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长说话的恶习——欢迎对号入座||渡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家长说话的恶习——欢迎对号入座||渡过

2019-12-29 06:00:20 作者:渡过作者群落 来源:渡过 阅读:载入中…

家长说话的恶习——欢迎对号入座||渡过

  文/ 乔瑞峰,图/ 钰婷

  厦门训练营刚刚结束,很多家长反映在这营地期间自己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放松,但是害怕到家之后又被打回原型。于是“渡过针对性地推出了持续陪伴线上21天计划

  我想要补充的是营地期间一些亲子沟通观察结果真人实例,不透露姓名欢迎各位家长对号入座

  为什么孩子回到家之后会倍感压抑

  一般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亲子关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时时刻养成的沟通习惯。我们平时怎么跟另一半沟通,怎么跟孩子说话,决定了我们亲子关系的亲疏远近。有的家长让孩子倍感压抑是因为有一些很明显的说话恶习。虽然孩子一再提醒,但是自己却浑不在意,甚至认为是孩子的认知偏差。这里将给大家罗列一些例子,附上改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恶习一:习惯性地抬高自己。

  我发现有不少家长喜欢说“在渡过经过学习之后,我已经可以完全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可以全部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在一旁马上会露出无可奈何和翻白眼表情,但是家长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表达之中无法自拔,对孩子的反应视而不见

  知易行难,很多家长喜欢把知道等同于做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家长对孩子完全放下和全部接纳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家长们的想象,因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真的做到更好的家长往往是这么表达的:“我对孩子怎么可能没有期待呢?只是被逼着一步步倒退,无奈地妥协了而已。当一个最小的期待被满足了以后,马上又会有新的期待。”

  至于说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母子连心,家长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很难像咨询师一样置身事外。情绪状态上跟孩子同频很容易,但是保持中立、悬浮觉察的话就太难了。情绪的自我接纳还有可能,对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关心则乱。

  所以,完全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全部接纳孩子的情绪对父母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任务,不要随便挂在嘴上。即便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有很大的改变,也不要用这样抬高自己的表达方式,很容易惹人讨厌。较好的方式是承认自己真实现状,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无力感,反观自己内心遗憾和对自身情绪的接纳程度,并且不断练习

  恶习二:习惯性地贬低孩子。

  有的家长在描述孩子的时候,会特别喜欢用叛逆偏执、不听话、懒、娇惯、不可理喻、废了、无理取闹……这样的负面评价词语来描述自己的孩子。无论你描述的真实与否,用负面词汇描述他人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对亲人就更是如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看似无意的负面评价往往反应的是自己的潜意识,比骂人还难听,比捅刀子还伤人。但是有的家长就喜欢这样表达,其实是一种潜在的表达不满攻击性行为

  至于有的家长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骂孩子“白痴笨蛋神经病!丑死了!……”骂完以后觉得愧疚马上道歉的,我就不做评价了。只能告诉您骂完人道歉跟打完人道歉一样,道不道歉是你的事,接不接受可是人家的事。不接受很正常,接受了才是奇迹

  所以当我们习惯性贬低孩子的时候,有时旁人会多次提醒,有时孩子会一再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一定要改。改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很难做到,几乎要花一辈子功夫修炼:就是慢慢习惯用客观描述来代替主观评价。比如:他很少说话是客观描述,他很内向就属于主观评价;他经常表达不同意见是客观描述,他不听话、很叛逆就是主观评价;他只是在家待着,也不做什么事就是客观描述,他很懒,他是个废人就是主观描述……学会客观描述别人的缺点和问题是一个水磨功夫,是需要一辈子努力的。

  恶习三:说话暖洋洋脸上硬邦邦。

  面部表情和说话的内容南辕北辙,相差万里。嘴上成天说的都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理解支持孩子;脸上的表情丧到不行,整天吊着脸仿佛孩子欠了自己几千万,让孩子一看就烦,甚至觉得恶心

  有句话叫“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孩子说妈妈长得真丑往往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背后有深层含义,想要表达但是表达不出来。与其说是对相貌的评价,不如说是对亲密关系的矛盾身心长期不一致之感的描述。

  这点对我来说其实也挺难的,因为我就不太会微笑,特别是拍照的时候,每次都笑得很假或者非常僵硬。我记得高档的Shopp里当导购的时候,必须面带微笑露出洁白的八颗牙齿,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因为我只有发自内心才能笑得出来,面瘫的时候肯定是因为我不想笑,觉得没有什么开心幸福的事情。

  家长对于孩子也一样:你是看着孩子就犯愁呢?还是看着孩子就开心?在营地活动的几天时间里,为什么妈妈和孩子们都会笑的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多?根本原因还是内心觉得愉快、觉得幸福了才能欢笑。如果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长期面瘫,家长一定要扪心自问,我们每天眼里看到孩子的点点滴滴是让我们开心、还是不开心呢?如果是不开心的话,到底是因为孩子本身还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看法?我们想要的是孩子听话复学还是孩子开心健康?我们真的在乎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无事可做才把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还有一些其它的说话恶习,诸如预设立场、设问式提问、打官腔、喜欢用心理学术语滔滔不绝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尽量把自己往里套而不要套别的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能意识到我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是因为自己而不是因为孩子,开始逐渐的反省内心,重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就会慢慢变好。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