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国学共读|申时行—八面玲玲的首辅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国学共读|申时行—八面玲玲的首辅

2022-04-22 03:32:10 作者:微斯人 </span> 来源:有书国学共读 阅读:载入中…

国学共读|申时行—八面玲玲的首辅

  申时行—八面玲玲的首辅

  各位书友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读《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的第二章,我们的主题是:和稀泥的高手申时行

  如果要从明朝历史上选出一位最擅长“踢皮球”、“和稀泥”“打太极”的人才,那一定首推申时行。

  因为他当上首辅之后,没干别的事情,净忙活着和稀泥了。

  张居正死后,明帝国最重要的舵手失去了,但作为万历从小的老师之一,申时行又知道这个孩子是很优秀的,理应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可是与此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文官集团的平衡,才是关乎这个国家能否继续走下去的核心问题。他甚至明白,一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在于它能否令文官利益集团整体感到满意,而并不在于政策本身是否合理。

  正是抱着这种妥协、左右逢源的心态,申时行在各种利害关系上成为了骑墙派,以及和事佬。

  如果说张居正是一个理想高过现实的人,在改革上雷厉风行,撇开当时的文官集团,重用自己的亲信,那么申时行却是一个现实高过理想的人,他当官有很大的现实感。

  他明白,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有“阴阳”两面。

  阳的一面就是对道德伦理圣人教诲上级命令的遵守,阴的一面就是要为自己谋私利,以及如何首鼠两端,两面为人。所以为官为政之道,就在于调和折中,大家拿出诚意来,彼此团结和谐又不触犯自己的私利。

  所以申时行大多数的时候是以和事佬的面目出现。下属有派系争斗了,他要去调和;大多数的官员跟皇帝意见不一了,他要去调和。这显然是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

  当了几年首辅之后,申时行感觉到,万历皇帝,甚至是整个明朝的施政纲领中,就从来没有什么开疆辟土的想法,也没有多少深度改造社会的意愿,只要能够在基本保障全民温饱的低标准下,维持长治久安就行了。

  因此,申时行坚定了用妥协和调和的态度,来换取国家暂时的安宁。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调和大师也有调和不了的时候,这次不但调和不了,甚至还牵连于己。一场立储风波,结束了申时行的政治生涯。

  关于立储,万历皇帝和群臣之间意见相左。大臣们坚持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坚持儒家教化;可是万历想要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也就是朱常洵。首辅申时行夹在中间,为了坚持自己的调和态度,只能首鼠两端。

  他在万历面前,说万历说得对,常洵如何如何优秀,要立常洵为太子;在大臣面前,又说要尊重传统,立长子为太子,申时行把解决问题寄托在时间上面以及自己作为首辅的调和折中能力上面。

  一个以调和折衷之道为官的人,反而被同僚的参劾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这无疑是一个嘲讽。

  在后世多数批评者的眼中,申时行是一个“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既无主见,也无能力,更无作为的人,特别是申时行入主文渊阁的这九年时间里的作为,和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实在是过于平静,以至于有点波澜不惊。

  但是正是有这样的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的人物的出现,才使大明帝国的经济和民生得以短暂的休养,才能期待以后的发展。

  黄仁宇依然认为,申时行有他的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和事佬,他起着调和剂的作用。

  明朝的官员技术上不先进,但吵架个个都是先进标兵。所以申时行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怎么调和各级官员的争议。

  他成了调解员,而不是帝国技术官。

  申时行强调以德服人,申时行亦以德量人。评判一个官员的最高标准,是道德是否完备,而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调解的标准,也不是谁的论点更合理,而是论者的道德是否高尚。

  事实上,所有的现代国家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过于关注道德,而忽视技术。

  于是,这位万历十五年的内阁首辅,陷入道德的泥潭,他或许是最好的内阁首辅,同样也是最坏的内阁首辅。

  也许有读者要问了,有没有人试图提高过帝国的技术?

  答案当然是有,他就是我们下一章出现的张居正。

  ·end·

  推 荐 阅 读

  

  国学共读|《万历十五年》预告

  国学共读|万历帝—倦于朝政的帝王

  微斯人,自由撰稿人,两年内撰稿400万字,日更达人,网站签约作者。喜欢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

  阿成,长岛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微信号:fac792。新浪微博@阿成Ala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