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与木》读后感锦集
《梨花与木》是一本由忍冬 人天兀鲁思 出品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梨花与木》读后感(一):梨花与木屑,混合在一起的幽香
又是一个雨雾的天气,木一回来了,他去祭拜一位叫做梨的故人。
十年前,他因写作结识了一位脾气古怪的老太太——梨,在梨的邀请下,他来到梨的疗养院,认识了一个羁绊他半生的女孩,同时也开启了另一个轮回:这是在1937年,梅家的女儿久,因为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必须嫁给比自己大20岁的哥哥,虽然久只比哥哥的女儿大2岁,哥哥也从一开始就认定久会离开自己,但这一切好似命运的齿轮,纵使自己不催促前行,但人生轮回循环不止。
最后,众人结局一语成谶,而久在最后离开时做了一个梦,梦境中正是梨、木一和那个女孩的故事,但他们在久的梦中没有名字。
以上,便是作者忍冬带给读者的故事。
忍冬,80后,业余创作者,目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说道《梨花与木》这本书。
书的封面设计,我个人很是钟意,总有一种静谧般的神秘感,吸引着我。
等到我读了第一章的时候,脱口而出了八个字:辞藻华丽,读者吃力。
所以当开始读《梨花与木》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想放弃继续阅读下去。
说来神奇,每次合上这本书,总会被封面那副冷色调的画面所吸引,静谧又神秘。等将视线停留到‘梨花与木’这四个字的时候,幻觉般嗅到了梨花与木屑混合在一起的幽香。
于是,我又轮回般的翻开了这本书。
这是今年第一次,被一本书的封面深深吸引。
《梨花与木》读后感(二):颠沛流离的破碎
人就像是一个浮萍,在命运的场合中飘荡逐流,无能为力,但仍旧不想放弃挣扎。 梅家的女儿久,梅家收养的一个养女,他就像是被整个家族,被整个世界遗忘的人,日常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芬芳,比他大20岁的哥哥梅末从远方回来的时候对她一见钟情,而他做出的决定将这个从小当成自己家小姐养大的女孩儿变成了他的妻子,而后面的剧情发展更加出乎所料,梅末的前期花来了,连带着的花的未婚夫那个一直暗恋着九的宫家少爷,命运这个东西一向喜欢和人们开玩笑,这几个人一生的纠葛,谁都猜不到起始和结局,而这场纠葛中没有一个人得到了幸福。 整本书的两条线看似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却不曾想到在最后结局的时候通过一场梦境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还记得上一次去看这种两条线交叉的的书籍,还是初中时候看的《穆斯林的葬礼》,当时就觉得能够把一本书两条线的故事写的如此精彩,如此有画面感,想必作者的功底也很厉害,听说作者正在某一个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不得不说一句佩服。 如果说这一条线带给我的感觉有那么一丝迷惑,有那么一丝气愤,那么另一条关于木和猫的故事,就让我觉得有那么几分的浪漫,木鱼猫最终也没能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一条线的故事让人觉得独自美丽,就像无人问津的梨园一样,独自绽放,独自凋零,美的让人绝望。 其实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会一个言情小说,没想到打开之后让我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它让我觉得一切故事就像是一场轮回,而当梦想结束的时候,又好像看见了命运颠沛流离的破碎感,我觉得这本书的两条故事线如果拍成电影或者是纪录片应该会有更有感觉,因为在久与梅末的这条线中有一种很浓的民国氛围感,有无限的魅力。 在读的过程中,无数次因为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想放弃这本书,可是当我合上书之后,它书封上的静谧之感总是吸引着我,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翻在河上的过程中,我终于将这本书读完,三次和尚说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也许这无非就是一场梦一样的轮回,无法逃避。
《梨花与木》读后感(三):我有一个故事,你能不能......
初次翻开这本小说,映入我脑海里的便是关东野客所著的小说里的一句话:
“我有一个故事,你有酒吗?”
一个孤独的人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大风大浪以后,有很多堆积在心底的话,找到一个愿意听的人,只要有一杯酒,或者是一根烟,他愿为你讲述这一切,你也乐意听完这一切。
可当我阅尽最后一封信,最后一句祝福,最后一个文字,心中犹如梗塞一般,压得喘不过来。最直观的感受就像是有人问了你一句:
“我有一个故事。”
你的回答是:
“对不起,我戒酒了。”
依稀记得,看完这本小说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个梦。梦里,我蜷缩在床上,闻着熟悉的味道,听着窗外火车抵达站台的声音(为什么会有火车我也不知道,可能因为这就是梦吧)。在我的旁边撒落着几封拆开的信,梦里的我想要拿起来读,却发现看不懂上面的文字。突然有人坐到了床边,是我的好朋友,但我却感到了无比的恐惧和内疚,她抱住了我,于是梦醒了。
那一刻我感觉,我就像是幽灵一般,附体到了久的身上,被迫接受了来自命运的安排。久嫁给了侄女花的父亲梅末,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男人,喜欢久的宫本娶了指腹为婚的花,木一和猫最终也走向了分离。
面对诸多的无力感,我们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如果当初木一和猫一起离开了,又或者是在他们相识时候明白猫比木一自己更爱自己,会不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梦?或者说会演变成一个更坏的梦?命运,这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冥冥之中或许早已注定吧。
如果抛掉作者在文中华丽而又有点浮夸的辞藻,我更欣赏的是她的写作手法,故事里面有小说,小说里面有故事,回忆之中有回忆,说故事的人说别人说过的故事。我觉得木一的回忆应该可以分为三条线,一条是整理的小说的故事,一条是猫给木一讲的故事线,还有一条就是木一在听故事时候的现实故事。
利用作中作的方式去讲故事,需要读者从各种细节处去辨别这个故事是否会有重叠的地方,又是否是一样的故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讲故事的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又是否因为一些事情忘记了另一些事情。所以作者便在页角处标注了时间,还在一些适当的地方添加回忆,几条故事的线索最后在一个地方汇合了,无一例外,皆是无奈。
言已至此,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有故事,我会备好小酒,与你一醉方修解万愁。
《梨花与木》读后感(四):没有地方让我们在一起
“不是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早晚都是要离开的,可是生在这土地上的人不管走了多久,最终都是要回来的。”
在这个故事中,死亡是每一个人最终的结局,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现实中的一切隐秘好像都可以在梨的小说记录或是个各人的梦境中找寻,梦还给每一个不知音讯的人一个结局。在每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路上,一切都仿佛被梨的预言一语中的,有的写在小说记录中,有些消逝在言语之间。而木一就那样循着预言,与猫走到了最后的尽头。
梨,一个有点奇怪的老太太,住在一个疗养院里,通过木一发表的文章《少年本》联系他为自己的小说做整理编撰。在这里,木一认识了一个叫猫的女孩,她说主宰这里的人都是奇怪的人,她一直在问不同的人关于火车的问题。木一当时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奇奇怪怪的女孩儿,会羁绊他半生的时光。对于疗养院,书中讲“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这里的,有人到来就有人离开,但总有人远离留下的。”所以,木一离开了,花也离开了,而梨永远留下了。
而小说记录中的故事在讲述着一个轮回,关于花和久两个女孩,在那个故事里面,好似拥有梅家诅咒一般,人生轨迹会变得和自己的母亲相似。久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哥哥梅未,而梅未的女儿-花,原本是久的侄女,却变成了久的继女。与花订婚并结婚的宫本少爷,深深喜欢着久,却无奈之下只能依照约定娶了花,只为依旧可以和久保持着微妙的联系。故事中的命运轨迹,一步步不断贴合久和花各自母亲的命运轨迹,那些齿轮严丝合缝,轮回循环不止。
木一虽然最后完成了这个小说的整理,回到了这里,并将小说祭奠给了梨,但是他依旧没能和猫又一个美好的结局。木一在离开的时间里,都在努力遗忘着这个奇怪的女孩,关于那些夜晚的交谈,关于她让自己做的记不清的梦。但是记忆就是那样奇怪,木一始终没有忘记猫,最这一次的离开前,木一又做了一个梦,梦中有自己、梨和那个女孩。故事的结局终于都和预言中一一契合。
面对感情的无力与悲痛,面对命运的无奈与无力,我们也许如同木一一般,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迷茫中走向最后。当结局来临,我们才知晓一切早已命中注定,我们能做的只是看着过往在时间长河中顺流而下,看着时间不断改变。
《梨花与木》读后感(五):梨花与木,真实与梦境的纠缠
书名:《梨花与木》,我想到了《情人》,想到了《廊桥遗梦》,想到了《情书》,想到了许许多多爱情,我数次难过到中止阅读,叹息一声又一声。爱情和命运是我们永恒的命题,逃不出又说不出。
在我而言猫和青岛都是向往着自由的女孩,他们渴望爱,却又害怕爱会让人不自由,自己的不自由和对方的不自由,人们渴望爱,拥有之后害怕被束缚,所以她们宁愿都傻等在原地…..直到那个人回来,却又惊觉自己再是从前的自己,爱人也不似从前的爱人。
摘录一下喜欢的片段吧:
“哎,木一,我大概是要死了。”她伸出手拨弄花瓣上的水珠。
“不会,你不会死的。”我无比笃定地回答。
“嗐,哪里有不死的人?!何况我己经这样老了。”她把攒在手心的水珠重新浇到花上。
他看着她站在银杏树下,紫色的裙摆微微
上扬,出了神也不知不觉地唤了声。这是他第一次这样叫她的名字,明明是在她身后,她却觉得这声音隐忍了什么,像是隔了千山万水,隔了岁月长河,从遥远而来,疲惫不堪。 梅
末温柔的看着她,从始至终,眼中满是对她的宠溺,此刻的他觉得自己就是一片海,且自私地希望久是一滴水珠,或者是一个坐着竹篮顺水漂流的孩子,不论来自何方,不论途径何处,最后都会融入他的怀抱。 久
,爱情真的如你所说的那般,大概只垂青于好人,因而每次想起你来我都会害怕,我怕你就是与我有关的爱情。其实我本身是不怕的,甚至是有些庆幸的,但是想到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蛋,我便怕了。 也
许理想浪漫的人的爱源自一见钟情,源自莫扎特的音乐和济慈的诗,源自宿命的纠缠,作者笔下的爱有着克制隐忍的破碎美,却也悬浮脆弱,只源自作者的相信。作者笔下的人物内核惊人的一致,都爱自己胜过爱他人。一样的冷静从不失控,谁都没想逃离命运,所以谁都没改变结局。所有人被拉进轮回,被命运推着走,如封面所引“一个病人的不药而医,一 个梦人的深信不疑,不属于这个梦的人死在了别处,属于那个梦的,终将死在那里”。 我
们都有意识的故乡,也都有回不去的地方,那地方也许并不是一个物理和空间,而仅仅是某个人的身旁。 书
书名:《梨花与木》,我想到了《情人》,想到了《廊桥遗梦》,想到了《情书》,想到了许许多多爱情,我数次难过到中止阅读,叹息一声又一声。爱情和命运是我们永恒的命题,逃不出又说不出。
在我而言猫和青岛都是向往着自由的女孩,他们渴望爱,却又害怕爱会让人不自由,自己的不自由和对方的不自由,人们渴望爱,拥有之后害怕被束缚,所以她们宁愿都傻等在原地…..直到那个人回来,却又惊觉自己再是从前的自己,爱人也不似从前的爱人。
摘录一下喜欢的片段吧:
“哎,木一,我大概是要死了。”她伸出手拨弄花瓣上的水珠。
“不会,你不会死的。”我无比笃定地回答。
“嗐,哪里有不死的人?!何况我己经这样老了。”她把攒在手心的水珠重新浇到花上。
他看着她站在银杏树下,紫色的裙摆微微上扬,出了神也不知不觉地唤了声。这是他第一次这样叫她的名字,明明是在她身后,她却觉得这声音隐忍了什么,像是隔了千山万水,隔了岁月长河,从遥远而来,疲惫不堪。
梅末温柔的看着她,从始至终,眼中满是对她的宠溺,此刻的他觉得自己就是一片海,且自私地希望久是一滴水珠,或者是一个坐着竹篮顺水漂流的孩子,不论来自何方,不论途径何处,最后都会融入他的怀抱。
久,爱情真的如你所说的那般,大概只垂青于好人,因而每次想起你来我都会害怕,我怕你就是与我有关的爱情。其实我本身是不怕的,甚至是有些庆幸的,但是想到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蛋,我便怕了。
也许理想浪漫的人的爱源自一见钟情,源自莫扎特的音乐和济慈的诗,源自宿命的纠缠,作者笔下的爱有着克制隐忍的破碎美,却也悬浮脆弱,只源自作者的相信。作者笔下的人物内核惊人的一致,都爱自己胜过爱他人。一样的冷静从不失控,谁都没想逃离命运,所以谁都没改变结局。所有人被拉进轮回,被命运推着走,如封面所引“一个病人的不药而医,一 个梦人的深信不疑,不属于这个梦的人死在了别处,属于那个梦的,终将死在那里”。
我们都有意识的故乡,也都有回不去的地方,那地方也许并不是一个物理和空间,而仅仅是某个人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