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京剧社》经典影评10篇
《青春京剧社》是一部由郝梦执导,张国立 / 杨迪 / 刘维主演的一部真人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只是一档综艺节目,能引起年轻观众兴趣就成功了。想深入了解还有更多渠道,不可能指望一档综艺深入全面介绍京剧。它寓教于乐,给年轻人开了京剧的窗,足矣。
另外,张老师和瑜老板都很棒,有内涵又搞笑,很适合这种带文化元素的综艺。瑜老板自然是一直推广京剧,让京剧更流行。张老师接的综艺多,但从不随便,多为文化类演技类,总是尽心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很圈粉。
总之,这个节目虽有小瑕疵,但不管是立意还是嘉宾都很好,期待播出中改进
总体感觉节目组用心有余,能力和打磨不足。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戏曲界大咖很努力很认真地想要弘扬戏曲文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干货很多也能够引起观众兴趣,表演阶段同样展现出了京剧和表演者的魅力。尤其喜欢的是节目的片头包装,有一种在看美术动画片的感觉,很精致也很符合节目定位。京剧念白的后期捧哏也是很有想法了。亮点很多,但是编排和内容稍显单薄。除了时长问题显得仓促之外,时不时透出些不对劲。 首先,舞美开场那几个“螺旋圈儿”emm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也许是为了营造神秘和酷炫感?但是第一期看完感觉整体没什么大作用,瑜老板表演的时候看到“圈儿”上有出台词,但始终没有给一个全景让观众看看是什么样子起什么效果。至于京剧和流行音乐结合暂不置可否,接受度因人而异。
其二,节目整体条理有点乱。第一期串联主题的关键点是戏中人物求职,国立老师也多次强调这个点,但是在一段落结束时并没有点明,到底该是哪个或哪几个职位,那这样这根线的作用就无从体现,并且会让人抱有期待未等到回应所以觉得莫名其妙。
其三,人物间关系和配合存在调整需要。四个年轻人之间分工似乎非常明确,杨迪真的负责搞笑,其他人负责看他搞笑。但是六七个嘉宾站开一排欣赏杨迪表演等笑料好像有些奇怪,而且社长和瑜老板在讨论非京剧专业问题的时候都很沉默,或者说是尴尬。
其四,节目规则和目的模糊。百度百科了一下说最后要在年轻人里选出青春京剧代言人,但这个代言人的任务是什么?节目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在两个队pk完之后出现了比分,瑜老板又发出了两个奖励徽章,但是这个比分和徽章有什么作用?会对最后谁成为代言人结果有影响吗?还是仅仅作为参加完节目的留念?
最后,教学过程体验式玩耍,在年轻人学完之后有大问题也很少再去矫正,而更多是直接评价打分,感觉是走个过场,像快乐大本营邀请了很多人,其中一个是瑜老板,然后瑜老板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随便学学开心就好。但是在这个京剧为主题的节目里好像应该更多内容更高要求一点。(我猜应该还是因为时间不够,而且年轻人都没有功底。)
说完节目顺便说一嘴,优酷app好像没有节目的广告(也可能播出当天4号有但是我6号看没赶上),而且在搜索框打出京剧两个字之后也没有自动检索出青春京剧社这个名字,节目既然是优酷原创和独播,那么这样的表现好像过于低调了。个人揣测难道是因为想试试水所以时间短广告少?
总之,有尝试是好的,干货也很高能,只是希望不要因为节目效果不那么好,初心和努力这么轻易就被淹没。仍旧期待传统文化的好节目。
《青春京剧社》影评(三):青春京剧社——用综艺为戏曲小白快乐扫盲
在优酷刷到一档以戏曲为主题的综艺《青春京剧社》,被这个青春洋溢的名字吸引着去看了一眼,观影全程很欢乐,竟然感觉好久没有享受过这种唱唱笑笑 、热热闹闹,没负担又有落点的轻综艺了。
综艺的概念保证特别接地气儿,就像校园里的社团一样,“老社长”张国立,和几个队京剧有无限好奇的“小白社员”攒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草台班子”。不过,每期节目里,都有 1—2两位京剧大腕儿来镇场子——在现场唱戏,教戏,更“看戏”。
——为什么要成立一个“青春京剧社“?
——喜欢!
哪儿来的这么多为什么?开心不就好了!
当然,一起节目45分钟左右,总得有点规则和玩法。通过社员划分成 “胭脂(颜值)”、“菜花(才华)” 2个阵营,围绕京剧题目,来玩几轮简单小游戏,输赢没有被强加上郑重的驼不起来的使命感,全凭人类天使的胜负欲去玩,很轻松。
两个队伍比拼一段京剧念白,“差生”海陆能念出外国机器人学中国话的味儿,杨迪用念白表演点个沙县小吃,控制不住地憋出了河南口音地“阴阳怪气”,逗人笑得坐不住。
而虽然说方式是“开玩笑”式的,但围绕考核题目,京剧大碗儿又真的在深入浅出、点到为止的介绍京剧,没有教科书的冗繁死板,但又并不言之无物。
瑜老师讲诉第一次上蒋文美老师家学戏的事时,就借恩师之口,演示如何用京剧地腔调讲出“老天爷”三个字,说的是唱京剧讲究一个“字正腔圆”。
听完《失街亭》,大家只会文盲式鼓掌夸赞“好听”时,张国立恨铁不成钢地纠正,听戏的人叫好时得有一股气儿往上顶着,“好!”瑜老板也跟进科普“究竟该在哪里叫好”。这讲的又是听京剧时,作为观众的基本礼仪。
还有社员们抖机灵,时不时蹦出的趣味知识点 ——杨六郎为什么明明是排行老大却被称六郎?三国加特林 ——木牛流马,以及字幕、花字也随时贴出扫盲科普,组成了一个围绕京剧台上台下、唱念做打的趣味知识锦囊。
配合着嘉宾极其综艺化的呈现,看完笑完,脑海中会自然而然地留下一点儿京剧地东西。
其实想想,我们通过综艺,潜移默化地接触过来源于其他民族的嘻哈文化;接触过都市的街舞、滑板文化;也为乐队文化倾倒过;现在,通过《青春京剧社》娓娓道来的介绍,我们蜻蜓点水地去了解一下传统的京剧,也未尝不可呀!
《青春京剧社》影评(四):这,就是国潮!
2019年,是国潮大兴的一年。从服饰、美妆、到餐饮、文化领域,这股风可以说席卷不去,风气不停。《青春京剧社》这一档京剧主题的综艺,可以说正好乘上了这一阵“文艺复兴”的大风。
一期节目看下来,觉得节目的“国潮”标签可以贴的很稳的——在视效上,节目前期配置了完全摆脱传统大红大绿的京剧舞台,后期更有年轻化的、潮流化的花字、包装设计。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在热爱、传播京剧这一初心的基础上,产生的综艺化的节目内容。前后一起,让节目整体都呈现出很有范儿的“国潮风”。
蛮喜欢开头的包框设计。粉系的红蓝配色让人眼前一亮,孟菲斯风格与祥云、怪鹤、京剧脸谱等传统中式元素碰撞出星期、怪诞的视觉效果,冷色的潮流三维影像与色调明亮的二维动画交叠,很不错,是很吸引年轻人的潮流口味儿。
后面的一些小设计也比较走心了,字幕条是贯穿始终的粉红蓝+祥云设计,是不是弹出的人物特效也极具京剧特色——鲜亮的湖绿色很多,色调整体很明亮,再用点翠头饰、大刀武生等小动画去点缀,元素碰撞起来很活泼。
舞美和整体的视觉风格也很统一,瑜老板在表演《过街亭》的时候,荧幕效果尤其不错。
当然,这都是视觉上的东西。在内容上,节目做得很诚恳——为什么要做“青春京剧社”?因为“喜欢”,出了做节目的喜欢,还希望能推广这一份“喜欢”,去瓤更多人“喜欢”。
在短短的时间里,请两位京剧大咖来节目中,唱一唱戏,讲一讲戏,教一教戏,现场嘉宾们听一听戏,学一学戏,插科打诨乐一乐,这确实很娱乐,不可能教出一个新的京剧名角来。
当然,节目的要旨也并不在此。我们常常说京剧的传承,一说就要想到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艰苦培养,但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但常被忽视的一块儿—— 听众的培养。对于这种京剧传统文化的保护,如果只是搞进博物馆,那它基本就死了, 只有将其推入大众生活,它才能繁荣不息的活着,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了解京剧、喜欢京剧的年轻听众。
而《青春京剧社》就正在做着这件事——正在借助年轻一代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敬意,以轻松的,娱乐的综艺方式,让年轻受众耳濡目染一下,去学会如何“听京剧”,潜移默化地感染上成为“京剧观众”的兴趣。
正如张国立说的:“京剧有历史,但它并不老,京剧很悠久,但他也很年轻。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很近,它很酷,也很潮。”
《青春京剧社》影评(五):明明是《青春京剧社》,怎么说起了群口相声?
看了一眼《青春京剧社》, “无丑不成戏,生旦净末你”、“看笑话嘛,很开心”···笑点密集。
老社长张国立,带着杨迪、大左、海陆和大锁,搭了一个沙雕莫名的社团草台班子,跟着京剧大咖学唱戏。
京剧老一辈听得多,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其实都很少接触。一期节目看下来,热闹之余,发现这个“草台社团”的配置也有点儿说头。
张国立,是“可饰帝王将相,可演陋巷贫民”的老戏骨,更是“可以为师,可以为长”的老前辈。
他本人爱京剧,也了解京剧,是个典型老一辈“票友”。以他的德艺、资历和可亲的气质,站在那儿,就像带着4个孩子求学的家长,喊起“社长”也挺合适。
一开场,就听他如老父亲般,循循介绍,往前二百年,没别的载体,“三国英雄戏,仁义礼智(信)”,都在这京剧里边。
讲到人物表情包,张国立又分享着自己的经验:“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这在影视戏剧表演和京剧表演中,都得是金科玉律了。
旁边四位明星嘉宾,是和观众相似的年轻一代,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起产生了很不错的化学反应。
每一个集体里,都会有一个最闹腾的,《青春京京剧社》里,长在笑点上的杨迪当之无愧。开场京剧摸底测,他要抢着唱一出《铡美案》。
看他那么积极,原本以为是王者,结果一开口却发现是个青铜,还不忘自黑——让旁边伴奏的老师们“最好别跟”。唱完“谢谢老师最后跟进来了”,还不忘补充:“用余光看见老师听第一句就笑了。”没有任何包袱地自黑,逗得场内外捧腹大笑。
开别人玩笑容易,也开得起自己的玩笑更好。而且杨迪还比较照顾新人。
大锁在舞台上相当认真,但还比较拘束、谨慎。在讲到杨延昭的时候,大锁顺着话头讲起了“牦牛阵”的故事,带着可爱的东北尾音刺啦说了一半,话头被激动的海陆接了过去,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杨迪却注意到了镜头之外大锁的尴尬,就打趣他:“你看你,讲个故事还被截胡了。”逗得大家又笑起来,些许尴尬也被悄无声息地揭过去了。
而大左,则是不让师长操心的优等生。一段黄梅戏,唱得极好,腔调圆润自然,确实“有板有眼”。总和杨迪互相倾轧,说到自己的队名为啥叫“胭脂(颜值)”,你看另一个队就知道了;说到杨六郎时,杨迪日常贴金,为“杨家人”得意时,大左打击:“杨家人同意吗?”
在互相倾轧中,贡献了很多笑点。和杨迪一起搭戏,表演用韵白点菜,杨迪出招天马行空,大左也有条不紊地接住话头,能圆得回场,也能接得住梗。
再加上唯一的女同学,小花旦海陆,一起组成一个行动的“青春京剧造梗机”。闹闹腾腾,轻松欢乐,确实很减压啊~
《青春京剧社》影评(六):怎么把京剧掰开了揉碎了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青春京剧社》今晚邀你“进园子”一探究竟
文|宝华(珞思影视研究组)
提到“听京剧的人”,在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否就是怀里揣着半导体、清早在公园遛弯儿的大爷大妈?
事实上,在用户平均年龄20-30岁的虾米音乐等音乐平台,歌单《京剧入门,洗脑有毒》播放量高达284.9万;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发布的“京剧老生的N种笑法”短视频,收获了2000万次观看和近80万个赞;各大城市的戏园子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巧妙融合京剧元素的文创产品,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单……
赓续传统,传承经典,年轻血液的力量不容忽视,媒体平台的引领更是不可或缺。
继成功破题街舞、机甲、灌篮等一系列圈层文化的大众传播之后,优酷再度率业界之先河,将文化创新的目光投向了京剧艺术。
今晚,优酷出品的原创京剧元素互动推广综艺《青春京剧社》正式上线。节目将年轻一代的迷之脑洞嵌套在京剧故事之上,既深入挖掘古老京剧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又用颇具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欢乐推广,让人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轻松收割一大波京剧知识点。《失街亭》《空城计》《洪洋洞》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了,甚至情不自禁亮一番湖广音、中州韵,秀几个惊提、怒沉、喜展眉的表情包。
怎么把京剧掰开了揉碎了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青春京剧社》在创作背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和突破?节目开播之际,总导演郝梦接受了捕娱记的专访。
感受京剧艺术最为纯粹的美好
从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算起,京剧艺术很快就要迎来230岁的生日了。
对于一项艺术来说,230岁已经算是很年轻了。在《青春京剧社》的预告片里,制作团队别出心裁嫁接动画元素的二次元色彩,既燃又炸,毫不违和地宣誓着自己的文化主张。
这种气质的塑造,源于节目憋着的一股劲儿,“在先前的平台用户调查中,尽管不乏对京剧青睐有加的朋友,但是更多的网友认为京剧是老先生的艺术。在我们眼里,京剧其实又酷又潮”,郝梦说。
“京剧的色彩尤其是脸谱,追求浓烈饱和度的撞色。京剧高亢起伏的唱腔,其实跟摇滚在节奏上、音律上有着相通之处。而最为伟大的,我认为是京剧的想象力,”郝梦在节目中特别融入了她对技术革新时代的思考,“今天,我们已经逐步进入5G时代,视觉冲击的东西太多,反而限制了我们主动思考、大胆想象的能力。京剧是一种无实物的表演,它有很多程式化的表达,比如说它一锤能破天,怎么能破天?所有这些关于想象的表现,可以和年轻人需要的解读方式进行结合,让大家看到,其实京剧真的挺有趣的。”
看过首期节目的观众,多半会感慨于方寸舞台之间的浩瀚磅礴。你可以抬头望山,可以策马扬鞭,更可以诠释千军万马,营造江山浩荡。
就像节目中所科普的那样,京剧“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它不允许有真的器物上台,一切都通过眼神和肢体来展示。
《青春京剧社》邀来张国立担任“京剧班社”社长,由他带领众社员杨迪、刘维、大左、海陆、大锁,通过答题、体验、互动等方式,陪伴观众听戏、学戏、品戏,在推出具有时尚感、活力感的京剧演员的同时,也在两队社员中选出“京剧青春代言人”,为京剧传播助力。
“优酷敢于打造这样一档具有首创精神的节目,真的令人敬佩”,郝梦介绍,整个项目在今年五六月份达成意向,然后迅速跟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文艺创作的一条主线。《青春京剧社》不光是为了传承京剧艺术的形,更重要的是传承它的精气神儿。我们老一代或老几代的人教育孩子都会通过听戏,戏里有忠孝礼义仁,蕴含着各种智慧和礼仪,那是耳濡目染的浸润。因此,我们对这档节目本身有信心。”
带着这样一份独特使命的文化节目,自然是聚人气、有魅力的。除了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做客首期,徐帆、张铁林、白凯南、杨奇函等嘉宾都将带着多元气质走进节目。郝梦透露,“飞行嘉宾基本上都会带着专业扮相走上舞台,严肃认真地站在秀区进行表演,让观众感受京剧艺术最为纯粹的美好与热爱。”
用年轻人的文化语境欢乐推广
这些年来,关于如何进行京剧艺术的年轻表达,许多人士都在探索和努力,但却鲜少有成功的案例。
“很多创新,我认为是弄巧成拙、画蛇添足。是不是让京剧扮相走个T台就是年轻化了?是不是让外国朋友穿上京剧戏服就是国际化了?”郝梦从一开始就对《青春京剧社》有着清晰的定位,“对于我们这档节目来说,我们不会改变京剧唱、念、做、打的‘四功’,口、手、眼、身、步的‘五法’,不会改变京剧艺术的内核,只是在外在形式上进行年轻化包装,同时强调将京剧艺术和现代生活进行关联,这是一种新的思路。”
《青春京剧社》紧扣艺术内核,整季十期纳入主题式的框架结构,每期围绕一个经典剧目或京剧种类,并结合当下最火的影剧、书籍、社会热点话题、社会趣闻等给出一个讨论主题。
例如今晚亮相的首期节目以“京剧人物求职指南”为话题,选取诸葛亮和杨六郎这两个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陆续展开了念白、表情、耍花枪等京剧小课堂。
听戏该在什么时候鼓掌?怎么用抑扬顿挫的京剧念白在现实生活中埋单、求婚?怎么让花枪舞出让人叫绝的腕花、皮猴花、迎面花?又怎么一气呵成演绎上马、下马、牵马?
节目从一招一式的专业讲析和生动示范,到京剧人物前世今生的巧妙串联,再到台前幕后的规矩和故事,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京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听完杨迪和大左蹩脚的念白,王珮瑜的正宗示范一出口,全场叹服:“好洋气!”弹幕中,许多网友同样也是跃跃欲试,更猜想着——或许这样的说话方式将成为一种新的流行。
“围绕年轻人的文化语境,我们设置了一系列话题,比如接下来会讲述‘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爱豆’‘京剧里的超级英雄’。基于话题,我们梳理出相应的戏剧人物,找到具有代表性的折子戏,既要将这些经典的折子戏通过舞台包装呈现出来,也要从折子戏里挖掘知识点、结合点,可以让现场的京剧小白们有兴趣参与和体验”,郝梦希望节目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十期节目先从相对简单的开始,然后难度持续加强,第二期会学基础的台步,接着还会学勾脸……毕竟绝大多数观众都没有京剧基础,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观众望而却步,别人是深入浅出,我们是浅入深出。”
“京剧班社”的年轻成员几乎都是“京剧小白”,加上综艺效果比较突出,会不会担心节目的娱乐感盖过了专业性呢?
对此,郝梦特别介绍了“京剧班社”的角色功能,“他们带着不同的视角和好奇来到节目,争当青春京剧社的资深票友,推广京剧文化。在走进节目之前,‘京剧班社’进行过专门的基础学习,他们非常认真,也有悟性,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共鸣感和互动感,但同时我更感动的,是他们对于京剧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从我们的内部观众测评来看,效果出奇得好。能让大家在前仰后合的笑声中对京剧产生兴趣,这也是我们乐见其成的。”
自己先要“嚼碎了”,才能为观众“掰开了”
带着“破壁而生”的愿望而来,《青春京剧社》在打破壁垒之前,制作团队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这个一点儿没错,像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节目,对团队本身要求很高,我们把最基础的内容给摸透了,才能把它嚼碎了,再掰开了给观众呈现出来”,作为《青春京剧社》的总导演,郝梦从小学习京剧,因此在质感把控和内容革新上有自己的先天优势。
“我知道京剧哪些是一定要让大家看到的,哪些东西太过深奥必须分阶段去消化”,在对京剧艺术进行综艺转化的过程中,郝梦感恩于节目得到了大批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从台前到幕后,这档节目超过一半的工作成员,都是当下京剧行当里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员,几个月来,我们每天都在一块儿积极地琢磨、碰撞、调整,既打破形式的束缚,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又不损耗传统文化的气质与美感,背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总体上还是很有自信的,观众应该也可以感受到创作的诚意。”
绚烂的全息影像,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打造出《青春京剧社》动态多变的艺术舞台。在“时代色彩”之外,舞美视觉追求的依然是传统气息。“舞台走的是极简风,设计上纳入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上方的环形装置借鉴了浑天仪的灵感,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布景。当秀区在表演的时候,声光电的科技感烘托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包罗万象”。
流光溢彩之间,流淌着中华文化的书香诗韵。郝梦提前剧透道,后面有一期节目会营造出如海洋世界一般的梦幻,还有一期会通过舞台玻璃装置放大呈现武大郎的矮子功,“可以说,每期节目的舞美都会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我们的变化是服务于当期主题、服务于艺术推广的,希望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京剧的浪漫与博大。”
不仅如此,如观众在首期所见,《青春京剧社》还启用了现场伴奏,乐队可以跟着舞台的唱腔、动作和情感进行即时的音乐互动,时而高亢、明快,时而深沉、浑厚。节目还会在锣鼓经里混搭其他配器,让旋律更为饱满和丰富,在保证京剧原汁原味的同时,也不失青春时尚。
为了京剧文化的年轻表达,《青春京剧社》可谓费尽心思。这档节目的诞生,正是扎根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力量、对年轻一代的文化审美充满信任,它执拗地认为,听不懂、看不懂不应该成为横亘在京剧与时代中间的一座大山,它理应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以青春之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