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讨厌你
一位长辈这样告诉我。
“遇上人多,难免需要打理招呼。遇上过于不懂事之人,发表些许言论;你心底有所反感,但是依旧要保持友善脸色。有能力者,可以在意识上关起大门,屏蔽眼前的沸腾;如若不能,那只能是暂时忍耐着。待饭局结束,回到家中,需要静坐许久,才感觉身心恢复了秩序。”
那么,这样的饭局可以不去吗?
“青年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那时候刚事业有成,觉得终于不必去处理一些为难自己的人际关系。至少不必阿谀奉承,凭的是业绩跟能力说话。”
“但是待到这个绝对阶段过去,便会进入另一种状态——你知道一些人,一些事情,有些烦心;但是你也知道,这些对你来说是蛮重要的人;于是你愿意忍受这其中的能量冲撞,去赴约一场。”
“人生短暂,对于所爱之人,能见一面便是一面吧。于是忍受,或者说提前做好心理预防,也就成了必备的功课。”
想起来另一位曾经的职场前辈,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世间的事,不要讲得那么绝对。”
有阵子在他手下做事,他知道我薪水不高,于是变相地请我吃饭。或许是关照下属,或许是一个中年男人需要一个“非利益相关者”来诉苦,以缓冲些“中年危机”所带来的压制感。
他是低调而又聪明,甚至有些狡黠的那一类上司。大多时候,不喜欢说话,而是观察。需要开口的时候,会简明概要,直达本质。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沉默,或者思索。
很多年后,我在他身上把这一招给“借用”了过来——但凡需要决策大事,更应当悄无声息;思考周全,布局思路,脑海演练;到达这个地步,大概事情已经可以完成八成以上了。
人们常说,执行力或者行动力的重要。而就过往的经验而言,我是个绝对的“战略主义者”。
“没有人比你更喜欢做好万分周全准备了。”——年少时候,听到这一句,我会觉得这并非一种赞美。直到多年以后,才发觉周全(周到)这个词语所赋予我的安全感。
回到那位男上司的一些饭局交谈,他,以及其他一些饭局上的男人们的交谈时刻。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下属,我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分寸。于是大多时候只是倾听,偶尔提出疑问,对方给些“不痛不痒”的解答,而后假装自己“异常感激”的样子。
会逐渐从某种不适应,转变为“就当这饭局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吧”。那时候即便年轻,但是我大约比同龄人们稳重些,于是不会完全说出自己心底的真正想法。
好像大概职场生存之道便是这样的:你需要彰显出自己的才华(用处),但是又不可以太过于光芒四射,喧宾夺主;即便那时候觉得前途无光,但是心底会有一种声音:待到某日,你总是会离开这里的;到了别处再去施展你“更深层”的才能就好。
我很少有过“怀才不遇”的念头。天生骨子里的悲观,大约自我合理化的逻辑是:一定是我做错了些什么——那么我去修正就好;或者是,一定是这个地方不属于我——那么我他日离开变好。
我的悲观主义,在生活的进行中——从大学时期到进入社会,十余年,不仅没有变得极端悲观化——反而更是在很多特殊节点——为我化解了很多尴尬。
早前一份工作里,手下有位实习生。女孩家境很好,工作不上心。如今想来,这不上心是一种必然。她只是被某种外力(家里人的要求)推入了这家公司,来到我身边。
有一日,看见她在网上看一款新出的化妆品套装。我走到她身边,她来不及关上网页窗口。气氛有些尴尬。我坐了下来,在她身边。
“这样吧,我们来做个交易。我知道你来这里,只是为了要一份实习证明。我会帮你写得很好,不是虚华,而是客观而赞赏的评价之语。你可以照旧每天来上下班打卡,其余时间随意做自己的事情,看剧或者购物,都是可以的。等你的实习时间到了,我们这场交易就完成了。”
“我不喜欢那样的场景,我像一个班主任,时刻想要抓住你的把柄。你东躲西藏,看剧不够尽兴,做工作也不上心,我还得重新修改方案。我觉得,只有打破这种相互隔阂,我们这两个月才能好好地过去。”
下班时候,她来到我身边,轻轻说了一句,“姐,对不起。”
“我的那番话是真心的。我们只需要安全地把这两月过完,我完成我的导师任务,你拿到你的实习鉴定。咱们各不耽误。我一点也没有批评你的意思,因为是我自己——不想每次都帮你找一个向我道歉的理由了——因为真的,真的,真的很无聊。”
她突然就笑了出来。
夏天结束的时候,我与她告别。她给我送来一份从香港带回来的点心。我把打印好的实习评语交给她。她着实满意。没有什么动容,或者感激涕零一类的情节。这是生活,真实的职场,而并非电视剧的夸张情节。
也曾有过一瞬间,像曾经的“旧我人格”一样,对自己发问:我这么纵容她,不像是为她好,却像是浪费了她两个多月的时间,甚至青春?
但是,“新的自我人格”会跳出来说:不是这样的;你知道了她的需求,你配合了对方的需求;你们各取所需;以及从时间长河来说,这两个月无足轻重,于她而言。
那个夏天结束,她会去英国的一所学校就读艺术专业。家人为她安排好到伦敦时候,能够帮忙照顾她生活起居的人。学习上的部分,也有对应的过来人给她指导。
女孩子喜欢漂亮、时尚、风格有关的种种。以小观大,大概率上来说,她这两个月的生活,大概就是她从前二十年的生活,也会是往后几十年的生活——凭自己的喜欢,自由地过自己的生活;自己向前探索,身后有人承受。
她自然不必与我一样,在年少时候,就开始想办法走出小镇;大约在十八九岁,就需要自我建立一种危机感,以保证不会被生活的洪流推走;要费力费心,并且极为努力,才可以大概得到一些选择权,从经济到精神领域。
不敢保证往后的日子会更好,但是为这份“尽力维系”,大概就需要接纳我这一类人的命运打开方式——越努力不一定越幸运;但若是不努力(尽力),那是半点儿幸运也看不到;全是乌云密布,直到尘埃将你砸碎。
也就是说,这世间,对有些人来说,顺其自然就已经是生活本身的样子——因为他(她)不必努力推翻洪流裹挟——要知道,这些都是优质的水源啊!
而对一些平凡之人(包括我自己)而言,大多时候,是一面跟旧有的生活宿命之河进行谈判协商(反抗真的太难了),与此同时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水源。
那个实习生女孩,我在起初就知道:她来到这间公司,来到我的部门,这件事情并不重要——对她对我都是;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它是正在发生,并且会有所结尾的。
我不喜欢这结局太糟糕,导致我自己的得失心过不去。于是告诉自己:你看看,她就不需要你这般辛苦,在每一份经历中都要有所收获,才算得上圆满;她需要的只是“打发时间”,将其过渡,完成便好。
我倒并不沮丧,关于出身差距、阶层这一类的主题。在跟自己的原生家庭(价值)谈判十余年后,我大概不再喜欢追溯到上游根源——根源会上升到“生存与死亡”这个哲学领域。
我在哲学逻辑中,进行故事采摘,价值梳理,情绪处理。但是切换到生活领域,我却又变得极为“中庸”——没关系的,都会过去的。
或者是:怎样都没有关系的,真的。
“你知道一个中年男人最大的战场是什么么?就是我要每天早上跟另外一个部门经理争斗,抢到车位。”那位上司这样告诉我。
“如果我成功了,这一日会心情舒畅。如果我输了,这一日会觉得生活很操蛋。”
可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吗?为什么不租用固定的车位?为什么要跟公司里的人争斗,而不是其他人?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人如何抉择——挑选竞争对手,选择生活方式,寻求某种动力来源,带着“相爱相杀”的情绪,去展开这一日的生活——这些都跟我没有关系。
当到达某个年纪,大概会知道一件事情:你的痛苦他人无法理解,于是你自己最好默默消化掉这一切;你的喜悦他人无法(大多是不愿意)分享,于是你最好偷偷地高兴,或者告诉三五个你觉得“很安全”的友人。
几年前还在当电影剪辑职员的时候,某部电影里,是一个天才创业家,身价丰厚。他在某个隐秘森林里建造了一所巨大的房子,日常生活工作都在那里进行。
有一日他健身过后,发现下属没有把一件小事处理好。他随手拿起厨台上的一只玻璃碗,瞬间摔得稀巴碎。房子太大了,于是那个画面以及回声,都要比平日里的其他样子更显得有张力。
但是我并非是用这个案例,来说明“原来有钱人也会有烦恼”这件事情。记在脑海多年的,是他在暴怒那一瞬间说出的那一句——活在这世上,你无法避免的两件事情,一是死亡,二是琐事。
“是他妈的很多很多的破事!”
一个很周全的人,或许生活里一件小事就足以使其崩溃。而如何面对、处理这些崩溃,却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课题。
就情绪的感知来说,一碗牛肉面会让人崩溃大哭,致命稻草可以是亲近之人的一句看似无意的“残忍”之语。
倒不打算在其中学到某种宽恕——宽恕他人,宽恕自己,宽恕生活。大多时候我能做的,不过是在地铁上,经过一个神情沮丧之人身边,会默不作声地与他(她)共存一段行程。
他或者她,可能今天刚失业,可能被领导教训了一顿;可能部门评级没有拿到奖金;可能是回家要面对另一半的质问:为何还不愿意备孕生孩子?为何不愿意换一份多些薪水的工作?
有些人不喜欢争吵,比如是我。有些人却需要争吵,来宣泄情绪,以便可以躲避抑郁、躲避悲观、躲避厌世与自绝倾向。
很难说,心无愧意的人是否会活得比较自在些;而那些将所有苦楚与酸疼放置在心底,尽量不去为难他人的人,是否就更辛苦一些。因为回归到起初——是你选择了让自己“如此”安置你的感受。
只是假若你在路途中,看到一个路人,突然就哭了出来。如果可以,悄悄走过去,递上一包纸巾,或者多加一瓶水,就已经足够了。
李荣浩给莫文蔚写过一首歌,叫《慢慢喜欢你》。其中有一句是,“慢慢喜欢你,慢慢地回忆,慢慢地陪你慢慢地老去;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
在循环了一些日子之后,我突然夜里惊醒,而后起身——对哦,我说的是这生活。
我不要一口气就厌恶掉你,关于那些我所遇见过的“坏人与坏事”;他们和它们,都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不能保证我会变成乐观派,这一世,或许都不能够了。
但是我不再害怕了:我会慢慢地去讨厌你,直到我老去,归入尘土。
大家都苦,各自承受。若是手中有半分甜——此刻我的生活安稳,暂时风平浪静;那么我愿意告诉你:我愿意与你一同穿越这生活的风暴,哪怕只是瞬间。
瞬间过去了,人就“活”了过来。我知道“死亡”很好,可是,毕竟人世间很多的暖与疗愈,都是需要你在活着的时候,才有机会感受到的。
那么,就再忍耐些日子吧。
✎文章配图均来自Unsplash✎
“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