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浪潮》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浪潮》的影评10篇

2022-03-23 03:0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浪潮》的影评10篇

  《浪潮》是一部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 马克思·雷迈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潮》影评(一):夺命之梦

  今天的疯狂文学课上,我看了一部名为《浪潮》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位德国高中老师为了向学生讲述“独裁主义”这个主题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民主建立了一个名为“浪潮”的组织,在浪潮里,所有的人穿着同样的白色制服,戴着同样的勋章,拥有同样的行为方式,同样的敬礼手势。在浪潮里,所有的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所有的决定均由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浪潮的成员乐于服从纪律,将老师奉为绝对的领导。一旦有人的穿着,行为或者理念与浪潮不同,就会被驱逐出浪潮,同时穿着,行为,理念不相同的人,也会被排斥于组织之外。学生们热情汹涌地做了很多之前做不出的事情,所有人觉得很有成就感。一些一开始就游离于浪潮之外的学生觉得浪潮不可理喻,而且做出了很多反对浪潮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使得浪潮与之产生了许多的冲突。而当老师最终在一次会议上向所有的学生说“我向你们道歉,我用这个实验证明了法西斯存在的合理性。我现在宣布所建立的浪潮从此结束”。的时候,老师无法控制某些学生(像Tim)的失控行为,让学生一死一伤从而走向牢狱之路,是这个电影的最终结局。

  在这个电影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角色。Tim,Karo,Macro,还有Karo的一个朋友(原谅我不记得她的名字了)。

  Tim是一个懦弱,缺少亲情,无家可归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之中,他是软弱无用,默默无闻的。而当他第一次在服从纪律之中获得了成就感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他的那双眼睛,他的眼里满是崇拜和温顺,甚至有深深的感动。当时我就在想他之后可能会成为这个活动里最残忍的那个人。因为一个在现实中苟延残喘的人,一旦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就会发挥出几乎奇迹一般的力量,只是看他使用这种力量的方向。这种力量可以让两个手无寸铁的血肉之躯撑住两吨的楼板三个小时直到儿女被救出,也可以让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如虎添翼,做出对于这个世界残忍恐怖的事情。所以他在这个集体之中得到的哪怕一丝的温暖都会成为他衷心依附于这个集体的理由,如同他第一次感受到在自己受到别人威胁的时候有“浪潮”来帮他一起抵御,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做出将“浪潮”的LOGO漆在高楼之上的壮举。于是他自告奋勇来到老师身边说我要做你的safeguard,他一直陪在老师,即自己心中的神一般的存在身边,觉得靠得越近越能获得生命的意义。所以他买了一把枪,让他自己觉得自身更加强大。当他用枪逼走了前来挑衅的混混,他越发觉得枪,即权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如此令人满足。他是这场实验的最大得益者,所以当他最终得知这一切即将结束时,他用尽一切力量去维护这个团体,甚至用枪指着自己的同学,自己奉为神的老师。哭着说:让它活着!让它活着!当他的无力呐喊失效,而他也开火射中一个同学时,他才发现只有控制住老师才能控制这个集体。于是他的枪,指向了老师的头颅。可是老师说,杀了我你能得到什么。让他明白浪潮不过是个幻梦,这狠狠击碎了他的梦想。他在那个瞬间痛彻心扉。当所有看电影的人慢慢在刚刚那一枪的惊吓中恢复时,我堵上了耳朵,因为我知道,他还会开一枪,一枪指向自己的头颅。一个失去了唯一的支持生命的梦想的人,已经生无可恋。果然他将手枪吞进了口中。“砰”一声听不得那么真切,但一个生命就在那一声轻响中悄悄逝去。

  Karo,一个明显的“人参淫家”,不过她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她有着异于常人的辨析力,而是因为一个有些可笑的原因:她并不适合白色的衣服。正是因为这个似有似无的原因,她才有了被整个班级抛弃之后冷静的思考,才会发现浪潮的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来讲,她的辨析力也确实来自一部分她的真实能力,比如说一开始就能解释“独裁主义”的意义,能够流利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校剧社担任主角等等。这不禁让我想起《霸王别姬》电影中的程蝶衣的那段话。“现代戏,衣服就是平时的衣服,不如行头那样美,布景也太实了。”只有曾经为了存在的秩序的付出太多的经历,只有曾经有过如梦如幻的辉煌时,才会拼死维持曾经存在的那种秩序,在这一种意义上来讲,Karo亦是悲哀的。不过她也是幸福的,因为游离于浪潮之外,亦没有受到浪潮过多的迫害打击。

  Macro,Karo的男朋友,发现自己虽然深爱着Karo,但是当Karo和浪潮相抵触的时候,仍然毫不犹豫地打了Karo狠狠一巴掌,直到Karo口唇出血。在这种浪潮之中,爱显得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就像《霸王别姬》里的段小楼可以在极度无助的情况下揭发师弟程蝶衣和袁四爷之间的“奸情”,说出我不爱菊仙这个妓女的话,同时伤了两个人的心。他和师弟有着十几年同台之谊,他也是爱着菊仙的,可是当他遇到一个无法抗拒的浪潮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爱。好在Macro自己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走向黑暗的深渊,这也得益于他拥有的爱。正是有爱的支撑,他才明白人生有时候并不是只有大大的梦想。

  Karo的一个朋友,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连说话都无法流利,但是老师给了她正确的指导,让她也多了在课堂发言的机会,她将这种提升归结于“浪潮”这个组织。同时因为Karo的退出,她竟然也在同学的推举下成为了剧社的主力。她更加对浪潮着迷。所以在浪潮解散的时候,她在目睹了悲惨结局之后,仍然会为了浪潮哭泣。

  感谢那个创造浪潮的老师,在最后终止了这场运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梦想,那个生长于仙境之巅,带着无限光芒与希望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之下,真的是夺命之质。如果你的心里只有梦想。

  《浪潮》影评(二):一不小心就狂热了

  前几天,刚看完了《浪潮》这本书,所以也顺手刷了下电影。

  这个影片是根据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改编的,我最先知道这故事是在看《路西法效应》这本书,当时谈到人们会怎样服从权威,说其实纳粹与我们只隔几天的距离。那本书没有展开说,具体事情经过我也不清楚,但是记住了。后来有次看到kindle封面上推出了这本书的广告,毫不犹豫买了纸质书回来。

  现在既然看完了电影,就写下影评。

  真实的故事原型是这样:1969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老师罗恩.琼斯在给学生讲解纳粹历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德意志如何控制了人的意念,决定策划组织一堂实践课。

  短暂的几天,学生们的表现令人吃惊,最后实验遭到了清醒的学生和家长们的抵抗而停止。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不由地探讨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令人摆布,变得麻木而残忍?

  2008年,这起真实事件被改编成了电影,但是将背景放在了德国,或许这样更贴合实际,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吧。

  影片在热烈昂扬的摇滚音乐中开场。赖纳.文格尔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这堂课,他要向学生讲解二战时纳粹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有人怀疑这件事是否发生过,因为有那么多的德国民众表示自己并不知道这起暴行、有人表示人们陷入狂热的大屠杀中实在令人不解、也有人表示不屑一顾,认为以后这件事再也不会发生了,因为现在是一个民主自由国家。

  面对学生们各种看法,文格尔老师临时决定来一堂实践课,他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时必须站起来,尊称他为“文格尔先生”,称自己包括他们是一个团体,制定了口号“纪律造就力量”“团结超就力量”等,规定统一服装,并称这个团体为“浪潮”。

  短短的几天时间,学生们就被训练成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的团体,他们自发发展外班同学加入,并且对不加入的同学进行威吓引诱,团体内部活动不允许外面的人进入,成员必须遵守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时候所有的人都陷入到一种具大的热情与狂热中。

  女生卡罗没有迷失在这股浪潮里,她本身为学校校刊的负责人,利用校刊的便利,与浪潮进行了斗争,宣讲了这个团体的危害,但是她却遭到了狂热分子的死亡威胁。

  卡罗奉劝文格尔老师立即停止这场游戏,因为看起来形势已经无法控制,但是却没有得到肯定回答。她因为自己的不合作与不加入团体,被男朋友马科尔在情绪失控下动手打到,这一巴掌,把马科尔自己打醒了,他意识到自己在浪潮的影响下,已经完全迷失了心智,做出了伤害女友的行为。于是加入到卡罗的阵线中,与她一起对抗这个团体。

  最后,文格尔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策划了一场结束活动,那么,浪潮组织中的同学们愿意就这样解散团体吗?影片结局很令人沉思,甚至于有点悲哀。

  我们看几个人物形象,蒂姆本来是个不被任何人重视的差生,他对大屠杀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对纳粹罪行的谴责,也没有对受害者们的同情与怜悯,活得无知而麻木。在生活中,他不与同学交往,同学们也不会主动接近他。

  但是在浪潮活动中,他找到了优越感,因为浪潮所推行的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思想,在这里,他被回应被照顾,这在之前,是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他毛遂自荐,成为文格尔先生的保镖。

  对于蒂姆来说,守在这样一个元首级人物身边,是无上的幸运与荣耀,这位元首是他心目中的上帝与神明,他领导的这个组织可以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他那在现实生活中受伤的心灵,在这里找到了依靠,所以他死死捍卫浪潮,追随文格尔。

  这也暗示了当这个组织结束时,他由伤心转为愤怒,最控失控,拿起了手枪,做出了伤人伤已的行为。

  他加入了这个组织,同时的旧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思想的追随分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组织是否合理。如果说蒂姆的狂热追随,是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得到周围人的关爱,所以有了一颗糖,就把他给甜进去了。那么整个团体中的人呢,他们当中不乏之前聪明优秀的学生,家庭幸福美满的学生,生活并不空虚,头脑也并不无知,但是却在这场活动中无可避免,一样失去了思考,成了追随者。

  身处这个组织中的他们,完全失去了个人独立自主的思考,变得盲目而无知,融入了群体中,不再有自我独特的个性。

  联想到纳粹大屠杀中,那些刽子手在平时,都是和善的好人,但是到了部队后,却被训练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他们服从于某种权威的力量,像影片中的文格尔,就是权威的象征,学生们对他言听计从,认为他说的全部是真理,服从于他的领导。

  整个事情只发生在五天的时间内,学生们完全进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甚至于叫嚣着要这个团体的理念与规模扩展到全国去,再到全世界。所以后来也衍生了一种说法,“纳粹与人们只隔着五天的时间”。

  学生们在礼堂里的狂热真的令人震惊。我们无法想像自己如果遇到这种事,是否也像剧中的他们一样,还是能够坚持自我的道德与良知底线。

  再说下,文格尔的扮演者还是很形象的,有时候目光凶残而锐利,真像个纳粹啊。我甚至于都不怎么敢正面看他。这个人物角色选得还是有贴切几分的。

  最后,我们要知道,人性很复杂,有时候并不受自己控制,也许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人们会不受控制,做出令清醒后的自己都后悔的行为。所以,如何保持自我独立冷静的思考,在遇到不合理的准则与权威时,能够分辨出来,与之对抗,不让自己身陷其中,做出伤人的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警醒与考虑的事。

  《浪潮》影评(三):缺少精神的基础

  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就穿校服举手起立回答问题的人来说,由于缺少意识形态的土壤,所以这些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况且,也没有强调“浪潮”形成过程中不公平导致的大家对独裁的渴求。这也是我觉得本片力度不够的一点——怎么从意识形态而非外表上达到集体主义的统一。

  看到评论有人提到《死亡诗社》,不错,《死亡诗社》的老师的精神基础可比本片老师的深厚多了,因为他独占推翻旧体制的先机,成为学生的领袖,虽然颂扬的是独立思考,最终却走向对于“我的船长”的强烈个人崇拜,这正是肥沃的土壤啊。

  为了增加电影的效果而改编的这个结局在我看来还不真实事件来的强烈。毕竟一切归为平静后的隐患更加恐怖。不过,既然我规定了餐桌一谈的级别,那么就给四星了。

  --------------------------------

  110129补一条:一定要有互相揭发,编剧没编进去,太可惜了。

  《浪潮》影评(四):丧钟为谁鸣

  以前一直并不能深刻理解法西斯的含义 现在好像明白了

  以前法西斯给我的感觉就是 残暴 没有人性 没有个性

  什么都用“优秀”说话

  我认为优秀的就是好的 我认为不优秀的就不该存在

  现在知道了自己的认识有偏差

  法西斯排斥异己 不给别人发言权

  对待相反的意见 和持有不同观点的人 就只有拒绝和排斥 严重点就是摧毁

  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 这个理想通常看起来很有煽动性

  但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去仔细思考过他们的目标和行为模式

  不过是每个人都从这个集团内各取所需罢了

  这个集团给了他们从不曾有过的优越感 和存在感

  1

  电影中的故事是典型的 是每个头脑清醒的人都能察觉到的法西斯

  局外人不会头脑发热 他们看得很明白

  当事人 只要涉及的不太深 也能很快醒悟

  可是现实里 有一种慢性的法西斯 它把这种特点隐藏的很好 只露出一点点倾向 让我们无法去证据充分的批判它

  但是他们有很多相似点

  不管它的初衷是什么 现在这个趋势很可怕

  2

  我曾经认识一个一心想从政的人

  在当时的我看来 这是一个很让我不屑的理想

  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人很可怕

  政治家玩弄世人于股掌之中的时代是否彻底成为过去了我并不清楚

  我只知道 现在的网络和媒体 成了新的法西斯聚集地

  一条连真假都无从判定的微博 可以被疯狂转发上万次 并且每个人的态度都如此坚定而且义愤填膺

  不管你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疯狂太可怕了

  我相信任何一个组织 创办它的人的初衷都是好的

  但是 继承人到底是有意识的 还是无意中 将目的歪曲 我不得而知

  任何一个鸣不平的行为 它本意肯定是希望更多的公平

  但是 盲目的否定一件事 却提不出更完善的体系

  那么否定别人本身这样的行为 也就失去了意义

  我甚至怀疑你们是否真的思考过

  总有人抓住一个细节 接着将其无限夸大 然后毫无节制的故意曲解 渲染氛围 以达到他的目的

  群众有时候 眼睛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雪亮

  他们只是整日沉浸在生活里 麻木不仁的活着

  偶尔来一个“ 浪潮” 他们便会不暇思索的投身其中 并且乐在其中

  所以 经常有人说我“太敏感” or “想太多”

  我想 这看起来好像不是在批评我:)

  《浪潮》影评(五):观《浪潮有感》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写一篇关于《浪潮》的影评,只是想把我脑子里得到的新内容小炫耀一下。

  首先,百度《浪潮》这部片子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是历史上存在过的。是1967年4月,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发生的一段真实事件。主题也很明确,就是对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经行研究和体会。

  有评价说这是一项大胆的试验,而且这项实验所展示出的真实的惊人效果使得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于法西斯主义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这次运动的重点:“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荣耀铸造力量。”

  令人困惑的是:纪律、团结、行动和荣耀不正是自古被人所挂在嘴边的优良传统么?

  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勇于付出行动是社会和国家所提倡的,至于荣耀则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而当这些东西包含在一起,一个民族才会强大,才会有力量。

  宣传的观念没有错,那么就要了解一下被宣传对象。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二战前的德国

  一战后的德国是战败国,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不能形成一个持续的国内政策。德国不断的向战胜国妥协,大量的资金用于偿还战争赔款,1931年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

  德国的大多数人都是日耳曼民族。他们又多是罗马帝国后裔。除了好战以外,他们一大特点就是服从集体,遵守制度。笔者也认为,罗马帝国的灿烂历史文明直接让日耳曼民族打从骨子里就隐藏着一种自信,这样的“自信”和“服从”让他们在只会妥协、毫不强势的政府领导下觉得窝囊也是正常。

  然而,一个新组织让他们看见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当一个人在贫困潦倒的时候,你给他衣食保障,这样他会跟随你。你要让他不顾一切追随你,便要实现他的“自我价值”。

  前者是满足生理要求,后者是升华精神世界。前者暂且不表,但说说后者,也就是纳粹党是如何升华了德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的。

  首先,希特勒通过一次次演讲激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其中:“种族主义”和“以身殉国”是两个关键词。

  有人就说这是“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我们祖先曾经犯下的“自大”和“愚忠”的错误。

  但是就是这样的两个“错误观点”,重新唤醒了德国人——日耳曼民族——的自信和好战。更是在国家战败之际,这便是实现复兴的伟大指示。

  于是,在德意志军国主义之下 ,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实现他们所谓的“自我价值”。

  《帝国的毁灭》中就有很多人表现出对于纳粹党的狂热,他们对于领袖希特勒的个人崇拜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对于组织的瓦解无法接受以至于掏枪自杀。

  而这一切,就和《浪潮》中学生最后表现的一样。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浪潮》

  为什么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温饱问题的学生们会因为一个研究性课题而疯狂?

  理由很简单。温室里的花朵不会明白气候的多变,温饱的生活赋予了他们散漫懒惰的权利,渐渐淡忘了自己的追求,从而无所事事。

  百度剧情介绍写道:

  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多久?答案是——5天。

  当一个新奇的组织出现在面前,每个人出于好奇去尝试。当发现在组织里自己有事可做,每个人都在努力为集体做事的氛围让自己有了归属感;领导谈论的“将来”吸引了众人,于是开始个人崇拜;争先恐后想取得成就,开始做出格的事情;发热的大脑无法正常判断,开始做愚蠢的事情;当各种出格、愚蠢的事情都有人做了,就出现危险的事情。

  正如上文所说,真是历史事件就发生在1967年4月,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

  无独有偶,同一时期中国正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那些出格的、愚蠢的事情发生的太多了。而做出这些的事情的多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就像第三浪潮的成员都是高中生,在年龄和阅历上也基本一致。

  《浪潮》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学的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却联系着现代社会制度这个话题。作为大学生我也开始反省: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的时候,就容易被新的、具有冲击力的思想左右。是不是这样?

  《浪潮》影评(六):再也不见了,法西斯

  仅仅五天时间,让一群对独裁主义只有理论上概念的孩子,踏入了一场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社会运动中。他们结派,他们拥有统一的名字和文化。他们甚至开始在生活的社会中宣扬,并且排斥和他们不一样的人。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是叛逆的,但在自己的生活里是被不认可的。在这个组织里,他们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他们的行为是被认可的,被他们的老师,被他们的同龄人。这个老师起初只是教授一堂活动课,却没想到事情最后到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地步。谁能想到,一群孩子,居然有这么大的力量。有人一开始就清醒了,有人到后来才清醒了,而只有那个饮弹自杀的男孩,那一声震天响的枪声,还有被警察带走的这个组织的最高层的背影,才宣告,一切都结束了。虽然他们一开始不理解什么是法西斯,可是他们喜欢这种被认同的叛逆,因为他们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年纪,希望被认同又希望与众不同,无知无惧让他们越陷越深,醒悟过来的这些年轻人都会跟法西斯说:再也不见了。

  《浪潮》影评(七):所谓的集体 恰是迷失自我的丛林

  1我没有那么丰厚的关于此影片的历史背景资料

  2我不会说这个电影标志着一个时代或者代表了一种什么什么社会现象

  3我只说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以上]

  我们都在说 一种叫做“归属感”的东西

  走到的社会层次越深 这种感觉就会越来越远

  小学的时候说什么班里都要整个运动会第一 因为视力不好 在接力比赛中递错了接力棒还被同学骂哭了鼻子

  初中的时候 报了800米 跑到死 拿了块银牌回来 第一名是个体育特长生

  高中 高中 怎么说呢

  归属感越来越弱 而在家庭里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于是我们也不再重视于周边 而是把感觉统统放到自己的身上 变得自私起来

  说实话看到全班同学一起把地板踏的楼下无法正常上课的时候我觉得 这电影开始有意思了呢

  看到为了统一着装 一个同学主动帮另一个同学买白衬衣的时候我觉得好欣慰

  看到几个外班人欺负一个“浪潮分子”的时候 其他的“浪潮分子”上前去帮助他 我觉得 诶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呢

  看到在开始的时候那帮先退出的混混重新回来上课我觉得仿佛有一种叫做集体的东西慢慢形成了

  看到他们疯狂地涂刷他们的logo我觉得这才叫做团体吧 虽然有些事情做的实在是太疯狂

  我以为这一切都是好兆头

  可是谁都没发现这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仅仅是一个噩梦的开始

  Tim是个悲情人物

  他本性善良但是过于缺乏关注 所以他不自信

  当他征服市政大楼的时候 他骄傲地想对赖讷说 这是我做的

  可是还没说就被赖讷泼了一盆冷水

  但他仍然是赖讷坚定不移的拥护者

  甚至后来因为在家庭中无法获得满足感而跑到赖讷家 说 要当他的保镖

  到最后 用一把别人都以为是气枪的手枪 直指赖讷

  赖讷说 放下枪 如果你打死了我 你的老师就没了 浪潮自然就没了

  于是 Tim缓缓放下枪

  在大家都以为相安无事的时候

  Tim饮弹自杀

  老师被警察抓走

  坐在警车上的他和开始时 在自己的车上大声唱着ROCK的赖讷截然相反

  那么安静 仿佛一个沉思的人

  是啊

  他在想什么

  仅仅是因为一个活动周 仅仅是因为一门课

  挂上了少年的性命 还有一个老师 起码我认为他还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的未来

  “在集体主义体制中,领袖也是迷失者。”

  在本部影片的讨论区看到这句话

  有些事情 没到那个尺度是完满的喜剧

  过了那个尺度就算悲剧 甚至惨剧

  《浪潮》影评(八):愿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

  第一次写影评,不足的地方,轻喷(=^^=)

  浪潮观后感 全片讲的很简单,就是一个老师在活动周做了一个课题,《独裁政治》。独,自己,自我,集中,裁,裁定,权利,独裁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控制一个集体,独裁者可以自由修改法律或规则。电影里面主线有几类人, 第一类,老师-完全独裁者:可以任意制定规则,控制整个浪潮团队,他本来知道只是一个课题,可是当他因为独裁政治被被独裁者拥护爱戴的时候,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甚至当事情的发展已经变坏的时候,也视而不见。所以没有完全无私的独裁者,集中权利制最终都会走向堕落,不管独裁者初衷是什么,原先的品行是什么。 第二类,女主角-自由主义者: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当独裁者要求所有人必须穿统一服装的时候,她选择坚持自己,最终也是她带头解散浪潮,并通过她的努力,影响到了男朋友,老师,直至解散浪潮,虽然没有阻止悲剧发生,但如果没有她,后果只会更加严重。但是她也是第一个被浪潮团队diss的人,说明当中央集权制中如果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肯定会被别人排挤! 第三类,男主角-被统制者:男主角是单亲家庭,母亲还是公关女,所以他的性格天生比较自卑而且特别独立,没有体会到集体的感觉,但是幸亏他很上进,而且还有一个自主外向的女朋友。所以他开始的时候被洗脑了,但是最后也在女朋友的帮助下找回了自我。 第四类,自杀者-彻底被洗脑者:称他为x吧,x家里有钱,但是从来没有人关心他,没有感受到爱,在学校也一直被人欺负,被人叫做“软脚虾”。所以在浪潮里面,当所有人不管成绩优异,不问出身,而且大家都是一个集体,互相帮助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他也是最拥护独裁者,最拥护浪潮的人。甚至于当最后独裁者解散浪潮的时候,他无法接受,拿出枪来逼迫老师,最后无法阻止浪潮被解散,开枪自杀。 《浪潮》-独裁政治,它使整个团体变得更加团结,确实使一些平时很孤独,不受人重视的人得到了存在感,而且我觉得如果独裁者施加影响的情况下,整个团体会变得团结一致。但在独裁者没有进行良好的管理情况下,独裁团体容易变得自我优越,对其他非团体的人产生歧视甚至暴力而不自知! 综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并且重视真正爱你的亲人,爱人,因为他们才是你值得重视。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当你感到你的生命、自由受到了限制,请赶紧离开。例如,传销也是一种独裁政治! 愿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心中真正的梦想去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

  《浪潮》影评(九):没有绝对的是与非

  涉及到意识形态的电影大都很闷,这部电影却是个令人惊喜的意外。电影把独裁形成的过程浓缩在一所中学的活动周中,在这短短一周中我们看到了独裁这个所谓的贬义词所蕴含的巨大的魅力、影响力和破坏力,最后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惊愕的结尾。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使我们习惯性地判断一件事情非对即错,比如说独裁,比如说自由民主。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普通的中学生,他们有着所有成年人所看不惯的特点:散漫、叛逆、无所事事、缺乏热情,而这群孩子其实就是“自由民主”的产物。随着影片发展,我们看到他们在短短一周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更团结、更积极,更有热情,而这些却是拜一次”独裁“实验所赐。暂且不谈“独裁”和“民主”孰是孰非,单是这种教育方式就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让我们养成了思想懒惰的毛病,一件事情我们只要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即可。长此以往,我们渐渐忘记了事情都是有两面性,当我们养成这样的习惯后,我们其实就是把自己思考的权利拱手让人了。就像电影开始,所有学生都想当然的认为,独裁没有任何好处,尤其是在已经吃过独裁苦头的德国,独裁不再有生存的土壤。其实之所以”独裁“政治在总有生存的土壤,它自有它独特魅力和优势所在,就像一把强有力的双刃剑,能所向披靡,能伤及自身。我非常赞赏这个老师的实验方法,这样的方法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更具说服力,只不过到了他没有准确估计到这股”浪潮“的力量,最后导致了事情走向失控。

  电影节奏感强,演员表演也到位,非常具有代入感,一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使观众仿佛也和片中的学生一起经历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活动周。希望自己以后要时刻提醒自己,绝大多数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在你想要破口大骂或大肆赞扬之前,请先想一想,让脑子走在嘴前面。

  《浪潮》影评(十):谁能抵抗住细水长流般的洪水猛兽

  在看浪潮之前,我一直想不通法西斯主义。脑海中能浮现出的也只是,那些践踏人道主义,骇人听闻的屠杀与灭绝,那些麻木而忠诚的军人。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能做那些恶行做的理所应当而且麻木不仁。他们在我心中是魔鬼,是地狱,是毁灭,是一切与黑暗,恶劣挂钩的东西。

  然后呢。

  然后我不去想了。我和其他在现世安稳过活的人一样,我只是谴责着他们的罪行,牢记着历史书上说的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然后的然后,我心安理得的,毫不在意的开始做那些对于自己的小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事了。

  所谓的历史反思到此戛然而止。

  但这样的我也是有义正言辞的理由的,我不会去接着想,是因为我坚信,那些恐怖的罪恶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球化世界不会重演,我坚信那是离自己远之又远的独裁统治。学习了法律的我更加坚信世界的潮流是不断的民主和自由。我坚信现在的人不会那么傻那么天真的被愚弄,对过去可怕的罪行却可笑的产生原因充满了不屑。

  虽然这么说有点像做广告,不过看完《浪潮》之后真的是狠狠的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生活在和风细雨中,我们从小受到教育,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被社会要求要具有良好的品得。我们从小背着,在试卷上写着遇到困难要团结一致,坚决消灭法西斯主义,绝不让军国主义重新抬头。

  但是,你知道什么叫法西斯主义,什么叫独裁统治呢。

  “啊,这个我当然知道啦。”很多人会这么说吧,“一个统一的领导人,一个严明的纪律吧。”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独裁统治么。

  这个是历史书上,老师的课堂里都会淡化的问题,久而久之的,我们会长久的记得独裁统治的“what”,却也选择性的遗忘了“why".

  同样的身为人类,同样的在社会中生存,同样的一套伦理道德。怎么会,怎么会有人做出那么惨绝人寰,捅破人类道德底线的事情呢。

  “这不就是对领导人的绝对崇拜么”有人又会这么说吧。

  也许吧,但是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不是被教育了么,不是从小就开始养成分辨善恶的能力么。就算生活贫困,没有受过教育,但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知道什么是最基本的道德吧,也知道杀人是恶,救人是善吧。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有一两个少数出格的极端份子并不奇怪,但到底是什么让一整个社会疯狂的信仰服从和做出有悖于这么多年教育和影响的人道主义呢。

  答案在《浪潮》中已经给出。很简单,就是我们自己。

  文格尔老师在做这个独裁实验前没有预料到会走到如此地步,他只是想要讲明什么是独裁,所有的同学都配合着他,积极的给这个崭新的集体贡献力量。而这个集体之所以充满魅力,恰恰是因为它无差异,它完成了某种意义的“平等”。一样的白衬衫制服,统一的标志,连问候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平等”看起来如此具有吸引力,这样的平等虽然无形中毁了一些人的个性,却也无形中突出了集体的力量,成全了一些人。

  毁掉的一类人是以卡罗为代表的。他们聪明优秀,有个完整富裕的家庭,有着姣好的外貌和出色的能力,走到哪都是以他们为中心的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在这样的团体里泯灭了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看起来和普通人毫无区别,这是让他们发狂的,所以他们势必是全力反抗浪潮的扩大。

  而成全的那一类人,正是像狂热的蒂姆一样,弱小平凡,被欺负,没有人重视的“软脚虾”或是像那几个混混和马尔科一样迷茫而没有方向,从来没有为什么而真正努力过的这样人再或者是如同那个做不了话剧主角的女生,不漂亮不注目。也就是一直衬托第一类人的这些人,好比一朵鲜花和一片草地吧。

  很遗憾,被毁掉的那类人是少数,而成全的那一类人是好多好多好多的所谓的普通人。

  鲜花一朵,和草地一片。

  从前都是美丽摇曳着的鲜花哟,草地一直默默衬托着你,你享受你的美丽,草地甘愿自卑的陪衬。可是有一天,一阵风来了,它对这片草地说:淹没吧,用绿色淹没吧,整个大地都应该是绿色的。 于是所有的草都不在安静,都随着风,慢慢的,慢慢的淹没,吞噬了整个天地。

  问题只是出在人性。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但也许我们采取了不是很正当的方法,也许这个方法开始的时候还只是与正途有一点点的偏差,但到了最后,所有的事情都脱轨了。暴力,也只不过是我们实在是太想早一些看到希望的光芒,而自欺欺人以为是最快最简单的途径。

  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我们自私又软弱。一路一直在黑漆漆的洞穴里前行,一直一直,很长很长时间了,长到已经不记得入口的光了,但还是这么噙着泪花走着,即使是越走越暗,也义无反顾。

  我们只是太信仰出口的光芒。

  这么说来,独裁统治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所谓的独裁也真的就是有一个神一样的领导人么。独裁真的是独裁么。

  片中的文格尔老师到了后来,也不过是浪潮的一个中心象征。同学们其实信仰的是他们自己,浪潮的集体让他们找到了一致的方向,而早已不仅是那一个文格尔先生了。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抽象模糊而不重要,我只知道这个集体要往哪走,我就往哪走,因为我就是集体,集体就是我。

  这么说的话,集体中的成员都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所谓的独裁,是独裁也是众裁了吧。

  .

  让镜头倒回到第一节课的课堂。文格尔老师问大家“独裁统治在今天还有没有可能重现?”台下的同学呲之以鼻。

  短短的五天,却让一切变了本来的面貌。连我观影的时候,一路跟随故事下来,竟也不自觉在心里为浪潮的发展暗自加油。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第一节课的样子么,还记得什么是独裁的这个问题么,还记得你们照搬课本的答案么。还记得你们坚信的法西斯主义不会再重演么。还记得你们一副要与独裁统治做斗争的样子么。

  洪水猛兽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当洪水猛兽伪装变了面貌,以一种细水长流,波澜不惊的姿态流经你的身旁时,你是否会因掉以轻心而自我麻痹,是否会因觉得不值一提满不在意而渐渐被浪潮吞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浪潮》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