的发家、成长过程中都有什么能够继续留存下来?她所希冀的是唤起更多人在社会变潮中的存在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预见面对社会巨变的应对之法,并抓住机遇。节目中的六场对话是六次她与商界领袖们互相助益的过程,用吴小莉自己的话说,这六场对话是充满了“立体感”。节目出发时所站的高度决定了节目做完后效果的深度,于是在新书中新增了“小莉观察”栏目,呈现吴小莉对已采访过的六位企业家——不仅是企业家,更是他们背后的行业,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和社会——一一做出的观察和思考。

  对于柳传志,她想知道的是“柳传志成功的经验、谨慎的生存哲学对满脸都是希望,渴望创新和引领的中国新一代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或许是因为,成功了人的已然成功,而年轻一代才是能够在未来继承并持续成功的一代。关于马蔚华,他与时俱进的近乎激进的时代感,让吴小莉与他的这场“谈未来”的对话进行得酣畅淋漓。宗庆后身上的传统与变革并存的矛盾性则吸引着吴小莉为读者发掘影响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刻元素,深思时代巨变下年轻一代一边倒地趋向于新兴产业的弊端所在。刘永好代表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他领导的企业紧抓我国经济发展命脉,吴小莉与他的对话指向了一个宏大而美好的愿景:“打造世界级的农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骄傲、光荣的职业”。常小兵所畅谈的移动互联网业界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轰炸性的影响力,吴小莉与他的对话似乎又绕回了柳传志的“不确定性”上,但浑身充满“正能量”却一路低调的常小兵抛出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未来,将会超出我们所有人今天的想象”,一语道破此刻吴小莉一行人对未来的思考,也道破了“与卓越同行”的意义——探索明天,卓越成长。

  关于马云,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吴小莉问编导组:“对于现今中国人的商业和经济生活,马云曾经带来了什么,又最可能再给予什么?”吴小莉自己的回答是:“远见和改变。”

  远见和改变,是否也正是吴小莉自己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六):好学生的作业本

  坏学生各有各的坏,而好学生是一样的。就算好学生不是一样的,好学生的作业本也大抵相似。

  好学生的作业本是什么样的呢?洁净、工整。也不是没有错,可是错的地方也用不同颜色的笔小心翼翼地订正了。整个作业本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舒服。

  吴小莉是个典型的好学生,她这本新书就是一本好学生的作业本。

  大一的时候,因为专业的原因,把那些名主播名记者的传记或者书作都找出来看了一通,从赵忠祥、倪萍看到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再看到杨澜、曾子墨、陈鲁豫,吴小莉……可以说老中青三代的书都一一看过。

  横向来看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纵向一比,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名记越走越浮躁,越来越取巧,早期的作品还有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在里面,后面就完全是为写而写,看不到“真诚”了。

  也是,反正资历在那儿了,名气在那儿了,说什么写什么都会有人买账,所以也就不用那么爱惜羽毛了。

  可是吴小莉不同,她的《足音》在早期那批主播自传中就是诚意之作。像初学写字儿的小童,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又不卑不亢。她的前几十年是怎么走过来的,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毫不忸怩,也绝无矫饰。她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也认认真真分析着,真的是一步一声足音。

  看的出来,她不是那种聪明学生,可是她一定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她足够认真,而且发展平衡。

  这本书也同样认真,每篇采访前都有一篇类似记者手记的东西,她没有柴静那样的才情,也不同于闾丘露薇的理智分析。乍一看这些文章,会以为是高中生作文,不是很好看,可是能得高分。

  这文章放在书中也能得高分,交代铺排,为主角的出场做好铺垫,这样的文章恰恰好,不会抢了主角的风头,也不会让后面的提问显得突兀。

  在提问环节可以看出,吴小莉是做了大量功课的。6个采访对象,都是中国当代数一数二的人物,脾气秉性各异,风格也各不相同。场上还有各色嘉宾,她却能把局面控制得不冷不热刚刚好。

  要说那是节目组策划的功劳也对,可是在现场,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是不可控的,策划也没有办法,全靠主持人掌握局面。一个好的主持人不会咄咄逼人,故意把采访对象往沟里带;也不会脚踩西瓜皮,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纵观全书,这对吴小莉来说驾轻就熟。

  也不是没有取巧的地方——我注意到,她所有的开篇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您认为在xx上,什么最XX?什么最xx?”多为这样的句式,表面看这是将主动权先放到采访对象手中了。再一思考,这些问题,都具有双向性,一句话包含了两个问题,而且节奏非常快,采访对象在这个当光顾着去憋名句格言去了,到手的主动权又给踢放了回去。而对主持人来说,开篇的三四个小问题里面就大有文章了,随便从一个方面延伸都可以抽出一条采访的主线。每一场采访都是这样的路数,可见屡试不爽。

  之后的问题都循循善诱,把被采访者往预设好的轨道上赶,这是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技能,更是吴小莉的长项。毕竟是好学生,可以说每一场采访都把节目组想听到的话从嘉宾口中套出来了。

  可是也仅止于此了,中规中矩,刚够90分的优秀线,却不能更高了。

  我这么说绝没有贬低吴小莉的意思,你以为90分是好拿的吗?这世上多的是眼高手低的不及格者,却少有肯安安分分朝90分奋斗的好学生。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好学生的作业本再单调乏味也比你那皱巴巴乱糟糟布满红叉叉的本子看着舒服不是吗?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七):从宏观了解行业知识的一本书不会

  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过。我会在凤凰卫视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的节目里选择书单。这本书,梁文道用了两期来推荐。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

  我的阅读目的就是希望在阅读完这本书以后,希望自己在宏观上能够对中国经济生活有一些认识,对行业有初步的了解。读完,我认为我达到了我的目的。

  通过吴小莉与六位行业龙头企业的大佬对话,我对IT行业中的PC电脑领域,对电子商务行业中的阿里巴巴企业,对银行行业的招商银行,对农业行业的刘永好企业,对快消行业饮料领域的娃哈哈企业,对移动运营行业都有了比较初步的了解。

  柳志传的联想。我学习到了要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对外在变化的事物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企业要做到留住人才继续发展,要不靠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毛利。要不要有人文关怀。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可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拥抱新事物是对的,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新事物才对自己有帮助。柳志传为人厚道,勤奋读书。我这是要学习的。

  马云的阿里巴巴,从中我学到了人要把自己照料好了才能照料好别人。做人要不断地消灭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弱点。弱的时候要给自己信心,强的时候要打败自己,永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要对自己残酷点。看人,要看他们倒下的时候是如何起来的,要看他们在失败中学到了什么。这个跟杨澜的看法一样的。人要有抗压能力有失败后爬起来的能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第一步应该是看市场,看需求,然后才去控制成本。这样才能够赚钱。

  招行,面对互联网的挑战,要创新,要发展移动支付端的业务,要积极拥抱变化要寻求出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的发展,让银行业面临洗牌。这一切都要看决策人的眼光和战略。

  农业的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行情会发展,价格会上涨。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会有发展。产业化的生产才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果然是很多东西都要看国内,因为中国现在就是在走国外有一些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国外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国内目前的发展状况。

  快消行业的娃哈哈企业。传统的制造业还有生存的很大空间,毕竟这才是生存资料制造的行业,这是实业。踏实做事,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拥有全产业的生产链。娃欧商城,奢侈品的商城。

  常小兵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运营商。面对诸多挑战,永远在追赶变化。即使这样,也要拥抱变化也要不断探索出路,合作,创新。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感觉我需要在日常里慢慢让自己接触更多这个世界的资讯,不断了解为自己充电。但我想,最根本的是我对自我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和经济,愿景等等。

  同时,我也侧面了解了,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增值的渠道。是一个最好的渠道。我将要不断地读更多的书。我坚信我的未来一定到达一定的高度。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八):努力和坚持是为美

  热情、冲劲、骨子里的好打抱不平,伸张正义,让吴小莉高中时就立下选择当律师或者记者。至于是要做律师还是记者,她就交给了高考做决定,将大众传播和法律系作为志愿的她,最终进入当时台湾培育出多位著名电视人的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系就读,并立志当一名记者。为此,大学期间她就主动联系到多家媒体实习,并曾担任校杂志《传播者》主编。为采访某小学校长,曾在门外徘徊半小时之久不敢敲门;曾为采访作家朱秀娟而翻遍她的所有作品……这些胆大心细的采访活动,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自己认可的工作理念。一路走来,“当大事发生时我存在,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这依然是吴小莉作为传媒人一直在坚守的理念。她渴望观众尊敬的不是她背后的电视台,不是她手上的麦克风,而是她这个人。

  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台北父母的庇护下,还是只身去香港闯荡?是选择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美丽可人的单身贵族,还是放下工作全身心回归家?当事业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是寻求稳定,还是继续开创?吴小莉不是没有纠结过。这可能都是她喜欢的,但总有最喜欢的那一种方式,总有从高中时就立下的愿望在不断驱使着自己。

  如果说选择是开端,那么努力和坚持就是过程。吴小莉从1988年走上传媒之路开始,从记者到主播再到副台长,一次又一次地闪耀,成为观众心中闪亮的明星。

  而光鲜亮丽的舞台后面,是我们看不见的执着与努力。

  大牌主持人约访也有约不到的时候。没有谁能够一呼百应,叱咤风云。吴小莉遇到这种事的时候,都会很淡然,在她看来,这并不代表失败。这只是一种过程,只是在提示她仍需要不断努力。一次没有约到再约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她始终坚信“还没约到只是采访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已”。

  在《九七回归60小时播不停》时,吴小莉就连续3天带妆作业,诱发严重的皮肤过敏症;采访朱镕基总理欧洲之行,她集采、编、播音、发稿于一身,累到几乎脱水休克;有时《小莉看时事》节目因忙碌无法及时完稿,急得她痛哭失声,哭罢再挥泪上阵;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悲叹“我实在顶不住了”,可事过之后,她照样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中,吴小莉就要挑战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选择对话商业领袖,畅谈中国未来经济五年脉动。吴小莉曾说,转身离开很容易,坚持却很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走一条不容易的路,但放弃你所热爱的就是零。坚持和留下虽是最艰难的选择,却是可能让你不后悔的选择。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九):马云谈数据时代的核心,不是分析数据,而是分享数据

  吴小莉: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谈信息经济,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数据未来能够提供的咨询跟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马 云:数据时代的核心不是分析数据,而是分享数据。数据会诞生出无数新型的企业。用数据分析一下,我可以卖什么。这样还是IT时代,不是数据时代。5年以后诞生的数据时代,社会上几乎所有东西都跟数据有关。在真正的大数据时代,人类将有三笔财富:第一,钱包里有多少钱;第二,有多少信用;第三,拥有多少数据,数据跟别人交换的频率有多大。具体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今天要讲的话得讲三个小时,没那么多时间。我相信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在利用数据,在创造一种新型的行业、新型的产业。

  吴小莉:马云刚才提到了数据的功能其实远不止于此。你曾经提到过,21世纪你们公司要做一个伟大的数据公司,那你们会提供什么服务?精准营销在你们的服务范围内吗?

  马 云:精准营销,将来会成为我们中间很小的一部分。我们真正希望做的是,能够把收集到的数据,把淘宝的消费者的数据分享给制造业;把制造业的数据分享给消费者,分享给供应商,把支付宝的数据、淘宝的数据、中小企业的数据分享起来。数据若不能运用起来,便是一堆垃圾。数据不拿出去跟别人分享,就不能产生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公司在3年前做了一个决定,我们不知道数据怎么挣钱,但我们知道,数据将成为10年以后,比石油还贵的东西。它一定会对社会有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今天必须投入,只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它一定能挣钱。我们觉得收集、处理、分享数据,是我们这个公司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

  吴小莉:曾经有一个说法是,美国的医疗体系,如果运用海量的数据分析提高它的质量和效率的话,每年可以节省大概3000亿美元。现在有一些媒体网站,尤其是美国的,他们也在一些社交网站中,测量哪一个人今天感冒了、这一个群体是不是有一个感冒指数。这些是不是都是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马 云:我相信那将是一种很普遍的应用。阿里巴巴有整个"阿里巴巴"的金融数据,以及制造业数据,希望这些数据,能够在宏观上对国家经济有一些帮助。我们不能拍拍脑袋说改革就改革,说改这个就改这个,要有数据来支撑。

  一次汶川地震死了八万多人,我们都很悲痛。而一次金融危机、一次错误的经济政策,让无数家庭、无数企业受到伤害,却没有人议论这个结果。自然地震是很难预测的,但如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数据,消费者的数据和企业的数据,是能够预测经济地震的。今天中国无数的创业者在创业,你是否真正知道,与你做同样事情的人有多少、价格怎么样、别人是怎么做的、情况如何?一个人如果毫无数据,就等于拉了一只船直接出了海,所以我们希望这些数据给无数的小企业装上一个GPS,装上一个指南针,让他们出去后知道回来的路线。这是一个很大的理想。有一天我们真做到的时候,我想互联网、电子商务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是有真正实在的帮助的。上到国务院,下到小创业者,都能够利用好数据,让企业走得更加稳健。

  吴小莉:我曾经访问刘永好先生,他提到,中国的经济有时候会受到"猪经济周期"的影响,用数据来分析猪的价格波动,可能对于很多的决策是有帮助的。

  马 云:是的。我相信未来的数据对社会的作用将远远超过今天我们的想象。10年以前,在座各位,包括我在内,我们都没想到互联网会让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变革。我们很难想象,10年以后,数据会让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变革。这是未来10年的巨大机会,所有创业的人,都要思考一下,如何能利用好数据。信息时代是基于我比别人聪明的基础上的。收集了很多数据,然后编辑好以后给别人,这称为信息处理。数据时代是相信别人比我聪明,把原始数据交给别人,让比我聪明的人去处理。如果你相信自己比世界聪明,比别人聪明,那你一开始就输了,因为这个世界一定有人比你聪明。

  吴小莉:很多人看到了数据的力量。除了您看到之外,很多社交媒体也看到了。未来你会跟这些社交媒体进行合作吗?

  马 云:跟谁都应该合作,数据时代,数据应该打通,应该分享。各种各样的数据都有一种处理的功能。储存、处理和分享的机制要建设起来。所以我觉得未来5年、10年,由于互联网产生了大量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会所在。

  吴小莉:现在我们要相信别人,把数据交给更聪明的人去处理。交出去之后,他们怎么去应用,怎么运用,是不是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是不是会触及一些我们的安全底线?关于这些,林琛有他的想法。

  林 琛:我刚才仔细听了马总对数据的一个运用的想法,首先我们要肯定大数据对整个社会效益的提升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存在问题。以下是我个人对隐私的想法,隐私不是一个限定范围内的概念,而是个体对于是否存在选择权,或者说个体是否可以授信、是否授权数据方使用自己的行为的数据。在这方面,马总您怎么看?

  马 云:我是这么觉得的。隐私问题是数据时代必须要跨过的一个坎。今日的担忧,一点都不多余,我认为这些问题一定会解决掉的。汽车刚造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担心会轧死多少人。银行刚成立的时候,人们觉得把钱放在枕头底下比存在银行里更安全。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所有国家都担心互联网会把社会搞坏。事实上,互联网在不断地完善。数据时代同样,今天我们没有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但我们有能力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享数据。数据如何成为一种好的产品,既能保护隐私、知识产权,同时又能够服务好社会,我相信在未来3年到5年内会有突破。所以我自己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等于别人解决不了,一定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

  吴小莉:首先把数据准备好,接下来怎么样解决数据隐私的问题?

  马 云:你不去做,便永远不知道它能不能解决,你做了,就可以不断地完善。我自己是一个行动主义者。我对未来乐观,我相信"80后""90后""00后"的孩子比我们更加注重隐私。他们比我们更聪明,他们是生于互联网的一代,他们更懂得未来是什么,所以他们一定会找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我们这一代,60年代,或者50年代出生的人,还停留在20世纪的思考中,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们的担心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更应该乐观地看待,年轻的孩子们会解决问题的。我就是基于这些东西往前进的。

  林 琛:非常感谢马总的解答。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讲到,数据最重要的是共享,其实每个数据孤岛在整个大数据的应用里意义并不大,可能因为中国是一个缺乏开放和共享精神的国家。现在阿里在推的一个跨平台的数据融合也是共享理念的一个体现。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马 云:对,数据不分享,确实比较遗憾,不仅中国遗憾,我觉得很多国家都很遗憾。因为很多人想不到数据分享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们总觉得给了别人却没拿回东西。但是你不给别人,怎么拿回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公司,率先跨出这一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跨出这一步。等尝到分享带来的快乐的时候,数据时代才会到来,我们会冲垮传统、封锁和保守的思想。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数据是越用越值钱,它不是一瓶水,我喝过以后,就不能给别人喝了,衣服我穿过了便不能给别人穿了。数据是,我用过之后,你用一下,在增值,他用过后,再增值,也就是越用越增值,越用越值钱。这个分享时代已经开始启动了。

  吴小莉:对数据啊,杨睿尘她是又爱又怕。

  杨睿尘:因为数据是被记录的,它就会有泄漏隐私的风险,今天买了房,可能明天就会有装修公司给您打电话,那么今天上午印刷了名片,下午就会收到代开发票的信息,这些都是数据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一些隐患,您是怎么来看待这些大数据,然后会怎么样来做一些措施,去保护顾客的这些隐私?

  马云:隐私问题是数据时代必须要跨过的一个坎,汽车刚造出来的时候,所有人担心的是会轧死多少人,银行刚成立的时候,谁说我把钱存在银行里,我放在我枕头底下更安全,但是,近百年的发现,银行能够处理这些问题,所以我自己觉得是表示乐观。我相当乐观对未来,因为我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等于别人解决不了问题,你解决不了问题,不等于别人解决不了,一定会有人解决这个问题。

  吴小莉:首先把数据准备好。

  马云:对。

  吴小莉:怎么样解决使用数据的问题。

  马云:你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它能不能解决。你要问我具体我怎么怎么做一个产品,能够防范隐私问题,我今天讲实话,我不知道,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产品。但是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产品,所以我觉得我们这几年,反正数据也不知道该怎么挣钱,干脆就做一些基础工作,把信用体系建好。

  吴小莉:那我能不能够理解,在隐私的问题还没办法解决之前,你这种跨平台的融汇,或者信息的分享是不好进行的。

  马云: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只是我没把它变成商品,被别人开始随意地应用这些隐私出去。我们必须做到,像银行保护你资产那样,保护你的隐私。只有这样大数据时代对消费者,对别人才会有用。我想这是一个承诺,不等于不会犯错,但是我们一定不会刻意去犯这样的错,或者犯很愚蠢的错。

  吴小莉:不论您是要做大的生态体系的平台,还是数据公司,可能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会问,未来到底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会,或者是一个公权力机构,它的边界会在哪里?当这个生态体系越来越大的时候。

  马云:这也是困惑我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淘宝近5亿的注册用户,1%的人是混蛋,我就每天多500万混蛋,500万混蛋里面有1%是非常坏的混蛋,我每天有5万人给我惹麻烦,我们做了很多政府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想做,而是我们不得不做。有一个其他国家的领导人跑我这里来说,哎呀,你这个网站上的人口,比我们国家的人口都多多了,我说是,够复杂。后来我们讨论,他说马云我比你复杂,你可以开除你的员工,我不能开除我的公民。我觉得他讲得有道理。

  吴小莉:稍微好过一点。

  马云:好过一点。但是我今年又找到他,我说错了,你有警察,你有监狱,你有军队,我没有。这些人来闹事,都把我给办了,没人帮我。所以我其实也挺难的,所以你说边界在哪里,我们今天也没法说在哪。因为这是一个新型的动物,这个动物以前没出现过,很头痛。但是这也是乐趣所在,我们必须去解决它,因为你没人可推了,这个祸是我们闯的,我们只能把它闯下去了。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读后感(十):吴小莉工作生活面面观

  问:从1999年出版《足音》到现在已经将近十五年,这些年我们只能看到您继续奋战在传媒工作上,但是对你个人的生活不是很了解,能否介绍一下这十多年来的变化?

  吴小莉:这十多年的变化,分两方面。
 工作上,我和所有朋友一样,经历电脑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的进步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和本业,使得我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可以随时随地移动着进行工作;但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无时无刻都被电子产品牵着,随时都在进行着沟通并进行即时反应。在过去多年,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直践行着“有大事发生的时候我在”,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如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人类与病菌的战争,我是亲历者,有观察,有思考,有经历。
 个人生活上,我经历了从为人女儿到为人妻子再到为人母亲这样的生活历程。这也使得我更加理解生活的全貌是什么。一名女性所要扮演的各种角色,我都尽可能去实践、尝试,明白了其中义务和责任,更明白其中的欣喜和快乐。家庭成员在我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也带给我越来越多的支持。可以说,过去十多年,我更多的是在平衡家庭、生活、工作几个关系中去学习和成长。

  问:从记者到副台长,现在也还在做节目,您如何看待这种身份的转变?您更喜欢哪一种身份?记者还是领导?您未来的职业规划是?

  吴小莉:说到我在传媒界的身份变化和职业规划,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和女儿的一段对话。女儿曾经和我讨论她未来要做什么,我跟她分享了我自己选择职业的经历,我跟她提到了,现在她在储备她的知识和能量,不仅仅是为了找寻未来她能够谋生的职业。如果她足够幸运,最好能够找到她能为之付出一生努力和热情的志业。我之所以喜欢做记者,是因为我喜欢站在这个位置上去观察这个社会,去沟通这个世界。所以,从一个传媒人的角度来看,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和位置,都只是实践我们跟随世界脉动,观察、分析、分享这个世界变化的角色而已。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喜欢简单的重复,也不喜欢留在原地。就像我当年离开父母来到香港是一样的,我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一切值得尝试的事物。而这个行业,让我常常有这种新鲜感、学习感,以及成就感。所以我未来的规划是,哪里有好玩的事情,我愿意去尝试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出自己的努力。

  问: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么些年来一直没变的,又有哪些是改变了的?

  没变的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传媒工作和新闻工作的热爱。我对于上一线,亲自去采访,去学习和了解这个世界这种热情不变。改变了的是,我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越来越多元、多样,而且更多角度,也更能理解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这折射到生活上来说,意味着我对很多事情更加的宽容,更加的了解该如何去面对。

  吴小莉:身兼记者、主持人、电视台长三个身份,现在还出版新书,纵横台湾、香港、大陆三地,经常性全世界出差,既是爱打拼的女儿,又是浪漫的妻子,还是精明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你走到现在?你会觉得累吗?

  累一定会有的,尤其是在做了一段时间的马不停蹄的工作之后,或者是一个大的采访之后,通常会有一种人要放空的感觉。我觉得全部的精力付出以后人要完全的放空,要跳离所有的角色,然后自己一个人独处休息,让自己能够再重新的充电回来。休息的方式常常是看一场电影,或者是看一看电影台的一部久违的经典之作,或者去跑步、散步、游泳、做瑜伽。这种时候我要完全跟自己的工作脱离,跟自己的忙碌的节奏脱离,换一个角色,然后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让自己再恢复、休养,然后焕然一新。

  问:有没有想过下一步想做什么?

  吴小莉:做为传媒工作者,从事这个行业一直让我觉得很新鲜,很有收获。我一直在做我喜欢的事情。那接下来如果遇到什么让我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做起来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就会愿意去做。

  问:您对“事业”和“职业女性”的理解?

  吴小莉: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份工作不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技能,更是自己愿意不断地去付出、去贡献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是我对事业的理解。
 在香港,男性和女性有着均等的受教育、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机会,而且有些职业女性可能更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很多女性在各个行业的位置上坚守着,而且是出类拔萃的。我觉得职业女性是多元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她可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但是她的存在使得这个社会非常多元、精彩。职业女性的存在,使我们每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能够被充分地认可和体现。每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充分地激发和贡献,不至于浪费。职业女性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使得她在家庭生活中取得更大的平衡,而且美满。我相信工作和生活是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的。

  问:您认为职业女性在家庭中的首要职责/角色是什么?

  吴小莉:在一个家庭里面,“母亲”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无论她是一个职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她的角色很特殊,也无可替代,她是一个家庭精神的核心所在。我曾经多次提到《飘》中的女主角郝思嘉的母亲,她就是那个家庭中精神核心的所在。虽然那个家庭由郝思嘉的父亲主外,但真正坚强的其实是她的母亲。当郝思嘉的母亲因战乱去世后,她的父亲就变得无所适从。所以女性在一个家庭里面是很核心的精神力量。

  很多时候,男性在一个家庭里面更像一个“大儿子”,他也是需要被宠爱的,需要被像个孩子一样去照顾的。这种照顾的本领女性是比男性更强的。所有的女性天生就懂得去照顾人,无论她是不是职业女性。她扛起的是照顾家庭生活细节的职责。我们每每回到家,第一个问到的通常是“妈妈在哪儿”,而不是“爸爸在哪儿”。女性她起到的是稳定家庭基础的作用。对于我来说,我就认为,当我的女儿、我的另一半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存在。

  问:从女儿到母亲,您如何看待您身份的转变?您和您女儿是怎样一个相处模式?

  吴小莉:从女儿到母亲,其实是一个从依赖到被依赖的转变。打个比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波折。那我作为母亲,怎么解释这些波折给她听,怎么去引导她,这些都是会长远影响她的。例如女儿最近去参加夏令营,在北京的夏令营待了一个月,在和室友相处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挫折,那我怎样去引导她面对这些挫折,会影响她今后怎样看待集体生活,以及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怎样去面对。我觉得这点很重要。

  作为母亲,我觉得存在感,与女儿时时的沟通,以及我的言传身教都是很重要的。女儿还小的时候,遇到家长会一类的情况,我和我的另一半会轮流去参加。但是她现在慢慢在长大,我就觉得我们两个人都得要参加,因为女儿她越来越意识到她需要父母亲的存在。

  另外,女儿问到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一定要想办法及时地回答她。回答的方法可以是写一封信,也可以是当面跟她说。比如说前不久她问我一个问题,说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宠坏了,以后就没办法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她就会担心她长大了以后没有办法照顾我。对于她这类的疑惑,我就会想我一定要尽快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帮她把这些疑惑解开。虽然我女儿现在还小,但是她已经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就会想要认真回答她。现在我已经把一些和她对话的内容写了下来,希望以后能够把这些文章留给她。这也是我和她相处的方式。

  问:你希望你的女儿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她现在对什么领域感兴趣?会反对她也做一名电视媒体人么?

  吴小莉:现在我想要跟女儿解释的是,现在这个时候的学习,不是说一定就是最重要的,但是的确是一个可以帮助她了解这个社会的窗口,帮助她找到她喜欢做的事情。例如她现在又要学中文,又要学英文,那她就可以了解中文世界里的事情,又可以了解英文世界的事情。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问题。这是我会和她沟通的方式。我甚至会坐下来和她聊,我的职业是什么,我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职业,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职业。我会想要跟她说,对于她来说,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一个她喜欢的工作,从事她喜欢的事业,并把它做到极致,她就可以出类拔萃。或者说,找到了她喜欢做的事情,她愿意终生为她奉献,这也是很好的。她不一定要赚很多钱,只要她能找到一个她可以奉献一生、让她有成就感的努力方向,我认为就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