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
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一对同卵双生女孩儿,外貌相似,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同校同班读书。但性格上却大不相同:姐姐性格开朗,爱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非常果断,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却恰恰相反: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导致姐妹俩在性格上如此大的差异呢?
原来,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替她们预设好了各自的“角色”。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需要照顾妹妹,并对其行为负责。而妹妹要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
这就是“角色效应”。
有一个好友,在她所处的部门里,担任一个小组长的角色。
每个组员所分担的事务,在她们作完之后,她都会复查一遍。有谁做得不到位的,她就及时提醒或是自己随手“补漏”。
每月领取工资之后,她还会主动发红包给组员表达谢意。
她说,处在“组长”这个位置上,倒不是说“官儿“有多大。就是要对上有个交待,对下多份理解。
人所扮演的“角色”,会促使她朝向这个角色的预期方向,做相应的努力。
记得在一堂生活课上,老师通过”过河“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什么是”团结互助“。
有一个平时最为调皮的男孩儿,老师专门选他做了其中一个队的队长,并用期待的口吻嘱咐他:一定要把所有的队友,都平安地护送到“河”的对面。转头,又去调动他所在队的队员们的信心。
结果,这个男孩儿交出了一份非常漂亮的“答卷”。
其实,这一“角色效应”可以随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不防试着去应用一下,或有意外的收获,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