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读后感1000字
《成长》是一本由(美国)拉塞尔.贝克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精选点评:
●从拉塞尔的文字里我终于体会到了文采并不仅仅是文辞华丽。
●Russell Baker's "Life with Mother"
●平实最不失生动。
●成长
●文笔相当不错哎
●标记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1984年版本
●我也要写...
●读后令人觉得三生有幸的好书,堪称个人传记的教科书。个人生活反映的社会变迁真令人触目惊心唏嘘不已
●一本个人回忆录,亦是一部美国社会变迁史
●我看过更有趣的哈哈
《成长》读后感(一):贴近生活
读高中时就一眼就相中了这本书,作者描写各个成长阶段中那些机智幽默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直到现在还是很喜欢,连我妈妈居然也很喜欢,很少有一本书能像它那样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来阅读。
《成长》读后感(二):成长不停
Russell Baker的童年自传就像是一本故事书,清楚的见证了一个"不求上进"被人欺负的小男孩最终成长为著名专栏作家的历程,一点都不乏味。写童年故事的最难之处在于回到当时的心境,这于任何一个历经世事的成年人来说都实属不易。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愉悦,他的另一本自传下次也读一下。
《成长》读后感(三):再说一下《成长》
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书封面上说好记者要超越“一夜风流”,而且字加红,做了个噱头,降低了一本好书的美感。
这本书真的是写的非常美,其实作者的经历非常普通,但他的叙事能力非常高超,把一些很常见的事情写得让人回味不已。
印象很深刻的几个场景:我和妹妹多丽丝卖报的经历;妈妈给我买自行车,开头关于母亲在病床上的对话...
《成长》读后感(四):普通人的生活本来就非常精彩和生动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非常感动,我们的报刊和杂志中太缺少对普通人的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了。晚上看电视,说墨西哥电视台在采访两会期间,就专门录制了个节目,是描写京剧演员一天的生活的,虽然有猎奇的成分,但是我非常渴望这样的报道!对普通人的报道!正如这本书前言里说的,我们只有在发生矿难了,才会对煤矿工人进行最简单的报道,而且只对死亡人数这样血淋淋的东西感兴趣,很少有像采访普通矿工这样一天生活的报道出现。
拉塞尔·贝克早报纸上有个专栏就是专门对普通人的人和事进行报道,而这本自传也是把他自己当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来描写,从而我们才有机会知道,贝克学了好久才学会游泳,呵呵,给我现在学游泳增加了无数的信心:)贝克能把普通人的生活写的如此精彩生动,实在是非常不简单,或者说普通人的生活本来就非常精彩和生动,只是贝克如实的叙述出来而已……
《成长》读后感(五):地里的庄稼
光看封面以为介绍作者的传媒经历,看完了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整个的重心就是书名:成长。有儿时的懵懂,青春期的躁动,青年时的苦闷和进取,叙事非常的流畅,当然没有好的翻译也是不行的。书中没有以“我”作为叙事的重头,相反作者非常强调家庭价值,从自己的曾祖父一直到最后提到自己的孙辈,用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翔实记叙来代替了“我”的内心之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把人物还原的真实丰满。
作者年轻时自己的从业经历对我们也蛮有参考价值的,很多人开始工作时都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什么好,“我”最终有些巧合地选择了记者这个行当。做什么并不是一件需要苦苦思索的事情,花点时间多实践实践就好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我”在海军训练时期游泳课上对深水恐惧的克服,大多数我们害怕的东西也就那么回事,做过一次就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如罗斯福的名言:唯一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对内心活动写的太少了,尤其是“我”的内心成长,可能和作者的职业有关吧,善于记述真实世界发生的事并加以评论,对人的内心关心的也就少了。觉得这本书可以和德鲁克的《旁观者》还有《光荣与梦想》一起看,尤其是《旁观者》,对社会图景、人物性格的描写非常的好。
记得有一首诗把人比做地里的庄稼,一茬又一茬,想想在太阳下种子抽芽生长,午后的阳光里飘荡着生命的气息,到秋天籽实压弯秸秆,收获过后被白雪覆盖,静候来年的破土而出,时间就是田里的农夫。一辈又一辈的人重复着生命的新老交替,历史就这样被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