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贰)》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说课》(贰)》是一本由许荣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贰)》读后感(一):讲故事的入门书
小说家最关键的手艺就是讲故事,而许荣哲的书可以当做讲故事的入门书,当然只是入门书而已,
当我用两天空闲时间阅读完作者两本书时,问自己,有哪些收获,
1.作者给了我以后阅读小说时,学习作者讲述的技巧,这种意识比技巧本身更重要。
2.梦想故事结构:梦想,障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
这个公式仔细想想,和追求梦想的人生历程非常相似,所以它是有逻辑支撑的,才能说服别人。
个人正在写作,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任游子,互相交流。
《《小说课》(贰)》读后感(二):如何用3分钟创造一个好故事
故事总是比理论更吸引人。想写好一部长篇小说,起码要串联起40-60个优秀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都作要为血肉,丰满在一个有力的框架之中。
虽然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个大工程,但是撑起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最少只需要1个故事就足够。如果学会如何用3分钟就创造好这个可以撑起一篇短文,对于写文章的效率真是显著的提升。
《《小说课》(贰)》读后感(三):实力展现怎么说好故事
听说这本书的大名很久了,难得有假期可以细细读书,随未能借到《小说课壹》,直接看贰也丝毫不受影响。
不得不赞叹许荣哲不愧是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我原本以为要面对一本刻板教条的“大学生写作大全”,没想到这本教人怎么写好故事的书我一个下午就看完了,不是书太水,而是作者巧妙的用一个个典型的小故事把将好故事的要素层层递进地连了起来,故事与故事之间起承转合,悬念迭起,吸引你一读到底。如同一串色泽饱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顺滑流畅。每个小故事就是蕴含丰富的珍珠,值得细细品味,然后突然醍醐灌顶,可见作者功力之深。难怪作者在序言里夸下海口:“我敢保证,读完本书之后,你一定会有一种被雷打中、智慧之火从屁股眼冒出来的奇特感受,人生就要开始往不可思议的意外走去了。”
《《小说课》(贰)》读后感(四):偷的运用
【书籍名称】 《小说课》[贰] ——偷故事的人 作者:许荣哲 【阅读感受】 1,要写出好的小说,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2,书中摘录的名作范例,搭配作者的解说,相得益彰,更绝的是每篇章节的收尾,精准、贴切、优美。 【书中金句】 1,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 2,诗人艾略特说得好极了: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是人用借的。 现实人生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在创作的领域里,用借的就得还回去,用偷的就是你的了。 3,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一个选择单等于没有选择;两个选择等于两难折磨;三个选择,创意就出现了! 4,从小说、戏剧的观点,我喜欢把意外定义为“努力之外”费尽心机都无法达成的事,却在某个转折点发生了。 【下一步行动】 选择《小说课》提到书单进行阅读,提高自己对小说的鉴赏力。 【每日一句】 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瑞士]皮亚杰
《《小说课》(贰)》读后感(五):偷的运用
【书籍名称】 《小说课》[贰] ——偷故事的人 作者:许荣哲 【阅读感受】 1,要写出好的小说,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阅读。 2,书中摘录的名作范例,搭配作者的解说,相得益彰,更绝的是每篇章节的收尾,精准、贴切、优美。 【书中金句】 1,故事就是依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情节则是按照“因果逻辑”安排的事件。 2,诗人艾略特说得好极了: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是人用借的。 现实人生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在创作的领域里,用借的就得还回去,用偷的就是你的了。 3,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一个选择单等于没有选择;两个选择等于两难折磨;三个选择,创意就出现了! 4,从小说、戏剧的观点,我喜欢把意外定义为“努力之外”费尽心机都无法达成的事,却在某个转折点发生了。 【下一步行动】 选择《小说课》提到书单进行阅读,提高自己对小说的鉴赏力。 【每日一句】 每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就剥夺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瑞士]皮亚杰
《《小说课》(贰)》读后感(六):从形式结构到内容逻辑的升级
如果小说课(一)折磨读者的秘密是从结构上和形式上来讨论小说,那么小说课(二)偷故事的人就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讨论小说,同样式案例为主的小品文,带来同样的精彩和醍醐灌顶之感。自认为自己在写作层面上还是有些话语权的,但依然买了不少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着实是因为,看到自己的差距和缺陷。不过知易行难,大多束之高阁,并未研读,反而是这两本不厚的小品文,两天一口气读完,收获良多。 写故事的框架,编剧的套路,从好莱坞的大制作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但是即使同样的结构,观众是否买账依然难以预测。上来给出的七段论的逻辑结构,目标,努力,结果,意外,巧合,结果,两个结构的叠加,成就一个转折的堆叠结构,许荣哲提出梦想代替目标,从而通过训练法训练故事的能力。而故事与情节的区别在于情节通过因果关系逻辑上获得读者的认同,至于故事的升华,通过两难情节的设计以及创意解决两难问题而带来智力上的惊奇享受。另外的一些类似的情节设计线索有章可循,通过训练,小说也许并不难。
《《小说课》(贰)》读后感(七):比小说还好看的《小说课》
《小说课》是一个不枯燥的课堂,轻轻松松学习,透透彻彻感悟。就像《小说课——偷故事的人》最后附录中李洛克说的一样:“简单三个字‘超好看’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价值和魅力。”
《《小说课》(贰)》读后感(八):想成为会讲故事的人,这本书,好似有用呢~~
之前听可乐先生分享了一次又一次这本小说,精彩至极,上周五在我可怜巴巴的眼神下,可乐先生终于首肯让我把这边书带回了家。自然,急不可耐的啃了起来。
之前关于任务、场景、对话,情景的种种细节其实已经听了一遍,但看起来,又得出了不同的感受。
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本书呢说的是,动人故事的共同“套路”。比如要想抓人眼球,预期的结果总是不能实现,不过,后面通常会出现“但是”的意外之喜(意外之悲,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做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就好像是来自另一世界的使者,要传递给这个世界的信息加上读者的想象,才能构成完整的故事,那么这个过程的重点,就是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是引导想象,还是可以让读者肆意想象?通常故事的过程中,都是靠作家的笔触来引导思维的,在结局部分,留个开放性的结局之所会回味无穷,它为肆意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比如关于矛盾、翻转、出乎意料的后续,这些都可以作为故事中得材料,当料理合宜之时,自然会烹出一道回味无穷之菜,所谓料理合宜,时间顺序是通常的描述数段,但将简单地片段加之因果关系处理,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非文字工作者,但有强烈的诉说欲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进行故事的复述。做个讲故事的人。
结合一下前两天读的另一本书中提到,通常进行语文教学的办法:识别生字,段落大意、分段总结主要内容,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在结合《小说课》给的提示,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忽略掉中心思想吧(这个我说不好,有可能是作者之所以想写这个故事的原因,但读者却可以读出千百个哈姆雷特)先可以用只言片语组成故事片段,再来,将片段用简单的逻辑关系组织成段落,然后整体过一遍,调整词语形成故事,这样是不是就能把读到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别人听了呢?
《《小说课》(贰)》读后感(九):套路
车祸、癌症、爱上同父异母的哥哥、相爱后才发现对方是杀父仇人的小孩......
提起这些套路,你一定跟我一样想到了韩剧吧。对的,如果说韩剧可以一路这么浪漫狗血下去,那么受欢迎的小说也一样有令读者着迷的精髓。延续《小说课》(壹)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课》(贰)开始解析那些折磨读者的套路。
刘墉老师曾写过一篇关于写作的散文,里面提到写记叙文的方式,是列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后再填充声音、色彩和细节描写,这套方法我一直很受用。如今,我又在作者许荣哲这看到了与此类似的方法用在写小说上。公式是关于主人公的“七个问题”:目标、阻碍、如何努力、结果、意外、情节转弯、结局。定下这七个问题的答案,你就能在三分钟内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正如一些网络节目那样,三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一分钟看完一部大电影,现在想来,套路原来竟是如此得来。
《小说课》(壹)里每一篇文章都可独立存在,而(贰),我更建议大家按常规顺序的从头往后去阅读,看似独立又存在一种道不明的连贯和节奏感。就像一篇小说,开头、结尾、过程都是作者精心设计好的,打乱就没意思了。除此之外,很干脆的收尾,不拖沓不浪费读者的时间。
这两年,各个电视台开始不断引进国外综艺节目,做得比较好的一般会结合我们自己文化编制节目,还有一些令人反感和吐槽节目则毫无创新能力,连游戏和嘉宾的笑梗都照搬原版。我想这就是偷和借的差别吧,借来的始终是别人的,而偷来的却可以是自己的。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时,你可能会想到《雷雨》,《回家的诱惑》无疑翻版了《妻子的诱惑》。车祸的确是一个套路,但车祸的前因后果和事件的起承转合才是创作者发挥的空间。
许荣哲还是那样从许多小说和影视中总结出了吸引读者的点,诸如“两难”、“选择”、“悬疑”以及“结局反转”。我还是保留之前的看法,让读者猜不透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尾,让读者质疑的结局才有最精彩的推理过程。
套路真正玩得好的作者,可以骗读者一次又一次。
《《小说课》(贰)》读后感(十):讲个好“套路”
人们最初的写作大概都是基于一种兴趣的萌发,宣泄的需要。如果你只是单纯写写日记,大概所有“授人以渔”的写作书并不必要,但是总会在写着写着,对于“写作”这件事有个更高的追求,那个时候,必是有阅读“如何写作”的书的欲望的时候。
这个需求一般来得都比较晚,但是一旦开了头,就会有种被蒙了很久的感觉。从前一直认为“写作”是个极为私密的事情,“写作”和“写作”因为作者的相异,总是不同的。读了“写作”工具书才发现:这一切都是有套路的。
然而协作工具书总也摆脱不了工具书的尴尬,枯燥、僵硬、死板,让人觉得,本可以百花齐放的“写作”原来还是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有时候难免对自己曾经付出那么多心血去写一个“套路”感到不值。
许荣哲的这套《小说课》,没错它的确是工具书,一本教你如何写小说的工具书,但是,同时,它也是一套书籍鉴赏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工具书,它本身却具备了小说的素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情节、有起伏。
《小说课》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你认识到了“套路”的存在的时候,怎么可以更优雅的将“套路”融入自己独此一门的写作中?相信我,这一切一定是大有裨益的。你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至少,在写作的最初,保持逻辑上的清醒,结构上的合理,内在的连贯。这其实回答了自己一直以来写作的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写作?真正的写作,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独有的小情绪,更应该上升到为“他人”而写的高度。一旦写作不再是仅仅个人私密的小确幸时,写作的格局就会被打开,这个时候,我们不但应该理解“套路”,而且还会欣赏“套路”。因为,“套路”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很多人通过很多阅读和写作的锤炼、 不断失败的尝试后,最终留下来的。
那么,我们应该感谢,在阅读和写作中总结出“套路”并把它变成丰富文字最终教给你的工具书。
在此之前,我是没有听过许荣哲这个名字的,但是看完这本书,也难免沦为他的粉儿。
手机里存着“七个问题”公式,当你把手里的故事套用在这个公式上的时候,很容易就检查出自己的小说有什么毛病。另外,故事要有逻辑,没有逻辑的故事不会长久,没有逻辑的人也很难写出让人信服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不仅仅需要作者自由的功力。没错,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套路”,行业“套路”即行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