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经典观后感有感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是一部由Reiner Holzemer执导,Martin Margiela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精选点评:
●有很多熟悉的故事,也有很多新鲜的故事。看到最后很多大师出镜观展,是很燃的!
●如果单纯评论电影而言,同这导演另一部dvn纪录片一样,节奏分布并非我个人最喜爱的那种。然而此次比起dvn或是之前的We Margiela来说,胜在其目光终究聚焦回了martin margiela其作为一个作为“人”的个体本身的存在而非这个品牌,由margiela他自己讲述的martin margiela。经由margiela之口那些可谓众人皆知的故事与创作由此覆盖了一份更为私人的隐秘性,那些童年的回忆,那些巧思的启发,那些未解的悔恨。而全片伴随着margiela娓娓道来的自述而不断出镜的那双甚至已布上老人斑的双手难免让人伤怀,伴随着最后那段对话,“你认为你在时尚界道尽你想表达的一切了吗?”—叹气—“没有”,这份悲伤和怅然在影片的最后落下了最为沉重的一击。
●两部Margiela纪录片看到最后都是一声叹息,时尚史上两位真正的艺术家,Lee McQueen hanged himself and Martin Margiela exited fashion industry. 可能时尚圈并容不下艺术家吧......
●跪了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观后感(一):Martin Margiela
他自定义为是一个设计师,应该不停地创作创作创作。他的灵感像火山喷发一样,源源不断涌现热情洋溢,可作品又像一股海底暗流,平静中透露一些狂野。
经历了摸索迷茫,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独特之处就是自己的风格。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有的人幸运早些了解自己并被鼓舞拥抱自己,有的人可能要遭受一辈子的打压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起身反抗只会自我怀疑。
个人感觉时尚或者艺术可以接受各式各样的表达,聚集了奇思妙想,甚至有一点像科学界,这里没有不行俩个字,只有想要随波逐流的人才不配踏入。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观后感(二):Martin Margiela的门徒
Martin Margiela 是百年现代时装在上世纪末的变革者,颠覆了高级时装的设计理念:面料选择、剪裁方式、受众群体从此变得民主化。而他的美学理念,却有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低调和浪漫。
时至今日,时装的民主化和街头化似乎走到了一个过度商业的局面,潮牌大肆横行。那些潮牌设计师们,大都是Martin Margiela门下不及格的“学徒”。
说的是你们呀:
Demna Gvasalia — Balenciaga & Vetements 设计师
Virgil Abloh — Off-White & LV 男装设计师
Yoon Ahn — Ambush 设计师
想必你们也会看这部片子,听着Margiela的娓娓讲述,是不是都在心中叫了声“师傅”?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观后感(三):一个中年男人Martin Margiela的迷惘
对于Martin Margiela的粉丝来说,这部血统正宗的纪录片里面炫技和走秀回顾的部分,早在书上或者资料中看过并且耳熟能详了,所以我的看点是Martin Margiela说他的经历、和对于自己设计师生涯的看法。
影片里面时尚评论家Cathy Horyn说了一句令我很深刻的话,她说「当时他已经是足以载入史册的设计师,但是他和他的团队一直面临经济问题,当你20多岁的时候梦想可以当饭吃,但30、40岁的时候还是会想过上舒适的生活。」年轻的时候,大家凭理想凭热情横扫一切困难,但是人终究逃不过岁月的到来,梦想和热情能抵得住肚皮咕咕叫吗?所以在2002年步入45岁的Margiela把品牌卖给了Diesel,这家最擅长干的事情就是卖牛仔裤的企业最后也把自己给卖了,从设计师变为设计总监,失去了对自己品牌的掌控,并且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来也强,喜欢低调的Margiela也说了自己越来越不适应,然后自己的设计也被金主否定,进而被市场趋势的设计所取代。太像每一个在职场打滚到了40多岁的人,可能会遇到的中年危机,对时代新环境不适应,想要坚持当初的信念但最终敌不过社会的变化,所有年轻时候的理想最终成为泡影,令人叹息。还记得美剧《硅谷》里面,医生在治疗纠结要不要把公司卖掉的主人公的时候说到,无论最终你卖不卖公司,你都会一枪崩了自己。当事业到了转折期,自己也步入中年了,经济也遇到了瓶颈,坚守理想、还是屈服现实,这就是Margiela的中年迷惘。影片最后的ED响起的时候,我彷佛听到他自己的内心独白,充满着哀愁。
所有一路以来被称为Antifashion的品牌,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也成为了正统时尚的一部分了,你一路以来坚持的叛逆,最终被大众完全接纳并且成为了主流的一部分,Margiela在影片里面也说了:「一开始我抱怨他们都不懂我的设计,但现在我又抱怨他们太懂我的设计了。」Yohji在最新的NHK纪录片「ヨウジヤマモト~時空を超える黒~」里面也说道,「アンチモードが主役になりかかって、すごい不安なんですよ」对于品牌成为主流的一部分,感到非常的不安。可能这就是反时尚设计师的宿命吧,就如杀死恶龙的勇者,终将变成恶龙。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观后感(四):Martin Margiela,平民化着装
与这一部做比较,另外一部关于Martin Margiela的纪录片----《We Margiela》,显得像是一个办公室八卦。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会有Margiela本人的声音和双手“出镜”,部分原因来自Margiela本人对《We Margiela》的不满。影片最后,Reiner Holzmer问Martin是否自己所有的时装理念都已经表达出来了?Martin回答说没有。Reiner Holzmer没有直接问Margiela,对于Demna在Balengciaga创作的时装,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公司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时装非常近似这件事的观点?而关于抄袭,Margiela说他“没办法怎么办”。但是他会公开自己的袜子毛衣制作方法,让所有人都可以依样画葫芦。
有一位采访者说“如果大众无法将你的脸和你的品牌联系起来,你的品牌是很难成功的。” Martin Margiela的真实面孔不被普罗大众认知,大众却能认出衣服背部的四处针脚,就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Martin Margiela表明匿名性使他得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时装创作之中。而从公众视角来看,Martin Margiela的匿名性,让他避开设计明星的窠臼,让所有人更加关注他的设计,而非他代表的生活方式。就好像他在秀场上将模特的脸蒙起来,观众只能将注意力放到他的衣服上。
川久保玲的Comme des Garcons在80年代的秀场视频被引用到电影里面,用以介绍川久保玲引发的法国时尚反叛运动,反对当时奢华法国时尚在全球时尚市场的殖民。Margiela在创办Maison Martin Margiela之前,和联合创始人Jenny的聊天中,两人都默契表达了对日本设计师的喜爱,Margiela觉得他们才是时装届的未来。在2020年的今天,川久保玲是“时装界未来“这句话的最有力证明。川久保玲的女性着装探索,持续表现为女性身上衣服“异样”的形,一种反对传统凸显身体线条美的“异样”形。Martin Margiela的女性着装,是具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可以从凸出夸张的肩线上感受到,也可以从每件衣服的创作材质中感知。手套、瓷片、旧围巾、旧袜子等非常规时装创作面料,都被Margiela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当这些衣服在穿者身上,穿者穿衣打扮的维度也被打开了,女性穿者也被赋予一种神秘开放思考气质。这是对以凸显身体线条、奢华衣服材质为代表的“资本”着装的一场运动,一场寄予中产阶级甚至平民摆脱“资本”着装希望的运动。
Martin Margiela的平民化,从他装修工作室的细节也可以看出。没有钱购置新的家俱,Margiela去捡别人丢弃的家俱,再将家俱全部涂成白色,或者用白布将家俱全部包住。在革命性的1990年春夏发布会中,Margiela将秀场搬到一个破旧的广场上,还将附近的居民邀请到发布会,甚至有小孩子还在发布会秀场嬉戏打闹起来。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秀场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座位安排的,没有因为你是权威媒体主编,重要买手店买手就获得最佳观赏位置,位置都是先到先得,没有优先。在时装面料这个创作媒介上,Martin Margiela没有受限于高级面料。模特穿着脚底沾满红色燃料的Tabi鞋,走上白色棉布,印有红色Tabi脚印的棉布成为了模特身上的背心,背心用塑料胶布粘合。古着市场淘来的旧围巾等丝绸面料服饰,原本的服饰形态被“打碎”,围巾或变成裙摆,或变成背心。破碎的瓷器碎片,被黑色丝线绑住,变成一件马夹...Martin Margiela在为所有人放大时装创作的边界,此刻你身边的香槟瓶塞,也可以成为你的项链。
“看到周围很多在时尚圈工作的人收入都在变多,而在Martin Margiela却不是这样。“Cathy Horyn如是说,同时看到所有在Maison Martin Margiela工作过的采访者的工作年限基本是和Margiela共进退。这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Maison的最好阐释,因为他们是以一个“家族”,去将Martin Margiela的时装幻想实现,Margiela在离开自己的同名品牌也是如此写到。他们就像是一群斗士,引发一场法国时尚革命性的“变革”。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观后感(五):MMM和他的社会变革力
在18年夏天,Olivier Saillard在Palais Galliera 2018年策的展览,“Margiela / Galliera, 1989-2009”,和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做巡展的 “Margiela, the Hermès years” 同时在巴黎展出。我当时正好完成一个工作在旅行,就专门空出一天时间,从威尼斯去了巴黎。
“Margiela / Galliera, 1989-2009”在Palais Galliera外面的海报很巧的是Reiner Holzemer是在17年在ModeMuseum看完“Margiela, the Hermès years”以后,对Martin Margiela产生了拍纪录片的想法。但从Martin建立品牌开始,他没接受过什么采访。除了和Martin一起工作的人,没什么人见过他。有些人甚至质疑他的存在。18年的时候,在Martin Margiela的前模特的引荐下,Reiner Holzemer在Palais Galliera认识了正在准备回顾展的Martin Margiela。这也是Martin Margiela同意Reiner拍这部纪录片契机。很好玩的是最初Martin没打算拍自传电影,他见Reiner Holzemer的原因是,他设计的全部完整的110套的服装,全部在一个展览里,他很激动,他希望Reiner Holzemer能拍拍这个展览。
我当时印象很深的是整体的布局以及展览的设计,Palais Galliera是在1878-1894年间完成的是新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唯一的入口是在10 Avenue Pierre 1er de Serbie,我一进门就会被半圆形的列柱中庭围绕着,建筑本身的对称、秩序性和当时Margiela的展览的视觉设计对我的感官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这个列柱中庭像门廊一样延伸到主楼的每一侧,顺着楼梯去主楼,楼梯被垃圾袋随意的罩住,进入包括内部展览的空间很暗,因为建筑宽大的窗户被遮住,展览氛围像设置Margiela的第一场秀,1989年在巴黎移民社区的游乐场,那场改变了Raf Simons职业轨迹的那场秀。而这个回顾展览对我来说,改变了我对时尚产业的偏见,让我见识到了服装设计可以这样激进。
Martin Margiela's first First Runway Show of 1989之前看了Reiner Holzemer指导过Dries。这个是他拍的第二部关于fashion的纪录片。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电影拍摄的部分,大多是由导演自己一个人完成,总共拍摄耗时40多天,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剪辑Martin的参与感很强(除了导演剪辑影片结构的时候,没让Martin参与)。
有个最新采访里,导演说的话,我看的时候很感动,”作为电影制片人,您必须为自己的想法而战,但与此同时,您必须照顾好主角。因为最终,您是希望那个人说,是的,那是我和我生活的真实写照。 ”
从最初说服Martin拍摄这个纪录片,导演就很坦诚相待,包括拍摄过程里其中做的一些决定,很多都是互相尊重,协商以后的结果,影片尽管没有Martin本人的镜头,因为对Martin来讲,“匿名是对我个人的一种保护”。
(MMM工作室里集体照里,Jenny Meirens 旁边空缺的椅子为Martin的座位)他很难得同意了导演在纪录片中导演采用自己的声音。镜头一会儿离他很近,一会儿离他很远,虽然看不到他的脸,只有他的手剪布料,展示archive,写东西,听他徐徐道来的声音,像是一个朋友在讲故事给你听。观看这个纪录片,是不同于Dries的亲密的观影体验。受邀在影片采访的人都是他信任的人,导演有点遗憾的是没有采访到Jenny Meirens (MMM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在07年去世),所以有这个信任基础在,这部纪录片也能够顺利的进行。
Martin重新定义了时装美学,即他喜欢去flea market买vintage cloth and fabric,创造出便宜sleek的look,给人的礼物是橡木酒塞做的项链。用一种可持续的时装设计方法,重复使用现有服装并将其修改为新作品。在他的某些设计上,可以看到清晰可见的下摆和未缝合的接缝,来庆祝不完美和难看的华丽。前几年的Acne Studio的collection也有意的将stitch夸张的放大作为羊毛外套装饰的一部分,94年的Tattoo tshirt,也被两年前的Vetements用来做了,卖出800美金的高价。Demna Gvasalia受到Martin的美学影响,Vetements也用另类的场所展示他们的新系列,并以一系列非典型模型和古怪的人物为模型。还有Yang Li,德国的Bless等等等等。我不相信所谓原创,因为没人生活在真空里。Martin的手套衣服也有可能是受Jean Charles de Castelbajac的启发。这也是艺术吸引我的原因,同样的想法能被不同的设计师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FW 2015 Acne StudiosSS2019 VETEMENTS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94 Tromp L‘oeil Tattoo Mesh Longsleeve影片开头讲述了他童年通过电视看到60s,巴黎服装设计师André Courrèges,Paco Rabanne以及Pierre Cardin的作品,决定当时装设计师。毕业以后在Jean Paul Gaultier 做助理,会ocd的把档案做的整整齐齐,被评论太严肃了,即使他成立自己的品牌以后,也一点没有改变,他的工作人员穿的很像lab的培养细菌的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个很随性,乌托邦气质的艺术家。他会选择一个巴黎的移民社区里面的游乐场,雇佣了非专业模特,没有定好的座位,社区里的小孩坐在地上,有些甚至和模特一起走来走去。来宾一头雾水的来到这个社区,两眼一抹黑的不知道Margiela到底做什么,不在当时的水晶宫等场所做runway而是选择了这个偏远的,或者某些意义上说,有些“危险”的社区。他也用半废弃的仓库,废弃的地铁列车,落地房屋的楼梯甚至双层巴士坐runway和preview。
当一个设计师带来那么多有趣的设计时,大众会不断的期待更多,更好,更新鲜的想法出现,从艺术追求的角度来说,一年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秀。而是市场的需求促使了一个品牌要有很多的系列,要求设计师要不停的创作。
美国艺术家Barbara Kruger的作品 Untitled (I Shop Therefore I Am) 1987影片里Martin 说“ Too much need in fashion world, I not sure if I can feed that ”,这也是他2009年离开自己品牌的主要原因,Martin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设计师,antwerp six的Ann Demeulemeester,维也纳设计师Helmut long 前后脚离开自己创建的品牌也无疑是这个原因。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压力过大产生的忧郁症导致自杀。他们也不会是最后一批这样做的设计师,如果市场本身没有任何改变的话。我是一个设计师而不是指挥助理做事的设计主管,Martin说。作为一个品牌主理人,你需要放下你设计师的一面,去满足这个消费主义市场的思维逻辑,"I shop, therefore I am",去满足顾客,养在为你工作的人们。和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紧密链接让时尚从来都不肤浅,肤浅的是看不到那么深的人。一件商店里的garment从开始到最后你拿到手上,有无数人的工作量叠加在一起。也许最初是fashion的光鲜亮丽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进到这个产业里,这个产业的背后残酷的一面,fashion对环境的影响,不被付工资的实习生。快时尚里,血汗工厂里工作的员工的生活条件,另外一个很好的纪录片《真正的成本》里有详细讲述(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433126//)。
在影片里出现的潮流趋势预测人Li Edelkoort,在三月中Dezeen的采访里有说到 (https://www.dezeen.com/2020/03/09/li-edelkoort-coronavirus-reset/),最近出现COVID-19破坏了全球供应链和运输网络,人们将不得不适应更少的财产生活和更少的旅行。服装周在这个时刻显的特别不合时宜。这次的传染病,也许给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思考fashion和我们所生活环境里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无止境的过度消费。fashion是其中最需要改变的。
Martin在影片最后所说的,他还有很多对fashion没有表达完的想法。
因为只要社会还在运行,人类不灭绝,fashion就会作为一个公共领域,来促进,记录社会变革。Art is forever political。
(照片不是本人拍摄,全部来自googl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