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4: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

  《人间失格》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失格》读后感(一):35. 人间失格

  2015.05.20-25

  35.

  《人间失格》——[日] 太宰治 著,于婧 译

  友人的ID和推荐,故阅。

  前言、后记以旁观手记的写作者角度——最直观的,一开始就通过三张纵观主人公一生的照片表明对这么个人物的不悦甚至厌恶之感。三篇手记讲述“我”这“荒唐”的麻木一生。看穿一切却又不去打破,“圆滑”而“讨人喜欢”的同时自身内心却盈着自卑,对幸福与安稳极度不安乃至逃跑。

  看了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后,总有种作者与主人公难分难辨的奇异感。

  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短暂的一生,协同女人五次自杀,前四次情死未遂,在这篇作品中流露出的似乎并不是风流浪漫,反而是一种有自觉的、活在麻木与悲哀中,诚然用麻木形容再适当不过。

  个人作品似乎都与自身经历有很直观的相关场景描写,如“入水自杀”。

  重庆出版社,2013-7

  《人间失格》读后感(二):孤独与解脱

  5月20号,在这样一个虐单身狗的日子里,闲得无聊,拿起《人间失格》消遣起来,于是就放不下,硬是在上晚班前读完最后一页。

  以为自己是个孤独的人,也在慢慢适应孤独的状态。《人间失格》里的叶藏是太宰治的化身(机缘巧合买了知日的太宰治专题《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才得知《人间失格》是其偏向自传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有个人比我孤独一百倍,一千倍,我这点孤独又算的了什么呢?叶藏的一生是太宰治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每天都装的很开心以适应人世,却不敢把自己的那副自画像像众人展示,惶惶恐恐。人世是这样子的,而我不是,那我该怎么活下去,如何自我救赎-这是我的共鸣。

  也许一个脆弱的人受到的打击太多,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却会越挫越勇。不幸的是,修治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唯一的母爱是来自保姆阿竹,家里的阶级观念让他感觉格格不入,精神的寄托更多的来自书本,看大量的书籍,迷恋芥川龙之介,第一次的自杀最大的影响来自芥川龙之介的死。在因为参与左翼运动早到家族的惩罚后抑郁不断加深,多次自杀寻求解脱。(日本人是不是压力太大都有抑郁症,不然日本自杀率怎么会这么高,我可没有抑郁症)

  并不是我内心过度黑暗和消极,而是好奇是怎么样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又是什么样的经历早就了当时的太宰治。在不是很了解日本文化的情况下只能说其对太宰治有一定的影响,没看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也许他的作品里也带点消极悲观,孤独与解脱的成分,让太宰治迷恋,精神得以寄托,以上仅仅是我粗略的了解太宰治的经历所有的看法,以及对《人间失格》产生的一点共鸣。从他身上学到的是要积极追求自我,不过分消极,未来还是很美好的,人都是孤独的,解脱也不是只有死亡一种方式。每个人都要努力活出自我,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救赎。

  《人间失格》读后感(三):自我嫌弃的阿叶的一生

  丧,毫无希望的丧。人生怎么就已经绝望成这样了呢。很多话都很有意思,尽管悲伤,却不得不承认可能就是人世的真理。将触动内心的话摘如下:

  1.对演员来说,最难施展演技的地方,其实是故乡的剧场,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全都围坐一堂的时候,再有名的演员,想必也无从披露自己的高超演技吧。

  2.越是对人恐惧的人,越是期望亲眼看看狰狞的妖怪,越是神经兮兮、胆小怕事的人,越是企盼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

  这群画家,被一种名叫“人”的怪物伤害、恐吓,最终,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幻影,并在白昼之中看见了活生生的妖怪。他们并没有用滑稽的方式将其一笔带过,而是努力表现出眼之所见的真实状态。

  3.对自己感到美的东西,如果想要表现其本来的美丽,这种努力绝对是不切实际和愚蠢的。那些名家巨匠,哪个不是凭着主观将一无是处的东西美丽地创造出来的?他们即便觉得丑陋之物令人作呕,也丝毫不隐藏对其的兴趣,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也就是说,他们丝毫不受旁人的想法左右。

  4.教室和宿舍在我看来不过是扭曲的性欲的垃圾堆

  5.我们虽然完全不同,但我们都完全游离于人世营生之外,并深感快活不已。

  6.在我看来,妓女既不是人,也不是女人,而是白痴或疯子。躺在她们怀里,我反而感到安心,能睡个好觉。她们身上真的没有一丁点的欲望,甚至让人觉得可悲。那些妓女也许是在我身上找到了同类般的亲近感,她们总是毫不造作地向我展示自然的好意。那是一种别无企图的好意,是一种不勉强他人的好意,是一种对来自可能永生不会再见之人的好意。在那些好似白痴或疯子的妓女身上,有些夜晚我仿佛在现实中看到了玛利亚的光环。

  7.人心之中,有某种莫名奇妙的、可怕的东西,我对此坚信不疑。欲望二字,不足以概括,虚荣一词,难以道尽。色欲放在一起,好像也无法准确描述。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就是觉得在人世的底层,不光是经济基础,还有种怪谈之类的东西

  8.胆小鬼甚至害怕幸福,棉花都会让我受伤,幸福会将我深深刺伤。

  9.我无法忘记比目鱼当时的表情,他缩着脖子诡笑的样子显得是多么狡猾。与轻蔑类似,但又不同。如果把人世比作大海的话,那万丈深的海底想必随处漂荡着这种奇妙的阴影。他的笑容,仿佛让我瞥见了成人生活的基底。

  10.我跟任何人都不交往。我哪儿也不去。

  11.我觉得只有自己这个表里如一、不断地逃离各种人间生活的傻瓜被完全地抛弃了。

  12.后来,无论我画多少,都远不及记忆中的那几幅逸品。长久以来,我总被一种倦怠的丧失感所折磨,心中空空如也。

  仿佛一杯没有喝完的艾酒。

  我将那份永远难以补偿的丧失感偷偷这样比喻。一旦谈论到绘画,我的眼前就会隐隐约约地出现那杯没有喝完的艾酒。

  13.思乡之情经常突然涌来,顿觉自己清冷孤寂,久久没法下笔,掩面痛哭流涕。

  14.啊,请赐予我冷漠的意志吧。请教给我“人”的本质吧。人打败人,不是罪。请赐予我愤怒的面具吧。

  16.说不上自己是茂子的敌人,还是茂子是自己的敌人,反正我从茂子的表情上多少看出一丝端倪,那张脸仿佛在说:这里也有威胁自己的可怕的大人,他人、不可理解的他人、满是秘密的他人。

  我以前觉得唯有茂子让我安心,没想到她也有“无意中将虻敲死的牛尾”。

  17.光靠混世的才能,迟早会露出马脚的。

  18.啊,人啊,互相根本什么都不了解,完全理解错了,却偏当对方是天下无双的亲友。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误解,对方死了,还哭得死去活来地替人家念悼词呢。

  19.人世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复数的人吗?哪儿有人世的实体呢?虽然对这个强暴、严厉而恐怖的东西想不通,但我毕竟是在人世上这么活过来的。现在经堀木这么一说,我忽然问他:“人世不就是你吗?”不过我唯恐惹恼堀木,话到舌尖又咽了回去。

  (人世可是不会容忍的)

  (不是人世,是你不会容忍吧?)

  (你要是那么做,在人世上可是要吃苦头的)

  (不是人世,是你吧?)

  (你很快就会被人世所埋葬)

  (埋葬我的不是人世,是你吧?)

  你啊,请你看到你自己身上的可怕、怪气、毒辣、老奸巨猾和妖婆本性!形形色色的话语在我的胸中翻来覆去。但我只是不断用手帕擦拭着脸上的汗,笑着说道:“冷汗,冷汗。”

  不过,那以后,我有了某种类似思想(人世不就是个人吗)的东西。

  自从我有了人世即个人的想法以后,我多少在言行举止中加进了几分意志。借用静子的话说,就是我也学会了任性,不再那么胆小怕事了。再借用堀木的一句话,就是我竟然变得小气了。茂子则说我不如以前疼爱她了。

  20.流水的尽头和人的未来都前途未卜啊。

  21.只要遵循与昨日无异的惯例即好。

  只要避开荒蛮而巨大的欢乐,

  巨大的悲伤自然也不会来临。

  蟾蜍绕着挡住前路的碍事的石头,

  徘徊着走过。

  当我无意中看到上田敏翻译的一位名叫查理•克罗斯的人的诗句后,只觉得自己脸上烫得如燃烧一般。

  蟾蜍。

  (这个词说的就是自己。社会无所谓容忍或无法容忍,也无所谓埋葬或不埋葬。我是一种比狗和猫都劣等的动物。蟾蜍,只会慢腾腾地爬行。)

  22.人世。我好像隐隐约约地开始理解这个词了。人世就是个人与个人的争斗,而且是现场的争斗,只要在那个场合赢了就好。人绝不会屈服于人,就连奴隶都会进行他们力所能及的、卑贱的报复。总之,人除了当场决一胜负之外,就再没有残喘延生的机会了。个人虽然口口声声地唱什么大义之类的高调,但努力的目标必定还是为了个人;超过某个人之后还是回到个人;人世的难题就是个人的难题;大洋并非世间,唯有个人……总之,我从对如大海幻影般的人世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庸人自扰,只在当下必要的时候,才厚颜无耻地想办法解决。

  23.我对这人世不再像以前那么警惕了。我甚至觉得,这人世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地方。看来,我之前对人世的恐怖感,不过是因为受到了某种所谓“科学的迷信”的惊吓罢了——比如春风里潜藏着几十万导致百日咳的细菌部队;洗澡堂里暗藏着几十万害人眼瞎的细菌;剃头铺里藏着几十万害人得秃头病的细菌;电车的吊环上爬着让人得牛皮癣的虫子;生鱼片、半熟的猪牛肉上必定蠕动着绦虫的幼虫、水蛭或者其他什么寄生虫的卵;又比如,光着脚走路,玻璃碎片就会从脚底板扎进去,并顺着身体刺中眼球、让人失明……确实,几十万细菌在物体表面暗涌的说法,确实是“科学”的、正确的。自己曾被所谓的“科学统计”吓得胆战心惊——如果一千万人每天在便当盒里吃剩下三粒大米,就相当于白白扔掉了好几袋大米;如果一千万人每天分别节约一张手纸,就能节省多少纸浆……因此,每当我哪怕吃剩下一粒大米,或者用手纸擤鼻涕的时候,总被浪费了许多大米和纸浆的内疚所烦扰,心情沮丧得仿佛自己犯了重罪。然而,这种理论才正是“科学的谎言”、“统计的谎言”和“数学的谎言”。因为三粒大米根本不可能收集到一起,就算作为一道加减法的应用题,也太原始和低能了。简直傻得就跟计算某种可能性的问题一样——在没有电灯的黑暗的厕所里,人单脚踩空茅坑导致坠落而下的比例是多少,掉进火车的车门和站台边缘的缝隙中的人在乘客当中占了多少比例之类。就算这些荒唐事果真有存在的可能,但至少我没听过双脚跨在茅坑上受伤的事例。以前别人把这种假说以“科学的事实”的名义告诉我,我还完全当真,为此战战兢兢地活到昨天,想来自己都觉得可怜、好笑。反正这人世的真相,我是一点一点弄清楚了。

  24.我当场决定娶她为妻,春天到了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奈良看青叶瀑布。我在采摘这朵花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也就是所谓的“一锤定音”。

  就这样,我们结婚了。据此得到的欢乐并不算多,但随后而至的悲哀却不足用“凄惨”二字形容,大得简直超过了想象。在我看来,世间深不可测,令人毛骨悚然。绝非靠什么“一锤定音”就能轻而易举地摆布一切。

  25.即将忘却之时,怪鸟就会振翅而来,用其尖利的喙戳破记忆的伤口。过去那耻辱和罪过的记忆,很快便历历在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26.反正,我们俩的脸只要放到一起,眼看着就变成两只体型相近、毛发相同的狗,一同奔跑在雪后的小巷。

  27.可是,并不是只有关到了监狱才叫罪。我认为,只有知道了罪的反义词,才能抓住罪的本质。神、救赎、爱、光明……不过,神的反义词应该是撒旦,救赎的反义词是苦恼,爱的反义词是恨,光明的反义词是黑暗,善的反义词是恶。罪与祈祷、罪与悔恨、罪与告白……呜呼,这些都是它的同义词。罪的反义词究竟是什么?

  28.我这种人,没什么本事,整天活得胆战心惊的,光顾着看别人的脸色,早就丧失了信人的能力。

  29.我想干脆一死了之,反正已经没有退路了。不管我做什么都是徒劳一场,只是耻上加耻。我再不敢奢望能骑着自行车去看绿意盎然的瀑布了。我觉得自己可耻下流,唯有死才能够解脱,活着反倒是罪恶的源头。

  30.我的不幸,就是不会拒绝之人的不幸。以前,我总觉得如果拒绝了别人的劝诱,在对方和自己心里就会生出一道永远无法修补的让人尴尬的裂痕——我一直被这种恐惧所威吓。

  31.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了,而是一个疯子。不,我敢保证我没有疯。哪怕是一刹那,我都没有疯过。不过,人家说疯子通常都这么评价自己。也就是说,被拉到这家医院的人都是疯子,不住在这里的人才算正常。

  32.在我一边凄惨地哀鸣一边走来的这个所谓的“人”的世界上,只有一条我所认为的真理。

  那就是——不过,一切都过去了。

  《人间失格》读后感(四):何谓真正的恐怖?——再读太宰治《人间失格》

  一

  提起《人间失格》,很多读者对它的评价是“令人感到抑郁”、“读过之后非常难受”,我认为大部分人只是受到本书文字层面的颓靡气质或太宰治的悲剧生平感染而产生的短暂的“阅读沉浸”。因为想要获得与叶藏“感同身受”的体验,似乎需要特别的情商。

  叶藏从小的心理活动就完全超出他年龄应有的认知,比如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为了迎合父亲的心意,偷偷在父亲的笔记本上添上自己并不想要的“舞狮”;在火车上向车厢通道的痰盂撒尿,他想的是:“我当时倒不是不知道那是痰盂,只是为了展现孩子的天真无邪才故意这么做的。”。小孩子玩捉迷藏用窗帘遮住自己的脸,以为自己看不见了,别人也看不见他了,大人看了会觉得无比可爱。试想,假如这个小孩本身就明白遮住脸不等于遮住全身的道理,为了迎合小孩本应具有的思维而故意这样做,这样的小孩是不是让你感到不寒而栗?而叶藏就是这样的小孩,年幼的他展现出一种真正的恐怖。这让我想起了电影《告白》里的科学少年渡边修哉,喝下含有HIV患者血液的牛奶后故作慌张捂着嘴跑出教室,却躲在卫生间里哈哈大笑。

  因此,我们需要问自己,真的有与叶藏感同身受的心情吗?

  二

  “人间失格”意为失去为人的资格,我们常常将其理解为“一个人堕落到失去为人的资格”。这种情况或许也有另一反面的可能,那就是“心灵已经纯洁到接近天使的地步,从而不适合作为社会人生存”。我们来看看叶藏是属于哪一类。

  我把叶藏对人的恐惧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理解范围内,一类在理解范围外。

  叶藏惧怕人性中的谄媚、欺骗、暴力,贫富间的不睦,具体到人们说话拐弯抹角的方式,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并体谅的。这些都属于人性的丑恶,叶藏畏惧它们,因为他保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如果叶藏的恐惧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那我一定会将他尊为“天使”。

  可叶藏偏偏又惧怕一些超出理解的东西,比如“我在学校里相当受人尊敬。受人尊敬这个观念,同样令我畏惧不已。”因为“受人尊敬”在他的眼里就等同于欺骗,而欺骗最终会被揭穿被众人羞辱,可见叶藏把一切正面行为的本质都看做“欺骗”,只有靠“欺骗”才能“受人尊敬”,而并非有实际价值的行为或贡献。又比如叶藏殉情未遂后被带去警局,局长夸他长得帅,他却想的是“突然听他这么说,我登时心中一阵凄楚,仿佛我是个半边脸长满红斑,模样丑陋的残疾人。”叶藏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与世间背道而驰,甚至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动用哲学可以解释但那不接地气),如果是我也会把当时的他送进精神病院的吧。

  看来叶藏既不是“天使”也不是完全的“疯子”,唯有用“人间失格”的结果来总结他,只能感叹太宰治的定位真是精准巧妙啊。

  三

  题外话,我先看的版本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后看的版本是重庆出版社的,后者要流畅得多。

  太宰治与战后心理创伤有太多需要探究的东西,本篇姑且只讨论主角大庭叶藏本身。

  《人间失格》读后感(五):复读笔记

  1. 在学校里我也开始受到了众人的尊敬。“受人尊敬”,这种念头本身也让我畏葸不已。我对受人尊敬这一状态进行了如下定义:近于完美无缺地蒙骗别人,尔后又被某个全智全能之人识破真相,最终原形毕露,被迫当众出丑,以致于比死亡更难堪更困窘。即使依靠欺骗赢得了别人的尊敬,无疑也有某个人熟谙其中的真相。 2. 现在天气开始变的很冷很冷,万物的隔阂大概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了吧。 3. 尽管事情的真相迟早是要败露的,但我还是惧怕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因而必要进行某种掩饰。这正是我可悲的性格之一,尽管它与世人斥之为“撒谎”而百般鄙弃的性格颇为相似,但我却从来也没有为了牟取私利而那么做,我只是对那种气氛的骤然变化所造成的扫兴感到一种窒息感的恐惧,所以,即使明知事后对自己不利,也必定会进行那种拼死拼活的服务。纵然这种“服务”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微不足道而又愚蠢至极的东西,但恰恰是出于这种为人“服务”的心理,我才在许多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添加上漂亮的修饰语。但这种习惯却常常被世上所谓的“正人君子”大肆利用。 4. “是吗?可大家都说,爸爸是个大好人呐。” 那是因为我欺骗了他们。我也知道,这公寓里人人都向我表示出好感,可事实上,我是多么畏惧他们啊!我越是畏惧他们,就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而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我就越是畏惧他们,并不得不离他们远去。

  《人间失格》读后感(六):人生,生而为人,为人而生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很矛盾。我很诧异,我惊讶是我自己太麻木愚钝还是我完完全全根本没有把纸张上的任何一个字印进脑子里——总之,被称为“看了会想自杀”的这本书我波澜不惊的看完了,几乎只记住了主角的名字。一行行的努力会想起来也只是永远晦暗的色调,如同附骨之蛆一般软绵绵黏糊糊的挥之不去,永远敏感却不激烈的心情,永远平淡却字字诛心的语句,总让我想起那个偏执的霍尔顿。

  我相信应该不只是我有过这么一段岁月,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是游离的,觉得“世界”这个词语无比沉重又肮脏不堪,最期望最想要的就是逃避开这些烦杂的现实,闲云野鹤,江湖夜雨。

  当然,很快我们就会发现独善其身是种多么无法触及的奢侈。

  叶藏的悲哀来自心底的善良,尽管这善良也是不得已为之。他不懂得拒绝,他对这个世界怀抱着歇斯底里的恐惧与警觉。我想这种心情并不陌生,就像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抱有的心情——渐渐能够发觉这个世界卑劣污秽的面孔却又无法自觉地踏入泥潭与之融合。

  所以说我才会想起霍尔顿。他们站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反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固执地坚信过什么,然而在目睹过这个世界的狠毒与手腕之后都不得不选择了迎合与妥协。而做了相反的选择的他们,就只好作为这个世界对于我们这些囚徒的警告,血淋淋地挂着疯子的挂牌游街示众。

  然而他们又是不同的。霍尔顿选择了背对悬崖,守望那片麦田,而叶藏却选择了躺进那片麦田,压坏了柔弱的麦苗的同时也刺得自己伤痕累累。

  这份悲哀是我们每个人的,这道选择题每一个骨节长开的少年都要面对,没有对与错,只有对世界or自己的考量。盲流永远是可怕的,但感谢还有那些奋不顾身的勇者,能够在我们畏畏缩缩地沾沾自喜活着的真实的同时,提醒着我们,曾经的初心。

  所以说我才会喜欢良子,也会永远记得叶藏的那句话——难道说无垢的信赖之心反而是罪之源吗?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为人所生,生而为人,又为人教会所谓的黑与白,对与错,可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最悲哀的不是你做了错的事情,而是你做了对的事情,却同样是罪恶。

  《人间失格》读后感(七):窥视内心世界之作

  这是一本不厚的书,如果你拥有一个完整的下午,那么,读完这本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在日语中,“人间”是人的含义,书名“人间失格”就是“丧失做人资格的人”。

  故事不复杂,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人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毁灭的原因,当然有日本二战后的社会因素,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主人公的性格缺陷。《人间失格》中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来自他的自我暗示。外界的微小阴暗都会在他内心掀起巨大的波澜,他总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有罪、虚伪、自卑的人。

  作者太宰治,生于贵族家庭,父亲是议员,母亲多病,不能亲自抚养孩子,被别人带大的太宰治自小缺少母爱,加上父亲的严厉,养成了敏感、多愁、阴郁的性格。

  太宰治成年后,生活放浪不羁,消极厌世,曾与艺妓同居,一生四次殉情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情人相约投水自尽。太宰治生前一两年间,他的妻子和情人分别怀孕,后来诞下两个女娃,她们就是后来著名的日本女作家津岛佑子和太田治子。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后期作品,臻于成熟之作。这部作品写就,也是作者殒命之时。了解太宰治身世的人,会发现这部作品与作者的经历高度重合,就连主人公殉情时投水的地点也与作者完全吻合。因此,这部作品被研究者视为作者内心的映射,也是“私小说”的实践之作。所谓“私小说”,简言之,就是自己写给自己读的小说。日本研究者称,《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只为自己写作的作品,内在真实的内容自叙体”。

  这部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已经离人们远去,但它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唤起读者的普遍共鸣。虽然主人公的性格和作为很难被现代人认可和理解,但这部作品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社会病态人的挖掘,都值得我们在掩卷时思考。

  毕竟,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件看上去容易、其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蛮喜欢这个版本,精装,封面设计简单、雅致。

  《人间失格》读后感(八):更像一本呓语的私小说

  《人间失格》据说是一本奇书,是一本很多人看了自救或者自杀的书,它是太宰治最享有盛誉的一本书,承担着一个作家潜意识的自传的角色,另外,作家在完成它之后,终于用生命践行了小说中充斥的绝望与厌世,用死亡为它做了做完美的注解,这就是它之所以享有盛誉的原因。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而言,这并不算是太宰治最好的一部作品,它也许是最“太宰治”的一部作品,但是正因为个人主义太浓厚,反而丧失了其该具有的的文学价值。

  读完《人间失格》,我和我的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他这样的写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小说中的主人公“我”,阿叶,从出生就一幅“死相”,他一直活在惶恐和罪恶中,害怕人群害怕社会,爱好画画和讨好别人。即便是遭受不公,却也绝不敢说出“不”字。离开家乡后,也无法和大众相处,更难以掌握生存能力,不是依附在女人身边就是依附家人。可以随随便便的“走”,也可以肆无忌惮的“来”。终于与酒精和药品为伴,终于早早离开人间。所谓的“失格”,也就是用一种近似于“失重”的词汇来描述一个人在人世间的一种无所谓的状态吧。可以活着,也可以死,怎么样都可以活,怎么死的都无所谓。其实,我真的很难理解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和这样的生存哲学。悲观,是你不管怎么阅读都能感觉的,可是,让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悲观。有一种学术说法是因为太宰治生而俱来的“原罪的自觉”。我想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艺术家们,都生而俱有这样的“自觉”的。后天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加剧这中"自觉",比如战争比如革命,但是太宰治的这种“原罪的自觉”又是什么样的意义呢?书里有一句注解——他的父亲不好。我却总认为有些不负责任。主人公阿叶,更多的是呈现一种精神分裂精神状态不稳定的状态,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想他就不用为何他一起自杀的女人付出更多道义上的责任。然而,这样的男人,终究是很难取得人们的好感的。很多人都说,阿叶就是太宰治本人,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并不喜欢太宰治这个人。

  我阅读的第一本太宰治的作品是《瑜伽草纸》,在那本书里,呈现的太宰治是有些小幽默小任性的慈父,在《斜阳》里,呈现了太宰治更多的写作功底,而那本小说也更厚重,至少不是一本会让人们纠结于作品意义的小说,但是《人间失格》更像一本私小说,个人的梦境中的呓语,或许,这就是太宰治,不需要很多人懂得的太宰治。

  日本人受武士道精神浸染,总觉得生之多艰,期望死的壮烈。自杀,能够自己选择死亡时间地点方式,是一种完美的死法。他们并不恐惧死亡。一生自杀五次,而且还是偕同情妇殉情,最后一次,他完成他的死亡行为主义。我想,太宰治或许并不是一个情种,只不过他需要有人陪伴他一起死而已,他不在乎死亡就像他并不珍视生,也许他的一生,就是“失格”的在人间走个过场而已吧。

  《人间失格》读后感(九):何谓“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负盛名的作品,这本书创作于1948年的3月至5月,6月开始在杂志上以连载的方式发表,而6月13日,太宰治便与山崎富荣一同投入玉川上水自杀身亡。

  《人间失格》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绝大多数都与太宰治的个人经历有关,然而,要说是他的自传,我想并不十分准确。因为若是和太宰治真实经历对照,便很容易发现诸多不符的情况。同时,《人间失格》里的这些故事所对应的现实都发生在1938年之前(小说最后叶藏进了精神病院,太宰治也在1936年曾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治疗)。其实在1938年之后到最后1948年自杀这段时间内,太宰治无论是生活还是心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二战结束后他精神再次受到创伤,但这时太宰治表现出的颓废也不是《人间失格》里的这种。在《人间失格》后记中,作者说在十年后见到了叶藏手记中的一位女子,这一点与他写作这篇小说时是1948年也不谋而合。

  所以可以这样说,这部小说是太宰治在十年后对1938年之前的那个自己进行的一次“自我审判”,剖析那时对人世的恐惧与逃避以及自己的罪恶意识。而太宰治在故事中对自己经历做的那些变动,并在创作时以“手记”这样形式表现,我想大概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从而使它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性质的小说吧。

  ————————失格的根源:对人世的恐惧与逃避————————

  “恐惧”是这本书里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

  叶藏的恐惧实际上是一种对人世生活的恐惧,这种恐惧的出现与他的性格有关。

  第一是缺乏自信。叶藏天生不善言语,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丝毫的自信,他“害怕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总要稍加掩饰” 。他还很怕人,和别人待在一起总是感到紧张和羞耻,甚至看见电车售票员、餐厅服务生都感到害怕。

  第二是把自己看得太轻,而把别人看得太重。叔本华说:“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叶藏很脆弱,他总把别人的恶言和无心的玩笑当真,并“默默承受着外来的攻击,内心却感到惊呼发狂的恐惧”。并且,他不会拒绝别人,他“觉得如果拒绝了别人的劝诱,在对方和自己心里就会生出一道永远无法修补的让人尴尬的裂痕”。

  对人世的这种难以言喻的恐惧让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与痛苦不堪,而在掩饰自己真实想法的同时,他也找到一些逃避的方式。

  他最初用来对抗恐惧的方式是故作滑稽之态。他说:“滑稽,是我对人最后的求爱。”自小时候起,他便开始把自己的忧愁深藏于内心,而表面装出乐观的天真模样。他学会了逗笑他人,以迎合他人来讨他们的欢心。在上中学的时候,他也“靠逗乐的本事,渐渐地成了班上的人气王”。

  这样的逃避方式在很多时候都让叶藏巧妙地与生活达成某种默契,并如愿以偿地隐藏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与周围人也能进行看似正常的交往。但这同时也让他落入深渊,因为有一次他的预谋失败了——他的伎俩被一个同学识破。这对他无疑是最要命的打击。自那以后,叶藏每每想起便觉得不安和恐怖。

  后来在东京读大学的时候,他遇见了堀木正雄,从后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堀木和太宰治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也对人世抱着逃离的态度,但不同的是,堀木是个混世之人,在叶藏眼里,他多少还有些狡猾、冷漠、自私、爱慕虚荣。叶藏说:“他(堀木)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取悦他人,也没有发觉取悦他人的悲惨之处。从这点上看,我和他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堀木的引导下,叶藏找到了第二种从恐惧中得到解脱的绝佳方式,即借助于酒、香烟和妓女,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我放纵。他宁可倾尽所有,也要义无反顾地去沉沦。

  然而,因为家里给的零钱根本不够他挥霍,所以这种新的逃避人世的方式也终于没有了前路,这时,他的学业也荒废了,于是他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他开始靠女人过生活。而后来,也是因为这一境况让他更加确信自己活不下去了,并下定决心一死了之。(之后他和常子一起自杀,然而,常子死了,他却得救了。)

  ————————浅析叶藏的“罪恶意识”————————

  在离开静子并过上了一种靠酒来排解悲伤的不着边际的生活时,叶藏遇到了良子,他被良子纯洁的信赖之心打动,于是决定和她结婚。在结婚后,他也不再喝酒,专心工作,生活似乎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却启发了叶藏的罪恶意识。

  其实叶藏一直在思考罪这件事情,那天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书名中获得一些启示,并且,看到良子被人玷污的场景也让他终于明白什么是罪。从后面叶藏关于罪的控诉中可以反推得知:在他眼里,所谓的罪,应当同罚结合来看,只要是因为某个东西而受到了神明的惩罚(在叶藏看来,发生了悲剧,即意味着受到神明的惩罚),那么这个东西便是罪。

  比如,对于良子被人玷污这件事情,叶藏的逻辑是:良子天性有一种对人的“纯洁无垢的信赖之心”,正因如此,她才因为没有防备而受到玷污,他把这种玷污看做神明对良子的惩罚,于是叶藏就发出了这样的控诉:“无垢的信赖之心是罪吗?”

  良子事件同时也将叶藏重又推向了深渊。他觉得“自己的不幸完全源自自己的罪恶”,他想:“反正我就是罪恶的集合体,只会不断朝着不幸永无止境地堕落下去,没有一点预防的具体措施。”那之后,他便陷染上了毒瘾,毒品缓解了他不安和焦躁的情绪。随着毒瘾越来越深,他最终彻底变成一个没有退路的瘾君子,他想:“干脆一死了之……不管我做什么都是徒劳一场,只是耻上加耻……唯有死才能够解脱,活着反倒是罪恶的源头。”

  最后,因为在极度脆弱时没有抵抗,他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他成了疯子。叶藏说:“我的不幸,就是不会拒绝之人的不幸。”他把自己因没有抵抗而被当成疯子这件事也看作一种惩罚,于是他又控诉道:“不抵抗也是罪吗?”

  ————————何谓“人间失格”————————

  书名“人间失格”的意思是“丧失了做人的资格”。关于书名的译法,存在一些争议。止庵说:“中译本多不管日文汉字与中文意思并不一致,照搬原书名‘人間失格’,此种做法殊不可取。李长声说可译为‘不配做人’,倒是简明的当。”最近林少华先生也出了他翻译本,把书名译作《人的失格》,他认为“翻译当介于生熟之间”,于是便采用一种折中的做法,但这样似乎显得不伦不类了。

  关于什么是“不配做人”,我想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在故事的最后已有揭示。叶藏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他被当成了疯子,“就算现在离开这里,额头上也会被贴上疯子的标签”。他说:“我已然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已经根本不算人。”

  第二层意思是指叶藏失格者的性格,以及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过程。一开始是对人世的生活充满恐惧,不知道何为“人的营生”,于是总是想办法逃脱。然而,逃脱的方式却让他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尽管后来他多次尝试融入生活,并终于对“人世”有所理解,然而,良子事件却激发了他的罪恶意识,在进一步的堕落中,他变成一个没有退路的瘾君子,他觉得自己罪恶深重、不配做人,活着便是罪恶,只有死才能够解脱。

  这篇故事中多次出现“要是当时怎么怎么样,我就能好好活着,绝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悲惨”这样的句子,这是叶藏回顾自己经历时的设想。当然了,在我看来,即便当初他选择另一条路,他最终也会落入深渊。

  文中有两个细节对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在和静子一起时,他的生活实际上有些稳定,他也想着“只要遵循与昨日无异的惯例即好”,然而,最后他还是离开了,因为他看到了静子和茂子的幸福,他觉得自己的“夹在她们中间会毁了两个人”;二是在和良子结婚后,他不再喝酒,认真工作,他对这样的生活也抱有信心,然而后来良子被玷污也让叶藏重回失格的人生轨道,过去的那些对人世的恐惧与不安又卷土重来,将他打回原形。

  从他和静子的故事中可以推测,即便和良子在一起时没有发生那样的不幸,叶藏最终也会重回失格者的生活。他的性格早已决定了他的命运。

  此外,对于“不配做人”,还有另一种解读,这就不得不说到太宰治的第二次自杀——即1930年太宰治与酒吧女田部阿滋弥一起服用安眠药投河自杀的事,这段故事在《人间失格》里也有,其实太宰治在很早便根据这次经历写了一部叫《小丑之花》(又译《道化之华》)的小说,《小丑之花》可以算是《人间失格》的最初版本,主人公也叫叶藏。《小丑之花》描述了叶藏自杀被救起后在医院里发生的事,故事里大家都试图让叶藏走出阴影,而叶藏却满是自责,可以看到,虽然他活下来了,但是他依旧是想死的。止庵说:“当时两个人都想死,都跳海,但一个淹死了,一个没死。所谓太宰治丧失为人资格,就是针对这件事……他其实后来所有的自杀,都是要满足这次自杀,证明那次是真想死。”若是结合太宰治自身的经历来看,止庵的说法是有些道理,但我想,这一观点更多的是针对太宰治的现实情况,并不是很符合这篇小说。

  注:①重庆出版社的这一版《人间失格》在“手记一”部分有内容缺失,并且排版有不少错别字,所以如果有购买需要,不建议购买此版。②本文对重庆版缺失部分的引用均来自林少华的译本《人的失格》。

  《人间失格》读后感(十):不抵抗也是罪吗

  睡不着

  搞得我都在怀疑是不是因为睡前不小心照了一下镜子,,美得我到现在都睡不着

  睡不着呀睡不着

  我睡不着的时候就特别丧,喜欢做自我批评,就很少能有开心点的时候,我还想起来叶藏了

  之前说想推荐叶藏看《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后来才知道这个作者又写了《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得了,还是让叶藏安息吧

  其实是因为最近知道了几个很有意思的词,“讨好型人格”,“假性独立”和“回避型人格”。对,听名字就没一个是好的。可惜九五年的时候,太宰治已经自杀了,而叶藏早就死在了他笔下,要不然叶藏那要命的“他人及地狱”的恐慌还可以当个病治治不是?比直接送去没有女人的疯人院会不会好一点……算了,这个还是不想了

  我一直很好奇叶藏用什么样的心情进行入睡。不是醉过去,也不是在女人的怀抱里,而是偶尔清醒,夜深人静独处的时候,怎么面对原形毕露的自己。捉迷藏这种游戏,自己也没法跟自己藏。哄都没法哄,也真是伤心,怪不得伤心的人都去买醉,估计都是为了能睡觉 睡前要讨伐自己,醒后要应对他人 懦弱的人能更愿意面对哪一个。

  无论什么时候,懦弱的人都不敢把真实的自己给人看,对自己的时候当鸵鸟,对别人的时候当缩头乌龟,不敢去爱也不敢被爱。

  自卑的人不敢相信别人,更不敢相信自己,卑微到没有接纳他人的空间。自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望着那大大一片天,也不知道是可怜还是不可怜

  好在人生若望到头,谁都是只有一个结果,所以这世上的人,认命的多,看开的更多。

  电影,动漫,小说和音乐。日本人精神世界里的虚无以及对命运的悲观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人间失格》更是豪不例外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化特征。特别丧,丧的我甘拜下风。 那我到底是为什么睡不着呢

  我才不说呢

  算了算了 说出来好受一点 因为我长智齿呢 唉:-(

  我也想问问神,不抵抗也是罪吗,长智齿要这么受罪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间失格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