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00字

2021-02-11 02:2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一):战风车的人

  

1633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所审问,被迫放弃“日心说”。审判结束后,伽利略小声说:“Eppur si muove.”(但地球确实在转动)

时间拉回现代,东方的愁容骑士不会说Eppur si muove,但他会放下长枪,斜倚着老马,抱起双臂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

王小波在我心中无限接近一个骑士的形象,总是提溜着他的长枪,牵着一匹瘦马,和他的风车巨人战到精疲力尽。虽然手持长枪,但小波并不打架,他属于会魔法的那一类骑士。每每在风车前站定,礼貌地鞠上一躬,开始讲那些属于他的故事。

小波很会讲故事,如果说文章如料理,那幽默就是他最得意的手艺。他能用这手艺把所有食材都料理得有盐有味,让人吃得痛快、爽利。读者尝过一次就再不能纵容那些把好酒好菜烹煮得寡淡无趣的糟糕厨子。他的杂文由是如此,总是能换着法儿的幽你一默,但并不显得贫嘴起腻。这是因为,王小波的黑色幽默也是“参差多态”的。有些幽默源于关注点的错位,忽略普世观念中的“大事”而去关注“小事”。比如《肚子里的战争》中那位豪迈的兄弟,被一群胡闹的大夫动错了手术,肠子里的东西从刀口往外冒,险些丧命。但这位兄弟关心的点却在于:怪不得总是吃不饱,原来都顺着肠子冒出去了。有些幽默源于文化的嫁接,把两种大相径庭八竿子打不着的文化在特定语境下糅合在一起交错使用。比如《“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宋江对戴宗说人人生而平等,而戴宗反过来用文化相对主义劝说宋江继续当他的行货。《东西方快乐主义之我见》中“引用”基督的那句“不要只看别人眼里有木刺,没准儿自己眼里还有大梁呢。”有的幽默源于出人意料的正经,从一个明显荒诞的前提出发,一本正经地进行分析并举证前提的荒诞性。比如《科学的美好》中老师训斥他“就是要整整你这屁眼儿大掉了心的人。”而小波驳斥这句玩笑话的方式是“这就是胡说八道了。谁也不能大到了这个地步。”读者这般一本正经地对小波的幽默进行归纳分类,若是小波泉下有知,也会觉得这事儿特荒诞特幽默吧。这世上总有些碍眼又刺挠的事儿,像是长在脊背上抓不到又摸不着的蚊子包,恼人得不得了,小波时不时的幽默就是一把天降的大痒痒挠。

首先打动人的是幽默,而幽默背后是恳切的呼唤。他崇尚理性,浪漫,科学,还有我们东方文化中长久以来忽略的东西——人的幸福、快乐、个性。有些观点认为王小波西化得厉害,只适合料理西餐,老是在反对中国传统社会普世文化的一切。这样的评价是不严谨的,首先王小波的作品有限,并不够把传统普世文化挨个儿反对个遍,其次中国传统普世文化中也有互相矛盾的观点,你不能说他即反对了矛又反对了盾,也不能说他一样反对了一半儿,这都是不合逻辑的。小波在精神上挨过饿,懂得心灵干渴的滋味。事实上在《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洋鬼子与辜鸿铭》、《极端体验》等多篇杂文中,小波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他对各方文化的态度和消化方式,其中许多观点具有先验性,放在当下仍是一针见血。例如他评价中国人对中外作品的双重态度时说:“杜拉斯的《情人》问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种译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国内尚未见到,好评就不绝于耳。我们说,这些将是传世之作,那就不是用现世的标准、道德的标准来评判的。这种标准从来不用之于中国人,由此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外国人可以做超越人类的事业,中国人却不能。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判;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判。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而对本国人则当作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我倒认为,小波的目的不在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读者也不必赞同他的每个观点。他所提倡的,是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并从各种文化中都汲取一点儿有营养的东西来滋养自己的灵魂。幽默背后,小波的文章总是如同袜子里的沙砾,可能会硌得你不那么舒服,但总能敦促你从当前“局部最优”的生活里走出来,探寻灵魂更优更美更丰富的栖居地。

小波已经远去了,书山有路,路上有他来过的脚印。而他身后一波一波的后来人,个人自有个人的风车要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二):不会有人二十几岁了,还没看过王小波吧?

  

有一阵子我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特别反感,它老是站在每家书店“畅销书”区的醒目位置,这件事本身一点都不特立独行。封面上那只肥头大耳的白猪斜睨着我,让我浑身不舒服。

它长得不太像“无视生活的设置”、逃脱宰杀长出獠牙的那位精瘦“猪兄”,而很像原文中提到的另一种东西:磨得光秃秃的母猪架子。典出匈牙利作家的一个科幻故事,是工厂为种猪提供的“充气娃娃”,用的时间长了,磨损成毫无触感、没有氛围和情趣的“母猪架子”。

我觉得这一版的装帧设计未免太具象化,不够抽象,没有美感,或许是违背王小波的本意的。杂文集中透露出的作者人格,绝对称得上人间清醒剂、国家级反PUA大师、女权主义男性支持者,以及一个有点可爱、懂得高级幽默而不油腻的中年男人。王小波于1977年病逝,如果他活到今天,肯定是网红中的一股泥石流。

一本自称“特立独行”的书成为畅销书,有多少渴望特立独行而不敢的人,就有多少王小波的书粉。二十多岁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迷茫、焦虑,但根本搞不清焦虑的源头是什么,反正我当时就那样。说这话时反省了一下,感到自己有些油腻。

王小波的“翻红”恰恰迎合了年轻人渴望独立而不得的焦虑心理,三本杂文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收录了1995到1997年之间,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论辩犀利。看的时间越久,你越能发现他的确特立独行,看似插科打诨,实则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是挣脱“话语霸权”的醒脑良药。

他懂得高级幽默,能用幽默讲出人间真实。形容某些学者,发表文章如“大山临盆”,声势巨大,天地轰然作响,最后只产下一只耗子,寓意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四十几岁的长辈,他本该苦口婆心的给年轻人一些建议。外甥想做歌手不想考大学,说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他自己搞文学,最喜欢瞎说大实话:“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夹在字缝里密密麻麻的幽默,似乎纯粹是为了好玩,看到初恋也要调侃一番:“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庞然大物,仔细从眉眼上辨认,居然是自己当年的梦中情人。”(《伟大一族》)吃英国的炒饭,过了很久还要吐槽:“那些饭真是掷地有声,可以装进猎枪去打野鸭子。”(《域外杂谈》)高考语文之后,我还没见过哪个人能把成语用得如此精准。

他从不卖弄学问,擅长隔山打牛。“孔孟以降,讲的全是行货言论。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或对你有什么评价,都无需征得你同意。”王小波是个写不正经小说的正经小说家,当然不会说“人权”这么露骨的词。(《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借《水浒传》中宋江在狱中被狱卒当做“行货”任人宰割,继而谈到中华文化、再谈到当时的传统文化热,“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

针对当时从“道德”视角批判小说、电影的现象,他做如是比喻:文化与道德,就像蔬菜与胡萝卜,你可以说胡萝卜是蔬菜,但不能说,蔬菜就是胡萝卜,反对用“道德”的大帽子,压制文化艺术的创作空间——这些现象,与时下流行的“三观党”何其相似。如此解析十分直白,又违背了王小波“有趣”的人生要义。

其实,他常常鲜明、清晰的表达观点,带着理想主义的可爱。谈工作与人生,简单,实在: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生战斗到死。”(《有与无》)“做我想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只去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干什么都是好的,但是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假设你是《黑客帝国》里的主角尼奥,不同的是,你已经知道自己的结局,你会选择红色药丸在“母体”设置的梦境中度过余生,还是明知自己很快会死,依然选择蓝色药丸苏醒,寻找真相?

我想借用王小波的话好好解释一下当时的回答:“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看王小波杂文的根本原因。我是个年轻人,不喜欢被设置,我选择反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三):用思考回应这个世界的苍白

  

文/舒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一篇杂文的标题,大概是因为有点乔治·奥威尔的意思,这篇文章总是会被单独拎出来讲,也能成为杂文集的代表。在下放改造的时代,一代城里人都开始养猪,这也算是一代人的共同回忆,也容易引起共鸣,就这样,猪和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虽然大多数猪最后都拉去了屠宰场,但总有一只猪要逃出来,它练就了獠牙利爪,成为和谐中的那个不一样的声音。而这声音就是王小波本人。

王小波在这篇文章里说接到读者的电话,说让他写杂文,别写小说了,他的小说不够正经。这话说的,正经人谁看王小波的文章呢?青少年时期王小波的读者,大抵都是找点刺激,而中年往上的读者,多半也是郁郁不得志,归根到底都是有些始终想不开的事,才集结了王小波的忠实信徒,而所有人的愿望也很简单,就是在这个沉默的社会中放声呐喊。不问原因,不讲道理,只求自由。

自由,这就是王小波杂文的精髓,也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选文的内在线索,作为一本杂文集,你很难说这本书汇编的每个故事有着怎样情节上的关联性,看似都是下乡插队的故事,但常常还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个所言之物究竟是什么呢?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想翻,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总觉得有煽情气质的人唱高调是浪费自己的才能:应该试试去写诗——照我看,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都有诗人的气质——把营造社会伦理的工作让给那些善讲道理的人;于公于私,这都不是坏事。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照这样看来,王小波无异于是个愤怒的青年,有的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而有的人永远在思考,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背后的道理,我们常常说不清楚,但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常常随着人流向前涌动,成为汇入江海的涓涓细流,但偶尔还是有人突然停步,发出沉默的呐喊,呐喊固然只是一个行为,也没有什么结果,但听到的人也会随之发出自己的呐喊,那此起彼伏的声音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回应。

作为首先发声的人,王小波是聪明的,他不说那些漂亮话,只是讲讲那些普通的人,他知道自己的普通,但写出了自己的特立独行,与其他人不同,他不哭不闹,也不随遇而安,只是从生活的小节处思考,在小事中提出问题,就是因为这样,他的文章才没有被时代埋没。时代终究是在变化的,而王小波笔下的黑色幽默和个性的觉醒随时都能点亮一个人的思想。

苦闷的人看出了洒脱,洒脱的人看出了责任,他站在北京粉色的天空下想象自由的样子,他在昏沉中勾勒生活的反向。王小波读懂这个时代了吗?而经过这几十年的时光,我们读懂王小波了吗?

然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是开怀大笑还是蓦然哂笑,王小波的杂文随时都能调动你的情绪,在日常生活的两点一线之间,阅读王小波的文章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即使我们跨越不了,但一定能看到新的景色,那些想爱、想吃、想变成天上的云朵的时光,也是我们共同的回忆,而有些文章松松散散,却总能点燃我们心中行将熄灭的火花。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四):当一只猪吧,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一次读王小波时我刚上大一,读的是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书信合集《爱你就像爱生命》,那时候被王小波满纸的“李银河哇,我爱你”、“你好哇,李银河”给肉麻到,却也在羡慕李银河这种甜蜜而又真切的爱情。读过王小波,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成为王小波的“走狗”,他那种类乎痞子文学的调性,深得人心,也王小波成为了文学圈被追捧的对象,纵然他已逝世多年,但他的文学思想,却永久存于他的文字之间。

相比以往读的书信体《爱你就像爱生命》,现在读的这本《一直特立独行的猪》杂文集,我更喜欢。这本杂文集收录了包括<一直特立独行的猪>、<有关克隆人>、<刘罗锅子与雾都孤儿>、<理想国与哲人王>等经典的52篇王小波不同时期杂文作品,每一篇的篇幅短小精悍,聊聊几句就可以读出王小波那有趣、特立的风格。从生活态度到人生议题,从独立人格到自由精神,都浓缩在这52篇文章杂文中,只字只词均可窥见王小波的个人魅力。

这52篇读下来,我果然还是不能免俗,最喜欢的也是现在全网大火的<一直特立独行的猪>这篇。这篇是本书的第一篇,是王小波最为经典、最受读者喜爱的一篇作品,首发于1996年,后经过多次再版新版发布过几十版重制版本。在这篇杂文发布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王小波便在北京去世。我读的这版是新经典文化于2021年元旦再版的新版本,这篇虽说是他的杂文,但更像是他的思想随笔,虽然句句写猪,但却字字写人。在那个扼杀个性、文化的时代和社会里,王小波用猪来写关于人性的一切。

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不安于做猪的“本分”,不甘心做一只肉猪,于是经常跳出猪圈,四处游荡,甚至学会了特有的本领。王小波称这只独特的猪为“猪兄”,因为他觉得这只猪能够跳出被设置的生活之外,挣脱束缚、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他写到:“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这句话我真的太喜欢了!生活在一个处处被设置好的社会中,做什么都要按照“步骤”去走,如果你违反了这种规律,那就是你的不对,你不必须按部就班的走完这些设置好的路上才是一个成功的人,不管这是不是你的意愿。

做为已经27周岁“大龄未嫁女”,我的生活问题最多的居然是没有结婚,特别是在这种堪比“猪圈”的小城里,亲戚邻里之间总是表达着一种碎语:

“老姑娘嫁不出去了”

“不嫁人不结婚人生就完满”

“只有结婚生子是你的出路”

“有了孩子你老了才会有人照顾”

......

类似言语数不胜数,这种环境,何尝不是王小波写的那只猪一样,只能过着被人类设置的生活呢?你要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各种规则与纪律,淹没了原本心中的所想所愿,但那真的是心中所想的吗?真的甘于过这种“被设置”的生活吗?倒是真如王小波所说,羡慕那只黑猪,因为没人能对设置它的生活,即使设置了,它也不会遵守,它还是吃好喝好、生活悠哉,但人却不一定拥有这种突破设置的勇气。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被设置的命运。

王小波看着那些想要设置别人生活和在设置生活下安之若素的人们,总会想起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而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却想着当一只猪吧,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并为之默默努力改变,让自己跳出那些设置好的规则之外。

我宁愿当王小波的“走狗”,也不要被设置着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