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兰西组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1000字

2022-04-14 03:3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1000字

  《法兰西组曲》精选点评:

  ●一直忘记标记了 还不错 女作家独有的强烈感官 完全可以想象伊莱娜是怎样躲在房屋内看着 感受着 描绘下“没能藏好的窗子 在柔和的阴影里闪烁着的屋顶 还有大门上每一处突起都泛着微光的金属装饰” 最后敌对的两方之间暧昧的空气 却又在最后一秒说出的“我不能” 是个人的分裂也是个人和时代之间的撕扯 个人和时局的分裂在此书多有体现 比如德国人被刺杀后的反应 制得一读

  ●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柔板》这一卷确实打动了我,很难想象战争中敌对的两个国家会有这样的情景,和从来所了解到听到看到的都不一样。细想释然,我们毕竟是人,活生生的人,虽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一个集体时代,个体应当为了社会的生存付出生命,而我们不愿意看到是社会为暴君们的生存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喜欢作者写的这卷,真的喜欢,也认同作者在手稿中写的那些,“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伊莱娜忠实的履行了这一点,终于日常生活中点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惊愕。(怎么删都放不下...就发个读后感吧..)

  ●水滸傳一樣的結構?《六月風暴》分別寫了幾個將來命運勾連的人物。《柔板》從另一個側面佈局,高潮的愛情故事呼之欲出,可是卻戛然而止。從大綱裡可以看出真正的故事遠比這複雜,而如此宏大的場面敘事,正如作者所說“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氣” 表現了人性複雜,但是在戰爭逃亡環境裡也比較容易體現

  ●作者是我最喜欢女作者之一,特别惊艳和恢宏的书,带着特有的沉静和讽刺。

  ●第一部,六月风暴,每一小章节转换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人物视角。以智性且细腻的笔触描绘在德侵法期间,巴黎大逃亡的众生相。很值得参考与借鉴视觉转换的写作技巧。第二部,柔板,主要描绘了借住民居的德国军官与战俘妻子露西尔之间产生的复杂情愫。以及逃回法国的农民伯努瓦枪杀借住自己家挑逗妻子玛德莱娜的德军翻译后,露西尔冒险窝藏德军大肆追捕的伯努瓦,因对德国军官不得不有所隐瞒,对其情感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战争描绘较少,对情感解读较多。犀利的言辞独到的见解。最终以德军移俄结束。“我们很清楚,人都是复杂、多样、分裂的,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方面,然而必须借助战争或是大的变故才能够看到这一点。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一):被电影吸引来看的小说

  因为无意中看到了电影《法国战恋曲》,很喜欢片中男女主角两人在二战背景下的隐忍而禁忌的爱情,有人提到这本书,便借来一阅。看书的感觉与电影完全不同,电影突出的是两个人的爱情,只是本书柔板中的一部分,而且与小说不尽相同。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是六月风暴,深刻而细腻地描写了二战法国巴黎被德军攻陷时法国上层阶层和小市民的逃亡众生相,书中的人物各有个性和特点,总体上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有钱人总比没钱的日子好过啊!另外,说句题外的,法国两周不到就沦陷了,真的有点弱啊!第二部柔板主要讲了德国军官布鲁诺住进一家法国上层家庭的故事。这家的媳妇露西尔和布鲁诺那似有若无的、点到即止的爱情,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显得很吸引人,虽没结果,但设身处地,那样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真的,总比二战结束后露西尔被拉上街裸行好,虽说有点遗憾又有点庆幸。看这部小说,最感慨的应该是作者伊莱娜的人生经历了,可惜了,战争过早地夺去了她有着无比才华的生命,导致该小说没能完结,所以真的希望世界和平,没人能再受到伤害!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二):面對戰爭

  水滸傳一樣的結構?

  《六月風暴》分別寫了幾個將來命運勾連的人物。《柔板》從另一個側面佈局,高潮的愛情故事呼之欲出,可是卻戛然而止。

  從大綱裡可以看出真正的故事遠比這複雜,而如此宏大的場面敘事,正如作者所說“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氣”。

  表現了人性複雜,但是在戰爭逃亡環境裡也比較容易體現。

  《柔板》裡對佔領者和居民之間的各色交流和心理描寫尤其引人入勝。為什麼法國人對德國仇恨之情卻沒有“亡國奴”的羞恥?甚至部分資產階級還覺得德國士兵有素質,與其和粗魯的農民一起生活,還不如被德國人佔領要好。

  於是我想到,是不是資本主義發展到某個程度後,人們的個人意識覺醒,會輕視民族,選擇讓自己生活的好的政府——這一點在抗日戰爭時也有體現。

  如果那個時候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到較高水平。或許是不是就很容易被侵略者的“好姿態”打動,從而覺得原來的政府還不如新的政府(即使只是暫時的)。可是,日本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統治的滿洲國也只會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人口大部分是農民的中國來說並不會穩固統治根基。後來的國民黨也是如此,雖然廣大中國農民沒有小資產階級那麼自私。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三):人毕竟是人

  这本书是作者在德占时期的法国写成的,喜欢她一个人出门走很远的路挑一处合适的风景来完成这部作品,一部计划中的史诗。 作者与时间和局势赛跑,计划写五部独立又相连的故事,最终也只完成了两部。随后被捕,十来天后移送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天惨遭杀害,留下丈夫和两女。(附件二的信件可以看出丈夫对于营救伊莱娜所做的努力,甚至提出以自己换取妻子出来,或者陪同妻子一起,然未果几月后步妻子后尘。)这本书的手稿同她的女儿一同逃亡流转,直至04年,长女整理遗物才发现并出版,可以这么说,这本承载了历史的书又经历了六十年的时光才得以重现。 第一部《六月风暴》这是关于逃亡的一卷,我对这卷的印象就是散乱,幸于译者后序的梳理,才完整的归总了全部细节,译者二度形容伊莱娜残忍与冷静,回味起来,也确实如此。第一卷的众多人物,哪一位不是有着对应伏笔的悲剧结局呢。“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不甚明了,就像一场梦。” 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柔板》这一卷确实打动了我,很难想象战争中敌对的两个国家会有这样的情景,和从来所了解到听到看到的都不一样。细想释然,我们毕竟是人,活生生的人,虽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一个集体时代,个体应当为了社会的生存付出生命,而我们不愿意看到是社会为暴君们的生存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喜欢作者写的这卷,真的喜欢,也认同作者在手稿中写的那些,(附一为作者手稿和写作计划)““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伊莱娜忠实的履行了这一点,终于日常生活中点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惊愕。 “严重的事件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都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灵魂。但是它们会让这灵魂变得明确起来,就像是一阵风扫走了桔叶,显现出树的形状:它们照亮了以往在阴影下的东西;它们会让精神转向某个方向,而且朝这个方向不断生长。” 「良好的教育正是为了校正人类的自然反射」 可惜无缘看到第三部《囚禁》卷三的一切已然存在于伊莱娜的脑海中,可惜不能予读者欣赏了。还有名暂定的四五部《巴士底狱》《和平》,然这一二能在六十年后重见天日,对作者与读者都是欣慰吧。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四):一本真正关于二战历史的小说

  作者是俄罗斯籍犹太人,难怪读这本小说,有读俄罗斯大作家作品的感觉:在记叙事件时,穿插进对周围自然景色包括花草树木、天空河流细致又充满感情的描写,时不时出现对现实、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问,还有哲理性的感悟,以及由心而发的抒情。作者高超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故事的氛围,让人身临其境,而哲理性的思索为小说增添深度,抒情又让人物的情感流动起来,彷如真实人物。

  在第一部《六月风暴》中,作者不吝笔墨,通过一个个事件,一个个细节,展现在撤离城市的逃难途中人性的方方面面。为带走情人而让米肖夫妇不得不从巴黎步行去图尔的科尔班,展现了他的自私。在逃难途中失去了公公和大儿子菲利普的佩里冈夫人,在误听信二儿子于贝尔也牺牲之后,却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她认为她的两个儿子都是为法国而牺牲,她自豪于自己终于为国家做了一点点贡献。这里呈现的是佩里刚夫人虽身为上层阶级却勇于奉献的一面。

  还有让-米肖夫妇,这对始终不受命运青睐的普通夫妇,反而在逃难中相互扶持,并由于心里怀着对儿子的爱而不折不挠,终于回到巴黎并想办法从科尔班那里拿到六个月辞退薪金。相比逃难中各种人暴露的丑陋形态,这对夫妇的相互扶持和内心充满爱的一面令人欣慰。

  还有作家科尔特-加布里埃尔仗着自己身为名作家而在逃难的一路上极瞧不起底层人。他利用自己的名声从一家餐馆老板那里要来的食物却被人抢走这件事,让他对战争感到绝望。而他自视清高的姿态固然不可取,抢了他食物的穷人却更加可鄙,说明战争摧毁了普通人在和平时代坚不可摧的优良品质,让他们有了借口去偷,去抢,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战争来了,人也在不断地自我败坏。

  而早已不在乎尊严也没有底线的科尔班的情人阿尔莱特-克拉伊在分析了德军入侵的情形之后,便决定继续靠出卖肉体获取生活资料,而这次,她将出卖给德国人。向来自私的查尔斯-朗日莱也在逃难中暴露了丑陋的一面:骗取一对年轻夫妇的信任,偷走他们的汽油。

  在逃难中,原来“仓禀足而知礼仪”的上层阶级还能暂时坚持某些道德,许多穷困的底层人却完全失去了底线,这才是令人绝望的。正如出于浪漫的英雄主义,从佩里冈夫人身边逃走,奔向军队的于贝尔看到的:“到处如此,从上到下,混乱,怯懦,虚荣,无知。”作者用无数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填充逃难途中的人们的种种表现。

  作者虽然书写了众多个体,却并不局限于小人物的生活和思想,而站在高处俯视人们的遭遇。米肖夫妇在一次次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苦难都是针对我们的?不管是战争爆发,法郎贬值,失业增加或是革命爆发,别人都能从中得到利益。被压垮的总是我们!为什么?我们究竟做了什么?我们要为所有的错误付出代价。当然,别人不会怕我们的,我们!工人可以自我捍卫,富人有的是力量。而我们呢,我们是可以被压榨的温顺的羊羔。谁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觉得今天的“韭菜”也是这样的角色)

  作者说,“好的历史场景是通过人物的眼睛所看见的历史场景”,而她通过米肖夫人的这个思考,来展现她对人的命运的深层次追问。

  第一部“六月风暴”结束之后,转入了第二部“柔板”,进入德军进驻法国之后,法国人如何和德国人相处的部分。

  欧洲人爱音乐是一种优良的传统。 “只有音乐能够消弥两个人之间在语言和道德上的差异,触及他们心里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小说中,爱上露西尔的德国军官布鲁诺为露西尔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以传达他对露西尔的爱意。他们一起散步、聊天,谈各自的过去,却在露西尔打算“奉献自己的肉体”时,一个突发事件中断了这份爱情,只给人留下淡淡的遗憾和值得回味的美。

  不过,与《法兰西组曲》中写到露西尔与德国军官经常一起散步、聊天相比,我觉得电影《沉静如海》中法国人对德国人一直表现出沉默的态度更符合现实,更真实。因为法国人的沉默,能够让作为战败者一方的他们保留尊严,不至于因为德国人的一点点善意而受宠若惊,变成庸俗小人。唯有沉默,能保住他们的颜面,也显得更得体。

  而小说的深度主要在于人物的思考。在露西尔爱上德国军官时,她对法国和德国的战争是有反思的,她觉得德国那所谓的“集体工作的精神”不过是一种欺骗、一种虚荣,她会质疑,“可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呢?”

  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露西尔对战争、爱情、人生以及婆婆对她和德国人充满偏见的思考,而她想得越详细,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更是内在的自由,选择属于我自己的方向,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跟从蜂群”。

  另一方面,作者也把德国军官写成一位具备人性的人,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德国军官对战争也是有反思的,“他和所有的生灵一样享有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权利,然而,这合理的愿望却不断地遭到某种国家逻辑的干扰,国家的逻辑,即所谓的战争,公共安全,和必须维护胜利之师声望的要求。”

  无论是第一部《六月风暴》,还是第二部《柔板》,小说中那些真实得近乎残酷的细节成功让作者以虚构的方式将过去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作者在自己写作笔记中所说的:“永远不要忘记战争总会过去,历史的所有部分都将变得模糊。要尽一切可能努力尝试人们会在一九五二年到二〇五二年间关注的事情和论战。”

  这是一部真正关于一百年间的历史的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