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盛唐的拐点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锦集

2021-04-28 02:3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锦集

  《盛唐的拐点》是一本由李旭东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一):安史祸乱,盛唐拐点,从此一蹶不振

  

提起来大唐,大家会想到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地大物博,唐朝的文明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国际地位也是超越古今,风光无比,也是我们古代非常高光的时期。可是还是不长,盛极必衰的规律如此之快降临到盛唐的头上,起因就是因为我们熟知的安史之乱。

《盛唐的拐点》是一本专门讲述安史之乱的故事,安禄山、史思明就是本书的男主角,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平定祸乱的英雄郭子仪等倒成为配角人物。安史之乱虽然没有导致大唐的直接覆灭,但是这场历时八年之久的祸乱耗尽了大唐的尊严和荣光,大唐江山山河破碎,从此一蹶不振,尽管后面也有力图复兴的皇上和臣民,但是终不能改变大唐的颓势,从此人们只能梦回大唐。

作者李旭东,他是会计、律师、作家、编剧、文史学者,多才多艺,作协会员、小说学会会员、地理学会会员、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身兼数职,代表作品有小说《换届》,历史纪实文学《杨贵妃传》、《盛唐的拐点》、《刀锋上的唐帝国》等作品,另外还创作了一些歌曲、散文、剧本等,其中散文和剧本还荣获了奖项。

作者对唐朝的历史颇有研究,众人皆谈盛唐,他却对大唐盛极而衰的历史情有独钟,也是我看到的大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讲解得最为透彻深刻的一本书。

作者以细致考究的笔触从祸乱的根源安禄山的出生开始讲起,讲述他的成长史,如何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莽夫歪打正着一步步往权利的高峰攀爬的。欲望的膨胀导致他走向反叛,早期的协助大唐平定一系列突厥、契丹的作乱的英雄人物,转身变成叛乱的一号人物。他的反叛让大唐统治者有点措手不及,好在大唐也有力狂澜于不倒的英雄人物,最终挽救了危局。当然还有另外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狼狈为奸的队友史思明,当初和他一块建功立业,一块反叛,可是在安禄山被杀后,打着为安禄山报仇的幌子,对安禄山的后世子孙赶尽杀绝,自己接任了伪燕国的皇帝。当然最后史思明也被大唐的将士们所搬到,伪燕国覆灭,但是这场历时七年之久的叛乱也让大唐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恢复之前的盛世,成为了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对于安史之乱我学历史的时候早就知道,但是了解并不深刻,在影视剧上看到的这段历史也多有演绎成分,安禄山也是十足的丑角,实际上的安禄山又是怎么样的呢?他是突厥人,因为他妈是突厥人,他爹是情人,就是他妈自己找的男朋友,历史上少有记载,在本书里也没有过多的描述,后来他妈带着安禄山嫁给了一个姓安的汉人,他才跟着姓安,反正知道他是突厥血统就是了。安禄山是那种比较壮,魁梧的那种,并不丑,他的那个同是突厥出身的队友史思明才是瘦小丑陋的丑八怪,和安禄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禄山死都没想到,这个阴险小人对他的后代做出了赶尽杀绝的事情。他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反叛的,他起初只想吃饱饭,做些建功立业的事儿,加上他勇猛无比,打仗勇敢,帮助朝廷打了很多胜仗,才以非常快的速度获得了朝廷的信任,权力越来越大。历史上对他反叛前打的那些胜仗少有提及,是因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对他当初的那些功劳全抹去了,留下的只是他的黑历史。随着权力的增大,加上他旁边小人的怂恿,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归之路,安史之乱没有胜利者,让安禄山、史思明遗臭万年,彻底覆灭,让大唐迅速衰败,一蹶不振。

当然书中除了讲述安禄山、史思明,对唐明皇李隆基,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国舅杨国忠,老英雄郭子仪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还有我们熟知的马嵬坡之变,郭子仪平定叛乱等都有细致的讲述。书不是太厚,但是知识点,闪光点非常多,是一本深入了解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绝佳资料。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走向失败

  

在不景气的出版业,严肃作品越来越少,休闲作品越来越多。为了尽快实现由纸张到金钱的转化,编辑选题越来越陷入了历史的泥潭。假使专家学者是不愿意迎合世俗,那些游走在传统与现代的作者必然成为主流。 当我捧读李旭东的大作《盛唐的拐点》时,才发现这位青年才俊还是有两把刷子。用最时髦的话语,斜杠青年的他,会计硕士、公职律师、作家、编剧、文史学者,一连串的头衔,有些资格是要经历严格考试才能取得的,有些身份则是业内朋友的认可与支持,但无论如何,有着跨界思维的他,实实在在地用手中的笔给当今的出版界长了脸,证明了成功的某一种可能性。 拐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名词,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并不存在兴盛与衰落的分界线。李旭东对于拐点的引用,无疑来自于经济学的范畴。善于引用、善于引申,让李旭东对于中唐这一并不陌生的研究领域,有了先入为主的判断,正所谓人人都是历史的经历者,但未必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我们可以戏说历史,但历史本身并不是戏。安䘵山与唐代正统之间的矛盾可以忽略,但不可掩埋。有好事者,如李旭东,偏偏将这段历史以今人的理解重构,重构的可能是作为历史分子的排列与组合,但是绝不能以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对于历史,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基于自我性情作出评判与争论。说真的,难的不是说什么,而是如何说,乃至于将“”思“、说“、”做“相统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实的论证。以历史的经历者为原点,任何人都会因为寿命的有限性,只能经历其极为短暂的片刻,对于生前与身后的,靠的是想象,而不是记录。《盛唐的拐点》想象的是安史之乱的风霜雨雪,简单地说,可以联想“宁作太平犬,不作乱世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比起沷墨重彩的描述,这些联想是客观的、残酷的,直教读者在惋惜他们的祖先。

安禄山,是《盛唐的拐点》的主角,正是这位莽汉,不懂规矩、不守纪律,才让国纲旁落。不过,规矩与纪律从来是拳头最硬的人制定的,正如“成王败寇“,作为立传者,有意忽略了安禄山的成长经历,只是摘取了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横扫六合,摧枯拉朽,打得唐皇落花流水,闻风丧胆。 李旭东对于安禄山的描写,三分客观、七分想象。客观的缘故在于他应当对唐史——哪怕不真实、不完整——还是有些了解的,在大是大非的历史走向上没有别出心裁、独树一职,想象的原因是《盛唐的拐点》仍然是小说,小说讲求的就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情节,没有添油加醋,没有移花接木,读者是不可能耐着性子读下去的,毕竟了解唐史对于读者如何过好当下的日子,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关于安禄山的发达,李旭东只是点题,主要观点认为其从下级军官到高级将领,一定是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一系列的过程,正如一片铁只有在熔炉中熬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成为一块钢。不过,令读者更加感兴趣的,不是安䘵山如何逆袭,像打不死的小强,而是他的情商之高,从基层走向高层,每一步都有如神助,得到上司的赏识与重用,给了他成长进步的平台,尽管我们并不否认外因只是内因发生作用的条件,但是这种外因还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我们可以穿越,那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安䘵山的或许别有一番滋味!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三):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画中人

  

最近刚看完李旭东的《盛唐的拐点》,已经过去几天但是回想此书还觉颇有滋味,于是忍不住多废言几句,说一说我对这本作品的一些看法。

当初选择这本书,其实原因说来简单,就是看上了封面的《明皇幸蜀图》。“大李将军”“小李将军”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尤其是这幅青绿山水的《明皇幸蜀图》,画面中的崇山峻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很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气势。一队骑旅从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其中右下角骑着一匹三花黑马的红衣人,此人便是唐明皇了。这幅画的构图不凡,画中的峻耸山岭,白云缭绕,给人一种仙山琼阁的遐想。画中的人物很小,仅作为山水的点缀,形成“景不压人,人不抢景”的构图。抛开这幅画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此画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则更叫人感兴趣。光从名字上看,一位刚刚从都城仓皇出逃的君王,竟被画家巧妙处理成貌似游春踏青的“幸蜀”场面,可看出画家的用心良苦。结合本书真正的内容,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到接下来将要讲述的这一段历史是一段多么精彩,多么曲折,又多么荒诞的传奇。

想要逃避却故作镇定,我们谁不是这画中之人呢?

说个封面就说了大段的废话,虽然我不得不承认这会让人反感,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跑野马似的文章写法是我的喜好,更巧的是,本书的作者似乎也有着和我些许相同的兴趣,虽然我之前并未听说过他,但是在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我的影子”,确实让我非常高兴。

闲话打住,说说书的正文内容。所谓盛唐的拐点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者与主流的观点一样,认为大唐的观点就是安史之乱。初看安史之乱的简介信息,一场755年爆发,763年彻底结束的大唐政治军事内乱,时间不超过8年。别小看这个时间,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一场叛乱的时间如果不能在一年之内迅速解决的话,很可能会给这个王朝带来巨大的影响,黄巾之乱如此、八王之乱如此、安史之乱也是如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安史之乱只是他们听过的一名词,最多是听说过安禄山、史思明、唐玄宗、杨贵妃这些名字,对于这场叛乱的动因、经过和结束却鲜为人知。而作者要做的,正是为普通的读者尤其是对于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人提供一个非常友好且精彩的学习方式,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了解这段曲折精彩的历史。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流畅,不仅是故事的叙述流畅,叙事的节奏也让人舒适,给人很好的阅读体验。本书从公元703年安禄山的出生谈起,到781年历经四朝的名将郭子仪去世,总共不到80年的故事。作者对于这段历史内容的处理是非常成熟的,有详细说明的地方,比如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详细如安禄山、杨贵妃;有速写白描但苍劲有力的地方,比如在描写几场战斗的时候,用速写白描的笔法把战争的残酷性和英雄的光辉形象(张巡,yyds)展现得及其亮眼。不仅如此,作者在其中适时地加入了一些议论性的内容,比如关于杨贵妃身世的碑文辨析,又如马嵬兵变之后杨贵妃的后事之谜,等等此类。这些段落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调节了叙事的节奏,让读者的阅读体感更具有张力,更重要的是议论的内容和叙述的内容形成了内在逻辑的自恰,文本更加完整。

如果作为一部历史专著,这部作品的历史专业分析和史料丰富程度还远远不够,不过若是评判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所做资料准备和对于历史问题的辨析已经非常值得我推荐了。纵观整部作品,唯一让我个人有一些意见的就是作者在作品中刻意地强调宿命的基调,时不时密集地使用“命运”“将来会”“改变历史”等词语。虽然我们对于历史的写作无可避免出于一种唯结果论的影响,但是我还是认为过于直白地抛出一堆命运既定一般感觉的词,似乎已经杀死了读者想象和延伸的空间。

  《盛唐的拐点》读后感(四):《盛唐的拐点》——大唐末路的启示

  

在春天的末尾,穿过一大片的梨树林,终于到了安史之乱时期扭转时局的一个关键节点——睢阳,在这里,一个名叫张巡的文官,创造了守城战役的传奇。

之所以来看这里,是因为张巡另外一个守城经典之地在我的老家,古时候那里叫作雍丘。虽然老家旁边那条小蒋河也是历史留下的一道记忆,不过张巡却是离我最近的史书上大书特书的英雄人物,因为睢阳的后面是江淮地区,门户失守,江淮地区的赋税将拱手让于叛军,那个时候岌岌可危的大唐恐怕将不复存在了,没有张巡带着城中百姓在孤立无援中旷日持久的坚守,中国历史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关于张巡守卫睢阳的血腥拉锯战,在《盛唐的拐点》这本书中只给了四页,但是看看书中与它并列的另外几个战役——太原保卫战、皇位争夺战、两京攻坚战,我们就会明白,睢阳守卫战在安史之乱中的重要地位,只是这一战在作者所关注的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中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作者所要展示的在盛唐大厦将要倾颓之时,那些凭借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们还有很多,作者在充分掌握安史之乱至唐末这段时期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候唐朝社会顶层和中坚阶层的形势变化、人心向背,历史上的那些忠与奸、自私和大义,以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这些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到当事人的立场上去考虑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作为一个有情感、有血肉的个体,在做出这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明白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担心害怕的是什么,他们其实也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没有区别。

这本书拉近了我们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距离,他们不再是史书上一个抽象的名字或者符号,他们做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决定了之后世世代代的人们的评价,名垂千古或者遗臭万年,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不同于以往历史故事上第三人称的描述,《盛唐的拐点》这本书让这些帝王、宦官、将相、小人物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让读者有更强的代入感,仿佛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在我们面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人马嘶鸣的战场惨剧都历历在目,看得人惊心动魄,此外,作者还为我们抽丝剥茧,从层层历史资料中梳理脉络,挖掘推理出马嵬坡病变的幕后主使者,满足我们八卦历史名人的好奇心。

在《盛唐的拐点》这本书中,作者用小切点讲述宏大的唐末社会图景,故事的开始竟然始于一个普普通通的突厥女巫师,她的儿子安禄山通过种种偶然的联系竟然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大唐盛世命脉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历史真的有着太多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但,遗憾的是,这就是事实。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揣摩历史,也可以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或许,这本书也可以让胸怀大志的青年找到通往未来的某种启示。

虽然全书没有一幅插图,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极强的画面感,那些带着感情的文字,把读者和历史人物之间千百年的时光连接起来,读起来像小说一样让心情随着历史走向而跌宕起伏。我们得以从大历史中看到人物自身的命运随着时事起伏,虽然作者并没有对太多底层民众着墨,但是结合自身的历史知识积累,我们可以还原安史之乱中底层民众的惨状,对和平时代我们安稳的生活要更加珍惜,居安不能忘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