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骚》读后感100字
《潮骚》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潮骚》精选点评:
●三岛由纪夫就是我最欣赏的文豪,没有之一。这篇小说不是典型的三岛所钟爱的创作风格,带有一丝川端的风味,甚至带有一丝海明威的味道。重要的是,无论是什么体裁,什么篇幅,什么主题,三岛始终游刃有余而驾轻就熟,这一遭是令人艳羡的纯爱与对海之宽阔力量的描摹,读之令人心醉,环境描写美不胜收。
●8.5 看的第一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如此美好的结局还真是少见,也让我觉得略微舒适。 另外书中对于[海女]的描写入木三分。 当然对于女性的乳也是刻画生动。
●海潮喧骚,清新健美。三岛由纪夫以达芙尼斯与赫洛亚故事为蓝本,却不知不觉向《边城》的故事靠拢,尽管故事结局迥异于后者,但是两篇小说都将隔绝地区的人性质朴与复杂及其与先民生活一脉相承的继承性表现出来。不同的是,依照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质》中提出的“世界”与“大地”的界分,茶峒的“大地”本身将故事带入自然而然的悲情中,自然无为地拆散姻缘;歌岛的“大地”即广袤的太平洋不仅庇佑荫蔽着此在,同时也因其力量作为道德之神积极介入故事,是向孤独无助者祈祷而显灵验的力量之源,也是为故事主人公提供质朴性情与道德严肃的外在情境,更是为赐婚者代行考验之事的测试场域,因而小说里的大海实不平静,“潮骚”之中涌动着日本民族对于自然神自古以来的认知。当然小说笔法的纯净清健也抹去了海的云谲波诡之面,而完全展露了作者的意图。
●“尽管那般辛苦,最终于道德之中,他们是自由的。”很特别的一部三岛,居然很轻快。但不阴郁的三岛使我适应不良,怪我。
●前天看完的 我以为是什么想象得到的悲情结局 新治最后娶了另一个女人 初江笑着收起了自己的小象 这个结局圆满的让人不敢相信 她梦见新治是王子的转世 二人生下了珍珠般的孩子 太美好了 有点想哭
●谁能想到 居然不是个悲剧……
●故事有意思。非常不喜欢这个封面,讨厌所有强调名作者而轻视书名的设计。非常投机,非常鸡贼。
●三岛先生也有这样温柔的一面呢
●翻动书页仿佛能听到海浪声
●纯洁 美好的爱情 我一直在等的悲剧没来 希望一直是这么美丽相爱
《潮骚》读后感(一):翻译错误
书中第十四章第119页第四行中,该段第二句话似有翻译错误。原句抄录如下:“新治对十吉说,等商量商量以后再回话。”联系上下文,易知该处应为新治对船长说的话,内容应该是表明他要先与自己的师傅——一起在太平丸上工作的十吉先生商量之后才能答应船长接受船员训练。因此或许可以改为:“新治对船长说,等与十吉商量商量以后再回话。”
《潮骚》读后感(二):蔚蓝的爱
第一次看三岛的作品,书很薄,新治和初江的爱情很纯,然而更多的感受却是整本书带来的清澈,蔚蓝之感。或许这是基于故事发生在海岛的背景,但我觉得更多的来自于书中细致生动的景象描写。
千代子也是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自诩丑陋,欣赏美丽,压抑情感,虽做过一些小荒唐事,但不妨碍她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她虽生活在东京,却好像没有太多的艳羡那绚烂的生活,依旧保持着心底的初心。
《潮骚》读后感(三):不太喜欢
开头先说明白,我不太喜欢《潮骚》这本小说。在读之前对三岛由纪夫的认识仅仅只是通过《蔷薇刑》这本画册而已,隐约知道一些他对健美身材的痴迷和与同性恋之间模糊的关系。倒是一直想读他的书。但是这本《潮骚》真的不是我的菜(也可能是我期望太高了?)。《潮骚》简单来说就是讲了一个像寓言一样的符号化的故事:一个少年喜欢上了一个新来的少女,然后突破了重重艰难他们终于在一起了。可以想见三岛由纪夫没有一个在大海上漂泊的童年,于是这个发生在海岛上的故事就充满了乌托邦似的想象,里面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场景的构建都简单的像白开水一样(与之相对的,同样是描写和大海相关的故事,我刚刚读完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在场景描绘和人物构建上都要复杂真实不少)。这种简单可能是三岛由纪夫刻意追求的,但是对我而言还蛮无聊的。故事里面的一些细节(代表“外在世界”的英国文学,千代子和安夫在“乌托邦”上的受挫,以及对美军对提及)也有点刻意的嫌疑。
《潮骚》读后感(四):一腔情涌擢雪浪,江火船歌缀心潮
篇幅不长,蕴藏不甚丰,一段少年少女之间并不曲折回环的情事,一些仰赖海洋馈赠的寻常人家的生活,读罢合书,也不庸翻覆的回味,这便是《潮骚》。三岛在彼时还未曾显露对于暴戾的美的偏爱,像在《春雪》或《金阁寺》中展现的,寻求在毁灭中达至完满的的华美的罪愆。反而,《潮骚》的一字一句都像是浸在柔和的海波中。三岛用极富温情的语调将在夕照与海风中攀登的情状、昏黄灯光下青年们的言谈、与海洋搏斗又在海的怀抱中安然的渔夫们的日常娓娓道来。虽然并不是以歌岛所哺育的生灵其中一员的视角来叙述,但眷恋之意流于言表。歌岛上安放着三岛由纪夫的桃花源,不过铺展开的故事不是雅意盈然的山水图轴,更似是初尝“侘寂”韵味的一张浮世绘——遥立在闾阎扑地、市井烟火之外,用质朴的面容微笑着。
读《潮骚》而想到《边城》是极自然的,同样的清新、质朴、明亮如水晶般的爱恋,有着结局迥异却相似得令人讶然的故事。只是,在我眼中,歌岛的海是枯干的,上面燃着情欲与勇气的篝火;而茶峒的土地是润湿的,命运的泪自天上将它浸染。翠翠无疑是灵动而活泼的姑娘,但在心上人面前却总是沉默,纵然如此,她的羞赧却并不显出刻意的意味来。“风日里长成”的少年少女们的心事被崇文先生交还风日与河川,一切自然得如同山岭间自在流泻的溪涧,故事发生了,又好似万事如昨。于是,最后的最后,绵亘在时光中了无定期的等待成为了广阔而唯一的未知,弥散在整个渺小的故事里,那些相遇相知相离都被丝丝缕缕缠绕上了命运的线绳,三个年轻人被裹挟着无从挣脱。在给美丽的自然与人性的抒情诗中若隐若现悲剧的色彩,这份情感是崇高而深沉的。而在《潮骚》中,初江与新治在黄昏中第一眼的相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有些俗套的情节,不出意料,使人冁然。之后也有数处显出刻意的地方,不过也因此时的三岛初出茅庐,倒不必求疵。而另一方面,沈的文笔是我一向很喜欢的,飞泉流玉,如鸣佩环;相较之下,《潮骚》中的三岛便是坚毅却稍显粗粝的,不能说达至成熟圆融的境地。由此观,以纯粹的文学性来论断,我以为《潮骚》是不能及《边城》的,然而,我却切实地感到自己或许更加喜欢这个有着“不文学”的大团圆结局的故事,并且为之动容。
《潮骚》有着童话般的质感,有透亮的朝气,有不算细腻的温柔,归根结底,是生命个体成长的记录,是关于勇气的一首赞歌。男孩新治从未离开过只有四平方公里,生养他的一切的歌岛。他已经成年,身子坚实,膂力强健,熟知关于海的一切,但的的确确还是个孩子。他不曾见识遥远的世界,不曾体味爱恋的感觉,在小岛上青年们的聚会之所,也只是抱着膝一言不发。或许时代在运转着新的风旋,但只要海浪仍然平稳,山顶的灯塔依然伫立,同伴们那些关于变革的宏愿,也只能是带起他的一个微笑而已。“未知”,对于新治来说狭窄而飘忽。但是,从那个在暗沉的海边凝望初江的时刻开始,这颗坚实但闭锁的心大概便已经像黄昏低垂的云层,由温和的光穿透了它。从未生过病的新治开始感受到痛苦,像一切初次尝味这美丽而酸涩的果实的人一样,“她那张脸——冒着汗的额头、泛起红潮的双颊、凝视往上推船方向的乌黑而晶莹的双眸——在昏暗中燃烧着。新治无法将自己的视线从这张脸上移开。”他或许不明白女孩抱持怎样的心思,但是带来痛苦的那副面容一向他靠近,却又如同湛蓝的海波浮涌,令他安心,赋予他勇气。关于安夫要入赘成为初江丈夫的传言在女孩口中得到澄清,新治的心舒展了。他们在星空下的沙滩接吻——“干裂的嘴唇相互接触,略微带着些咸味,新治觉得就像海藻一般。”纯真的心情闪闪烁烁,回应着微弱的灯火。
在整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暴风雨中两人对火脱衣的情景——飘摇的风雨禁锢了石砌的塔楼,赤红的篝火与深沉的印在墙壁上的影子一同摇曳着,衣裳滴落的雨水冰凉。这是个浪漫得显出刻意的场景。两个年轻人隔着火堆放任理智被炙烤,被升腾的光焰撩拨。“‘初江!’年轻人喊了一声。‘从火上跳过来,从火上跳过来啊!’少女气喘吁吁,用清晰而有力的声音说。”新治不假思索地跃了过去,但怀着对道德观念“盲目的虔敬”,他没有踏出那一步。一个长吻是这个恍惚的梦最后的馈赠,新治感到了“永无止境的陶醉心情,在大自然同样的高调中起伏翻动。”三岛用这样灵光迸溅的一笔把爱恋与情欲写得热切而清澈,十分动人。但似乎也不止如此。两个吻当然是情感的高潮,但同时也大概是新治改变自己的两个契机。应该说,在我想来,三岛在这本小书里设下了两条叙事线,当新治与初江的故事在曲折中走向美丽结局的同时,新治自己也在接连地变化与成长着。初江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曾经也是新治的“未知”的一部分,虽然他并非在逃避,但也从未探寻。弟弟在去往京都的修学旅行结束后带回家中的见闻、千代子向他问起的关于自己容貌的问题,与这份痛苦与幸福交织的爱情一道,成为了在新治心中打开整个广阔世界的钥匙。
新治与初江的交往被初江的父亲照吉发见,两人不再被允许见面,后来就连书信的往来也被断绝。梅雨季末,新治登上了照吉的“歌岛号”,和情敌安夫一同出海,这是他第一次远离歌岛。安夫大概是书中唯一应当被批评的人物,他憎恨令女孩倾心的新治,始终认为自己才算是与拥有一艘船的初江家门当户对,甚至想要深夜时在村外强暴初江。他最后在蜜蜂的攻击下作罢。(此处将蜜蜂赋予灵性的泛神化的表达也很精彩,更清楚的彰显了三岛要将歌岛描绘成为桃花源的心思)在远离歌岛的航程里,初江的照片上她洁白的连衣裙蓄满了温柔的海风,抚慰着新治的心。暴风雨的夜晚,轮船难以停泊,要将保险绳系上浮标,安夫因为胆怯而颤抖了,只有新治带着明快的笑容挺身而出去迎接海洋的怒火——“无论是在大自然寂静的午睡旁边,还是在如此这般疯狂的宴席上,他同样是有资格被邀请的。”(他使出浑身解数与风浪搏斗时,我一度以为新治可能会就此葬身海中,幸而最后得胜归来。)历经风浪之后,他们回到了歌岛,新治的表现得到了照吉的认同,他与初江的爱情走向童话里的结局。但此时的新治已与出发时大不相同。他曾眺望贴近地平线驶过的白色的远洋货轮,它巨大而鲜明,含有某种威严的意味,那是新治心中的“未知”的具象化——他已用自己的手触碰过了,“然而,晚夏的傍晚,远方拖着长长云烟的白色货轮的形影里,含有比未知更加激动人心的东西。”他大概明白了,世界上有一些答案需要他为自己去探求,或许在日本四岛的土地上,或许在太平洋的深处,也或许只在恋人的眼里。我丝毫不怀疑他将秉持着孩童般的纯粹和清澈的勇气去拥抱未知的世界,爱恋着歌岛向远方走去。
ps.拖拖沓沓地写了蛮久,也许算不上什么书评,只是自己对情节的一点想法。但是对于喜欢的作品,回味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感也同千代子得到新治夸赞的那种相似,“在孤独中变得完善了”。
《潮骚》读后感(五):三岛由纪夫的歌岛乌托邦
最近读完了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如同名字“潮骚”所形象传达的,这部作品描写了一对青春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两性之间的情感如那潮水般自然涌动。作品中充满了自然所赋予的野性的生命力与青春骚动的荷尔蒙,它让我想起《边城》,因为它们都在书写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的那种原始质朴而有力量的美,但是,这样一个发生在海中渔岛的故事,海洋所赋予人的禀质是与那个湘西世界不同的,相比于《边城》,这部作品的意境更为宽阔,对于勇敢与冒险的追求更为热烈。
《潮骚》所传达出来的美,是随自然相应而生的,如男主人公新治身材健硕、有力量、勇敢而坚定,是一个与海洋相生的完美的男子汉形象,再如作品中有一段“青年感到包裹着自己的丰饶的自然和他本人达到了无上的调和。他深深吸入的空气是眼睛看不到的创造自然的物质的一部分,这部分物质已经深深渗入青年自己的体内了。他所听到的潮水的喧骚,是海里巨大的潮流和自己体内青春的血潮共同演奏的乐章。新治在每天的生活中并不特别需要音乐,因为自然本身肯定是需要充满音乐的。”这是一种成长和生活与自然秩序合而为一所带来的和谐的美感,是感受的力量而不是思考的力量,因而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舒适,没有一点点扭曲。
但是,从作品中又能感受到的是,人在与大海和谐而生的同时人的主体力量的伟大性,这种伟大不是来自于如现代文明般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一种与大海相生相搏所诞生的伟大人格,一种坚定勇敢、不惧未知、永不言败的意志力量,一种精神的神性,正如作品的结尾:
眼下,新治依然在思索。尽管那般辛苦,最终于道德之中,他们是自由的,众神的保佑始终没有离开他们的身边。就是说,这黑暗包裹的小小海岛,守护着他们的幸福,成全了他们的爱情。……突然,初江冲着新治笑了,她从衣襟里掏出桃红的贝壳给他看。“这个,还记得吗?”“记得。”青年露出美丽的牙齿笑了。接着,他从自己胸前的衬衫衣袋里,拿出初江的小照,给未婚妻看。初江轻轻用手摸了一下自己的照片,又还给了他。少女的眸子里浮现着矜持的神情。她愿自己的照片永远守护着新治。然而,这时青年耸了耸眉毛,他很清楚,闯过那次冒险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
读到最后这段,在我看来,新治主体力量的觉醒,使得他完全可以踏入西西弗斯、圣地亚哥一般伟大的文学作品形象的行列。
在《潮骚》中,千代子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学识与不很漂亮的容貌是她身上两个并行而矛盾的存在,她是书中出现的少年里唯一在岛外接受大学教育的,是一个富有知识和修养的人,知识与修养建构了她表面的体面,但同时,不漂亮的容貌建构了她内心最深层的自卑,她对容貌的在意,对心上人对自己容貌看法的在意,诠释了从最根本上来说她是一个极度渴望爱的人。千代子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岛上不被尊崇的知识于她是“小小的不幸”、不漂亮的外表于渴望爱的她来说也是“小小的不幸”。这样一个于当今影视作品中经常会走向恶与毁灭的不幸的女二形象,在三岛的笔下,获得了美好的归宿,她的嫉妒之心使她一开始犯了错误,但是她没有被丑恶遮蔽,她仍拥有感受爱的能力,她简单而善良的心使得她在犯错误后获得一种罪恶感,同时她真切的感受能力又使得她在感受到她爱的新治的变化之后罪恶感加重,最后她为新治与初江的爱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书里有一处让我很感动的描写:
“我今天回东京,是来和你告别的。”“是吗?”——新治沉默了。他不知说些什么好,于是勉强地应付一声,“……再见。”新治很着急,千代子明明知道,她比新治更着急。她没再言语,更没有坦白什么。她闭着眼睛暗自祈祷,但愿新治在自己面前多呆上一秒钟。她心里明白,她请求他宽恕的心情,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她多么希望获得他亲切的抚慰啊!千代子到底想叫新治宽恕什么呢?一味认定自己相貌丑陋的这位少女,蓦然之间,将平素压抑在心底的疑问,仅仅面对眼前这位青年,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新治哥,我就那么丑吗?”“什么?”青年带着一副莫名其妙的心情反问。“我的脸就那么难看吗?”千代子巴望早晨的微暗能保护自己,使自己的面孔显得漂亮些。但是天不如人愿,东方的海面已经发白了。新治当场做出回答。因为他很着急,怕回答晚了会使少女伤心。“谁说的?你很漂亮。”他一只手扶着船头,一只脚稍稍一跃,跳到船舱里了。“很漂亮呀!”谁都知道,新治是个不说恭维话的人。只是,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急中生智,回答得很恰当。渔船离岸了,他从渐渐远去的渔船上快活地招着手。于是,海岸上留下一位幸福的少女。……那天早晨,千代子和从灯塔赶来送行的父母说话的时候,脸色也显得光彩照人。灯塔长夫妇看到女儿回东京那样高兴,都觉得很奇怪。当联络船离开码头,暖洋洋的甲板上只有她一个人时,从早晨起就不断加以回味的那种幸福感,在孤独之中获得了完善。“他说我很漂亮!他说我很漂亮!”千代子又不厌其烦地重复说,从那一瞬间起,这句话已经念叨几百遍了。“他真的是这么说的呀。这就够啦!我不再期望他干什么了。他真的是这么说的呀。光是这一点我就满足啦!我不能指望得到他的爱,他有他喜欢的女人。我为何要干坏事呢?大概是由于我的嫉妒才使他陷入不幸吧?可他对于我的背叛反而报以好意,说我长得漂亮。我应该好好赎罪……尽心尽力报答他才是……”——海面上响起奇妙的歌声,打破了千代子的思绪。放眼一看,伊良湖水道方向,众多小船插满了红旗向这边驶来。船上的人们唱着歌。“那是什么?”千代子向正在卷缆的年轻的船长助手问道。“那是参拜伊势神宫的船啊。船员们携家带口,乘着捕松鱼的小船,从骏河湾的烧津和远州方面前往鸟羽。渔船上红旗飘飘,旗子上写着船名,大家有的喝酒,有的唱歌,还有的在赌博。”红旗渐渐看清楚了。这些船速很快的远洋渔轮越来越接近神风丸了,随风传来一阵阵喧嚣的歌声。千代子在心里又重复着那句话:“他说我长得漂亮呀!”
后来我在豆瓣看到这样一句评论:“在这本书里,女性之美仿佛陷入一个自我囚禁的牢笼里,她们从头到尾都未真正审视自身。”这个评论突然让我意识到这部作品背后深层的某种东西,也是作者所无力改变的自然力主导的社会秩序中一种无解的必然的矛盾的东西,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在弱化这方面的显现而呈现原始自然力之美,但不管怎样,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还是西方,似乎主导身体力量之美的自然主义与男女性在社会权力中的不平等形成了某种关联,而现代文明中知识的兴起和对人身体力量之于工业文明中的渺小恰恰提供了了女性地位向上的可能。这是更深层的思考了,但千代子的这段描述仍让我感动,因为抛弃开背后深层的社会分析,千代子是一个人,一个可以为“他说我长得漂亮“而获得持续幸福的人。
三岛写了一个美好的故事,美好到如女性地位的问题在文中显现而不那么的扎眼,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和谐的,美好到一切看似会预示故事走向不好结局的事情最终都被迎刃而解,并且让结局发展的更好。对于《潮骚》豆瓣热评第一:“一个纯粹、质朴地让我怀疑结局的故事,甚至于看到最后一页,总觉得不可能这样,总想过度解读一些黑暗的东西才行。原来我已经这么复杂了……“这也是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