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孩当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小孩当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24 00:0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孩当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孩当家》是一本由马丁•维德马克著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元,页数:20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孩当家》读后感(一):当父母变成任性胡闹的大小孩,看小家长如何应对

  你是否还记得电影《小鬼当家》里的凯文,被父母遗忘在家里,独自面对两个小偷,他勇敢地应对这一切。等到父母回到家里时,家里一切如旧,就像小偷没有来过一样。 试想一下,小孩来当家是一种什么体验?当孩子跟大人的角色互换,小孩成了当家做主的小家长,大人成了任性胡闹的大小孩,生活会不会乱了套呢? 由马丁·维德马克、佩特·利德贝克、派乐·法什赫德合编的《小孩当家》讲述了詹森一家角色互换后的故事。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的是詹森一家一周的生活,阿尔文和卡伊萨这两个小家长督促父母上班,陪胆小的妈妈看牙医,带着父母去学游泳、参加曲棍球赛、给父母做饭、读居家广告册等等一大堆事。 下册讲的是两个小家长在暑假期间,带着家里的三个大小孩骑行旅行。在营地遇到了约尔马兹一家,这些大孩子们聚在一起差点乱翻了天。他们给森林里的昆虫举办了昆虫世界杯,跟招待处的格列塔不打不相识等等一些鸡飞狗跳的有趣事情。 小时候,总想着要快点长大,认为长大了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再也不受父母的管束。长大之后才发现,能回到小时候多好,自己想怎么闹腾就怎么闹腾。通过角色互换,我们明白了,父母孩子之间要互相理解,父母有父母的不易,孩子有孩子的不易。

  《小孩当家》读后感(二):《小孩当家》角色互换,让我更懂你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每天除了工作、家务之外,还得应付两个五岁年龄差的宝宝。

  每天都是鸡飞狗跳的生活,还得应付如“我今天不想上学”,或者明明自己很健康,却非说自己生病得休息的各种突发状况。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当一个“咆哮妈”,先镇住再说,等他们有时间再慢慢讲道理。

  但是讲再多的道理,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苦心。

  家长想要一个乖孩子,这样长大之后才是一个合格的大人,但是孩子即使做错事,也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

  今天分享的这一套《小孩当家》分为上下两本,通过大人和小孩互换角色,让大人变成调皮捣蛋的大孩子,孩子则成为当家做主的小家长。

  让家长和孩子在互换角色的过程中换位思考,去充分理解对方的不易从而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强强联手

  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和瑞典作家佩特•利德贝克合著。

  马丁•维德马克是瑞典国宝级儿童文学大师,当过教师,经常接触孩子,给他们讲故事,创作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他对儿童的阅读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在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上也极富写作技巧,多次荣获国际文学的重量级奖项“埃米尔奖”、“瑞典政府金质勋章”、“猎犬奖”等。

  另一位作家佩特•利德贝克至今创作了20余部广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5年也获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瑞典知名漫画家,童书插画家,知名报刊绘制插图,是系列动画片《斯德哥摩之夜》的制作者之一。

  本书从封面就能看出作者脑洞大开,充满了匪夷所思的搞笑风。

  翻开书页就会被一个个精彩、真实又贴近生活的故事所影响。

  身份互换,我更了解你

  本书作者让书中人物保持自己的身份,但是却互换了角色和职责。

  孩子摇身一变成了一家之主,家长则变成了需要时时照顾的孩子,整个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

  开篇第一个故事就是爸爸要去银行上班,但是因为带领带会让他脖子很痒,所以就在家磨磨蹭蹭的。

  九岁的儿子看着爸爸的磨磨蹭蹭,心中很无奈,但是却极有耐心地劝诫爸爸:“如果你不带领带,你就没法在银行工作了。”

  后来劝诫不成,干脆变成了威胁:“别再说了,再说的话周末就不让你修理割草机了”。

  要知道修理割草机,可是爸爸的爱好。

  画面一转变成了,妈妈假装生病,不想去上班,并对六岁的女儿说:“我觉得我生病了”。

  女儿踮起脚,把手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妈妈低头恳求地看着女儿。

  女儿对妈妈肯定地说:“没有发烧,我的小姑娘,穿上外套和裤子,你那些公寓和别墅是不可能自己把自己卖掉的。”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互换了位置,给孩子一个看见父母的机会,看见父母的用心良苦。

  也让家长更加近距离地去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需求。

  追根朔源去看见她们千奇百怪的想法,并发现情绪行为的产生。

  写在最后

  有人说“懂”才是最好的共情。

  让孩子学会共情的能力,孩子才会理解和接纳家长的要求,才会对家长的付出有所感恩。

  这本书通过角色互换,让家长和孩子在扮演对方角色的时候,从父母和孩子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和谁交往,都可以教会孩子和别人共情的能力,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替对方思考问题。

  这样去寻找别人内心真正的需要和诉求,这才是孩子,这一生都需要的能力。

  《小孩当家》读后感(三):《小孩当家》:当角色互相,我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记得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剧,让我印象很深刻叫《小鬼当家》。

  这部剧里讲到了在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麦家,有个只有8岁的男孩凯文,他调皮的个性常常给家人带来种种麻烦,受到家人的一致排斥。

  在圣诞前夕的晚上,凯文和哥哥争吵搞得家里一团糟。因此凯文受到了惩罚,他感到很委屈,心里还不服气。于是他心里许愿让家人消失,没想到第二天家人前往法国度圣诞,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家里。

  凯文以为把家人变走的愿望成真了,他开心地在家手舞足蹈,为所欲为。但漫漫长夜也让他感到恐惧,而且有两个笨贼哈利和马文把麦家定为行窃目标,闯了进来不料两人弄得笑料百出。

  在这里的凯文面对坏蛋时用自己的调皮特质,想尽各种办法把坏蛋打倒赶出了家。在这里即使父母不在家他也能照顾好自己,俨然就是一个小大人。

  那时候的我们看到这部剧,也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变成一个大人,而当我们变成大人时我们又好怀念小时候。

  最近入手一本书就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他就是和《小鬼当家》差一字的《小孩当家》。它是瑞典的儿童文学作家马丁.韦德马克和童书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合力著作的儿童搞笑漫画书。书中也有和凯文一样调皮的阿尔法和卡伊萨,有两个可爱的爸爸妈妈。

  他们互换角色,爸爸妈妈变回孩子想怎么闹就怎么闹,而小孩变成了大人开始当家做主发号施令,看了他们一家有趣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生活,突然也好想去体验一番被儿子教训的感受。

  这本《小孩当家》分为上、下两册。由两位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和 佩特·利德贝克合著而成。

  马丁•维德马克,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儿童文学大师,是瑞典最受读者喜爱的童书作家,曾多次获得瑞典国家级的文学奖励。

  佩特·利德贝克,1997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创作20余部广受小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2005年也获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书中不仅有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文字,更有瑞典著名的漫画家派乐·法什赫德的许多精彩插图。图文并茂的排版,让你的阅读体验相当享受。

  有趣的文字让我们随即就能享受到作者的幽默语言,最重要的是书中的好多要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亲子的相处真谛。

  1、不同的视角体验,才有不同的理解

  暑假来临,孩子们计划了一场骑行之旅,带着他们的父母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之旅。举办昆虫世界杯,花坛里的郁金香被洗劫一空是为了编花环。

  在这个暑假里一家人玩疯了,爸爸妈妈站在孩子视角体验了一把孩子的快乐。比如爸爸为了骑,表现他的飘移大法横冲直撞把他的爷爷撞到石头上昏了过去,而自己还在使劲地往前骑车,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粗心大意也只有小孩子才有了,自己顾着自己玩完全不顾其他的。这让两个孩子阿尔法和卡伊萨感到很无奈,怎么会有这样的爸爸。

  话说回来他这时候不该是孩子吗?所以,你生气了。

  这时候孩子的处境就像我们当初看不惯调皮的孩子一样,尴尬无奈。

  两个孩子措手不及地帮助爸爸处理事故现场还善后。

  如果现实中你变成孩子,也会这么调皮吗?孩子变成家长是不是也会这么无奈呢?

  当我们彼此站在各自的视角去体验时,你才会去理解为人父母多么不容易,为何他们总是那么啰嗦积极呢?

  2、互换身份,感受家人之间常被忽略的爱与责任

  我们的周一到周五往往是令人奔溃的每一天,爸爸讨厌磨磨唧唧的小孩,小孩讨厌啰啰嗦嗦的爸爸。

  而在这本书里爸爸成了磨磨唧唧的小孩,戴个领带还墨迹了半天。而且还在公司里闯祸和前台女士起争执把自己关厕所,孩子阿尔文还要赶来解决问题,他让爸爸对同事道歉为他耐心地解决问题。

  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总是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开始有不如和儿子互换角色让儿子感受下当父母有多难,也体会下他做孩子的快乐。

  其实自从结为母子开始,我们就把自己的爱和责任融入到了我们的关系里,我们为孩子倾注所有,孩子也对我们表达了爱意。可能有时候他感受不到彼此的爱,但总有一天你会在无形中感受到。

  就像《小孩当家》里的小孩他们最终会通过这样互换角色而理解父母,父母也在变成小孩的过程中,明白自己平时对小孩的蛮横态度是怎么而来。

  写在最后

  无论是亲子还是夫妻、朋友关系都需要我们真诚地去维护。只有坦诚以待让他看到你的爱,他才会去理解你,互换身份只是一种方式。它只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互换身份后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照顾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也体验了一把做孩子的乐趣,同时也知道了有时自己也不是故意为之,当大人的孩子还是要不停的唠叨他,这时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唠叨给孩子造成多大的烦恼。

  想要知道当父母的烦恼和当孩子的快乐,不如和孩子一起翻开《小孩当家》看看那些有趣的事,从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自己的样子。

  《小孩当家》读后感(四):《小孩当家》:当我成为了你,才会更懂你

  一次不经意的许愿,竟然成真了:一爸爸和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蛋蛋互换了灵魂!

  于是,蛋蛋附着大人的身体,想证明自己是有用的,但在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公司炒了;而变成小身体的爸爸,想减轻买学区房的压力,居然在学校饭堂用“刷我的卡”来“贿赂”老师,还考得比蛋蛋原来的成绩要差……

  看着这电影除了令人捧腹大笑之外,这里面还折射出每个家庭面临着最大的难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真的越来越难沟通,太值得让人深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一个大人都想回到孩子时代,无忧无虑;每一个孩子都盼望着快点长大,发号施令。但影片的最后,他们父子俩都想做回自己。因为蛋蛋终于体会到了爸爸的辛苦与付出,爸爸也终于懂得了蛋蛋的学习并不容易。

  “当我成为了你,才会更懂你。”这不就是一条很妙的亲子沟通方式吗?

  可是,有人说:这只是电影营造的搞笑场景,还不够真实。当回到更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出现分歧与矛盾时,有能再具体一些该如何去做吗?

  其实,这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们除了可以看电影外,还可以通过看书籍去慢慢解锁!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丁·维德马克”和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佩特·利德贝克”一起写的《小孩当家》,就非常贴近日常生活。虽然说的也是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但这跟电影里的是有所区别的,身体并没有变化。

  图片来源于漁小熊

  而这套书分为上、下两册,书中描写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细节,实在太逼真了,看着总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吗?

  下面,就带你进入一个虚幻又真实的世界:

  詹森一家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是由5位成员组成的:

  第一位出场的当然是詹森爸爸。他是在银行工作的,但偏偏不喜欢戴工作服上的领带,因为觉得会令脖子发痒。唯一能治他的,就是修理割草机的爱好。

  第二位出场的是詹森妈妈。她是一位房产中介,但偏偏不喜欢坐公交车,因为一上车就会尿急。

  第三位出场的是儿子阿尔文。他今年是9岁,正在读三年级,每一个星期都要参加数学考试。

  图片来源于漁小熊

  第四位出场的是女儿卡伊萨。她今年是6岁,正在上学前班,目前正在练习写字母。

  第五位出场的是詹森爸爸的爷爷,即是阿尔文的曾祖父。他是一个有原则的退伍老兵,觉得到处都有敌人,喜欢香肠与虾肉沙拉。

  看完人物介绍后,你的好奇心是不是在蠢蠢欲动了。接下来,我们就要马上去看看在角色互换下,他们是如何去沟通的。

  阿尔文和卡伊萨一大早就起床,煮好早餐,并催着爸爸妈妈上班赶公交车!

  可是,爸爸不肯戴领带去上班,在无理取闹着,阿尔文便用爸爸的最爱来应对:如果不戴,周末就不给修割草机!爸爸就立刻乖乖听话了。

  当他们坐上公交车的时候,妈妈爱取笑别人的那张嘴,又惹得司机不肯停车,只能憋着尿。而卡伊萨总是会在妈妈的身边,不厌其烦地将妈妈教好:要礼貌待人。

  图片来源于漁小熊

  另一方面,曾祖父在玩具枪,到处乱射。阿尔文和卡伊萨为了安全起见,就抓准他是军人的本色,派他守护一个钟表。这招果然管用,曾祖父安静下来了,哪怕困到睡着了,都不离开一步,坚守岗位。

  就是这样,每次面对爸爸妈妈的无理取闹,曾祖父的调皮捣蛋,阿尔文和卡伊萨都“善于抓住对方的痛点”来应对。这就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关键啊!

  不过,詹森一家虽然由2个懂事的孩子带领3个调皮的大人,但生活依然在鸡飞狗跳中继续着……

  一次,送完爸爸妈妈去上班后,阿尔文和卡伊萨终于可以安心地去上学了。不料,他们才刚到学校,就收到银行经理的电话:你爸爸闯祸了,咬了同事并锁了自己在洗手间!他们去到了解情况后,卡伊萨严厉地大喊:“快出来,别耍脾气……”

  图片来源于漁小熊

  然而,暑期又要来了,这熟悉又生动的一幕幕……待你们自己去解锁了!

  粗略地了解部分内容后,作为父母的你们,是否对自家的孩子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呢?

  对孩子来说,在《小孩当家》里,不用等到长大了,也能提前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那份用心良苦,以及理解到了父母的那种烦躁、狂抓、不安的情绪。

  而对父母来说也一样,自己也会有做得不好的时候,终于都明白了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了孩子闯祸背后的原因。

  以前,面对孩子上学磨磨蹭蹭时,你第一时间的反应是怒火冲天;但当看了这本书后,学会了把这个事情代入到自己每天不愿起床去上班的心情,这时的血压是不是会马上下降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恭喜你,这就对了!

  学会换位思考,重新认识彼此,懂得双向理解,这就是父母与孩子出现分歧与矛盾时的一剂良药。同时,这也是构建一段完美的亲子关系沟通的密码!

  图片来源于漁小熊

  愿每一个读过这套书的家长与孩子,在哈哈大笑之中,能掌握住亲子沟通的密码!

  《小孩当家》读后感(五):《小孩当家》:孩子能照顾好全家,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天赋

  我们都是关注教育的家长,既听课也学习,就是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但付出得越多,对他们的期望值却逐渐走低。是什么让大人和孩子之间不再亲密,有了隔阂?是什么让家长的意愿和孩子的意愿无法统一?亲爱的小孩,爸爸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你?

  如何与孩子相处,才能和他们心意相通,相互理解?除了做他们的朋友,你还可以选择做他们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点儿疯狂,又有点儿冒险?有一本书叫《小孩当家》,说的是一个有趣的瑞典家庭出格的操作,看过之后,你一定会有全新的想法。

  《小孩当家》是由两位最会讲故事的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和佩特·利德贝克联合撰写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分上下两部,故事短小精悍,当你翻到第一页,就会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地吸引。这是因为每当你看到孩子的故事就能想到自己,看到家长的故事又能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孩子跟大人身份互换是什么感觉,不用亲自试,翻翻书立刻就能感同身受。这是一部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在故事里满眼都能看到对方的神奇的亲子读物。

  出生于1961年的瑞典作家马丁•维德马克是一位儿童文学界的大侠。他在瑞典家喻户晓,是大家最喜爱的童书作家。他写过近百部大众喜闻乐见的儿童文学作品,获奖无数。曾经12次获得“7至9岁读者评审团喜爱的作家奖”。他曾在2005年和2008年获得了瑞典少年儿童侦探小说“猎犬奖”。

  没错,他写的侦探小说特别的棒。他的代表作“拉塞-玛娅侦探所”系列,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出版,销量千万册。也许在你家的书柜里就能翻到,因为那也是中国孩子们的最爱。

  2014年他获得了瑞典政府金质勋章。就在2021年,他获得了斯莫兰学院的“埃米尔奖”。他做过教师,经常能接触到孩子,他懂得儿童的阅读需求在哪里,他讲的故事总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他创作的儿童读物被全世界的孩子喜欢。

  另一个作者佩特·利德贝克也很厉害,他是一个在1997年才发表处女作的童书新秀,写过20余部作品,在2005年获得了瑞典尼尔斯·霍格松奖。

  这部书的插画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的风格简直和马丁·维德马克的文字珠联璧合。派乐·法什赫德是瑞典知名的漫画家、童书插画家,曾多次获得瑞典插画大奖。他为很多畅销童书,甚至是《瑞典日报》等知名报刊绘制插图,还共同创作过系列动画片《斯德哥尔摩之夜》。

  如此强大的创作阵容,讲述的故事,用了一种让人脑洞大开的全新形式。故事发生在瑞典的詹森一家。

  詹森爸爸是一位银行职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修理割草机。他不喜欢领带的原因是觉得系领带脖子很痒。詹森妈妈是一位房产中介,她最喜欢的事是看电视,还有一个特点是一坐公共汽车就尿急。九岁的哥哥阿尔文·詹森读三年级,每周都要参加数学考试。六岁的妹妹卡伊·萨詹森在上学前班,正在练习写字母。詹森爸爸的爷爷叫将军,是一个极有原则的男人,他觉得到处都有敌人,最喜欢香肠和虾肉沙拉。

  你以为这是普通的一家吗?不不不,你错了,他们是分工明确的角色互换的一家。照顾一家人的主人是兄妹俩,他们每天要负责全家人吃饭,接送爸爸妈妈上班下班,还要应付爸爸妈妈随时惹出来的各种麻烦。

  在这些我们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麻烦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懂得了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有计划的生活……

  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哥哥阿尔文正在数学考试,他绞尽脑汁在想一道棘手的题,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是爸爸打来的,他只好跟老师说必须去接个电话。

  爸爸妈妈不是第一次在上课的时间打来电话了,这次是爸爸又惹麻烦了,爸爸的经理让哥哥阿尔文务必要去一趟。阿尔文跑去学前班接上了妹妹卡伊萨,尽管妹妹还沉浸在写字母的快乐里不能自拔。但他们必须去,因为爸爸犯错了。

  他们坐上公交车,来到爸爸的银行,就看到一位女士坐在爸爸的写字台后面哭泣,而爸爸把自己锁在了厕所里。卡伊萨语气严厉地命令爸爸立刻出来,爸爸低头走出来,很不情愿地承认了他咬了那位可爱的同事一口。

  阿尔文告诉爸爸,同事之间不可以咬来咬去,推来推去。爸爸说出了事情的原因是那位女士说他领带难看。阿尔文让爸爸给同事道个歉,但同事却小声地说,这是她见过的最难看的领带。于是,爸爸和那位女士又扭打成了一团。

  被经理和几个同事拉开的爸爸跟兄妹俩回了家,爸爸这么做的后果是不能打开电视看赛马,不能给割草机上油,不能上网,不能修剪树篱,不能在浴缸里躺一个小时了。

  得知爸爸犯错的妈妈两眼放光,称赞爸爸做得好,鼓励他要咬得足够狠。卡伊萨警告了妈妈这样不可以,不可以和同事打来打去。阿尔文告诉他们,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妈妈重复着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话,还偷偷地冲爸爸眨眨眼,爸爸也回给妈妈一个鬼脸。

  没错,暴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冲动中的小魔鬼真的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吗?也许能,也许不能。但是,看到书里面爸爸可笑的做法时,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在取笑别人的时候,自己也想明白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要学会承担责任

  爸爸妈妈一直想养小狗,尼古拉斯兄弟家的狗,生了小狗,送给了詹森家一只。阿尔文在接爸爸妈妈上班前就把小狗领回家,想给他们俩一个惊喜。

  阿尔文对卡伊萨说,他觉得让爸爸、妈妈养一只小狗不失为一件好事,他们需要学会承担责任。

  但卡伊萨并不觉得爸爸妈妈会像他们保证的那样,能够风雨无阻地带狗出去,最后所有的责任都会落到阿尔文和自己头上。阿尔文说,也许吧。虽然明知道会这样,但看到那么可爱的小狗,却还是无法拒绝。

  果然,小狗给爸爸妈妈带来了异常的惊喜和欢乐,也给阿尔文和卡伊萨带来了很多的苦恼和麻烦,但他们愿意一起去解决。

  养一只宠物几乎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但承担对宠物的责任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也许在他们心里,有家长兜底,自己不需要想那么多。书中兄妹俩的对话,也许能让孩子们看到养育的责任和爱他们的家人的苦心。

  我们都应该有计划地生活

  星期五是爸爸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在学校里,卡伊萨和阿尔文一直看表,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放学十五分钟之后发工资,他们必须在这之前赶到,因为他们清楚赶不到的后果。

  他们俩来不及等公交车,斜穿过一片树林,又钻进地下通道。他们跑得气喘吁吁,一边淌着汗,一边兵分两路,一个去接爸爸,一个去接妈妈。

  当阿尔文拉开银行的门,刚好赶上经理发工资,爸爸正要伸手接过信封,阿尔文赶紧扑过去,赶在爸爸拿到之前抢走了他的工资。尽管爸爸大声抗议,阿尔文也并不理会。

  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因为阿尔文在树林绊了一跤,扭伤了脚,没能及时赶到。爸爸和妈妈拿到工资后,一分钟都没有浪费,在阿尔文和卡伊萨抓到他们之前,把所有的钱都挥霍掉了。

  爸爸买了一部新的割草机,妈妈选了一台她能找到的最大、最贵的电视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詹森一家不得不靠麦片粥度日。

  卡伊萨和阿尔文曾经尝试过把东西退回去,可是卖家不同意,还要求他们以后对父母更加严格的管理。

  爸爸妈妈在每人得到三百元后,心情好了一些。卡伊萨告诫他们这些钱得用到下次发工资的时候,爸爸妈妈同意后,他俩才相视一笑,松了口气。

  孩子最初对钱可能都没有概念,但说教似乎并不能让他们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也并不能完全明白什么是钱。他们可能洗完手之后忘记关水,走出房间忘记关灯,不喜欢的东西随便就扔。书里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样对钱没有概念,只知道用钱能满足自己的愿望。当挥霍之后的一家人为钱困扰的时候,有计划生活的概念在孩子们心里也会生根、发芽。

  写在最后:

  这只是书中三个普通的小故事,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小读者们去观看、去思考、去发现。

  我们的教育好像一直在忙着灌输,但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并不能靠灌输获得,只能靠一个人自己去领悟去探索。

  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我们在嬉笑中看完,轻松地找到了亲子关系最和谐的点,关键就是,它用夸张的手法,将家长和孩子拉到了在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的,几乎平等的视角。

  当我们不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就会突然发现,孩子们具备把所有事做好的能力,孩子们具备所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孩子们变成了我们最温暖的家人。

  本书的作者马丁维德马克说,“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智慧。他们会思索一些非常严肃的问题,比如生与死、爱与生活,等等。你所要做的,就是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们阐释这些复杂的问题。”

  当我们不把自己当作家长看,就会突然意识到,家长也是所有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不是能解决一切麻烦的超人,也不是什么教育界的权威,他们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情绪,他们和孩子只是可以相互关爱和取暖的家人,仅此而已。

  成年人的世界有自己的苦和累,别把那些无趣和固有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自由成长。打破了孩子和家长身份的固有观念,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幼小的生命蓬勃向上、自我生长的壮观景象就会展现在你眼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