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借命而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借命而生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2 11:1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借命而生的读后感10篇

  《借命而生》是一本由石一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借命而生》读后感(一):印了三万册的书,文字错误有点多

  版本:2018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P65 第一行:风从头顶的河岸浩大地掠过: “浩”应为 “沿”;

  2.P87 倒数第六行:“不过我还了解点别的。” 少了一个字,应为:“不过我还想了解点别的。”

  3.P102 第九行:看着武警依此打开铁门: “依此”应为“依次”。

  4.P108 第11-12行: 厂长和书记家的窗户都工人被砸了:“都工人被砸了”应为“都被工人砸了”;

  5. P188-189: 但对盗窃和越狱,1992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与1997年颁布的新《刑法》在量刑标准上均做出了新的规定,依据“从旧从轻”原则,不再适用1989年执行旧标准。 既然不适用旧标准,显然应该是“从新从轻”。

  6. P235 第六行: 哮喘也发做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烈程度: “发做”应为“发作”;

  7. P235 第七行到第八行 : 脖子暴起上的青筋都快绷断了:应为“脖子上暴起的青筋……”;

  9. P239 第一行: 而两幅底牌:“幅”应为“副”。

  《借命而生》读后感(二):一场与华丽无关的追捕:时代、青春与梦想

1987年版《便衣警察》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文/宝木笑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

  三十一年前的一九八七年,由海岩创作、林汝执导、胡亚捷、宋春丽、申军谊等主演的电视剧《便衣警察》上映,刘欢的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唱遍大街小巷。小时候,我们学习成语,只知道“沧海桑田”、“沧桑巨变”这些词儿就是形容变化非常大的。然而,只有经过少时青葱和青年无畏之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再回首,才发现古人确实会造词,仅仅三十年,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我们而言,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也许仅仅意味着我们的幼年、童年或者少年,但对我们的父辈来说,那二十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他们早已不再的青春芳华。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上一代人的经历也许要相对复杂,甚至跌宕起伏,因为那二十年正是时代巨变的二十年,宏大叙事中的改革与个人命运里的转向紧紧贴合在了一起,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承受着双重的冲击。

  米兰・昆德拉说:“将问题最严重的一面跟形式最轻薄的一面结合,这向来是我的雄心。而且这一雄心并非纯粹是艺术上的。一种轻浮的形式跟一个严肃主题的结合使我们个人的戏剧显得极无意义。”在《借命而生》中也充满着这种昆德拉式的“轻”与“重”的结合,石一枫谙熟京味儿小说的风格,总是将顽主一般戏谑的“轻”与时代、青春和梦想这样严肃的“重”勾兑糅合。杜湘东这样一位曾经英姿飒爽的正牌警校高材生的青春散场,在这种勾兑糅合中不但变得与“痛”无关,而且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所以我们看到进入新世纪后的杜湘东如此的人物白描:

“于是他不仅从管教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进而还变成了这样一副形象:骑一辆破烂自行车,后座上斜插着一根劣质鱼竿;如果离近了,能闻见他身上酒厂起槽的味儿更浓了,还能听见他的怀里有只蝈蝈正在吱吱乱叫,听那五音不全的调门儿,好像也被熏醉了。如此全副武装的杜湘东从宿舍出发,或者找河边清净的地方下杆儿,或者到山脚下给蝈蝈挖野菜,或者去为下岗女工刘芬芳(注:杜湘东爱人)的冷饮摊上货,总之难得到所里照个面。对于单位,他有一种很公平的态度:‘我不烦他们,他们丫的也别烦我’。”

  这正如昆德拉所说的:“一种轻浮的形式跟一个严肃主题的结合使我们个人的戏剧显得极无意义。”虽然杜湘东这个人物的谢幕显得调子有些低,但当一个一心要捍卫警察荣誉的热血青年,用二十年时光持续去做一件别人眼中“很轴”的事儿,当两袖清风从未想过个人牟利的热血青年,最终面对家人因他而生活困顿,甚至妻子因为跟他受穷将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当脑海中总是回荡着是非黑白的热血青年,最终看到在正确和错误之间却存在着面积更大的灰色地带,而大多数人只能活在这样的灰色中时,杜湘东的“个人的戏剧”只有这样落幕也许才真正地符合普通人的客观实际,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神。

  —END—

  《借命而生》读后感(三):“强者自救,圣者度人”

  《借命而生》讲述的故事虽跨越30年,但篇幅并不冗长。大约17万字。

  它之所以精彩,不仅因其警匪、追捕、兄弟情义、家庭伦理、爱情亲情等现实元素,巧妙的悬念设计和平易诙谐的语言风格,更在于它真实刻画出巨变的“大时代”下,那些有血有肉、有尊严、有坚持的“普通人”的命运。

  杜湘东本是有一身本领、满怀抱负的青年警察,阴差阳错当了看守所管教,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正渐渐消磨他的精气神和对未来的憧憬,可一场突如其来的“越狱”事件,从此成了他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污点”,甚至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追捕,也在心底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世道变了,男人战斗,却又失败。无论是追捕者还是嫌疑犯,他们在飞速前进的社会和生活中,命运起伏不定;他们在“命中注定”的阴影中头破血流,却又以更强硬的姿态面对生活。

  时代的车轮前,强者自救,而弱者尽成灰烬。这里的强者,未必是身居高位的达官显贵,未必是身家亿万的富商巨贾,有可能他只是一个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普通人,命运之神轻易就能把他们碾压得粉身碎骨。

  《借命而生》读后感(四):一个警察和一个越狱犯,在这部“够爷们儿”的小说里共享失败

  文| 李壮

  本文刊载于20180522《北京青年报》B3

  一

  倘若剥去所有故事情节,《借命而生》其实写的是一道过不去的“坎”、一种内心的偏执;这种偏执使人蒙受苦痛,但也因此使生命得以在苦痛中保全最后的、存在主义式的尊严。因为,一个人丧失掉的东西越多,那最核心、最不可剥夺、唯一而绝对的部分也就会被看得越分明;就像面对着输光了底裤的男人,我们分明看到他正无可辩驳地傲然挺立着——在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我们或许可以说他是一个穷得没裤子穿、落魄到一丝不挂的乞丐,但从更精神化、更隐喻化的角度看去,他同样可以是大卫,可以是亚当,可以是罗丹《地狱之门》雕塑最高处端坐的那位思想者。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是鲁迅《野草·题辞》里的话,我想也同样适合拿来阐释《借命而生》这部小说。这是一个从死亡反证存活的故事,一个借朽腐对抗空虚的故事,一个通过投身失败来对失败证伪的故事,它弥漫着大悲凉,也深藏着大欢喜。

  二

  三

  这是《借命而生》视野宏大的一面,它显示出写作者的某种雄心甚至野心。这个故事从不同层面的“失败”写起,最终写出了时代的起伏、个体的命运,写出了千斤重担下不被碾碎的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你是个好人”如同是提示里程的路标),写出了艰难时世里的执着与血性。因此,这是一部足够大也足够硬的小说,倘若借来石一枫式的“京腔”,我们不妨说这是一部足够“爷们儿”的小说。这当然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定义,事实上这一切与作者乃至小说人物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已见识过太多花枝招展、顾影自怜的“文学伪娘”。在这个精神缺钙的世界上,石一枫式的宏阔和硬朗有理由获得更多的掌声。

  《借命而生》读后感(五):被命运裹挟着的那些是与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