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路骑士》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马路骑士》影评100字

2022-05-14 12:1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路骑士》影评100字

  《马路骑士》是一部由葛晓英执导,岳红 / 金莉莉 / 葛优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路骑士》精选点评:

  ●好有时代感

  ●笑点很怪嘿嘿

  ●跑片员。

  ●现在看来,故事弱的不行,但看完就会感觉出八十年代的价值观是多么纯真,现在的环境是多么恶劣。

  ●为什么一些老电影会让人一直记住情节,值得现在的电影人深思。

  ●老苏州

  ●特一般

  ●马晓晴真棒!

  ●老电影。全程在苏州取景。八十年代交通纠纷,非婚生子女,医院,电影院跑片等等的历史。

  ●产房外,满脸络腮胡的的胖子在那抱着即将出生的小孩衣服喃喃自语:太血腥了,太残忍了,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不干那事了。

  《马路骑士》影评(一):“电影不景气”

  时代+个人的叙事方式可以如此动人,给五星,尽管瑕不掩瑜。

  这部影片可以作为洞察转型时期社会心态的绝好文本,旧有的秩序已被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处于尴尬境地,拷贝员正是“工农兵”的新时代化身,他的社会属性依旧大于家庭丈夫的身份,因而影片即便有灰暗,人性的光芒依旧能照亮前程。

  “电影不景气”的现象也被编导隐晦地带出,结尾拷贝员的自语不就正是电影工作者的独白吗?“红灯的时候歇一歇,绿灯的时候莫彷徨。”

  《马路骑士》影评(二):<马路骑士>一部真实纪录苏州90年代初风貌的好电影

  lt;马路骑士>这部电影我找了好久,为什么我对这部小时候看的电影会如此印象深刻呢?

  就是因为这是一部90年代初,完全在苏州拍摄的电影,可以说,我的印像里,还没第二本在苏州拍的电影呢。

  如今的苏州呢,城市是越来越现代化,可是对于我这个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许多儿时的记忆都已渐行渐远,苏州早己不在是我记忆中的那个样子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唯有到这影像中去找寻了...

  彩香新村附近,那几栋高高的公寓楼

  盘门三景,本来是人都可以从城墙里通过的,人和风景是很和谐的。现在搞旅游,开始收门票了,周围的房子全部拆光,寒~~~~

  第一食品商店附近

  现在的美罗,原来叫工业品商场

  沧浪亭

  有人认得出这个拐角吗?好像是第二百货商店。

  当然,剧中还有很多原来苏州的场景就不一一列举了。

  OK,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相信每个生在苏州,长在苏州的人都不应该错过,惊喜的是,竟然网上还有这部电影的完整视频,大家千万别错过了:)

  最后,再附几张反映苏州90年代风貌的经典帖子,让我们在影像中,共同追记美好过往:

  《马路骑士》影评(三):好人好事

  前两年看过,今天不小心又看了一遍。

  剧情很紧凑,内容很正能量,特别是在当下“扶不起”的社会现状,人们重看这片子会有很多感想。

  最近看了几部文革电影和改革开放后的老电影,发现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不同点。

  共同点是:电影都以宣传正能量为己任,而非艺术考虑。

  不同点是:文革电影的好人是没有缺点,没有犹豫,没有灰色内心世界的,总是像雷锋一样大义凛然,像个雕像那么伟大!而改开后电影里的好人是,既有大爱的精神,又透露着小市民的心态,比如本片的跑片员,他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是一大亮点。

  现在的电影好人角色又变了,变得更自然一点,虽然没有跑片员那么夸张的自责和各种纠结,但做出的牺牲可能更令人震撼!具体片子我一时举不出例子来,只在潜意识中。欢迎讨论补充。

  复制一段资料分享一下: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来说这样划分为七代: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 “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 “第三代”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第五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 --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其中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大旗,一发冲天。而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1984年)、《大阅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年), 1989年张艺谋捧出了让国内外观众、评论界集体大惊失色的处女作《红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 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 —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正如陈凯歌所说: “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的。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 ‘六宫粉黛无颜色' ?”“感于先而后工于形,今古佳作无别”(陈凯歌《秦国人》《当代电影》1985年第4期)

  第六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异军突起

  第六代导演也开始漫漫浮出水面,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了很多知道关注的影片,同样也出现几位被世界记在心里的导演,例如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张元的《过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位导演,他们作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没有让国人失望,每一次都是满载而归。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各有话说,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如何了不起的「大作品」(这是陈凯歌的大毛病)。现代生活日趋多元,其意义已经不是任何「大历史」或「大叙述」的模式所能概括。第六代导演所叙述的故事,是他们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现出来,才能显露出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

  第七代导演 — 在夹缝中诞生

  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国产影片今年春天陆续推出,其中有几部将于近期在广州上映。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影片都是所谓“第七代导演”的处女作。“第七代导演”,其实是个很不规范的概念。因为这一称谓既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广泛流传;这里所归纳的导演群体,目前也尚未形成一个可以归纳为“代”的较为统一的性格、风格和流派,更没有诞生像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导演,或者像《黄土地》、《红高粱》这样的代表作。这里所谓的“第七代导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后走上导演岗位,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他们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的基本命题、所关注的对象,以及表现手法、风格,都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电影意识的诞生。

  不管他们此后是否有足够的实力,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样壮大为一个新的导演群体,成为中国电影新的中坚力量,他们自诞生之日起为中国电影所带来的清新空气和新的希望,始终都是值得期待、令人欢呼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