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易代》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易代》读后感1000字

2022-06-24 0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易代》读后感1000字

  《易代》是一本由周绚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代》读后感(一):关于《易代》

  小人物的命运折射了大时代的变迁。该书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体现在细节描写上。日记是个人生活史的呈现,作者在写作时,头脑是清析的,事件与人物是明确的。但基于多种原因,侯氏日记多处用语简略,人物、事件点到为止,颇不易为后人解索。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并作了大量的笔记,把历史漩涡中的典型小事件钩连起来,赋予侯氏日记的当下价值。《易代》一书通过对侯歧曾家族及亲友的描写,折射了江南人物在易代之际的命运,颇值一读。

  《易代》读后感(二):《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 于细节处观照易代历史

  明清易代之际,正是处于三方政治权利角力的时期。明朝中央政权被灭于李自成起义军之手,而后,明朝残余势力又在南京重建了政权,清兵入关又带来了民族压迫的新问题。而这段混乱的政治局势,从清朝入关、李自成撤出北京,到明朝最后灭亡,历时四十年。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牺牲、弘光政权覆灭后,清政府曾认为统一全国的战争即将取得全胜,只派官员对南方各省加以招抚,就可将原由弘光政权控制的地盘接受过来……然而,事实打破了清王朝的幻想。清政府并没能顺利的实现统一南方的计划,除了四川地区被张献忠起义军占领外,在东南地区和中南地区,清朝的进展皆不顺利。”(《明史》) 尤其在江南和浙江地区,抗清斗争激烈。在苏州府嘉定县,嘉定在籍前左通政侯峒曾率二子,与进士黄淳耀起兵据守,后城破,皆殉城。侯岐曾是侯峒曾弟,在城破亲亡之际,担负起奉母养孤之任,期间作日记(起至丙戌正月,终于丁亥五月初十)记录日常起居、应酬往来,与官府交涉、密友私会等及书信遗稿。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便是以此日记作为基础,观照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名门遗民的遭遇与心理。透过作者的解读,我们从“微观史学”的角度,更加近距离地了解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面貌。有别于官修史书的著录,看到了在历史中的“小人物”们,透过分析和描述明清易代之际,侯岐曾家族及亲友社群的浮沉变化,丰富对历史进程的认识。

  在《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中,我们从地方望族“侯氏”遭受的打击和衰落过程,透视得: 一、清初江南顺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随意 一为,清政府攻占南京后,对局势形势估计不足,急切推行剃发令。在《日记》中,对于推行的剃发令五等定罪,有明确的标准记载:“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鬓不留头;又顶大者与留发者同罪。” 为筹集清兵下江南后的军费和粮饷,除“向新征服地区征取赋税外,还强行推销东北特产人参”,“摊派科敛”。 二为,对新收复地区参与过抵抗的人,并无统一政策和明确法令。因侯峒曾守城一案,侯氏一族既为“前朝忠臣”,便是“新朝罪人”,必定会遭受打击,但清政府对此并无具体章程,政策上的模糊性,便给了地方官吏操作索贿的空间。在《日记》中,也能看到,侯岐曾为免除籍没,面对各方敲诈和需索,籍令朝令夕改的勉力与疲惫。

  二、关内汉人的精神困境与江南士人的死生两途 “明清易代,乃家国奇变”,从社稷倾覆到偏安幻想,从光复无期到被迫变发易服,其中既有“流离之苦”,也有屈辱的心理恐惧。 深受儒学传统教育的名家士人,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选择以死殉名,侯峒曾、黄淳耀因被剃发令触动最后的尊严而奋起抵抗而亡,陈子龙则因“先赴死矣,可以免辱”。至于侯岐曾自破城后一直谨小慎微,“以仰事俯育为己任”,在被“下令籍没侯氏家产,逼取租赋钱粮”,并借端诈索”的层层压力下仍忍辱负重,苦苦支撑。

  易代之际,士人生死两途选择,有出仕,有隐居,有偷生,有尽节……有死者长已矣,也有生者愧难休的道德困境。 《易代》中更是梳理了侯氏女性在风雨飘摇中的遭遇,与侯氏后人的艰窘困境,“一代名门,终成绝唱”。还分析追溯了少年英雄夏完淳抗争之途生命最后时期的细节。也从侯氏义仆与恶仆对此中,呈现明清易代动荡中,对人性的放大与暴露。

  《易代》读后感(三):《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读书笔记

  孤臣碧血移民泪

  嘉定的抵抗是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初四,城破之日,守城的主要领导者,前明弘光朝通政司左通政候峒曾和进士黄淳耀以身殉国,从死者甚众,其中包括侯峒曾的两个儿子侯宣演、侯玄洁和黄淳耀的弟弟黄渊耀。

  陈子龙和夏之旭逃至嘉定王庵侯岐曾处。次日,侯岐曾决定担负起掩护的责任,他说:“今即以季布为朱家,以张俭为鲁国。”

  以侯岐曾为代表的忠烈之士,虽然曾经让人感动,但历史的这一页翻过,便成了忌讳的话题。

  第一个做出选择的是侯岐曾的二儿媳夏淑吉,她于顺治三年二月初十剃发出家,当时已守寡抚孤八载。

  清兵下江南以后,为了筹集粮饷和军费,除了从新征服地区征取税负,还强行推销东北的人参来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

  夏完淳文章中提到,籍没侯产,执事者称奉有密旨并非空穴来风。

  谁不誓捐躯 杀身良不易——士人的生死选择

  “我已无家随汗漫,知君愁坐独俜羚”

  “北首可怜汉郡县,南来无复汉衣冠”

  有诗坛三大家之称的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孽即为明证。吴伟业也想到了死,他曾号怮哭欲自缢,后在老母的苦劝下放弃了。龚鼎孽的经历最为曲折,它阖门投井,为居民救苏。结果却降了大顺,又降了清。

  候、黄走上了抵抗道路,乃因剃发令的颁布,触动了其最后的尊严,才不得不奋起一搏。

  据说陈子龙在危机时曾说,生我名者杀我身,余终以名死乎?使余早从先大夫及陈征君之言,不及此。

  据说当陈子龙敲门时,杨彝大惊,说:”吾以陈先生远在千里之外,犹至是耶?“

  候氏亲族姻亲多忠烈,它与儒学在嘉定的独特发展和家族的忠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候玄汸回答:”但要看清死的题目,勿错过死的机缘,水刀火锯,都打算得明明白白,那时候该激烈便激烈,该潇洒便潇洒,已经完吾生平,留人榜样,纵然亏体,不为辱亲。有信勿疑,有进无退矣。杨廷枢听了遍问侯氏诸子:“汝兄言是乎?”大家都表示认可。又问:“汝曹能乎?”大家都表示能做到。杨廷枢听罢拍案大呼:“快哉,吾道不孤!”并在此提醒大家,勿忘八斥舟一夕话也。“

  在新政权统治下,出仕者面对隐居者,偷生者面对尽节者,内心挥之不去的尴尬和愧疚。

  彩云散后凭空吊——闺阁膺世变

  在明清易代的时候,侯氏已成年的女儿有四人,其中侯岐曾三个,侯峒曾一个。未成年的四人,也是如此。

  嘉定围城期间,龚宛琼奉婆母李氏比距详见。城破时,娘家托人将巽来送归其父,玄洁即投保水中,然后跳水自尽。

  野蛮的掳虐被征服地区的汉族妇女,是清兵一贯的做法,侯氏的遭遇并非特例。孙传庭麾下的官兵长期围剿李自成,个个身经百战,但遇到清军却普遍胆怯。偶一日,与北兵隔河相望,我兵誓云:”吾淫若妻女。“北兵大笑,驱营中妇女数百十出,皆红紫成群,指与我兵曰:”此若辈妻女,尽为人淫,反欲淫人乎?“

  王谢雕梁事已非——膏梁悲飘蓬

  候玄汸则性耽寂寞,基本隐居不出。钱谦益《简候研德并示记原》末两句也是针对候玄汸说的:”知君耻读王哀传,但使生徒废蓼莪。(王哀之父被司马昭杀害,他成年后坚持隐居,不受朝廷征辟。

  康熙三十年(1691)朝廷敕建三忠祠,崇祀侯孔龄、侯岐曾与候峒曾。

  避秦无计矢报仇——烈士夏完淳

  松江陷落后,夏完淳随父四处避难。苏松提督李成栋因素闻夏允彝之名,逼其相见。为了保全名节,夏允彝于九月十七日留下一份绝命词,然后投河自尽。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夏完淳《即事三首》

  此生只合老书帷——塾师陆元辅

  黄淳耀以理学自重,持身极严。据陆元辅回忆,他每在神前以三事自誓:“不妄取,不二色,不谈人过。”有次张国维到常熟访钱谦益,有人为千金之事求钱说情,钱谦益麻烦张国维,不便开口,想让黄淳耀代为说情,他坚决不肯。“不可破我不妄取戒。”

  侯氏遭遇家难,危难之际,夏淑吉以孤子相托,陆元辅慨然允诺。

  幕中荀彧谁思汉,阁上杨雄已美新。陆元辅《七夕喜唔陈确庵》

  陆元辅使用王猛受苻坚聘任前秦丞相,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为例,说明人岁无法选择时代,却只要道宗先圣,心存正统,及时参加了异族政权,也可以使儒道不坠,收到“时否而心亨,污迹而道洁”的效果。

  易代之际许多读书人面临的两难处境,仕即辱身,隐则食贫。所谓“贫病源思汉,狂歌只避秦。”《寄怀归玄恭》

  失侣青春首似蓬——寂寞夏淑吉

  义仆与恶仆

  清兵首先抓捕了候驯,让他带路抓捕侯岐曾,候驯为了给侯岐曾争取逃跑的时间,故意领着捕兵兜圈子。侯岐曾被捕后,候驯极力替他开脱,声称藏匿陈子龙是他。

  明末的董其昌和清初的徐乾学,都因包庇恶奴遭受过非议和弹劾。

  一些读书人都在候峒曾提督江西学政期间获取过功名,根据当时的传统,都可以算是候的门生,改朝换代之后,这些江右的读书人来到江左,消除了因潘恭的谣言对候玄汸的误会,还将恩师一门数丧,以礼安葬。

  方亦元

  2022.6.23记于黄山新安江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