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把尘土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把尘土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6 02:1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把尘土的读后感大全

  《一把尘土》是一本由(英)伊夫林・沃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把尘土》精选点评:

  ●爱上他了

  ●仍然是伊夫林·沃驾轻就熟的讽刺笔调,冷淡得像隔了一层玻璃,却又辛辣得让人浑身冒汗。他对于“全伦敦最清闲的人”和抱着梦想中的庄园一直到南美的迂腐主人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而文章里处处细节的照应(加拉哈德厅笑了我很久(喂)以及前后落差强烈的境况对比更令人唏嘘感慨,结局尤其赞,第二结局总觉得是某种妥协,还是本身的那个各行各道分崩离析就连伊甸园也变成养狐狸的农场,让人觉得非常适合整本摇摇欲坠的气氛。

  ●译得合格但不够好。有时候觉得Greene少了Waugh的那一点巧思。

  ●天才的反讽之作,刻薄与机巧,在处理精神“荒原”这一主题上,缺少《故地重游》的厚重绵醇。正文的结尾是一种了断,对新时代生活的预示;另一种结局则是彻底走向麻木衰朽。

  ●3.5 為了seminar而讀,還是更喜歡毛姆大大,但結局那種虛無的荒誕黑色幽默倒是蠻諷刺的

  ●我的不贞和私通到此为止。[按照写作顺序阅读两种结局,会觉得第二种更加可悲]

  ●作者对主角(和自己)心狠手辣不留情面。场景切换非常顺滑。读来如看电视剧。编剧福音。

  ●仍以自身作素材,取自自己第一次婚姻失败,表现了对衰落现实的感受,生活的悲剧感。书名取自艾略特《荒原》,结构精致,自《在托尼家那边》起(古堡,象征根深蒂固的英国文明与传统),至《在托德家那边》终(亚马逊森林的堡垒,荒原中的自然性),牛在双重否定与思考,其中各章从标题到情节皆有意精致,最后托尼被禁锢在亚马逊丛林中成为“狄更斯阅读者”,此一情节细想起来妙不可言。“从人们行为中的滑稽闹剧中提炼出喜剧,而有时提炼的也有悲剧。”用语简洁,甚至都不愿多费笔墨去描写人物样貌、心理和动作,从而使阅读节奏感很快,究其原因,沃还是长了双锐利的冷眼,看人看事透的很,所以人事皆浅浮滑稽。对于此书的完整理解往往很容易成为误解,因为它简洁,因为它丰富而又巧妙地讽刺与象征。

  ●哥被那个结局雷出内伤了。

  ●很合胃口呀,简洁、讽刺、失落、离奇,哪里都好。

  《一把尘土》读后感(一):适合“合格的读者”

  飞快地看完了《一把尘土》,而且是在饿了两天头晕眼花的状况下。伊夫林.沃说他理想的读者是那些对作者的语言感兴趣、有闲情逸志逐字逐句阅读的人。我不是合格的读者。我只是想快速地了解一下风格,决定是否可以再买其他。

  冷静,斟字斟句,字里行间暗含刻薄文雅的嘲讽。故事发生在家庭里,伦理道德“又”缺席了。一派肮脏里也有稍许的激情,让恶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让我想起莫里亚克,但明显不同。莫里亚克的叙述是悲恸的,抑扬顿挫的咏叹调。伊夫林.沃这里是内敛而迅捷。厨师在处理土豆丝,一刀一刀利落地切过去,在外人看来,既欣赏刀工的精细,也讶异这项工作的单调。

  浪漫隐藏在单调表相下面,绝非美好的浪漫。它充满恶意,疯狂、阴沉、匪夷所思,有如梦魇。沉浸于梦想中的托尼是个好人,只是有点沉闷,对妻子太过信任。他的梦想就是他居住的那座哥特式老房子。很多小说里都有这类做着往日梦,恪守传统的老好人,下场一般都不会好。托尼的下场可以用恶梦来形容:一气出走本来只为散散心,却迷失在南美丛林,被迫替孤独的古怪老人朗读狄更斯小说。在另一边,世界还在运转,房子在转手,妻子在嫁人,他回不来了。只有恶梦里才有这样的急转直下,荒诞不经,倒霉透顶。

  小说还有另外一个现实版本结局。夫妻二人双双把家还,握手言和,各怀心事,玉绳偷转。会更喜欢哪个结局呢?

  说不好。同样沉陷在泥沼中,第一个,你发出疯狂恶毒的大笑,第二个,你自暴自弃地痴笑。唔,我喜欢第二个。毕竟,悲剧也好,喜剧也好,放在人群里就不会那么显眼。

  最后,如果不能“逐字逐句阅读”,这书就太沉闷了:有精巧的结构,却没有明显的节奏,如果再一目十行错过众多微妙的细节与对话......

  无论如何,值得认真一看,认真一说。

  《一把尘土》读后感(二):无法评论

  因为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不过正巧T.S.Eliot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书不必读翻译的也不必买了。因为网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这一把尘土简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尘土:

  quot;And 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either

  Your shadow at morning striding behind you

  Or your shadow at evening rising to meet you;

  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

  有很多人都翻译过荒原,荒原的遣词用句非常适合翻译成为中文,因为是那种优美但是意味深长的风格。用中文怎么解说都是漂亮的。除了荒原,Eliot的另外一个长篇Four Quartets也是让人终身难忘的。

  这里也有全本,只要一想到Burnt Norton,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诗篇就会象洪水一样涌过来。

  《一把尘土》读后感(三):一抔土下无风流

  如果不看作者名Evelyn Waugh,简直难以想象《一把尘土》(我更喜欢《一抔土》这个译名)与《旧地重游》出自同一位作者。《旧地重游》通篇充满淡淡的哀伤,是对正在消逝的贵族生活的一曲挽歌,也是对爱情、友情和信仰的理想颂歌。而《一把尘土》却是对上层阶级无聊生活以及无所事事的人们玩弄爱情(或受情欲驱使而不能自拔)的无情嘲讽和揭露。

  然而,仔细阅读比较,却又不妨将这两部小说视为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群人生活的两种解读。其实生活本身何尝不是如此,可以理想化至九重天,也能够现实化至可鄙可笑,或者虚无化至一抔尘土。

  阅读同一位作者的多部小说,常常会发现作家们总在反复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他们自己唯一的故事:纳博科夫永远追忆着洛丽塔,格林总是周旋在上帝和情人之间,克莱齐奥时刻不忘摆出一副抛弃现代文明回归本原的面孔,而Evelyn Waugh却总是让人们看见“和睦”家庭之间的道道裂缝。

  renda与Julia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自私任性,却不会遭遇绝路;Tony可以是Rex,一心只想留住眼前的生活,对别人的感受和所作所为无动于衷(He is simply not there);Tony也可以是Charles,《一把尘土》对Tony在南美丛林中经历的详细叙述补足了《旧地重游》中对Charles这段生涯的一笔带过。John Beever这样趋炎附势的人,恰好符合传说中Evelyn Waugh自己作为“a world-class snob and social climber”的形象。但是到了最后,似乎生活只对于Tony是“一把尘土”。Beever仍然腆起脸皮到处赶饭局,Brenda亲手毁了Tony和自己的幸福,到了故事结尾却又正在开始另一段似乎也相当不错的恋情。虽然Robert Frost说“a road not taken”can never be taken,但Brenda却能够回到岔路口重新来过。

  作者给Tony安排那样的结局,则实在有点过于残酷。或许小说的主旨就在于:安于现状的人,哪怕心地无比善良,也永远无法留住现状;想要波澜不惊的生活,最后总会得到死水一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