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的读后感大全
《求》是一本由德兰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8,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求》精选点评:
●小时候读的 看了好多遍
●这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本书,第一本小说,小学一年级看的
●在成长的道路上,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过
●推荐
●童年时在家中的一本82年第一期的《收获》杂志上读完了这本书。从此这本书便与杨绛先生的小说《鬼》成为了我对《收获》最深的记忆。今天回到老家,重新找到那本杂志,就想上豆瓣查查。果然是一部杰作。重温。
●童年第一本
●这两天看完了求真三部曲,第一部《求》,看的时候我的眼前是有画面的,就像是眼睛紧紧在盯着iPad屏幕看刺激、连贯、令人窒息又满含温情的 电影(eg.《终结者》1、2),甚至比电影更多的是,和自我的连通,和时空的穿越,你仿佛在和一个小姑娘谈论自己的成长,自己的困惑,而她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回答你,希望可以offer something,所以就一笔一笔得写下了她的故事,在她的故事里,展开来的是一条铺开的路,
●将来我女儿的必读系列吧,语言、内容也挺适合小孩子的
●很好很好看
●也是在小学时候读过,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情节巧合太强,此外不错。
《求》读后感(一):我读的第一本小说,在收获上读的,那时才12岁
那时正是小学毕业的暑假里,可能是由于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着和十一二岁的我一般的年纪,所以才有毅力读完自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最近常常想起这本小说,想起里面有趣的现在又已模糊的故事,好怀恋读这本小说的年纪,和那时读书时的乐趣。
《求》读后感(二):继
书上是这么讲的,她是1925年出生的,生在巴黎,3岁长在江西南昌,5岁去了江西农村小住,12岁到伦敦,而后6年在伦敦边上小镇,考上牛津,又到巴黎 ,然后回到祖国,中间起起伏伏,她1951年作为访问团翻译到北京,那年她26岁,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她前二十六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后二十五年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就到了1976年,故事的前奏和终曲。5年后——书是1982年出版的,作者是熊德兰。
《求》读后感(三):重拾曾经的记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大概五年级 书页已经半残不新 父亲收藏的老书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十分之深刻 廖凌之 灵子 年幼时的妈妈 公公 大姑 二姑 三姑 赵叔叔 赵婆婆 赵婆婆家院子里的桃子 还有题字: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霸王 开饭店的孙老板 对了 廖凌之的先生恰巧与我同姓 当时看到真的是很开心啊 还有诗人、黑天鹅与白天鹅 姨妈的有意躲藏不见 廖凌之梦见小时姨妈(生母)在花园里教她方块认字 公公为学堂募款而写血书 三姑在归宁日奔回房间大哭 除此之外很多零零碎碎的片段因篇幅所限就不写了六年过去了简直不敢相信我还记得这么多 也还庆幸我还能记得 身边的朋友极少有人读过 一直遗憾明珠蒙尘 今日心血来潮上豆瓣一看竟然给出了如此高的评价 大幸!大幸!
《求》读后感(四):最初的悸动
还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一天在家闲的无聊,妈妈从一堆杂志中翻出一本,告诉我无聊可以看看。从此在读书这条路上走了下去~~~
它是我生命里的第一部小说,至今仍记得小说里的点点滴滴。喜欢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感情,向往那样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而不断坚持的人,那样纯粹的人。
记得里面有个小细节,是一个在美国的女子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带着小孩和从朋友那里凑来的钱毅然回国,说我要把我的儿子献给毛主席。且不论后来被说为是走资派的事,那样的冲动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着实深深的感动了我。在那个时候,一句同志——志同道合之人,让人觉得质朴而又踏实!
仅以此献给我最初的悸动——求(德兰)。
《求》读后感(五):偶尔回首--灯火阑珊
我对犹太男孩对女主角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印象很深刻啊,还记得那首诗:
you do not love me,Chinese girl 你不爱我,中国姑娘
the reason why I can not tell 什么原因,我不知晓
ut this I know fully well 但有一点,我很明白
you do not love me, Chinese girl 你不爱我,中国姑娘
文中并没有过多描写相关的爱情和她自己的感受,因为她并没有爱上弗莱德,所以她像是一个观察者,只是描述发生过的事情。但是弗莱德还是被她深深吸引,迫于理性的约束,间接的表达了,但还一直帮助她和她的父亲。这样的爱情,应该就是深刻的感情吧,为什么给人以很美妙的感觉?
感情跟金钱、欲望、地位、名誉统统无关,不为了利用、不为了妥协,仅仅是纯粹的东西。它保存在心中、记忆中、为她所做的点点滴滴的事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