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着创意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精选

2022-05-15 02:0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精选

  《跟着创意走》是一本由珊珊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着创意走》精选点评:

  ●没有太大的保留价值和阅读价值,不如直接看电视节目来得痛快

  ●还可以吧,学习了国外的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还在看~都是简单的人物访谈~~感觉都是一些个人意识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深度~看看觉得做个设计师激情四射一下也不错~

  ●做本小清新……囧……

  ●看看图片,当做科普一下还蛮不错的。

  ●花了一个小时看完的。同时还在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突然发现它的译者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很巧的说。。。

  ●骗钱书诶~而且设计师们回答问题都是同一口径的么?

  ●封面和手写体很可爱亲切,主要是对产品设计师的采访。看看无妨~

  ●韩国人设计的东西是用来搞笑的么

  ●设计与人生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一):创意生活

  看这本书有些零星小收获,

  更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有旅游卫视 创意生活这个节目。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二):与散落的创意相逢

  法国的5.5团队

  matali Crasset

  西班牙的色彩大师Agatha

  鞋设计Patricia Rosales,在鞋后跟加一颗珍珠

  丹麦Stelton,不锈钢的冷酷和纤维的细腻融为一体,独特沉稳冷静的风格

  土耳其的设计组合Autoban

  台湾的学学文创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做代工。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过什么节我们要吃什么,要穿什么,什么故事才会感动我们自己。

  这样的文化资本可以协助中国做自己市场的主人,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品牌。"

  {比如春节,整个流程那么大的商机。当新一代开始张罗的时候,难道他们不需要一些新的东西吗?}

  特殊的餐厅--食养山房

  好氏设计

  侯孝贤,光点电影院

  APER工作室

  日本

  西方人对日本一丝不苟、讲究细节、体贴入微的文化是彻底佩服,但这个特质的反面是没有原创力。日本无疑是Re高手。

  但你要欧洲人静下心像无印良品那样完全防空,可能也会要他们的命。

  将设计的痕迹一笔笔抹去。

  没有文化主体性的地方很容易被强势文化碾过去。然而日本设计具备坚强的框架,接受外力的冲撞,再构建独立的美学世界。

  一个以地平线为形式的巨大的容器,地平线上空无一物,但又蕴含一切,人与宇宙的关系趋于极致的统一。想象一下,你在东京街头,看到这幅海报,是何般惊讶于如此虚无、却又包容一切的设计存在呢?

  韩国创意孵化园,弘毅大学附近

  香港的银杏馆,服务员是半百老人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三):想象另一种可能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好的设计就是一首关于人生的诗,它会把人们带入深层次的思考境地。

  全篇最吸引我的就是意大利设计师说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我现在的本职工作——婚礼策划师。每一场婚礼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每一对进店的客人本身都自带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怎么把他们的故事通过婚礼的布置和婚礼的流程体现出来,既能让宾客感受到他们的爱情故事,又能让新人本身感受到自己的婚礼被重视,让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婚礼。从前期的方案沟通、流程确认,都是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不仅仅是和新人沟通,还会涉及到双方父母、司仪、摄影摄像等。所以,婚礼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意大利设计师说的那样。

  那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是怎么去设计呢?总结以下设计师说的话:

  1、不断地进步与完善自身。和很多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在一起工作,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并学为己用。

  2、保持创作欲,当最终的设计理念得以确认,作品的颜色、材质、尺寸都随之而来。

  3、拥有一颗永不背叛的童心。

  4、只有坚持自己的个性,才能真正设计出被人喜欢的东西。

  5、必须抛开以往作品带来的影响,去做一个完全崭新的东西,否则设计作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6、喜欢观察、观察到细节,将细节融入在作品中。

  7、作为设计师不要保持活力和激情。

  8、随时保持乐观,至少在遇到各种困难失败时,还能够保持对未来的成功的信心。

  9、除了灵活创意的想法,还需要独到严谨的设计。

  10、认真生活、积极开发五官,增加生活体验,品牌的确立才会是将来最重要的事情。

  11、发现有创意的图案或是颜色设计概念,或具有突破性的,整理成一个档案与之分享。

  最近都在看关于设计方面的书籍,希望对自己的设计能增加些灵感与引领。

  《跟着创意走》读后感(四):為什麼設計

  在一个小书店里见到《跟着创意走》这本书,外面用塑料包着,因此没办法看到里面的内容。最终买下了,因为,这几天在老家,实在无事,唯恐虚度了日子,另一个,书设计得很好,象我这样搞设计的,对于一本设计得很好的书,不管内容怎样,都想拿来看看。再一个,当下正在研究关于创意与灵感的课题,心想,也许能从书中找到我所需要的东西。

  略感失望,虽然书名是《跟着创意走》,但书中并没有过多地谈到创意,另一个,内容更多地偏向产品与建筑设计,没有我想看的平面设计。不过,这样也好,接触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也不是什么坏事,就象副标题“探访全球设计达人”,书中介绍了各个国家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这样确实有助于开阔眼界。

  但我不想就这样草草地看过,我希望保留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每看一本书,就写一点文字,这次写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一个主题——为什么设计?这的确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兴趣而设计

  这是比较理想的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品书店空间设计师陈瑞宪告诉我们,人只有在做最喜欢做的事时才最容易成功。”P110 没错,事实的确如此。但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的设计人是真正为兴趣而设计?我从事教学有几年了,比较诚实地说,我在学生当中没有找到真正是为兴趣而学的。我所在的学校的教学理念是“帮助学生成功”,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就是,让学生毕业前都找到工作。高中以前的教育是为了分数,大学的教育是为了工作,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应该说,我还是喜欢设计的,也喜欢设计教学,我一直期待着教学互长,与学生沉浸在设计的趣味中。但事实很残酷,我现在很厌烦设计,更确切地说,我厌烦与学生在一起,因为,那里面没有乐趣,我被迫地和他们在应付一些东西。(也或许这个总是只局限在我与我所在的这个学校,我希望是这样。)

  为工作而设计

  我的大学同学,还有大概一半的人在做设计,而这一半的人,几乎都在为生计而设计了。我不知道这是设计现实问题,还是个人的信念问题,总之,几个同学碰一块儿,聊得最多的是养家糊口赚钱的话题,极少会谈到设计。就我个人而言,我很纠结,我喜欢设计,但我现在做设计基本上是为了应付教学,在我所有的时间里面,花在设计上面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另外的十分之九用在了我所喜欢的心理学,神秘学,宗教等上面。这很无奈,我希望这只是眼下暂时的状况。口口声声说要转行,想到毕业前的理念“生为设计,设计人生”,现在看来,仅仅是口号罢了。

  欲为设计,须先为人

  让设计带给人美好的生活,使人的生活更美好

  法国设计师Anthony Leboss说:“对于我们来说,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P26 《跟着创意走》的编导手记在谈到丹麦的设计师时说:“他们期望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温暖,或是开始追求梦想中的生活。”P62 让设计带给人美好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设计出具有美感的作品,这正是设计师要干的事;使人的生活更美好,那就意味着,设计不仅仅是为他人做嫁衣,还在于引导人们过一种健康的生活,所以,设计师是哲学家,人生的导师,这是对设计师提出的较高的要求,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每一位设计师应有的责任,一如教育里面讲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样。

  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句话没有问题,但这句话有双歧的含义。问题就出在人们的需求上。法国设计师Matali说“我喜欢将不同种可能性隐藏在一件作品中,为人们提供一种使用的自由度”。P35 他满足的是人们对于自由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有很多,比如:对于高贵的需求,好奇求新的需求,方便使用的需求(或者说是功能上的需求),虚荣的需求,张扬个性的需求,便宜的需求,审美上的需求,环保的需求等等。人们的需求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这个评价是站在全人类、及长远的角度来衡量的),所以,设计师如果是根据人们对的需求来设计,这样做也当然是对的,但如果设计师是按照人们错的需求来设计,这样做就有问题。比如说在环保方面。对于环保的关注,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总是有些设计师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而忽视这一问题。而更为突出的是,在人们对于虚荣的需求上,就出现了过度设计。这个问题在中国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而眼下仍很突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结果出现了另一种状况,就是媚俗文化,媚俗设计,这个问题眼下也同样的突出。对于某些设计师来说,这也是很纠结的事,按照人们的需求来设计,有时就会走向媚俗,而不按人们的需求来设计,在很多时候又赚不到钱。说到底,还是钱在左右着设计师,而不是设计师的个人信念在决定本人的设计。

  为什么设计,这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生活哲学的问题,这不象是一个共同的话题,而更象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我之前为设计下过一个定义“设计就是设置个圈套让人跳,别人中着了,你就成功了”,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设计”的内涵,但是,现在,我想换一种说法,就是前面提到的:让设计带给人美好的生活,使人的生活更美好。

  台湾“好氏设计”创始人说:“好氏要做的不只是一件商品,还要凝聚、传递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对生活的热情,对梦想的追求,希望‘好氏’的设计传播,一个传一个,把这力量一直传递下去。”P135 这并非是一家之言,在那些优秀的设计者那里,都可以听到类似的话语。

  注:文中引用均来自《跟着创意走》一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