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读后感10篇
《中日之间》是一本由刘柠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日之间》读后感(一):耳目一新
之前购买过刘柠老的《“下流”的日本》,大感不值。因其内容可能过于深入日本当代社会内部,像我这样对日本了解不足的读者,难以理解,更不能激发兴趣。当时,对刘柠的感觉也相当不好。
这次的《中日之间》,是在单位图书室意外发现的。看标题应当宏观一些,就顺手借来,简直耳目一新、喜出望外!
作为一篇文集,首篇《日本道歉了吗》就借日人之口,阐清一四十年之久的谜题——田中角荣当年有没有诚挚道歉。答案是肯定的,但误会也不是没来由的。第二篇《流亡中国十八载的的日共党员》更激发起我无穷的阅读兴趣,不禁换位思考作为一名坚定的日共党员如何认识中国自1957年至1973年那段运动不断的历史。读到这里,我已经手不释卷了。其他内容不再剧透,大家可以自己体验。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内容深刻而不晦涩、观点清晰而不偏激的好书。五星推荐。
《中日之间》读后感(二):一般
刘柠多年日本评论文章结集,囊括文化、政治、人物、历史等诸多方面。缺点是浅与短,因文章皆属杂志、报刊谪取的小块文字,篇幅自然受限,无法对具体问题有多深入的剖析,常常读至痒处,往前一翻,没了。但好处是杂与碎,丰富了书的角度与层次。想要知晓异国人民的生活,与其去读硬邦邦自上而下的学术著作,不如去了解他们衣饰的样式,用餐的礼仪,交往的习俗,娱乐的偏好,观一叶以知秋,比象牙塔里艰涩的定义要来的直观有趣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本评论集,读者有必要在阅读中搞清作者本人的倾向,从而对一些可能不够真实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从刘柠第一部分介绍的近代中日人物,大多是左翼或国际主义者,他本人的评价和态度可以基本判定他应该是中间偏左的。
《中日之间》读后感(三):理解之途
两年前曾参加一位哈佛大学访中汉学家的讲座。当时其关于中国的著作新近出版,而作为精通中日两国事务的外国学者,其在讲座上不可避免地被问及时处风口浪尖的中日关系问题。他说基于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一国之内,南北之间,对彼此的认识可能与现实相去甚远,勿论跨越时区的中日两国。历史问题是阻碍两国同筑未来友好的绊脚石,然而相互间缺乏对彼此的理解,则是更需根除之痼疾。在评述两国“理解”障碍时,他提及如今很少有中国人知道,日方领导人和日本民众曾在会见中国领导人时,开诚布公道过歉,也极少了解日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给予过的中国的慷慨援助。而日本青年较少能够从教科书、纪念馆中认知二战时日方行径造成的影响之恶劣及战争之残酷。一番话下来,会场鸦雀无声。
阅毕全书翻开日历,巧是11月9日。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东柏林的执政者下令放宽私人出境限制,未想执行者会错意,大开城门,数以万计的民众穿越以二十八年光景垒筑的高台,挣脱冷战的桎梏,将和平与发展推上时代的主题之门。而当前中日之间在地理上虽未有高墙,然而两国民众心灵上的“柏林墙”却幡然林立。
回翻刘柠先生所著《中日之间》,阅及开篇田中角荣访华道歉一章,不由感慨,想是前文所讲汉学家在讲座上提及的“开诚布公道过歉”所指的事件。1972年,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团访华,于中方举行的欢迎晚宴上发表讲话,对日本侵华战争表达“歉意”,称“添了很大的麻烦”。在日文语境中,“麻烦”一词的意味更深于汉语的词解,其在日文中表达的“诚心诚意地谢罪,以后绝不重犯”之意在当时未能得到充分理解,引起中方不满。而后日方别有用心的一方肆意篡改对“麻烦”一词的解读,无异于雪上加霜,使得中日互相理解之途进退触篱,时至今日中日关系之潭已难回清。
安倍及日本右翼不顾多方反对和规劝、执意拜鬼后,中日关系已打上死结。日方“文明例外主义”所持有的“侵华战争乃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进行改造”的认识,使得其在中国国际影响力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历史招魂和依附强势来增强优越感。然而正是基于这种“优越感”,日本未能意识到,正是此类战事,导致中国大地生灵涂炭,众多百姓流离失所。右翼未能理解中国切肤之痛,反揭伤疤,使得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反观中方,中国部分民众仰仗当前日益发展的国情,小有自喜,而将日本主和一派全盘否定,以偏概全,多次爆发的因抵制日货而打砸中国民众私有财产的行径屡见报端。因未能理解战时日本亦有民众深陷其苦,未能意识到日方也有主和一派,盲目自信或选择性失明,固步自封,则难以走出狭隘的伪民族主义,步入大同。
学者余世存认为,用儒学乃至当代的价值哲学来叙述富强起来的国家和民众的政治目的,就是富而教之,而非富而争之,“用于中日关系,就是中日两国的国民,都应该见贤思齐,相互增益。”他曾评述:“中日两国有不少作家、学者,努力传达一种理解之同情和认知理性,以消除误解,为中日的新关系职尽绵薄。”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曾将革命的根据地建立在日本,并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缔结深厚私谊,此类超越“国益”的纽带象征,在当前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行走于途,这是一条属于崛起大国的复兴之路,往昔的荣耀、艰辛与未来的壮志、梦想和当下的瞩目都付诸新一代人的“征途”。歌德曾说:“心灵所见之事皆不会超越其所能理解之范畴。”中日历来诸多龃龉,矛盾的消弭无法依靠强力解决。只要对彼此的理解尚未全面,而心灵贫瘠之人仍然大量存在,两国终究无法挣脱原始蒙昧的束缚。只有以“避免无视、无知、无关心”的态度,以既不曲意逢迎也不以偏概全的视角去审度中日关系,秉持理性、拨开云雾,去探见尚未洞明之事,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才能将矛盾化开,将行走于途中人们心中的业障扫除,让宽容和理解涤荡心灵,以此推翻理解之途上的“柏林墙”。(文/阿渠)
《中日之间》读后感(四):人
虽然这本书由于作者的知识结构,大都是关于politics,本人对这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有些事,你看见或不想看见,它就在那里。全书分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中日之间;文化风土;历史纵横;制度文明。其中,中日之间,谈及到始于辛亥革命止于当下的中日历史;文化风土,则谈及到日本文化及其载体的传承,以及日本人国民性格的探讨;历史纵横,追溯了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开始的以及谢幕之后的日本;制度文明,则是对当前日本部分制度的剖析和讲述。
第一部分中,看不到宏大的国家或战略,只能看到一个个人,川口孝夫、野坂参三、梅屋庄吉、牧师清水安三、记者清水美和、竹内实,个人觉得本书就是站在竹内实的相互理解的观念上写成的。这些人还有其他人,由于各种各样正常或特别的原因,改变了历史的方向,或许,一切都是偶然。从他们身上才会体会到原来历史真的是由一个个人写成的啊,他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第二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对日本小说中那种伤感和唯美的痴迷,作者分析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国民性格,死的纯粹的武士道精神,无常论和宿命论带来的平和心态,对神的信任所产生的坚毅,对自然的赞美。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很优秀,除了内心中边缘的自卑。武士道的忠和儒家的孝的确开阔我的眼界。当然,当前的信息冲击也给他们的传媒业带来冲击。
历史纵横,从江户时代和大正时代探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历史就是深深埋藏在地下的种子,遇到合适的阳光和风雨就会发芽。
最后是制度,当然无论是大企业还是钱,还是养老户籍等民生问题,都是当前的共同问题,但是他们的确是值得借鉴的。
这本书虽然主题很大,但是所有的讨论都是围绕着人,我们能从这些人身上看出来的便是原来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中日之间》读后感(五):世界是个地球村
其实每每谈起中日、中美、中朝等等关系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可能是天生的对政治不敏感,或者说完全不感冒,一个天空下划分出一块块领土,国家,就像个村落,更像个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不一样的习惯,而不同阶级的人民就像是每个器官,有不同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因为饥饿吃掉另一个人,在不排泄的情况下,体重会增加,被吃下去的人会转化为食人者的营养,被各个器官吸收,也可能进化或者变异产生新的器官,甚至变质腐坏;我们可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却不能去说别人的价值观和喜好以及品位,把国家看成个人,再去看待一些事情,也许可以抹去很多整体之上的看法,更可以不让微观的东西去影响宏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