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手时间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二手时间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4 03:3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手时间读后感精选10篇

  《二手时间》是一本由[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手时间》读后感(一):当你走向未来,未来却没有在那个位置上

  “举世皆知俄罗斯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

  “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

  “俄罗斯一边在变化,一边在痛恨自己的变化。”

  2015 年,白俄罗斯记者、作家 S. A.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她对时代充满勇气的书写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6 年,她获奖后首次引进中国的作品《二手时间》由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翻译完成,与读者见面。

  (一)

  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通过与事件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她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亦无主观的心理分析,单纯通过访谈表现人们对战争、灾难、生活最原始的感受和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

  《二手时间》的采访从 1991 年开始,一直持续到 2012 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写得最慢、也最有分量的一本书。她历时二十年,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了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

  从苏联时期一直到苏联解体,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在书中,作者追溯了从学者到清洁工,这些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爱情、迷茫、困惑、死亡。

  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转折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二)

  作者说,苏联的共产主义,本来有个疯狂的计划:要把亚当以来的旧人类改造为新人类。70多年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实验室里,制造出了一种另类的人:苏维埃人。

  他们有自己的词汇:枪毙、屠杀、消灭、抹去,你也会看到一些苏联特有的消失方式:逮捕、剥夺十年通信权、放逐。

  他们执着于理想,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自己内心,决不妥协――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

  书中,一位讲述者毫不避讳对于苏联时代的留恋:

  或许有人说这是个牢笼,但对于我来说这是温暖的牢笼。我们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到现在我们仍然喜欢人贴人地拥挤着排队,有一种团结的感觉。

  我们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牺牲,去献出什么,奉献祖国。共青团的誓言是:“只要人民需要,我们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并不是嘴上说说的,我们实际上就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

  但事实是,那也是一段回不去的历史。一位苏联的官员在书中说:

  他们(苏联官员)并不知道我们的人民对于苏联的一切厌恶到什么程度。他们自己也很少相信“光明的未来”,却以为人民是相信的。

  (三)

  苏联解体前夕,人们充满了巨大的希望。那时候知道了有关斯大林的所有事情,知道了有关古拉格的真相,读到了禁书《阿尔巴特街的儿女》和另外一些好书。

  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许多移民西方的俄罗斯人返回祖国,形成了热潮。他们以为自己正在打破旧架构,构建新制度。

  但是当那一刻真正到来的时候,很多人突然流离失所。

  某一个故事主人公的爸爸曾在一家军工厂的设计处工作,从事导弹研究,他有两所大学的毕业文凭,不做导弹后,工作开始大量生产洗衣机和吸尘器,爸爸被裁员了,爸爸和妈妈本来都是热心的改革支持者:写海报、发传单,然而结局却是这样······他们困惑不已。他们无法相信,自由竟然是这样的。

  知识分子去扫厕所,工程师成了乞丐,有人开始反思:“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不少人产生了新的梦想:建一幢房子,买一辆豪车,种一些醋栗······自由原来就是恢复小市民生活,那是以前的俄罗斯生活中羞于启齿的。

  但是渐渐地已经没有人还去畅谈理想,只是大谈贷款、利率、票据。

  20年过去了。“别拿社会主义吓唬我们。”现在俄罗斯的孩子们这样对父母说。

  在1917年革命之前,亚历山大格林就曾写道:“不知怎么,未来并没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100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书中大多为小人物的回忆,为方便大家阅读,特附知乎网友整理的苏联大事件年表

列宁时期 1917年—1924年

  1917年11月7日 十月革命

  1918年11月—1921年 俄国内战

  1922年 苏联成立

斯大林时期 1920年代末期—1952年10月16日

  1932年—1933年 乌克兰大饥荒,大约有240万-750万乌克兰人死亡

  1934年-1938年 苏联大肃反运动(大清洗)

  1939年9月1日—10月6日 波兰战役,苏联从波兰得到了它51%的领土

  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3日 芬兰战役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945年卫国战争结束,纳粹德国投降

赫鲁晓夫时期 1953年—1964年

  1953年 斯大林逝世,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1956年 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在最后一天做了秘密报告,公开批评斯大林。任期内,赫鲁晓夫实行去斯大林化,为斯大林时期冤假错案平反

  1959年,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举行“美国商品展览会”,将百事可乐等美国著名商品品牌引进苏联国内与东欧市场

  1961年4月12日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东方”号飞船升入太空,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之旅

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4年—1982年

  1964年,赫鲁晓夫被以不流血政权方式被迫下台,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1968年 勃列日涅夫镇压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83年 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710美元,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勃列日涅夫时代又被称为停滞时代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5年3月11日—1991年8月24日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口号。 1990年7月,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清楚地写道:“极权的斯大林体制给国家、人民、党、社会主义思想本身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一体制正在被消除,苏联正在走向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

  1988年 鞑靼人在苏联首都莫斯科抗议示威,预示着苏联解体的命运不可避免

  1989年11月天鹅绒革命( 东欧剧变的一部分)

1991年7月10日 叶利钦上台

  1991年8月19日 八一九事件 又称八月政变 1991年 12月25日 苏联解体 1993年 俄罗斯宪政危机

  《二手时间》读后感(二):苏联,from history with love

  苏联,这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会让你想到什么?飞出3马赫的米格战斗机还是买面包的长队?西伯利亚的石油还是无法耕种的冻土?战胜德国的光荣还是古拉格群岛的悲惨?莫斯科郊外美丽的夏夜和姑娘还是似乎永无止境的严冬?我好像很了解他,又似乎对它一无所知,正如我对我自己的祖国一样。

  苏联到底是什么?

  《Good shepherd》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CIA拷问一名叛逃的KGB上校。在严刑拷打下上校疯了,唱了一首苏联儿歌,跟CIA探员们说:“苏联是一个梦,击败一个梦想比击败一个国家困难的多。”然后从楼上跳了下去。

  苏联是一个梦想,一个人人平等的梦。美国也是一个梦想,一个自由奋斗然后成功的梦。“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的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是这在俄罗斯的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的文学也不是这样的。我们是战斗的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的生活。”(P.XI)苏联是一个梦想,俄罗斯何尝不是呢?俄罗斯是第三罗马,而将不再会有第四罗马。东正教的僧侣们要建立太阳城,CP党员们也要建立太阳城,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太阳城”。“没有人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怎么为自由去牺牲。”(P.XIV)“一个人在商店里有上百种香肠可以挑选,它就比只能选十种香肠的人自由。不被鞭打就是自由,可是俄罗斯人不理解自由,他们所需要的就是哥萨克和鞭子”(P.XVI)。

  俄罗斯人不理解自由,我理解自由吗?我真的需要一百种香肠吗?当我揣着信用卡忐忑的走进花花绿绿的超市在一百种食用油中小心的挑选一款非地沟油时我在想:如果叶利钦失败了,苏联会变成今天的中国吗?或者我们和他们一样“只是在建设KGB领导下的资本主义”(P.16)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庞加莱在巴黎和会上骂德国“生于不义,死于耻辱”。那是一场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现在人们把这句话用在了苏联身上,这只是另一场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审判。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没有人还在乎古希腊悲剧那种崇高壮烈的美,我们早已忘记苏联突然而耻辱的死亡;也不记得古拉格群岛那成千上万的“俄罗斯的灰色牲口”。

  可是这样一个不义的国家,她击败了纳粹德国,把人类送上了太空,她证明了苏联有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意志和勇气,也有为人类心智赢得荣耀的力量。当他解体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为他牺牲,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他没有像军人一样死去,而是把自己吊死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死的像只狗。他只是一个衰老腐烂的信仰者,一个不愿意毁掉自己毕生心血和事业的老头,他选择和他的梦想一同死去。

  阿赫罗梅耶夫留下没有收件人的遗言: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

  布列斯特的老兵吉纳托夫卧轨自杀,他给祖国留下了遗言:“我们是英雄”

  士兵们的死“唤起了尊重,死亡应该得到尊重”(P116)。而苏联的死没有尊重。

  我不相信一个可以建立国际空间站的国家不能“压模时尚女靴和美丽胸罩”。1991年这个历史时刻,人民可以不再挤在赫鲁晓夫楼狭小的厨房里谈论索尔仁尼琴和萨哈罗夫,人民可以走上红场去要求自己的权利,俄罗斯选择的是“自由”,绝不是美丽的胸罩。

  然后呢?

  自由的王子从大魔王手中救出了美丽的毛熊公主,然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并没有,然后,“人们不再是“红军与白军,也不是谁坐牢,谁看押,谁读索尔仁尼琴谁不读,而是谁买得起,谁买不起”(P.321),不同的宗教开始杀戮,因为信仰不同把人剥了皮挂在树上;把人扒光衣服,浇上汽油点着;杀死孕妇,用铁钎挑出孩子……"我害怕自由,一个醉鬼就能烧掉我的别墅。"

  可是怎么办呢?离开自由的王子,回到魔王那里吗?

  当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时,俄罗斯经历了两次“革命”。旧的命运改变了,却并没有迎来新的命运。新的一代或许“愿意为自由而死”,旧的一代“经历的了太多的失望,可是谁能说一点进步都没有?”

  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

  俄罗斯的灵魂

  一个民族的灵魂有用吗?现在谁都不喜欢没用的东西,灵魂不能帮我们实现下一个五年计划,不能让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不能减轻通货膨胀也不能让股票全线飘红,但是它总会在紧要关头做出惊人的决定。

  我想俄罗斯的灵魂中的严肃和道德解体了苏联,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

  苏联,一个爱情故事

  苏联是一场爱情,可是为什么偏偏是爱的是他?这是一场误会。她决定当教堂里的神父问她“你是不是自愿”的时候说“不”,可是神父喝大了,忘了既定的问题。却说了句“你可不能伤害他啊,他在战争中被冻掉了双脚。”(P.250)

  “为什么你们离婚?”“因为对生活的看法不同”“丈夫酗酒,打人?”“既不喝酒也不打人,总之我的丈夫是出色的人”“那你为什么要离婚?”“没有爱了。”“这不是正当的理由!”(P.532)

  俄罗斯的女人爱不幸的男人,他们能忍耐哥萨克的鞭子和无穷无尽的严冬,他们为爱选择了马克思和列宁,又为了爱解体了苏联。而爱情对我们来说是没什么用的,能沾我们的必须是个大款,曾经的大款是社会主义,如今的大款是“有天朝特色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大款呢?和俄罗斯相比,我们更像个婊子。

  《二手时间》读后感(三):一片荒原 二手时间

  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书断断续续,用了半个月终于读完。不是小说,没有特别丰富的形容词和高潮迭起的段落,就是一本很朴实的采访和记录。但一篇篇的采访读下来,一句句俄罗斯普通人的话却让这个国家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自己一度很迷恋东欧和苏联在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冷战、政治斗争、游行、间谍……这片地区的红色光芒慢慢减弱,自由、摇滚和牛仔裤在招手,而笨重的国家机器在说再见。柏林墙倒下,而后苏联解体,世界终于可以不再为大国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松口气。人们通常会把目光聚焦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索尔仁尼琴的那个被虚假信仰和暴力占有的国度被很多人反复念叨,即便是现在,人们依旧可以把《古拉格群岛》当做了解当时苏联的最好书籍。

  可历史不总是革命年代的悲喜剧,在九十年代的巨大变革之后,几乎就是一夜之间这个国家的人们就发现熟悉的一切不再,外界对这段的了解多集中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政治领袖身上,而对那些受此影响的普通人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事实却是,曾属于“苏联”的这一部分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要构成。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用采访勾勒出了时代变动之下的普通人的生活。这种记录几乎是没有偏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商人公务员战士警察农村妇女犯人教师……她都采访,这些人或者怀念苏联,或者痛恨苏联。翻完整本书感觉就像看完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

  读完有一个感觉就是,发现俄国人身上确实有一种斯德哥尔摩症的诗人气质,即便是普通俄国人,几遍他们除了喝酒闹事什么都不干,坐下来说话的时候却仍然能说出一些,怎么说呢,很“美”的句子。

  其实这本书在当下的意义是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国家变动之下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

  随手摘录书中的几句:

  【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自由,它到底在哪儿啊?人们仍然只习惯于在厨房里痛骂政府,痛骂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他们咒骂叶利钦改变了俄罗斯。那戈尔巴乔夫呢?人们咒骂戈尔巴乔夫是因为他改变了一切,改变了整个二十世纪。但是现在,我们必须像其他人一样,像全球所有人一样,认识到这次是真的,一切都变了。

  这里的人都铜马夫人,大骂国家,诅咒一切,大家都认为自己受了骗,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说要搞资本主义,他们还以为在改变社会主义呢。

  一个国家的分崩离析难道只是因为知道了古拉格的真想?那些写书的人就是这样想的。而人类,正常的人类不是活在历史中的,他们活的很简单——恋爱、结婚、生子、盖房子。……生活就是金融骗局和票据。自由就是金钱,金钱就是自由。而我们的生活一钱不值。

  人们开始以“纽伦堡审判”威胁共产党……可法官又是谁?不过是一批共产党审判另一批党员,星期三退党的审判星期四退党的。

  塞尔德罗认为俄罗斯人民喜欢痛苦,这是俄罗斯精神的焦点。说是对于我们俄罗斯人来说,痛苦是“个人的斗争”,不是“救赎之路”。而他们意大利人不是这样,他们不愿意吃苦,他们热爱生命,生命是为了欢乐而存在,不是为了痛苦而存在。我们俄罗斯人没有这些。我们很少说道快乐,一说到幸福,就谈起世界大同,要把全球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如果翻一下《达里词典》,“善良”一词来源于“富裕”,生活富足、安详,这是在强大和有尊严的时候……而这一切我们都没有。邪恶不是来自上帝。用圣安东尼的话说:“上帝不是始作俑者。他赐给了人类离职和分辨善与恶的能力……”】

  其实我想的是,在当下的世界,这本书的意义不止于解释强大帝国衰落后普通人的生活。它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去看清自己的来路。人性中固然有善良天使,但是要知道路西法堕落之后就会变成撒旦。森林里被俄国士兵欺负的农村女人,因为被芬兰士兵救出而收到惩罚的苏联士兵,在农人家弹奏钢琴的德国士兵,在广场上抗议的白俄罗斯青年……他们身上的复杂情感,绝望或者狂喜,其实是共有的情感。

  讨论政治的最终指向都是人性,或者相信,或者怀疑。在这些大时代当中平凡人的故事当中,能看到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一种莫名的悲壮。

  仿佛置身置身荒原,四顾茫然,只剩举目所见的遥远群星。

  《二手时间》读后感(四):对于我们只是文字和回忆,对于他们却是真实的恐惧和生活

  “它曾经是怎样一回事并不重要,只因为它曾是我们的生活”。

  “我总是被狭小的空间所吸引,一个人的空间,只有一个人。实际上,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

  “国家成了他们的宇宙,取代了他们的一切,甚至生命。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不能像今天的人们这样,完全潜入和消失于个体生活中,把渺小看成巨大。人类其实都愿意单纯地生活,哪怕没有伟大的思想;但这在俄罗斯生命中却从来没有过,俄罗斯文学也从不是这样的。举世皆知我们是战斗民族,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

  “人们阅读报纸杂志,沉默不语。扑面而来的是叫人喘不过气来的恐怖!怎么能如此生活?许多人把真相视为敌人,也把自由视为敌人。我的一位朋友说:‘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国家,不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虽然我们每天看到他们,但哪怕天天见面,对于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对于他们想要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但我们却居然敢于去教诲他们。一旦我们知道了一切,一定会感到震惊。’”

  “我们都深信明天,明天自由一定会来临。一切都是从虚无开始,从我们的愿望开始。”

  “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人人都因自由而陶醉,但谁也没有准备好面对自由。”

  “历史只关心事实,而情感被排除在外。人的情感是不会被纳入历史的。”

  “我们觉得自由是非常简单的;但一段时间过后,我们亲自感受到了它的沉重,因为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育过怎么为自由而牺牲。”

  “在整个历史中,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

  “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

  “在十九世纪,全部俄罗斯文化都存在于贵族的庄园里,到了二十世纪就产生于厨房了。”

  “如今,贫困成了耻辱,甚至不健身也要羞愧……简单地说就是显得你不成功。”

  “生活中发生了太多的改变,只有在书中没有变。俄罗斯长篇小说从来不教读者如何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如何致富……奥勃洛摩夫一直躺在沙发上,契诃夫的主人公永远是边喝茶边抱怨生活……”

  “昨天叫作犯罪,今天叫作生意。”

  “我们为什么不审判斯大林?我来回答你吧:要是审判斯大林,就得审判我们自己的亲属和朋友,那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用华丽辞藻去燃烧人心,这是诗人做的事情。而你们是搞革命。”

  “我们胜利了,可是打败了谁?”

  “整个文明都建立在废墟上……”

  “没有乌托邦的人比没有鼻子的人更可怕……”

  “鼓起勇气吧,更坏的事情还在前面呢!”

  “那个时候谁都担惊受怕,连被别人害怕的人自己也害怕。”

  “一部分人的天性是,如果他们自己不行,就和别人作对。”

  “俄罗斯知识分子以前是不逃跑,也不做仆人的。现在谁都没有留下来,没有人再谈精神,除了牧师。”

  “我们中间没有英雄,谁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成为异见分子,没有勇气为了自己的精神信念坐监狱或者住进疯人院。我们只能在衣袋里伸出中指去表达愤怒。”

  “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于我们人来来说,就像猴子想戴眼镜一样,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沙皇俄国只有三天就消失了,苏联的共产主义也是一样,都是几天而已。”

  “我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生命。只是我不知道,那时候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我保证,每个故事都有两个版本。我希望做一个冷静的历史学家,而不是点燃火炬的历史学家。让时间做法官吧。时间是公正的,但那是说遥远的时间,而不是最近的时间。要等到我们已经不在的时代,不会被我们的偏好所影响的时代。”

  “如果没有灵魂,就没有人了,没有土地了。灵魂就是灵魂,剩下的全是尘土,一切都归于尘土。”

  “我们战胜痛苦的唯一手段就是忍耐。”

  “人们又开始相信上帝了,因为没有其他的希望。”

  “现在已经不是在生活,只是在度日。”

  “在战争中最害怕的就是人,不论是自己人还是外国人。”

  “是人杀死人,而不是子弹。”

  “斯大林死后人们才开始有了笑容,之前的生活都是人人谨小慎微,从没有过笑容。”

  “我们都将死去,但一切都会好的。”

  “一个党证卖十美元——还说这不是色情?”

  “我整个一辈子,都成了所有人的笑料……”

  “年龄和过去的生活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斗争到底。”

  “历史,才是思想的生命,不是人在写,而是时间在写。关于人的真相,就像是一个挂钩,每个人都可以去挂自己的帽子。”

  “我们国家在心态、潜意识和基因方面都是个沙皇国家,所有人都需要沙皇。”

  “我们喜欢一切都色彩的东西,因为之前我们都是灰色的。”

  “生活在俄罗斯,就像生活在小说中。”

  “我们当时真的年轻,青春是噩梦般的时代,我不知道是谁杜撰说这是美丽的年龄。你荒诞不经,你愚昧可笑,你为各方所不容,你不受任何保护。”

  “改革之后,很多开放的新感觉和新思维等着我们,他们都还没有被好好书写,没有纳入历史,也都还没有一定的模式……但是我们很着急,要从一个时代跳到另一个时代,以为这样一来,巨大的世界就会向我们开放。”

  “我们读了一车浪漫书籍,生活却狠狠地踹了我们后脑勺一脚,朝另外的方向急速奔去。”

  “这颗心还没有学会爱,却已经恨得太累。”

  “长寿是危险的。我的时代结束得比我的生命早。”

  “命名日蛋糕上要插那么多蜡烛,买蜡烛的钱都比蛋糕贵了,撒出去的尿有一半都送去化验了。”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却说已经厌恶了。”

  “今天大家都把它当作社会主义谩骂的那些事情,其实和社会主义理想完全没有关系。理想没有罪过……”

  “这些人以前也都不是虐待狂,但是上级给他们下达了任务指标,有个揪出敌人的计划,每月每年都有额度。”

  “理想当然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怎么和人类打交道?从古罗马时代到现在,人类都是没有改变的……”

  《二手时间》读后感(五):最复杂的人心和人性

  密集地看了几部作者的作品,中间有几度都觉得这种完全个体的、私人的、口语化的叙述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的意义、值得那么高的评价?因为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用再平常不过的琐碎语言所讲述的自己的故事。而在看完全书,看完译者吕宁思的译后记,再仔细回想这一个个片断的故事所构成的整幅图景后,答案就清晰可见了。

  就像有评论所说,这一个个故事虽然小到微不足道,却像一块块小的马赛克一样拼出了一幅完整的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我们得以从这样一个个小点,去窥视它所反映折射的那一类人、那一种遭遇、那一个个社会事件,而其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人性是复杂多面的、而每一次变革、每一种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对其的评价,同样是复杂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所有单一的、绝对的看法,一定是不全面的。

  这种看似简单的创作方式,其实背后是作者大量的基础工作、累积素材,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故事,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在同一历史阶段的遭遇,才会对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看法。

  书里虽然都是些普通人,有的人却对人性、战争、政治、改革有一些非常深刻的洞见,让人叹服。

  《二手时间》读后感(六):无关对错

  《二手时间》出版于2013年,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痛苦的社会转型中普通人的生活。这里面采访的绝大多数是新时代的失败者,充满了对当下生活的迷茫、质疑。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毁了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吗?从这本书中无法得出结论。我只从中读出,顺应社会潮流者昌。至于这个潮流是对还是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俄罗斯历史知之甚少的我,不敢评论二十年里这个国家是否走对了路,只想谈谈自己如何看待这些普通人在社会大环境下选择的道路。

  在一篇篇压抑阴沉的采访中,《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与众不同。一名35岁的女性广告经理阿丽莎,从小就更喜欢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在苏联解体后,她如鱼得水,追求自我,“上天不会这么简单地给你任何东西,一切要靠你自己”。在其它受访者眼中混乱、荒诞的时代,在她心中是“一切想要的都可以得到”、“你可以成为你想要做的任何人”的天堂。诚然,我从她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她对爱情的怀疑和失望,但这又如何呢?

  翻阅其它几篇采访,丈夫大多是酗酒而又家暴,妻子又被家庭束缚,几乎不可能摆脱这样的生活。而阿丽莎,在和已婚男人谈恋爱时依然保持独立,“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因为我是自由的:他打电话还是不打,来还是不来,抛弃还是不抛弃我?无所谓!”因此她在怀孕后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离开,独自抚养女儿。物质、精神的双重独立,是很多现代女性的奋斗目标。

  顺应潮流的人,当然要活得轻松一些。《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无数过去的党员,争先恐后地提交自己的退党证明。很难说他们是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们的理想并不是共产主义,只是自己目前能生活得更好。

  但活得好不好是相对的。物质、精神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分量不同。每种选择既是明智的,又是傻×的。广告经理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丧失了对他人、对爱情的信心;退还党证的人否定了过去的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寄托。

  几个月前,我傻傻地问朋友“咪蒙是谁”,被无情地嘲笑了一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关注了她的公众号,读了几篇文章,以为是个年轻姑娘的作品,觉得三观不合也没有再看。偶然一次看到她的百度百科——“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

  什么?七年前那本《独唱团》惊艳到了当时懵懂的我,而那篇《好疼的金圣叹》也是真他妈有意思啊。古代和现实融合交织,生下了一个漂漂亮亮的混血儿。虽然看不懂。

  这怎么能是一个人呢?

  再看一眼咪蒙的个人简介,文学硕士,专栏作者,南方都市编辑。她也不是什么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而是个有着十多年写作经验的资深作者。她显然是自己选择了功利、选择了迎合大众蹭热点。她成功了。

  “金圣叹说:我亦弃世。

  “其实,这个时代配不上他。”

  咪蒙说:我不弃世。我要赚钱、成名。

  她热情地拥抱了这个时代。

  再后来又看到有人惋惜她的才华。想起《爆裂鼓手》中的男主说:“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

  所以说,只要活成自已想要的样子就好。有时自己的想法和时代潮流不谋而合(如女广告经理),那么正好搭上一趟顺风车。有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那么逆流而上或是随波逐流都是很好的。有一种心态比较奇怪。自己的理想在社会现状中难以实现,既不愿意改变想法,也不愿意奋起对抗现实,反而痛骂“都是这狗日的社会,处处不顺老子的心”。

  《二手时间》读后感(七):广袤的空虚,奴隶的心态

  读完《二手时间》,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作品《重病的俄罗斯》,这本获得了国际诸多大奖的口述纪实史作品,再次以复调书写形式,对底层无权无势普通人的生活血淋淋的予以记叙,当秩序崩溃后,曾经在同一个苏维埃下的各个民族,情同手足如兄弟姐妹,转眼变成了被虐对,抢劫,泄恨,报复,种族仇视,偏见的牺牲品,还有战场归来的伤残人军人,给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难以有正常的婚姻生活,坚韧,慈爱又勤劳的女人……社会突然颠倒了,人与人之间不再有发至真挚的友情,人人对未来迷茫,不知俄罗斯明天何去何从,没了俄罗斯,他们也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正如《重病的俄罗斯》这本哲学小书引用诗句“抱着加锁的奴隶,唱不出高昂的歌”。

  当我读到图哈切夫斯基用瓦斯毒杀农民,吊死水兵这段时,他在大清洗里悲惨的被当作间谍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我一点也不同情,这些所谓的将军,元帅,都不知签署了多少杀人名单,害死了多少人,他们都是在杀人中被培养出来的将军,元帅或人才,“我不喜欢英雄这个词,在战争中没有英雄,如果一个人手握武器,他就已经不是好人了。他就没有什么好事”。“一个天真可爱的老不死。还是十五岁的小孩时,村里来了队红军,红军喝的烂醉来征兵,共青团员的他举报亲舅舅藏匿粮食,舅舅被砍成了碎片。不到十六岁他就参军,把富农拉到院子里风吹雨淋,烧毁酒庄,炸毁教堂,强迫神父扫厕所,押送富农的火车车厢里男人上吊了,小孩在喝粥一样喝屎尿。他自己结婚时不去教堂没有蜡烛和鲜花,挂的是列宁和斯大林画像,连妻子的一头秀发都必须剪掉,因为美丽是不正确的”。

  大棒和偶像都是俄罗斯自己造出来的,就像木刻一样,想要什么,就能做出什么。在公共住宅里,很常见的事情就是互相监督和偷听,甚至鼓励亲人之间互相揭发。“我们坐在厨房里骂苏维埃政权,说政治笑话,读地下出版物。如果有人搞到新书,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去敲开朋友的家门,哪怕是在凌晨两三点,他都是被渴盼的客人。我清楚地记得那种莫斯科的夜生活,特殊的夜生活。那里有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懦夫和叛徒……有我们自己的快乐。这无法向圈外人说清楚。首先,我无法解释我们为何开心,又不能细说别的……就是这样……我们的夜生活和白天真的完全不同,丝毫不一样!一到早上,我们就都各自去上班……”人们怕斯大林,因为许多人一生都在为应付逮捕与饥荒做准备。斯大林死后,人们才开始有了笑容,之前的生活都是人人谨小慎微,从没有过笑容。理想是废话和童话,成了杀手,理想兑现过程中,太多的阴谋,屠杀和迫害,人人活在恐惧之中,心神不得安宁。

  “人们开始以‘纽伦堡审判’威胁共产党……可法官又是谁?不过是一批共产党审判另一批共产党,星期三退党的审判星期四退党的”。“我们为什么不审判斯大林?我来回答你吧:要是审判斯大林,就得审判我们自己的亲属和朋友,那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总是有这样的人,他们的心很黑。他们活着,但没有灵魂,他们只是医学上所说的心脏,而不是人类,对任何人都无情。 两个犹太小孩被善良的人们私藏在家里,最后却被人告密。两个小孩和私藏者被残忍的杀害。正应了文中的那句话:在战争中你会了解很多,人比野兽还要坏。是人杀死人,而不是子弹”。还有“就是有这样一种人:“红军”来了,他们就喜庆地欢迎;“白军”啦了,他们又喜洋洋地欢迎”。这就是俄罗斯人,变色龙一样的,他们与其说见风使舵,不如说满是怨恨。

  严格的党纪和等级结构,反倒是起到了毁掉党的作用。所有人都在撒谎,结果生活变得更糟了。社会主义不过是一种炼金术的想法,飞速向前,但不知方向在哪里。官僚们从来没有信仰,没有原则,重要的是坐稳位子,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上一辈很想听到的是,自己经历了一种伟大和不平凡的生活,他们深信自己的信仰有价值。但他们真正听到的又是什么?四面八方都在说,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空话废话,除了导弹和坦克他们一无所有。一个女邻居,不久前,还彻夜排队购买阿赫玛托娃的诗集呢,现在却为有了一个德国咖啡机而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太幸福了!”马雅可夫斯基和高尔基的书籍都被扔进垃圾箱,列宁著作被当成了废纸。苏联诸神都成了废铁。

  俄罗斯著名的诗人丘特切夫1868年12月10日写流传甚广的著名诗句“凭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她不能用普通尺度衡量她具有独特的气质——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俄罗斯之所以难以理解,就在于“我们所有的痛苦就在于,我们既是凶手,又是受害人-我们是同一种人”。“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人,还把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这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社会主义没有改变他们,资本主义也不会改变他们。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人民喜欢痛苦,是为了苦难而存在,这是俄罗斯精神的焦点,痛苦是“个人的斗争”,是“救赎之路”。俄罗斯一说到幸福,就谈起世界大同,要把全球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为什么要支持叶利钦,他许诺说要剥夺官僚的特权,就这一演讲,给他带来了数百万支持者。“我们一度以为自由是很简单的,但后来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它的沉重。没有人教给我们什么是自由,我们只被教会怎样为自由而牺牲。自由的礼物给了谁,谁就会迎来不幸”。告别苏联,也告别了原来的一种生活。“未来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上”,结果就是“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更要去寻找顶礼膜拜的对象……”这个国家的心态、潜意识和基因方面,都是个沙皇国家,所有人需要沙皇。“我希望再出现个斯大林……只要那里是苏维埃政权,哪怕是猪圈,我也乐意生活其中。即使是牢笼,也是个温暖的牢笼”在自由之外寻找自由,这就意味着甘愿被奴役。

  俄罗斯的悲剧就在于知识分子不信神,这样他们一方面向往欧洲的文明,一方面面对俄罗斯又不得不崇拜人神,站在十字路口,哑然无语,既不能用权杖袭击野兽,也不能大坡基督不变的加锁。苏维埃这一抽象的利维坦,他伟大的使命就是把旧人改造为新人,在这个过程中,仅剩的自由也被彻底剥夺,一切交给了国家,一旦轰然倒塌,还有单一的经济结构,许多人必然不知所措,流离失所,哪些掌握权力,恰恰很快就能攫取巨额人民血汗,变为寡头。

  恰如安德烈﹒别雷诗句“死亡和疾病车辙疯狂的飞驰而过消逝吧!消失于广袤俄罗斯,我的俄罗斯。

  《二手时间》读后感(八):关于复调的瞎扯

  #二手时间#今天介绍下文学、政治装逼利器“复调”。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所作《二手时间》因其以记录采访内容来复现苏联转至俄罗斯即颜色革命前后几十年间的社会风貌。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其纪实文学和复调写作的特点给予了十分高的评价。

  就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莫言以其魔幻现实主义获奖一样,奇姐的杀手锏是“复调”。那么何为复调?

  复调(polyphony)来自于音乐术语,指以两段或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略有不同的声部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方法。我觉得这到美剧上就是所谓的多线并行不愧是世界级的装逼。值得注意的是复调有别于主调(homophony),后者有明显的从属关系(主旋律与和声)。以后你看剧和别人说的时候就可以这么说,嗯,“太阳的后裔”是主调的,“西部世界”则是复调的。虽然主调直抵人心,但我觉得复调更加能让我感受到一副大的图景,也更有余音绕梁的观止之感。Nah, I'm just kidding.

  那么具体到这本书,它的复调体现在对多个年龄段、职业、党派或说信仰的人进行采访,询问那个“时代”的多角度图景,从而构建了一副完整、惊人的拼图。这也是纪实文学的题材之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反思自己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我们父辈所经历的事情。我们会不禁进行对比和假设——倘若中国发生颜色革命会怎样。在这里我不想给出答案,或许看完书以后你就会深有体会。中国国民和曾经的苏联绝对是有着说不清的关系的,而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个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的历史,相信会有不同的观感。

  这本书我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耐心地全看完,所以我推荐你像我一样,挑自己喜欢的部分看,仅作为一种涉猎。仅仅是简单的一章,我想你就会对中国目前难能可贵的稳定而觉得幸福。

  最后说一句,原来看书的人真的很少,前几天评的请回答10w评价想必实际看的人会更多,而二手时间评价只有1.8k

  推荐程度值得涉猎。(实际上,从诺贝尔文学奖来开始你的文学之路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但我马哥除外,大爱霍乱时期的爱情)

  《二手时间》读后感(九):……

  它是一群人的荣光和信仰,同时也是另一群人的噩梦和炼狱。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对一群人的同情偏偏就成为了对另一群人的残忍。战争哪有正义可言,拿起枪的都是刽子手。

  上帝从来不关心小人物的命运,任他们像蝼蚁一般在历史的巨浪中漂流沉浮。一夜之间,曾经的信仰和荣耀就可以任人践踏,曾经的鲜血和汗水就变得一文不值,曾经的辉煌和胜利已经无人问津。你的信仰是你生命的全部,却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魔鬼。他们说,1917年的革命为什么会成功,简直就是把俄罗斯拖入了深渊。你说,是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没有父辈的胜利,你们还是二等的斯拉夫人。他们说,那是一个可怕的时代,我们要民主要自由,要填满货架的面包。你说,那是我伟大的祖国,我用我的生命保卫过她,用我的青春建设过她,是戈尔巴乔夫出卖了她,是那些叛徒们出卖了她。但他们没有经历过,他们不会懂,在他们的眼里丰富的物质才是生活,而在你眼里他们只是一群没有信仰的可怜虫。

  1991年12月25日,一个伟大的帝国崩塌了。

  《二手时间》读后感(十):舞台剧

  看书看多了总有这样的感慨,历史总是轮回,上演过的一出戏,不知何时就再轮番,情节不变,舞台另置,演员亦换。或者还有这样的感慨,小人物不过是大历史中的一粒沙,不仅沉默无处打捞,还要随波逐流,往哪里走全不凭自己,个人掌不了自己的命。

  阿列克谢耶维奇把这两种故事融在一起,在《二手时间》里,这位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用她真实的采访记录讲述大时代中的小故事。所谓“二手时间”,是说曾经的历史时代又在当下重演,那些消失的又来了,鬼魅般再现。然而,人们还记得它曾经出现时的模样?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类口述史的方式记录过去和当下,还原一手,也就有了二手,让读者亲见那个远去,却又可能归来的时代。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故事,有苏联解体时人们的狂欢与落寞,有面对新俄罗斯困境的失望与憧憬,有俄罗斯犹太人备受歧视的无助,有对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血腥仇恨的毛骨悚然的记载。人命如草芥,死亡看起来稀松平常,任何身份在恐怖时代里都可能成为某种遭至祸害的标签,书中那些灰暗的故事,让人不免低落,逃离似乎才是不变的主题。

  然而,任何悲惨时代中也都能寻到人性,如灯塔般,给暗夜中的人以力量。那是不论何时总有闪现的人心力量。不顾亲友反对和种族问题,因为爱情,执意要在一起的异族青年,在集中营中也有愿意拉你一把的伙伴,为了告别极权而走上街头的普通市民。俄罗斯民族似乎满含着苦难,却又能在这其中饱含坚韧,虽然命运总是一再而三地显露出不可测和令人叹息的绝望,接受它。

  这是本在中国政治正确的书,因为它有不少笔墨都在写苏联解体之后,民主降临,寡头横行,政治再次被少数人把持,普通民众面对生活质量下降的失望。译者吕宁思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曾说,中国人会对书中的故事有同感,因为我们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如果将苏联的改革实践看成一场实验,今天的俄罗斯当然不是一个好结局,不仅经济衰退,而且政治重新又走回老路。因此,除了动情的故事之外,《二手时间》给人的思考是,社会应该怎样走,才能避免重回俄罗斯式的时代,简单的口号式的瞬间变革已被证明不是个好结局,那些对民主的幻想或许应该包含更为深刻的建制安排。

  当然,最重要的首先是记住它。更前一步的是,能够讲述它。当越来越多的类似故事被淹没在历史的灰尘里,没人关心这个国家过往如何,那关于未来的憧憬也真可能演变为一场梦幻的想象。如果历史的一再循环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如此,那么告别过去的好方式是,不仅仅把它封在一个不可触碰的角落里,而是直面它的肮脏和不堪。

  正值十一,深深祝福我的祖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