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邦》读后感锦集
《古代城邦》是一本由库朗热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城邦》精选点评:
●牛逼,基本上展现古代政制的来源、发展衰落。看了之后再结合法律、哲学、文学便能理解之前无法理解之处了。和卢梭所谓理性契约产生最初联合相悖(这里库朗热可能误解卢梭,卢梭应该构建出社会契约是为了描绘理想制度,因而不是历史的而是哲学的),家神作为权威来源,和古人对于死亡的观念有关(想起听过老师说人对于死者的情感的现象学分析),而法律、道德、政制全部以此为基础,仪式此时起较大作用(感觉是政教合一的体现)。而衰落自然是伴着被排除在外的平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信仰逐渐不再是正当之来源,而转化成政制本身是否善,这必然导致现实的制度本身丧失权威性和稳定性,由而可能湮灭。最终赞成政教分离的基督教彻底取代先前宗教,此时迎来自然法的时代。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中世纪政治神学接续,而现代政制是否与神学相关,还得继续看了。
●传统与启蒙
●作者建立的家庭宗教的基础是历史时期罗马希腊印度的法律、历史、戏剧、诗歌等文献记载,但对这些文献材料似乎没有深刻的分析就拿来引证了。雅利安民族理论作为前提后来似乎市场也越来越小了吧?以及人类学的发展对此书中的理论也有很大冲击?作为现代中国城市土著,我都觉得很多描述亲身体验历历在目哇
●亲爱的书。读之舒服且简洁
●库朗热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其影响力还是有的,非常值得一读。尽管把“火”这一概念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核心宗教观有点牵强。把罗马和希腊混同化,也没有在年代和文献上给出的考据。
●也就这样吧……
●19142一环扣一环的逻辑,严密且顺畅。从古代人的信仰,他们对死者的态度再说到家庭、胞族、城邦。城邦制度并非一蹴而就,罗马也非一日建成的,库朗热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书中也提到古印度与古希腊、罗马同出一源,不由想到古代中国,在对待死者的观点,对待宗族的看法与古希腊惊人地相似。蒙昧之初,人们囿于自身的视角与环境,不约而同地“创造”了“上帝”,由此衍生的礼仪都有迹可循。完美诠释“存在即合理”。
●古代城邦政治与现代自由主义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这是阅读此书者必须注意的前提。古代城邦,是一个根据习俗、礼仪、宗教、血族凝结的共同体,个体只是这一严酷宗教礼法的奴隶。在此,人是手段,不是目的。
●二读。刘小枫先生写于中译本序言:“在施特劳斯眼里,《古代城邦》和梅因的《古代法》(1861)简直就像是柏拉图《礼法》的注疏,尽管这两位古史学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四千字结束,就不贴上来辣眼睛了。用的还是这个中译本——虽然垃圾贵校图书馆依然是借出状态。主要参考《礼法》(导论)、《社会契约论》以及男神论文集里的书评写成。
《古代城邦》读后感(一):所有权的原始形态
2012-8-26
宗教原来是私人的,是专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宗教——独特的宗教仪式,专属的祭坛,不容非同宗人亵渎的祖坟等等。祖先对生者意味着神,保护着他们的子子孙孙,但对非同宗的人确是“诅咒”;子孙的义务就是不断延续着祖先的香火,能让祖先一直保护着自己。
土地私有权可能起源于宗教的私有。祭坛和祖坟都不会被轻易搬离,他人也不会冒着被鬼神诅咒的风险侵犯他人的土地。
有人发现不同家庭的宗教祭拜的神可能是相似的,即使会有不同的祷告词或者不同的仪式,或者有人发现某一家庭逐渐旺盛,其它人也会去祭拜他家的神。宗教逐渐地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专有,形成部落的宗教或者城邦的宗教。
.S. 只读了卷一和卷二
《古代城邦》读后感(二):何处是真古典?
正如前面的评论所言,很惊讶于古典城邦(古希腊)和古典中国的精神气质和制度之相像。很可惜这一次只能很粗糙的读过去。很多细致的地方不能很好把握好!!以后要好好重读,配合着同样粗读过的《古代法》。 原本应该给五分了,最后对于基督教的评论很不深厚扣之分。罗马帝国的兴起和基督教的崛起本是一体两面。帝国模式和灵魂治理,权力逻辑和罗格斯霸权相并相生。看似往前推了的古今之变,其实内在的肌理仍旧是一样的。制度与人心的张力,在古典世界的衰落处体现出来了。罗马帝国的政治治理术策略和基督教的灵魂治理术的策略是一样的。这个张力是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所在。本书的最大贡献,也许是可以用来打破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甚至施特劳斯也如此)理性与信仰是西方文明原有张力的说法。很显然在古典世界里,这种张力仍旧是非常“现代的”。我们对于古典的成见依旧很多。
《古代城邦》读后感(三):浅尝《古代城邦》
[文·VIVO]
《古代城邦》是一本研究古代希腊、罗马宗法的经典名著,1864 年在法国甫一问世就引起巨大反响,此后得到了频繁再版和重印,仅1924 年就达28 次,其各种外文译本也纷纷问世。作者库朗热(1830-1889)逝世以后,人们开始用“《古代城邦》的作者”来替代他的名字。其书广受赞誉,影响深远,这几十年来甚至成了法国学生必读的参考书,同时在法国学界和英语、德语学界畅销不衰。
为撰写《古代城邦》,库朗热耗费12 年时间苦读希腊、罗马、印度典籍,试图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解读来恢复古典时期的真实面貌。作者识见卓越,鄙薄时人按照现代的观念和意识来曲解古代社会,认为“阅读记载过去时代的东西,要用他们自己的眼睛,不要用我们的眼睛”。
以这样的视角进入古典,库朗热把信仰列为把握古代城邦的关键,认为正是在信仰、宗教的基础之上才确立了家庭、婚姻、产权,才逐步由家庭、氏族演变为众所周知的部落、城邦,而城邦制度的衰落则和信仰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虽然只论及古代社会,但这并不等于作者没有现代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库朗热探究西方古代的“宗法”制度时,怀里正揣着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政制变革问题——《古代城邦》通篇都有明确的反卢梭倾向,全力证明在古代从来没有个人自由;而从论述结构可以看到,“革命”一章的所占篇幅最大,接近全书三分之一。库朗热素以思维清晰、文笔优雅著称,此书的汉语译文也堪媲美原著,简洁流畅,读来轻松自在,如风行水上,一气呵成。
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1 月。
《古代城邦》读后感(四):唯心和唯物
读希腊和罗马历史时,以我们东方人的观点,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难理解:
他们都从王制开始,然后贵族推翻国王建立寡头共和,接着国王或僭主(非王室血统的国王)和平民合作,推翻贵族,接着平民和贵族再联手,废黜国王(或者让他退居世袭祭司),建立公民共和,罗马共和国最后演变为罗马帝国,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希腊是比罗马远为发达的文明,远到高加索,西班牙都建立了自己殖民地(不是17-18世纪意义上的殖民地)。甚至按罗马神话,罗马本身也是希腊殖民地特洛伊的后人,在战争失败后逃到意大利创建的。大多数希腊城邦都是由小的村落,城邦联合而成,为什么没有继续联合,形成统一的希腊帝国,而罗马却从一个城邦发展为罗马帝国,希腊最后成为罗马的行省?
陶片放逐为什么是比死刑更为严厉的处罚?罗马的平民为什么三次出走圣山,却又最终返回,和贵族最后和平达成一致?只能从平民选举的护民官在罗马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贵族为什么没有被选举权?护民官没有任何宗教职能,为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罗马在基督教成为国教前,为什么崇拜万神教?在早期,甚至有多个同名的神同时被崇拜,例如有三个同名的朱诺神。
库朗热的“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给出了很有说服力,不过证据略显单薄的说法---是宗教。他也驳斥了认为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仿佛是民主主义者的天堂的说法(当然比起男人是战争机器,女人是生育机器的斯巴达,雅典的确是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最后的结果是开创了神权和政权分离的二元权力架构。
当然二元权力结构的最后成型,我认为应该归功于天主教会和日耳曼蛮族,后者摧毁了力图政教合一的西罗马帝国,前者面对掌握战争机器,文明水准却落后罗马N个世纪的野蛮人国王,神奇般地实现了精神力量的胜利。而不幸的东正教牧首们,不得不屈服于拜占庭皇帝的最高宗教权力。伟大的哈里发和苏丹,永远都同时是帝国主人和穆罕默德最谦卑的第一仆人;贵为天子的的中国皇帝,即便有“沙门不拜帝王”的慧远少数邪见,不过大多数道士,和尚,孔夫子门生,见了皇帝还是乖乖投降。虽然贵为圣人,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头衔也还是得皇上来给。
日耳曼人的传统习俗和治理结构(特别是诺曼人),结构严谨的罗马法,开放睿智的希腊哲学和民主思想,源于希伯来文化的基督教。共同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础。西方文明本身,也是所有古代文明中的异端。虽然有千年黑暗中世纪的蛰伏,最终还是一鸣惊人。
《古代城邦》读后感(五):重讀之後,依然有所得
這本書有三個譯本,最古老的李版有繁簡體,但不是全本;上海吳版是我第一次閱讀的版本,而現在這個重讀的華東譚版當時已經絕版,我是在偶然的機會於台灣的二手書店看到,如獲至寶般的立刻買下,不過也放到現在才有空再重讀。
放下本書之後,我又了問了自己一次,這本誕生百餘年前的“名著”,是否還有閱讀的價值?
誠然,今天,Coulanges的這種方法已然不為現代學術界接受,他太多“想當然耳”的推論,而缺乏科學上的研究跟硬證據。但,對於一個熟悉希臘、羅馬史的讀者來說,從閱讀Coulanges這本《古代城邦》的過程中,卻可以反過來印證其理論並非憑空想像。我們直接引用的總結:
….古代社會的基礎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就就夠了,這種古老的宗教相信,每個神靈只保護一個家庭或一個城邦,這神只為家或城邦而在。權利由此宗教而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有權、繼承權、法律程序,這一切均以宗教的教義,而非以自然的公義而定,它們都圍繞著祭祀的需要。也是由於這種宗教,人的政府出現了:在家庭中由父親作主,在城邦中由君主或執政官做主。這些都是由於宗教使然,即由人對神的見解使然。宗教、法律與政府是互相的,他們不過是同一事物的三個方面。Coulanges敘述的理論或許對歐美人來說是陌生的,但對於東亞文化來說卻是熟悉不過。
當我們看到祭拜祖靈家神以保佑子孫時,必然會想起仍在過清明節的自己。
當我們看到所有人的結婚生子都是為了延續香火時,難道不會想起:“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嗎?
當我們談到家父長的權威跟宗族大於一切,肯定會想起魏晉時期的貴族社會。
以上種種,想來很難完全說是巧合,人性是許多共通的,當我們開始對死亡有意識時,會發展出的觀念不會相差太多。
不過人類社會始終是不斷的在變遷,隨著結構的複雜化,古老的體系也會逐漸變革。其中,最大的推手來自於羅馬。這個地中海眾城邦中最大的變異體,它對公民權的開放所有城邦中僅見,而當它完成了從城邦轉向世界帝國時,也將這種古老的宗教體系連帶的改變了。但最後的摧毀來自於基督教的勝利,它改變了歐洲社會的許多觀念,但我們其實可以發現,這個宗教的教義也不是憑空而生,上帝僅管是普世性,但其排他性跟絕對權威,還有對與信徒的權利關係都有過往的影子。
總而言之,Coulanges的這本《古代城邦》,對於熟悉這段歷史的人而言,依然是可以發掘些什麼的作品;對於新朋友來說,也不失為啟蒙的作品。至於譚版跟吳版孰優孰劣這種爭議,現在看來倒也沒太大意義,實際上個人覺得兩版都很流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