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锦集
《达尔文的战争》是一本由吴京平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一):吴老师有趣的科普书
两年前读毕淑敏老师的《美洲小宇宙》的时候她提到了加拉帕克斯群岛。它们位于南美大陆以西1000公里的太平洋面上,群岛面积7500多平方公里,由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凝固而成的13个小岛和19个岩礁组成。
1835年达尔文就曾经在这里考察, 之后他的《物种起源》就曾经提到过这里, 加拉帕克斯群岛奇花异草荟萃,珍禽怪兽云集,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群岛上现存有其他地区罕见的多种动物。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当时《美洲小宇宙》里面提到了当地有一种巨大的仙人掌,它们的叶片长在很高的地方,远看上去以为是一棵树。跟其它地区的仙人掌完全不同。为了能抵御当地动物对仙人掌叶片的啃食,这种高高长成了一棵树一样的仙人掌最终留在了当地。 群岛之中有些物种在不同的岛屿上也是不同的。这里也可以说是《物种起源》的数据支持。
在吴京平老师的《达尔文的战争》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事儿, 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动物园看猴子, 孩子问我们是猴子变的吗? 妈妈的回答是的。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人是灵长类,跟猴子算是近亲了。去年的时候就看过吴京平老师的书,科普知识在吴老师这里变得生动有趣了。 这本《达尔文的战争》讲述的是关于物种进化的历史,西方人推崇的宗教是上帝创造的万物,在圣经中也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拥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在科学不断进步的那个年代里,现在很多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当时是严重被排挤甚至打压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跟当时教会所宣导的地心说相违背,直到哥白尼去世之后,这本写有日心说的作品才得以出版。
对于大多数唯物主义者来讲,物种进化的说法在现在已经被普遍的认同了。但在教会掌权的那个年代里,上帝才是万物的创造者,这一点是不容撼动的理论。当恐龙化石出现的时候, 人们不禁开始反思,如果上帝创造了万物,又为什么要让它们毁灭呢?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独具特色的物种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之前看过科普类的节目,也在《相声有新人》里看过张宇时讲的科普相声,很多看着高大上的学科,其实也可以用一种老百姓可以理解的、生动的、有趣的方式让人们了解。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二):超出书外的达尔文
在我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有一个作者,时不时发一条朋友圈的字数相当于我高中语文考试写一篇作文,最近,这个好友去了日本,在她晒的朋友圈游记里有一条很让我感兴趣,她去了日本的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恐龙的化石,当时就觉得好羡慕,但是最近,我发现了新上市的一本书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达尔文的战争》。 这本书的封面虽然有点丑,但是很形象,是十分逼真的恐龙大象和鳄鱼,蜥蜴等生物。 打开这本书之后,光看一眼目录就有一种瞬间高大上的感觉,这是一本社科类科普读物,科普了很多知识。 达尔文的名字,那可真的是家喻户晓,提起达尔文第一个想起的自然而然的是他提出的进化论,达尔文可能天生就对动物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也正是由于痴迷于抓虫子,达尔文的初恋与他分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奇,达尔文开始了他的探索旅程。 虽说这本书的书名叫《达尔文的战争》,但书中并不只介绍了达尔文,还有很多的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着实是一本很优秀的科普文献。 在这本书里的进化过程,我还看到了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食物链,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这样的一个道理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现如今都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理论。 要我话说,自然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风,花,雪,月,雷,树,鸟,物。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大自然的创造之力巧夺天工,把每一种东西都构造成它自己的样子,实在是很奇妙。 这本书的设计是图文结合,里面的配图很形象逼真,更加方便读者们理解书中的人物探险路程。 其实看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我们队达尔文的印象从来都是只停留在历史书本上给出的,达尔文进化论吧啦吧啦,但是从来没有人去考虑过,达尔文为什么研究进化论,他是研究出进化论的?这一切,在这本《达尔文的战争》里,都有了解释,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物的,或者你想科普你自己,或者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本《达尔文的战争》都应该是你的不二之选。 我们可以悠哉悠哉的享受先人留下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了解先人为这些成果做出的努力,和历经的艰苦,这样我们才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并且继续努力,为后人做出更优秀的成果。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三):超出书外的达尔文
在我的微信好友列表里,有一个作者,时不时发一条朋友圈的字数相当于我高中语文考试写一篇作文,最近,这个好友去了日本,在她晒的朋友圈游记里有一条很让我感兴趣,她去了日本的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恐龙的化石,当时就觉得好羡慕,但是最近,我发现了新上市的一本书满足了我这个愿望,《达尔文的战争》。 这本书的封面虽然有点丑,但是很形象,是十分逼真的恐龙大象和鳄鱼,蜥蜴等生物。 打开这本书之后,光看一眼目录就有一种瞬间高大上的感觉,这是一本社科类科普读物,科普了很多知识。 达尔文的名字,那可真的是家喻户晓,提起达尔文第一个想起的自然而然的是他提出的进化论,达尔文可能天生就对动物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也正是由于痴迷于抓虫子,达尔文的初恋与他分手。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好奇,达尔文开始了他的探索旅程。 虽说这本书的书名叫《达尔文的战争》,但书中并不只介绍了达尔文,还有很多的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着实是一本很优秀的科普文献。 在这本书里的进化过程,我还看到了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食物链,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这样的一个道理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现如今都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理论。 要我话说,自然这种东西真的很神奇,风,花,雪,月,雷,树,鸟,物。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大自然的创造之力巧夺天工,把每一种东西都构造成它自己的样子,实在是很奇妙。 这本书的设计是图文结合,里面的配图很形象逼真,更加方便读者们理解书中的人物探险路程。 其实看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我们队达尔文的印象从来都是只停留在历史书本上给出的,达尔文进化论吧啦吧啦,但是从来没有人去考虑过,达尔文为什么研究进化论,他是研究出进化论的?这一切,在这本《达尔文的战争》里,都有了解释,如果你是一名学生物的,或者你想科普你自己,或者你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本《达尔文的战争》都应该是你的不二之选。 我们可以悠哉悠哉的享受先人留下的成果,但我们也应该了解先人为这些成果做出的努力,和历经的艰苦,这样我们才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并且继续努力,为后人做出更优秀的成果。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四):你所不了解的达尔文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列强开始纷纷群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康有为等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寻找变法的根据,他的理论新奇但充满臆断,遭到了守旧分子的猛烈抨击和抵制。正在这个时候,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但是他并没有全部按照原书翻译,加入了强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到达尔文主义会想到的。
这个思想其实是被称作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斯宾塞提出来的,由达尔文的进化论演变而来。提到达尔文,我第一反应就是那著名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是我从来没想过原来达尔文主义也分为好几类,也没有想过为什么达尔文要研究进化论,在这个过程中,他又遇到了什么。在这本《达尔文的战争》中,作者吴京平带我们了解了达尔文为什么要研究进化论,进化论的演化历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又增长了很多知识,趣味性也很强,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每一章末尾还有二维码,在不方便读书的时候可以扫一扫听书。
美国的解剖学家要是多上点心,说不定就会提前50年发现恐龙的足迹。看到书中的恐龙插图,不禁想起了之前在中华奇石馆里看到的恐龙化石,估计有两米多,看到化石的瞬间有一种很大的压抑感,感觉随时都会活了一样。我当时还和妈妈开玩笑,这要是恐龙还活着,估计一口就把我吞了。林奈的双名制生物课上学过,但没想到瑞典人为了纪念他还在纸币上印了他的头像。米勒实验,孟德尔生物遗传,新达尔文主义...,书中普及了太多太多生物科学知识,喜好科普类书籍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科学发展的道路几多沧桑,几多迷离,科学家们总会遇到不可拂逆的境遇。新叶吐出而新燕归来,花尽而硕果累累。正是这些科学家们前赴后继的研究各项成果,如今的我们才会了解到很多有关人类的秘密。读了这本书,对科学家么的不易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条路上,幸得他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全人类而默默奉献。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五):《达尔文的战争》——进化论的“进化史”
说起进化论,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是甲午背景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归纳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便是最简单的那类认知,也没有什么是直接就能一下了解到尽头的,哪怕是“1+1=2”。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进化过程”,而这进化过程,正是我们可以带着好奇和玩味的心理,一边了解,一边“举一反三”地放大到其他学科上态度的参照,从而促使我们更加敬重那些拨开迷雾,用敏捷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为我们还原历史、展望未来的天才们。
随着博物学大神们将这门学科的各个层面归类的有零有整,他们自己往往也开始不能再对发现的一些古生物化石展现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虽然聪明人常犯下的毛病就是在自己的认知到了一定层面并且僵化了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地自圆其说,而且还越说越有道理,甚至能带动一帮“信徒”,可是,事实终究要向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个方向转变,让他们成为历史上一个节点性的名字。拉马克、居维叶、圣伊莱尔、欧文……这个过程里,很多理论的变化和发展,包括各色人等的生活,现在看起来都各有各的时代局限和无奈,甚至不乏欢乐的“打脸”,但是“要把问题搞清楚”的态度,终究是伴着一代代科学家不断进步探索的最终精神。
达尔文的成就在当时还不至于马上让他的前辈们黯然失色,而他的追随者们则在其后,一边补充相关的证据,一边修缮改进他的理论,直到进化论成为现代人多数愿意共同接受的理论。虽然人类至今说不清遗传和进化之间的“博弈”,到底有哪些才是造就了人类今日历史里那个最重要的部分,但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究,更多进化链上的断点乃至断层,正在被愈加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跨学科的合作想尽办法弥合,期待最终能够帮助人类一步步靠近生命最终的奥秘所在。 本书得益于作者本人写过多本科普畅销书,所以,在讲述各类相关知识和趣闻的时候,不但能够做到庄谐并重、详略得当,还注重语言的平实性,即便是选择仅在每章结尾处扫码听取音频,也能够轻易地理解。书中的配图也不局限于一般生物学图书的解剖图,还包括一些较为冷门的历史图片或绘画,让人在学习了解书中进化论知识之余,更能从横向的多个方面感受各个阶段人们对进化之路的认知程度——好像从另一个角度在看我们自己的人生阶段的进程,从而更加了解所谓进化论的进化史是一种什么样的“进阶”。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六):从达尔文到进化论
去年带孩子去了一次北京科技馆,在科技馆中看到了一只庞然大物——恐龙化石,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恐龙化石,之前只是在电视上或者是书上看到过,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看到真正的恐龙化石。
说起恐龙让我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进化论的起源、发展、衍生,直到今天我们都无法确定,究竟是何时开始有的人类、何时有的生物。人类的起源到底是该相信进化论还是神创论呢?科学家与哲学家的PK一直持续至今,最后……谁将取得胜利呢?
最近刚刚读完了一套《地球编年史》,这套书在我看来可以称之为神创论的代表作,一套书7册都是在讲人类的起源来自于神的创造,书中运用大量文献向我们证明一件事情,人类是由神创造的,神主宰着一切生物。事实是否真如书中所说,人类最初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诸神之间的斗争差点儿将人类毁灭、将所有生物毁灭、将地球毁灭,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我们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便是,现在的地球是由人类主宰的,而非诸神。
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似乎更能准确地表明地球上的物种起源,即使达尔文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的自然选择论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挑战后,依然得到生物学界广泛的支持。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有了遗传学和基因科学的支持,现在的进化论比达尔文的版本更能让人信服。
《达尔文的战争》带我们重温有关进化论本身的起源和历程,让我们从中了解到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故事,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既形象又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进化论与达尔文是怎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经受住考验的。
文中有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一个关于人类进化史的笑话,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玩儿,孩子问母亲人类是不是猴子变来的。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没错,我们就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孩子感到非常吃惊,不要说孩子吃惊了,我也被这位母亲的说辞弄懵了,人类什么时候成猴子进化来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将这本书读了下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并没有研究物种的起源,也没有研究人类的起源,他只是推测,人类应该是有一种与类人猿相似的生物进化来的。这让我不禁有些迷惑不解,人类是由什么生物进化来的呢?
可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达尔文的进化论并不完美,却在日益激烈的争论中逐渐完善起来,现在的达尔文进化论早已不是达尔文最初的那个版本了。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七):重新认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一八八二年,一个叫达尔文的科学家去世。相信我们每个上过学的人都认识这个男人,因为我们都学过生物,生物学里有个生物进化论的概念,而这个生物进化论是和达尔文牢牢绑定在一起的,他发现了进化论。这个进化论可是了不得,这可是被恩格斯列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分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他的最有名的著作《物种起源》全面讲解了这个学说。就是因为达尔文的学说,因为讲到了人类的起源,是由类人猿转化而来的,大家就简单粗暴的认为是人是由猴子变的,实际上人类的祖先是猿类的一个分支而已,一部分经过进化最终变成了人,一部分还继续是猴子,挺好玩的。
这本《达尔文的战争》是科普作家吴京平先生所著,他除了有科普作家的身份,还是全国首档科学秀的主播,“科学声音”的成员。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等平台上以“科学史评话”为名开播多档科学节目,单辑收听量惊人,达到百万人次。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来源他的音频节目,也就是说是先有的他的音频节目,觉得大家非常喜欢,就决定根据自己的之前播出的有关进化论的台本精心整理一下,再补充部分内容也就变成了这本书。他的语言幽默风趣又不失严谨,听他的节目不但能得到快乐,还能学到科学知识,一举两得,所以他的节目特别受欢迎。他是非常难得的能把枯燥的科学节目当成评书或单口相声说的音频自媒体人,也让很多人通过他的节目上喜欢上科学,让很多人把多余的精力放到了学习科学知识上,他的贡献不容小觑。
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了一百多年了,进化论本身也是在进化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至今日,科学家对进化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有了之前不具备的遗传学和基因科学的理论支撑。他的自然选择理论不只在生活进化中得到了体现,而且还给其他科学带来了灵感,也是人们观察复杂事物的一个特别的切入点。
略举一例,性选择的问题,特别好玩,生物一开始是单性选择的,也就是不分公母,它自己就可以直接繁殖,就这样不挺好的吗,为什么后来又发展成了双性选择,必须双性合体才能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任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有性繁殖可以保证大量的基因重新组合,保证了遗传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更精彩。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混血儿显得特别漂亮,聪明,这是不是说血缘更远的人生出的孩子更加优质呢,也许是因为基因差别大优选的结果吧。
这本书特别好看,纸质非常好,内附精美的彩图,每章的末尾还可以扫码收听吴京平先生的音频讲解,非常超值。吴京平的语言简洁易懂,幽默风趣,从简单、容易理解的点作为切入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深入浅出,让每一个人想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人都能深入进去学习。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八):《达尔文的战争》:人们对于生物界的探索永无止境!
说起达尔文,这绝对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熟悉是因为他是一个固定学年出现在生物学课本上的人,并且经常携带者他的物种进化论。陌生之处就在于,我们就在几节课上对他的进化论有所了解,并且学到了适者生存这样一个看起来高大上,仔细推敲并不适合所有事物定律的定义,而且我们对于达尔文这个人的了解少之又少。 我上学那会儿同学都比较皮,在学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后,你们全家都是猴子变得,这句话就成了日常吵架的必备语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所有理论的其中之一,人们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反应也有很多种,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但在达尔文之前,也有很多人为世界上动植物的秩序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吴京平是《达尔文的战争》的作者,也是科普作家,全国首档科学秀主播。“科学声音”成员。在喜玛拉雅、蜻蜓、网易云音乐等以“科学史评话”为名开播专辑《行星传奇》《地球的刻度》《物种起源》《量子力学外传》《伟大的试验》《宇宙大爆炸》等,单辑收听量均在百万以上。
先抛开《达尔文的战争》里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非议,谈谈其他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人: 1、马丁.路德:一个敢于和教皇battle的德国人! 哥伦布在发现新航线,并且在美洲捞金的时候,教皇正在为了维持自己的体面(重修圣彼得堡大教堂)而发放可以灵魂上天堂的赎罪券。哎,还是以前的人单纯(钱好骗)!这时德国人马丁.路德看不下去了,觉得是时候要提升一下大众的智商和腰带子里的钱,于是和教皇开展了一系列的battle,并且最终获得胜利✌! 马丁.路德之所以在这场battle中胜利,在于硬件和软件各自强大的配置。硬件方面,印刷机横空出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人们减少了手抄的重复性。软件方面么?马丁.路德自己会德语,他把拉丁文圣经翻译成德文版圣经(然后又转换为别的语言版本),普通大众也看得懂。 在教皇想要处理掉马丁.路德的时候,大众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已经变为马丁.路德的迷弟迷妹,自然会保护好自己的爱豆,成为拥有很多粉丝的爱豆马丁.路德有了自己的新教,其余新教也纷纷诞生。
2、布莱克诺特利:大自然户口档案建立第一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皇的烦心事越来越,内部的话,有更多的新教诞生,外部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世,为后续科学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伏笔。教皇明里暗里的打压并没有阻止科学和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相反博物学者一直在进行着看似老实,但为后续科学发展做铺垫的大自然户口立档案活动。 1627年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普通的年份,而对于一个铁匠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因为他的儿子布莱克诺特利出生了,并且随着他的成长渐渐展露出植物分类的天赋,随着他的成长,后续更是发表了《英格兰植物目录》(1670)等著作,并且被授予“英国植物学之父”的称号。 在布莱克诺特利之后,后续更是有很多人才展露头角,想要了解的可以看一下这本《达尔文的战争》。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九):除了自然选择,还要自我争取
记得中学上生物课刚好讲到青蛙。生物老师说,脑垂体是控制生长激素分泌的。他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蝌蚪的脑垂体切除会怎么样呢?一个男同学说:“它就长生不老了。”我们当时哄堂大笑,因为他说的长生不老,就是这只蝌蚪永远都是蝌蚪,变不了青蛙。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带羽毛的禽、鸟类雌性和雄性的外表差异那么大,比如说孔雀和鸡,雄孔雀和公鸡在外表上比雌孔雀和母鸡更美丽。另外,我也注意到雄狮脖子上的一圈鬃毛,也会使它看上去比雌狮更漂亮一些。难道说这些雄性的动物需要用更漂亮的外表来吸引雌性吗?而人类却恰恰相反,女人比男人更注重外表,男人择偶的时候,会比女人择偶的时候更注重异性外表。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是相反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我看了《达尔文的战争》才知道,原来物种的繁衍和延续不仅仅是自然在选择,同时还存在一个性选择,性选择,包括雄性竞争和雌性选择。正如书上说的,雄孔雀的尾巴很大很漂亮,虽然也不利于生存,但是更容易获得雌性的青睐;雄狮的鬃毛虽然不利于捕猎,但是雌狮喜欢啊。
这些雌性动物掌握着选择权,也就意味着它们掌握着生殖权,只有获得雌性青睐的雄性,才能获得更多的交配权。具有漂亮尾羽的孔雀和威武鬃毛的雄狮的基因才有更大概率遗传下去。而那些没有被雌性看上的雄性动物则失去更多的繁殖权。
我喜欢看科普类的读物,拿到吴京平写的这本《达尔文的战争》,后便爱不释手。吴京平是多个平台的网络主播,他在喜马拉雅、蜻蜓、网易云音乐等以“科学史评话”为名开播的专辑《行星传奇》《地球的刻度》《物种起源》量子力学外传》《伟大的实验》《宇宙大爆炸》等单辑收听量均在百万以上。
吴京平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在《达尔文的战争》这本书里讲述了与动植物的分类、进化和遗传相关的历史。
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但凡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基本上都是家室显赫的,而且跟皇室有关系,毕竟搞研究和调查是需要钱的。而研究报告如果触怒了教皇,是要被杀头的,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实权都掌握在教皇手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11日出版,距离他1836年结束环球旅行已经过了23年!这还是在莱伊尔和胡克的催更下完成的,若不然,进化论就不是他提出来的了。因为华莱士也发现了进化的奥秘。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即便是做科学研究的人,也存在着竞争。发表论文的不一定就是第一个发现某个现象的人。比如,恐龙的发现者曼特尔的论文都被当时掌握话语权的欧文给压下来了,不让发表。不让发表也就算了,他还对曼特尔命名过的物种重新命名,旨在将曼特尔从生物学界一点点抹掉。无法承受身体和竟精神压力的曼特尔最后吞食32倍治疗鸦片自杀了。
如果说动植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人类的世界里也存在类似的选择。想要得到更多的机会,必须自己主动争取。
《达尔文的战争》读后感(十):一本简单易懂的自然史
1809年 2 月 12 日,这一天是中国清嘉庆14年农历是戊辰年 腊月廿八 这个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天,却出生了两位对后世有印象的人物一位是,废除美国黑奴制度的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接下来的故事与这个解放黑奴的领袖无关,只是顺便提一下呵呵)另一位就是今天介绍这本书的主角儿 颠覆上帝创造万物“真理”的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也许他的父亲也没想到这个他寄予厚望想培养成和他一样出色医生的男孩,最后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生物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其实连他自己都没想过,他会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因为无法接受无麻药手术,而转而学习神学的他是非常详细《圣经》中上帝的创世说。然而一次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通过观察到的大量事实,使他相信长期自然力的作用才是造成地球表面地质变化的真正原因,地质变化中并没有什么神的创造力量。而南美洲现存生物和化石古生物的地质联系,加拉巴戈斯群岛各岛屿上同种生物的各种差异,澳大利亚生物物种同欧洲比较的特异性质⋯⋯更使他越来越怀疑上帝创造物种、物种绝对不变的正确性。5 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采集了数以千计的动物、植物、化石、矿物和岩石标本,写下了几十本日记和笔记,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知识,而且冲破了特创论思想的牢笼,为创立生物进化学说打下了基础。
而在我国我们从小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人类是从猿猴进化而来,早期人类祖先生活在树,不知道是食物短缺还是啥,从此直立行走变成了人(记忆中老师大概是这么讲的),所以在我小时候的思维定式里只有猴子生活在树上,在加上生物老师的照本宣科,也不多做解释,让我在好长时间内都以为人是猴子变的。那现在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水”的讲法,所谓的猿和猴子完全是两种生物,猴子比猿类在生物学分类上要低得多,相比较猴子人类和猿在血缘关系上很相近。
除此之外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之前,自然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在提出进化论之后对后世自然科学有何影响,在进过百年历史后进化论是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如今的自然科学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又有什么新的发展与发现?
所以今儿咱们针对国人在进化论问题上的诸般误解,和对这段自然科学历史的不熟知我推荐这本科简单易懂的科普读物《达尔文的战争》。本书的作者是《科学声音》网络广播的主播之一的吴京平所著,作为国内一档以科普性质的网络广播机构中的一员一直致力于科学普及,传播科普知识,提升科学精神。为大众塑造正确的科学观,相对于课本专业书籍中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吴京平用更接地气的语言和更生动的讲述,让科学知识不再高冷和枯燥。更容易让光大人群理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