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10篇

2022-04-24 03:01: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10篇

  《淘宝十年产品事》是一本由苏杰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一):历史由强者书写

  作者确实比较能写,整本书是由淘宝发展中的细节支撑起来的。这些真实的故事和经历,已经有足够的起伏吸引读者。但是我认为遗憾的也是,素材太多,采用“案例教学”,没有一定行业经验的人,很容易找不到关注点。

  第十章 以人为本,特别是中间淘宝一系“前辈”谈产品与产品经理。值得细读。

  淘宝十年,中间有许多故事。而今淘宝壮大成为国内IT巨头,许多淘宝系员工开始通过书籍、微博、甚至知乎、微信等发声,主笔淘宝、乃至国内IT十年发展正史/野史。

  ===

  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

  谈感情还是谈利益:

  靠感情维系的关系是脆弱的,靠利益维系的关系式稳固的。

  第4章 搜索的启示

  用户利益的平衡:卖家与买家;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利益。

  关于反作弊:

  反作弊没有办法完全阻止,但是可以让卖家的“作弊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低,知道放弃作弊”。

  卖家利用作弊追逐利益,是对淘宝订立的规则的猜测与迎合。与卖家在作弊的问题上拉锯,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卖家需要的时信息,是沟通的桥梁。很佩服淘宝中能提出“卖家做得不对,要罚,更要告诉卖家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思路。

  淘宝内部有一个说法,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必须经历过一次“回滚”。

  我想到的竟然是:步入恋爱关系的两个人,又不少“回滚”到最初的陌生关系。个中心酸,大概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会有体会。

  尊重用户习惯背后有一个隐含条件,那就是市场类型:全新市场、细分市场、旧有市场。面向旧有市场的时候,意味着用户还是那批人,所以才需要严格尊重用户习惯的规则。

  如何平衡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是需要产品经理们思考的永恒话题。

  大部分的现有规则,都是经过或多或少的思考而推出的。

  优秀的产品大部分都不是一次创造,而是通过改进,在更迭中产生的。

  从自动发货到直充

  绕过对表面的讨论,直达目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运费险:解决退货时,谁来承担运费的问题,不一定是买家、卖家、甚至淘宝。

  大量的信息摆在买家面前很有可能反而使得大多数买家不知所措。所以,淘宝在中间对信息做一些概括以简明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为了买家考虑。但是任何简明的指标,就像工作里的“KPI”,一旦被凸显,就会遭遇“制造”。

  早期的用户非常重要。

  记得在《结网》中也有类似的结论。

  尾声中写道:没有理想的人,都会渐渐沦为为别人实现理想的工具。我也始终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没有经过考验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摆好心态,just do it。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二):从《人人》到《十年》,从门外汉到即将加入天猫PM大军

  第一次写起书评,刚看到这样一本书竟然只有13个评论的时候不知道是该感慨大家都比较懒惰还是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影响力。

  看到了很多貌似比较“资深”的产品经理在下面发表了很多言论,不知道苏导作何感想。?至少我看来,苏导在两本书里面不止一次的谈起过主要读者是为了-1至3岁的产品经理,甚至在第二本书里谈到最适合人群甚至缩短到-1岁至1岁。而且整个书中也很多次表达了自己能力不足,从事产品经理职业时间也不长,很多地方难免疏漏。但还是招来了评论中很多不满和议论。这样看来,写书育人不但要求思维、文笔,恐怕还要求很多勇气。

  至少对我来说,应届生工科程序员研究生背景,学生组织活跃者,创业大赛国奖,另外乱七八糟奖项也都有一些。今年3月份开始准备将产品经理确定为求职方向,期间一路准备过程,陆陆续续看了十来本产品经理的入门书籍。可能确实是我孤陋寡闻,学习能力不足,在看《失控》、《启示录》、《产品经理第一/二本书》这些外国作者的译文版本总感觉根本理解不到意思。而中文书籍里面也只有《结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两本书给了指明灯一般的感觉。

  本来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就在近几年,所谓资深的产品经理本身就少之又少,而其中具备教师天分的就更少之又少,其中具备天分又自愿进入教书育人这个费力难以讨好行业的恐怕寥寥无几。

  扯远了,回到书籍。可能与我有着阿里情节有关,这本书是我两天内像读故事一样看完的,可能确实如评论中其他大牛所说,章节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但是已经足够让我这般-1岁的产品经理吸收到足够多的东西。

  至少让我深刻感受到所谓看似简单的搜索功能背后是多少位阿里员工智慧才搞定的。至少也懂得了所谓利益分配是件多么蛋疼的事情。

  评论中看到有读者认为很多实例影响了深度,我反而觉得就是这些一件件实例能给读者更深刻的影响。

  当然,更有可能的就是其实自己是个新人,根本无法看到书中更深层的若干不合理。但至少对作者期待的目标用户,该产品已起到价值。

  自己也如愿以偿通过今年阿里校招,即将成为天猫一名菜鸡PM。真的希望如作者所愿,有更多有经验的前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感悟与大家分享。作为新人,真的太希望有更多的苏杰,有更多希望通过改变产品经理来改变世界的人。

  总之,如果你是位和我一样有志于从事产品行业的应届生或者即将从事电商行业的新人产品狗,请不要犹豫,翻开这本书吧。

  :绝非什么来自作者的托。。至今还未到过杭州,更别提什么认识过苏导(倒是很希望之后遇到,求签名合照之类的)。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三):淘宝产品十年事

  坦白来看,这本书写的并不复杂,透过用户在淘宝上的流程,阐述了每个动作背后,在当时的一些思考。当然,站在上帝视角,现在可能就觉得没那么传奇了。其中透漏的一些思维方式,电商所需要注意的一些点值得学习。

01 故事要开始了

  产品经理的成长,案例是很好的办法,此书就是把已有的内容以故事集的方式来呈现。

02 从“商品”说起

  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做产品”。淘宝典型的四种页面:

Detail 页面List 页面交互页面综合页面

  商品分类的发展:

类目多级类目类目+属性树 属性只能挂在叶子类目下,因此催生出类目属性前后台类目拆分,避免商家根据运营的需求不断地变化

  商品分类的发展是由于商品数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分类不能同事很好地满足用户、平台、上架三方的需求。 用户:尽可能少地点击就能找到想要的商品平台:运营活动推商品,能方便地设置类目上架:我上架之后就别让我再改来改去的了

03 “淘宝”就是导购

  做淘宝首页的思路:

确认这个产品的核心用户买家、卖家、小儿、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爬虫等等根据这些的价值判断,排一个优先级。当然“买家”更重要细分,买家也分为“新手”、“中间用户“,”专家“。只有新手,才会在首页研究各个模块“新手”的核心需求列举出新手的各种需求:逛、购物、学习如何使用对这些需求做价值判断,优先满足“购物”“购物”这个需求场景是不是够细分,“可以有”目标清晰的购物“、“目标模糊的购物”等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

  一群买家,从某个购物需求出发,通过某个产品功能,最终达到一个商品详情页面的过程,都是“导购”。 商品供应量和买家需求量的供应关系:

当供应小于需求时,为买家提供预订服务、咨询服务、订阅提醒服务当供应几乎等于需求量时,关注需求的满足率,通过细分人群,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导购决策产品

  淘宝搜索的主要目标就是让用户尽可能块地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导购产品。 淘宝搜索的挑战:

公平与效率、买家和卖家的平衡大卖家和中小卖家的平衡。有搜索有一个基尼系数的指标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均衡手握卖家的生杀大权

  淘宝的策略:

下架时间,卖家时公平了,但是会有严重的作弊橱窗推荐,让每一个卖家来筛选优质商品人气排序,借助卖家来筛选优质商品,劣势在于马太效应和覆盖率低阿基米德,人气排序只关注宝贝本身的转化率。销量等“人气”因子,阿基米德考虑了各种能考虑的因子进去,包装、图文质量、描述信息,退款、推过、评价。店铺如何等等。

  你可以变化搜索的规则,也可以不公开,但是要告诉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05 “电商”还是商

  “招财进宝”的下线 为什么淘宝团失败了而聚划算成功了?

做一个产品,一定要想清楚它的模式,这个团购就是没有想清楚模式聚划算在正确的时机,恰好一个正确的方式切入了团购市场淘宝土壤孕育的强大营销团队

06 “下单”之前

  每个简单的展示背后都有很多思考:

宝贝标题中,需要做非法关键词屏蔽,其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销量统计:由显示全部销量改为只显示30天销量统计,避免卖家作弊

  淘宝打败 eBay 的原因

免费担保交易

  第一代营销工具,商户平台诞生

“满就减”“搭配套餐”“限时打折”

  一个产品如果承载了太多的商业目的,必然会偏离用户需求,但任何产品也不能不考虑公司战略。如何平和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是需要产品经理思考的永恒话题。

07 “交易”之时

  “拍下减库存”更亲近买家,适合淘宝“付款减库存”更亲近卖家,适合天猫 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解决问题 拍卖失败的原因:

要解决买家、卖家的信任问题要汇聚人气

08 “付款”之后

  货到付款,给买家更好的体验,但反过来说是对卖家的不信任。 售后保障的问题:

买家识别假货的能力有限商品的唯一性受到质疑三倍的赔偿金难以执行

  整个平台缺乏对交易售后的监督和保障 评价系统的改进:拍下就可以互评只有交易成功以后才能互评将买卖信用积分分离同一个买卖账号,一个自然月内最多六个好评显示虚拟商品交易的信用比例

10 以人为本

产品经理分两种:一种是功能性产品经理;二是大产品经理。大部分公司和人都是做前者的朵,很多入行的就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做产品经理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很牛的产品出来,这点是不正确的观点。很多产品做出之后,后期的维护和功能改进是很重要的,这也许会用掉大部分产品经理80%~90%。产品经理的分类:基础架构(对架构非常熟);商业业务类(商业sense很强的,不过这样的大部分都转做业务 Leader 了);偏需求分析(这类产品经理比较多,外部的产品经理也容易招到这部分人)。不过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四):《淘宝产品十年事》与「优雅」的解决之道

  《淘宝产品十年事》这本书描写了淘宝发展背后的故事,以及决策背后的深层次思考。淘宝做为一款改变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产品,其所属范畴已经不单是一款产品,而更是一种生态。也就可想而知设计这样的生态产品将会遇到怎样的复杂和困难。也许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做产品往大了说,都是在阐释人性和哲学。

  读完本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简约至上》中提到的乔老爷子的话:

乍一看到某个问题,你会觉得简单,其实你并没有理解其复杂性。当你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又会发现真的很复杂,于是你就拿出一套复杂的方案来。实际上,你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大多数人也都会到此为止。但是,真正伟大的人还会继续向前,直至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深层次原因,然后再拿出一个优雅的、堪称完美的有效方案。 —— 史蒂夫 ∙ 乔布斯

  我自己在做程序设计时也会有类似的感受。一般而言,写代码解决一个领域问题或者设计一个软件框架,要在第三次实现时才可以做好。前两次写的代码总会存在一些「不那么优雅」的地方,可一旦你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就会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案原来如此「优雅」(个人理解:优雅不代表就是简单,但一定需要清晰,简洁,有效)。

  本书提到的案例和对应的解决方案,亦会让我想到乔老爷子提到的「优雅」之概念。书中提到的问题,很多看似简单,其背后却对应着非常复杂的需求,有些甚至是人性的博弈,而最后的解决方案却又优雅有效。看完本书,重新复盘个中案例还是很有意思。所以我将个中我感兴趣的案例,按我个人理解的逻辑重新整理了一遍,分成下面几个部分:

调动积极性。灰度测试与可用性测试。规则可解释。分层设计。数据的价值。集权与放权。墨菲定律。

  也欢迎移步我的博客阅读原文《淘宝产品十年事》与「优雅」的解决之道 。:)

调动积极性

  53。淘宝搜索的一种排序机制:橱窗。该机制类似于传统商业的广告位,每个淘宝卖家依据等级提供数量不等的橱窗。拥有橱窗的宝贝享有搜索优先权。橱窗推荐,其实是一种机制,借助每一个卖家帮淘宝筛选优质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卖家的主观能动性,他们需要考虑自己的哪些商品更好,将优先权给到更好的商品。

  56。淘宝新搜索算法「阿基米德」在排序时会综合考虑卖家的服务质量。这包括卖家的交易量、好评率、是否存在退货、信誉度等因素。这给卖家提高服务质量注入了动力。

  设计产品就需要设定「天道酬勤」的规则——你越努力,就越可以得到更高的等级,越可以得到更多的优势。规则设定好,就会正向刺激用户的主观能动性。

灰度测试与可用性测试

  127。这个例子很有意思。技术人员用最新的 AJAX 技术对「我的淘宝」页面进行重写,加入了更多的网页操作特性,但在上线后却遭到了玩家的抵制。虽然原来的页面比较老旧也操作不便,但老用户已经习惯,一下子换到高级的操作形式,用户反而「不会玩」了。要尊重用户的操作习惯和考虑迁移成本。

  165。淘宝的交易评价必须在交易成功后才可以进行,但这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交易不成功就无法评价。但交易不成功所遇到的问题才是最需要通过评价来反映的问题。我觉得这算是一种「后验概率的认知偏差」吧,也姑且算是一种可用性测试的缺失。

  尽可能让真实使用的用户进行测试。

规则可解释

  58。第一版「阿基米德」上线运行的参数是机器通过算法生成的,但这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法解释。对于淘宝这样子生态系统而言,哪怕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导致背后几十,上百人的生计受影响。一来,大的改动要做灰度测试。二来,改动要可解释。这样子,即使出现了规则的迭代,也可以有理有据地告诉用户新的规则是啥样子,即使不告之规则,也可以告诉用户哪里做错了,该如何改进。

  69。前面提到的「阿基米德」告诉反作弊团队,卖家需要有个和我们沟通的桥梁,卖家做的不对,要罚,更要告诉卖家如何可以做的更好。

  类似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只惩罚是不够的,还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该如何改正。从罚人到渡人,更像是一种心态的修炼。

分层设计

  65。对一些 Top 词(指搜索量最大的那些关键词)照顾得太多,经常就会伤害长尾词。假设在手机市场,我们认为三星、苹果这样的品牌比较热销,在导航上要排前。这在用户浏览状况下,或搜索「手机」、「智能手机」这样的场景比较有效。但搜索的特点就是需求分散,如果用户搜的是「华为热销智能手机」呢?所以说在不同的适用场景下,垂直市场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为了 Top 词而牺牲长尾词,但主搜索一定要兼顾两者,考虑全局。

  39。物品类目整理方法区分前后台。卖家通过后台类目发布商品,卖家通过前台类目选择商品。后台商家的分类类别更加齐全,也更加稳定,但这对用户而言非常不友好,试想没有那个用户需要在理清商品的类别后再购物。同时,前台展示的类目也会随着季节,当前热销等环境变化,所以前台需要更灵活,而后台需要更稳定。分开考虑,使用中间层进行连接是更好的设计方案。有点类似软件工程的 MVC 架构。

  套用软件工程的一个理念:任何的复杂度都可以通过加入一个中间层来解耦。

数据的价值

  75。利用大数据训练的搜索算法既可以提高算法的精细度和个性度,也可以提高大量中小卖家商品的获展几率——没有销量的优质商品也会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

  143。一直一来淘宝都没有放开「拒卖」的功能,主要是担心卖家因此会拒绝给相对难搞定或者小白客户提供服务,进而影响了买家的体验。不过通过数据发现,卖家根本不是这么想。卖家本身也在利用用户的数据对「恶意的买家」进行识别和区分。其实也好理解,已经有了对卖家恶意服务制衡的机制,卖家当然也想好好持续经营,好好服务客户。所以一定程度上说,随着平台的健全和壮大,平台应该逐步地放开,给予参与者更多的信任。

  我个人理解,电子商务相比传统商务的最大优势就是数据。传统的线下买卖,并不能知道之前经营者的诚信情况,当然也不会知道购买者的诚信情况。但电子商务不一样,所有的信息,交易,活动都有数据存档,都有迹可循。看来真是进入了数据为王的 DT 时代。

集权与放权

  123。淘宝最早的营销工具使用的是集权固化模式,但随着业务的发展,该模式完全跟不上用户的需求发展。最后,采用了平台化的思路解决了该问题:放弃控制。众包,大家一起建设。营销平台干的事情是提供基本的规则和组件,剩下的交给卖家自由定制。这有点像 UGC 的玩法,平台提供规则,让用户自己创造。

  131。我觉得这个例子最有代表性,作者在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书中也提到过该例子。何时减库存的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复杂。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其背后是亲买家还是亲卖家这样严肃的政治选择问题。最后的决策是放权,将选择权交给卖家。比如就 B(天猫商家)和 C(淘宝商家)来讨论。B 的商家更成熟,更适合付款后减。而 C 商家更需要流量、人气,就会选择拍下减库存的方式。看似无法平衡的问题,通过「放手」达到了动态的平衡。

  有时候,放权看似是一种「无为而治」,但却是最合理的治理方式,这是一种智慧。

分析本质

  135。这个例子应该是最有意思的。为了预防盗号者进入卖家账号盗取虚拟卡卡密,开发团队辛苦了三个月开发了各种安全机制来防止盗号者看到卡密。结果,高潮来了,上线一个晚上就被破解了。盗号者发现看不到卡密了,就将虚拟卡的价格改成 1 分钱,然后再用小号全部买走。。。

  我觉得这里犯了没有分析本质问题的错误。本质的问题应该是盗号后的权限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看到卡密的问题。

墨菲定律

  基本上所有案例都可以扯到墨菲定律。凡是有积分的地方,就有人刷积分。凡事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钻漏洞。凡事有聊天的地方,就有人刷非法言论等等。

  最好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留一个心眼。

wrap

  最后,直接摘抄一下书中的一段话:

p186。成功了,所有的扯淡都是战略;失败了,所有的战略都是扯淡!不无道理。而我的体会是,做产品,还是得顺着用户需求,而不是顺着行业热点。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五):淘宝十年经典案例集

  正如作者所说,“产品经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要成长,光靠学习一些知识、技能已经不够,必须通过经典案例来学习”。本书里面的几十个案例,上百个坑,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养分(一些坑已经掉进去过了- -)。对丰富并建立自己的产品视野和方法论,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整理的44个产品案例。

  商品

  1. 购买流程:入口->导购->决策->交易。

  2. 分类:商品量少的时候ok. 商品越来越多,类目树越来越深,买家越来越难找到,并且交叉和重合不可避免。

  3. 属性:比分类更灵活。

  4. 属性值维护:如何解决混乱的问题?

  5. 类目属性调整:导致变化的问题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怎样做的更好?

  导购

  6. 淘宝首页:不同时间,不同用户,不同需求。以公司为中心 vs 以用户为中心。

  7. 导购:供求关系。

  8. B2C vs C2C:质量 vs 便宜, 佣金 vs 广告。C2B.

  9. 前后台类目拆分:一切为了用户。

  10. SPU/SKU/商品:商品管理。

  搜索

  11. 通用搜索->淘宝搜索:平衡。

  12. 排序:效率 vs 公平,买家 vs 卖家。下架时间、橱窗推荐、人气排序。马太效应,覆盖率。

  13. 阿基米德:优化改动 vs 稳定生存。规则公开透明。生态系统。

  14. 技术驱动->业务驱动:性能 vs 需求,局部利益 vs 整体利益,短期利益 vs 长期利益。

  15. 导航: 皮子 vs 里子。

  16. 作弊:本质原因是什么?其实是整个环境决定。处罚 vs 疏导。

  17. 一站式:SPU

  18. 精细化与个性化。

  电商

  19. 招财进宝:如何赚钱?

  20. 电商类型:参与商业轻重程度。

  21. 淘宝团购:模式、时机、营销。

  22. 聚划算:快速学习,拥抱变化。

  23. C2B与预售

  24. 数据产品

  下单

  25. 支付宝:交易担保。业务拆分。

  26. 购物车:促销和运费模版。

  27. 商户平台:第一代营销工具

  28. 营销平台:如何解决多样化、个性化、长尾的需求。

  29. 我的淘宝?

  交易

  30. 减库存:亲买家 vs 亲卖家

  31. 虚拟交易:直充。

  32. “拍卖”和“秒杀”:正面&负面作用。

  33. 卖家拒卖:生态系统的健康。信任。

  34. 交易平台化:拆分拆分再拆分。

  付款后

  35. 货:包邮、货到付款、运费险、退货、换货、物流。

  36. 售后保障:平台的劣势。

  37:评价系统:不断进化。

  38. 刷评论:信息对称。

  39. 申诉:探针。

  旺旺

  40. 贸易通与淘宝旺旺:用户习惯。精准定位。

  41. 阿里旺旺分分合合:适应变化。

  42. anti-spam: 拆分问题,各个击破。

  43. 规划 vs 顺势而为:SaaS, SNS. 自身特色。“用户,场景,需求”。

  44. 移动&无线

  产品案例故事到此结束。最后一章,作者了聊回了“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能力模型、练级攻略,以及产品前辈的分享……过完上面40多个案例,回想对比一下自己经历过的案例,看看前辈们对“产品经理”的总结与期望,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

  摘抄了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地方:

  商品管理的本质是分类,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匹配供求关系。

  解决问题,或者说满足需求,通常有三种方法——提高现实、降低期望、转移需求。而最常用的“开发产品”只是第一种,也是最费劲的一种方法。

  一个产品没法很好地满足两个截然不同的用户群体,怎么办?很简单的逻辑,把这个产品拆分成两个产品,一个满足买家,一个满足卖家。

  搜索哲学:利益平衡;心态修炼;事物的发展规律。

  做了两三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就不再仅仅是做产品功能了,还必须考虑商业模式,运营策略等。

  做不做一个功能,除了要考虑这个功能所需花费的资源,还需要考虑到可能激发出来的需求。很多情况下,你发现自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必须投进去的资源只能不停地增加,骑虎难下。

  如果没有花哪怕一分钟的时间去了解用户,对形势没有判断把握,你设计出来的功能就是垃圾。做产品最怕的就是自以为是。

  在这个对话里面,我们没有听到任何跟“用户希望怎么样”或者是“用户买书的订单数据分析”等相关的信息,全部都是“我们希望用户怎么样”,“技术觉得怎么样”。这样做产品设计就是在碰运气。

  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必须经历这种用户需求矛盾,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的洗礼。

  尊重用户习惯背后有一个隐含条件,那就是市场类型。常见的市场可以分为——全新市场、细分市场、旧有市场。面向旧有市场的时候,意味着用户还是那批人,所以才需要严格尊重用户习惯的规则。对于全新市场,则可以挑战。

  一个产品如果承载了太多的商业目的,必然会偏离用户需求,但任何产品也不能不考虑公司战略。如何平衡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是需要产品经理们思考的永恒话题。

  分,是为了对用户做细分,满足各种用户群的不同需求;合,是对市场的变化做反馈,希望能形成合力开拓创新。合合分分是对市场变化的适应,也是一个产品发展,变得越来越优秀必须经历的过程。

  做产品要顺势而为,这个势,说大点是行业的浪潮,公司和产品的基因,说小点是用户群体的特性、需求的特点、场景的特质。对一类用户、需求、场景的深入定制,一方面成就了一个产品,成为对手进入的壁垒;另一方面,这堵“墙”也成了这个产品的“牢笼”,让我们走不出去。

  产品规划需要尊重每一方的利益,制订产品长远发展的规划,要理解产品生态链,平衡各方。基于利益的合作才是可以长期发展的。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六):将军还是诗人,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其实工作经历并不是很长,然后由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原因,一下子变的很Popular。某种程度上也打开了另一条路。

  自己过去一直觉得是做将军的料,但是上一次的创业失败,给我精神上带来的创伤,远比我在创业之前估计的要大,甚至会让我看到作者纠结的时候,产生共鸣。

  慈不掌兵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说了那么多和自己相关的东西,对书进行一些评论吧,作者前面de章节描述了很多产品的线路,以及来龙去脉,但是对于不是产品经理的任,看起来就有点像是小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获,但是最后一章关于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还是很见作者的功力de。

  建议产品经理们可以阅读一下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七):《淘宝十年产品事》书评

  做了一年电商产品,这本书来的刚刚好是时候。

  里面提到了很多很多,这一年中我也曾遇到的问题,商品管理、库存、退换货、评价……感觉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即便书中没有细说个中详情,但方法也足以受益匪浅。

  最大的收益:

  1、以前松散的知识点,在某种情况下,终于了解到了他在整体中所存在的位置。

  2、某些无从下手的需求,找到了切入的点。当面对大的整块的需求,切勿着急,层层剥开,找出关键点开始梳理。

  3、需求有急有缓,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操作。这一点算是老生常谈了,有些时候,这一点往往又需要跟“如何说服老板”相结合。。。

  4、书中提到的两个拆解,我很喜欢。

  随文附上脑图一枚,内容为从自己角度认为的书中的重点。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06334227&uk=305374912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八):产品经理的进阶书

  它还可以更加精彩,超乎现在,所以,虽然我点的是“推荐”,仍然感觉有点可惜。

  众所周知,要分析一个产品,固然可以从其表面形态来看,但是这并不够,一个产品从想法到实现,从萌芽到发布的整个过程,只有身历者最为了解,旁观者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但内部的事,往往不能全部讲出来,说,也要遮掩一下。对于写书的人来说,固然要小心翼翼地剪裁,对于读书的人来说,则必然有不过瘾的感觉。

  淘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的淘宝,已经是一个巨无霸产品,它所造成的影响,不只是抽掉了中间环节那么简单,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说是“解放”并不为过。淘宝十年的产品变迁,对于想要了解淘宝的人来说,自然是兴趣所在。

  读这本书,是饶有趣味的,我用淘宝,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者,虽然我并没有花大气力去留意淘宝的产品发展,但淘宝的导购、搜索我一向关注,并借鉴淘宝来规划知识管理体系,毕竟实体货品和知识也还是有共通之处的。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背后的设计思路,对我来说有更强的借鉴意义,这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自然,美中不足的还是点到即止。

  这是写给外人看的书,这样做,也可以理解。如果是企业内部,能够把每个产品的发展都做出这样的总结,那就是极有意义的事情,尤其对于内部培养产品经理,更有意义。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九):力荐!

  平台级产品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是特别、全面和高Level的,我越来越认为在这个平台上核心产品经理和架构师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因此更应该称为“业务架构师”或“产品架构师”。作为创业公司的平台产品经理,在“需求分析、产品设计、文档撰写、沟通协作、项目管理、产品规划、用户研究、产品运营、数据分析、业务规划、熟悉技术、熟悉领域、团队管理...”这些能力要求中,更要求具备更强的“产品架构、技术熟悉、产品规划和团队管理”能力。平台级产品似乎很难描述清楚,也很难成就某个英雄人物。往往是很多人、很多角色一起努力,互相磨合,共同取舍,打造一个平台。克制欲望,成就平台和团队往往是平台的基础...

  《淘宝十年产品事》读后感(十):淘宝十年发展

  这本书很实在,谈感情是易碎的,利益才是稳固的。

  淘宝是一个平台,同时面向买家和卖家,这本书很谨慎,不能说的东西不会说,但是也很真诚,能说的说得很坦诚。直面利益的东西,一定会有权衡,买家立场和卖家立场总有对立的时候,如何取舍,总是纠结,但也要给出解决办法。每一个政策下来,总有对策,淘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离钱越近的地方,肯定越刺激。

  这本书在传达一个理念,做产品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步可能会演化出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生生不息,总的来说会越来越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