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爱,是在患难中体现,一如既往地奉献,却一无所求。这就是伟大的亲情,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收获这片爱。观看了《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后,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收获了爱,还要主动从实际行动中回报这份恩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自陪读妈妈陶艳波的爱,让我感受颇深。
陶艳波的孩子因病失聪,于是她开始学习唇语,当儿子同桌整整16年,作儿子的耳朵,让孩子听见世界,不惜辞掉了工作。陶艳波展现出了过人的坚强,为了热爱割舍了生命中的休闲时光,累得满头是汗,即甘作辛勤的园丁,培育那株属于她自己的花儿。
母爱很简单,甘愿付出,无私奉献;母爱却很深沉,包容孩子的一切过失,忍耐上苍的不公,用仁爱之心呵护孩子成长。我想到了同样一位“暴走妈妈”——陈玉蓉,儿子患病,她为了将肝脏换回儿子生命,7个多月行走锻炼,治愈好了脂肪肝,从死亡边缘拉回了她的儿子。我想,天下的母亲都不同,但是母爱大概都相似,能够为了儿女奉献出生命的全部,世界上,总会有黑暗,但母亲就是我们的灯塔、希望。
“孝为百行首,读书不胜录”,孝顺女儿朱晓晖的反哺之恩,同样让我为之动容。
朱晓晖的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女儿放弃了在报社的稳定工作,辞职、借款、卖房……“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坚定了信念,朱晓晖就这样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不怕苦与累。朱晓晖爱好写诗,然而父亲却是她的主角,也许,她没有优美的文笔,但她可以写出最美的真情。
饱经风霜,笑对命运,对父亲一如既往地尊重和孝敬,这番孝心,让她荣获了这个奖项。“十三年的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为父亲,她笑着说值得。对父母的爱,要从实际行动中,一点点回报。古代有句俗语“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看出中国有孝的传统。东汉时期,有位名叫黄香的孩子,在闷热的夏天,用扇子赶蚊子,扇父亲的床和枕头;寒冷的冬天,暖热被窝,才让父亲躺下,足以见得他对父亲的一片热忱的孝心。生命中,收获爱的同时,也要主动去回报父母的恩情,懂得如何去关心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更应体会到这一点。
想起陶艳波对孩子的深情,忆起朱晓晖对父亲的孝敬,我不由得联系到自己,曾经,当父母给予我们爱的时候,总是看作理所当然,不会去珍惜,回报,父母把全世界给了我们,只换来只言片语,却甘愿奉献,这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亲情。而我们也应该从小事之中尽孝,体会到他们朴素而珍贵的恩情。
当我们在获得时,有没有想过付出?当我们在面对他们这样感动中国的善举时,有没有受到内心触碰?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着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巴金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