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4: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10篇

  《对话稻盛和夫》是一本由本山博 / 稻盛和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57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一):思善行善,提升灵魂的高度

  《对话稻盛和夫》第一册《人的本质》,发人深省的一本书!

  说来也巧,最近无意中读的都是关于“爱”这个主题的书。无论是企业家还是修行人,如果本着利他之心来完成一些工作,那么过程也许会变得简单些,所以与其说探讨的是人的本质,不如说是爱的本质。

  哲学类的一本书,很有意思的是关于本山博先生通灵的那些事,这些情结很吸引人,是常人无法企及的深度,读完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利他之心所能散发的超强能量。

  当肉体消散后,知觉保存在查克拉中,记忆超时空可以续存千年,灵魂也仍存在于世间进入另一段旅程,原本的灵魂,心及真我,加上后天的“业”,将形成一个新的灵魂,重又踏上另一段新的旅程。所以,活在世间时,尽力消除灵魂中扭曲错误的地方,让自己离开世界时的灵魂比当初来到世界时的美好一点。灵魂转世的平均周期是200~300年左右。众生虽各自有宿命,但仍可通过因果报应法则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灵魂是一个巨大的意识收藏库,从出生之日起,一直到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经历无需特意回忆,全部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灵魂,在这其中,不仅包括这一生,还包括往生的所有经历,这并非无稽之谈,现今已通过催眠术唤醒过受验者对前世的记忆。灵魂是包含了从过去到现在生生世世的意识体,关于这点,也正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少有人走的路》中关于唤醒潜意识的论点,简直如出一辙不得不信服。

  当灵魂处于低层次时,容易受情感和欲望的影响,而当进入高层的境界,自然而然会产生利益众生的大大愿,拥有诸如改变天气,感知过去,通灵等的超自然能力。当我们在践行利他时所生出的智慧都是自然而生,而非经由个人的思考所得,而这种自然而生,醍醐灌顶的智慧也正是创造力。

  人就像婴儿一样,仅靠自己是无法生存与世界中的,只有通过充满爱意的相互帮助才能够立身于世。秉持专注,利他,教养,祈祷,关爱,智慧。养成一个精进,从善,美好的高层次灵魂,思善行善,持续地改进,今日比昨日更好一点点。

  好书,四颗星推荐!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二):感恩之心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是因为人有高级的情感,有人说是因为人有思维,有人说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而从《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中看来,人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智慧。

  而智慧,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包含了众多的才干和思维,比如感知、记忆、理解、情感、分析、逻辑等等。那么本山博与稻盛和夫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述人的智慧呢?主要是信仰、灵魂与悟性方面。

  开放的经济社会与制度,不仅仅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开阔了众人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物质至上,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从社会进程的角度来说,因为目前人们的物质基础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资源没有达到极大丰富,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们兜里金钱的增长不成比例,这客观上导致了大家“向钱看”的心理。从人的本质角度,本山博与稻盛和夫则从贪欲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等到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各项福利都能够很好的分配并利用,人们都能拥有自己的房车,孩子的教育与老人的医疗都不再是烦恼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是不是就一定会从物质层面转到精神层面呢?不见得。归其原因就是人的贪念。如果想要看看这个观点的证据,新闻便是最好的渠道。当我们看到贪官将受贿的现金堆了整整一屋子的时候,我们总会感慨,要这么多钱怎么能花的完?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人对于物质财富的痴迷与贪恋。

  而从对物质的执念也会衍生出来另外一种负面的情绪,那便是自私。本山博说,人生天性是自私利己的。其实,这是生物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要正确对待,合理调节,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但是,正是由于社会大环境正处于一个可分配资源有限而民众众多的进程中,导致大家开始不顾他人利益一味地为自己打算。甚至有时候,会产生“即便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得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畸形心理。如此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便会走入恶性循环之中,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成长,还会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那么,对于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如何面对与提升自己呢?本山博说,我们应该拥有信仰,相信灵魂的永生,真诚地祈祷与感恩。在我看来,最后一点是重中之重——感恩。人活于世,总会有太多的理由和事情让我们慢慢忘记了感恩是什么。我们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会忘记朋友的诤言提醒,会忘记爱人的无怨付出。当没有了感恩之心,也便不会想到回馈与付出。只有时时刻刻怀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对生存感恩、对社会感恩、对他人感恩,才能更好地思考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出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对于人生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想明白这些,才能算是不枉此生。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本身并不重要。而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却恰恰是追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思考过,我们才能彻悟,才能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社会。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三):敢问当下:哲学缺失,道德蒙尘,我们怎么办?

  《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于2005年在日本出版,到目前虽已将近10年,但却日久弥新,其所传递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反倒显得愈加重要。《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贯穿了从国家、社会、企业以及个人的普遍适用的哲学观。当下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与辉煌的经济成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情形,与两位哲人谈到日本二战后的情形极其相似。重建社会道德体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对于当今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编辑如上推荐,我很早就读完了《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坐下来写点感想,夜深人静,刚好可以完成任务。由此,随意做评述而已。老人倒了扶与不扶?地铁口的年轻生命在经过10多个小时后,才接到了救护车的救助,结果却与死神相见……太多的事件,已经难以表达当今的社会。哲学抑或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似乎失去了新鲜的活力,几乎成为高校教师或者是堆码文字工作者的话题,没有成为大众的思想耕地。道德的滑坡,拷问我们的公共生活,拷问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稻盛和夫的哲学来源于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这一点从他一次演讲中就可以证实。我经常在盛和塾里对大家说:"哪怕是雇用5名员工、10名员工,为维持包括他们的家人在内的大家的生计,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人,即使是维持自己个人的生计,养活自己的家庭,就得伴随相当大的劳苦艰辛。

  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就不得不全力以赴,没有闲暇去照顾别人。这么说也不过分吧。但是,明知世道艰辛,各位经营者还是雇用了众多的员工,为了员工和他们的家庭,每天都拼命工作,努力经营。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员工,不辞辛劳,不惜汗水,不断提升企业利润。我认为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利他的修为"。

  不管哪个国家,一般来说,所谓企业,本身就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利己主义的组织,大家都抱这种观点。但是,我们经营企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追求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在这种崇高的大义之下,为了让企业永续发展,就必须实现高收益。

  我们要有这种自觉,怀着自豪感,挺起胸膛,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经营。我相信,每一位经营者的这种献身精神,不仅可以让企业持续发展,还可以给中国人民带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促使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有人说哲学所必须关心的问题未必是思想上最大的问题,却一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哲学就没有智慧。古希腊时期,哲学王也就是智慧王。哲学被封为最高的智慧。可如今,哲学似乎束之高阁,仅仅成为学术或者作家们的事情。面对逐利的,特别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的满足,道德的滑坡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怎么办?《对话稻盛和夫:话说新哲学》中“积善行,思利他”等给了我们或许最好的答案,值得花时间一读!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四):“魔的时代”中的灵魂之修

  “魔的时代”中的灵魂之修

  ---读《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

  2012年,在世界末日预言崩溃中过去了。2013年紧接而至,伴随着以连续8天上班为代价换来的元旦5天休假,让人总有一股说不出滋味,好似乎这末日的情绪仍然笼罩在心头。是啊,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吗?在这个颇有几份寒意又迷茫的长假中,捧上《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这本书,读一读,也许再合适不过。因为这是一本为今天生活在“魔的时代”中我们如何从灵性学角度探讨并帮助我们如何净化灵魂的灵修之书。

  一、稻盛和夫、本山博与书名

  稻盛和夫,这个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人,可能大家都知道,他27岁创办京瓷株式会社,52岁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现名KDDI,现为日本第二大通信公司),这两家公司都进入了世界500强。2010年受日本政府之邀,更是以78岁高龄接手已然破产重组的日本航空,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当月扭亏为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营奇迹。在这个崇拜财富、渴望成功的年代,稻盛先生受到追捧,很是自然。亦如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书名。当然,我不知道日语原文的书名是怎么样表述的。相信如果您读完这本书后会赞成我的判断。

  这本书实际上讲述是,稻盛先生就当前人类社会“即便过上了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日子,人们依然会得寸进尺,永不满足”,并且奉行“通过维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流程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所有的国家现在都在为了满足国民的这种欲望,以建立物质丰富的社会为目标而全力发展”,甚至还“觉得专心搞制造业并不划算,应该通过金融来扩大整个国家的财富”,“最终形成了把整个世界拖下水的严重事态”等一系列问题,请教于日本一名灵性研究大师本山博先生。

  本山先生比稻盛和夫年长7岁,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江湖术士”,是日本著名的宗教学者、修行家,他除担任玉光神社宫司外,还是国际宗教暨超心理学会会长、加利福尼亚人类科学大学院大学校长,可谓是既有实践更有理论,他所著的《超感觉及其世界》一书甚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优秀推荐图书。本书大多情况下是稻盛先生抛出问题,本山先生来作回答,当然也有少数情况下相互间的讨论。正如稻盛先生在序言中提到的,“在这场对谈中,我作为一名‘倾听者’,尽可能地引发本山先生的阐述”,有鉴于此,我想如果把本书的书名更改为《稻盛和夫对话本山博:人的本质》,或直接缩称为《对话本山博:人的本质》,也许更为恰当。但出版商还是把稻盛先生抬出来作书名,我想这可能就是在现代这个被本山先生称之为“魔的时代”的宿命。

  当然,让稻盛和夫这位曾多次托钵化缘的修行体验之人,来与本山博这样有着丰富的自身灵修体验大师对话,应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除有亲身体验上的相近,更因稻盛先生经营之奇迹,就象他在本书中所述那样:

  “我就像是在浓雾中登山一样,当云雾散尽再回首眺望时却发现,自己一路走来的山道两旁都是万丈深渊,而山道的宽度恰好只能容纳一个通行。这时,人一瞬间惊悚得汗毛倒竖,暗自慨叹自己刚才在浓雾当中没有踏错过一步。”

  稻盛创业奇迹给人感觉他的确有如神助和通灵的能力。这一点,本山博也加以了肯定,并以稻盛创办第二电电企业成功为例,认为稻盛之所以能“即便是在两边都是万丈悬崖的狭窄山道上,也会如履平地般从容行进”,并且“心中不仅不会有任何恐惧,还会在冥冥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导引”,得益于稻盛先生能够“舍弃自我,与万物他人一体”的灵魂修行,所以“神灵会赐予我们巨大的自然之力”,“连悬崖峭壁也会主动给以护持”。的确,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能象稻盛和夫那样一辈子一以贯之坚持“六项精进” (一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二是要谦虚,不要骄傲;三是要每天反省;四是活着,就要感谢;五是积善行、思利他;六是忘却感性的烦恼)的人生哲学,实在是一项灵魂修炼之举,难怪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言:“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二、“魔的时代”中的救赎之路:人的灵修

  这个以物质为上、人的贪欲无止境下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魔的时代”何以出现呢?两位大师都把矛头指向了以美国为首的“以获得更多利润为目的”、“只有通过不断扩大经济规模,人类才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念。本山认为如果“屈从于物质原理的社会风潮泛滥”,“凡事都物质原理为基准的话”,人类就无法避免陷入只顾自身、无视他人的状态,甚至再也没有诸恶莫作的自觉意识,误以为人类无所不能、能够发挥无限的力量,从而陷入了“魔的时代”的混乱之中。其实人类并没有这么伟大,人只有在非常狭义的、有限条件下才能够生存,例如,即使地球上空气哪怕只消失5分钟人类就将灭亡。本山先生甚至还引用物理学中热力学“熵”的原理来说明它:任何事物,只要它是物质,都是由秩序状态向无秩序状态转换,物质的熵值越大,物质结构越混乱,而这种混乱最终将导致世界的毁灭。于是在“魔的时代”,人一旦找不到逃避的出路,自杀与他杀都有如家常便饭一般,且并无任何罪恶感。

  “魔的时代”根本错误,本山看来,在于资本主义理念把“大自然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应该予以征服改造的对象,以便让其为人类服务”,当然,更有意义的是,作为灵修大师他并不满足于世俗的批判,而是从资本主义兴起所依托的宗教根源作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这由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宗教诞生于沙漠环境所致,因为在沙漠环境中,人类仅靠大自然不足以生存下去,人不管怎样也无法成为上帝,而人与大自然之间,人如果不去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话就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状态培育造就了上帝、人类以及大自然彼此对立关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上帝、人类以及大自然三者之间相互对立关系又构成了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根本--“将人类理所当然地征服和支配大自然作为了自身的基本理念,这也就铸就了对立思想的根基”,正是基于此,“尽管这三个宗教都共同信奉亚伯拉罕的神,可是彼此之间却又战争不断”。反观产生佛教的印度,那里每年都能收获数次水稻,在此环境中,产生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想法就是很自然的事。

  对本山先生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这非常有意思,也很受启发。本山先生并未停止,还进一步认为,“在基督教思想中,大自然与人类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支配成为了基本,并最终产生了科学”。然也!然也!本山先生这番高论确实令人眼界大开,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底层代码”中沙漠宗教思维根基。但今天,正是现代科技和科学这股力量在助长了人类自信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对科学产生了“迷信和膜拜”,盲目地认为人类是可以支配和奴役大自然;并且对于人类社会中一些不符合科学逻辑体系中事物,难以理解,不能接受,甚至嗤之以鼻。作为读者,作为芸芸众生的普罗大众,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我们就无法理解两位大师本书中接下来要谈及的第二个问题,即今天如何从“魔的时代”脱身而出的“药方”—人灵魂的提升。

  这就涉及到灵魂之修的话题。这是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话题,即便如稻盛这样有德行的人,在与灵修大师本山的对话中常常也会冒出“我终于有些明白了”这类欲言又止的话来,况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物质追求并“迷信于科学”的现代人,恐怕更是不得其法,不入其门,从而更加迷茫。但在我看来本书的探讨,对迷茫中的众生来说还是不无意义的。

  在两位大师看来,心有贪欲易生魔,人的物质化,让我们落入了一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禁锢的“魔的世界”囚笼之中,并且力量极其强大,阻止我们灵魂向上升华,使得我们生存的世界变得更加紊乱无序、冷漠,最终“只会以毁人毁己告终”。拯救它的办法,就是要让我们上升到更高的灵性世界中。在本山博看来,人的本质就在于灵魂,人的灵魂在千百年岁月中不断轮回转世中保存了所有时间记忆,而会在储存这些记忆之处即是生命能量中心,印度修行者将其称做“查拉克”(chakra),人的大脑只不过是灵魂用来交换的工具;如果灵魂能够觉醒,那么我们的灵魂就能够见得到神灵,这样我们就不再需要借助凡人的思想和智慧,仅靠直觉就能洞察一切,世界上的众生就自然能够相亲相爱,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并且在本山先生看来,人的灵性世界也是有层次且依据修行情况不断递进,依次为“星光体”(即佛教的“末那识”,是情感和念头的中心)、“卡拉那”( 即佛教的“阿赖耶识”,是真我的世界,这里灵魂就爱)、“普鲁夏”(是开悟的世界,不再有作为个体的身体,即成了神)、“绝对空无的世界”(是最高的层次)。并认为“在灵界里,越是往高层次走,越是容易超越和舍弃小我,因此在高层次时,心中的各种念头都能够直接转化为创造物质的力量,从而引起世界的变化”。

  在本山看来,要想让灵魂觉醒,超越为欲望所困的凡人世界,就要从提升净化自身灵魂做起,走一条灵修之路,从建立起磨砺灵魂的生活方式做起,从迷于“贪、嗔、痴”的“三毒”的执著中解脱出来,人类必须从对于奢侈生活的依赖以及自私和贪欲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智慧和利他的关怀,具体而言,即要践行:一是祈祷,这很重要,因为本山看来,不懂祈祷的人,他的灵魂得不到成长,如果灵魂得不到成长,他就无法超越自己,否则再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二是感恩,与祈祷同样重要,人类生存于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当中,只有当我们对所有事物都怀有感恩之心时,必须懂得敬畏,我们才能够得到救赎。三是利他的关怀与付诸实践行动。当我们心怀对人之爱时,很自然地就能够进入无我状态,否则,如果心中不能充满爱,智慧的大门只能对我们紧锁。在本山看来当年在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的独家垄断经营,稻盛和夫一心为了降低日本社会大众的通信费用出发,在既无相关通信技术又无任何铺设折通信网络线路的基础上,一切从零开始获得成功,正是源于当初创业时意愿的坚定与无私程度。在奉行利他行为时,也总是会反复自省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出于个人的贪欲”,这也正是让我们的灵魂得以成长升华的最有效途径。以此来为大众谋利益建议:有必要将各个国家的圣贤者聚拢在一起,超越所谓的“国家利益”,让联合国回到创建之初衷,重新换发生机,从而让全人类得到拯救,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三、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显然,把人的本质,归结于一个不同于物质层次的异次元的灵魂存在,对于我们这些深入接受过唯物主义教育且有着所谓“信仰科学”的情结,并且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述犹言在耳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尊重它可能的存在,而不应把它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之流。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灵魂又由理性所主导,从而得出“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结论。此外,从逻辑学角度看,今天如果我们绝对唯科学主义,实际上也是对科学的另一种迷信。正如稻盛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难道仅仅因为‘现在’的科学无法证明就对这一切一概予以否认吗?事实上,有许多曾经是‘现在’的常识却在‘未来’被最终否定。反过来,也还有众多“现在”的非常识后来却在‘未来’又得到了肯定。并且,只有当我们能够承认这个世界还存在着超越常人智慧与认识的存在时,才能更有效地解释这个世界的成因与意义,并且最重要的是,也只有当我们对于这些未知心存敬畏、常怀谦虚,才能够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

  的确,在这个以物质为上、人的贪欲无限被激发的“魔的时代”,对于当下每个紧张又疲惫的灵魂而言,如果我们真的能透过本书,对这个超越了人类智慧的灵魂存在有所思、有所悟,进而以“灵魂之修”,找到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发展道路,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控制住,把美好的一面放大起来,幸莫大焉。

  什么是人性?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所揭示的那样,“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不是出自于厨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不要讨论他们的人道,而要讨论他们的自爱,不要对他们讲我们需要什么,而要讲什么对他们好。”生活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时代里,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义。是啊,对于人类自私的天性而言,如果单纯地依靠个体的灵魂之修,去试图改变现实的迷失和精神的沦陷,极可能是无功而返。

  什么才是我们今日世界问题的解药呢?今天生活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被誉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在晚年也曾提出这样的诘问,在其所著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梁老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并强调三大问题解决顺序不能乱。然而,当我们今天身心灵全面地陷入物质主义的囚笼,炫豪车、炫豪宅、炫名牌、炫奢侈品、炫享乐生活,纠结于人与物之间争夺之时;当我们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政府,倘还全力折腾于热衷于地铁高铁高速公路、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基础建设以及房地产拆迁与重建,来保证所谓的GDP高速发展的理念之时;纵有千种良方百个佳计,摆在我们面前,又能怎样呢?最后,我还是想弱弱地问一句: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五):开始相信灵魂的存在

  安妮宝贝在微博中推荐了这本书。与此同时,这些年的安妮也不断在修行,她认为处世最好的态度包容、温柔、发现和吸取别人身上的美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渐渐成长,这样开阔的境界无疑是最合时宜的。

  《人的本质》这本书中提到,二战之后整个世界的工业和经济都在腾飞,人的欲望变得无限膨胀,互联网飞速发展,虚拟与实体世界已经不分彼此,这也意味着人类文明正在走向灭亡。每个人都欲望无限,心中没有爱、没有利他的思想。小孩子从小的教育缺乏教养与感恩之心,父母教给子女的全是些自私自利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父母只会让自己的孩子读好学校,进好公司,拿高薪。

  而国家也是如此,所谓国家利益,不过是每个国家自己的私利和欲望。中国有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本有日本的国家利益,没有利他的精神做支持,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会很差。

  本山博先生建议灵魂的修行。灵魂的修行无所谓宗教,相反他希望无论是何种宗教,总有一天能够做到思想上的融合和大统一,而不是宗教的相互斗争与对立。基督教主张信仰耶稣,除了耶稣,你们没有办法被拯救。伊斯兰教信仰安拉,只能是安拉之神,而没有其他的神。这样的只有A,不能是B的教义,无法使人类的灵魂得到修炼。

  也不是非要是佛教,只是无论是何种宗教,人们都应该从对于奢侈生活的以来以及自私和贪欲中解放出来,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智慧和利他关怀。工作、创业,只要心中的信念是利他,而非自私自利,灵魂就能得到修炼。并非要刻意的做一些事情,即使在工作中,当我们真正能做到无心忘我,聚精会神地从事一件事情时,人自然而然就会向神灵祈求,寻求指引。

  本山博先生的生母与养母都是杰出的通灵者,他之后自己对这方面有大量研究,并且在美国开办学校。他在书中讲了许多看上去是“灵异事件”,但似乎又真实存在。于是我终于第一次开始相信,人的灵魂在死后会转世;大脑只是灵魂借住的工具,一切都有因果等这些说法。

  这样的说法与信念并不是要毁掉我们的三观、重新建立新的,我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信念来好好思考如何“正确的活着”,如何培养自己的宽容的心、善待他人,把自己身体里培养了那么多年的自私自利、纠结痛苦去除一些。

  书中提到,其实人在快死的时候,灵魂会出窍。灵魂脱离人体在房间的上空俯视即将死去的自己,前世往生所有好几代的人生都会在眼前过一遍,上辈子的恩怨痛苦、上上辈子的爱恨情仇都会历历在目,但此刻都不重要,因为灵魂即将去往新的生命。

  我突然想到,有时候,人们在失恋的时候纠结于当下的痛苦。等到下一段爱情降临并幸福地沉浸其中的时候,回头看看那些痛苦的往昔,会觉得多么微不足道。也许这就跟灵魂的每一次转世一样,我们会觉得过往的痛苦、自私很渺小,真正沉淀在灵魂里的是这辈子、上辈子、上上辈子行的善。

  这样想来,生活其实并不需要痛苦和纠结,命运也许不如人意,但我们可以抓住任何机会来修炼自己的灵魂。宽容待人,温柔行善,吸收别人的优点,解决好自身的问题。感恩往生、善待此生、迎接来生。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六):相当的失望

  认识稻盛和夫是从《活法》开始,对他的敬天爱人的精神非常敬佩,也学到不少东西,但是这本书,虽然是朋友的推荐,却相当的失望。

  开始第一章稻盛对世界格局走势的分析还是清晰的,正想深入研究的时候,本山那个神棍冒出来了,通篇跟中国的那些“大师”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看来全世界的神棍都差不多。

  从他两人的对话中,感觉到稻盛和夫也未必很认同他的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只是因为劝诫世人的出发点一样,所以也就没有深入论证罢了。虽然都是所谓的“修行”,但是稻盛从实业出发所得的领悟,却比那些世外高人不知高了多少。

  这几年类似的大师层出不穷,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信这个,其中还不乏成功人士。但是几年下来,那些大师的面纱渐渐的揭穿,敛财骗色,最后甚至跟门徒闹至翻脸的事情时有发生,更加验证了我对于“修行只能靠自己领悟,决不能依赖所谓的高人”的看法。

  在我看过的那些讲灵性修行的书中,比较让我欣赏的,是克里希那穆提,而他的观点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抛开对所谓上师的依赖,因为这是你拒绝思考、拒绝痛苦反省的理由,而修行,往往是从反省和思考开始。果然如福特所言,“思考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工作,大部分人宁愿死也不愿意从事”。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七):虔诚的心

  因为小姑的孩子最近病了,突然病毒感染当天就住进了成都最好儿童医院的icu。孩子病了以后家人便急得团团转,除了科学治疗,还找到了用俗话说,迷信的方法。所以对这类信息突然有了些了解,当翻开书看到本田的一些话语时我有些镇住了,对,在现实里我也遇到了这样能见到灵魂的人。

  一直告诉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对这类的事或信仰我一直不坚信,但是我也不否定。特别是有些事,实在是没有办法用科学来解释,如本山描述的很多事,那就是通灵的人能做到的,是潜心的修行者能感受到的,我实在只能用震撼来说。

  我认为古代人喜欢用一句话形容人的本质,生亦何欢死亦何俱。在我这样的人的眼里,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不公平,但是生和死却是公平的,再辉煌百年后只是一堆白骨,再没落百年后也是一堆白骨。所以人的本质是平等的。我宁愿相信人死后就再也了无牵挂,就是一种解脱一种升华,我不愿相信那里还有灵魂还有怨气几千年几百年都不能散。特别是本山博与那位心理学家的例子,副教授心理学家代表着科学,而本山博代表着修行者,当副教授自己和周围优秀的同事都无法解决他眼睛的问题时,只是坐在本山博面前,本山便看穿了一切,甚至看到了他2000年以前的事,而解决了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本山想表达修行能战胜科学的意思。本山甚至能用意念做很多事,连天气变化这类的都可以。

  说实在的,我是在深夜写这篇书评,实在是太凝重的话题,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还没有这个层次可以对本山先生与稻盛的对话进行评论。里面涉及到了太多信仰,也涉及到了太多我平常不愿谈不愿想不愿看的内容,我只是以一种虔诚的心,不愿冒犯任何生命以外的事物或神的信仰。

  其实日本不管是恐怖片还是动漫,我多数看这两类,很多都显示了本山先生的理论,其中火影里的“查克拉”竟然是来自印度里的词语。而很出名的日本的系列恐怖片就是因为怨气所以凝聚在那个恐怖的屋里。这几天的沉船事件让我想到,在那里是否需要化解。当人们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唯有祈祷才能让自己心里略微好过一些,也让绝望的未来能有一丝奇迹会出现的期待。

  无论如何我是相信人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获得这个世界的爱,而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事就让它存在于那个空间吧。

  在我遇到伤痛或坎坷的时候,我也会祈祷上天能保佑我,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今天在微博看到名人转发的求助打款的信息,开始略过了,想了一下,实在不忍心,因为看到了患者一对儿子明亮的双眼,尽了微薄之力。我也相信冥冥之中,善恶终循环。

  而这本书的出彩点大致在,一个商业的巨头,和一位得道高深的修行者之间,看似无联系的两个人,却对话这么多,探讨人的本质吧。

  当我搜索了一下本山博,发现他在中国还有一本书叫《超能力自我训练法》。

  《对话稻盛和夫》读后感(八):向“善”的力量

  向“善”的力量

  ——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

  在一个“魔的时代”,不但人的道德会沦丧,人性也会扭曲。“在我们的社会里,行凶杀人的事件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整个社会实在是变得令人惊愕。”其实,人“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冷血,是因为人已经物质化了。”这番对话的双方,一方是京瓷公司的创始人,日本四大“经营圣主”之一稻盛和夫,另一方是宗教和通灵人士本山博。《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是两位大家对话的文字版。所表达的观点,分为5章,从2008年秋天的世界经济危机谈起,讲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以及这种制度对人性的不良影响,进而剖析了人性在“魔的时代”中,所体现出来的懦弱和不堪一击。

  稻盛和本山认为,每一人都应心怀“大爱”与“感恩”,“常怀自省之心”,剪灭“贪、嗔、痴”来磨砺灵魂,“以消除我们灵魂中扭曲错误的地方”。“我们与猴子不同…...”,在于我们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如果我们能够全力以赴的话,终究有一天将会超越自身与事物之间的对立,成就大我。”《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给生活在“魔的时代”中的你我点燃了一盏明灯;《对话稻盛和夫:人的本质》所提倡的磨砺灵魂、提升精神层次的做法,也为忙碌奔波的众生打开一扇通往自由世界的大门。

  稻盛先生之所以能赤手空拳创建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又以惊人的速度挽救了也曾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日航,就源于他“在推动自身事业时,不为私心贪欲所蛊惑,乐于利他”。由于电信行业被电电公社所垄断,日本的电子通信费用不但远远的高于美国,电话还经常断线。尽管政府已决定要废除电信行业垄断,允许自由竞争。但是,电电公社当时的年销售额高达3万亿~4万亿日元,不但规模在日本企业当中首屈一指,几乎所有的企业对挑战电电公社都很踌躇。然而,年销售额还不到3000亿日元的京瓷却义无反顾的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如果没有其他的企业来作的话,就让我们来吧。”

  “动机善否?私心存否?”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见过的最震撼人心的对社会责任的诠释。当有的企业家正在追逐利益的时候,稻盛先生却以还相对弱小的京瓷去挑战日本代表性地大企业。稻盛先生认为,如果谁都不出头的话,就无法给日本电信业的垄断体制划上休止符,也就无法实现通讯费用的低廉化。在经过了6个月的自问自答后,稻盛先生确认“自己的动机完全处于纯善,毫无私心”。而稻盛先生的利他之心无疑来自于他坚定的信仰。看到最先宣布进入通信业领域的京瓷组建的第二电电(KDDI)公司所取得的辉煌,稻盛先生说:“通过KDDI的发展过程,我亲身证明了,只要怀揣利他之心,不管是企业经营还是我们的人生都必然会收获硕果。”

  “在生命了结的时候,所有的名誉和财产都会留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进入下一个世界并开始新生的,只有灵魂。”所以,尽管众人都称赞“稻盛先生真是了不起”,稻盛却认为“成功并非基于一己之力,而完全是得到了上天帮助的缘故。”他认为,“自利利他”,“公司并不是经营者个人追求梦想的地方,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公司永远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这既是稻盛先生经营哲学的基础,也是稻盛先生用了50年的时间,倡导和实践他的做人哲学。稻盛先生说:“人们在每个成长过程中最终还是涉及到人的问题,走到探索人的阶段,所以学习宗教也好、哲学也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不能持续下去最后失败了,就是因为他没有达到对人的深层理解。”这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