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
新接手一个班,学生非常沉闷,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试图从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中找到答案。
课堂沉闷,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为什么会失去兴趣?吴非老师作出了探寻。他认为是早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让他们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过于功利,让学生没有了主动探索世界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的探索总会被家长或学校制止,因为那些和成绩无关。“不尊重儿童天性,漠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过于关注适用、实惠,看不到好处的事情坚决不做,让孩子们未及成年,便汲汲于名利”,吴非老师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均有如此态度。就拿我认识的教师来说,大部分都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不教不学,正是这种功利扼杀了兴趣。
功利的教育还体现在训练的不断重复,体现在让简单的教学复杂化,体现在不断的考试排名。“过早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渴望平庸的生活。”
功利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当看客,不愿参与课堂。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在逐利。因为他感觉回答问题没有好处。我懂了,没有必要与人分享;我不懂,犯不着让人知道我不懂,让自己难堪;我犯不着让老师凭着我拙劣的发言去剖析。学生还知道,无论怎样,他们都能等到一个标准答案,那何必劳神费力回答问题呢?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学生怕说错,引起别人的嘲笑。记得我问了一名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为什么上课不回答问题,他说怕说错。但是有些很简单的问题,他都不回答了啊,甚至是问一个是与不是的简单判断。我想,这已经是一种习惯问题了,问题与我何干,听听就罢了。要破开沉闷,很难。吴非老师说:“教师的课堂,一边要开启蒙昧,一边要防庸俗、自私的市侩习气,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