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规训与惩罚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摘抄

2021-02-21 04:0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摘抄

  《规训与惩罚》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规训与惩罚》精选点评:

  ●福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处于权力关系的运作中,规训与惩罚的变迁,就是权力作用于人之手段的变迁。规训及惩罚,它既将每一个人作为机器中不停运作的齿轮,又不时地往里面添加上好的润滑剂,让你察觉不到它对你日复一日的打磨;它不是彻底的理性“设计”,而是现代化建造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或反抗“暴力”的产物,而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稳定的内在革新;它也不是对某种行为的“补偿”,而是对行为的创造性“修正”。这种温和的“修正”,起到了比暴力的“抹杀”更好的调教作用,它最终的指向还是致力于创造人——他们终于对于权力心悦诚服地顺从。

  ●全景敞视建筑(以及现在随处可见的摄像头和社交监管)让我们的社会成为监狱社会。权力-知识体系让处于学校、工厂、军队的人从肉体到精神上都被驯服、被规范、被榨尽最后一滴血和汗。“监狱之城核心的居心叵测的怜悯、不可公开的残酷伎俩、鸡零狗碎的小花招、精心计算的方法以及技术与科学等等”是说不尽的,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悲惨命运。

  ●又看了其他版本,看到全景敞视的时候唏嘘不已。不需要外部的监督,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内部给自己以某种暗示,什么不能说,什么不能写。

  ●在福柯的理论架构中,人的主体性情境比在拉康精神分析体系中显得更为绝望和压抑;如果说拉康仅仅结构了一个注定要被心理性阉割,被“菲勒斯”即阳具的能指所牵引和摆布并伴随着原初性实在界创伤的奄奄一息的主体的话,那么主体在福柯这里更被贬损成一文不值的被“权力-知识”和规训技术等一整套战略措施所建构出来的现代肉体与灵魂;他考察了现行覆盖全社会并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所有角落的惩罚权力与规训技术的系谱,生动而颇具震撼力地论证了人如何生而负枷锁;那么,还有出路吗?

  ●又翻了一本。。。

  ● 在福柯看来,监狱的产生标志着对罪犯的惩罚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传统王权将惩罚直接作用在肉体之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权威;而现代权力则同时作用在灵魂和肉体之上,用更加隔离和隐秘的规训方式改变人。 在惩罚方式的转变背后,是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现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与理性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人们更强有力的控制。而全景敞视主义是现代监狱制度的终极形式,它象征着权力以最经济的方式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塑造了一个“规训社会”。

  ●细密的控制,看到全景敞视时候热泪盈眶!福柯万岁!

  ●重读

  ●

  ●大聪明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一):【4.0/5.0】

  慈善事业对犯人工作条件的关心胜过对自由工人工作条件的关心:“我们敢说,如果犯人工作时与汞打交道,科学界会非常关注,其热心程度远超过设法保护工人不受水银气的危害。有些人会惊叹这些可怜的犯人。他们对镀金工人则几乎不置一词。然而,你又能期待什么呢?人们只能以杀人或抢劫来唤起同情和关心。”p260,放现在也狙到一批“善心人”的大实话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二):《规训与惩罚》

  

在这本书,福柯对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福柯认为,以往惩罚的“公开表演”在展示王权爪牙的同时也显示了王权只能支配人的死亡这一脆弱性。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权力高效且"理性"地渗透进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力不再只是支配人的死亡,更主要转移到精神这一对象,通过记录、归类、监督、惩罚等系列流程完成对人的驯服,人成为只是被权力规训的客体,压榨的对象。同时福柯也观察到在全方位规训的同时权力也展开了对异己(边缘人群)的放逐与排斥,用二元对立的方式为异己贴上“不正常”的标签使其自我确认与接受规训,完成驯服从而维持所谓的纯洁共同体。总之,在福柯看来,权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完成对人的规训与惩罚。

福柯从微观权力场景反思现代性,把各种设施与制度放在历史中观察其建构过程以及与权力的互动,解构了"本质化"的想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告别,反映着后现代主义者普遍性追求。实际上,本书中提到的规训过程也为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以教育学研究举例,规训所带来的同质化一方面从立体化角度来看,可以对应到各个阶级以其精密且独有的方式完成对下一代的规训从而完成阶级的再生产与凝固,另一方面从平面的方式来看,学校成为了权力渗透与规训的机构,使得客体身份得到固定/个性得到压抑。这也使得我反思,仅隔数十年,当代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对乌托邦的想象,失去了对冲破压抑的诉求,转而对权力充满崇拜与尊重。这除了显示着权力自带光环之外,恐怕也与规训有关。成为权力规训的客体——获取权力——压抑客体……这一循环圈似乎证明着福柯实际上依然生活在当今,未曾离去。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三):评《规训与惩罚》

  

要用福柯的方式去解构就必须先抛掉司法结构和基本的道德判断,而只着眼于社会现象,更要跳出追求自由的圈套,以获得更大的视野,因为灵魂夹在权力与肉体之间,权力利用灵魂驾驭肉体,灵魂才是肉体的监狱。

酷刑景观是最早的惩罚形态,人们对犯罪的注意力集中在“如果惩罚”上,这过而不改像是一种政治运作,但这种方式过于厚重而且不够经济,于是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如何定罪”,但酷刑仍然存在,君主利用酷刑来维护权力却又与杀戮保持距离,因为君主不愿意被贴上“残暴”的标签。直到“人道”的加入,民众才开始干预公开酷刑所造成的政治问题。

随着惩罚对象和范围的改变,刑法改革成了必然。但这种改革确定双向的,既对上又对下,惩罚不仅这么罪行,更多的是为了未来,防止犯罪。惩罚技术不再运用了肉体而是运用于灵魂,更加轻盈也更加经济。

规训的部分配合着实习经验读来有许多可与现实相对照地方,规训起源于瘟疫,而规训的内核是纪律,纪律的维护离不开惩罚,惩罚是任何集体运行的必要机制,它在维持纪律上发挥着高效的作用,但即使它如此高效,我们为什么仍然要提倡鼓励而不是惩罚?惩罚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对和错这么简单,高频率的惩罚会产生“分殊化”,实施惩罚的过程其实是对行为的不断区分、对人员潜力、价值、水准的区分,惩罚在无意识中裁决了每一个人。所以我们不提倡惩罚,“任何一个惩罚都应该是一则寓言”。

“训练”是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训练的手段是检查,而训练的场地是全景敞式的,这是一个监视社会。人们深入地干预着肉体,我们处于全景敞式机器中,受其权力效应的干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是这机器制造一部分。正与《与社会学同游》中的“共谋”相对应。

规训比惩罚更加细致,它并不规范,但它针对个体,为个体提供整齐划一的压力。规训使复杂的权力关系成为可能,规训机制下的权力与受规训的个体之间是“共谋”的关系。

规训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有机体。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四):惩罚的保卫战

  

《规训与惩罚》曾明言:紧随旧制度绝对君权的酷刑与审判,一种新的权力策略应运而生——它更为统一、规范、普遍、精巧,以应对社会中愈加微妙和散布广泛的目标。福柯颠覆了我们对社会契约论的理解,公民既是法律契约的达成者,也是惩罚的默许者;破坏契约的罪犯既是整个社会的敌人,却也同样参与了加诸其身的惩罚。这是一个人同整个社会的战争,保全罪犯与保全国家势必水火不容,而惩罚权已经从君主的报复转为对社会的保卫,变得更为可怕。“犯罪观念和惩罚观念必须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当你在你的公民头脑中建立起这种观念锁链时,你就能够自豪地指导他们,成为他们的主人”。

疫情下浮动的人心与过激的防控,往往使得作为个体的感染者,被迫处于整个社会的对立面。一旦确诊,随之而来的便是无休止的跟踪、隔离、监控,乃至人人避而远之的舆论压力、冰冷肃杀。借助防疫话语的技术,举国体制赋予防控权力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以适用于整个社会,并将一切危及疫情安全的行为变成符码,广泛散布,从而控制日常行动的全部领域。这恰是福柯揭示的“普遍的惩罚”,它披上虚假的面具,佯装渗入我们的生活世界。

试想庚子种种,特指成功度过病例大爆发的后疫情时代,每一位公民都在话语和权力的支配下,“参与”了一场全方位、无死角的疫情保卫战。铺天盖地的防疫宣传、病例报道,联结起所有国民的头脑,无休止地灌输抗疫的观念和符码,构筑出一座无形的“惩罚之城”。人人“接受”的防疫措施,生命攸关、全防全控、密切追踪、严格封闭等意识的达成,都会在我们被确诊的那一刻,反转为对己身的惩罚。一切与“确诊”相关的人事物,都被迫成为整个社会的敌人,甚至连本属常态的喷嚏咳嗽,也会招致异样的目光。似乎,我们极其善于区分病人与非病人,患者与公众,并动员权力实行隔离的根治。这恰恰因为,对“正常与非正常”的截然二分,对“令行与禁止”的严格规定,才是疫情背后,高度单一化、模式化、规范化、扁平化世界的根本所在。我们的时代,正使因恐惧瘟疫而产生的规训机制得以施展,而你我都是这话语下驯顺的肉体、纪律的灵魂。这场不平等的斗争,看似精准、高效,实则早已弥散为绵密的技术与恐怖,推波助澜,人心惟危。非但如此,它终将登峰造极,假社会之名宣判个体自主性的死刑。然无须惊慌,因为我们近身的世界,对这种“普遍的惩罚”,其实从来就不陌生。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五):评《规训与惩罚》

  

要用福柯的方式去解构就必须先抛掉司法结构和基本的道德判断,而只着眼于社会现象,更要跳出追求自由的圈套,以获得更大的视野,因为灵魂夹在权力与肉体之间,权力利用灵魂驾驭肉体,灵魂才是肉体的监狱。

酷刑景观是最早的惩罚形态,人们对犯罪的注意力集中在“如果惩罚”上,这更像是一种君主展示其威严政治运作,但这种方式过于厚重而且不够经济,于是人们的目光逐渐转向了“如何定罪”,证据与招供得到了发展,但酷刑仍然存在,君主利用酷刑来维护权力却又与杀戮保持距离,因为君主不愿意与“残暴”齐名。直到“人道”的加入,民众才开始干预公开酷刑所造成的政治问题。

随着惩罚对象和范围的改变,刑fae改革成了必然。但这种改革却是双向的,既对上又对下,既反对君主的至上权力,又反对非法活动的地下权力,惩罚不仅针对罪行,更多的是为了未来,防止犯罪。惩罚技术不再运用于肉体而是运用于灵魂,符号化的改革是刑罚更加轻盈也更加经济。

规训的部分配合着实习经验读来有许多可与现实相对照地方。规训起源于瘟疫,而规训的内核是纪律,纪律的维护离不开惩罚,惩罚是社会运行的必要机制,它在维持纪律上发挥着稳定而高效的作用,但即使它如此高效,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为什么仍然要提倡鼓励而不是惩罚?惩罚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对和错这么简单,高频率的当众惩罚会产生“分殊化”现象,即实施惩罚的过程其实是对行为的不断区分、对人员潜力、价值、水准的区分,惩罚在无意识中裁决了每一个人,每一次当众惩罚都是一次对个人的审判。所以我们不提倡惩罚,而坚信“任何一个惩罚都应该是一则寓言”。

训练,是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训练的手段是检查,而训练的场地是全景敞式建筑,这是一个监视社会。人们深入地干预着肉体,我们处于全景敞式机器中,受其权力效应的干预,成了被规训的个体。但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是这机器中的一部分。正与《与社会学同游》中的“共谋”相对应。

规训比惩罚更加细致,它并不规范,但它针对每一个个体,有点“因材施教”的意思但同时又为每一个个体提供整齐划一的压力。因此,规训使复杂的权力关系成为可能,规训机制下的权力与受规训的个体之间是有机的“共谋”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