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证的读后感大全
《人证》是一本由森村诚一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证》精选点评:
●这是证明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人证电影版的主题曲:草帽歌,很好听。
●已藏
●王智新翻译的很好啊。 作为一本侦探推理小说,线索都很套路,到这不重要。 人们很喜欢把人性定为原罪,可有时候,错的不是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制度。 但是,人性真的很复杂啊。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接触日本推理小说的第一本,老爸的藏书
●小学时看过的书,正是这个版本,记忆犹新。森村亦是我喜欢的推理作家。
●人性太复杂了 ,有时也无奈。想要向前走,想要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除了努力,还要心狠,太软弱的人很难屌丝逆袭。
●森村诚一的名作,结构大气磅礴,是“社会派”不可多得的名作
●读的是电子书。后来说起它,才发现外婆年轻时看过《人证》的电影版,还翻出《人证》的剧本,妈妈甚至记得《草帽歌》里的内容。现在是我,明明不看电子的,却看了它的小说。不得不说你是神奇的。
●根本不是推理片
●层层推进,几条线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结局也写的超好。
《人证》读后感(一):书评
整本书其实最后凶手是谁并不难猜 我有点心疼又有点痛恨八衫恭子 心疼在于他曾是真的爱过那个黑人 以及自己的黑人儿子 痛恨在于她一边爱着黑人却与他人结了婚 一切都是社会观的偏差 幸好 最后人性的证明 让我知道她不单只是一个麻木的人 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人证》读后感(二):证明人性之恶抑或证明人性的存在
作为森村诚一最著名的作品,《人证》的确是一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力作。
书的名字也很有点意思。从全书来说,中心案件是来自美国的混血儿乔尼之死,森村诚一通过这一案件,对人性之恶做出了不遗余力的揭露。不过,案件的最终揭露,却建立在侦探利用人性击破杀人者的重重防御,供认犯罪事实做结。这无疑是个悖论,人性的复杂与缠绕,在森村诚一笔下展示无遗。
森村诚一通过警察侦破乔尼被杀、小山田与新见追查文枝失踪案编织故事,展开推理,显示出强大的架构与掌控故事能力。 在时间线上,小说将日本战后几十年的普通人生活聚拢在小说中,栋居父亲之死、八杉恭子的人生、小镇市民的平静与骚动均得到展现。 在空间上,小说更是从东京写到纽约,其中涉及的人物虽然众多,却写的各有特点,毫不含糊。
不能不说,《人证》的确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与小说相比,电影《人证》基本删除了小山田与新见追查文枝失踪案,为八杉恭子安排了随风而逝的结局,应该说,电影的结尾更具震撼力。
《人证》读后感(三):我们该怎么处理我们不怎么光彩的过去
电影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压抑,里面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有阴暗的一面,而整部电影就是以人性中的恶为推动力,加入并不曲折复杂的推理情节,缓缓延续下去的。找妈妈的混血儿焦尼被带着顶级设计师光环的母亲八杉恭子刺杀,八杉恭子的第二个儿子杀人后逃亡纽约,被协助刑警栋居办案的美国老兵射杀,而这位在珍珠港战役里失去亲人的美国老兵,很可能就是二战结束后打死栋居父亲的美国兵之一。从主要人物关系的梳理中很快能找到影片里真正的罪魁祸首——战争。是战争给日本留下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病态社会中,人性里最黑暗的一面淋漓尽致的暴露出来,而这部影片就是人性黑暗的证明。 佐藤导演的一番话更能说明电影的内涵:八杉恭子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实际上我很愤怒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战后,或者战前干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后来混出来了,比如说爬到了权力的宝座上,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过去掩盖,装的一个个都挺人模狗样的,挺牛的。我想通过这个电影传达一种信息,不是说你把过去藏起来,你今天就是个完美的人了,不是这么回事。” 日本创造了战后迅速复苏的奇迹,二战后的三十年里,日本由废墟上的国家变成美国身边初露锋芒的“跟班儿”。人们奔着赚钱的方向不知疲倦的努力,旧日的伤疤似乎逐渐模糊了,等过了拼命赚钱的阶段再回头看时,“发现原来自己的历史是抹煞不掉,回避不掉的 ”(佐藤纯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证》小说和电影的诞生,就是给以为能抹平历史伤疤的人们敲以警钟。 “不是说你把过去藏起来,今天就是个完美的人了”。在个人层面,这很容易理解:于八杉恭子而言,混血儿焦尼就是自己屈辱历史的人证,在人性中的自私和虚荣的支配下,八杉恭子想抹掉这段历史于是杀了亲生儿子。(之后又杀了另一名人证老太太)可悲惨的结局证明了,一味隐藏过去的不光彩只会导致今天更多丑恶的滋生(注1) 对于男主栋居而言,看似冷静的他无法忘记美国兵杀害父亲的惨痛过往,美国警官就是这段过往的人证,对于协助自己的警官,或是出于同事间帮助的情谊,或是出于工作上(包括国家间)无法撕破脸皮的尴尬处境,栋居开枪打碎了镜子里警官的人像。我曾很喜欢栋居认真冷静的处事风格,一直以来他都在与各种黑暗做斗争,但自身的过往注定了他在斗争的途中,会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自己人性的黑暗,也可谓是“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我们应该怎么妥善处理自己的过去?你的经历正把你塑造成复杂且独一无二的样子。(从科学立场讲就是给你的大脑神经元增添不可逆的新突起等等~)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说,探讨诞生下来时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每个人能做的是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断“向善”。向善应该成为人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一段奋斗和挣扎的过程。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些部分像极了永久存在的泥沼,可那并不是你堕落下去的理由,总有人在竭尽所能的往上爬,总有人身处谷底还在仰望星空。 “不是说你把过去藏起来,今天就是个完美的人了”,这句话用到遭受屈辱的国家身上亦恰到好处。如果我们以隐喻的手法分析这部电影:焦尼是二战后“旧弱日本”的产物,获得荣誉的八杉恭子是发达起来的崭新日本的代表,那么“新强日本”要如何处理战后留下的各种问题,就是影片在政治含义上想表达的思想。日本在战后三十年,看似与美国和平共处,时时巴结美国大佬,但从栋居(代表日本)射杀镜中美国警官(代表美国)便可想而知,风平浪静只是一场搏斗的前奏:你过去的欺凌使我愤怒并深深牢记,没能当面射穿你的心脏,只是我做的表面文章。同理可得,那些无法忽视的遗迹: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慰安妇等,都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人证”。我们从未忘记历史,也将更有勇气,义无反顾的走向未来。 注1:写出“隐藏过去做过的不光彩将导致今天更多罪恶的滋生”时,忽然联想到之前查找的《人证》小说的作者有左翼倾向,访华时曾客观调查日本给中国留下的战后遗址,并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他本人是极力否认隐瞒战争真相的。 森村诚一在揭露731部队真相时曾说“只有认识到错误,才能不重蹈覆辙”。他的名言是:“在我的小说里,我所描绘的全是人间的戏剧。我认为一个作家应当关注社会问题,以反省历史来揭露社会弊端,追求人生的真谛,这才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生存的意义。……当一个只知版税与稿酬的作家,我是无法容忍的。”,与今天否认侵华恶行的日本人相比,森村先生可谓位数不多的“日本的良心”。
《人证》读后感(四):回忆《人性的证明》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非常美的歌曲:“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那草帽,……就像是你给我的生命。”这就是八十年代在中国风靡的电影《人证》的主题曲,后来看了电影,很感人也很唏嘘。
读森村诚一《人性的证明》颇有所感,后《人证》或许是简称,或许也代指那小说中的主人公乃是见证人性的证人。森村诚一的小说中充满了苦涩、彷徨,和真挚的爱,也有堕落和救赎。
一个黑人混血青年被杀了,一个妈妈为了一个儿子杀死了另一个儿子,一个儿子想要为了父亲报仇,一个父亲为了一个别人孩子的母亲被美国大兵杀死了,一个美国大兵被一群黑人青年杀死了……这就是人性的证明,若干人的人性的证明,或者是全体人类的人性的证明。
栋居警官为了一个黑人青年被杀而开始调查起来,通过草帽这个线索,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巴衫恭子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儿子杀死了一个黑人青年,那个青年为了找妈妈千里迢迢从美国来到日本,见到妈妈的结果是被一把水果刀结束了生命。而栋居警官竟然发现,巴衫恭子就是那个当年自己父亲救了的日本女青年,这个巴衫恭子因为和美国黑人大兵的恋爱而生下了黑人男青年乔尼,之后被美国大兵轮奸。而栋居警官的父亲为了救自己同胞挺身而出,最后死于美国大兵的凌辱之下,巴衫恭子逃跑了。
围观的日本人没有一个伸出援手,而栋居的父亲就这么被凌辱死了。巴衫恭子之后嫁给了一个国会议员,自己也扶摇直上,成为日本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在她即将成功的告别之前,她杀死了自己的黑人儿子。和栋居警官一起调查的美国警官就是当年凌辱栋居父亲的美国大兵,他又为了救栋居杀死了巴衫恭子的二儿子,但栋居并不感谢他,而是凄然喊道:“这就是你们美国人,这么杀害我们的!”
栋居警官在镜子面前开枪,表示杀死了自己杀父仇人,而巴衫恭子知道自己二儿子死了时候,向所有的日本名流宣布,自己杀死了自己的儿子,最后自杀。而那个白人警官,最后被贫民窟的几个黑人青年,刺杀致死。
这些就是《人性的证明》的故事。俺读《人性的证明》时候,哭过几次。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一个父亲为了救人而被凌辱至死;一个儿子为了寻找母亲而被杀害;一个儿子为了侦查而发现了人性,见证了《人性的证明》,这些就是全部。
俺对这本书深有感触的是,一个人到底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杀害自己儿子或者朋友,一个人到底会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看着救助他的人死去而最后逃跑。或许会,这就是人性。
鲁迅多次唠叨过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过的幻灯片,日俄战争,两国士兵在比杀人,杀的都是中国人,而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就是看客心理。当然,每个人都是看客,也都有看客心理,未必都是所谓“国民性”。比如,栋居的父亲挺身而出去救助巴衫恭子时候,围观的日本人不也都是看客吗?栋居的父亲也是,但是他选择出手抗暴,结果是他救的巴衫恭子离他逃跑,日后成为显耀的成功人士。
鲁迅在左联结束后大概说过,一天,有一群年轻人想翻过那堵墙,于是他们问:你愿意做梯子吗?鲁迅说,好吧,你们踩着我的肩膀跳过去。后来那些翻过墙的青年,不要鲁迅了,因为梯子老了,没有用了。一个当年用鲁迅出名的青年(高长虹),就说,鲁迅是个过了时的老头子而已。
巴衫恭子就是那样的一个青年,她从来没有忏悔过,没有自责过,即使她杀死了自己的黑人儿子也没有。她是一个成功人士,就像她的丈夫用行贿和贪污的手段往上爬,爬上权力的顶峰,而自己享受着众人的瞩目礼。每个人都觉得他们风光无限,每个人也都想成为他们夫妻那样的人。直到巴衫恭子在人生即将更加辉煌的前夜,留着眼泪说:我是杀人犯,我为了一个儿子而杀害了另一个儿子。这眼泪或许是虚伪的,因为她或许是为了名誉才杀害了自己的黑人儿子。一个名流怎么可以被人知道原来她有个黑人私生子?一个名流怎么可以原来就是那么一个人?
栋居的父亲死后,栋居凄零的一个人长大了,他要做警察,为了维护正义,他做了刑侦科的警察,为了探寻真相。栋居查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那个被社会捧上天堂的成功者就是一个杀了自己儿子的人,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生命而看了救她的人被人凌辱至死而跑了的人。繁华,一切虚假繁华掩盖下的是真实的丑恶。栋居见证了人性的证明。
最后栋居默许了巴衫恭子跳崖自杀,而那个悬崖就是那本诗集《草帽集》的草创的地方,最后栋居留下了眼泪。或许想起了那些诗的词: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我失落了那草帽,……就像是你给我的生命。
西历201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