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私有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私有化》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私有化》读后感10篇

  《私有化》是一本由热拉尔•罗兰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私有化》读后感(一):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学思考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学思考

  评《私有化》

  私有化在本质上是企业的产权转换问题,它提倡将企业的所有权从国有转为私有。但是,正如我们所知的,就像存在政府失灵一样,同样存在市场失灵,企业的产权最优配置问题,还要回归到国家、企业的具体环境,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企业的产权归结到政府,那么政府要做好的是权力的分配和监督,同时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如果企业的产权由私人掌握,市场可以自由发挥作用,那么政府应做好监督以及响应的制度安排。在产权归属上,政府无疑占有了更大的话语权,而他对于产权的分配则体现了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的总体安排。这本《私有化》中所提及的每个有关国家,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对于私有化的制度安排,则反映了他们对利益分配的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判断。

  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发展中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很难能同时兼顾。为了提高经济的活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这样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而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整体效益,而一部分人富有起来,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必将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从而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这个时候的公平就显得珍贵了。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大可不必为《私有化》中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文献综述所迷惑,也不必为其中得出的模棱两可的结论感到懊恼,因为对于经济发展中的产权问题,不管是“公了”还是“私了”,只要适合于经济发展,只要有配套的制度安排,都是“好了”。

  《私有化》读后感(二):各话私有化

  在私有企业竞争加剧的今天,国有企业在面临生存压力的同时也是极具竞争优势的,在很多人的价值观念中,人们还认为进国企就是一种保证,而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改制,或者面临着改制。这种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发展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争议一直在,它究竟是解决效率问题的灵丹妙药,还是少数人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本书中汇合了多种声音,有了更系统细致的描述。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存在着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

  这本《私有化的成功与失败》的作者都是私有化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其中融合了各方的观点,而非一家之谈,可以明晰的看到私有化问题的状况,并衍涉到洲际私有化的个案,进行观点独到的详细分析,权衡利弊。在私有化不断发展衍生的今天,无论对于私有化问题的专业探索者,还是决策者来说,尤其对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提升私有化生产中的效率等,都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但中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发展进程还是从社会意识形态来讲,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私有化的发展利用也必然有所不同,而无论公私,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成败的衡量标尺也不一。

  不管有多少的经济学专业人士还是学者研究的理论辅佐验证,我也还是很难将这种发展态势和制度的推行,简单的定性为前进或者倒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摸索中进行了,不试行永远不知道是否可行,而事物又总是同时具有两个方面的,好或者坏,成功的多寡并不在于数量上的优势和舆论的导向,而在于践行。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尚且如此,一种社会趋势和经济发展方向更适用于此理,而这种检验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我个人比较微观的角度认知来讲,总认为公有制的和谐状态并不完美,甚至完全,因为“大公无私”的不当管理会培养人们的一种惰性,在保护制下产生社会的后退,而私有化进程加剧了社会竞争压力,如若不能善加利用还是很难有效将压力转化成另一种促进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的生产动力。更如我狭隘的认为一样,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会是进步,或者逐步靠近进步,私有化也一样,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你倡导变成什么,而在于怎么变,从来就没有结果左右过程的,只有过程朝着既定目标去发展。

  说点书外话,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分不开的,几年前,到中国现在私有制社会中唯一仅存的一处公有制村镇参观时,为之一震,家家户户低矮的破旧屋舍,表面看起来萧条败落,没有生机,看地里的田苗甚至给人一种民不聊生的错觉,而据当地村民讲,这是有名的富镇,集体下地状况依旧维持,就因为守着这片公有制的土地,即便颗粒无收依然富足有余。可以说,这种社会公有制与私有化的对比和保护措施与企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一样,都源于一种被操作和可控性。

  《私有化》读后感(三):“私有化”面面观

  “私有化”在前些年其实是一个挺敏感的话题。想当年,“姓社姓资”的争论喧嚣尘上,这个话题其实跟私有化有关,1991年这个争论在理论界曾经掀起惊涛巨浪,幸亏小平同志出马,1992年的春天,到南方各地跑了一圈,到处“煽风点火”发表讲话,凭着邓小平的绝对权威和威望,才使有关这个问题的争论暂时平息下去。在这以后还是时有小浪花掀起来,引起一番社会争论。中国发展市场是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吗?这个话题常常能引起一些人的注目。看来如何正确看待“私有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相当大的理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私有化:成功与失败》还是有相当大的出版价值的。

  什么是“私有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国有资产向私有资产的转制。“私有化”浪潮是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在学界一般都认为它在英国首先兴起的,由“铁娘子”之称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倡导的,于上个世界80年代在英国推行的大型国有企业推行私有化政策。为什么会兴起“私有化”浪潮,主要原因是当过的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低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国家率先启动,随后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中东欧转轨国家卷入了这一“私有化”的浪潮中,并把它作为发展经济的灵丹妙药。私有化有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这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发起的“哥伦比亚政策自发对话体”私有化工作的组成部分,英文版刊于2008年。这本书从全球视野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末叶世界多数地区的私有化政策,并记录了实施这些私有化政策产生的结果。这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书的作者大都是私有化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这本书既有对私有化问题的综合概览,也有一些国家的私有化个案的全貌介绍,总的来看,分析是比较到位的,非常值得对“私有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比如,一般人看来,和公有制相比,私有制好像更有效率,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想象的简单。热拉尔•罗兰回顾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学的核心构件——一般均衡理论,解释了即使企业按利润最大化的方式来运作,企业所有制也是毫无用武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否具备完全竞争的特性,是问题的精髓所在。

  局部私有化也许有可取之处,但全面私有化并非民众之福。看来,具体的问题还需要具体的分析。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不同,不能都用“私有化”的方式来应对。“私有化”需要我们全面来审视,这本书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私有化》读后感(四):回首私有化的成败得失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国有企业在各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的失灵,“回归市场”成为经济学界和政界的主流呼声。而将原先的国有企业转制为私有企业,以期提高效率,增进绩效的“私有化”浪潮,更是席卷了从西欧到原苏联国家再到拉美亚非的广大地区。“私有化”俨然成为经济转轨和体制整改的不二法门。然而近半个世纪后重新审视这一进程,我们该如何评价?私有化是否达到了其所宣称的效果?其成败得失如何判定?本书可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的机会。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政策自发对话体针对私有化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集结。书中序言和各章内容均由参与对话体的经济学家撰写,其中不乏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这样的重量级学者。全书围绕私有制问题,分别从经济学理论基础,私有化在西欧、原苏联及东欧、非洲、拉美、南亚的实行情况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叙述和讨论。借助书中翔实的介绍和客观的评价,我们大致可以对私有化进程获得基本的认识。结果不难发现,虽然不乏成功例子,但私有化给人更多的印象却是“败绩累累”。在不少地区,想要借助私有化提升效率,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的初衷没有解决,反而引发了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甚至那些“成功例子”,究竟绩效的提高和私有化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也是众说纷纭。这样的结果,无疑和倡导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宣称相距甚远,也难怪围绕私有化质疑争议不断,甚至有不少激烈的反对声音。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置评?

  其实正如书中一开始指出,其实问题的关键根本就不在“私有化”。倡导私有化者看到了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为改变产权归属就能对此加以改善。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国有企业为何效率低下的内在原因:正是因为中央式计划经济无法真正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使得身在其中的国有企业只能低效运转;即使是存在不完全市场,如果企业掌控者是国家政府,由于后者同时身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干预者,因此难免会对国企“特别关照”(如书中所说的“预算软约束”),这种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自然无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问题的真髓在于是否能够有完全竞争的市场,而不是企业的归属者为谁。只有促进竞争,才能让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然而仅仅转换企业的所有权,并不必然导致这一结果。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企业多数其实都是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认为把公家换成私人就能万事大吉的傻瓜式理论往往要在现实面前碰壁。在供水供电等“天然垄断”行业中,私有化往往不能带来根本改善,反而可能由于私人牟利与公共利益相冲突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监管和法律体系,那么私有化也无助于经济效率的改善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比如非洲的情况)。更有甚者,私有化本身过程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开,很可能成为政府官员进一步权力寻租的方便之门,给了少数人侵吞国有资产,大发利市的机会,而让普通公众承受巨大损失,这在苏联及东欧转轨国家的改革进程中可谓屡见不鲜。何况,即使是号称“私有化”的部门,由于政府不愿安全放手,仍然抱有控制权,或干脆只出让管理权的情况也多有存在,这给私有化是否能够真正起效也打上了更多问号。

  回顾种种失败教训,我们不难总结出私有化的结果之所以达不到预期的原因。首先,倡导私有化者犯了刚摆脱一种意识形态,又陷入另一种意识形态的错误。片面地将私有化等同于高效率。然而,私有化并不是医治百病的万灵丹,也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术棒,它不过是自由化改革的一种手段而已。能否发挥作用,还要有前提条件的配合和更深层目的的达成。其次,改革实行者在进程中过于激进,企图通过大规模的私有化“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由于缺乏监管,私有化过程本身反而弊病丛生,给了少数人巧取豪夺,浑水摸鱼的机会。前苏联和中东欧的“休克疗法”,让少数寡头一夜暴富,却没有给民众带来半分好处,这个教训可谓十分惨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私有化?继续教条化乃至神化自然是不可取的,然而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该对私有化口诛笔伐,视之为毒蛇猛兽?本书的态度值得借鉴。书中虽然历数了不少私有化的失败经历,并对其效用提出了质疑,但始终是建立在一种客观公允,平和超然的态度之上,而不是趁机大加鞭笞,乃至道德攻讦。这才是身为学者所应有的态度。我们讨论私有化的成败得失,为的是总结经验,为日后真正建立市场机制,发挥其资源配置,提升总体效率提供有益的教训,而不是为了“妖魔化”私有制,更不是为了趁机给“公有制”唱赞歌,开历史的倒车,乃至将其当做自身体制改革踌躇不前的借口。建立在这些前提上的公允讨论和客观质疑,都应该是值得欢迎的。

  《私有化》读后感(五):躬行毕竟不轻松

  这本书读得我极累,但我还是很老实的继续读下去,因为是本难得肯规规矩矩的讲经济学的书

  经济学的合著不似文学那样,鸡同鸭讲混在一块不管内行外行都不打容易看出来,只要有耐心两者间稍有分歧周围的人便看的一清二楚,这本书还是由很多人合译,不仅难能,更加可贵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私有化的了解还仅仅是国有纺织厂倒闭下岗职工开小饭铺理发摊自力更生之类的,而近些年来私有化将拯救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颇有点主将拯救世人与苦海的味道,嘴脸着实讨厌,但也确实做到了让不少人以为只要私有化,国有企业便无法滋生腐败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后我约略的反应过来几点:一、私有化绝不是消除腐败或者挽救经济颓势唯一的武器,甚至连第一都排不上;二、即便进行私有化改革,由国家强制性私有化(分为分期出售或租借之类)与全员竞标等方式都不能保证私有化过程的合理合法,效益最大值也就无从谈起。从概念上来说私有化指国有资产向私有资产的转制,但怎样转和转制后配置最优与为谁服务多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譬如文中举得例子,私有化后的水厂提供自来水定期不定期向国家上缴税收,为了自身利益,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水厂就会考虑吧向富豪阶层供水,并提高水价,把这一必需品变为奢侈品,这样就会导致社会底层民众的反抗,引发政权动荡,别说钱了,真变成这样政府就要考虑保命了,所以,连可私有化部分的选择都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痛的事。

  即便是其他看似私有化后不影响社会民众生产生活的部分,比如军队吧,近些年来的私人雇佣军已经从当初不值一谈的散兵游勇变成谈之色变的世界性问题,签约人关心的是能否从军队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利益,而非如何报效祖国,这是无法回避的分歧。各国的政府们分裂为两派,日夜为如何将对方坐实非法变卖国家资产的罪名绞尽脑汁吵闹不休。研究私有化的学者们重点选取了印度、苏联这些在私有化进程中或者举步维艰或者转制成功却遗留下来难以处理的财务问题导致国内政治局势动荡的国家进行分析,就像金银是伴生矿一样,印度的私有化问题并不仅仅因为国有企业效率低,公众意识始终认为,只有国家出钱并出台政策才是改变收入与财富不均并能提升国家的总体繁荣程度,对于这种难以扭转的观念很难有对策,再加上政治竞争特权,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乃至于亚洲国家的私有化都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苹果,这就会导致人们再次回溯到开始的争端:是谁说私有化能拯救我们的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在这里指的是耐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以上是我粗读的陋见,知道的更多,唯有静下心来细读。进行私有化的国家似乎也该有这样的心态

  《私有化》读后感(六):让我想起科幻电影

  看到私有化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就是美国科幻电影里的那些大企业。由于国家的制度和性质,这些大规模的私有化企业在我们这里还是很少见到的。在我的印象里,这些大型私有化企业只属于外国人,跟我们没有关系。

  私有化好不好,应不应该,这不是我想探讨的问题。我们想说的,只是这本书的优劣,与私有化本身没有关系。

  打开本书的目录,让我想到上学时候的政治经济学那一类的课本。我是学数学的,政经这一类的课程只是公共课,我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再加上自己不喜欢背诵,所以更是很少对其问津了。所以,当我打开目录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出当时学习此类课程的印象,感觉不是很舒服。个人觉得,如果目录设计得再活泼一些,再休闲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收到此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当当给寄错了呢。

  开篇第一章简单探讨了两种制度的经济理论。这里面谁对谁错,我不评说,毕竟大家的地域不同,视角不同,所以看法也相当地不同。

  第二章,拿经济比较先进的西欧来举例子。里面有典型事例、结果,但更多的应该是未解决的问题。未决的问题应该是个关键,毕竟西欧应该是私有化的源头之一,如果这些问题连他们都解决不好,那么别的地方私有化进程肯定会受到影响。

  第三章,讲述了中东欧和独联体的私有化进程。这个地域并不是简单地欠发达,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曾经全是华约的阵营。这个阵营中国家的私有化进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

  第四章讲述了非洲私有化进程。非洲应该是地球上最不发达的地方,他们的特点又是什么,他们的问题又有哪些。

  第五章讲述了拉丁美洲私有化进程,拉丁美洲虽然也是欠发达地区,但他们毕竟与非洲不同。本章主要是结合了拉丁美洲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第六章讲述了南亚私有化进程。与前几章类似,南亚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每一章都有着自己的地缘特点,作者根据这些特点,一一进行了分析。

  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作者的分析也是有理有据。但是私有化只是众多经济制度中的一种,它到底好不好,到底适合不适合每一个国家,这些都是问题。

  《私有化》读后感(七):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我们也许遇到过太多美好的畅想、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但是放眼望去,便无力再看下去。马克思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标准不一定能够运用到所有场合,除了客观的条件以外,主观的运行与使用尤为明显的重要。

  而导致理论的推导与实际结果的不相符合,社会文化水平、政治经济条件等便是其中的因素。记得前些日子,有人和我说过,在大陆里面私有化就像是一杯“毒酒”,而马克思在西方,亦是一杯“毒酒”。至于其中缘由也不必多说。但是若是讨论与研究,我一直信奉于,没有真正运营过的,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碰触不到实质。就好比我们,说私有制不好,只能是停留在课本的宣传口号之中,而他人说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亦是如此,是一个经过加工化的政治宣传。很长时间,我们或许太过于局限,把私有化魔鬼化了,而当我们看到关于国外学者有关于私有化或者自己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批判与讨论时,就会断章取义、不分青红皂白的说:“你看,西方的是私有制经济经济不行了?所以还是的继续我们凯恩斯吧。”说这么多与这本斯蒂格列茨作序。热拉尔,罗兰主编的《私有化成功与失败》看似无关,实际是一个阅读心态的问题,亦然不可避免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知识,而非“求仁得仁,求政得政”。

  这本书的题目已经说的十分明显了——所谓成功与失败,是两者皆有,而不是单一的追捧与批判,而是已一种总结与客观的角度,从理论的优势谈起,进一步的将这些年来的经验与之结合,让读者在文字当中,去看,究竟哪里得到了创新,哪里有着误解不妥之处,导致失败的缘由等等,整编了许多经济学者共同的探讨。书本以一总概括,然后其他篇章以地域纬线探讨各个区域私有化的实践进程,最后再总结概括。

  如此结构可以有着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其的影响的包含与区分,也有着提炼出来的优劣之处。将成功的典型与失败的教训放在一起诉说,亦是相对客观的。如第二章的西欧的典型总结,以及第五章拉丁美洲私有化的弊病事实等等。将我们带入一个全球性的私有化世界。更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再被推崇的理论也会因为其运用的好坏而与其畅想的结局不一样的效果——理论与实际究竟有多远,为什么这么远,或许这本书便是一个良好的总结吧

  《私有化》读后感(八):私有、国有?问题不在这里

  《私有化的成功与失败》,这本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这一点在我读完全书后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而我也认为这本书也并非只有经济学专业的人才能看懂,因为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有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的,因此我认为它是一本经济学实证主义的著作。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并非是什么新意,但是以往大多都是微观的偏多,而这一本的主体就是宏观经济,因此也算是一个不同的轨迹。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并非是其题目吸引了我,因为讨论国有化、私有化问题的书至今已经很多了,根本就不足为奇,只因是斯蒂格利茨做的序。我总是自夸自己能够将自己的观点鲜明的说出来,当然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并非是能够看成是正面的,在宏观经济方针和看法上我很认同斯蒂格利茨的一些看法,实际上是主体的看法。斯蒂格利茨是西方经济学界稍有的凯恩斯主义权威,我就是想看看他作序推荐的书到底是如何来评价私有化的成果的。了解经济的人都很清楚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定义,它是强调在经济生活中必须有不可缺少的政府干预的,而国有化一般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象征之一,因此在本书中本可能会见到痛批私有化的种种劣迹,同时赞赏国有化所带来的很多成功范例。事实上并没有,至少我看到的这方面单一且武断的内容很少,这也正体现出了这位西方经济学界的老学者仍旧坚持着学术真理的价值观,没有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利用影响力压制对立面。

  《私有化的成功与失败》中通过具体数据讨论私有化的效果,得出了很多并不新颖的结论即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利润和国家的收益等等,这些理论和观点说到底也是事实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反驳,但是通过对一些数据和一些过国家和地区大规模私有化的历史经验来看,私有化也并非总是对经济发挥正面的作用,很直接的来看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当然随着私有化的不断深入和缺乏有效监管,经济的整体形势也会不断地恶化,直至问题丛生、垄断和腐败横行,这些也是事实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够反驳。事情总是这样,左右为难。私有化和国有化都有很多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些斯蒂格利茨相信的经济学家们通过本书算是喊出了真理即私有化的步伐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不同的,但是必须承认一些国家或者停止了私有化、或者继续着私有化,这都是私有化的魅力和真实价值所致,因为他们能激励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也强调了国有产权的重要性,即使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国家在逆私有化而动了,但是国有产权并非像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看法那样邪恶的一无是处,就好像我们国家的茅于轼、张维迎等人,他们对国有产权的憎恨已经到了几乎无法容忍的地步,不过斯蒂格利茨和他的朋友在通过这本书让他们清醒一些,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并非一个企业的发展问题那样简单,企业只需要简单的追求效率和利润的目标,在一个国家看来就太过于渺小和短见了。国家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不竭的动力,更需要的是充分的公平和公正,这就需要国有产权通过政府来实现,私有化的结果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斯蒂格利茨很清楚。

  当然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我以前很少触及的问题即私有化和国有化的股权转移问题,这个问题本书用了相当的篇幅去证明、解释,结论就是国有化和私有化在这个问题不能影响到或者说不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股权的转移问题。通过这本书中思想的不断撞击我似乎还领悟到了一个不是很成熟的观点,似乎只要政治尚未金钱花、纯粹的物质化,那么所有制的问题变数就很大,其根本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政治、在于意识形态了。这一点似乎对于经济稳定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处,事实上问题并非是哪种所有制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的、善于的处理所有制问题。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就是经典、传统加创新的荟萃,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学术上,实际上已经作为实际政治、经济的指南了,相信不论是政治上的左派和右派都不会把这本书当成儿戏。

  《私有化》读后感(九):私有化的那些是是非非

  上个世纪的经济历史中有两个一前一后、截然相反的进程,说来让人哑然失笑:一个是国有化进程。从1929年大萧条开始,罗斯福采取大量强硬措施干预经济,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世界各国为了复兴经济,妥善应对经济危机,不约而同延续甚至是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对很多领域和企业实行了国有化。另一个是私有化进程。从20世纪70年代中斯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弊端逐渐显现,它过分强调国有化也带来了消极后果,即所谓的政府失灵——先后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开始大力推行私有化。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其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中、东欧等转轨国家也把它作为整改经济的灵丹妙药,卷入了这个浪潮。

  后者是为了解决前者存在的问题,而后者的效果到底如何,因为这个进程还在继续,至今还没有定论,仍然是最为激进、最有争议的经济政策之一。手头这本《私有化:成功与失败》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私有化。这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发起的“哥伦比亚政策自发对话体”对私有化进程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一本论文合集,它以广阔的历史视角介绍了西欧、中东欧和独联体、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南亚五大区域内的私有化进程,用专业的经济学理论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私有化政策、措施和后果进行了对比、解释和评论。鼓吹私有化者,认为私有化更有效率,能够杜绝腐败,促进竞争,而反对私有化者,则认为私有化在很多国家产生了倒退性的再分配效应,并为国有资产竞购者创造出大量的租,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在有些地方还引发社会动乱。书中对两派观点的介绍不偏不倚,可谓公允,而且用大量的经济数据对各个区域私有化的利弊得失进行了对比分析,读来可靠可信。这是我对本书最为欣赏的一点。

  但作者们并没有止于介绍,而是对私有化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特别是对过度迷信私有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斯蒂格里茨在序言中把推动私有化的动因归结为两条,一个是既无理论根基又缺乏经验数据支持的“头脑单纯的意识形态”,另一个是能使部分人合法的攫取国有资产。更进一步把迷信私有制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想法讥为“傻瓜式的经济理论暗示”,认为满足私有化的假想状态是极其脆弱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为那些过度迷信私有化的人敲响了警钟,真可谓辛辣而无情。这本书在指出过去的私有化存在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将其完全否定,而是指出:”高效率是私有制和竞争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私有化如果只是向公众出售部分甚至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股份,而没有实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革,那么,我们所期待的效率提升就可能成为海市蜃楼。”,所以,要真正达到鼓吹私有化者所宣称的那些目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很长的路要走,包括构建竞争性的市场、规范化的制度、详细的利益衡量等等,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知是作者缺乏研究资料还是译本有删节,这本书竞没有提到中国的私有化。虽然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回避和讳言与“私”有关的事情,但现在回首过去,我们国家也存在过这么一个私有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鼓励多种所有制,各地为了发展经济,兴办了大量的乡镇企业,它们虽然不是国有,但也姓公。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提高运营效率,这些企业与大批国有企业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我们不叫“私有化”,而是称作“改制”,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变更所有制,就是私有化。就象书中所说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没有制度保证,缺乏必要的监督,中间掺杂着大量的贪腐行为,成为个别人侵蚀集体财产、大肆渔利的过程。比如,我所在的乡镇原来也有10家以上的集体企业,包括2家煤矿,它们因为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被零价转让,但仅仅过去几年,因为资源价格的上涨,所有权几经转手,已经炒到了上亿元,这对原来的“改制”真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事实证明,大量的国有化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带来了“政府失灵”问题,而绝对的私有化也照样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它又带来了“市场失灵”问题。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西方学者对私有化的研究成果,看到了全世界其他地区私有化的成功与失败,在给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给我们以警示——“改革应该考虑到私有化和市场化模式的多样性,可以选择其他的改革措施来解决公有部门的问题。因此,当政府致力于解决许多公有部门存在的显而易见的问题时,私有化只是几种备选方案之一。与狭隘教条地假定私有化是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复杂多样问题的唯一且最佳解决方案相比,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案看起来更具优势。”

  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很好读的书。它的作者都是专业经济学家,是私有化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书中涉猎广泛,既有私有化问题的综合概览,也不乏洲际私有化个案的全貌介绍,分析手法精湛,利弊权衡周到,但它过于专业。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经济学专业术语,大量的经济图表和数据,一般人读来很有些吃力。然而,它读来又确实让人获益匪浅,非常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