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审美与文化
点击上方蓝色字「雪漠禅坛」关注最新内容
雪漠家道文化,打造智慧家庭
XUE MO CULTURE
选自《中华文明》第1期
主编:雪漠
唐代女性审美与文化
梦 磬
编者按语:本篇经由整理讲座内容而成,作者曾为奶格玛产品团队进行过几次历史文化讲座,因听众需求,内容侧重社会生活与文化,且较为通俗。
审美说起来好像是因人而异,但其实并非如此,它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审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到个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出现问题,有可能会让他的人品受到质疑。在宋代,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辨奸论》,抨击王安石。他说,王安石披头散发,不洗澡、不梳头、不洗脸,像这样的人还口口声声大谈仁义道德,应该属于大奸之人。这就属于个人审美出现问题。
大到一个国家,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审美出现问题的时候,容易被人鄙视。古代,少数民族常被认为是蛮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的仪容仪表不合格。中原很早就已经有了服制,穿上了很好的衣服,但少数民族还是茹毛饮血,甚至没有穿衣服。所以在正统的华夏民族看来,少数民族就是番邦,生番虫豸,是没有穿衣冠的禽兽,所以不能和中原文明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看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华夷之辨。在少数民族占据了中原之后,为什么汉人有这么大的反抗精神?除了民族气节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审美问题。比如当年满人入关之后,要求汉人剃头发,但是汉人宁可把头砍掉,也不剃头发,为什么?这里有审美的原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满人的发型。满人早期的发型,不是电视剧里常见的那种辫子,还没有那么好看。更早的时候是金钱鼠尾辫,所有的头发都剃光,就在头后留一根细细的辫子,细到仅能通过一枚铜钱的中央。可想而知,当时没有汉人愿意剃头的,从审美上就接受不了。
那么人的审美是不是天生的?有一部份是,比如说,孩子出生能看见人之后,有的孩子见到漂亮的人会笑,见到丑的人会哭。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审美。西方提出审美流畅理论,大脑会处理看到的图像,处理得越流畅,越容易产生愉悦的感受;处理得越不流畅,越难产生愉悦的感受。这是最基础的审美流畅理论。后来这个理论产生了一些变化,例如一开始处理不流畅,但是通过努力克服不愉悦感而达到流畅,这时候也能感受到美。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乍一看并不好看,但是越看越好看的原因。一部份是因为被这个人的其他特质所吸引,还有一部份是因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最后克服了不流畅感。
欣赏一些艺术品也是这样。马未都先生提出的审美四层次理论,很有意思。他认为审美有四个层次,最基础的层次,就是大脑先天处理得很流畅的审美,他命名为“艳俗”,不一定俗,但肯定很艳。比如清干隆时期的很多粉彩和珐琅器,甚至被很多人讥讽为农家乐审美。清代的审美远远比不上宋明时期,雍正的审美还是比较高大上的,干隆的审美就直接“堕落”为农家乐了。干隆的审美为什么被人诟病?因为不耐看,大红大绿比较俗气,虽然大俗即大雅,但是画面又太满了,有点像农村的花布单、花被子。这种审美在中国农村是比较常见的,可能因为农村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比较单调,所以喜欢这种大红大绿,也可能是从自然界汲取的元素,自然界中常见的红花配绿叶。这种直接从自然里面汲取元素,就是最基础的审美,被马未都先生命名为艳俗。
第二个层次“含蓄”。唐代其实艳俗含蓄兼有,宋代是含蓄居多。从宋代的瓷器就能看出来,它的颜色很淡,并没有很扎眼的色彩,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第三种层次“矫情”。什么叫矫情?马未都以毕加索的名画作为典型案例。毕加索的画不是谁都能欣赏的,或许在某些艺术家眼里它非常好看、耐看。但说实在的,我也不能欣赏,因为我看不懂。矫情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一下子就有了高度,因为大家都看不懂,解释权在他手里。英国女王曾经评价过毕加索的名画说,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个女人哪边脸朝向我。所以当艺术的审美走向第三步矫情的时候,其实已经离大众的审美越来越远了。
最后一种层次“病态”。什么叫病态?就是扭曲了大部份人的审美观,或者是违背人正常的生理感受、心理感受。中国历史上有个最病态的审美,就是裹小脚。裹小脚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五代就已经出现,一直到清末才废除。现代人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裹小脚?裹完小脚之后,脚会变得非常小,大概一个巴掌大。如果了解裹小脚的整个过程,你大概会觉得非常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给大家看一张裹过小脚的照片。裹小脚是怎么把脚尖变尖的呢?脚尖只留一根大拇指,其他四根指头全都弯曲到脚底板下,整个足部是全部扭曲的。在那时病态的审美观下,一双大脚是丑陋的象征,是嫁不出去的。女孩裹脚大概从五六岁开始,刚开始的时候,晚上都不能放开。一个女人的脚裹得越小越好看,最好能够小到在男人的手里以供把玩。因为这种病态的审美观,导致一千年当中,脚成为中国女性身体最隐秘的部位,女性身体的其他地方可以给丈夫看,但是脚在睡觉时都可能缠着。这也让很多外国人在看中国人的时候,带了一种异样的眼光,觉得中国人还有这么奇葩的审美。这种审美就是典型的病态。
其实我们在评价人或物的审美时,经常会出现这四种层次。这四个层次并不是一个比一个高,其实是越往上越偏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审美的问题?审美和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要以唐代为代表来讲审美呢?因为唐代是中国历代审美中非常典型、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时期。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呢?其实艳俗不一定美,含蓄也不一定美,最自然健康的才是美。我选择讲唐代的审美,就是看中了唐代审美的健康和自然。讲女性的审美,因为女性的审美其实是社会大众审美的集中代表。
下面进入正题。唐代女性的审美有一种倾向,唐代女性的美用一个字形容,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胖。所以唐朝成为女性的最佳穿越朝代,觉得只要穿越到唐朝,就可以胖得理直气壮,怎么吃都没有关系。那么唐代女性的美真的只用胖就可以说明吗?大家先看这几张唐代女性俑的照片,这在西安博物馆有展出。大家第一感觉是什么?对,胖。什么地方胖?最明显的就是脸胖,所有女性的脸都是圆乎乎、胖乎乎的。以现在审美观看,并不觉得美,现在流行的是锥子脸。但唐朝的时候,这就是美的标准、潮流,就和现在流行锥子脸一样。但大家的注意点不要放在脸有多胖,而是放在她的面部表情和精神风貌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的面部表情是非常怡然自得的,感觉非常自我欣赏,对自己的体态非常自信,没有任何要遮挡的意思,很自信且阳光。
其实唐代不能说以胖为美,准确来说是以丰腴圆润为美,胖和丰腴圆润还是有区别的。两者的区别在哪儿?以杨贵妃为例子,因为一说到唐代的美人,大家就会想到杨贵妃。那么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呢?史料里面没有明确记载她的身材、体重、身高,只是说她资质丰艳,也就是比较丰满、丰润。曾经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他研究过杨贵妃。这位历史学家做研究很有意思,喜欢研究一些非常细节的、边边角角的方面,让人时常摸不着头脑。有一次,他的学生无意中问他,陈老师,杨贵妃到底有多胖?陈寅恪当时就回了一句,她大概163cm左右,体重135磅(大概61.5kg左右)。但是他没有说这些数据从何而来。有人翻遍史料也找不出杨贵妃的身高、体重到底是多少,所以不知道陈寅恪这位非常严谨的历史学家,是怎么得出这个数据的。从陈寅恪提出的数据,163cm,61.5kg,杨贵妃其实不属于肥胖的行列,最多算是比较圆润而已。所以唐代女性的胖,不是那种肥胖,而是一种健康圆润的美。这种审美中有几个标志,额头宽,脸圆,脸上的骨头不能支棱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锥子脸,在唐代肯定是不受欢迎的,而且身体也要有肉。照片中的女性俑肚子,放在今天可以说是将军肚,但在当时这也是美的特征。
唐代女性也能很自然、很开心、很豪迈地展示自己的美。在唐代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很多这样身型、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挥扇仕女图》中,画中所有女子,脸都是胖的,还有双下巴,身材也都是圆乎乎的。这也反应了当时流行的审美标准。那这种审美标准是否只要胖就是美呢?它也是有一些要求的。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卖炭翁》,很多人认为白居易跟杜甫一样苦大仇深,生活很窘迫,但实际上白居易的生活是很滋润的。他在八十岁的时候,家里还养了一大批家妓,其中有两人,一个叫樊素,嘴巴长得很小,一个叫小蛮,腰很细。“樱桃小口”和“小蛮腰”就是出自这里。所以在唐代的审美中,哪怕追求丰腴圆润,但对细节还是有要求的,并非只要胖就是美的。温庭筠就认为腰要瘦,还要看上去比较娇柔。还有贯休的“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就是不管身份地位如何,但在自我的管理方面,不能像鸡狗一样只会吃喝,然后把自己养得痴肥。《捣练图》中其实也能看出,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痴肥,而是丰润有型的,更讲究一种自然健康的美。唐代女性的胖,是一种生命力蓬勃自然的体现,参与的社会活动比较多,不是慵懒而养出的肥肉。
从唐代女子的另一个审美倾向中,可以看出她们的精神开放程度,是什么呢?唐代女性喜欢扮男装。因为她们的体型一般比较健硕,所以穿上男人的衣服毫无压力,不会显得过大,还会显得更加飒爽英姿。女扮男装在其他朝代是很少见的,中华文明对于服制要求非常严格,衣服是不可以随便穿。穿衣不纯粹是为了遮羞、保暖,还有着严格的社会政治意义。衣服的社会政治意义是什么呢?第一,分别贵贱。上层人和下层人的衣服是绝对区分,衣服的材质、颜色都有严格的区别。上层人可以穿正色,就是青、黄、赤、白、黑,上层中的上层人要穿正色里的中正之色——黄色,下层人只能穿间色。间色就是现代比较流行的紫色、粉红色、淡蓝色等等,这些在古代都是间色。上层人和下层人的衣服款式也是绝对区分的。第二,就是男女之别。男人和女人的衣服绝对不能混穿,女人如果穿了男人的衣服就是大逆不道,男人如果穿了女人的衣服会被所有人看不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外,那个时代比较追求个性解放,所以很多男人会穿女人的衣服,但女人穿男人的衣服还是不多见的。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但她是无奈之下女扮男装。但是在唐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女扮男装现象,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旧唐书》中记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恣意贯以。”大部份甚至所有女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可以穿着男人的衣衫、靴子、裤子。唐代女性穿着男性的衣服,肯定不为了待在家中自我欣赏。像宋明的女性,大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待在闺房里面,她们就肯定不需要穿男人的衣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穿着男人的衣服,是为了参与社会活动。因为要出席一些男性在场的场合,所以要以男性形象出现,来彰显自己拥有参加哲学社会活动的权利和地位。起初,男人看到女扮男装是很不爽的,觉得女人是在僭越。但是女扮男装的风潮并没有被打压下去,因为唐朝的上层女人就是这股风潮的推动者。据说唐代女扮男装的始作俑者就是太平公主,在当时大唐,除了武则天之外,她是最有权势的女人。据《新唐书》记载,太平公主在她父母,也就是高宗和武后举行一次私人内宴的时候,她穿着男人的武装出场。结果皇帝和皇后都没有骂她,反而还打趣她,又不做武官,干嘛这么穿?也就等于是默许了。之后,女扮男装的风气一下子就蔓延开来,女人外出参加社会活动也就更加方便了。
在古代,一位男性拜访另一位男性时,被拜访者家中的女眷应该是回避的。但在唐代,有人拜访时,所有女眷都可以在旁待客,也可以谈笑。历史上有记载,中晚唐时期,有一天,一位客人要来郭子仪家中拜访。客人名叫卢杞,是一个小人。郭子仪就让他的家眷赶紧避一避。女眷很奇怪地说,平常家里来人,你都不会让我们避开,这次为什么要避开呢?郭子仪就说,因为卢杞脸上有一块蓝色的胎记,你们看到一定会发笑。如果这样,卢杞一定会怀恨在心,你们还是避开吧。从这个事件可以知道,唐代的女性是可以见外客的,如果男性不在家,她们甚至可以以户主的身份接待宾客。
唐代女人穿的男装是什么样呢?这张图上画的,是当时唐朝最流行的男士装扮,圆领衫的长袍,系一根腰带,下面穿的是裤子。这个服装其实有胡人的服装特色,条纹裤子是波斯的,并不是大唐的样式。另一张壁画里有两个人物,一位是穿着女性服装的女性,一位是穿着男性服装的女性,说明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从唐代的前期一直到后期,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这种现象其实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女人穿男装只是穿着玩玩,其实并不多见。但是在唐代,女人穿男装竟然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所以不能不感叹,其实唐代比现代社会,在某些方面对女人的容许度更高。
那唐代的女装是什么样的呢?唐代的女性服装非常美,在所有朝代的女性服装中,唐代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既继承了之前朝代的一些特色,又有自己巨大的创新,还影响了其他国家。日本人穿的和服,就受到唐朝女性服装的影响。唐代女性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呢?第一,色彩非常艳丽。虽然艳丽,但并不庸俗,用色非常大胆。第二,用料大胆。唐代女性服装的外层以轻薄见长。在唐代很多绘画中,女性的衣服材质,现在也不一定能够还原。像《仕女簪花图》中的外披,就弄不清到底采用何种材质和工艺,只能仿造出类似的效果。第三,款式大胆。在一些涉及唐代的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衣服的开胸都很低。
唐代女性的衣服是不是这样的呢?初唐时期,女性衣服款式是从隋朝延续下来的,领子比较小。越往后发展,领子就越来越低。武则天当政时期,衣服露得就比较严重了。到中晚唐的时候,露得就更加多了。但史料里没有记载衣服露的程度。欧阳洵的“胸前如雪脸如花”,胸前一看一片雪白,还有温庭筠的“雪胸鸾镜里”,李群玉的“胸前瑞雪灯斜照”,这些都是描写胸前一片雪白,但是因为比较写意,所以无法准确地了解衣服到底露到了什么程度,只能据此了解,唐代女性的服装确实有袒胸的特点。尤其到中晚唐时期,露得更多。而且越是上层女子露得越多,也就是皇宫中的女子露得最多,下层女子反而相对保守一些。这也是唐代女性服装的一大特色。在唐朝的绘画或者壁画中可以发现,齐胸襦裙的袖子越来越大,最后直接舍弃了袖子,外面披一件纱。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在服装方面有自己的创新,而且非常大胆。
因为唐代女性的自由度比较高,而且又非常自信,对自己的妆容也有许多创新。唐代的妆容在今天看来,可能会觉得这种审美太高级了。如果现代人打扮成这样,肯定会引人侧目。但在唐代,这种妆容是非常普遍的。那唐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
化妆七步骤:第一步,敷铅粉。敷铅粉就相当于现在的打粉底,先把脸敷白一点。
第二步,抹胭脂,也就是涂腮红。
第三步,画黛眉。因为唐代女子在画眉上有很多创新,下面会具体讲解。
第四步,贴花钿。花钿不仅唐代有,其实在魏晋南北朝就出现了。花钿不一定是画的,还有贴的。花钿有各种材质,比如金箔、银箔,甚至还有蜻蜓的翅膀、云贝、玻璃纸等等,各种轻薄、美丽的东西,然后在上面涂上颜色,剪成想要的形状,再用鱼鳔胶做粘合剂,用的时候,只要沾一点水就会变得特别黏,就可以贴在额头上。取的时候,在花钿上涂一点水就取下来了,非常环保、衞生。这是唐代女人的创新。
第五步,贴面靥。面靥就是在嘴角边梨涡位置的妆饰,有各种形状。这张图上的面靥还是比较保守,比较小。在晚唐的时候,有的面靥特别大,比脸颊还大。
第六步,描斜红。斜红就是在眼角两旁各划一个月牙,就像脸上被划了一道似的。
第七步,涂唇脂。就是涂口红,而且涂的形状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基本是把整个嘴巴涂满,当时可能只涂中间,或者上下一半,或者是涂成一心形,或者桃子的形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论妆容上的创新,唐代女性远超现代的女人,这也是唐朝女人的一大特色。
这张图片中,贴的花钿几乎占据了整个额头,非常夸张。而画的眉毛可以用飞扬跋扈四个字形容。唐朝女性的眉毛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古代女子认为眉妆远远要胜过于眼妆,你可以不画其他地方,但是一定要画眉毛。古人说眉目传情,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非常看重它。眉妆其实会随朝代的变迁而变化,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女性的眉妆,是从唐代的壁画或者是绘画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可能实际上还有更多。唐代女性的各式各样,让人大开眼界,有些眉妆我也不知道名字。其实汉代也比较看重眉妆,当时有一个非常高级的画眉工具叫黛。黛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质原料,把它磨成粉,用的时候蘸一点水就可以画了。在眉黛发明之前,或者买不起眉黛,就用烧焦后的柳枝当作眉笔来画。
古代女子画眉很不容易,最好把自己的眉毛剃掉,才能化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如果不剃掉,很多造型是没有办法达成的。像这种中晚唐的眉形,两个靠近发际线的椭圆形。这种眉形自己是长不出来的,所以必须剃掉眉毛来画。这种眉形的审美感觉比较独特。这幅图片上的女子画的是连头眉,就是两个眉毛连在一起,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审美。在古希腊的某一时期,女人也喜欢把眉毛连起来,觉得很好看。所以说,审美是千变万化的,但它会受社会导向的影响。社会导向说锥子脸好看,然后所有女人都觉得锥子脸好看;社会导向说胖一点好看,所有女人又觉得胖一点好看。社会导向的大部份主动权和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审美标准其实是由男性暗暗带动。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这个原因。在现代,男性怎样带动审美标准的呢?通过广告宣传、选美。男性制定选美的标准,接着社会就以这个为标准,女性无形之中就被宣导了。所以女性审美标准的变化,看上去好像是女性在改变,背后其实是男权社会的导向问题。所以我们不要为悦己者容,为悦己容就可以了。当然,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只是在说一个社会现象。
给大家介绍一下,唐代女性画眉样式的变迁。贞观年间还是比较正常的,流行弯月眉。从麟德元年到万岁登封元年,就是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女性的眉毛越来越粗,越来越飞扬跋扈。神龙二年是武则天的儿子在位,但其实还是武则天掌权,眉毛也是非常有气势的。到了天宝年间,唐明皇在位时期,眉毛就变得秀气了很多。再到中晚唐的时候,画眉样式有一个大突变,就变成了两道椭圆形。这是一个非常奇葩的眉形,《仕女簪花图》中的女子就画着这种眉形。所以说,审美其实是随着风向转变的,并不是固定不变。那如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见仁见智。
唐代女性的发型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一个现代女性估计是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做发型和画眉上的。古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生活闲适,这些发型应该是针对有钱有闲的上层女性,普通女性的发髻肯定没有这么多花样。
我们讲一下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堕马髻,就是半边发型垂着,似掉不掉,像刚刚从马上摔下来的那种形态,显得非常我见犹怜。堕马髻在唐之前就有了,后来唐代发展成倭堕髻。为什么要做这个发型?前阵子流行一种自拍,就是一个女人下车的时候,假装不慎摔倒,扑倒在地,这和堕马髻是一样的玩法。抛家髻也很有意思,头发不是全部梳上去,发髻前面比较松,会垂下来一点,把脸盖住。双螺髻,就像螺丝一样。还有各种各样的发髻。为什么古人发明出那么多样式的发髻呢?因为自古以来有一个观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绝对不会轻易剪头发。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闹别扭,杨贵妃一气之下跑回家又后悔了,就剪了一绺头发送给唐明皇,唐明皇一看头发心痛不已,立刻就把她接回宫来。头发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古代女人通常不剪头发,所以头发足够长,能盘成各种发髻。那发髻为什么能够屹立不倒呢?其实发髻是中空的,中间有支撑物。有钱人家用鲸鱼骨,或者用材质较轻的东西做成造型撑起来。一般贫苦人家的发髻就不会那么高耸,不能像云鬓一样盘在头上。唐代的贵族女性特别流行假发,所以盘发的头发不一定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发。当时的假发特别贵,一般是朝鲜半岛进贡的。唐代灭掉了高勾丽和百济,在那建立安东都护府。朝鲜半岛原本的三个国家只剩南边的新罗,但它也是臣服于大唐,他们每年必有的贡品就是女人的头发。
女性的审美是社会和文化的广角镜。从每一时期女性的审美,能够看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以及开放程度。那女性是什么时候成为审美的对象呢?最早期,女性并不是审美的对象。在原始时期,没有人会想女人美不美,想的都是生育能力强不强,会考虑到实用功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才考虑到审美。这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出现。《说文解字》中说,“色,颜气也。”一说到美色,就是指女性,那女性是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色的呢?在先秦时期,女性并不是审美对象或者色,那时注重的是女性的实用功能。比如妇好能打仗。再比如齐宣王的王后钟无艳,驼背、皮肤黑,是春秋的四大丑女之一,但她因为非常有见识,所以成为王后。那时的女性并不彰显自己的美貌,而是用和男性等同价值来评判自己。但渐渐的,对女性的认识越来越窄,女性被表层化,认为美貌是女性的唯一价值。当社会出现这种价值趋势时,女人的自我认识也变得单薄化,认为自己只要美就可以了,但这其实是对自我人格的一种压制。男性负责挣钱养家,女性负责貌美如花,在后世成为常态,除了唐代,基本上都是这样。
这个过程再简单地追溯一下。从史前雕塑就能看出,那时的女性并不注重外貌,强调的是生殖功能,比如胸大、屁股肥。这些都是强调生殖功能,不注重面容和姿态。到了先秦时期,审美观渐渐形成。当时的审美标准是颀长肥硕、皮肤白嫩,也就是高大胖。硕不一定是胖,但有胖的意思,颀就是高。在《诗经》的《硕人》,讲到齐庄公的女儿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等等。庄姜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美女的典范,这些词句成为后世描写美女的经典。《史记》中记载,因为田氏代齐须以人口取胜,齐国田氏就选很多女子充入后宫,为他繁衍后代,选的标准就是必须七尺以上,七尺相当于162cm左右。汉朝的历代皇后和嫔妃,长得高的非常多。这些例子都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审美标准。但那时的审美标准也不全是一样的,像楚国就有另一种的审美标准,不喜欢太胖的,不同地域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认为登徒子好色,因为登徒子的老婆很丑,他们还生了好几个孩子。宋玉的邻居非常美,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这样的美女天天趴在墙头上看宋玉,但他不屑一顾,所以宋玉认为登徒子好色。从先秦的作品中,能够看出当时的一些审美标准。到了秦汉时期,颀长肥硕端庄之美,依然是流行的标准。史料中记载,汉法八月选女,就是汉朝的法律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到民间选女子入后宫,选择的标准就是身长合度。长白,又高又白就是好的;短青,又矮又黑就不好。西晋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长得矮黑,脾气又坏,后来因为她出现了八王之乱。但这些都是古人的审美标准,现在不管胖瘦,自信健康就是最美的。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讲究的是一种意象美,对于身高胖瘦没有确切的要求,更讲究风度。最典型的就是曹植《洛神赋》,洛神的原型是曹植的嫂子,也就是曹丕的王后甄宓。曹植对洛神的形容,只能想像那种意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因为洛神对于普通男子来说,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所以只能想像这种意境,而不能具体化。唐代以胖为美,五代到宋元明清以瘦为美。唐朝以后,对于女性的压制逐渐加深,一是理学的兴起,二是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唐朝那么高。所以唐朝以后的女性,基本都呈现一种含蓄内敛美,甚至娇弱病态的体型和精神风貌。宋明清的一些绘画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唐寅的名作《王蜀宫妓图》,画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宫中的四位美人。这四个美人全都是纤弱型的,画风和唐代美人完全不一样。
从审美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唐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朝代。唐代的女性美得非常张扬、非常大胆。如果说女性的审美标准,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气象,那么怎样的文化气象能够造就这样的审美标准呢?女性的审美标准和当时的文化气象是互相影响的。那现在讲一讲唐代女性审美所体现的唐代文化。唐代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华夷之辨的朝代,除唐之外的其他中原王朝都会出现这个问题,经常歧视少数民族。唐代是把所有少数民族都视为一家,同等对待,相容并包。这可能和李唐王室的血统有关系,据考证,唐代李氏不一定是纯正的汉人。李氏好多代妻族都是鲜卑人,李渊的妻子是鲜卑人,唐太宗的妻子也是鲜卑人。所以可以说李氏有胡人血统,那自然就会受到胡人先天性文化的影响。唐太宗的女人又嫁给了唐高宗,唐明皇娶了他儿子的女人。虽然在汉族看来不可思议,但在少数民族看来是非常正常的。朱熹说过一句话,“唐源流出于夷狄,所以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意。”汉代和亲的时候,汉家公主嫁到匈奴,也是嫁了父亲嫁儿子,嫁了儿子嫁孙子。因为少数民族一方面会让女性参与社会事务,但另一方面又把女性看作一种生产资料,要最大化地利用、开发女性的生产能力,不让社会资源闲置和浪费。因为这种血统的影响,所以唐代女性所受的约束比较少,而且唐代还有一种尚武的风气,所以唐代女性追求健康美,更加外放,甚至有些豪放的做派,都是非常正常的。
唐代对于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很多外族人在唐朝做官,光是做到丞相这个职位的,大概就有十几二十人,这是其他朝代绝无仅有的。在唐朝,不仅外族人可以做官,外国人都可以,很多日本人就在唐朝做官。正是因为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所以出现了大唐气象,海纳百川,非常开放。鲁迅先生说,那时我们的祖先对自己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绝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正因为有自信,所以才能够有恢宏的胸襟,能够去接受别人,不轻易去唾弃自己,也不会轻易去崇拜别人,也不会去排斥别人。所以当时的大唐气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万国来朝或者万邦来朝。唐长安城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盛唐时期,大唐的人口达到了1.4亿,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这么多人,而且生活得很好,粮食充足,生活富裕,国家安定,社会安定。唐朝的疆域也很大,是中国除了元朝之外的第二大的疆域。有这样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整个大唐人民的心态是雍容的,没有任何的不安全感。看其他国家的人,都像看小弟或者小妹一样,觉得可以罩着。在这样心态之下的人,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气度,不会小肚鸡肠,也不会看不起别的文化,或者是跟别人争高较低,而是相容并包。
在大唐文化里,可以看到很多当时是属于其他民族的东西,比如像胡服、胡床,西域传入的玛瑙、酒器,还有大唐举行宴会流行的胡旋舞。很多时候都受外族文化的影响。当时大唐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是非常高的。在太宗年间,大唐在西域的地位已经很了不得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吓得半死,只要唐僧说一句“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所有人立刻把他奉若上宾。因为那时他手里拿的关文,就是世上最硬的护照。只要一听是大唐来的,一路放行,当时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这就是大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王国维写过一首小诗,“南海商船来大食”,大食是阿拉伯,当时阿拉伯人也来了。“西京祆寺建波斯”,西京就是长安城,祆就是祆教,当时长安城里各个宗教都有,而且有很多信众,发展得很好。基督教当时叫景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以及祆教——祆教就是拜火教——全部在大唐发展得非常好,文化也是相容并包。“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所有人到了大唐就像回家一样,很多人都想一辈子待在大唐不想走,文化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唐朝其实是以文化辐射凸显出它的地位,经济是基础,文化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那么什么花能够代表这种大唐气象和大唐的女性审美呢?当然是牡丹。很多人对于牡丹是有误解的,这源自于周敦颐说的一句话,“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他把牡丹说得太肤浅了。牡丹不仅仅是富贵之花,它号称为百花之王,更重要的是有傲骨。史料记载说,当年武则天要游后花园,号令百花盛开,只有牡丹不从。武则天一生气,把牡丹贬到洛阳去了,所以洛阳就变成了牡丹的故乡。唐代徐凝有《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很多人盛赞牡丹,说牡丹体现了一种气象。第一,花朵硕大,大气。第二,颜色比较艳丽,端庄饱满。第三,有傲骨。牡丹能让人一下子想到大气和雍容华贵,是最符合大唐气象的花,所以牡丹在大唐非常受欢迎。《簪花仕女图》中,画中女子头上就顶着一朵大牡丹。唐代女性非常喜欢将牡丹插在头上作为装饰。当时一个人以牡丹宴客,家中数十个名妓头上都戴有牡丹,这在富贵人家是非常流行的。
所以,大唐气象和大唐女性的审美是相关联的。如果大唐女性没有那样雍容华贵的气象,没有那样自信的态度,她不可能如此美,也不可能形成这样的审美标准和态度。而且因为唐代女性的社会参与度比较高,当时女性骑马是很正常的事情。马在古代非常珍贵,一般人家养不起马。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中,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 ,她骑着一匹大马,还有一些女人女扮男装骑着马打马球。唐代的马球是一项非常高贵奢侈的贵族活动,就是骑在马上,抡着球杆打马球。打马球是很需要体力和技术的,但当时很多贵族女人都喜欢,也擅长打马球。而且唐朝上层女性还会参政议政,不管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她们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女性的美不在于胖或瘦,多一点肉还是少一点肉,在于你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有文化作为底蕴,并且敢于表现自己。
所以今天讲的审美,不在于品头论足,胖瘦美丑,而是活出一种本有的生命力,只要是蓬勃自然的、健康的,不论胖瘦都是很美的。虽然历史上有很多人诟病唐代女性,觉得过于开放随便等等。但其实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大唐气象下,女性活出了怎样的风采和精神风貌,她们的自信健康,活出自我,这值得我们欣赏赞叹。
(录音整理 方芷)
END
雪漠,原名陈开红,甘肃凉州人。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化学者,甘肃省 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 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和上海中医药 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