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五四,李公大钊,我们从未忘记!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百年五四,李公大钊,我们从未忘记!

2022-05-03 15:31:03 作者:景桥先生 来源:你的景和我的桥 阅读:载入中…

百年五四,李公大钊,我们从未忘记!

  谨以此文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3周年

  暨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01

  百年回眸,不过一眼。

  1919年元旦,斑驳灰白的老北京街头,北风呼啸,枯枝萧条。

  一贯面无表情的麻木行人,此刻,脸上竟始泛着新光。毕竟,新年了;毕竟,旧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是战胜国。

  这一天,北大图书馆主任的办公室里,李大钊无法掩饰兴奋、喜悦与期待,正奋笔疾书,直抒胸臆。4天后,这篇文章在创刊不足半月的《每周评论》刊发,一时北平纸贵、名动京都。

  标题便惊世骇俗,曰《新纪元》,他热切断言:

  今日是一九一九年的新纪元,现在的时代又是人类生活中的新纪元,所以我们要欢欣庆祝;

  一九一四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一九一八年德奥革命的血,好比作一场大洪水——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洗来洗去,洗出一个新纪元来。

  地火奔涌抑或山雨欲来,总有人,先知先觉。

  诚然,这一天是元旦,但1919既非十年之首,更非世纪元年,为何便敢称之为“新纪元”?

  答案,要在历史烟云中寻觅。

  1916年,素怀救国救民宏愿的李大钊,很快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而1917年“十月革命”,给那些人类命运的思考者、探索者,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脑洞“。

  在中华民族命运十字路口,他敏锐洞见了暗夜微光。他坦言“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在研究宣传“十月革命”、探求中国未来之路中,很快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他以《新青年》为阵地,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出呐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或许,正是这些积淀,他才将1919年元旦,定义为“新纪元”。

  百年一瞬,足证真伪。

  历史回眸,我们才深刻感知这一年的伟大意义,也更加惊叹于先知者跨越世纪的预见力。

  02

  但这个新纪元年,绝非凯歌高奏,即便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那残存的一点幻想,很快便在列强饕餮大餐中被击得粉碎。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中国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

  这点要求,作为一个战胜国,半点也不过分。

  然而,荒谬的是,会议竟然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由日本继承。

  此所谓,弱国无权利、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

  消息传回国内,短短几天,便点燃熔火。

  巴黎和会

  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发表《五一节杂感》,第一次公开提出这一天是工人“直接行动”(Direct Action)、取得成功的日子,似为即将降临的五四狂飙提供理论注脚。

  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在“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歇斯底里呼号中,学生们浩荡向前。

  不久,工人很快加入,各地很快加入,一整个民族的觉醒之火,在大地熊熊燃烧。

  而那间简朴逼窄的北大图书馆主任室,不断有学生进出,成了运动的指挥所。

  在这里,李大钊和同学们研究营救被捕学生的办法和下一步行动计划,他还被推荐为8位教职工代表之一,带头赴政府请愿,面对唬人的机关枪,他“愤怒异常,一个人跑出队伍冲将上去”。

  除了领导运动,他还投笔为刃,与学生并肩作战。5月18日,他发表《秘密外交和强盗世界》,指出:

  不止夺取山东的是我们仇敌,这强盗世界上的一切强盗团体、秘密外交一类的一切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

  6月,他和陈独秀联合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上街散发,警示当局“从市民之希望”,否则工农群众“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6月11日,陈独秀被捕后,他一边极力营救,一边继续“直接行动”,引领运动在全国掀起巨澜,取得成功。

  6月28日,强权凌驾公理的《凡尔赛和约》签订,中国代表团成为唯一拒绝签字的战胜国。李大钊发表《新华门前的血泪》,一针见血指出:

  巴黎的欢声必能送入全世界人的耳鼓,可是我们应该常纪念着今年新华门的哭声。

  而这场“百年风雷”,终证实李大钊的“新纪元”论断,历史自此转折,教科书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这道创世纪闪电惊雷,以磅礴之力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如金鸡鸣空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

  7月,改良主义者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公然批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拍案而起,旋即发表《再论问题和主义》,旗帜鲜明驳斥,并宣明:“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克主义的”。

  《每周评论》发表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也正是旷达四年的思考积淀以及五四运动的催发萌动,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透彻的认识。

  1919年9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我国第一篇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

  而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便在李大钊等一批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中,一路跌跌撞撞,始才找到苦难崛起的出路。

  03

  能成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李大钊站在了历史舞台前线,这绝非偶然。

  在他的人生字典里,“青年”早已是中华民族最进步的力量,也是其着意培育积蓄的民族希望。他的北大岁月,始终致力于青年启蒙,做青年之良师挚友,成为一个播种者。

  1916年8月15日,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发表《〈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曰: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并振聋发聩道:“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9月1日,又在《新青年》著《青春》一文,号召: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两篇雄文花开并蒂,颂少年之中国,歌青春之伟力,直可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比肩齐驱。

  李大钊(第二排左四)与少年中国学会成员

  李大钊(前排中)与“宪法公言社”同仁合影

  右起:李大钊、胡适、蔡元培、蒋梦麟

  正是李大钊的启蒙、引导和影响培育,毛泽东等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始而认识马克思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终生践行者。

  1918年10月,25岁的青年毛泽东,在恩师杨昌济介绍下,受李大钊赏识,安排在当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月薪八块银元。

  这一历史因缘际会,不但解决了毛泽东衣食之虞,更为他的思想精进打开了一扇大门。

  他在阅读大量进步书籍之余,常去旁听北大哲学等课程,并抓住机会求教名贤。

  但求教似乎并不顺利,毛泽东后来回忆:

  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而这,才更显出李大钊的难能可贵。

  毛泽东经常去李大钊处拜访请教,这位当时学界“大V”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吸纳毛泽东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并介绍其参加新思潮研讨。

  李大钊、毛泽东合影

  1919年3月,毛泽东离京返乡,两人如何辞别,并无史载。但想必,李大钊刚发表的《青年与农村》一文,可能便塞在毛泽东的行囊里。

  在这篇文章里,李大钊特别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

  终其一生,毛泽东将上述真理发挥到极致,他称李大钊为“真正的老师”。

  1949年3月,毛泽东率中央领导机关从西柏坡“进京赶考”,不无感慨地回忆:

  30年前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了一个马列主义者。

  百年回首,功莫大焉。

  04

  岁月流转,光阴百年。

  今天,曾经风雨如晦、摇摇欲坠的中华民族,已盛世如你所愿。

  当历史镜头再度聚焦于1919年的李大钊,历经历史长河洗礼,我们无不感佩于他的宏远追求、炽热情怀和真知灼见。

  今天,我们缅怀他,也许只是几个历史细节,也许只是几件耳熟能详的故事。

  1915年,东渡日本探求真理的李大钊,起草抗议“二十一条”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开始用一生,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夙愿。

  北大教书期间,他月薪240元大洋,可谓优渥。可他尽将工资资助学生和活动,“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家里竟常断炊。

  后来,校长蔡元培实在看不过去,着令会计每月发薪时,扣下一部,直接交予李之夫人,以免“难为无米之炊”。

  1920年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是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秋,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共主要创始人。

  1928年4月28日,身着褶皱灰布旧棉袍的他,在京师看守所留下最后一张照片,双目直视,气度平和,风骨不改。

  在刑场,他向敌人索要纸笔欲留下遗言而不得,旋即,决然第一个走上绞刑台。执刑者要求他将脖子伸长一点,他并不犹豫,“如言应之”。

  丧心病狂的反动派为折磨他,施刑长达40分钟,“七窍流血,但仍面貌如生”。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大丈夫者,莫过于此!

  李大钊的故乡在河北,乃燕赵慷慨悲歌之地,他曾说:

  吾殉国成仁杀身救民之先烈,所以舍生命以赴之者,亦曰:是固为斯民易共和幸福也!

  行刑前,反动派拍遗照,李大钊目视远方,巍然屹立

  一奋身成千古事,再回首已百年后。

  今天,百年已逝,历史依旧激荡回响。

  当目光重返一百年前的李大钊,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精神,仍能穿透进此刻我们炽热的胸膛。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